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3天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3天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13 天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 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 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 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 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 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 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 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 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 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 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 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 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 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 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 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 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 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 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 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参考答案】 1.D 2.B 3.B 4.(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试题分析】 1.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 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 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谢弘微)幼年时代精神 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知人之名,见到他后认为他很特别,对 谢思说:“这孩子内心沉稳聪明早慧,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的儿子,也就足 够了”。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 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 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 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计 分点:循,坚持;党,亲族;常,常礼。(2)计分点:臧否,褒贬;以,用;它语,其他的事; 乱,岔开。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几个常考知识点(上) 1.文言文断句 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 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 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2.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涉及古代姓名字号、宗法礼仪、官职俸禄等,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 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 有积极的意义。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可采取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 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 4.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则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 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 才,持论劲直。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 疾悉讨平之。又意修营垒,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 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 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帝降御前金字牌...,令此事日落住罢。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 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 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征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 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西大凶,诏弃疾督振荒。始至,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又令尽出官钱,量 贷于吏民能者,令其于他处购运米粮,期终月至城下平粜,于是连樯而至,米直自减,民赖以济。时 信州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十之三予信。帝嘉之, 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 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 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 声。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 声。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 声。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 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缗钱: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诏“初算缗钱”,对商人的财产进行征税,自此,“缗钱”即作为 计税单位登上历史舞台,后泛指税金。也可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B.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是宋朝一种通信的凭证。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的文件所 悬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 C.长短句:词的别名。还称作“诗余”“乐府”。《草堂诗余》《汉乐府集》《稼轩长短句》, 都是词集。 D.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于特别表扬有贡献的死者。《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记 载,“初,常少、张隆劝述降,不从,并以忧死。帝下诏追赠少为太常,隆为光禄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垒时,遇到了重重困 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令官府出钱,发放贷款给有能力的人,广纳米粮平价出售,最终 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 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 治军事才能一直不曾施展。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 (2)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 1.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先了解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咸淳 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 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再比较几个选项的不同,“咸淳间”时间状语独立成句,“史馆 校勘谢枋得”人名不能独立成句。如此可以排除其他选项。 2.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 项对词的别名理解不准。词又称长短句、 诗余,但不是“乐府”。《汉乐府集》也不是词集。 3.D 4.(1)辛弃疾接到牌后把它藏了起来,仍亲自监督营建的人,约定(限定)一个月营栅建成,违约 的人按军法治罪。 (2)辛弃疾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先确定句子得分点,之后补充 省略成分,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本题涉及的得分点包括“躬”、“期”、 “坐军制”、“榜”、“配”、“籴”以及“榜于通衢”的句式判断。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 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 有被采纳。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皇 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 平定了他们。又想要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 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 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 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 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亲自监督修建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 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 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 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 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 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根据情况借贷钱给有实 际能力的人,命令他们到别的地方购买运回粮食,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 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 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十分之三的粮食给了信州。皇帝嘉奖 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 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 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 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