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6 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课堂导入: 导入: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走进苏轼的世界聆听他超越千年的感慨。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目标展示: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1.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2.体悟丰富的情感内涵。 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板书:诵读) 三、朗读品情 (一)读,正音。 ★过渡语: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体会诗词,需要反复地朗读。那么,怎样读呢?我们先读准字音,疏通词意。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起笔来,勾画出疑难字词。 ★过渡语:这位同学读准了吗?哪些地方还需要订正?·····好,有不明白的字词吗?(若有,学生解释,老师指导。老师补充。) 师:再找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遍,这一次我们要读出节奏,停顿适当,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词的从题目、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题目:“念奴娇”是词牌名,它规定词的格律、字数。与词的内容无关。题目是“赤壁怀古,与词的内容有关。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后,游览赤壁怀想古人古事所作。“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分,自然是怀古诗。怀古诗的特点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 上阕:很显然是苏轼站在赤壁上看到的眼前景象; 下阕是苏轼站在赤壁上回忆的古人古事,同时有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自己的情感。 7 师:通过刚才两遍朗读,我们了解了词的内容。下面,老师再为大家朗读一遍,请同学们仔细体会,用一个词概括本词的特点。 师范读。 师:刚才的问题想出来了吗? 生:豪放 师:同学们把握得非常准确。《赤壁怀古》的字字句句无不传达着词人这种感情,根据我们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注意语速要放缓,停顿适度。 生齐读。 师:有进步。从一个“江山如画”字,传达出出诗人的豪放之气。除了这个词外,大家再试着找找还有其他哪些词语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四、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诵读涵泳:寻找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彩”,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即:我们鉴赏诗歌时所用到的“意象”, 意象是寄寓了作者情感的物像。形象,是理解鉴赏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概括眼前之景。学生回答是“江山如画”。 思考:上阕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它们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给你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第三张幻灯片出示) 我们来看,上阕有哪些意象,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古义:长江 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 “大江东去”——写出大江浩浩汤汤之气势,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 “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人物之众多。 淘:冲洗;风流:杰出。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字面意思是: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2.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句中意象分析这几句好在什么地方?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自然与人事,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 7 大江:空间——广阔 宏 千古:时间——深远 阔 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是“旧战场”,西边的古老的城堡,就是他们所说的赤壁之战的遗迹。“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他们说是”,苏轼本来就知道这里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借他人之口,绕过疑点,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回顾。 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作者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明确: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涛水涡翻滚腾跃,像卷起千堆雪。 另外:诗歌鉴赏中不光要关注题目,另外还要注意一些特别的字,我们称之为诗眼、文眼,(老师送给同学们的鉴赏诗歌的第三把钥匙叫“炼字”。),老师制作了一个微课,首先请同学们先来了解什么是“炼字” 明确:“乱”(岩石山崖险怪、陡峭,从“形”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穿”(山崖高峻,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山崖陡峭高峻主动去刺穿天空,动态性,从“形”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惊”(浪巨大,世人为之震惊,这里融进诗人主观之情,写出江水汹涌,波涛澎湃之势,从“声”的角度,用比拟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拍”(惊涛力度之大,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波涛力度之大,从“声”的角度,用比拟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补充:比较苏版的“惊涛拍岸”和黄版的“惊涛裂岸”。 同学们商量讨论一下,你们认为“拍”和“裂(四声:破开)”哪个更好一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有人认为:“裂好,理由是能显示动作气势”。有人认为“拍好,因为用了修辞。”还有人认为“裂好,能和上面的惊照应。”老师点评时把回答的角度界定为“动作的表意,修辞,上下文的关联。老师自己也提出看法,用 “拍”好,因为还能体现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卷”(波涛力量的浩大,波涛气势之大,狂澜奔腾,从“形”的角度,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雪”(水白纯色,从“色”的角度,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几个动词有力度感,那老师问问同学们 7 问,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说“美”,老师要求在美前面增添一个修饰语。学生回答是壮美。老师板书: 壮美之景。 板书:赤壁(雄奇壮美) 我们知道,“一切景物皆情语”,面对眼前的动感、豪壮之景,诗人内心能不能平静?(明确:不能。澎湃、激越) 诗人内心为什么会如此激荡不静?(加一个过渡句,层次设计更分明,环节联系更紧: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因为他看到如画的江山,想起了千百年来的许多豪杰之士。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承接上文,词的上阕总结了赤壁雄奇壮美之景。 “一时多少豪杰”,注意“多少”,是多还是少?(明确:多)豪杰很多,而作者在这里只提到一个,那就是周瑜,为什么羡慕周瑜,因为周瑜文武双全、英气勃勃,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而苏轼心中有没有建功立业之志?有,才会景仰和他一样杰出的周瑜,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以体会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了。后半句就过渡到词的下阕。(这句话什么作用同学们:承上启下) 小结: 这壮丽的山河有多少英雄为之奋斗啊!词的上阕,苏轼用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赤壁壮丽的风景,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这就为周瑜的出场搭好了一个宏大的舞台。 五、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品读探究:体悟情感 接着,词的下阕主要在写周瑜,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读一读。(学生读词的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提问:找出些周瑜的句子。(学生看书,展示,归纳。) 小乔初嫁——年轻得意,深受重用 雄姿英发——气度潇洒 羽扇纶巾——姿态俊伟 谈笑间——自信乐观, 樯橹灰飞烟灭——破敌从容, 对周瑜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小结: 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景也是雄奇壮美的,而英雄周瑜又是杰出的,我们可以说雄奇壮美之景______杰出的人?(明确:衬托。) 7 板书:赤壁(雄奇壮美)——正衬——周瑜(建功立业,又得美人) 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等风流人物作者都不提,只羡慕周瑜,从周瑜方面来说,他杰出,建立了卓越功勋。从苏轼方面来说,此时的苏轼是怎样的情况,(老师送给同学们的第三把钥匙叫“知人论世明诗心”。)出示第五张幻灯片:让学生总结苏轼的:年龄、职务、际遇、外貌、生活。 我们将其和周瑜做个对比: 周瑜 苏轼 年龄 二十四 四十七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生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周瑜是幸福的,而苏轼是不幸的,这里作者写出幸福的周瑜实际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幸。 板书:周瑜(建功立业,又得美人)——反衬——苏轼(壮志难酬,妻死十年) 如果周瑜的灵魂能故地重游,见到苏轼这落魄之态,又会怎样的情景?诗人真会想啊: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个倒装句: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老都老了,还想这么多做什么。罢罢罢,还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吧。 在这里,苏轼认识到人生的短暂,用酒来祭奠江月。 诗人到这里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生自由回答:)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1)“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苏轼一贬再贬,最终他贬到了不毛之地——惠州、海南。 流放的生活很压抑,没有希望。但这是苏东坡人生观中豁达的一面又开始起主导作用。在他眼里,惠州还是能让他安身立命的。 7 虽然这是一块儿寸草不生的地方,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这足以见得苏轼胸怀豁达开朗。 海岛上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不过苏轼总是能够处变不惊的。苏轼尽心尽力为海南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笑面人生,乐观豁达的人。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这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 你瞧,诗人把西湖描写的多么美!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这里足以体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 点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结语]: 想想,这种面对挫折的旷达的胸怀是否是我们的同学身上缺乏的呢?如果能象苏轼这样于逆境之中洒脱、旷达,直面挫折,这将是我们今天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大收获。 7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现在,让我们化身为作者,文我合一,人我合一。我将和一位同学合作一起走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