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故都的秋学案鲁人版必修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故都的秋学案鲁人版必修 (1)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 论宁静 宁静的山是心灵的绘画,宁静的水是灵魂的诗篇,宁静的夜是精神的书籍。 我宁静,是为了让思想活跃;我活泼,是为了让精神宁静。 一颗受了伤害的心灵,有时需要的是安慰,有时需要的是宁静。最不适宜的事情,就是 用安慰去干扰宁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人们都被告知她的微笑如何富有魅 力,而我更欣赏的则是她的那份恬适和宁静。 美妙的音乐在不宁静中使人进入宁静,卓越的雕塑在宁静中使人变得不宁静。 宁静是一种伟大孕育的结果。 有了金钱你就幸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爱情而苦恼。有了爱情你就舒心了吗?不 见得,你可能为了生活的淡泊而忧虑。有了权力你就惬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上司的 脸色而不安。 然而,你如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就可以比较超脱地看待一切,就能够平心静气地享 受生活。 孤独最大的好处是宁静,宁静最大的好处是超然。宁静是一种境界。 具有这种境界的人,成功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安然状态,失败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超然 状态。 当大家对某一种现象群起仿效的时候,超然物外的一颗宁静的心灵已发出了胜利的微笑。 就是在那个时候,赶热闹者已注定了他的失败,宁静者已奠定了他的成功。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赏读: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志向,只有不骄不躁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远大的志 向。诸葛亮以此告诫子孙要看淡名利,脚踏实地。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赏读: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句话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坚定的志向 能给人无穷的动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这是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胸怀这种忧乐观的人,理想远大,精神崇高,追求真理,视国 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赏读:为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做回家一样。意即为国献身,视死如归,要去血洒疆场, 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一、作者视窗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 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 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 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写作背景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 4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 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 2 月离杭赴 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 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 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 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 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混混沌沌.( ) ②潭柘.寺( ) ③领略.( ) ④一椽.( ) ⑤驯鸽.( ) ⑥点缀.( ) ⑦落蕊.( ) ⑧啼.唱( ) ⑨颓.废( ) ⑩譬.如( ) ⑪廿.四桥( ) ⑫普陀.( ) ⑬鲈.鱼( ) ⑭平仄.( ) ⑮嘶.叫( ) 答案 ①dùn ②zhè ③lüè ④chuán ⑤ɡē ⑥zhuì⑦ruǐ ⑧tí ⑨tuí ⑩pì ⑪niàn ⑫tuó ⑬lú ⑭zè⑮sī 2.辨形组词 ① 柘 拓 跖 ② 椽 掾 缘 ③ 寞 漠 莫 ④ 陪 赔 ⑤ 沌 饨 ⑥ 蝉 婵 ⑦ 歧 迄 讫 ⑧ 缀 辍 啜 掇 ⑨ 啼 谛 缔 答案 ①柘树 开拓 盗跖 ②椽子 掾属 缘故 ③寂寞 冷漠 莫名其妙 ④陪衬 赔偿 ⑤混沌 馄饨 ⑥貂蝉 婵娟 ⑦歧路 迄今为 止 现金收讫 ⑧点缀 辍学 啜泣 拾掇 ⑨啼哭 谛听 缔造 3.近义词辨析 ①领略·领悟 领略:欣赏,晓悟。领悟:体会,解悟。 例句 1:从他们的记录中我能________到某些哲理。 例句 2:从所有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________到他们卓越的思想。 ②萧索·萧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可以形容经济衰微、经济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 冷落,毫无生气。 例句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 例句 2:这次经济________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 答案 ①领悟 领略 ②萧索 萧条 4.词语解释 ①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悲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混混沌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自然而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点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潜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深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颓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回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里既指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也指清闲、恬静安谧。 ②没有声响,安静;幽静,深邃。 ③这里指落寞、衰弱、萧条。 ④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⑤欣赏品味(景物、艺术品等)。 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⑦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⑧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⑨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 ⑩形容程度深;声音低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⑪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⑫性情志趣;情调意味。 ⑬食物吃过后的余味;从回忆里体会。 一、文本助读 【内容概览】 本文通过对“清”“静”“悲凉”的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自然风物的喜爱, 并抒发了对“故都的秋”那种意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并流露出深远的忧郁与孤独。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从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开始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 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之秋在作者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们正 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暮秋时节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 景本来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 层淡淡的秋意。 (2)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 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不时流露, 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 2.理清本文的行文脉络。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 鸣”“息列索落的秋雨”“秋天枣树的奇景”等这些景物来描写的。 (2)文章在刻意描绘的五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点到了南国不同景点的秋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或厦 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 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其中点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3.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先从“秋光”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 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 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我们还能从文中听到“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是凄凉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潭柘寺的钟声”,是高亢、幽远、清亮的。 而再看那“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透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 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 统一。还有秋槐的落蕊,没声,没味,“会铺得满地”却“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可“像花而又不是花”,真是朦胧中又有落寞蕴含其中,更具“秋味”的是那“息 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果和秋雨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上 述秋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 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 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 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这些景物 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5.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由故都的秋想到江南的秋,将两者进行对比,由江南的秋不能让人满足反衬出 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2)文中在对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等的具体描写后,想到南国秋中“廿四桥的明月, 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虽有它特异的地方,但与故都的秋 天一比,在秋味上则显得逊色得多。这里的联想与开头相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 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3)文中由现实中对秋的感受,想到外国及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描写,这里的联想意在表现对 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没有国界、不分人种的,最深的要数中国的文人 学士们,当在仕途上不得志时,内心多产生失落、凄凉之感。这和暮秋的萧索的景象一样, 像欧阳修、苏轼等就是这样的文人,他们面对西风飒飒、草木凋零的秋天,都会引起心潮澎 湃,引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共鸣。作者在写古代文人学士,实际也是 在表白自己,表白作为一名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 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作家独立于北国的寒秋中,曾经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 增进民主的地位”。 三、师生探究 1.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感受和审 美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写故都之秋选择了平常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 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 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以及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 果等等。 表现作者对具有深厚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表现出追求 淡泊、悠闲、恬静生活的情趣,流露了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 【考点链接】 景物描写 解读:景物描写是作品中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的描写。高考常见题型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 写,并分析其目的和作用。 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 (1)交代或暗示时代背景,为人物设置活动空间;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展示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4)有的具有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的作用; (5)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作者为什么要从秋声秋色两个方面来刻画秋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秋声秋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故都之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 其境。文中所写的秋色有: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给人的感 觉是冷清。秋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秋色在“清”,秋声在“静”。在写秋声时 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一、文本审美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作者的社会经历在他的心灵上印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使他追求“清”“静”“悲凉”。 正因为这样,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 索,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现。文章不写流丹似火的香山 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有意选择了蓝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 凉风秋雨、奇特的秋枣等,这些景物都与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交融在一起,十分逼真和感 人。 (2)语言清新典雅、酣畅淋漓。 《故都的秋》从开篇到结尾,没有文字雕饰的痕迹,每个词语、句式,都好像未经“炉火” 却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名词如“芦花”“柳影”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 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这些物象 声色,本是现实中无处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拈来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美感。再如动 词与形容词,作者都是精心选择与搭配的,不过读者并未感到有雕饰的痕迹,而是一种淳朴 自然的美。看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我们南国的秋正是“草木凋得 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就在读者的 周围,所以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句相间;多 用整句(尤其是排比句),但整散句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 (3)对比鲜明,抒情入胜。 《故都的秋》在行文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文章前两段,作者通过抒写对北国、江 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北国之 秋的向往之情。在“品秋”部分,作者再次运用了对比手法,比较南北方“秋”的区别:“南 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比,使得作者对 北国之秋的无限喜爱之情抒发得更为真切,酣畅。 二、写法迁移 【角度一】 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满含无限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深远的忧郁与 孤独。作者是在写秋,又何尝不是在写人生呢? 【我来练笔】 你心目中的秋是怎样的呢?请写一个片段,400 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一眨眼,大地披上了金色衣裳。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麦子香味四飘,那亩亩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 看,麦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极了,“唱一曲呀收获的 歌,收了麦子,收高粱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收获完了送国家啊”。悠扬的歌声道出了 农家秋收的喜悦。 你悄悄地走来,带来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色。飘 飘悠悠从上面飞下无数黄蝴蝶,一伙在半空中盘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深黄的衣裳变成了浅 黄,浅黄又变成了赫黄,你看,它多像一个顽皮的小鬼。瞧那边的山上,高粱如醉,简直是 一片红海,遮盖了半个天际,和霞光连在一起,红的像火焰似地燃烧。这一黄一红的连成一 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甚至都忘了再过几天,寒冬就要来临了。 你悄悄地走来,带来了美丽的秋光美景,带来了丰硕的果实,听,锣鼓喧天,好热闹, 忙了一年的人们脸上露出了内心掩抑不住的喜悦:“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我迷恋着秋!秋——绚丽多彩的时节,果实收获的时节,欣欣向荣的时节。 【角度二】 表面上看本文写的都是秋的真实色彩,而实际上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现,情 和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我来练笔】 请你写一个情景交融的片段,400 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 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沼,发出零丁的叹息, 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发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我站在车站前,心烦抖去落在发梢的雨丝,接连几天的细雨和几场考试的失利让我不由 得心烦气躁,仿佛是为了和我的坏心情应景一般,雨似乎比刚才更大了。 风把我身后的咳嗽声吹得七零八落的,仿佛满地碎金。我下意识地回过头,一个身高只 到我肩膀的小男孩和一个白发零星的老人。大概是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吧,我暗想。小孩懂事 地从老人手中拿过书包,背在背上,然后搀着老人,动作利落。我不由得一震,小孩没有说 一句话,可他关切的心情已经传到了我这个旁观者的心中,一股暖暖的亲情。 “啊,对不起。”伴随着后背一阵冰凉的触感,一声道歉在我身边响起。我诧异地回头, 一个中年妇女正在收起她那把边角有些磨损的伞,一边朝我抱歉地笑笑,她提着一个满满的 菜篮,带着满足的笑脸,从她身上几乎看不到等车的焦急。再次与她目光相接,我似乎看到 妈妈在油烟浓重的厨房中做菜的身影。我突然有股流泪的冲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