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高二下期末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等 四大特征。跟作家的书面创作、书本传播相比,口头创作和传播是众人共同参与的过程,每 个人都可以加入表演队伍,并加入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一个 不断汲取新思想的开放的意义系统。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能够建构社会记忆,成为体现社 会记忆的标杆。 一个人的记忆从来都不是个人的特别定制,而是产生于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个人只能在 集体的、社会的框架内进行回忆。关于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 斯·哈布瓦赫曾说:“个体通过把自己置于群体的位置来进行回忆,但也可以确信,群体的记 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集体记忆的本质是立足当下 需要而对过去的回忆。集体记忆总是根据某种当下观念、利益和要求对过去进行重构。也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集体记忆也被哈布瓦赫称作社会记忆。20 世纪后期,记忆研究进入新的阶 段,学者们不再满足于讨论集体如何决定个体的回忆,转而探讨整个社会如何记忆,并将社 会记忆定义为“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 实际上,社会记忆不仅应当下需要而产生,也承接来自古代的经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 的文化记忆,这是保持一个民族的基本特性、维护内部成员相互认同的根基。民族认同及其 稳定持久性是受制于文化记忆及其组织形式的。一般来说,民族的消亡,不是有形物质的消 失,而是在集体、文化层面上的遗忘。因而,维持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对于维系民族 的生存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记忆从古代延续到当代,也参与到对当下社会记忆的建构, 并呈现出当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 民间文学被当代社会征用,在新时代发挥新的记忆功能,也为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今 天追述中国悠久的历史,我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是通过引用古代 神话来表达的。这些神话传说,至今仍被人们所讲述并被赋了新的意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 故事被改编成越剧《梁祝抗婚》,宣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正当性。这部戏曲的演出反过 来影响民间口头讲述,在此后搜集整理的梁祝传说各种文本中,反对包办婚姻、反抗邪恶势力、 追求爱情自主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故事情节。今天我们讨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光辉成 就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征用民间文学故事营造共同的历史氛围,构建共同的社会记忆,用历 - 2 - 史悠久的传说人物映现出当代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认同感和凝聚 力。 民间文学由口头性引申而来的变异性,让民间文学成为开放的知识系统。正因为如此, 民间文学不仅承载跨越世代的文化记忆,也能体现当代社会的精神特质。民间文学不断因应 当下需要而叙说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能在其中看到古代中国的历史风云,近代中国的屈辱 与贫弱,现代中国的革命与胜利,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建设成就。当代民间文学的面貌, 就是当代中国社会记忆的面貌。民间文学建构社会记忆的独特价值与贡献应受到更多重视, 得到更多研究。 (黄景春《民间文学的社会记忆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民间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意义系统,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加入表演队伍,加入自己的经验、 情感和想象。 B. 集体记忆总是根据某种当下观念、利益和要求对过去进行重构,所以我们认为集体记忆就 是社会记忆。 C.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维持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对维系民族的生存活力 具有积极意义。 D. 民间文学承载跨越世代的文化记忆,体现当代社会的精神特质,这些决定了它必须由口头 性转为变异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体先阐发社会记忆的特点、作用,再对民间文学进行论述,从一般到特殊,思维过 程清晰。 B. 文章引用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话,很明确地来论证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的关系。 C. 文章在谈论民间文学如何被社会征用时,既关照到了历史传承,又关照到了新时代的需求。 D. 文章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改编成越剧《梁祝抗婚》的事例,讨论社会发展中的成就 和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忆研究不但要研究集体记忆对个体记忆的影响,又要探讨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 B. 大多时候,一个民族的消亡是在集体、文化层面上遗忘,不是这个民族有形物质的消失。 C. 中国的探月航天器以嫦娥命名使古老的传说发挥新的记忆功能,为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 3 - D. 征用民间文学故事,构建共同社会记忆,就能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认同感和凝聚力。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由于……,所以……”错。原文说“每个人都可以加入表演队伍,并加入自己的经验、 情感和想象。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一个不断汲取新思想的开放的意义系统”,所以,本 选项属因果颠倒。 B 项,“就是”表述太绝对。原文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集体记忆也被哈布瓦赫称作社会 记忆”,但这只是哈布瓦赫的观点,从后文看,“社会记忆”有新的内涵。 D 项,“这些决定了它必须由口头性转为变异性”错。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民间文学由口头 性引申而来的变异性,让民间文学成为开放的知识系统。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不仅承载跨 越世代的文化记忆,也能体现当代社会的精神特质。”可见本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圏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讨论社会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错。原文说“今天我们讨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 光辉成就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征用民间文学故事营造共同的历史氛围,构建共同的社会记忆, 用历史悠久的传说人物映现出当代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认同感和 凝聚力”,可见文章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改编成越剧《梁祝抗婚》的事例,是为了映 现当代的社会价值观。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 - 4 - 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D 项,“……,就能……”错。原文只说“……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认同感和凝聚 力”,“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D。 【点睛】解答以上三道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相关段落。一是要 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 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做题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大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2 月 14 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 情考验,商用不久的 5G 被积极应用在各行业各部门,信息通信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为保障逐步 恢复生产、减少人群聚集、阻断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5G 视频直播是 5G 最直观的应用。在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中, 数亿遍及全国的“云监工”共同见证中国奇迹。远程会诊方面,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为充分 利用大城市、大医院专家资源,5G+远程会诊系统快速在全国各地的多家医院落地。通过远程 会诊系统,专家可以对偏远地区医院的重症、危重症的患者进行问诊,提供救治指导,把大 城市的高端的医疗资源向中小城市进行输送。在火车站和地铁等公共交通、人群密集区域, 采用 5G+热成像技术,快速完成大量人员的测温及体温监控,识别出温度异常的个体,同时将 数据准确而快速地实时回传,筑起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防扩散方面,5G 远程办公、远程教 育等信息通信技术正助力实现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两不误。中小学生可在线上数字化空间学 习,做到停课不停学;企业员工通过云平台在线办公、召开视频电话会议等。 (摘编自赵艳艳《工信部:防扩散阻疫情 5G 技术多方面助力疫情防控》,《光明网》2020 年 2 月 14 日) 材料二: “5G 远程医疗系统”是中国移动以 5G 科技助推医疗行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应用。在支援 武汉抗疫的行动中,中国移动用 3 天时间建设完成了包括火神山医院 5G 网络在内的各类通信、 医保和卫生专网建设。这个系统充分发挥了 5G 网络高速率、低时延的优势,实测下行速率超 过 1Gbps,上行速率超过 100Mbps,响应时延低于 15 毫秒。 截至 2 月 9 日,中国移动的 10 台 5G 床旁会诊车已进入病区。基于“云视讯”平台的医 疗推车,可实现病区与远程专家的高清视频连接,可建立多方会诊,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 - 5 - 解放军总医院专门组建了远程指导会诊组,6 位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疗专家在北京可以通过该系 统 24 小时备勤,对疑难、危重疾病开展专业而高效的诊治。此外,医疗推车还可兼容医院内 网环境和中国移动 5G 专网,将院内患者病历、影像等通过 5G 专网实时分享给远端专家,让 诊断更加便捷高效。 (摘编自郑萱《中国移动 5G 远程医疗助力战“疫”一线》,《人民邮电报》2020 年 2 月 15 日) 材料三: 5G 在本质上是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和医疗结合的场景众多。基于医疗设备数据无线采集 的医疗监测与护理类应用,如无线监护等;基于视频与图像交互的医疗诊断与指导类应用, 如采用医疗服务机器人进行远程查房等;基于视频与力反馈的远程操控类应用,如远程机器 人手术等。 这些场景的应用,在当下技术条件中实现起来有难易之别。例如,远程操控手术就极复 杂,要让“千里手”和“千里眼”的结合既突破地域限制,又保障零失误,需要有耐心去反 复实验、踏实钻研。再比如,如何更好地实现信号加密、信号稳定、备用信号设置等,是接 下来需要逐步突破的技术难关。 医疗无小事,每个细微的差别都关乎人的生命。除了要有硬件上的技术保障,“5G+医疗” 的落地,还少不了软件上的考量,包括伦理考量、法律法规完善等。在政策方面,“5G+医疗” 涉及到无线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的跨领域合作,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在监管方面,5G 新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也让医疗健康领域各应用的数据流通随之加速,这其中潜在的医疗数 据安全风险,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手段来加以保障。我们在期待“5G+医疗”加速发展的同时, 更要对这项技术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摘编自李贞《“5G+医疗”仍需踏实探索》,《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 10 月 8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熟的商用 5G 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5G 视频直播、5G+ 远程会诊、5G+热成像技术、5G 远程办公和远程教育等的应用。 B. 5G 网络速率高、时延低,它推动了医疗行业智能化发展,基于“云视讯”平台的医疗推车 可使医疗远程会诊系统实现远程高清视频连接。 C. 医疗推车可建立多方会诊,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还可兼容医院内网环境和中国移动 5G 专网,将患者的医疗信息实时分享给远端专家。 D. 5G 技术本质上是通信技术,可与众多医疗场景结合。如无线监护、采用医疗服务机器人进 - 6 - 行远程查房等。这些应用目前实现有难易之别。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G+热成像技术可快速完成人群密集区域的人员测温及体温监控。测温通过热成像技术完 成,5G 作为移动通信技术,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B. 5G+远程会诊系统可以使大城市、大医院专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专家可以对偏远地区医 院的重症、危重症的患者进行问诊,提供救治指导等。 C. 中国移动仅用三天时间就建设完成了包括火神山医院 5G 网络在内的各类通信、医保和卫 生专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武汉的抗疫行动。 D. 远程操控手术中,要让“千里手”和“千里眼”的结合既要突破地域限制,又要保障零失 误,即使进行反复实验、刻苦钻研也是做不到的。 6. 我国“5G+医疗”要成功落地需要哪些措施保驾护航?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D 6. ①需要硬件上的技术保障 ②需要软件上的考量,包括伦理考量、法律法规完善等 ③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布局 ④需要创新监管手段来保障医疗数据安全风险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 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成熟的商用 5G 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解有误。依 据材料一第一段文句“商用不久的 5G 被积极应用在各行业各部门,信息通信新技术的有效应 用为保障逐步恢复生产、减少人群聚集、阻断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是“商用不 久的 5G”,并不等同于“成熟的商用 5G 技术”,故此项曲解原文信息,于文无依据。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 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 - 7 - 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 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项,“即使进行反复实验、刻苦钻研也是做不到的”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文句“远 程操控手术就极复杂,要让‘千里手’和‘千里眼’的结合既突破地域限制,又保障零失误, 需要有耐心去反复实验、踏实钻研”可知,原文的意思是“需要有耐心去反复实验、踏实钻 研”,并无“即使进行反复实验、刻苦钻研也是做不到的”的结论,故此项于文无依据了。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 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 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要求“我国‘5G+医疗’ 要成功落地需要哪些措施保驾护航?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审题可知,此题的信息筛选 要集中在材料三,若考生不审题,就会去三则材料去筛选和整合,其结果是费时费力不讨好, 故考生一定要看题干要求,换言之,不要放过眼前任何文字。出现在你面前的文字都是有效 的。 具体分析,材料三由三段文字构成,第一段的关键句是第一句“5G 在本质上是移动通信技术, 可以和医疗结合的场景众多”,主要内容是说 5G 可以和医疗相结合,但技术有难易之别;第 二段从硬件上阐释,5G 可以和医疗相结合需要的保障,如“需要逐步突破的技术难关”;第 三段从软件、政策、国家层面和新监管手段的角度阐释需要的保障,如原文文句“还少不了 软件上的考量,包括伦理考量、法律法规完善等”“在政策方面,‘5G+医疗’涉及到无线通 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的跨领域合作,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在监管方面,5G 新技术发 展速度很快,也让医疗健康领域各应用的数据流通随之加速,这其中潜在的医疗数据安全风 险,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手段来加以保障”。 筛选文中信息后,下一步需要考生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答案既要做到言简意赅,又要结合 文本概括。 (三)(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渐渐 朱以撒 - 8 - 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 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 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 两个字——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 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 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 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 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 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 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 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 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 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 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 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 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 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 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 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 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 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 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 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 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 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 - 9 - 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 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 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 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 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 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 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 悟与思考。 C.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 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D. 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年的惋 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8.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 9. “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渐” 的哪些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 【答案】7. C 8. ①我们品尝主人款待的芦花鸡,因其美味而感到快乐。②芦花鸡从出壳 到长成经历了一个缓慢积累的正常生长过程,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③鸡主人过人的耐心与安时处顺的生存观也让我们感受到美。 9. 主要写了两类场景,②一类是自然场景:九重葛与洋兰等草木正常生长与凋零,秋天等四 季自然转换;②一类是生活场景:书法作品自然晕化,更夫步履舒缓为人报时,小姐以纨扇 遮挡住笑颜,主人安时处顺让鸡自然生长。作者是通过感观和想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 项考核文 - 10 - 章的思路,C 系那个考核文章的手法,D 项考核文章的情节的作用,其中 C 项,“表达了我对 自己书法的自信”错,从后文“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可以看出是为了说明“渐渐”的道 理;“我老练娴熟的书写”表达也不够准确,文中没有依据。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 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答题时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 键词,结合前后语境解答即可。本句话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是对品味自然生长的芦花鸡肉时 而生发的感慨。在理解时应抓准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口舌、快感、渐渐、递增、美感。尤 其要注意“渐渐”“递增”含义的挖掘。 点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 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 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 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思路布局。散文有所谓“形散神聚”的说法,“形”怎么组织起 来的,往往要考虑线索的问题。据此解答该题。答题程序应该是先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 层意,然后进行分类归纳,最后点明串联的线索。做题时,要注意“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 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的提示功能,其告知我们所提取的场景应是“原生态”——自 然而然的,由此可以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考虑。这些场景,既有作者的亲身体验与感受, 也有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见是被作者用感官和想象串联起来,服务于“渐渐”这一主题 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 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 苑中曾误遗火廷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 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 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 - 11 - 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 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 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 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 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 “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 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 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 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威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 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 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 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 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 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尉是中国古代中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 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乐》《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 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 12 - B. 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 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 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 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 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托 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 的人。 (2)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 米。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 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家境贫寒却崇尚气节操守,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寻章摘句式的著 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养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 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全部用猪来赔偿。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节介”“章句”“豕”“上林苑”“舍”“鸿”“烧 者”“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无不通”是指“博览”的情况,是说梁鸿饱 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故“博览”与“无不通”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于上林苑中”的 介宾短语,“遗”的宾语是“火”,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B。 - 13 -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 项,“与《礼》《乐》《春秋》并为儒家‘五经’”表述错误,《乐》应为《易》。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 项,“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 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的是“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 饰入门”,可见应是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等,再梳妆打扮。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中的得分点:(1)“耆老”,老人;“恒人”,平常人;“乃”,就;“责让”,责备, “责”与“让”都是“责备”之意,这是同义复词;“长者”,古今异义,道德高尚的人。(2) “有顷”,不久;“去”,离开;“适”,到;“大家”,古今异义,世家望族;“居庑下”,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居(于)庑下”;“为”,替;“赁”,做雇工。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14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梁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 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 贫寒却崇尚气节操守,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寻章摘句式的著述。完成了学业, 就在上林苑养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损失了 多少,全部用猪来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希望做佣工来 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从早到晚从不懈怠。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 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 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了,回到自己的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 县孟姓人家有个女儿,说:“想嫁个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 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 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里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 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拒绝过几个男子了。现在我被您看中(您却又不理 睬我),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 罢了。现在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想要的呢?”妻子说:“只 是用来观察您的心志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于是更换打扮,梳了个椎髻,穿上粗布衣 服,(像个)做事(的人)走上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 侍我喽!”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想要低头 迎合世俗吗?”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隐居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诵读《诗经》《尚 书》,弹琴以自娱自乐。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 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做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把盛食 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一个做佣工的能让他的妻子这 样敬畏,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梁鸿潜心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 等人在吴国要离墓旁要了一块地安葬他。众人都说:“要离有节气壮志,梁鸿品性清高,可 以让他们亲近一点。”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1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¹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²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1 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2 禁:消受。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一二句用反语以形容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 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美好的春日景色。 D.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15.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 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1)作者对此地春色的喜爱之情。 (2)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3)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 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 出“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D 项,“抒发物是人非之感”错。后四句作者写寻幽寄慨,描绘了韦曲形胜之地的幽雅美景, 抒发了绝尘归隐的情怀,不是“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 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 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 - 16 - 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 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作者在这里运用“小乌巾”的典故,通过对韦曲春 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作者写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 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表达了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结合小注“杜 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同样也曲折含蓄地表达出了对 官场的厌恶、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点睛】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 1、先审清题干,弄清单选还是多选,正确还是错误。2、寻找敏感点。圈出明显的敏感点, 带着问题去比对排除。好处:可以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纠结内容,在审题过程中你已经大概了 解诗歌内容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按解读诗歌的方法去比对排除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 了“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的境界。 (2)《蜀道难》中李白从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蜀道中水流湍急势猛的诗句“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中通过描写“马”“弓”,表现战场壮观景 象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答案】 (1). 定乎内外之分 (2). 辩乎荣辱之境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马作的卢飞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辩”“豗”“砯”“壑”。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 17 -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7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诗词 ,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象征着中华文明。诗歌不分家, 诗和歌有着 的联系,比如,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或许在长期的文化 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虽然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但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 这个春节,央视再用一档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观众制造了巨大惊喜——“诗歌唱 出来”,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和诗以歌”是这个节目最 大的特点,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诗与歌融合发展, 可以视为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这种形式不仅( )。其实,这样的 创新并非首次,在过去几年,类似“唱诗词”的音乐作品也不绝于耳,比如,邓丽君的《月 满西楼》、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等,这些都是根据古典诗词演绎的音乐作品,也是诗、歌融 合的典型,这些作品悦耳动听,脍炙人口, 广泛,不仅是诗词文学上的不朽之作, 也是音乐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歌唱的方法将古典诗词之美展露无遗,将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 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异于锦上添花。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 汗牛充栋 千真万确 无与伦比 流传 B. 浩如烟海 千真万确 举足轻重 留传 C. 浩如烟海 千丝万缕 无与伦比 流传 D. 汗牛充栋 千丝万缕 举足轻重 留传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虽然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 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 B. 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但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 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影着文化的繁荣。 C. 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尽管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 这不仅制衡着诗词的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 D. 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因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 - 18 - 这不仅制衡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也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 旋律 B. 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也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 直观 C. 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也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 诗词 D. 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也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 响力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 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第一空处,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依据文意, 第一处横线显然不是强调藏书多,故选“浩如烟海”。 第二空处,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千丝万缕,形容相互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本 句写的是“诗和歌”的关系,应选“千丝万缕”。 第三空处,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同类事物;举足轻重,指地位 重要,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此处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应为“无与伦比”。 第四空处,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此处形容作品脍炙人口、 广泛,应选“流传”。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 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 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 - 19 - 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 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本题比较简单,根据句意,“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和后面句子“诗和歌却各自为 政”是转折关系,即第一分句与后面若干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就此可排除 ACD。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 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 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 当的一项。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清几个句子之间的先后关系。根据前文“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 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分析,后文的内容由浅入深应为:先“赋予古诗词动听的 旋律”,目的是“让诗词变得直观”,最后“激活了古典诗词”,最终结果是“提升着诗词的 传唱度和影响力”。 故选 D。 【点睛】解答正确使用词语题,积累记忆是答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 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 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静静伫立的大冰瀑布,被光与影幻化成各种颜色,让人眩晕.(yūn)不已。春夏季是冰崩的季 节,在很远处你也能听见硕大的冰块如万马奔腾,从山顶崩泄的声音。 B. 北方,无雪不成冬。每当天降大雪时,乱云便早早落下帷幕,把天空酝酿成一片沧茫。不久, 雪花翩跹.(xiān)而至。那一羽羽雪花,是从天际飞来的精灵。 C. 每个历经“人间世”的成年人,可能在各种各样的潜.(qiǎn)规则中身心俱疲。但在面对这 个小暖男的举动时,相信都会有一丝暖意融化,哪怕已如槃石的内心。 D. 诗,可拿来比喻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情玉女;而应用文,则完全着眼于实用,可称为“佣.(yōng) 人”型。散文呢,是诗和应用文的折中,兼有红尘的琐碎和形而上的寄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A 项,“晕”应读“yùn”,“泄”应为“泻”;B 项,“沧” - 20 - 应为“苍”;C 项,“潜”应读“qián”,“槃”应为“磐”。对于字音与字形,主要靠学生 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21.下面这则应用文在文字和表达上有四处表述不当的地方,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招领启示 各位同学们: 本人于 6 月 26 日下午放学后在主楼门前捡到红色钱夹一只,内有人民币伍拾圆,请失主 速与高二(9)班张明同学联系,本人十分感谢! 高二(9)班 张明 2020 年 6 月 27 日 A. “启示”应为“启事”。 B. “各位同学们”,改为“各位老师、同学们”。 C. “内有人民币伍拾圆”,改为“内有人民币若干”。 D. 去掉“本人十分感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 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 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 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B 项,“各位同学们”重复,去掉“各位”或“们”。 故选 B。 2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年味淡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 地做些什么? B. “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丑行金奖获得者谈元说,师傅经常教导他不要轻视 丑角这一行当,“无丑不成戏。” C. 学校对面二、三十米处是一个网吧,有的孩子考完试来到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家长 颇感担忧。 D. 他 17 岁就应征入伍,参加了玉树大地震的抗震抢险工作,立过二等功,退伍后分到我们 - 21 - 工厂保卫科;对他的情况我就知道这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 错误的句子即可。 B 项,“无丑不成戏”是间接引用,后的句号移到引号外; C 项,“二、三十米”是约数,中间不应加顿号; D 项,“对他的情况我就知道这么多”是对以上内容的总结,分号改为冒号。 故选 A。 2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叶嘉莹曾以咏荷的诗抒发感怀。她一生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孤影 孑立辗转奔波多地几十载。2013 年,叶嘉莹选择了“归巢”,定居南开大学,随她一起回来 的还有数十箱的研究资料,单是讲课录音就有 2000 多个小时。“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 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回首往昔,叶嘉莹已显平静淡然。 A.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B. 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C.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 D.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填空的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 点的把握,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考生要注意文段表述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 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 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此诗为叶嘉莹所作,另结合后文语境,特别是“咏荷”“辗 转奔波多地几十载”,即可选出答案。“一任流年似水东”体现出的是辗转奔波。“莲华凋 处孕莲蓬”体现的是“咏荷”。故选 C。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吸取经验,才能做对事,才能少走弯路;也有人说,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 - 22 - 别样的风景。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有人说,吸取经验,才能做对事,才能少走弯路。可是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别样的 风景。在人生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即使摔得鼻青脸肿,碰得头破血流,也心 甘情愿,这就是我们年轻时候走过的弯路。 人的成长,要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我们从无知的少年时期迈入 朦胧的青年时期,继而进入才能与智慧并存的中年时期。人生的岔路口很多,我们用自己的 智慧加以评断,我们慎重地选择,在选择之后,就必须从容地面对,无论是什么样的艰难险 阻,什么样的铜墙铁壁,我们不可以逃避,不可以退缩。逃避的、退缩的是懦夫。而总是逃 避的,他将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他将不会成长。倒下了有什么可怕的呢?从哪里倒下,就 从哪里爬起来,趁着我们还年轻,在错误面前,我们还有时间去修复,去完善。失败是成功 之母,我们在失败中拾起教训,为下一步成功搭建起一座桥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勇敢地去尝试,尝试任何自己想要的。这样到了暮年,我们才 不会遗憾于自己无趣的一生已到夕阳西下之处。当回忆起自己精彩的一生,当发现自己经历 了许多,也会觉得不枉此行。任何一个漂亮的结果都是在尝试中产生。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此多的尝试才换来了世间的光明,而爱迪生面对每次尝试以失败告终的 结局没有放弃,这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走过了无数次的弯路后, 他终于赢了,在黑暗面前,他赢了。 人生的弯路经常,但我们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在每次弯路后,我们应当停下来,仔 细想想,这次走的为什么会是弯路,当初我为什么要这么走,怎样才可以不走出这样的弯路 等等。再认真地想想下步该怎么走。也许有人认为,人生不必苛求,但我却认为,你既然来 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应当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得对得起自己。或许这样会很累,但我 觉得值! 我们的路还很长,前途茫然,有待我们用心去探索。弯路不要紧,只要我们用才能与智 慧去改进,弯路与人生并存。 【解析】 - 23 - 【详解】(一)审题: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审题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和限定性 则。审题的步骤: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审题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本题是两种相对的说法,考生采取 任何一种观点都行,关键是写自己熟悉的容易写出彩的。 (二)立意:考生围绕吸取经验,少走弯路或多走弯路,欣赏沿途风景立意都可。 (三)写作思路:本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记叙文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按照时 间、空间、逻辑顺序安排材料,顺着“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写下去。这种结构最易安排, 但也最难出彩。其实一些简单的结构技巧,如设置悬念式、穿插回放式、欲扬先抑式、画面 组合式就可以让文章多姿多彩。写议论文要立好议论文的总体框架——基本结构是考场作文 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时间仓促,不可能反复琢磨,须以基本结构为依托,迅速立 好框架,才能步步到位,写出切合试题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 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开头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主题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 证,结尾归纳总结。立好议论文框架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引论-本论-结论齐全;二是层次分 明;三是衔接自然;四是首尾呼应。 例如《多走弯路才能成功》开头提出少走弯路的看法,亮出自己的观点,少走了弯路,也就 错过了别样的风景。接着说弯路无法避免,如果一味逃避会有哪些坏处,正确做法是什么。 以爱迪生为例,证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勇敢地去尝试。再次分析我们可避免不必要的 弯路,但有些弯路会促使我们思考、成长。最后强调,弯路不要紧,只要我们用才能与智慧 去改进,弯路与人生并存。 (四)可用素材: 1、直路——宽阔,笔直,距离短,速度快。省时省力,好的方法咱们借鉴,好的经验咱们吸 取。走直路时,心无旁骛,直截了当,但直路过后,你的心中有没有一丝遗憾?似乎这一切 都来的太顺利,还没有更深刻的感受,便结束了,心里落下一阵阵的空虚,这也是常有的事。 2、不惧怕弯路的人,会一直咬紧牙关走下去,不论这一路是险滩还是激流,他始终坚信等待 他的必将是大海,是草原和鲜花。当然,弯路上他们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他们也必须学会 去放弃,聪明的人会看重长远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成功而有的人不会成功,有的 人畏惧这条路,他永远都不会走上这条路,而是选择去逃避,到了最后,还是解决不了任何 问题。 3、步入书城,有那么多的《高考捷径》、《状元之路》一类的书,在激烈竞争的升学年代,莘 莘学子又何尝不想一步登天,金榜题名呢? - 24 - 打开电视,有那么多的减肥广告,声称其效果一劳永逸,永不反弹,这又何尝不是广大爱美 女性的理想之所在吗? 走进园林,弯弯曲曲的小径一直通向没有尽头的远方。游览其中,驻足观看,你会发现中国 园林那特殊的美。窗中有景,门中有景,湖中也有景,这也正得益于园中弯路所创造的特殊 效果。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