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4.柳永词两首 如何从散落的井水\打捞这些词曲\和红牙拍板的倩影\光滑的井拦\围住了一个飘逝的花园\ 你蜜蜂般点飞\是王子又是仆人\且终身沉溺于\这权杖之外的旅\一曲曲词牌如界碑\圈划着诗国的 疆域\而渐宽的衣带开始浮动\你最终消瘦成\伊人们的呼吸 ——十四行《柳永》 ■柳永其人 柳永,表字耆卿,别名三变,号柳屯田。《宋史》没有柳永传。 初名三变,崇安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 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 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因内宫达后宫,且求其助。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 尝有《鹤冲天》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 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三变由此自称“奉旨填词”。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历馀杭令,盐场大 使。永亦善为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言其传之广也。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曾 敏行《独醒杂志》卷四:“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 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徐度尝记柳事云:“耆卿以歌词显名于仁宗朝,官为屯田员外郎, 故世号柳屯田。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 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刘季高侍郎,宣和间,尝饭于 相国寺之智海院,因谈歌词,力诋柳氏,旁若无人者。有老宦者闻之,默然而起,徐取纸笔,跪于季高之 前,请曰:‘子以柳词为不佳者,盍自为一篇示我乎?’刘默然无以应。”柳作《乐章集》,有毛氏汲古阁 《宋六十家词》本,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朱氏《彊村丛书》本。朱本晚出,最善。 (辑自 http://longyusheng.org/ciren/liuyong.html) 关于“三变”的解读。 “三变”: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 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 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 外传》卷七)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 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 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苏颋为一变,大历、贞元间韩愈、柳宗元等倡导古文 运动,逐步确立以散文为主的唐代古文,为一变。 6.三种变化。指禾苗生长始于粟,生于苗,成于穗。 7. 三种变化。指不肖子之三变。“世有不肖子,凡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货其庄田庐舍而食之;第二变为蠹 虫,货其家藏古籍而食之;第三变为大虫,货其奴婢食之。不肖子无世无之,咸由其先祖不教以诗书仁义 之所致也。古人云:‘遗之黄金满箱,不如教子一经。’此乃至论也。”(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集评】: 陈振孙: 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张炎: 康与之柳词亦自批风抹月中来。风月二字,在我发挥,二公则为风月所使耳。 【《词源》卷下】 彭孙遹: 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从浅俚处求之,遂使金荃、兰畹之音,流入挂枝、黄莺之调,此学柳之 过也。 【《金粟词话》】 宋翔凤: 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如竹垞(《词综》) 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馀事为之也。 【《乐府馀论》】 周济: 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钩勒提掇,有千钧之力。 【《宋四家词选》】 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耆卿乐府多,故恶滥可笑者多。 使能珍重下笔,则北宋高手也。 【《介存斋论词杂著》】 刘熙载: 柳耆卿词,昔人比之杜诗,为其实说无表德也。余谓此论其体则然;若论其旨,少陵恐不许之。耆卿 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 【《艺概》卷四】 冯煦: 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境,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然好为俳体,词多媟黩,有不仅如提要所云“以俗为病”者。《避暑录话》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 词。”三变之为世诟病,亦未尝不由于此。盖与其千夫竞声,毋宁白雪之寡和也。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郑文焯: 屯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 私辑柳词之深美者,精选三十馀解,更冥探其一词之命意所注,确有层折,如画龙点睛,神观飞越,只在 一二笔,便尔破壁飞去也。盖能见耆卿之骨,始可通清真之神。不独声律之空积忽微,以岁世绵邈而求之 至难,即文字之托于音,切于情,发而中节,亦非深于文章,贯串百家,不能识其流别。 【《与人论词遗札》】 夏敬观: 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俚词袭五代淫诐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耆卿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清真效之。故学清真词者,不可不读柳词。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 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望海潮 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 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 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 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 铺叙。在“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 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片极 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 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 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地反映了北宋 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陈振孙评柳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词是最具代表性 的。 雨霖铃 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可以从中看 到柳永慢词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节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 “骤雨初歇”,点明气候。 这是秋天骤雨刚停的黄昏,是舟楫齐备、急待出发的时刻。对这些景物的描写 都是为抒发离情别绪服务的。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 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正当离人依依难舍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了,他们只有泪 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只能堵在心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个“念” 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 目南望,令人不胜伤感。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 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 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词人先宕开一笔,说离人 伤别,自古如此,是多情使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这 样就拓宽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设想别后生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 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 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而“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因为知音已远,良辰不再。 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 二、问题探究 1.《望海潮》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对于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 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 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但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 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2.《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 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 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 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 更加忧郁、悲伤了! 3.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 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 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 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 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关 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 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 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 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 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 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关于练习 一 《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参考答案: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 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 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 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 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 《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 境?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 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 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三 《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不过,同是写离别,情调上却 有着很大差异,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 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再找出一些来,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 赏析短文。 设题意图:古代作品中同题材的名句名篇很多,可以帮助学生以此为契机,引出其他相关的积累,达到旧 知和新知的融合。 参考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柳永词音律和谐,在当时是可以和乐而歌,广为传唱的。今天朗诵起来,还是很入耳动听的。应指导 学生反复诵读,以体味其语言的特色。 二、要在理解作品的情感、把握作品意境方面下功夫;要结合内容和词调,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三、结合“研讨与练习四”,引导学生查找一些表现离别相思题材的古代诗词作品,并分析一下它们在情 感、格调上的异同,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有关资料 一、关于柳永(詹安泰) 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11 世纪上半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 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 大的影响。 柳永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他精通音律,熟悉旧调,并能创制新调。他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 活,和歌伎、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伎还怀有真挚的感情。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 从她们那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有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这一点对词的 发展史有很大的贡献。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 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在 一起的作品,如《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临江仙引》等,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最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的部分。其次写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作品,如《望海潮》《抛球乐》《内家娇》《早梅芳》《木兰花 慢》等,也给人较深刻的印象。而个别的蔑视统治阶级或触犯统治阶级的忌讳的作品,如《鹤冲天》《醉 蓬莱》,则和他的出处进退有关,也可以看出他在一定时期内的人生态度。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即事言情的较朴素,还渗透着一些口语方言,接近民 间曲子词;融情入景的较清丽,还有一些相当高雅的。音律谐协,美妙动听,也是柳永词的特征。他的表 现手法是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而深入细 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里话。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即“传播四方”(吴曾《能 改斋漫录》卷十六《柳三变词》),“天下咏之”(陈师道《后山诗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 得《避暑录话》卷下)。还有人因为羡慕它而妄图超过它以相标榜,把自己的集子叫做《冠柳集》;甚至一 些平素鄙夷他的统治阶级的词人也不能不受他的词的影响;到后来,除一些词人学习它以外,它在讲唱、 戏曲方面还起了不小的作用。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 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曾做过睦州(今浙江建德)推官,定海(今 浙江镇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二百多首。 二、前人评柳词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尤工于羁旅 行役。” 2.宋翔凤《乐府余论》:“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 之。如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 3.刘熙载《艺概》:“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 故觉风期未上耳。” 4.周济《宋四家词选》:“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摄,有千钧之力。” 三、《望海潮》赏析(张燕瑾杨钟贤) 陈振孙说,柳永的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祝穆曾经引用范镇的话说:“范蜀公尝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范)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 乃于耆卿词见之。’”(《方舆胜览》)这说明柳永描写“承平气象”的词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能说出别人想 说却又说不出的话。这话是不错的,这首《望海潮》就当之无愧。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 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 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 “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 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 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 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 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 的美誉。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 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 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 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 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 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 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 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 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 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 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 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 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 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 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 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 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 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 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 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 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 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 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 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 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 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 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 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 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 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 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 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 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 “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 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 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 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 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 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 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 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 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 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 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 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 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 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 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 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 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 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 对杭州心向往之。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年版) 四、《雨霖铃》简析两则 (一) 此乃别京都恋人之词,当是出为屯田员外郎时所作。上半阕叙临别时之情景;下半阕乃设想别后相思 之苦。从今宵以至经年均一时想到。“今宵”二句,传诵一时,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别酒醒时 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 故一时传诵以为名句。 (选自《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作者刘永济,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二)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 起三句,点明时地景物,盖写未别之情景,已凄然欲绝。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际不听蝉鸣,已觉心碎, 况蝉鸣凄切乎。“都门”两句,写饯别时之心情极委婉。欲饮无绪,欲留不能。“执手”两句,写临别时之 情事,更是传神之笔。“念去去”两句,推想别后所历之境。以上文字,皆郁结蟠屈,至此乃凌空飞舞。 冯梦华所谓“曲处能直,密处能疏”也。换头,重笔另开,叹从来离别之可哀。“更那堪”句,推进一层。 言己之当秋而悲,更甚于常情。“今宵”两句,逆入,推想酒醒后所历之境。惝恍迷离,丽绝凄绝。“此去” 两句,更推想别后经年之寥落。“便纵有”两句,仍从此深入,叹相期之愿难谐,纵有风情,亦无人可说, 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选自《唐宋词简释》,作者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五、《雨霖铃》赏析(詹安泰) 柳永词《雨霖铃》是描写他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 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深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 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阕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像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即没像后面的“清秋节” 明确指出时间,也没像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像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 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 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 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 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 词中像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接着才是:“背都 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卜算子》的开头是:“江枫渐老,汀蕙半雕,满目败红衰翠。”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 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 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 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词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成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 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 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 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 《引驾行》的“蝉嘶败柳”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 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 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 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篷帐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 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 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 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 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 “黯然魂消”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 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 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 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 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情感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 集中地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 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妨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 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 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 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途,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 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阕结尾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阕结 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阕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 上半阕。两首词的创作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它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地写临别时的 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种情 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阕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 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 “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 这两句是由当 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别离的 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黯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 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 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阕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 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 黏”(《七颂堂词绎》)。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 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黏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 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 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 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 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 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 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 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 到无法排遣了。李璟《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 何消夜永?”都明显地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 凄清,难以忍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 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 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 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 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得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 永这次离别虽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一般的情况了,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 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 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挨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 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 作者在《慢卷》里说:“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 好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 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 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地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 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包蕴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 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的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柳永这首词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历来人们都爱赏它,认为是写别情的典范之作。 就具体内容说,作者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自己重复过若干次的实际生活(这从他集子里许多这类的词可以 明显地看出来),而这种生活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年男女经常体验过的。这种揭开人们的心幕,大胆真率 地说出人们心里话的作品,又怎能不为人们爱赏?就艺术技巧说,作者无论写当前的或者别后的内心活动, 都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运用语言精炼准确,描写手法又很生动自然,通篇血脉流贯, 读起来十分顺畅,绝无饾饤呆滞的感觉。至于声调音节的美妙,使读者易于受它的感染,这是柳词所具有 的特征,更不消说了。 作者抒写爱情的作品有许多是倾向于色情方面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厚,这是应该批判的。但就这 首词来说,思想感情还是相当健康的,艺术技巧更达到高度的成就。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年版) 【链接】 ■翻开宋词读柳永 (一)武夷山水的温润之子 年年春风剪杨柳,岁岁日月映古今。 在历史的瀚海中徜徉,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总会有明丽的浪花闪亮我们的眼睛,总会有光彩 的人物激荡我们的心灵,总会有新鲜的收获充实我们的珍爱。 目光在宋朝岁月中流连,灵魂在两宋风情中荡涤,精神在宋时战火中厉练,就无法躲开柳永和柳永的 身前事与身后名。 千种风情扑面而来,千古风流荡气回肠。 柳永是永远属于武夷山的。 武夷山与柳永珠联璧和,相得益彰。 暮春三月,我初访武夷山,为的是赏名山秀水,润祥云柔雾,拜理学名家,观柳永风采。在云雾缭绕 中登天游峰,在丽日灵光下漂九曲溪,在酥雨浸润里探武夷精舍。置身人间仙境,仿佛时空交错,眼前的 绿水青山和历史的浓云沉雾时远时近,忽清忽浊,让游者的脚步并不轻松。 丹山碧水的武夷山以明丽的自然风光、美妙的神话传说、浑厚的历史文化、耀眼的名人大家而誉满九 洲,驰名中外。武夷人柳永独具一格,位列其中,名副其实。 仿佛不经意间,我一下就撞进了柳永的世界,约略是因为脑海中对柳永的记忆和思索明显多于属于武 夷山的其它。 我曾经想探寻柳永的故居,当得知时过千年之后,柳氏老宅已荡然无存时,心情自然沉重。山还在, 水还流,人早去,楼已毁,青烟化作浮云,世情凝成惆怅。好在有了一个纪念馆,这倒成了唯一可至的寻 觅之处。 柳永纪念馆遥对着丹霞峻拔、苍松环簇、气势磅礴的幔亭峰,座落在高可触云、四壁陡峭、屹然耸立 的大王峰脚下。这里位处武夷山的第一峰,九曲溪的第一溪,让人频发居高思危之心、逝者如斯之情。 走进纪念馆,游人竟是极少,多的是微风摇树、细雨滴叶的声音,这正宜于孤身探幽,独步静寂。庭 院精巧,错落有致,长廊悠悠,芳草凄凄,丹峰拥翠,修竹扶疏。馆前耸立的柳永全身塑像神采飞扬,眉宇 间才情俱显,面对双峰,持卷凝思,为仙而吟。馆内门厅照壁正面高悬毛泽东手书的巨幅柳永佳词《望海潮》, 背面为柳永名词《雨霖铃》的词意石雕画。馆内东、西、后厢房内,有柳永生平馆、柳词书画馆和当代名 家所赋的文词。 柳永是现今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又字耆卿。因排行第七,故又名为柳七。柳永 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巧工词章,年轻时曾有“金鹅峰下一枝笔”之称。  除了散见于他人著作中的词作外,可以据史可查或是口口相传的,大约只有这些。历史是客观的、公 正的,只是由人写成,堆积成浑厚的典籍,难免不失偏颇。正史中找不到柳永,野史的记载也是支离破碎, 挂一漏万,我们甚至无从得知柳永的相对确切的生辰年月。这就不单单是柳永的悲哀了,更是历史的悲哀, 也是史观的缺憾。 武夷山人名家辈出、名人备至。南宋著名学者胡安国、抗金名将刘子羽也出生在这里。集理学之大成 者朱熹在这里生活、著书、讲学长达五十年,也算得上是武夷山人了。李商隐、杨时、范仲淹、陆游、辛 弃疾、徐霞客、戚继光等历代名人在这里留下了百家千篇赞美武夷山的词文歌赋。柳永与武夷山更是不可 或缺,人因山而灵性迸发,山因人而名声再扬。 历史的遗忘和遗忘历史绝不能相提并论。为数众多的人的大脑、眼睛、嘴巴和双手是勤劳而又公正的。 无论是与柳永同时代的人,还是时越千年的世世代代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将他看得出、记得下、说出来、 写进去,这才有了不只留下精美词章的柳永,也才有了有血有肉、有爱有怨的柳永。 忘不了柳永的首先是当今的武夷山人。故居灰飞烟灭,故土依然沉厚。风是和风,树是绿树,山是青 山,水是碧水,人是亲人。游子走千里,根在故土中;风筝入云端,线在情怀里。故人将念想记在心里, 又将敬仰和柔情凝成可供来客叩访的纪念馆,这就是柳永的福气了,也是游客的造化。 (二)武夷之子的少年情怀 人都有七情六欲,柳永自是概莫能外。人都是慢慢长大的,柳永也是一岁一年。人都是三十而立,柳 永也不是空待三十。 柳永也一定是童年无邪,少年天真,青年率直。 柳永少年时对词的青睐和爱好伴其一生,使其盛享文名。 南唐灭于北宋后,柳永降生在南唐降臣柳宜之家。柳宜身为降臣,对旧主李煜念念不忘,默诵其词, 对新皇赵匡胤胆战心惊,惧怕万分,自此便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受父影响,柳永的性格多显其柔软的一 面;得父所惠,柳永对词的兴趣和贡献也源于其博学精思与经世致用。有一次柳永见父亲心无旁逸,凝神 默诵,泪流满面,就轻声细语地问父亲,这句有长短、似诗非诗、平仄无律、比诗顺口的究竟是什么。 难得笑上眉梢的父亲给懂事而又细心的儿子讲了词。第一次接触词的柳永因为父亲的眼泪、真情与忧 郁,将词记在心里,这一记就是一生的付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泪是心血的凝结。波澜壮阔的词的激流,发源于一双无助的眼睛,启航在一颗 稚嫩的心灵,最初的浅溪却都是哀怨的眼泪,千回百转,晶莹剔透。 父亲柳宜被皇帝派去治理水灾后,柳永一直跟随母亲读诗诵词,得到启蒙,后来又和两个哥哥师从尹 先生。在尹先生的点拨下,他在词曲上的兴趣和天赋展露无遗,在填词度曲上不久就小有名气。才子风度, 少年情怀,入得红楼,佳人青睐,收入虽然微薄,心理定然宽慰。 此时的柳永春风得意,无忧无虑。然而,命运之神没有将他遗忘,无尽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神的化身就是范仲淹。父亲柳宜和范仲淹是挚友。范仲淹慧眼识才,十分欣赏柳永金玉般的禀赋。然 而,一个自在少年的词作,有的只是至美至柔,沾的是青楼习气,浸的是胭脂粉水,眼界是三尺楼阁,命 题是寸步生活。范仲淹没有对柳永失望,更没能放弃改造的尝试,已是军政要人的他将柳永带出了他少年 时代一直厮守的小圈子和眷恋的小氛围。 这正是大家的风范。指点一个人,沿着一条路走下去,踏出辉煌的征程,到达闪亮的顶点。没有范仲 淹,柳永可能只是一个宫廷词人或者是一个青楼词者。 范仲淹没有把柳永送到京城,而是让他随军西出边塞。从风光旖丽、柔情似水、佳人如云的江南,向 着风雨如晦、霜冷剑寒、战事不断的西北挺进,正如冷水淬刀,恰似点石成金,这样大的人生跨度,如此 硬的哲人手笔,必然会有旷世的风采和惊人的收获。 这是柳永人生真正的第一课。从金马玉堂、风花雪月、美景华庭的享乐中,径直来到边塞经历荒无人 烟、风霜寒暑、千里赤地的洗礼,使他真切感受到了战火纷纷、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也使他深切地感悟 到了国家的意义、百姓的疾苦和生命的真谛。 边塞成了柳永人生第一课的课堂,导师是范仲淹,授课的还有边民与边防军,内容涉及国家、百姓与 边事,入眼的是民怨沸腾、战火遍野,入耳的是杀声阵阵、战鼓咚咚,这都让柳永灵魂震动,热血激荡。 真金火中得,美玉啄中来。柳永的第一课不久就有了合格的答卷。在边塞将军狄青的营帐里,他写下 了此生第一首壮怀激烈的词作《踏莎行》,倾情赞颂志在戍边、浴血奋战的无畏将士: 谋臣样樽俎,飞云骤雨,三军共戮力番儿未去!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鼐鼐楼台,草迷 烟渚。飞鸿惊对擎天柱!雄风高唱大风歌,升平歌舞添情趣。 这阕词成为边塞军歌,唱遍军中,士气大增。 这恐怕是柳永始料不及的。已经填词度曲无数的他,梦寄青楼,情依烟花,从来都是软声细语,轻歌 曼舞,数人纤纤碎步,长袖摇摇微飘,唤醒的是有情男女,惊起的是水中鸳鸯。现在却是万人同口唱一曲, 千里边塞起风云,这不能不让他惊喜不已。 境界飞升、眼界高阔的柳永已经找到了人生第一个支点。 (三)科举之途的悲惨境遇 人的痛苦大多在于无法改变所谓的命运,人的快乐大多来自适应既定命运的安排。熟读经史子集的柳 永才华横溢,厉练情场疆场的柳永胸襟高远。奔波仕途之路成了他唯一的选择,拚搏科举考试只能是唯一 的途径。 心比天高的柳永在宋真宗天禧元年时赴京城赶考,自以为金榜题名似探囊取物,将有作为如水到渠成。 然而,这次却名落孙山,他不在乎,淡然一笑,只在词中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人生不短, 有时可待。谁知等了五年,再开科又是榜上无名。肠断压不住牢骚,他写了这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 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样的牢骚不会害人,只会害己,又让被辱骂的人有了口实和把柄。柳永说我有才即使不做官也无所 谓,照样可以潇洒。如此牢骚闷在肚里烂掉也就罢了,偏偏他要说出来,又恰恰是用他最拿手的词来表达, 绚丽多彩的词句和柔美动人的音律早已征服了所有歌者的心。好歌者倾情演绎,好事者挖空心思,这就由 不得他了。柳永的这首牢骚词最后传到了宫中,惹得宋仁宗大光其火。 在京城逗留三年的柳永第三次应试,只等皇帝圈点放榜,对老帐记忆犹新的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 唱,何要浮名?”最终又是功亏一篑。 宋仁宗容不得柳永的牢骚和张狂,加上游走在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的挟嫌报复,直向庙堂之高的柳永, 掉头转向民间,径直扎到底层。皇帝少了一个艳词作者,宫女少了一个丽曲谱手,百姓多了一个自己的词 人,妓女有了一个体己的情人。 是好是坏,历史没有评说,都在世世代代的人的心里。 用泪水擦拭灵魂,以思想荡涤世俗。来自民间,生活在底层,又成了柳永唯一的选择。 风华正茂的柳永以风流倜傥的形象站立在百姓生活的第一线。与京城的高贵潇洒揖别,潜身聚心融入 市井繁华,才子风度重新找回,少年情怀依旧浪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皇帝不养爷,自有养爷人。 出入花街柳巷,沉缅秦楼楚馆,落泊文人成了知己,烟花女子成了体己,民间创作成了主流,卖词为生成 了主业。 被宋朝统治阶级所重视和提倡的仍然是骈体文赋与五言七言诗,文人多将精力投入诗与文的写作,将 词看作“诗余”,拒其入大雅之堂。有文载苏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辛弃疾也会作诗, 诗不及词,有文评其“稼轩胸中古今,止用资为词,非不能诗,不事此耳”。词供歌妓演唱,类似酒宴上 的行令,被称作小令。道德是一家之言,喜好却因人而异。士大夫官显名贵,却可以畜养家妓,也可以在 朋僚欢宴上让歌妓舞女伴酒助兴,酒酣心动,信手涂鸦,从樱桃小口中似珠玉般吐出,字正腔圆;自长袖 善舞里如天仙般回转,仪态万方。欧阳修家有美妙歌妓八九姝,苏东坡有歌女舞妓数人,韩琦家有乐女二 十余人,只有柳永被推到了道德的审判台上。柳永慕名诚拜执政大臣晏殊,晏殊不愧是慧眼识才之人。柳 永说自己与晏相公一样作曲,晏殊极不宽容,多有鄙视,直言自己不曾写过柳永所表达的艳情,也没有柳 词的众口传遍之恶。误功名成就了填词,填词更误了功名,只留下词名。 词与歌妓相伴而生,依赖生存。没有词,歌妓将口不能张,失声于色;没有歌妓,词也无法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弹泪唱曲的歌妓是成就词走向辉煌的另一支力量。古代将歌妓、乐妓和舞妓并称女乐,游走在 宫廷与官宦之家,成为豪华的装饰品和腐化的玩乐术。时至唐宋,歌妓多数都有超群的修养、超常的技艺 和超凡的美貌,长于吟诗作词,自由表情达意,不少文人雅士都与她们有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流传出感 人至深的青楼佳话。但早已铭刻在各色人等内心深处和骨子里头的伦理与道德,永远将歌妓钉在了万劫不 复的耻辱柱上。 柳永却是离经叛道、敢作敢为的,他与歌妓们有着水乳交融般的依恋与交往。在精神世界里,柳永同 情她们的遭遇,习趣融洽;在艺术世界里,精通音律的他为她们创作了不计其数的绝妙之词;在物质世界 里,他与她们相依为命,聊以度日。在柳永的眼中,歌妓并不是轻浮浅薄的女子,为这些学识与主见俱备、 品格与志趣高雅、向往与憧憬美好的女子寄情与疾呼,正是良心发现与为善之举,多的是情与爱,少的是 肉与欲。 这一下就是十七年的时间。在歌舞淫糜中消魂烁骨,没能让他筋柔骨酥;在青楼梦好里依红偎翠,没 能使他留恋忘返。这也就是柳永,成为不可多得的例外。多少人一夜销魂而烂掉一生,身陷情场而终生不 拔。许多妓女因唱柳永的词而红透京城,又是妓女最终成全了柳永,使他活下来,没有浪迹江湖、归隐山 水,让一个断然无法立足的人成长为一个让人无法忘却并使历史闪烁光辉的词人。 众妓女对柳永的喜爱实在是无以复加。在风月场上游荡,没有一个是用情专一者,柳永也免不了朝秦 暮楚。但他内心深处把她们看作是人,被崇拜者没有将崇拜者视作低人一等者。见上一面,叫声名字,写 首唱词,都会让她们喜不自禁,幸福无比。肯定有不少人或长或短地赢得过柳永的心,从中得到了名分和 利益,其中的感激之情不言自明。作为吃青春饭的弱势群体,妓女们“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 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确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怀才不遇,命运多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自然乐相识。柳永面对市井杂巷、勾 栏瓦舍,识其疾苦,哀其不幸,慰其欢情,多了一份同情、尊重与欣赏。柳永穷困潦倒,断难千金买笑, 只有快意的人生和满腹的才华可供挥洒。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柳永供养着妓女,不如说是妓女奉养 着柳永。与大庭广众之下衣冠楚楚、正襟危坐,石榴裙下衣冠禽兽、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相比,柳永当然 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喜爱。野史和后人如此宽容柳永,众多烟花女子功不可没。 痴情人有《迎春乐》:“近来憔悴人惊怪/为别后、相思煞/我前生、负你愁烦债/便苦恁难开解/良夜 永、牵情无计奈/锦被里、余香犹在/怎得依前灯下/恣意怜娇态。”一首《西江月》,三个知己女:“调笑师 师最惯/香香暗地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二个/“管”字下边无分/“闭”字加点如何?/权将“好” 字自停那/“奸”字中间着我。”这自然被视为无聊之作,是为了博取妓女们的欢心,迎合小市民的俗趣。 这自然也被昨夜尽情销魂、今晨刚出青楼的王侯将相、名人雅士所不屑一顾,做起来可以堂而皇之地斯文 扫地,说起来必须冠冕堂皇地附庸风雅,当然与柳永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这方面,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过多地责备柳永。作为封建文人,从政不通而寄情山水的只有李白与陶 渊明,为政不顺而专司文心的只有苏轼与白居易,柳永是得意尽欢、失意欢尽的人,况且后人也无法改造 前人。诚然,历史的足迹延伸到北宋开国后的数代,堆积其中的是太多的风情、太重的浓艳、太厚的淫猥。 五代十国乱中求生、以乐为本;隋朝登峰造极、短命如催;唐朝空繁虚华、推波助澜。历史的悲剧没有惊 醒宋朝的梦中人,历史的香风却熏染了赵氏天子,历史的淫雨浸润了大宋王朝的文官武将。写点艳词,喝 点花酒,心陷情场,身依风月,早已不是三教九流的专利,登堂入室的王侯将相更是乐此不疲。晏殊父子 一唱一和,后世的周邦彦与宋徽宗因李师师而明铺暗盖、争风吃醋,五花八门之事数不胜数。就连极受后 人崇敬的欧阳修、苏轼等宗师显官,五彩缤纷之事与含情脉脉之句也是不枚胜举。 柳永一生以生命求风情,用灵魂谱华章,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词者,这已属难能可贵。想时下文人, 多有以灵魂生活、用身体写作者。读《红楼梦》只记住了怡红院,看《金瓶梅》只记得西门庆,上过黄色 网站,看过几张烂牒,尽搜离奇情节,猎奇阴暗角落,面对洁白的稿纸和柔和的荧屏,沉缅于痴攀巫山、 姿行云雨,误将支流作主流,吸毒、嫖娼、一夜情纷至沓来,颓废、郁闷、多角恋杂然相陈。将所写人物 少时对性的无知当作看点,将个人臆想与体验作为卖点,肆意放大涉性的第一次,随意涂抹初潮与初夜, 将苍蝇、臭虫等堆砌在作品中,以经血与精液为粘合剂,将文学殿堂妆扮得乌烟瘴气,把诗词歌赋演绎成 乱七八糟。用身体写作就是透支卑劣生命,以肮脏作墨就是出卖卑贱的灵魂。更有不少的影视之作,用高 倍放大镜张扬黑暗,用视觉冲击波宣泄滥情,以灰暗的心理选美,以取乐的方式速配,对空长着一双眼睛 从来不读好书的“影视爱好者”更是大饱眼福、消磨时光。这些人都是一件好事也做不成的人,不做坏事, 他们就无法活着。与风流却不下流的柳永相比,全是些下流却不风流的货色。 (四)有爱之人的无可奈何 与同代同朝的文人名士相比,柳永自是独具风流的,这与时势不同、环境迥异息息相关。柳永所处的 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三代,国家统一,盛世太平,经济复兴,文化繁荣。汴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快速发展。市井沃土姹紫嫣红,都市文化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文 化呼唤自己的领头人,柳永众望所归担当此任。土壤是肥沃的,优良的种籽不会随风而至。愈挫愈刚的柳 永没有象许多人那样归隐,既没有像大隐者那样隐于朝堂,又没有像中隐者那样隐于闹市,也没有像小隐 者那样隐于山野。以新我的形象游走在市井之间的柳永,成长为一棵绿意昂然的茁壮之树。 柳永只快意于直抒胸臆,不违心做应景文章,这就比不得周邦彦。柳永离世后四年,周邦彦出生。年 方二十八岁的他写了一篇《汴都赋》,先得宋神宗欣赏,开始了仕宦生涯;后得宋哲宗召对,使诵前赋; 又得宋徽宗喜欢,览表称善,真可谓一赋得三朝之眷,一文得数进之阶。周邦彦生活在北宋的鼎盛时期, 适值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故而他的词中没有丝毫的金戈铁马之 声,有的只是苍白无力的长吁短叹。周邦彦与名妓李师师多有往来,又传说其与宋徽宗争风吃醋。有《少 年游》可以佐证:“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 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雪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柳永只快意于浪迹风月,不甘愿历经磨难,这又比不得姜夔。一生未仕,以布衣终老的姜夔,啸傲于 江南湖山之间,寂寞于江湖游士生活,死在西湖时,同样贫不能殡,靠友人资助落葬于钱塘门外。作为南 宋的婉约派词宗,姜词讲究格律,音节谐美,炼字琢句,用典咏物,将江西诗风的清劲瘦硬揉进婉约缠绵 的词风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一个贫困疲惫的流浪者,一份凄婉低沉的悠情;一个襟怀洒落的名士,一 份洒然忘我的超脱。难以排遣的爱情之忆,动人心弦的挚友之情,终难释怀的国事之忧,无限怅惘的世情 之伤……都将“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清空风格挥洒到淋漓尽致。 站在明处的名人永远是躲在暗处的小人死盯的对象,紧盯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者的,也不乏招摇撞骗 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所谓德高望重的正人君子。 柳永几次多灾多难,几近死里逃生。 这首先来自于独掌芸芸众生、万千子民生杀大权的皇帝。备受皇权压制,难得施展才华的柳永,因为 皇帝对柳妻的垂青,竟然沦落到家庭和婚姻蒙羞加耻的进步。这恐怕是柳永最难以承受的巨大灾难。 金国使者请求宋朝皇帝赠送巨幅的西湖山水图,柳永的词和米芾的画当之无愧地入选。一首《望海潮》, 西湖美景尽收眼底,词人征服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征服了远在北国的金主。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 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扬鞭渡江之志。”另有传说他 派遣画工混入使者队伍中,偷偷摸摸地临摹了杭州的湖山胜景带回金朝。有挥鞭渡江之志的金主完颜亮在 画幅上题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就是柳永不可推卸的“罪过”了。 一曲《望海潮》,夫妻同唱人间天堂,妻子征服了神魂颠倒的皇帝。对于柳永,这简直就是没有任何 答案的难题! 家道中落,结发妻子倩娘因小产离他而去。在她的遗物中有一本《乐章集》,收集了柳永历年所写的 词。题序是:“外子耆卿,工于词,常有佳句,振荡人心,余女红之余则悉觅之,而志鸿爪,亦敝帚自珍 耳!夫耆卿之作,散失者多,韩之词,传之则少,且温韩之词,香艳见长,忧时伤世则无,而余夫所作虽 多绮语,却含义深沉,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不知者谓其冶艳,知之者则知为渠 于词坛之心力……”柳永如此幸运,能与知己朝夕相处!柳永何其凄惨,竟与倩娘生死两界。悲发心底、 哀不自胜的柳永,拔出了狄青赠给他的佩剑,朝着胸口刺去,欲随芳魂一同归去…… 倩娘的死是柳永生命中的最痛,也是他后来“游戏青楼,直把群妓当倩娘”的浪子生活的直接原因。 直到他又遇到了谢玉英,那个令他重新专一如初的女人,他才又找回自己。 一言九鼎的皇帝执意横刀夺柳永之爱,柳永断然拒绝这无耻之行。爱女人更爱妻子的柳永,又一次被 成全为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皇帝碰上了软钉子,天子丢不下硬面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打杀柳永,易如反掌。让皇帝心满 意足地获得喜爱的美人,让天子心平气和地下得稳当的台阶,自有人争先恐后,不遗余力。当着太平宰相、 写着柔美艳词的晏殊与一帮心怀鬼胎、心狠手辣的人陷害柳永的时候,宋仁宗乐得顺水推舟,将柳永下狱 治罪。晏殊作词颇得人望,罗织罪名却是手段欠佳。竟然说什么柳永的《望海潮》故意渲染江南风物,诱 使金兵南侵,中间必有好处,罪魁祸首非他莫属,罪恶滔天不死不行。 但求一死的柳永最终活了下来,知情达礼的太后救了他。悲剧的舞台已搭成空中楼阁,沉重的帷幕早 已分列两边,狰狞的刽子手已举起了鬼头刀,柳永从鬼门关侥幸逃脱。 (五)有心之人以命填词 有一种执著叫期待,有一种快乐叫苦难。柳永的一生就是在期待中坚守执著,在苦难中寻找快乐。 4 7 岁时,柳永才考得一个小官。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共取士 9 1 6 人,绝大多数人都顺利为官,青 云直上,但历史早已将他们忘得干干净净,只有柳永至今还闪现在历史的天空。 或许后人不免责怪柳永胸无大志,不象欧阳修、苏东坡那样志在治国,不象李清照、辛弃疾那样悲情 忧国,也不象陆游、刘克庄那样诗心寄国,但珍藏于灵魂深处的向善的人性与悲悯的情怀,同样使柳永的 形象有血有肉、情感备至。柳永在范仲淹等人的影响下,眼睛一直在社会的最底层流连。军人的奉献曾经 使他热血沸腾,盐工的悲惨又使他万分同情。一度潇洒的柳永给我们展示出了悲天悯 人的心境和怅惘凝 重的词赋,沉重得令后人和历史无法自持,难以承受。 苦难总是如影随形,永无休止地缠着柳永。仁宗派人毒杀,玉英成了替死的羔羊。艰难活着的柳永, 只能使身心的痛苦变得无以复加,除了酒中求趣和词中求慰,柳永一无所有。 心下有愧的仁宗良心发现,赐了五十一岁的柳永一个禄微位卑的小官。柳永无法拒绝,时而弃官远游, 时而复职度日。朋友遍天下,名声震九州,柳永没有停下他的脚步。身临采石矶,凭吊李白墓,眼前事恰 如前朝非;登临岳阳楼,怀念范仲淹,恍若隔世泪如雨;泛舟洞庭湖,祭奠汩罗江,屈原之涕如在眼前。 哀怨寓悲情,愤怒出华章。苦难磨砺出灵魂,眼泪凝结成珍珠。歌妓生活苦中作乐,城市风光心旷神 怡,羁旅愁苦凄凉婉转。柳永是词的世界的中流砥柱。在词的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 百多字的长调。在词的内容上,他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歌 唱市民和让市民歌唱自己。在词的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 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比如传世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 妆楼隅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最大的贡献是将只供贵族士大夫歌筵舞席消遣的词平民化,使其深入下层文人和市井之间,并在 全国广为流行。没有柳永,宋词文化根本不可能与唐诗相媲美,秀峰虽多,难成巨擎。后来在操词度曲上 盛名如欧阳修、苏东坡、周美成、李幼安、辛稼轩、陆放翁、姜白石、刘克庄等人,无不是站在柳永的肩 头,只是使词更具豪放、更兼格律、更加通俗化而已。苏东坡的豪放、周邦彦的格律、李清照的通俗,都 可以在柳永的词中找到出处。退一步讲,后世人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同代人的苏轼,既是诗词大家,又 是文坛领袖。苏轼的前期作品自不必说,直到完成《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他才谨慎地说了一句:“近 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自是一家”从来都是为文者追求的目标,作为开拓者的柳 永对词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无法撼动的。打着“奉旨填词状元──柳三变”皇牌的柳永,并没有做皇帝 给定和喜欢的题目,否则,就不会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文化奇景。 生前的凄凉必然会导致离世时的悲惨。只因为道貌岸然者所不容,不名一文的柳永的丧事幸得由众妓 女操办,才算入土为安。阳春白雪担心污其贞节,正统史籍将其拒之门外,只有下里巴人深情默念并代代 相传,野史杂记视其贡献而摘简录要。 柳永“葬资竞无所出”,是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妓载酒爻饮于柳永墓 前,祭奠这位词人,时人谓之“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不是参加“吊柳会”、“上风流冢”者,不敢 到乐游原上踏青,并约定成俗。直到宋高宗南渡之后,这种风俗才中断。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六)空前绝后的青史之名 充盈着悲欢离合的舞台终于拉上帷幕,所有的煎熬与磨难终于偃旗息鼓。对于柳永来说,生前事就无 法自主,身后名更由别人主宰。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不会忘记。 一曲《雨霖铃》,晓风残月,深寓千种风情;一曲《凤栖梧》,旧曲新声,情寄心上之人。近代国学大 师王国维将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千古名句作为古今成大事和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 境界之二,有烘云托月之效。偏爱豪放又不废婉约的伟人毛泽东, 阅读并批画柳永的《乐章集》就有《卜 算子》、《八声甘州》、《少年游》等 49 首,手书的《望海潮》,刚柔相济,云卷云舒,成为传世书法名作。 柳永是北宋盛世的弃儿,这几近残无人道。柳永又是历代历世的宠儿,这却是万幸之幸。 好古而慕词者,自会对柳永之词爱不释手。即使在互联网发达至今、无孔不入的时下,以一种非常的 生存状态挂在网上的人,也对柳永给予了无尽的关注,其中定然大多是年轻人。少男少女初解风情,史籍 浩繁不忘柳永;红男绿女词海拾贝,句美曲高和者甚众。有关柳永的文章汗牛充栋,异彩纷呈;涉及柳永 的话题热闹非凡,趣味横生。这确乎是始料不及的。 历史的缺撼就是这样被一点点地弥补起来的。虽然长路漫漫,但始终没有停下这温情的脚步…… 再吟《雨霖铃》,怅然生悠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梁衡\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 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 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 30 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 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 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 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 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 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 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 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 101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 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 会高志须酬。等了 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 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 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 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 化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 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 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 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 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 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 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 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 17 年,直到他终于在 47 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歌馆妓楼是什么 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 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 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 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 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 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 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 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 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 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 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 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 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 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 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 如这首已传唱 900 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 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 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 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 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 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 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 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 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 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 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 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 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 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 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 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 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 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 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 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 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 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 的,这四次共取士 91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 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 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 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柳永《望海潮》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 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 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 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 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 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 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 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 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 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 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 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 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 “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 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 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 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 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 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 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 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 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 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 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 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 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 式的豪放词风。 ■柳永《雨霖铃》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 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 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 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 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 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 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 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 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 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 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 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 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 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 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 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 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 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 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 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 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 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 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 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 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 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 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 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蝶恋花》赏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 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 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 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 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 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 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 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 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 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 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 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 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 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 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 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 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 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 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 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 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 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 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 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 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 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 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 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 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 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 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 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 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 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 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 得以传颂千古。 【探究】 柳永最大的贡献是将只供贵族士大夫歌筵舞席消遣的词平民化,使其深入下层文人和市井之间,并在 全国广为流行。没有柳永,宋词文化根本不可能与唐诗相媲美,秀峰虽多,难成巨擎。后来在操词度曲上 盛名如欧阳修、苏东坡、周美成、李幼安、辛稼轩、陆放翁、姜白石、刘克庄等人,无不是站在柳永的肩 头,只是使词更具豪放、更兼格律、更加通俗化而已。苏东坡的豪放、周邦彦的格律、李清照的通俗,都 可以在柳永的词中找到出处。 【推荐阅读】  《柳永词赏读》刘占召,张海凤 著 线装书局 2007 年 ■柳永的沉沦 白衣卿相柳永(987 年—1053 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 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 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 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 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 (1034 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 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 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 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 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轶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 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 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 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 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 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风流才子柳永的沉沦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 风流。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 的项背。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 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 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 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重湖映青 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斜阳里,寒蝉凄切。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 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 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 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 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 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条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 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 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 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年轻人真有些狂。自己落了榜,不知丢人伤面子,还故作清高,换什么“浅斟低唱”。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落榜后的后生写 了几句调皮的诗句本没有什么。问题是你不是一般的后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词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 有人歌,就有人吟。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词作已经覆盖了远近的市井巷陌,楼堂馆所;不知道那带有磁 性的词句和清新的韵律已经征服了天下的歌迷和追星族。更不知道,在某些阴暗的角落,有人在窥视他的 行迹,有人在分拆他词作中的不安定因素。 几本关于柳词的书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者,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 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 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 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对手太强大了。被除名的柳永咽泪装欢,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深入 歌楼舞场,堂而皇之地贯彻落实仁宗的圣旨,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这一招,也够毒。他玩得皇帝羞 辱难堪,喘不过气。 “奉旨填词”的柳永,玩着御批的“浅斟低唱”,竟反打正着的玩成了走红的大腕级巨星,玩出了响 当当的名牌效应。最难得的是,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 树一帜的悲壮人生。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 秦楼楚馆,舞女歌伎,是个很资深又很敏感的话题。达官显贵,正人君子们凭着权势纸醉金迷在秦楼 楚馆,醉生梦死在舞女歌伎群中。因为权力,这一切都是合法的,应该的。可转过身,回到殿堂、公馆, 穿上官袍,带上乌纱,他们又以传统道德守护者的身份,污蔑,漫骂自己曾经作践过、蹂躏过的舞女歌伎, 以显自己的文明儒雅,正人君子。柳永不同,也可能惟有柳永不同。他以善良、真挚的同情心体察那些生 活在最底层的妇女,他放下傲视权贵的“白衣卿相”的架子,以心换心,和舞女歌伎做朋友,以满腔的真 情温暖那些冷冰冰的心、滴血的灵魂。在世人泼满污水的地方,柳永看到了大宋王朝骨子里的污浊,看到 崇高掩盖下的卑鄙。最肮脏,最卑鄙的地方,不是秦楼楚馆,而是富丽堂皇的宫殿。 直面生活,柳永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口无遮拦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昼夜乐》中写到: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凭地难拼,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御街行》有句: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 唯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 《凤梧桐》写到: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 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 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 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 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甜甜蜜蜜切切绵绵,难得的真情,传奇般的故事。在那充满着污浊,虚伪,欺 骗,残暴的社会里,莫要说柳永为舞女歌伎们写词写曲,他们就是热烈地拥抱,疯狂地相爱,也是崇高的, 清洁的,灿烂的。要说这就是柳永的沉沦,那么,这种沉沦太美了,太精彩了。它足使天下那些在权势和 金钱的床单上进行的男欢女爱黯然失色。 “正人君子”们骂柳永沉沦,是因为柳永爱烟花巷。那么“正人君子”们真的就没有去过烟花巷吗? 他们又是何等的德行,何等的禽兽。确实也有没去过烟花巷的正人君子。那么,他们在烟花巷之外就没有 干过烟花巷的事吗?或者说,他们灵魂深处就没有对烟花巷的向往吗?有几个“正人君子”敢说不。 是清是浊,是黑是白,问题不在事情的本身,关键是要看是谁所为。权势,是权势者的魔杖,它可指 鹿为马,可化腐朽为神奇。它对绝大多数的男人和女人都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凭柳永的智慧和才华,完全 可以为自己争得一些权势和名利。可犯傻的柳永就是不开窍,偏偏背离权势而亲近下层的歌女舞伎。 藐视权贵的大诗人李白,灵魂深处太想当官了。在《与韩荆州书》中肉麻地写到:“生不用封万户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拍马拍到如此精湛和富有艺术色彩,真是非李白莫属了。后来跟着永王邻起事,差点 丢了诗人的命。诗圣杜甫,看起来老实巴交,心里也非常想当官。冒着安史之乱的枪林弹雨,穿着麻鞋, 跋涉几百里,追赶逃难的唐玄宗,其忠实,其理想可见一斑。就是高傲的王维先生,虽栖身终南山,心却 在长安城中,时刻窥视着吏部的动静。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曲线的官场捷径。也清高,也实惠,也不用行 贿。牛耳级的诗人,文人,端着酒杯,挥起笔墨,慷慨激昂地蔑视权贵,骄傲清高得像云中的白鹤,把世 人玩的高山仰之,眼花缭乱,称仙称圣。压根看不到仙们圣们六根未净,抵不住权势名利的诱惑,砸不烂 世俗红尘的枷锁,割舍不了长在自己心头角落里的毒瘤赘疣。铿锵而清高的言词下潜藏着比普通老百姓更 大的官瘾和对权势的贪婪。 应该承认,屡试屡败的柳永也无法结扎了自己对仕途的向往之情。然而,与李白、杜甫的执着卖力, 完全彻底地愿意搭着性命而献身官场的状态相比,柳永本能的“向往之情”也就微不足道了。在名利的试 金石前、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等一流的,口碑很好的大师、大家们绝对输给了沉沦者——柳永。 对官场自作多情,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的文人,若不脱胎换骨地去无耻,去污浊,是很难与官人为伍 的,也很难登上自己的理想之舟。一厢情愿地想当官的李白,官没当上,反而被流放夜郎。人死后,身边 连一个处理后事的人都没有,够凄凉,够惨。终生效忠于朝廷,任劳任怨的杜甫最后竟死在一叶小船上, 够可怜,够悲。而远离官场的柳永,虽无儿无女,却死在市民百姓和歌女们断肠的哭声中。歌女们把柳永 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也很气派。为了纪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歌女们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柳永的死,虽没有人说他重如泰山,却是难得的幸福和温馨。风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风流。 千百年来,敢如此沉沦的惟有柳永,沉沦到如此精彩的也只有柳永。 几本关于柳词的书 《乐章集校注》薛瑞生校注 1994 年中华书局出版 《柳永词新释辑评》2005 年中国书店出版 《柳永词选》2005 年中华书局出版 《柳永》赵长征 2006 年 10 月五洲传播出版社 《柳永集》孙光贵,徐静校 注 2003 年岳麓书社 柳永的感情:谢文英等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 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 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 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 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 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 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 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 他改名柳三变,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 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 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 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作“凝眸”)。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终日恹恹倦 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 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 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 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 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农时,别馆花深处,此 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 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 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彩云归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画,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 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 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柳永词论 摘自《论宋六家词》(赵仁珪) 第一节 柳词雅俗结合的风格 柳永(约 980~1053)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内容的拓展、雅俗结合的风格的建立、慢词体制的创建 三个方面。而雅俗结合的风格最能体现柳永继承与革新相结合的精神,也最受后人的关注,成为褒贬不一 的聚讼话题。 一、如何说价柳词之俗 多数论者只盯信柳词之俗,并对其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 胜过称其雅。前者如《能改斋漫录》称柳词多'淫冶讴歌之曲';《苔溪渔隐丛话》称柳词 多'闺门淫蝶之 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柳词格固不高'; 冯煦《篙寇词论》称柳永'好作俳体,词多亵渎”;黄升 《唐宋诸贤 绝妙词选》称柳词'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 之';徐度《却扫篇》称柳词' 声态可僧'、“为风月所使';又云: 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之人尤善道之。 其后欧苏诸 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雕,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 文士之已然流俗好之自若也。 说得最为激烈的当属王灼的《碧鸡漫志》: 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 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四库提要》称柳 词'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 者终不绝也';说得最为分明者,莫如刘熙载的《艺 概·词曲概》: “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长,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之态,所在多有,故 党风期未上耳。 ” 这些批评实在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乏'历史'的眼光。词的源头 有二,一是唐五代的 民间词,一是唐五代的文人词,而民间词还对文人词产生过直接 影响,换言之,词 的根本源头还是来自民间。这一点只需读一读 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杨柳、竹枝词一类的作品就可以明 了。民间词以俚俗取胜,文人词以儒雅取胜,二者本来各臻其致。但上述批评家却忽略了民间同的源头而 只看重文人词的传统。当然, 出现这种倾向也是有原因的,即民间词到宋代以后逐渐消亡,而 文人词却 不断发展,久而久之便会以雅为正声,而以俗为邪音。 词之雅化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唯其漫长.才使人 长期受它的熏陶,觉得本应如此。我们不妨简略回顾一下这一进程。 词雅化之始可首推到五代的'花间'词人。《栩庄漫记》云: '花间十八家,约可分为三派:镂金错彩, 缛丽擅长,而意在闺 帏,语无寄托者,'飞卿(温庭筠)一派也;清绮明秀,婉约为高, 前言情之外,兼书 感兴者,端己(韦庄)一派也;抱朴守质,自然 近俗,而词亦疏朗,杂记风土者,德润(李[王旬])一派也。 '(《全唐五代词》卷五引)且不说李[王旬]一派是否真的“近俗”,即以温韦而 论,显然都是精工高雅的, 只不过一个'镂金错彩,缛丽擅长', 一个'清绮明秀,婉约为高'而已。温庭筠确有些'意在闺纬,语无寄 托”的词,但这些词着色浓丽,刻画精细,形象繁复,富于 装饰美,正像欧阳炯《花间集序》所言:'名 高白雪,声声而自合 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遍谐凤律',一看即知为文人士大夫手 笔。更何况他还有不 少缘情体物、寄托婉深,如'梧桐树,三更 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 之 六)之类的雅作,'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韦庄词更是'清艳绝伦, 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 见风度'(同上)。与温庭筠相比,'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 云,可谓极两者 之能事'(同上)。总而言之,'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与'端已词情深语 秀'(王国 维(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都是士大夫高雅能事之两极,是词摆 脱民间俚俗,进入文人高雅圈 的第一个里程碑。 接下来是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南唐词不仅写艳情,而且抒真情,开始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拓宽 了词的意境和内容。 '南唐中主'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 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至李煜以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后,一景一物,触处皆悲,最为凄婉,'所谓亡国 之音哀以思'(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 间词话》)词至此'而眼界始 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 大夫之词'(同上),这是因为'温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 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诗薮·杂 篇》)。请注意,词本产生于民间,按理说质 朴俚俗的民间词才应 是'当行本色',但至李煜,诗化的抒情词一跃而变为'当行',足 见词文人化、雅化 现象已多么强烈和普遍。 再接下来是以晏殊为代表的北宋初期词。'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冯延巳)。'(冯煦《篙 庵词话》)'晏同叔得其 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特别是晏殊的词'风流蕴藉, 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王灼《碧鸡漫 志》)。甚至'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苔溪渔隐 丛话》前集卷 二十六引晏几道语)。不但不作妇人语,而且不作村俗酸腐语,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 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王作 篆。'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余每吟咏富贵,不 言金玉 锦绣,而惟说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 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 也'故公自以此 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吴处厚《青箱杂记》)他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院溪沙》)之类的作品,不但善于捕捉纤细的感受,抒发深蕴的感情, 而且能暗示出对人生所持的理性态度,已经是纯乎又纯的文人之 词了。 说到晏殊与柳永之间的雅俗之别,不能不提及他们之间的一场正面冲突: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问:“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 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张舜民《画墁录》) 如前所述,斥柳词之俗,多始于北南宋之交及之后,唯独这一条 为特殊,它出现于柳永同时。如果 说晏殊之前的温、韦、后主等 人还仅限于默默地发展雅词,那么到晏殊,则已公开的贬斥俗词了。至此, 雅俗之争已被明确地提出。 到北宋中期苏轼等人笔下,是尚雅还是尚俗,已成为不成问 题的问题,俗词已被雅调排斥得毫无市 场。在词人的本能意识 中,词似乎本应是一种'要眇宜修'、言长意永的新诗体,而优雅 婉约本应是它的 基本风格。这时的有识之十所关心的不再是鄙俗之风是否已荡除干净,而是如何在尚雅的领域内开辟新天 地,在婉约的一统天下另树新风格。最成功的实践者就是苏轼。'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 缪宛转之度,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问)为皂隶, 而柳氏为 舆台矣。'(胡寅《酒过词序》)不但柳氏之俚俗已匍匐于 脚下,就连温氏之艳丽也服膺于堂前。 再到北宋末、南宋初,人们就以回顾历史、盖棺论定的口吻来谈俗论雅了,这就出现了前边所引的种 种评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满柳永之俗的论调多 出于两宋之交以后,而此前只有晏殊曾明 确表示过不满。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论定历史时,缺乏历史的眼光。他 们始终生活在文人 词占统治的时空中,因此就只以文人词的模式来评价柳词,他们距柳永最近的也将近百年。不要小看这近 百年 的差距,它正是词诗化、雅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及其以后 成长起来的词人,从小念的是文人 词,长大作的是文人腔,在他 们的头脑里,文人词是词的唯一体统、唯一源头。当他们偶尔转过头来, 看到从前有位不避俚俗,专爱写'凤枕鸳衾'、'锦被余 香'的柳永,自然要把他视为郑卫淫声加以排斥了。 我们有理由 相信,那时的人虽距词的产生较我们为近,但他们对词的源头的 认知却较我们更少。那时民 间词己很少流传了,对唐五代的民间 词更无人搜集整理,出版流传,只有个别的好事者,将它抄录后 藏 之于鸣沙山中,长时期地与世隔绝。因而那时的人几乎就没有 接触过民间词,更谈不上把民间词视为词 的真正源头,并对保有 民间特色的'俚俗'有公允的、历史的评价了。直到 20 世纪初, 鸣沙山的石窟才 重见天日,人们才发现在文人词出现之前己有那么多、那么好的民间词了。而民间词的好处恰在于它在俚 俗中有奇趣,因而我们应站在善于继承民间词传统这一角度上,对柳词 的俚俗作重新的评价。 人们批评柳词之俗多集中在'淫冶'、'亵渎'、'为风月所使°,概言之,即嫌其多作艳词,且多直露 语、市井气。再说透一 点,即嫌其多性感描写。其实这类词在敦煌词中比比皆是,这类描写恰恰是这类 题材的'古调'。如: 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口口口口口,朱含碎玉,云髻 婆姿。《(凤归云》) 华烛光辉,深下屏帏。恨征太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 醋,少年夫婿。向绿窗下左喂右倚,拟铺鸳被,把 人尤泥。 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思义。却再叙衷鸳余枕,愿长与今宵相似。 (《洞仙歌》)。 两眼如刀,浑身似玉,风流第一佳人。及时衣着,梳头京样,素质艳丽青春。善别官商,能调丝竹, 歌令尖新。任 从说洛浦阳台,漫将比并无因。(《内家娇》) 另外如'十指如玉如葱,凝酥体雪透罗裳里'(《倾杯乐门》),“雪散 胸前,嫩脸红唇'(《内家娇》), '胸上雪,从君咬,恐犯千金买笑'(《鱼歌子》)等不一而足,难以遍举。这类描写和柳本的'有画难描雅 态,无花可比芳容'(《集贤宾》),'重揩云雨,再整余香被'以十二时))以及晏殊所鄙视的'彩线慵拈伴伊 坐'不是如出一辙吗? 其实,《花间》、《南唐》以及宋初诸子又何尝不写艳情呢?又何尝没有直露的描写呢?如李后主即有'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菩萨蛮》)的肉麻描写。只不过他 们更多一层含蓄典雅的面纱,更多一些'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 庭筠 《菩萨蛮》)之类的深婉描写而已。 我们可暂不评价俚俗直露与典雅含蓄之间的优劣,而单论写 艳情:既然同样是写艳情,柳永敢于在文 人雅词方兴未艾、民间 俗词濒于断绝之时,大胆地背弃时尚而直承源头,这有什么可非 议的呢?有记载 说,柳永在少年读书时,偶然得到一首民间流行 的俗词《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 看末足时, 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柳永非 常喜欢它,便把它题在墙上反复吟咏,终于悟出了作词之法。从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是 有意地 以俗为美的,柳永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不但无可厚非,而且相当大胆;不但有胆,而且有识;不但不俗,而且 反俗。因为在 当时含蓄典雅地写艳情正是'时俗'风气,柳永能反时俗而行之, 未尝没有一些反潮流的气 魄。如果再用'史'的宏观角度加以反思,柳永能跨越支派,直探本源,使艳词的本色得以保留并发扬,这 种做法是应予以肯定的。 二、柳词之俗的具体体现 柳词风格上的雅与俗和柳词所表现的内容题材紧密相关。 众所周知,柳词在内容上的拓展与贡献主 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描写自己与歌妓的艳情生活,二是描写抒发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和感慨,三是描写 都市生活、城市风光。大致说来,描写艳情的作品多以俗取胜,描写旅况及都市繁华的作品多以雅取胜, 当然二者都不是绝对的,俗中可能偶现雅调,雅中可能不断俗情。如前所述,不管从审美取向还是从文学 渊源看,很难对雅与俗作绝对的判断。但在具体作品中总有具体的表现与得失,对此我们又应予以公允的 评判。 l.艳情词。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说来是比较俗的,表现又有三个方面。 一是毫不避讳,甚至是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柳永虽是一位官场失利的不幸者,将近五十岁 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但这也恰恰成全他成为一位情场的幸运儿,使他能在青壮年时期有充裕的时间和 精力流连于“平康巷里”,“连日疏狂”(《凤归云》), 甚至“往往经岁迁延”(《戚氏》)。正像后人所 录那样: 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叶梦得《避暑录 话》下) 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 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 金物资之。(金 盈之《醉翁谈录》丙集卷二) 柳永对此在词中也有过描写: 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殢人含笑立尊前。(《玉蝴蝶》) 因而妓女和柳永的关系是相当亲密融洽的,他们组成了一个以浪子柳永为中心,一大堆风尘歌妓为羽 翼的才子佳人集团,柳永曾 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两百年后引柳永为同调的 关汉卿的两句曲词'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 浪子班头'也可视为柳本的写照。而柳永所作的《传 花枝》在自负风流方面并不亚于关汉卿的《一枝花套·不伏老》。词曰: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 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口兵)嗽, 表里都峭。每遇着、 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 阎罗大伯曾教来, 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 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沽取 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情个、掩通著到。 可见,他与妓女的关系十分亲密,他对自己的这种风月生活也颇 为自得,这在词里表现得也相当大 胆、直露、毫不虚伪,毫不做 作,公开宣称'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 '名缰 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为之乍舌侧目。在和妓女的 交往中,不排除玩弄 狎邪的成份,但更多的是彼此的友情与互相的慰藉,是歌妓们对 他的偏爱与他对歌 妓们体贴。妓女的出现无疑是一种社会病态,但柳永与歌妓们却在这种病态现象中保持了一种和谐融洽的 关系。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因及杨(氵是)《古今词话》记载,柳永 '沦落贫窘,终老无子,掩 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枣阳县花山。”“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此 足 以证明歌妓与柳永之间确实存在深厚的感情。 二是对女性作充满色相的具性化、世俗化的描写。这一点和敦煌词中的同类作品极其相似而和前代及 同代的诗词家不同。唐五代文人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加以描写,如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天,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后,弄妆梳 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 罗襦,双双金鹧鸪 。 显然,这位女主人公决非勾栏中的姐妹,而是洁身自好而 又孤寂慵懒的观念性的女性象征。又如晏 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 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钅工) 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位女主人公虽是歌女,但显然己被作 者当作理想性的观念加以改造了。总之,他们笔下的女性多 非现 实生活中可确指的人物。而柳永则不然。他描写的就是他生活中 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某个歌妓。柳永 与他们之间不再是重帘深处难 以捕捉的幽情密意,不再是只重精神寄托的理念爱慕。在柳永笔下,男主 人公就是以风流才子自命的柳永,女主人公就是一个个具有备自真实面目的卑贱的歌妓。总之,他写的都 是'这一个', 而不是'那一类',都是具型化的实指而非类型化的泛写,根本观 念发生了明显的世俗化的 下移。 在柳永的词中,我们可以数出一大堆歌妓的名字及她们各自的妓艺;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木兰花》) 佳娘棒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同上)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姿偏持俊。(同上) 酥娘一溺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同上)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 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几回 扯了又重(扌妥),奸(实应 为三个“女”字叠加)字中心著我。《西江月》) 所谓''奸'字中心著我'' 即在'三个女'子之间加上我一个,亦即'四个打成一个'之意。 此外,从柳词中 我们还能看到秀香、英英、瑶卿等人的名字。 其中感情最深的当属虫娘。开始,柳永被 她'温润'的性格 和'持俊'的举止(见上引《木兰花》所打动,认为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绣成丛,就中堪大属意,最是虫 虫'《集贤 宾》)。后来柳永科场失意,又得到虫娘的慰藉,更加感激她,决 心下次科场夺魁后好好报答 她: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 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况渐逢春 色,便是有 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征部乐》) 再后来不知何种原因,两人之间的交往受到限制,但柳永 对虫虫的痴心仍一往深情。'近来云雨忽西东。 消恼损情(忄宗)。 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 时、暂疏欢宴;盟言 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 终。'(《集贤宾》)由于柳永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歌妓, 所以他不但了解她们的妓艺,也了解她们的心愿;不但热爱她们的 姿色,也同情她们的遭遇,他可以向这 一个个具体的人表达一个 个具体的关切。他十分了解她们的基本愿望,并认为她们有权实 现这种愿望: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拌伊 坐。和 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定风波》) 他更幻想着能带着她们脱离苦海,过正常的夫妻生活: 何妨携手同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目》) 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尉迟杯》) 应该说,这里 不但有柳永对歌妓的同情因素,而且有在感情下移后所出现的平等色彩。因为他所面临的 就是眼前的你和我,他所希望的就是如何共享你和我之间的这份感情。这虽然是世俗的,但却是实在的。 三是在描写情场生活时充满了功名事业与狂荡风流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前后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前期, 柳永虽也热衷功名,但更看重风情,当二者发生矛盾 时,他一方面对功名难就充满牢骚,一方面又能以 加倍的恣狂作 为排遣。著名的《鹤冲天》就是这种矛盾心情的生动写照: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句。未遂风 云便,争不恣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 白衣卿相。 烟花苍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 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能改斋漫录)》 卷十六载,仁宗皇帝读到此词后十分不满。'及 (下次)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 名!'' 自此,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但柳永终是一个封建文人,终难彻底摆脱传统思想,那种 '定然魁甲登高第'的思想始终没有断绝,最后 在将近五十罗时, 终于在更名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经过不断的宦游漂泊,生活 坎坷,柳永的社会人 生之感逐渐深沉,玩世狂荡之心逐渐收敛。 特别是按宋制,士子及未火朝籍者可出入民间妓院,一为朝 廷命 官就失去了这种自由。因此晚年的柳永不得不改变青年时的狂 荡,而对一直心向往之的风月生活持 一种留恋而又无力挽回的态 度,不断唱出浪子暮年无可奈何的人生悲哀与情场失落。如《戚氏》云: 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 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念名利, 憔粹常萦 绊,追往事,空惨愁颜。' 又如《迷神引》下阕曰: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 草连空 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如果说他人写人生漂泊多与官场失意相结合,柳永则带与情场失 意相结合;他人在'帝城赊'时常感慨'长 安不见使人愁'时,柳永 则常感慨'秦楼阻;他人在抒发文人雅调的时候,柳永则常常拖 着一条世俗的尾 巴。 纵观上述所分析的几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柳永总是以世俗的角度写自己与歌妓之间那份 实在的、具体的、 真切的感情,这就决定了他的风格必然是俗的。而这种俗在艺术 上又有一些具体表现。 三、柳词之雅的具体表现 柳永词并非一俗到底,也有很多雅的成份,对此前人多有指 出,且一致给予较高评价。如苏轼早就指出' 世言柳耆卿曲俗, 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 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赵令畴《候靖录》卷七引苏轼语)又如: 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 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如竹(土宅)《词综》 所录皆精金粹 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宋 翔凤《东府余论》) 屯田,北宋专家,其高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沈雄之 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 一词之命意 所注,确有层析,如画龙点睛,神观飞越,只在一二笔,便 尔破壁飞去也。盖能耆卿之骨, 始可通清真之神。(刘文焊《与人论词遗札》) 还有人为只见柳词之俗不见柳词之雅打抱不平: 耆卿为世訾(敖方│此字本为上下结构│)久矣,然其铺叙委宛,言近意远,森秀幽 淡之趣在骨。耆卿 乐府多,故恶滥可笑者多,便能珍重下 笔,则北宋高手也。(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从浅俚处求之,遂使金荃 兰畹之音流入挂枝黄莺之调,此学柳之过也。(彭 孙逼《金粟 词话》) 柳词之雅亦与其题材内容密切相关。如前所述,柳词具有三大题材,这三大题材对前代都具有突破意义, 即情场生活、羁旅 行役、都市风光。表现第一种题材是以俗为主,表现后两种题 材,则是以雅为主。 1.羁旅行役词和都市风光词。 先看羁旅行役词。 虽然柳永成年后即离开家乡(福建崇安县),寓居京城汴梁, 并始终以此为基地,但他的生活仍很动荡。 中举前他要为功名生 活奔走,中举后他要为官务公事奔走,羁旅行役使成了他的家常 便饭。他一生的足 迹遍及闽、豫、江、浙、楚、淮等地,甚至可能到过成都和长安,这都可以从他的词中得到印证。 一般人写羁旅行役多重在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明主)的 感慨,从而或自叹淹蹇,或愤世嫉俗,或思 念乡关,或向往归 隐。这样的调子在柳永笔下也有,虽然如第一部分所述,柳永在写这类题材时常拖着 一条俗套的尾巴,但其高雅情志终难掩盖。 如《安公子》上阕写舟行景色,下阕道: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 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 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游宦成羁旅'明确点出该词的主题,'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 关何处'、劝人不如归去',慨叹仕路,思 念家乡,很好地道出 了失意文人的普遍心理。又如(满江红):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 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 行客,当此 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 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 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这首词上阕明确点出了'伤漂泊'的感情基调,下阕明确点出'伤漂泊'的具体内容是'游宦'。而'游宦区区 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 约'云云又和苏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 来分取闲中趣'(《蝶 恋花》)同调,都是士大夫的典型心态。毫无 疑问,这类词都应属雅词。 除像一般人写怀才不遇明主外,柳永还多一层写怀才不遇佳 人。这类词往往掺杂着一些俗趣,但它终是 在羁旅行役这个大范 畴内写对佳人的思念,因而整体风格还是以雅为主,只不过是雅 中带俗而已。如《阳 台路》: 楚天晚,坠冷枫败叶,疏红零乱。冒征尘,匹马驱驱, 愁见水遥山运。追念少年时,正恁风帏,倚香偎 暖。嬉游 惯,又岂知,前欢云雨分散。 此际空劳回首,望帝京, 难收泪眼。暮烟衰草,算暗锁,路歧 无限。今宵又,依前寄宿,甚处苇村山馆。寒灯畔,夜厌厌,凭何消遣。 词中虽亦有'倚香偎暖'的字样,但点到为止,其目的是以昔日之 温柔反衬今日之凄凉,不离传统的雅调。 所以陈振孙《直斋书录 解题》评曰:'耆卿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 象,形容曲尽, 尤工于羁旅行役。' 再看都市风光词。 陈振孙所说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的特点在以都市风光为 题材的词内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范镇与黄裳 曾分别感慨道: 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祝穆《方舆胜揽》卷十引) 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礻右)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 想见其风俗, 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 声,听其词,如下斯时,使人慨 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 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世之(献)藻,岂可废耶!(黄裳 《书乐章集后》) 他们之所以如此感慨,是因为歌咏盛德本是诗之最高能事,属于 风、雅、颂中'颂'一类的作品,最为庄 严崇高,但柳永居然能以 '诗余小道'的词来完成,实属难得,不能不令人感佩。这也体现 了柳永对词内 容的开拓。这类词当然是雅的。 柳永能取得这一成就,和他长期生活在'举目则青楼画阁, 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日,罗绮 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这样繁华的 都市环境分不开。 在他的笔下,苏州的风光是'万家绿水红楼'(《木兰花慢》) '万井干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 红粉朱搂'(《瑞鹧 鸪》);扬州的风光是'酒合花径仍存,凤萧依旧月中闻”《临江 仙川》);成都的风光 是'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一寸 金》)。当然,写得最多的还是京都风光。既有一般性描写,也 有 庆元宵、竞龙舟等专门描写,如《倾杯乐》、《破阵乐》等;有的描写 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见上 引)相表里;有的比他更为雍容堂皇,如:“月华边,万年芳树起祥烟,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宝 运当千。 端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 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透碧霄》) 又如《迎新春》: (山解)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睛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 风微度。十里燃绛树。(敖黾│本为上下结构│)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 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 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 忍独醒归去。 上阕写到帝里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下阕虽有“少年人,往往奇遇”的描写,但也仅止于“维士与女,伊 其相谑,赠以之芍药”(《诗·溱洧》)的程度,大得《诗经》“乐而不淫”的遗风,堪称蕉调正声。 当然,在描写都市风光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还是那首歌咏杭州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说此词流播金国,“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毫无疑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正是以淡雅取胜。 综上所述,可知柳永确实写了不少雅词,这种雅词主要分布在羁旅行役及城市风光题材内。而这种雅在艺 术上又有“情雅、境雅、语雅”的表现。 柳永是大量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慢词的大量创作,不仅扩大了词的体制、容量,便于表达更为复杂的 情感,而且为词的进一步繁荣打开了局面,柳永在词史上重大贡献,当首归于此。 柳永的词 柳永(约 987--约 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 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柳词内容有三类:1 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 最为有名。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2 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 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3 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是这部分词的代表作。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道出 了居无定处,四海漂泊的乡思愁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败荷零落, 衰杨掩映”(《夜半乐》)和“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 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宋词自柳永起开始作容纳内容更多的慢词,这为小令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柳词善以铺叙的手 法说物言情。大量吸收口语,是柳词表达富于变化的内容时的一种手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