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 5 课 苏轼词两首 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 他对黄州赤壁的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被 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 华。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 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 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 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 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上。赤壁,成了苏轼思想的高峰,铸就了苏轼 的辉煌。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 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 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 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 州,官居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 - 2 - 病死于常州。他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 求。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 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苏轼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词派 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 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 作品 《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名作有《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后赤壁赋》 等。 2.背景解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的一首怀古 名篇。当时,苏轼已 46 岁。他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 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前,因“乌台诗案”曾下狱,险遭杀身 之祸。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 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但他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 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 反映,词中所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 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定风波》 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 州的第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 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 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 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 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 - 3 -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 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3.相关知识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 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 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 事不可入”。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境界宏大,气势恢宏,不拘格律, 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词语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表现出充 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词作豪 放、大气。 豪放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 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4.文化常识 【赤壁】 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与 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文中的“赤 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羽扇】 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 品。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 2 000 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 江东,晋陆机、傅咸皆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持白羽 扇指挥众军之事。 【纶巾】 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竹杖和芒鞋】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这些都 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例如:竹杖芒鞋....轻胜马。 1.字音识记 - 4 - 公瑾.(jǐn) 樯.橹(qiáng) 酹.酒(lèi) 蓑.衣(suō) 料峭.(qiào) 萧瑟..(xiāo)(sè)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酒杯 3.一词多义 (1)间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名词,当中,中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副词,间或,断断续续地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走小路,抄小路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形容词,暗中,悄悄 (2)任 一蓑烟雨任平生动词,放任,无拘束 曷不委心任去留动词,听凭 任重而道远名词,负荷,担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名词,任命 (3)独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副词,唯独 鳏寡孤独名词,年老无子之人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副词,只,仅仅 (4)故 已而遂晴,故作此连词,所以 大人故嫌迟副词,仍旧 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特意 (5)却 山头斜照却相迎连词,表示转折 却与小姑别动词,退出来 却话巴山夜雨时副词,还,再 (6)且 何妨吟啸且徐行连词,并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4.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长江。今义:大的河流。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杰出的。今义: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有功绩 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 5 -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4)多情..应笑我 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5.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2)樯橹灰.飞烟.灭(名词用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竹杖芒鞋轻胜马.(名词用作动词,骑马) (4)已而遂晴.(形容词用作动词,天放晴) 6.特殊句式 (1)故国神游宾语前置句,应为“神游故国” (2)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句,应为“应笑我多情” (3)早生华发主谓倒装,应为“华发早生” 7.经典名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里? 提示:①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 思绪。②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无 - 6 - 数杰出人物在词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③由江水的 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这三句把写景和抒 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能使人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作者是如何描写赤壁之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开篇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接着通过“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具体写赤壁之景。 ②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耸。江面波涛,“惊” 写出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起千堆雪”写出浪花 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③从声音、色彩、姿态多方位描写赤壁,无不逼真。作者抓住悬 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 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④借助景色的壮丽,作者还暗写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 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下片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 了”,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 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娴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 概。 4.词的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提示:①“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 物的激情向往。 ②“多情应笑我”是用自嘲的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最终发出“人 生如梦”的感慨。在作者看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 云,稍纵即逝。唯有心境旷达、洒酒江月才是人间沧桑之正道。 《定风波》 5.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从序言的最后一句“故作此”可知,小序交代了这首词的 - 7 - 写作目的与写作背景。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由此可 以看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 自己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既来之,则安 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 一面。 6.“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 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 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里的风雨既指自然 界的风雨,也指生活中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 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7.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 度? 提示: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持竹杖, 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 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 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处变不 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 洒脱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 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识的呢? [他人之见] 观点一: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 他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变为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特 别是周瑜这样的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 多岁依然壮志难酬,被贬遭放,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 - 8 - 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 慨,因而消极颓废。 观点二:并非消极颓废。 结合上下片词句可以看出,“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 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 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综观全词,可以说是意境壮阔, 风格豪放,豪放中略见苍凉,但“苍凉”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吾之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 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 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 放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 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2.结构图示 - 9 - 3.写法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 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接着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然后用慨叹语“江 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 - 10 - 之感。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 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之情;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 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词人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 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2)烘托和映衬的恰当运用。 烘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 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 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 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 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衬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衬托乙的作 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 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 相互衬托,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 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 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定风波》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客观景物;想心中事,就是 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这两者之间具有异质同 构的关系,能使读者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 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 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 在彼。在这种整体构思中,“眼前景”和“心中事”虽然一个是自然 景物,一个是社会人事,但两者必须具备相似联想可以沟通的同构关 系。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 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雨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 也是异质同构关系。故此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蕴含在这一系列的 异质同构关系中。 - 11 -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 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 风雨、竹杖、芒鞋、斜阳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实景,还有苏轼仕 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笑傲江湖、 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它不仅 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 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表 现出放开眼量、洞察事理、自我调节、旷达超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4.课文全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滚滚长江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大江:长江。淘:冲洗。千古:久远的年代。 风流:杰出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 旧日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是三 国周郎 赤壁。 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这里指黄 州古老的城堡,作者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遗迹。三国:东汉以后的 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代。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 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乱 石 只见陡峭纷乱的石壁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江岸,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 [空:天空。涛:巨浪。拍岸:拍打江岸。雪:比喻浪花。] 江山 江山壮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美如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 12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刚嫁给他,他 姿英发。 姿容雄伟,英气勃发。[遥想:远想。公瑾: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 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24 岁时即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 郎”。小乔:乔公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英发:英气勃发。形容周 瑜的气概。] 羽扇纶巾,谈笑间,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军 樯橹灰飞烟灭。 的战船便被烧得灰飞烟灭。[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 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樯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故国神游, 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地生出了白发。[故国:旧地,指古战 场。多情:多愁善感。华发:花白的头发。] 人生 人生在世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 [ 尊 : 同 “樽”,酒杯。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江月:倒映在水中 的月亮。]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归途遇雨。[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 30 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 雨后所作。] 雨具先去, 同行 拿着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在风 皆狼狈,余独不觉。 雨中一个个感到进退两难,只有我毫不在意。[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 窘迫之状。]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一会儿天气就晴了,于是写下此词。[已而:不久,过一会 - 13 - 儿。晴:这里用作动词,放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何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吟咏长啸,悠然地 行。 前行。[莫:不 要。吟啸:吟咏长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 流 而 赋 诗 。 ” 且 : 表 示 并 列 关 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竹杖和草鞋轻捷胜过骏马,谁怕这么点风风雨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披一件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它一生。[芒鞋:草鞋。胜:胜过。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顶着风雨,已饱尝风雨(此处含有人间风 雨之意),故处之泰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 却相迎。 却在相迎。[料峭:形容微寒。斜照:斜阳。] 回首向来萧 回望走过的风雨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瑟处,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萧瑟处:遇雨之 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 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表示心境恬淡,随遇而安。作者在海南岛作 《独觉》诗,亦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句。]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知识讲解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 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 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 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 - 14 - 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而抓住描绘人物 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便可水到渠成。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 人公还是诗人的形象,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4.树立“要点意识”,抓住人物特点。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特 点,且可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要点个数,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梳理,可 按诗句顺序,逐句筛选、梳理,最后“合并同类项”,明确答案要点。 5.熟悉答题步骤,运用模板分点作答。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 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 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①。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身如蜩甲化枯枝:《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 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 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 有两个“眼”才能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D )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 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B.“碧落”指天空,这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 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诚堪死”与“尚可持”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 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 15 - D.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在下棋上浪 费时间的不满。 E.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 双方的博弈过程。 解析:C 项,“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错, “尚可持”即尚且可以与之对峙,明显没有扭转不利形势。D 项,“表 明了作者……的不满”错,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写下棋者十分专注,连 时间都忘了,并没有不满之意。 2.颔联、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弈棋者的形象: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定。作者把弈 棋者的心思比作“蛛丝”,足见弈棋者心思缜密;以佝偻丈人承蜩的 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用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写弈棋者在处 于不利局势的情形下的努力,突出弈棋者的意志坚定。 【素材提炼】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地抒发己见。几乎就是 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 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 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遭 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 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 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 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 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 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 - 16 - 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 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素材点金】 1.向命运发起挑战。驾驭着文字,抵临大宋文坛的巅峰,而文字 却又让他一生飘零,从东贬谪到西。他竹杖芒鞋,展尽了潇洒,也承 受了孤独。苏轼——那个洒脱千古的文人,为了守护他心中那一片神 圣的净土,不屈于权贵,不流于世俗,终被群芳妒,惹来“乌台诗 案”——一个本不属于他的伤痛,但他执着于心中的信念,绝无悔恨, 为天下百姓的福祉而奋斗。酾酒临江,他的耳中盈满的是赤壁涛声; 赤壁远眺,他的心海载满的是万民的疾苦。 2.“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中所遭遇的重大打击,但苏轼出狱后 还能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足见其豁达,也正是这种豁达的心态, 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明星苏轼。作为素材,可适用的主题有“高风 亮节”“大公无私”“客观公正”“心态”“直面困难”“宽容” 等。 【精彩运用】 示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乃是定律。然而,大 风大浪并不能击垮每一座坚固的城池,暗云并不能遮挡每一束暖阳, 秋风并不能黯淡每一寸春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挺直了腰板,凄风冷雨只能望而却步。于是,这风雨摇曳的世界便只 能在他面前匍匐了。秋天的黄州,月洒寂寞梧桐,烟笼缥缈孤影。苏 轼,这个注定半生寂寞的旷世奇才,尽管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尽管是“高处不胜寒”,尽管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谁见幽人独 往来”,相思之苦,贬谪之伤,寂寞梧桐,几重重压,他,挺起了高 洁不屈的脊梁,那高山仰止的高大身躯挡住了脊背之后那一片凋敝的 天空。于是,如梦的人生化作一樽江月,一蓑烟雨,历尽萧瑟,唱出 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铮铮誓 言。于是,他手持铜鼓,高唱“大江东去”。 示例 2:是什么让苏轼在政坛挥洒豪气?又是什么让苏轼离开政坛 - 17 - 而释然豁达?才四十岁,你就自称“老夫”,你是埋怨政敌把持的长 安城太小,所以甘愿自请出任地方太守。你的千百位侍从簇拥着你, 头戴锦帽,身披貂裘,千骑横卷平冈,这是你一腔冲天豪气的宣泄。 你要体验“沙场秋点兵”的满足感,这是你的豪情。但“乌台诗案” 了结后,你被贬黄州,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你却“竹杖芒鞋轻胜马”, 更有一份悠闲的自在,如此从容,气定神闲。你终于悟透一个道理: 政坛就像一张赌台,要想摆脱无常的大喜大悲,只有一种选择,那就 是拿得起,放得下。既如此,何不吟一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 江海湖山中寄托一生呢?苏轼的拿得起是拥有时的聊发少年狂;苏轼 的放得下是缺失时的释然一笑,欢畅豁达。 突破心灵的围城 一考生 每一个天资聪颖的才子背后都会有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苏 轼当然也不例外。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从这首《卜算子》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像薄命的红颜一样内心充 满着孤独与失意的身影。他就是苏轼,天生的聪慧使他才高八斗,命 运的坎坷却又让他四处漂泊。真的好像一只仙鹤,没有人垂怜,却又 不肯栖身于寒枝,寂寞中的他内心充满的是困惑,孤独中的他流露的 是无奈。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里,我们分明地看到了 他壮志难酬的伤感,还有内心的悲愤。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个人 能力的有限。 这样看来,苏轼真的是很伤感的。 然而,苏轼就是苏轼,他一生都在用睥睨一切的眼光来审视身边 - 18 - 的世界,用他的旷达与豪迈向那个不公平的命运宣战,并取得了完胜。 风流倜傥的才子,经历了年轻时的潇洒不羁之后,凭借着满腹的 经纶登上了政治舞台。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生善良, 刚正不阿的苏轼始终以忠于朝廷为己任,政治上既不赞同王安石的改 革变法,也不欣赏司马光的顽固保守。儒家正统教义的浸淫,使得他 不断探索,希望国家能以一种稳健的步伐走出当时的困境。然而,朝 廷却没有给予他这个机会,面对他一次次为自己美好的愿望所做的努 力,朝廷给予了他最大的恩典——发配,而历史上颇受关注的“乌台 诗案”则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这一事件,使他失去了政治上的话 语权,却赢得了思想的解放。 站在那无日无夜,无始无终,滔滔滚滚的江边,面对着茫茫苍苍, 萧瑟凄凉的黄州。苏轼摇头轻叹之余,更有一种昂扬的心态自心底油 然而生。朝廷放弃了自己,但自己却不能放弃人生。眼前的苦难只是 对自己操守和意志的一种考验,而内心久积的块垒上他的豪情又一次 汹涌澎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高高的赤壁上,他 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的周郎,他为心目中的英雄放声歌唱。虽然嗓音里 夹杂着些许伤感,虽然语气里透着点滴的凄凉,但那种天生的豪迈却 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因为他是苏轼。 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使他消沉,内外交困的苏轼,努力为自己探 寻到一个精神上的突围口,并以有力的反击使他的对手目瞪口呆。他 成功了,他的成功源自于他的旷达与豪迈。 【名师点评】 历史材料,是我们经常选用的写作素材,文章对 “乌台诗案”的了解很充分,对苏轼的认识也很深入,这样,就通过 历史的真实感充分表达了写作中心。另外,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提 高写作发展等级营造浓厚的氛围,进而使文章变得生动有文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