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 03 课 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一、分析散文结构。结构是散文的骨架,线索是散文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形散 神聚”是散文的结构特点之一。散文的结构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 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的多重语义。 散文的结构指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外部的组织形式,包括情节、线索、脉络、层次、段落 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 散文结构不仅指文章的客观组织方式,而且包括创作主体的意识、情感、思想,特别是 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 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抓住散文中的线索, 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 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散文 结构。 高考试题分析散文结构,可以从九个角度去进行:(1)人物角度;(2)事件角度;(3) 景物角度;(4)情感角度;(5)意境角度;(6)空间角度;(7)时间角度;(8)主题角度; (9)全文角度。至于采用什么分析散文结构,在考试中,要根据试题具体的要求,精准分析。 二、概括散文主题。散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也是主题,是散文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散文主题的基本方法有: ①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比如上面试题正是从理解中心句开始把握主题的。文段的中心 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 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②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 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 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③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散文,由“人”及“义”;写事 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写“理”的散文,由“此理”及 “彼理”。上面试题主要采用这种方法概述主题。 高考试题概括散文主题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找出体现作品主题的句子(或用 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结合主题谈 谈你对某句话(或某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三、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包含两个小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 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散文的基本特征有:(1)形散神聚,红线串珠。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 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 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 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 服务。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 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 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 深邃,内蕴丰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主观情感,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内蕴丰富,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 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 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 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 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 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 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 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 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可以灵活的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散文有借景(事)抒 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寄意等表现手法。其中主要是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 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 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 体会文章内容。 【真题演示】 一、(2015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2 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它几 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 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 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 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 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 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淳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 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 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 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 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 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 ——“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 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椽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 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 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 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 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 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 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的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 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 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 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 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的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人乡、走街 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 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 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国都南迁,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印刷业便在 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 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人,四堡的雕 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 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连城、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来观察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很不幸,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地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 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 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地灭绝。照此说来,最终 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 “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⑿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葵未手记》,有删改)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和,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刷坊多沿用建安之 名。 19.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2)写建安雕 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 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2010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 53 度左右的地理位置 上。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 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 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 豆角、苞米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 入口的植物,如向日葵。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 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微乎其微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 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 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 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 从容。因为许多死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 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 来谈。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 他们是那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 处是融融暖意。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比如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为没有成熟的 庄稼而惆怅,亲人们故去的时候,他们会抑制住自己的悲哀情绪。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 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 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是有着难以理解的情缘。我养过猫和狗,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 物,我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和它们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是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候则因 这我对他们的捉弄,而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回忆起它们, 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 们就是艺术的温床。相反,那些事实性的事物和一成定论的自然法则却因为其冰冷的面孔而令 人望而生畏。神话和传说喜欢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类似地下的矿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能 嗅到它的气息,这样的传说有待挖掘。还有一种类似于空中的浮云,能望得见,而它行踪飘忽, 你只能仰望而无法将其捺入掌中。神话和传说是最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 边际的时空中。而且,她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 大海和森林的童话。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山川河 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申花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 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 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 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抒写。 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 彩斑斓的梦。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 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它们,把它们视为虚无。要 知道,在梦境中,梦境的情、景、事是现实,而孕育梦境的我们则是一具躯壳,是真正的虚无。 而且,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 的联想。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 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 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 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 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 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选自《小说评论》2002 年第 2 期,有删节 20.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 话有那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 一切,奠定了作者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 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三、(2012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 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 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 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 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 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 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 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 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 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 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 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 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 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 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 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 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 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 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 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 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 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 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 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 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 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 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 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 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 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 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 散文》,人民文学,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