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 07 诗歌鉴赏 一、【18 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 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 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 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D 2.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 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 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解析】 1.试题分析:C 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 友人王十五对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 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 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颈联中的中“离别”“不堪”“艰危”“济时才” 分析。 二、【18 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下面小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 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滩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 明暗搭配和谐。 B. 颔联描绘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 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静,渔家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 中有静,更增情味。 D. 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面对眼前所见之景,不由得生出了官场失意后 的愤懑之情。 E. 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又沿河望去, 视角跳跃,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4.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 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阐述。 【答案】 3.BD 4.这种说法不妥。诗人在前三联中描绘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 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水墨画, 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归返自然,抒发了诗人鄙弃混 浊官场的情怀。前后情怀是一致的,所以不显突兀。 【解析】 惜这一幅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张本。答题 时具体的分析画面的内容。 三、【18 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 答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①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②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着:含着。②痛煞煞:痛苦到了极点。 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作者捕捉住别离时的“霎时间”,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多侧面刻画了恋人依依不舍 的情态。 B.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天南地北”是说从此天各一方,相见无期:“花好月圆”喻 男女美满相聚,这里用“月缺花飞”则写出别离的悲痛。 C. 本曲从眼前景象切入,激活人物的想象——从此天各一方,昔日花好月圆的美景, 已成为月缺花落。 D. 摄祝福语言入诗,是这首元曲的创造性表现。“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貌似平淡,却深藏柔情蜜意。 E. 作者善用用比喻手法,缩短了空间,凝聚了时间,使意象鲜明,形象鲜活。“咫尺的 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就是明证。 【答案】CE 【解析】试题分析: C 项,开篇未写眼前景象,“已成为”极为不妥。E 项,例句不是 比喻,是夸张的手法。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此题两个错误选项分别为 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错误。 四、【18 届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三 11 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 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 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 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 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 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 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 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7.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 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6.CE 7.(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 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 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C 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意思是: 点睛: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 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 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 想感情。 五、【18 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四)】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 8.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 作铺垫。 B. 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 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 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 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D. 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 壮别的场景。 E. 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水之寒,更写 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9.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 【答案】 8.CE 9.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 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 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 项,“愁” 是全诗的诗眼。E 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六、【18 届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 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 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B.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 之情却蕴含其中。 C. 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 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D. 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 “青衫”含意相近。 E. “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 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11.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0.AC 11.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 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 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 项, “语言直白浅显”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 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 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 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 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 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来体悟情感,简 言之: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 之情。 七、【18 届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小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 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 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12.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 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 “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 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 “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 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 “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 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E. “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 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13.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2.AE 13.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 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 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 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 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 痛。 【解析】 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 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 项,“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错, “疏雨洗天清”虽然写了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但由后文“秋声”“飘零”“梦断”等词 和注释中给出来的背景来看,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沉郁伤感的。E 项,“谁念客身轻似叶” 不是设问,应是反问手法,因为后面没有回答,且问句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1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 角度,结合诗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 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 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 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 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 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下阕既有景物又有典故,前两句写哀景抒哀情,后三句主要借用典 故来抒发情感。 八、【18 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 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 “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 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的描写, 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 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 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15.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 14.CD 15.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 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 内心的忧愁。 【解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 可给分。但还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 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 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 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 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 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 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 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 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 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 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 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 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 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 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 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九、【18 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 题。 渼陂 [宋] 李騊 望极空濛清满怀,更寻遗迹步高台。 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 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 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春日里游览胜地,独步高台,极目远望,一时心旷神怡。 B. “清满怀”的“清”既指空濛水气,又总说渼陂美景特点。 C. 颔联以细致笔墨,从虚实角度描写渼陂在暮色中山水静谧景致。 D. 颈联写的是动景,生动地描绘波澜重重、阴云滚滚的壮观画面。 E. 天色将晚,陂南仍停着画船,表明渼陂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17.“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花寂寞开。却展渔 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这是唐人郑谷写的《渼 陂》,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 【答案】 16.CD 17.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 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 题,考查学生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 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 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 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 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 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本题中,从题干来看,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抒情的方式”,考生需要回顾抒 情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回答即可。 十、【18 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咏钱 [唐]罗隐 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唐]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①梯媒:媒介。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 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③ 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罗诗第一联,深刻东西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 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 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 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E. 两首诗都以讽刺诙谐之笔,辛辣批判了“小人”“权门”对金钱的疯狂追逐。 19.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CE 19.相同之处: a 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 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b 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 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c 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 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 有用典故。 【解析】 点睛:诗歌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① 审清题干,明确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② 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手法—— 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 结构安排——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过渡、以景入情、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 其他表现手法——对比、 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渲染等; ③ 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④注意先 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十一、【18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 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 指朝廷迁移不定。 20.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 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 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 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 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 人忧国伤时之情。 E. 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 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21.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 【答案】 20.AB 21.①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②奠定全诗 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 无家的愤激之情。③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 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④呼应尾联,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 字遥相呼应。 【解析】 20.试题分析:A 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是近体诗。 B 项,应该是“上句写 静景,下句写动景”。 21.试题分析:注意答出“点题”“奠定全诗情感基调”“统领全诗”的作用,然后联 系诗歌的内容分析。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 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 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 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十二、【18 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 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 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兵书。 ④宰:坟墓。 22.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 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 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 D. 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E. “英雄已尽中原泪”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 山见我应如是”相同。 23.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案】 22.AE 23.①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②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 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解析】 2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 综合考查题, 暮”“杜鹃”等景物,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颔联主要抒发情感,“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 无北伐心”诗句抒发了对辛弃疾等爱国志士北伐无望,报国无门,空流英雄泪的痛惜,和对 南宋最高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北伐,误国误民的痛恨。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 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 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 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 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 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题干提示从两个方面作答,同时要关注作者张以宁对诗人辛弃疾所 表达的感情。既要分析苍凉的意境和悲壮的情怀,同时还要结合相关的内容。 十三、【18 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 题 赠曹雪芹 [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2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 ) A. 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薜萝门巷,是说曹 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 界。 B. 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 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 C. “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 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 “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 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 E. 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 “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 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 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 25.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答案】 24.CE 25.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绿水青山,曲 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 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解析】 24.试题分析:C 项,“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不当。接舆,陆通先生的字, 春秋时楚国人,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 怎样表现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表现手 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揭示表现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十四、【18 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完成下面小题。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 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26.下面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渡湘江》是诗人在流放途中写的,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写诗人客居他乡伤春、惜春的心情。 B. “迟日园林悲昔游”写因眼前的春光回忆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 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C. “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接着写湘江来点 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 D. “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不醒”刻 画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E. “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凉偏远的南方面产生的思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 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 27.《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的“即遣花开 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26.AC 27.两诗都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 反衬手法。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加重了去偏远南 方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怨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 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解析】 26.试题分析:A 项,“客居他乡伤春、惜春的心情”不当,应是因客愁而恼春的心绪。 C 项,“结构 点睛: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分别分 析两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再比较其所用手法的异同,然后组织答案。这类 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确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手法,如答出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以乐 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分别阐释每一首诗写了怎样 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十五、【18 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 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 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 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 51 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的首联既写出了与儿时朋友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两人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 颔联写久别重逢之欢,又写乍逢又别之愁,还猜想再相聚之地,慨叹人事难料。 C. 诗的前四句由过去想到未来,再由未来回到眼前,如天外奇峰,化板滞为飞动。 D. 诗人恼怒剑南春色无赖,是因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加重了诗人的离愁别感。 E. 此诗写法独特,是先抒情后写景,与诗人杜甫《登高》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 29.本诗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 精妙之处。 【答案】 28.BE 29.①用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哀情),②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绚丽 春景本应让人喜悦,而作者用“不分”“生憎”表示反感,③强化了作者与路六侍御离别的 悲哀之情。 【解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 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此题从“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的角度分析。 十六、【18 届河南省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悲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 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 小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 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B. 颔联描写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叠词的使用,突出了 景物的层次性。 C. 颈联写山鸟乐晴,井梧知寒,对比分明,暗含对朝廷中一些官员安于享乐,无意收 复失地的批判。 D. 前三联景中见人,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展示出一个忧思者的 气度和抱负。 E. 全诗通过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来表现秋的意境,表达诗人复杂的感 情,耐人寻味。 31.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其中“感慨”一词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 【答案】 30.CE 31.(1)直抒胸臆、用典抒情。 (2)①对秋意寒凉,时节变迁的感伤。②对国家时局动荡,危机暗伏的忧虑。③对自 己空有忧国之情、报国壮志,却不受赏识,无从施展的悲哀。④对朝廷中某些人安于一己享 乐,排挤打压正直之士的抨击。 【解析】 30.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 项, 对“无意收复失地的批判”理解错误。E 项,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错误。全诗 形象看似普通但错杂多样。前三联的语言看似平和实则激扬,尾联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 愤激。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 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 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十七、【18 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 面各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②。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山” 为君山。②行杯:谓传杯饮酒。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宏大,既描写了楼高湖阔的美 丽景致,也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酣畅心情。 B. 第二联对仗工整,不但上下句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而且内容也相互照应。这两句 是全诗诗眼所在,写得生动活泼,精彩传神。 C. 第三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诗句想象奇特,用夸 张的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D. 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情景,楼上凉风习习,衣袖翩翩,诗人感到了阵阵凉意,字里行 间无不流露出人生不遇的感伤情怀。 33.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 34.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 工。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32.D 33.第二联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诗歌赋予大雁和君山人格化的特点,上句写大雁有 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的 喜悦心情。 34.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 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 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 楼高。 【解析】 3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 查题,考查学 却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 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 “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且这两个动作 的对象是“雁”和“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诗人流放遇赦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 点睛:“表现手法”,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又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正侧等,抒情手法 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等。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如下:首先 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这一手法有 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主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雁引愁心去,山衔好 月来”,诗人用“引”和“衔”来写雁和山,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心情 的愉悦。 3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 可谓浑然天成, 十八、【18 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 小题。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 中舍的身份致仕。 35.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 穷。 B. 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 福。 C. 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 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D. 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 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E. 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 有追求。 36.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 35.DE 36.①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 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②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友人 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 【解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 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 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独闭门”“不为花迷”分析 十九、【18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 面再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 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 B. 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 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C. “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 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 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 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38.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 方面加以赏析。 【答案】 37.D 38.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 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 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解析】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 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 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 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 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 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 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 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 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 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 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 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 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 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 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 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二十、【18 届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完 成下列小题。 晚次①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 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 油然而生。 B. 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 时江面风平浪静。 C. 颈联诗人即景生情: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 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 D. 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E. 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 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4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39.BC 40.①行旅过程的孤苦之情。首联由喜上心头到失落,感情一扬一抑,表现诗人旅程孤 凄苦闷;颔联白描船中耳闻目睹之事,借船中常景,表现行旅生活的枯涩乏味。②强烈的思 乡之情。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人往三湘,对月思归,表现强烈的思乡之情。③伤时、厌 战之情。尾联写所到之处,无不战云密布,“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 来战鼓声声,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忧国之情。 【解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 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 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孤帆”“万里归心”“征战”“更堪” 和注释中的“避战乱浪迹天涯”分析。 二十一、【18 届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 诗,完成后面小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41.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易安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B. 首联写了诗人早起后的所见所闻,看到晨光初照,屋室通明,听到早衙鼓正开始咚 咚地敲响。“晨光”与“开门鼓”交待时间之早。 C. 颔联里写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因为大地变得潮湿而懒洋洋地爬起来,小鸟正在窗前 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本 句写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紧扣了“早”字主旨。 D.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近来乡梦撩人愁思,于 是作者借酒浇愁,不料饮酒过量,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本句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乡之情。 E.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4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答案】 41.AD 42.“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饮酒甚多,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 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 轻”呼应“新脱” ,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4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A 项,白居易, 号香山居士, 二十二、【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古宴曲 于濆 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4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以写宴会为中心,题目中用一“古”字,写汉朝著名的官僚世族金、张两个大 姓家的宴会,实则以汉寓唐,借古事以写时事。 B. 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仪仗收起,大路上市朝罢归来的车 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 C. 三四句写朝罢无事,相约宴饮。虽不直接写人,但有重门,有车马,有宴饮,足可 想见其中人物既富且贵,诗歌语言高度精炼。 D. 五至八句写宴席盛况。燕地美女捧酒侍宴,娇羞婀娜,配饰华贵,以“烘云托月” 的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宴席之丰盛和座客之高贵。 E. 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个画 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 44.这首诗借描写“古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的? 【答案】 43.BE 44.主题:①通过描写“古宴”讽刺了当朝的达官贵人们骄奢靡费,荒淫腐败,只知享 乐,对民生疾苦的惊人的无知。②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出 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2 分)手法:对比手法。通过侍女的一只金钗与十户人家辛辛苦苦 劳作的血汗钱的对比,满身罗衣的达官显贵与贫苦的砍柴人的对比,来彰显贫富悬殊,矛盾 尖锐的社会现实。 【解析】 43.试题分析:B. 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仪仗收起,大路上 市朝罢归来的车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借喻手法理解有误, 就是实写宫中的物品。E. 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 登楼下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时间为线 索的理解有误,本诗就是以过程为写作的顺序。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十三、【18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下面小题。 幽居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①劣,谁谓薄世荣。 【注】①蹇劣:笨拙。 4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 “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 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 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46.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 下评论:韦应物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 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 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 【答案】 45.BD 46.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 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幽居》中 “青山忽已曙,鸟雀 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些“浅显”“平淡” 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解析】 45.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中 “细致描绘”分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分析题干,明确问题指向,如本题要求结合韦应物的这首《幽 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 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然后再分析题干中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诗作评论的角度,即“真趣”, 最后围绕“真趣”,结合二人的诗分析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即可。 二十四、【18 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 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4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天涯”一句写出诗人在这去京国数千里的地方收到江南朋友的书信时的喜悦之情。 B. “不道”二字写出诗人早晨看到梅花开放的惊喜之情。虽则“开遍”,却又限于“向 南枝”,不失为早梅。 C. 上片描写梅花极有层次。先写梅花含苞待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 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 D. 下片开头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表现出一个被贬老人观梅而暂时忘怀得失的心境。 E. 本首词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都借梅喻人,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 48.请分析下阕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47.AE 48.表达了作者的郁愤之情。这两句意思是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 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结尾 在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 现。用“愿杯深”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解析】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 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 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 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 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 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二十五、【18 届辽宁省沈阳市交联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 题。 乱后逢村叟 杜荀鹤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4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诗的题目“乱后逢村叟”,点明了写诗的起因,为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遭受战争 破坏的场景做铺垫。 B. 第三句写了为供给修建营寨的木料,村中的桑柘树已被砍光,说明百姓靠它来养蚕 织布的生计已被断送。 C. 第四句写村中的青少年都被拉去当兵死于战事,家家户户绝了后嗣,诗人以写实的 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D. 五六句写在战乱时期官府还像太平时期那样征敛赋税,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全无 一点体恤民生之意。 E. 全诗围绕村叟来写,既写了几件典型的令他“伤魂”之事,也写了战乱给广大民众 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50.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村叟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 49.AE 50.表达了诗人对遭逢唐末战乱的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深切的同情,对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的控诉以及对封建官吏不知体恤百姓的谴责。村叟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意 义。他的遭遇正是当时千家万户遭遇的一个缩影,村落萧疏,生计无着,赋税繁重,官员盘 剥,典型的反映出连年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解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 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 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根据文中的具体的词语“居破村”“伤魂”“无桑柘”“绝子孙” “鸡犬”“皆星散”分析情感。 二十六、【18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三)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 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部;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5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 边地的位置特点。 B. 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 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 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 战争,行文上自然引 起下文。 D.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 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 时醉向酒家眠”的想 象之景 52.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答案】 51.BE 52.①这首诗写边塞少数民族在和平时期的生活。颔联、颈联形象描摹胡人秋日出猎、 山头野烧的生活图景。②尾联生动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涸的风习,③表现了诗人 对边地安宁、百姓生活安定从容的喜悦赞美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 【解析】 51.试题分析:B 项,放鹰捕鸟、骑马射猎是边塞百姓富于民族特色的日常活动,并非 习武备战,这里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 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 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词语“猎秋田”“无斗战”“酒家眠”分析。 二十七、【18 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 小题。 别房太尉墓①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 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面对符坚 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 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 即早已心许。 53.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歌题目中“别”交代了事件,而“房太尉墓”交代了地点。整体上看交代出此诗 的目的是致哀亡友。 B. 诗人虽然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哀悼亡友,可见两人 之间情谊深厚。 C. 诗人在房太尉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房太尉坟前如此凄凉, 令人心伤;二是诗人与房太尉感情深厚,凭吊时内心极为哀痛。 D. 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云层压得很低,还下起了细雨,仿佛 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 E. 对棋、把剑两句运用典故,一文一武形成对比,又照应前两联,道出痛悼的原因, 布局严谨紧密。 54.诗歌的尾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53.DE 54.①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②尾联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 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 鸣阵阵。③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 于景):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 于林花纷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 吊客的悲哀。) 【解析】 53.试题分析:D 项,中的“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有误。 E 项,对比错误。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 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二十八、【18 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将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江②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①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即严仆射)幕府,得到了关怀和帮助。严死不久, 他离开成都,滞留巫峡写下此诗。②锦江:代指成都。 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句,“锦江春色”因“逐人来”三字更具价格化的艺术效果。 B. 第二句“万壑”生“哀”,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游离失所。 C. 第五句“三持节”,写出了好友严仆射先后三起三落,仕途坎坷。 D. 第六句写严武有将帅风度,军令甚严,赏罚分明, E. 全诗以景语起笔,以所忆内容承接,以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作结。 56.请从“忆”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55.BC 56.①回忆诗人与严仆射在望乡台“共迎中使”的盛事,表达对好友的思念。②追忆严 仆射蒙受“主恩”之隆及治军从容的儒将风度,表达了对好友的赞赏。③认为国家的安危需 要倚仗严仆射这样卓尔不群的将才。 【解析】 55.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 “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游离失所”分析错误,是“巫峡清秋”触动了诗人对去世未久 的严武的深切悼念之情。C 项,第五句“三持节”是说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 两任剑南节度使。 点睛:这是诗词 5 选 2 的题目,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 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入原诗句中 进行分析即可。 二十九、【18 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赵孟頫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①况逢秋。 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 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 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注:①张翰:字季鹰,西晋名士。 5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标题写明了时间和事件,其中“至元壬辰”是年号干支兼用记年,至元是帝王年号, 壬辰表干支。 B. 这首诗是作者赵孟頫由集贤院调任济南做官,暂回老家吴兴,中途路过齐州时所做的 一首感怀诗。 C. 颔联巧用对比,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特色菜肴的钟情向往,后句表达了对官 场同僚和俸禄的淡漠。 D. “魏阙”,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在这里代称朝廷;“空”字表现作者心系朝廷 但壮志难酬的失落之情。 E. 本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注重人物刻画,作者将二者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壮阔,情感含 蓄隽永,耐人寻味。 5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这些情感的?请简要 赏析。 【答案】 57.CE 5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由生活、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感。作者巧妙运用典故, 借司马相如多病倦游和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莼菜而辞官回乡的典故,表达了归隐故乡的期 望之情。即景抒怀,借在沙洲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苍鹭,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57.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 项, “鲈鱼莼菜”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 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 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 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 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 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十、【18 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 列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 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 壁,遂有手痕。 5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歌开篇以飞鸟作比,远离故乡的鸟儿尚鸣叫不止,豆蔻年华的少女在悲笳声中离 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B. 颔联“青冢”代指崇徽公主埋身之地。诗人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C. “玉颜”反为“身累”,“肉食”却不与“国谋”,颈联中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 的诘问尖锐犀利,对仗工整,议论深切痛快。 D.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 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慨叹。 E. 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是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 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 60.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 59.BD 60.①表现对远嫁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 忍辱求和的不满。②尾联上句直抒胸臆,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表现出无可奈何之情。 下一句以景结情,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以花草之无情衬人之有情,意蕴丰富。 【解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 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 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为身累”“何人为国谋”“叹息”分析情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