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武威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这段话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基本态度。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 ‎②存真,切合语境。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反映民俗的诗歌会采用方言俗语。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唐人李廓《鸡鸣曲》:“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古人认为“角”音谷,正是模仿鸡的叫声。‎ ‎③求异,打破常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数物为个,是为俗语,而杜诗屡用,如:“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绕井边添个”。不用常规语用俗语,如异军突起。‎ ‎④诗用方言俗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罗大经《鹤林玉露》:“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乘。”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钱钟书先生对“诚斋体”也有精彩的评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而是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 - 23 -‎ ‎⑤其次,布局上要巧作安排。使用方言俗语也要考虑到不同题材。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若能用之近体,乃见笔力。唐人于濆《送戍客南归》诗云:“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孤舟下彭蠡,楚月沈沧浪。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忠孝”一词是俗见之字,很少用于近体诗。可是于濆能用在这里,是因为有汨罗的环境,谁也不会怀疑屈原的忠心。‎ ‎⑥用俗语就有诙谐的味道,很容易落入油滑。施蜇存《“管城三寸尚能雄”》说:“谐趣不是戏谑,戏谑就成为打油诗……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用方言俗语带来了谐趣,但情调要沉郁。如聂绀弩《挽雪峰》第二联:“天晴其奈君行早,人死何殊睡不醒。”“睡不醒”是大白话。第三联“风雨频仍家国事,人琴一动辈行情”就很严肃了。‎ ‎⑦就如取名字一样,个别字也是可以用俗字的,但姓与名构成一个整体,要有点积极意义。如“吴穷”好,“吴良”就不好。‎ ‎⑧方言俗语入诗,如此才能拓宽其审美空间。‎ ‎(选自邵则遂《诗用方言俗语》,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古人一般认为作诗不宜用方言俗语,但古代许多大家并不囿于这种束缚。‎ B. 方言俗语被运用在反映民俗的诗歌中,是“求异,打破常规”之举,不用常规语,使诗歌“老健有英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C. 方言俗语并不适合所有体裁的诗歌,一般地讲,在古体诗中用方言俗语较容易,而用在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中比较难。‎ D. 唐人于濆把俗见之字“忠孝”用在近体诗《送戍客南归》中之所以合宜,是因为“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古代许多大家将方言俗语入诗的语言现象展开分析,层层深入,思路明晰。‎ B. 文章列举典例从“存真”和“求异”两个方面论证了方言俗语入诗的审美价值。‎ C. 作者旁征博引,选用典型诗例探讨语言艺术现象,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体现了深厚的学养。‎ D. 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在具体分析方言俗语入诗的条件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人冒春荣强调写诗“用字宜雅不宜俗”,说明古人作诗时,为了让诗歌语言不粗俗,会尽量避开方言俗语。‎ B. 以俗语入诗,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直接选用“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即可,但要注意不宜全篇都用俗语。‎ C. ‎ - 23 -‎ 古人以方言俗语入诗,不只是为了切合语境,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还是为了用语不落窠臼,追求艺术的“奇”,拓宽诗歌的审美空间。‎ D. 诗用方言俗语,要特别注意“谐”与“庄”的有机结合,不能单纯追求谐趣,否则,诗歌就很可能会沦为打油诗。‎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②段“反映民俗的诗歌会采用方言俗语”,体现的审美价值的“存真,切合语境”。‎ C项,曲解文意。“方言俗语用在古体诗中较容易”错,原文为“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不同于“容易”。‎ D项以偏概全,“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错,这首诗并不是体现“忠孝”的主旨,诗人用“忠孝”于此,是因为诗中“有汨罗的环境”。‎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说法错误。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以俗语入诗,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俗语入诗的首要条件就是“提炼,熔化口语”。‎ - 23 -‎ 故选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一”旅游黄金周,也是不文明旅游高发时段,除了吸引密集关注的刻字情侣,顺手检索还可看到“游客在景点随意丢弃垃圾、吸烟打牌”“郑州植物园内草木被毁”之类的新闻。不文明旅游,所在多矣。每当此时,再祭出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竟有陈词滥调之感。‎ 游客在景点的不文明行为,早已屡遭诟病。有人总结了几种不文明旅游的类型:随意攀爬型、乱刻乱画型、乱扔垃圾型、不文明合影型。若有心观察,几乎每一个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游客在景区任性而为,几乎成为一种旅游亚文化。‎ 本质来说,不文明出游频发,是国民精神文化层次与经济实力出现了断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同样出现过此种情况。让节假日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要承认现实,也要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 ‎(摘自《新京报》社论)‎ 材料二 - 23 -‎ 材料三 一些中国人有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公民钱包鼓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正是由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便后不冲厕的中国游客多了,境外的旅游胜地才会出现用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手扔垃圾”“请便后冲厕”的警示牌……‎ 文化差异造成的“水土不服”也是原因之一。有一些境外旅游中发生的不和谐或“歧视”事件,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有关。餐间相互敬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内容。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喝酒是一种品味或享受。饮酒适量,举止不失态,才是教养有素之人应有的风度。有中国游客就因为在飞机上或餐厅里喧闹饮酒遭到制止而起争执。所以,出境文明旅游的要求中,就包括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你不了解国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肯定会出现“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 现在全国上下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公民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将会带动中国公民旅游的进一步文明和规范。‎ ‎(摘自葛晨虹《专家建言:文明旅游需要引导》)‎ 材料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这不仅是连续第三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旅游,也是第一次将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基础,整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 23 -‎ ‎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建设为主,可概括为景点旅游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和路径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且游客以自助游为主,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和游客的需求了,这就要求旅游业必须要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近几年,我国公民出境游出现了一些游客在境外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有游客个人素质问题,也有社会舆论过于包容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文明培育、行为养成不到位,惩治恶习的法规不健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从每个公民做起。‎ ‎(摘自《新京报》《“供给侧”“文明旅游”成两会热词》)‎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完美诠释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B. 出境文明旅游,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了解国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 C. 材料二中,绝大多数人在旅行途中都有过不文明的表现,但能认识到错误,愿意改正。‎ D. 旅游不文明现象已经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国务院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旅游。‎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境外的旅游胜地出现的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便后冲厕”等警示牌,说明中国人旅游的文明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B. 不文明旅游在黄金周期间高发,如随意攀爬、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绝大多数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 C. 由于一些公民钱包鼓起来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导致中国人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 D. 材料二显示,在旅行团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不尊重当地风俗,其次是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分析如何改善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 ‎【答案】4. C 5. C ‎ ‎6. ①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②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③社会舆论监督,健全惩治恶习的法规。‎ ‎【解析】‎ ‎【4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C项,结合材料二的图表内容分析可知,“绝大多数”错误,根据数据显示,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的人只有50%。‎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由于一些公民钱包鼓起来了……导致中国人……”错误,由材料三第一句话可知,“一些公民钱包鼓起来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是主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分析如何改善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概括分析如何改善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本题,结合“让节假日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要承认现实,也要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分析概括为: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 由“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将会带动中国公民旅游的进一步文明和规范”提取概括为: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 由“也有社会舆论过于包容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文明培育、行为养成不到位,惩治恶习的法规不健全”分析概括为:社会舆论监督,健全惩治恶习的法规。‎ 综上分析,从以上三个方面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 - 23 -‎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 至 凌仕江 夏至是一个不容修辞的词汇,多了任何字眼都意味着破坏气氛。夏至只能是夏至,干脆利落,不多也不少,就像钢琴,它的属性与气场庞大得让人难以用唯一的情感去填补。‎ 父亲的夏至系在故乡薄薄的黄历书上。那本黄历书封面红纸,内文白纸,其纸张生性脆弱,唯恐风吹就破,好在一年四季散发岁月的墨香。劳作后的父亲,摇着扇子,将蜘蛛与蛀虫侵害过的黄历书从墙头取下,当他翻到“夏至”二字时,花白的板寸头里有汗珠在冒,眼角充满欢喜。有时,他会情真意切地掰着指头,清算去年此时的家长里短,父亲总想找出夏至来临与往年的一些不同寻常。可夏至年年如此,时节不约自来。最终,父亲什么也没找到,只找出了即将收割秋粮的一些农具,把它们擦拭得比任何时候都亮。‎ 夏至是时节中的光荣日,是一年中阳光照射大地最长久的一天,早晨五点到晚上七点多,阳光威力有增无减,给足了万物面子,给抢收的农家人足够信心。因此,夏至到来,也是我故乡的蜀南丘陵人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 我知道很多作家喜欢用夏至当标题,原本我极力地反抗过,也努力地试图另辟蹊径,可是最终不例外地选择了它,这是夏至的魅力,也是夏至的强大力量所在。只是长大离家后,很少再听到这个节气中优美的词汇。在城市里,我们一般听到的是夏天来了。虽然这句话听似轻描淡写,却潜藏着洪水凶猛的秘密。“夏至”与“夏天来了”原本表述的不是同一回事,但在乡亲们的意识里却有着同一个意境。他们的意思是夏至到了,就是真正的夏天来了!夏至,字面上的意思是夏天之极。它有一种古典的光芒质感,具备磁场效应,像麦场上男人扬起的林盖(打麦子的工具),而“夏天来了”之于大多数城里人,则是一种开放的抒情文本,蝉或跳蚤都将登场,如同大街上飘飞的长裙与短带。‎ 苏轼有词《夏至》: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蓑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23 -‎ 这样的景致不仅属于苏轼一个人,就像在人类呼唤乡愁文化的今天,一个人的故乡或许多人的故乡是一回事。离开故乡者都离不开乡愁的养分,而夏至让我更多的想起卖蚕茧的故乡人满脸的喜悦,他们把蚕茧卖掉了,就会在街上扯几尺布,做件新衣服,或买上几双凉鞋,当夏至送给自己或家人的礼物,那些提着干酥麦子换来一篮子黄软李子的孩童,归家时兴奋与满足的表情,远远胜过一枚熟透了心的果子。当然,这个节令少不了桃子、杏子、杨梅、枇杷等水果的轮番亮相,它们恰如其分的出场与转基因无关,茄子、青椒、胡豆、黄瓜等鲜菜也会在这时抢着上桌,田野里插秧人正在忙碌,路边卖冰棍的人也在吆喝,水池里大鹅小鹅都在拍翅引歌……‎ 夏至降临,你在想些什么?除了自然万物,我还能想到哪些与夏至相关的人事?没错,夏至应该是属于故乡的节令,只有在故乡遇见才有特殊的感受,因为城里人从不知季节变换,空调成了他们冷热的护航,他们宁肯伸手指挥空调,也不会念一念夏至。‎ 我有多久没回故乡,夏至就失联了多久。我还能想到的夏至就是那个在南方工业流水线上埋头作业的少女,她在十五岁的那年夏至背着多病的父母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如今她是否穿着短裙走在下班路上,念想属于她夏至的故乡?我不知她当初出走时的行囊里都装了些什么?她姓夏,论辈分,她叫我表叔,她的故乡早已一片废墟,孤坟两座,青草疯长,野花出没,她对异乡的街道与工厂气味越来越熟悉,对故乡记忆和草木气息越来越疏离,我安分守己地想着,夏至还在盛大进行。‎ 选自《羊城晚报》‎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恰当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给足了万物面子”摹写夏至的憨态,使文章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之感。‎ B.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每一处细节注满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把它们擦拭得比任何时候都亮”,饱含对父亲与夏至的深情厚谊。‎ C. 本文结构严谨,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对父亲和苏轼的夏至的描写,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D.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炉,作者巧妙地把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思结合起来,使文章意蕴深远,读后回味无穷。‎ ‎8.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夏至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9. 本文结尾写道:“我有多久没回故乡,夏至就失联了多久。”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7. C 8. (1)阳光的威力有增无减。(2)蝉和跳蚤都将登场。(3)水果和鲜菜轮番登场。(4)农民们辛勤劳作收获。(5)蕴含我对故乡的怀念。 ‎ ‎9. (1)增加了乡愁的思绪,长久未感受属于故乡的节令。(2)表达了对夏至日出走的少女的关切。(3)反映出现代人对故乡的疏远。‎ - 23 -‎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对苏轼的夏至并未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是引用。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早晨五点到晚上七点多,阳光威力有增无减,给足了万物面子,给抢收的农家人足够信心”“蝉或跳蚤都将登场,如同大街上飘飞的长裙与短带”“当然,这个节令少不了桃子、杏子、杨梅、枇杷等水果的轮番亮相,它们恰如其分的出场与转基因无关,茄子、青椒、胡豆、黄瓜等鲜菜也会在这时抢着上桌”“对故乡记忆和草木气息越来越疏离,我安分守己地想着,夏至还在盛大进行”概括答题要点。‎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中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还要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有时还有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我有多久没回故乡,夏至就失联了多久”这句处于文章的结尾,应该从主旨的角度考虑,首先要突出“长久”增加了乡愁的思绪,长久未感受属于故乡的节令。根据“失联”分析,表达了对夏至日出走的少女的关切。抓住“故乡”分析反映出现代人对故乡的疏远。‎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 23 -‎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列传十九》,有删改)‎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咸共称异 B.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C.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D.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11. 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代表作有《驾出北郭门行》,子阮籍、孙阮咸为“竹林七贤”之一。‎ B. 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始于战国 ,三国至南北朝 ,战事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官号。‎ C. 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D. 箕踞,一种表示礼节的坐的姿态。即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 - 23 -‎ B. 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 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 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后来病得差点丢了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答案】10. B 11. D 12. A ‎ ‎13. (1)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 ‎(2)使者把情况告诉他,阮籍就写案上,让人抄写,文字都不必改动。‎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根据句意,“谓之痴”应是一种总体评价,不是说一时的行为,排除A、D两项。由“咸共”知,“己”不可能做“咸共称异”的主语,排除C项所以选B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D项,“箕踞”是一种轻慢、不拘礼节的坐姿。‎ ‎【12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A项,“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错。原文是“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这句只是说他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并不是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这是表达绝对,扩大范围。‎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得分点:(1)中,数:多次;以:拿,用;之:代词,他;因:趁;可否:(回答的)对错,偏义复词,偏在“否”上,即回答错误;致之罪:使他获罪,意译为:治他的罪。(2)中,以告:省略句,省略宾语,以(之)告(之),把情况告诉他;书案:省略句,省略介词,书(于)案,写在案上;使写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使(人)写之,让人抄写这些内容;无所改窜:省略句,省略主语,(文字)无所改窜,改窜:改动,指修改涂抹文字等。‎ ‎【点睛】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豪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庄子》《老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就忘记了自己的形体。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是怪才。‎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作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豁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轻正简约,十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锡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趴在桌子上沉醉睡觉。使者把情况告诉他,阮籍就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文字都不必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难辩,被当时的人推重。‎ - 23 -‎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条蒸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了性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喝得大醉,直瞪着眼睛看他。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 阮籍又会作青白眼,见到尊崇礼教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回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尊崇礼教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4. 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23 -‎ ‎15. 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14. D 15.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诗歌注释了解作者,进而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和“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点睛】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 23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表明秦国对六国的巧取豪夺连一丝毫都不放过,致使天下人“_________ ”,最终秦国灭亡。‎ ‎【答案】 (1). 执手相看泪眼 (2). 竟无语凝噎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不敢言而敢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执”“竟”“凝噎”“誉”“沮”“锱铢”,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经百年鼎革方有今日恢宏人文气象的清华大学校园,早已跻身全球最美校园之列,这是数代清华人________、孜孜营建的心血成果。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的功劳________。‎ 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 ),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198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启动,这个重担落到了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关肇邺的肩上。面对重重考验,关肇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图书馆三期的设计。建设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庄严肃穆的中央主楼、雄伟壮观的新天文台等众多建筑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成整体群落,________,突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 时光的磨洗没有使关肇邺设计的建筑________,相反,他对清华园空间文化的“结构性创造”与“基因级贡献”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清晰、明亮。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23 -‎ A. 千方百计 一枝独秀 相得益彰 黯然失色 B. 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珠联璧合 相形见绌 C. 殚精竭虑 首屈一指 珠联璧合 黯然失色 D. 千方百计 首屈一指 相得益彰 相形见绌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学的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B. 大学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是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C. 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的标志是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D. 大学的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B. 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C. 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 D. 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量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句意强调费尽心血,而不是想尽、用尽办法,应选“殚精竭虑”。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句意是功劳最大的,应选“首屈一指”。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自己的好处。句意说各种美的建筑凑在一起,应选“珠联璧合”。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和光彩。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句意没有相比较之意,应选“黯然失色”。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前文“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后文的主语应该是“图书馆”,排除B项、C项;“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与下文“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紧密衔接,排除D项。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搭配不当,“推广”与“标尺”不搭配。B项,搭配不当,可以把“了”改为“的”。C项,不合逻辑,后两个句子顺序颠倒。故选D。‎ ‎20.某中学将举行高二年级辩论赛决赛,以下是校团委、学生会向语文老师发出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老师:‎ 高二年级《才辩无双》辩论赛决赛将于2月24日16:00在多功能厅举行。我们谨代表本年级全体同学诚邀您光顾现场,并担任本场比赛评委。届时我们还将敬赠礼物一份。请您挤点儿时间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校团委、学生会 ‎ 2020年2月17日 ‎【答案】‎ - 23 -‎ ‎①“尊敬的老师”格式顶格(称呼语要顶格书写);②《才辩无双》书名号改为引号(非书名、篇名、报刊名、固定栏目名等不能用书名号);③“光顾”改为“光临”(“光顾”指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是敬辞,对象运用不当,不合此处语境,应改为“光临”);④“挤点儿时间”改为“拨冗”(“挤点儿时间”为口语表达,语体色彩不符合;“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属书面敬辞。);⑤“敬谢不敏“改为“深表谢意”(“敬谢不敏”为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是想表示感谢,不是推辞,应改为“深表谢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称呼语要顶格书写,“尊敬的老师”要顶格写;“才辩无双”是辩论赛的名称,非书名、篇名、报刊名、固定栏目名等不能用书名号,要把书名号改为引号;“光顾”指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是敬辞,对象运用不当,不合此处语境,应改为“光临”;“挤点儿时间”为口语表达,语体色彩不符合,可以改为“拨冗”。“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属书面敬辞;“敬谢不敏”为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是想表示感谢,不是推辞,可以改为“深表谢意”。‎ ‎【点睛】要做到语言得体,需注意以下两点:先审清题目要求,把握材料内容或要表达的内容;再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语言。调整语言的方法有:①根据目的差异调整语言;②根据语体色彩差异调整语育;③根据场合对象调整语言;④根据感情分寸来识别或调整语言。还要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学会面陈与转述,正确使用谦辞与敬辞。‎ ‎21.下面示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词语的诠释,请仿照示例,任选三个词语进行合理解释。要求内容协调,立意积极。‎ 示例:①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文明(彬彬有礼,仁德有序)‎ ‎①富强( ) ②诚信( )③和谐( )‎ ‎④公正( ) ⑤法治( )⑥敬业( )‎ ‎【答案】 (1). ①富强: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2). ②诚信:一言九鼎,重于泰山。 (3). ③和谐:多元包容,以和为贵。 (4). ④公正:公道在心,不偏不倚。 (5). ⑤法治:章法有度,自成方圆。 (6). ⑥敬业:恪尽职守,乐业奉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审准题干“仿照示例,任选三个词语进行合理解释”,注意仔细分析示例①和②的句式特点和内容基调,然后考生从提供的六个词语中选择三个词语按照示例的句式、基调等仿写。‎ - 23 -‎ 本题注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词语,故解释词语不仅要符合词语本身的内涵,且要对社会价值观有积极引导意义,基调昂扬。分析示例①和②的相同点,句式都是两个四字短语构成上下语意相关的诠释,都在彰显社会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考生仿写也要注意句式和基调。如“敬业”,可写:爱岗敬责,恪尽职守。如“诚信”,可写: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点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话题、句式、修辞、情感基调和例句一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 ‎②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③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⑤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在以上句子中任选三个,以“我看读书”为中心,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中华文化千百年之风韵悠长尽在字里行间。随着实体书店的创新风潮,书籍作为文化之载体再次回归于你我眼眸之中。在这个注意力稀缺而又速朽的时代中,也许读书可以作为我们摆脱裹挟的手段,在物欲横流里精细耕种一方心田。‎ 于是,如何读书成为大众不可回避的话题。而我看来,只有秉初心、重积累、活运用、深体悟,方能嗅得书香满庭芳。‎ - 23 -‎ 读书之道,首在积累。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多阅读,重积累的重要性。当下青年常常指望依赖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数量最大化。于是知识付费清单早早摆上各专家学者为你“精挑细选”的文段。然而读书仅仅如此就足够了吗?自然不是!积累的道理人人都懂,古有王羲之墨染池塘方有入木三分之笔力,今有华为于云淡风清季节做极限生存之备,可见积累之必要。在学习工作之闲,不如将心交给书,让书带你遍历人世繁华,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高筑书籍九层台,也许我们会生活得更自在、更充盈。‎ 读书之道,需重活用。死读书,囿于书本而不知变通乃读书之大忌。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一味地生搬硬套,只会让我们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怪圈,本本主义教条化。走红网络的才女武亦姝,正是由于将书中精华凝结内化而滋养身心,方能于言谈举止中尽显娉婷。而樊锦诗奶奶也助力青年人将书上壁间的文字进行数据化处理,演绎成煌煌风华的“飞天敦煌”!只有你我谨记书言,精准运用,书本才能从摆设变为时代加速器,让我们的生活更具人文色彩。‎ 读书之道,更在深思。王国维先生曾言读书之境,强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口眼心三者皆到还不够,需重视阶段性体悟。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言得之!一个人只有反复啐磨,读薄读厚每本意味深长的书,他的人生才能到达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凸显大格局与大智慧。‎ 读书原为发言立志,今人读者,愿携手勠力,积累、活用、深思,愿字里行间,溢满书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题是多材料组合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且多角度多观点融合。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本题给了写作提示“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故考生要先理解五个句子蕴含的观点,在写作时分析评论他人的观点,并结合前人的诗句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理解。第①句重点在于人在不同时期读书的收获不同,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读书的收获越丰富。第②句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死钻牛角尖,不能局限在书中。第③句重点在于读书的广博特点,不能拘于一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要有眼光。第④句讲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提升个人写作的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⑤句说读书的方法,要专心,要做到心、眼、口三方面结合。‎ 立意:‎ 读书,要有广度、厚度 活学广用,方为上“读”‎ - 23 -‎ 字斟句酌,遍览群书 用一生的时光,与书为伴 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 素材:‎ ‎1.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若只为考试而读,那便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让人获得知识、提高修养、开阔视野、明白事理。‎ ‎2.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就像生活失去阳光,就像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 ‎3.其实读书和吃饭是一个道理,你吃了几十年饭,能把吃的每一顿饭,每一勺汤的味道都记住吗?但你还是从中吸取了营养,长高又或是吃胖了。读书也是一样,也许你记不住自己所读过的书,但你从书中获得的营养已经融入到你的骨子里,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让你变得睿智,自信。书在无形中从内到外改变着你,而这改变既没有整形那么立竿见影,也没有化妆那么精雕细琢,但却比整形与化妆更优雅更美丽。所以,读书请“平平读”,静待书带给你的变化,不要急功近利!‎ 结构:‎ 本作文必须围绕“我看读书”,谈读书的方法和看法。考生任选的三个句子,必须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层层深入。如写“字斟句酌,遍览群书”这一立意,可取“一字一句字斟句酌,一页一篇遍览群书”这个标题,考生可用“午后时光,阳光微醺,煮一壶清茶,捧一本好书,伴着氤氲茶香,沉浸其中,闲逸畅快”来开篇。接着以“读书如采蜜,广览群书,孜孜寻觅采撷”“读书是沉浸,认真专一,笃行字斟句酌”“读书是升华,斟酌群书,升华自我体悟”三个分论点,串起鲁迅、朱熹、杜甫的三句话来分析。最后以“诗人拜伦曾说‘越是长久的蛰伏,越会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光彩’,读书也是如此,字斟句酌,遍览群书,以囊萤印雪的虔诚,获得最深厚的阅读之美!”来收束全文。‎ ‎【点睛】‎ - 23 -‎ 组合型材料作文相较于多则材料作文更加灵活,写作空间也增大了,但是暗含的任务驱动难度也在增加。因而只有把握住每句话的内涵和句子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更好地审题、立意、行文。考生可以得出多重立意,从中选择最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得角度,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写作优势。‎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