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一语文试卷 ‎2020.05‎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文化养老日益盛行,老年大学因此“一座难求”。虽然很多老年大学都想方设法增加课程、扩大招生,但仍难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 比起适龄儿童“入学难”,老年人想要进入老年大学继续学习无疑更难,因为“僧多粥少”的矛盾更为突出。资料显示,国内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已经超过7万所,有800万老年人正在进行学习。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4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7%。两相对比可以得知,在相关教育机构学习的老年人,仅占老年人口数量的3%,老年大学“入学难”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以“大学”为名,老年大学与普通大学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其中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学历文凭上。实际上,老年大学之所以受到追捧,并不是老年人想要如年轻人一样获取更高学历,而是老年人想要通过学习提高技能、扩大交往,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对老年人来说,兼具学习与社交功能的老年大学,无疑是满足精神赡养需求的绝佳选择。因此,老年大学“入学难”的另一面是一些老年大学的学生迟迟不肯“毕业”。例如,郑州一位九旬老人已经上了28年老年大学,从建校开始持续至今,决心做一个“永不毕业”的学生。‎ 老年大学普遍收费不高,鲜明的公益性是老年大学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从扩大老年人“入学率”的角度打量,老年大学应该设置一定的毕业年限,但从实际操作层面却很难付诸实践,一方面是因为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场所还太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老年大学都是企事业单位自主开设。‎ - 24 -‎ 北京、济南等地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不约而同提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要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促进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联动。面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状,“社会化”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向社会办学,意味着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敞开校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意味着民办老年大学可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在发展老年教育的基础上,有必要不断丰富文化养老的形式和载体,如果老年人能有更多“老有所乐”的去处,自然能大大缓解老年大学的压力——老年大学应成为培训文化技能的基地,而不应成为享受文化生活的“避难所”。‎ 为了满足老年教育需求,今后5年之内,我国计划将目前3%的老年人学习人数提高到20%,由此意味着,至少有5000多万老年人将在老年大学或教育机构里学习。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关乎千万老年人的福祉,而且体现着文化养老的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步子不妨再大一点。‎ ‎《光明日报》(2019年03月01日11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观念的转变,是老年大学需求增加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B. 国内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虽已经超过7万所,但与老年人口总数相比,相关办学机构数目依然很少。‎ C. 老年大学的学员更看重老年大学能给他们带来的晚年精神生活质量的改变,而不是一纸毕业证书。‎ D. 老年大学公益性质明显,很多老年大学都企事业单位自主开设,社会化办学力量应尽快加入进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问题,在文化养老日益盛行的背景下,突显老年大学“入学难”的问题。‎ B. 文章接着分析问题,从老年人入学心理、老年大学办学主体单一等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C. 文章把老年大学的“入学难”“毕业难”与“适龄儿童”入学难和普通高校看重学历进行了对比论证。‎ D. 文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应鼓励推动社会化力量参与促进老年教育、文化养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象的产生,需要老年大学采取扩大招生,增加课程来解决。‎ B. 老年人人口基数庞大,老年大学数量相对较少,造成了老年大学入学率很低的现状。‎ C. 因为老年大学给老年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社交环境,所以老年大学的学员迟迟不肯毕业。‎ D. 不断丰富文化养老的形式和载体,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去”能缓解老年大学的压力。‎ - 24 -‎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分析文本内容出发,比对分析选项与原文内容的陈述异同。A项,“文化养老日益盛行,老年大学因此‘一座难求’。”据文可知,养老观念的转变,是“老年大学”需求增加的主观原因。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勾画选项所涉及到的原文内容,其次分析原文内容的论证过程,然后再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异同。C项,“适龄儿童入学难”与“老年大学入学难”不是对比论证。“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在这里起衬托作用。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出发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进行合理的推断,同时推断的前提必须是以文本为据,这也是解答文本阅读试题所强调的文本意识。A项,“虽然很多老年大学都想方设法增加课程、扩大招生,但仍难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据文可知,“扩大招生,增加课程”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不能解决相关问题。 B项,“老年大学“入学难”的另一面是一些老年大学的学生迟迟不肯‘毕业’。”据文可知,造成了老年大学入学率低的原因还包括一些老年人迟迟不肯毕业,过度占用了资源。 C项,以偏概全,“对老年人来说,兼具学习与社交功能的老年大学,无疑是满足精神赡养需求的绝佳选择。”据文可知,老年大学的学员迟迟不肯毕业,在原文中应该有两个因素,即老年大学兼具“学习与社交功能”。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在设置选项内容时会对原文内容进行一定加工修改,修改后的内容在原文中对应的信息区域有时比较集中,有时仅涉及某个段略局部内容,选项内容的正误有时是半对半错,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考生在审读题目时对选项内容进行切分,把切分后的信息点与原文内容进行逐一的比对,先比对信息点的内容,然后再比对选项内各信息点之间的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2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岁月,也是文学期刊的灿烂时光,《当代》《收获》《十月》都曾是千千万万文学青少年的必备读物。“我们经历过文学的盛大节日,但现在我们也要面对文学边缘化的现状,这其实是个大趋势。”程永新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代表纯文学的文学期刊正在日益被边缘化。据不完全统计,半数以上的文学期刊运营上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包括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学期刊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停刊。但我们不能对文学期刊的发展失去信心,认为文学期刊走向了没落,被时代所淘汰。文学期刊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也曾经帮助很多文学青年圆了“作家梦”,我们要坚信文学期刊所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能够坦然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勇于创新,文学期刊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 ‎(熊上斐《文学期刊要做永立时代的“弄潮儿”》,中国文明网)‎ 材料二 面对纯文学期刊发展的问题,不少人持悲观态度,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曾表示,新技术、新媒体为不看书提供了种种理由,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盲目的跟风。不过,《作家》主编宗仁发依然认为纯文学杂志对文学口味的高标准要求不可取代。‎ 为了抓住年轻读者,纯文学杂志也没停止过想办法。去年《收获》用秋冬专号和第四、五期3本刊物推出“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刊载20位青年作家的新作。他们还在多媒体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做了一些短的电子书。程永新说:“中国很大,纯文学期刊还是有人会看,读者与我们的交流还是挺多的。我相信,纯文学作品不会消失,纯文学期刊只要内容好,通过其他媒介载体也不会消失。”‎ ‎《当代》也推出了几位年轻北漂生活作家的作品。“我们面向大学也有赠刊,也在寻找目标读者。”孔令燕说,“纯文学期刊的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但是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人们的精神还是需要缓解。所以优秀的纯文学期刊像文学的塔尖一样,我们必须当精品来做。”‎ 有人说过去和现在的文学青年都还在,只是分散成为一个个群落。在搜索网站上,你依然能看到有粉丝执着地在问:如何给这些纯文学杂志投稿?也依然有粉丝热情地回答和支招。想做纯文学的人,和想看纯文学的人,其实一直都在互相找寻着对方。‎ ‎(刘慧《今天,你还看纯文学期刊吗?》,《华商报》)‎ 材料三 稿酬的提高对于我国文学期刊的发展能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千字千元”时代是否就会带来文学期刊的复兴?业内人士对此态度却并不是那么乐观。‎ - 24 -‎ 首先,这样的收入标准较之作家付出的心血和其他艺术类行业,其实仍属于较低水平。著名作家毕飞宇透露,1991年他的中篇处女作《孤岛》稿酬约为1 700元,相当于他当时3年的工资;而近年稿酬提高后,发表一个中篇大概能拿到万把块,却仅相当于现在一两个月的工资,缩水十分严重。《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与网络作家、编剧和畅销书作家的收入相比,文学期刊支付给纯文学作家的稿费还是太低了,很多作者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改善生活而改行了。‎ 其次,文学期刊提高稿酬大多是因有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的财政扶持。如《人民文学》此次涨稿酬是得益于主管部门的一笔专项经费,去年《上海文学》和《收获》提高稿酬标准也是基于上海市相关部门提供的“文学发展基金”专项资助。‎ 有业内人士总结称:“在过去文学繁荣的时代,文学期刊的稿费也不高,但佳作频出,那是因为文学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很神圣,能够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荣耀。现在除了国家财政和政策扶持、杂志社多出精品力作之外,文学期刊的复兴还得依靠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只有喜欢纯文学阅读的人越来越多,文学期刊才可能重现辉煌。”‎ ‎(崔巍《文学期刊稿酬进入“千字千元”时代》,《北京青年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文学期刊的稿费并不高,但依然有不少佳作,那是因为能够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是光荣的事。‎ B.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纯文学日渐式微,文学期刊也已走向了没落。‎ C. 尽管纯文学期刊正面临发展危机,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标准决不能降低,应严把质量关,做出精品。‎ D. “千字千元”的收入标准,比起作家付出的心血和其他艺术类行业的收入,其实仍然属于较低水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技术、新媒体为不看书提供了种种理由,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盲目的跟风,以致纯文学期刊被边缘化。‎ B. 文学期刊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所以不会被时代淘汰掉。‎ C. 提高稿费对于文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千字千元”并不一定就会带来文学期刊的复兴与辉煌。‎ - 24 -‎ D.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文学青年一直都在,只是现在分散成一个个群落,纯文学期刊要去寻找目标读者。‎ ‎6. 关于发展纯文学,你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 ‎ ‎6. ①纯文学作者要坦然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勇于创新;②纯文学期刊社、出版社应多出精品力作,并积极探索其他媒介载体;③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财政扶持;④依靠社会大环境的改善,积极营造纯文学的学习氛围,培育文学爱好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B项,“文学期刊也已走向了没落”,曲解文意,依据原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代表纯文学的文学期刊正在日益被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对文学期刊的发展失去信心,认为文学期刊走向了没落”,可知原文认为文学期刊没有走向没落。‎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新技术、新媒体为不看书提供了种种理由,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盲目的跟风,以致纯文学期刊被边缘化”,强加因果,材料二“面对纯文学期刊发展的问题,不少人持悲观态度,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曾表示,新技术、新媒体为不看书提供了种种理由,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盲目的跟风”, 但这并非“纯文学期刊被边缘化”的原因。材料一中指出了“纯文学期刊被边缘化”的原因,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代表纯文学的文学期刊正在日益被边缘化”。该项错误。‎ - 24 -‎ B项,“文学期刊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所以不会被时代淘汰掉”,说法绝对,依据原文“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学期刊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停刊。但我们不能对文学期刊的发展失去信心,认为文学期刊走向了没落,被时代所淘汰。文学期刊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也曾经帮助很多文学青年圆了‘作家梦’,我们要坚信文学期刊所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能够坦然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勇于创新,文学期刊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可知,“不会被时代淘汰”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并非文学期刊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有的文学期刊已经停办了。该项错误。‎ C项,正确。‎ D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文学青年一直都在,只是现在分散成一个个群落”,张冠李戴,依据原文“有人说过去和现在的文学青年都还在,只是分散成为一个个群落”,可知选项中的说法并非作者的观点。该项错误。‎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材料一“我们要坚信文学期刊所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能够坦然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勇于创新,文学期刊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可知纯文学作者要坦然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勇于创新;‎ 依据材料二“《作家》主编宗仁发依然认为纯文学杂志对文学口味的高标准要求不可取代”“ 程永新说:‘中国很大,纯文学期刊还是有人会看,读者与我们的交流还是挺多的。我相信,纯文学作品不会消失,纯文学期刊只要内容好,通过其他媒介载体也不会消失。’”“孔令燕说,‘纯文学期刊的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但是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人们的精神还是需要缓解。所以优秀的纯文学期刊像文学的塔尖一样,我们必须当精品来做。’”,可知纯文学期刊社、出版社应多出精品力作,并积极探索其他媒介载体;‎ 依据材料三“文学期刊提高稿酬大多是因有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的财政扶持”,可知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扶持;‎ 依据材料三“有业内人士总结称:‘在过去文学繁荣的时代,文学期刊的稿费也不高,但佳作频出,那是因为文学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很神圣……文学期刊的复兴还得依靠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只有喜欢纯文学阅读的人越来越多,文学期刊才可能重现辉煌。’”,可知要依靠社会大环境的改善,积极营造纯文学的学习氛围,培育文学爱好者。‎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 24 -‎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 镇 刘国芳 在古镇,女孩只是一个游客。‎ 女孩跟几个朋友随旅行团来古镇旅游,但这个叫古镇的地方,没有一点儿古朴或古老的气息。古镇两边的房子都是新建的,虽然是仿古建筑,雕龙雕凤,但现代气息显而易见。古镇的街道铺着红石板,十分好看,但这样的街道上没有一条车辙,看不见高的低的车辆碾过的沟沟壑壑,也就是看不见一点儿历史的痕迹。街两边有很多店,但和别的地方一样,卖可乐鲜橙多王老吉以及一些用塑料袋包好的糖果糕点。走在这样的古镇上,女孩不时地皱眉,女孩跟同来的游客说:“这地方怎么叫古镇呀,一点古意也没有?”‎ 同来的游客说:“不错,这地方不像个古镇。”再走,女孩就看见古董店了。街两边的店,全卖古董。走到这儿,女孩笑了笑,跟人说:“这儿才有一点儿古意。”‎ 说着,女孩进店了。‎ 在店里,女孩看见一只紫砂壶。女孩拿起来看,店主见了,赶忙过来跟女孩说:“这是民国七年的宜兴紫砂壶。”‎ 女孩说:“真的还是假的?”‎ 店主说:“绝对真的,不骗你。”‎ 女孩见店主那样认真,相信了,女孩说:“多少钱?”‎ 店主说:“100块。”‎ 女孩又看了看紫砂壶,开口说:“50块,卖不卖?”‎ 店主稍作犹豫,同意了。‎ 女孩随后又进了另一家店,在这里,女孩看见一块好看的石头。石头上有图案,那图案看起来像一只猴。女孩属猴,女孩立即喜欢上了这块石头。女孩随后又开口问店主说:“这块石头上的图案怎么这么像猴,是天然的吗?”‎ 店主说:“当然是天然的。”‎ 女孩说:“真是天然的呀,怎么会这么像,简直是鬼斧神工。”‎ 店主说:“说得对,就是鬼斧神工。”‎ - 24 -‎ 这块石头店主要卖200块,女孩还价100块,成交。‎ 在另一家店,女孩花60块钱买了一枚古币,店主说这是真正的乾隆年间的钱币。女孩看见上面锈迹斑斑,深信不疑,于是买下了。女孩买这些东西时,已经落在队伍最后了,她出了店后,便跑着追上队伍,然后跟人家说:“我买了一只紫砂壶,还有一块石头和一枚古币。”‎ 旅行团一伙人就围着看,在问过价钱之后,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女孩买的东西没有一个是真的。那紫砂壶是现在烧的,而且做工粗糙。那像猴的石头,是画上去的。那古币也是新铸的。女孩不信。一个人便将那块石头在地上画起来,把有图案的地方往地上画,画过后一看,上面的图案被磨掉了。‎ 女孩被骗了,很沮丧,女孩说:“这地方的人怎么这样,还叫古镇呢,一点儿古风都没有。”‎ 一伙游客继续往前走,走了不久,女孩累了,不想走了。女孩问导游是否原路返回,导游说返回,女孩于是不走了,在一户人家门口坐下来。‎ 不一会儿,又走来一伙游客,游客中还有几位外国人。一个人看见了坐在门口的女孩,走了过来。游客会说中文,他跟女孩说:“我可以跟你合张影吗?”‎ 女孩点头,说可以。‎ 于是外国游客跟女孩合了影。还有几个游客,也跟女孩合了影。合过影了,一个游客问女孩:“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跟你合影吗?”‎ 女孩摇头。‎ 游客说:“这古镇没有一点古老的气息,只有你,让人觉得古朴而纯真。”‎ 女孩忽然笑了,女孩说:“我不是古镇人,我也是游客。”‎ 说完,女孩走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围绕古意古风来描写古镇的人、物、景、事,在“无古意”与“有古风”之间反复交缠,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B. 古镇的古董店卖的全是假古董,但价格并不高,还可以讨价还价,可见店主们还是诚信经营的,表现了古镇的古意。‎ C. 小说结尾写道“女孩走了”,预示着古镇仅剩的一点古意也随之而去,留给读者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和无言的怅惘。‎ D.‎ - 24 -‎ ‎ 小说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和语言描写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语言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多用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 ‎8. 文末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9. 为什么游客们说古镇不像个古镇?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示例:①直接回应外国游客的话,以消除误会。②呼应小说开头“在古镇,女孩只是一个游客”这句话,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故事完整。③侧面表现女孩清秀、纯真、开朗的形象特点。④暗示小说主题,引发读者对古镇的反思。 ‎ ‎9. 示例:之所以说古镇不像个古镇,是因为“古镇”没有一点儿古朴或古老的气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房屋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现代气息很明显;②街道上铺着红石板,却没有一点历史的痕迹;③街边店铺里卖的饮料、糖果、糕点等,和别处一样;④镇上卖的古币、图案石和紫砂壶都是当代仿制的假货;⑤古镇的人满脑子就是如何赚游客的钱,一点古风都没有;⑥外国游客感慨,“这古镇没有一点古老的气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能力。此类试题作答,一般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人物及情节。在分析选项时,注意各信息点的内容及信息点之间的关系是否与原文对应。如果选项内容出现一些表达手法,一般要先分析该手法在文中有没有体现,其次再分析选项的内容。B项,曲解文意,选项中“可见店主们还是诚信经营的,表现了古镇的古意”的分析是错的,店主们所说的“绝对真的”“当然是天然的”“这是真正的乾隆年间的钱币”,这些虚假的承诺被旅游团的其他游客揭穿了,他们的说辞全是欺骗游客的,谈不上“诚信经营”,同时这种欺骗行为和古朴的“童叟无欺”的“古意”是不相符的。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情节描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作答,一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连贯照应、环境描写的渲染、主旨的揭示和升华、读者感受等五个角度思考,分析其与其他角度之间的作用关系。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思考,划线句子刻画了女孩纯真、开朗和清秀的形象特征;从情节的角度思考,划线句子和小说的开头描写的“在古镇,女孩只是一个游客。”形成照应关系,使得小说的情节安排更加紧凑;从读者感受的角度思考,作者利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异样的古镇,而在结尾处作者通过外国游客和女孩合照的情节安排,笔锋却转向了写外国游客在古镇从女孩身上看到了古风,这是对古镇莫大的讽刺,从而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考生要在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首先审读题干,明确题干的问题要求,然后回文划定题干对应的答案区域,最后根据问题要求进行概括答案要点。小说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不像古镇的古镇的反常现象,一是古镇的建筑是新的,二是古镇的街道没有一点历史的痕迹,三是古镇售卖的小商品和其他地方一样,四是商店门市售卖的“古物”是假的,五是古镇的人没有古镇应有的古风纯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次泸江 次:驻扎 B. 竟除武昌 竟:竟然 C. 吾独当其责 当:承担 D. 昆弟贫来归者 归:投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理问,元代各行中书省所属有理问所理问与副理问,明、清承宣布政使司沿置。‎ - 24 -‎ B. 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又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的是佛教徒。‎ C. 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唐代始设此职,此后演变为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志。奥鲁赤把政事全交给他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拜他为师。‎ B. 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C. 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妖术惑众之人。‎ D. 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⑵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 ‎【答案】10. B 11. B 12. B ‎ ‎13. ⑴镇南王命令察罕列举安南王的罪行,并加以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 ‎⑵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结合文言实词所在语境去理解其含义,运用课本联想法,用已学知识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B项,竟:翻译为“最终”,整句话翻译为“最终任命为武昌治中”。故选B。‎ ‎【11题详解】‎ 此类试题的解答,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要加强积累,识记重要的文化常识,有时根据具体的题目可以适当地结合文章的语境进行推断。B项,曲解文意,浮屠,本是佛经中的概念,是指佛教徒,但在本文中指的是佛塔。故选B。‎ ‎【1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通读选项内容,勾画在文中对应的语句,然后进行选项内容信息和选项内容层次的比对。B项,张冠李戴,选项中“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的分析是错误的。原文说的是“使者辞屈”,并非安南王子本人。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审题环节要确定所译句子中的得分点,该得分点大多数情况是文言实词,有时也会是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在翻译过程中,原句省略的成分一定补写出来。第一句的关键词:“数”翻译为“列举”;“屈”翻译为“屈服”,如“威武不能屈”,此处引申为“理亏”;“举”翻译为“发动”,如“举大计亦死”,此处引申为“带领、率领”。第二句的关键词:“鞫”翻译为“审问、审讯”;“纵遣”翻译为“释放”,是同义词复词,表示强调;“籍”翻译为“名册”,此处引申为“档案”。‎ ‎【点睛】解答文言虚词类试题最基础解题方法是熟练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放到原文语境中去推测验证。‎ - 24 -‎ ‎【参考译文】察罕是西域人。他体格魁伟,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强于记忆,通晓多国文字。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跟随镇南王征讨安南,大军驻扎在泸江。安南王子派遣他的叔父来到军营门前自陈无罪。镇南王命令察罕列举安南王的罪行,并加以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跟随奥鲁赤调任治理江西,宁都的老百姓说:“某乡的石头上有五色云气,有一个东西在上面,仔细看是玉玺。不带士兵去取回,恐怕被持有人占有。”众人疑惑。察罕说:“荒诞!这一定是陷害仇人的。”审查询问,果然是这样。元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请让察罕任湖南省行政长官,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说:“察罕为官廉洁,固然应为御史,但武昌是大郡,非此人不能治。”最终任命为武昌治中。广西妖道高仙道用妖术迷惑民众,平民受他迷惑的达数千人。事情败露后,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一起处理。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众人指责他,察罕说:“我一人独自承担责任,你们不会受到连累。”在武昌路以治理卓著闻名,升为河南省郎中。元武宗去世,元仁宗悲伤痛哭不已。察罕再拜禀告说:“百姓寿命长短,尚且说有天数;圣人的天命,难道是偶然的吗?殿下您掌握着天下,即使您愿意让自己悲痛,怎么去面对宗庙和太后呢?”仁宗停止哭泣说:“以前国君去世,一定要修建寺庙,有什么用处呢?我想打开府库来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的人,怎么样呢?”察罕说:“推行政事,施行仁政,这是文王成为圣主的原因。殿下这么做对百姓来说是幸事啊。”拜中书参知政事,察罕只是全面主持法度,不屑于琐碎的事务,有见识的人都说他符合大臣的举止。当初,察罕出生在河中时,那夜天气晴朗,月白如昼。看相的人祝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富贵。”察罕天性孝顺友爱,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们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释放许多奴婢为民。所以人们多称他是有德行的人。退休后悠闲地过了八年,寿终正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15. 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4. D 15. 示例:(1)同意。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 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2)不同意。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 24 -‎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此类题思考方向:①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②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③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④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如不同意,“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结合注释内容“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分析,诗人寄人篱下的生活,以舟为家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也可以同意,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想象着燕子联想到自己,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 24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死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 ‎⑵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表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忧国忧民。‎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舳舻”“旌”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的央视春晚,以欢娱、激扬的节目来表现70年来新中国的_____,焕发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豪迈情怀。这其中,歌舞节目最为凸显。这些节目中,满怀深情的歌唱与欢乐动感的舞蹈构成了节目的主体,后景的渲染画面也是_____的元素,( )。由于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使得春晚不再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晚会,而成为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 24 -‎ 在娱乐功能之外,今年的央视春晚有着更强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轴设计而获得了文化深度,因小品等节目的丰富创新而获得了娱乐维度,这形成了己亥年央视春晚两大亮点。今年春晚已过,明年的春晚又将出发。_____、_____,获得文化价值与娱乐价值的统一,将是央视春晚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选择的最佳路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翻地覆 举足轻重 继往开来 陈陈相因 B. 日新月异 不可或缺 继往开来 推陈出新 C. 天翻地覆 不可或缺 薪尽火传 推陈出新 D. 日新月异 举足轻重 薪尽火传 陈陈相因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景的渲染画面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 B. 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后景的渲染画面得以增强 C. 这些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节目艺术感染力 D. 歌舞节目有了这些元素而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春晚不再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晚会,而成为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B. 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使得春晚不再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晚会,而是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C. 由于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使得春晚不再仅仅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晚会,而是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D. 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使得春晚不再仅仅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晚会,而成为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 24 -‎ ‎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或闹得很凶。也说地覆天翻。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句中想要表现建国70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选用“日新月异”更为恰当。②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根据句意可知,舞台背景只是歌舞节目的有机衬托,不能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故选用“不可或缺”比较恰当。③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薪尽火传:比喻思想体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句中陈述对象是“春晚”,故可排除“薪尽火传”,而选“继往开来”。④陈陈相因: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不符合语境。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综上所述,B项四个成语都符合语境,全都使用恰当。‎ ‎18.本题考查语言逻辑连贯能力。连贯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话题集中,前后一致”。A项,陈述对象是“后景的渲染画面”,没有紧承上句末尾的“元素”而展开,句子显得啰嗦而不够连贯;B项,陈述对象是“节目的艺术感染力”,中途易辙,与上句话题更不一致; D项,陈述对象是“歌舞节目”,与上句的主语也不一致,使得所连接的句子也有些突兀。比较而言,C项用“这些元素”与上文构成了称代连贯和顶真连贯,语句顺畅多了,因而补写得最恰当。‎ ‎19.本题考查语病识别与修改能力。文中原句存在成分残缺和不合逻辑的语病。A、B两项,仍存在不合逻辑的问题,“不再是”不符合事实,因为春晚仍然是有着娱乐功能的综艺晚会。C项,仍然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由于”“使得”要任删其一。‎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适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成语的积累记忆,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比如:重点分析成语的关键词;注意词语的适用对象;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洁,防止出现语意重复。①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或闹得很凶。也说地覆天翻。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句中想要表现建国70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选用“日新月异”更为恰当。②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根据句意可知,舞台背景只是歌舞节目的有机衬托,不能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故选用“不可或缺”比较恰当。③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薪尽火传:比喻思想体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句中陈述对象是“春晚”,故可排除“薪尽火传”,而选“继往开来”。④陈陈相因: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不符合语境。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故选B。‎ ‎【1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语言逻辑连贯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题干选取的句子在语段中一般起着过渡性作用,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多考虑前后照应关系。A项,陈述对象是“后景的渲染画面”,没有紧承上句末尾的“元素”而展开,句子显得啰嗦而不够连贯;B项,陈述对象是“节目的艺术感染力”,中途易辙,与上句话题更不一致; D项,陈述对象是“歌舞节目”,与上句的主语也不一致,使得所连接的句子也有些突兀。比较而言,C项用“这些元素”与上文构成了称代连贯和顶真连贯,语句顺畅多了,因而补写得最恰当。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识别与修改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文中原句存在成分残缺和不合逻辑的语病。A、B两项,仍存在不合逻辑的问题,“不再是”不符合事实,因为春晚仍然是有着娱乐功能的综艺晚会。C项,仍然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由于”“使得”要任删其一。故选D。‎ ‎20.下面这份申请书的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予以修改。‎ 听闻学校将成立校刊编辑部,我非常渴望加入,并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作为学校文学院的一位学生,我在阅读写作方面造诣深厚,相信自己可以堪当此任,恳请各位老师们批准我的请求。‎ ‎【答案】(1)“宝贵力量”改为“绵薄之力”;‎ ‎(2)“一位”改为“一名”;‎ ‎(3)“造诣深厚”改为“颇为擅长”或“表现突出”;‎ ‎(4)“可以”删去;‎ ‎(5)“各位老师们” 改为“各位老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在审题环节要考虑语境、语体、对象、准确、简洁和感情色彩,一般题干会提供语境、对象、修改要求等信息。对于语言表达得体修改类试题,五处错误中往往会有2-3处涉及到语言使用对象(即谦敬辞)的错误。审读题干信息,这是一封申请信,那么语言表达就要表现的谦虚而自信,不宜过于张狂而目中无人。‎ ‎(1)“宝贵力量”应改为“微薄之力/绵薄之力”,此处应该用谦辞;‎ ‎(2)“一位”显得过于严肃正式,此处应改为“一名”较亲近随和;‎ ‎(3)“造诣深厚”应改为“表现优异”,作为一名学生,还谈不上“造诣”,更不要说是“造诣深厚”了;‎ ‎(4)“可以”或“堪”删除一个,因为词义重复;‎ ‎(5)“各位老师们”应该改为“各位老师”,“各位”是指单数,“老师们”是指复数。‎ - 24 -‎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50字。‎ ‎【答案】示例:⑴内容:带着厚厚眼镜片的小文考了99分,却被爸爸责备身体素质差——“看人家小虎的身体”;踢球回来的小虎因为只考了50分而被妈妈斥责学习成绩差——“看人家小文的成绩”。‎ ‎⑵寓意:针砭家长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作比较,打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不良家教现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漫画类试题,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要观察漫画的内容,二要理解漫画中的文字描述,三要分析漫画的细节。在描述漫画内容时,要首先确定描述的顺序,其次再概述漫画内容时要注意不能遗漏信息点。带着厚厚眼镜片的小文考了99分,却被爸爸责备身体素质差——“看人家小虎的身体”;踢球回来的小虎因为只考了50分而被妈妈斥责学习成绩差——“看人家小文的成绩”。在分析漫画的寓意时,要特别注意漫画中的反常或夸张的部分,然后结合漫画的文字描述来理解其寓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 24 -‎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青春易逝 若非青春苦短,谁会想来日方长。若非青春炽热,谁会怀梦舞飞扬。若非青春迷惘,谁会觅感怀惆怅,若非青春易逝,谁会忆年华似水。——题记 青春的舞步圆滑而又优雅,每个人在这个舞曲里悠然起舞,书写着人生的舞步;青春亦是短暂如烛,火红的耀眼,悄然泯灭后只剩下淡淡蜡油。诚如席慕蓉所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我们的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宛如夜市灯火明媚璀璨了夜晚却度不过白日。我们的青春精彩如公园里的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展千秋。我们的青春美好如天空上的云朵洁白的印在淡淡蓝天上。‎ 我们的青春需要我们笔墨的谱写,谱写出的也许是辉煌的第三交响曲,也许是一边悠扬宁静的小夜曲,也许是平平淡淡的一首小提琴曲。可惜青春苦短,你又有什么理由带着心里的烦闷完成?青春是一位美丽的少女,纯洁如白绸,让人无时无刻不思恋向往。青春是一片寂静的湖泊,印着夜晚最皎洁的月光,让人移不开眼,偏不了头。青春更是一个人的信念,信念有多长,青春就有多长。‎ 当你用着青春,挥洒血脉,当你用着青春,翱翔蓝天,当你用着青春,克服困难,完成心中梦想时,你的青春宛如一首唱不完的歌曲优雅动听,而当你挥霍着青春,沉浸于欲乐,当你挥霍着青春,憨头大睡,当你挥霍着青春,误入歧途时,千万别忘记,你的青春早已如被酸雨腐蚀的大理石石雕一般,黯淡无光,也许只差一步就摇摇欲坠。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像你的信念一般濒临瓦解。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 24 -‎ 再次看见你,你在草原上奔跑,冲着太阳微笑,阳关明媚,心如明镜。你的青春无悔,你总与青春赛跑,争分夺秒的书写着你的未来,你的信念坚不可摧,诱惑送上门府却又拒之门外。你经历了嘲讽,受过了委屈,展望未来,你却谈笑风生,人生苦短,青春可贵。没有理由不被你震撼,没有理由不钦佩,更没有理由是无忌惮的消耗青春。‎ 我走在街头巷尾,你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在不停的追赶你,可是我依然不希望你慢下你那永远前进的脚步,我在不停地寻找你,去不希望你驻足原地,我天空中寻找你的影子,在大地上,探寻你的脚印,我追随,你奔跑,多希望永无止境。‎ 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像玫瑰不能错过花期,就像不能跳过一座桥,跨过一道路。青春经不起等待,不要让理想化为梦想,梦想化为蓝图,最后化作一江春水只是淡淡的流过你的心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本次作文材料共有四则,四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来谈的,为思考“青春”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这其中既有对青春的内涵的解读,如辛夷坞认为青春是脆弱的美丽的,席慕蓉则认为青春很短暂,却让人怀念。而在习主席看来,内心的青春才是永久的青春。也有对度过青春的方法的建议,如雨果提出青春不能浪费,而习主席则认为青年要脚踏实地,经得起时间的锤炼。此外,在题目的要求当中明确了言说的身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同学,言说的背景是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特点,而对象则是身边的同龄人。那么,题目也就是要求同学们站在时代的特点前,思考自己的青春的内涵、价值以及努力的方向。而按照题干要求“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即文章中要写出与两则材料关联的内容。‎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24 -‎ - 24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