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单元综合检测(3)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 单元综合检测 ‎ 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累(léi)赘         上涨(zhǎnɡ) ‎ 徇(xùn)私舞弊 忧心忡忡 (chōnɡ) ‎ B.赝(yàn)品 偏袒 (tǎn)‎ 正当(dānɡ)防卫 强(qiǎnɡ) 词夺理 ‎ C.证券(quàn) 租赁(lìn)‎ 恣(sì)意妄为 咄(duō)咄怪事 D.逶(wēi)迤 对峙 (zhì)‎ 芸(yún)芸众生 退避三舍(shě)‎ 解析:选A。B项,“正当”中的“当”应读“dànɡ”;C项,“恣意妄为”中的“恣”应读“zì”;D项,“退避三舍”中的“舍”应读“shè”。 ‎ (2012·北京四中调研)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三钱”同出于江浙一带的名门望族,研究者认为,家族教育传统的渊远流长,吴越一带地方文化的兴盛,是孕育大师不可缺少的因素。‎ B.有些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上,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显然是另一种抱残守缺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 C.倍受关注的PM2.5标准征求意见目前结束,期间收到了1500多条反馈意见,普遍赞成将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空气质量标准。‎ D.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我相信他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解析:选D。A.源远流长;B.惟古是尚;C.备受关注。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香烟中究竟添加了什么成分,这些成分凭什么要添加,添加了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近来成为了控烟人士质疑的焦点。‎ B.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应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这是我国科教兴农的重要战略举措;他同时表示,中国在转基因管理方面“是非常严格的”。‎ C.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具有独特优势:无需占用耕地,无需大量劳动力,无需灌溉及消耗饲料,因此深受群众欢迎。‎ D.近日,来自海内外的“辛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带湖山庄举办的《辛弃疾诗词研讨会》,大家高谈宏论,山庄内外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 解析:选B。A.属于连续问,前两个逗号都应改为问号。C.最后一个逗号改为句号。因为“因此深受群众欢迎”不属于冒号后解释的内容。D.书名号改为双引号,因为这是研讨会而不是作品。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书对民国知识分子群体作了细致的探查,对各种因缘际会却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解释,读来令人心胸开朗,又不胜唏嘘。‎ B.每个故乡都在沦陷,都因整容而毁容,所以有人说现代建筑是从同一模具里脱胎的,是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分泌物。‎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和“刚毅坚卓”的顽强精神支撑着西南联大师生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弦歌不辍,乐观常在。‎ 9‎ D.这座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坝虽然已经退入岁月深处,风光不再,然而那一段过往的时光和那份凝结在通明坝上的厚重的文化却不会因此消散。‎ 解析:选A。A项中“却”,此处无转折意。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必然有利于当地各方面的发展,而最大受益者必然是当地的老百姓。‎ B.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精神创造的成果,是岁月的积淀,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一座五星级酒店,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 C.在美国传统文学中,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D.针对愈演愈烈的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该大学经过慎重讨论,几经查实确为抄袭的硕士论文,一律予以撤消,并收回已颁发的学位证书。‎ 解析:选B。A.搭配不当,“修建铁路”是“纽带”;C.指代不清,暗换主语“他”;D.成分残缺,应在“讨论”后加动词“决定”。 ‎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人也。年十六,遭父艰,居丧哀毁。三年庐于墓,尝有雀三足,飞来集其庐户,众咸异焉。服阕,刺史殷琰召补主簿。‎ 宋泰始初,琰举豫州叛,宋明帝遣辅国将军刘勔讨之,攻守连月,人情危惧,将请救于魏。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归身朝廷,何可屈身北面异域。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若谓不然,请充一介。”琰许之。详见勔曰:“将军严围峭垒,矢刃如霜,城内愚徒,实同困兽,士庶惧诛,咸欲投魏。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愿将军弘旷荡之恩,垂霈然之惠,解围退舍,则皆相率而至矣。”勔许之。即日琰及众俱出,一州以全。‎ 齐明帝为刺史,雅相器遇。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每引详及乡人裴叔业日夜与语,详辄末略不酬。帝以问叔业,叔业告详。详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由此微有忤。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 建武末,荆州中兵参军刘山阳先在州,山阳副潘绍欲谋作乱,详伪呼绍议事,即于城门斩之,州府乃安。迁司州刺史,辞不之职。‎ 高祖义兵起,详与颖胄同创大举。凡军国大事,颖胄多决于详。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详献议曰:“穷壁易守,攻取势难;顿甲坚城,兵家所忌。诚宜大弘经略,询纳群言。军主以下至于匹夫,皆令献其所见,尽其所怀,择善而从,选能而用,不以人废言,不以多罔寡。又须量我众力,度贼樵粮,窥彼人情,权其形势。”高祖嘉纳焉。‎ 天监二年,抗表致仕,诏解侍中,进特进。三年,迁湘州刺史。详善吏事,在州四载,为百姓所称。州城南临水有峻峰,旧老相传,云“刺史登此山辄被代。”因是历政莫敢至。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以表损挹之志。六年,病卒,时年七十四。‎ ‎(节选自《梁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服阕,刺史殷琰召补主簿      阕:停止,终了 B.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 腹心:指亲信 C.由此微有忤 忤:违反、不顺从 D.天监二年,抗表致仕 致仕:辞官 解析:选B。腹心:犹言至诚之心,即衷心。 ‎ 9‎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夏侯详多谋善断的一项是(3分)(  )‎ ‎①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 ‎②不为福始,不为祸先 ‎③详伪呼绍议事,即于城门斩之 ‎④迁司州刺史,辞不之职 ‎⑤又须量我众力,度贼樵粮 ‎⑥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C。②说的是夏侯详的人生态度,④说的是夏侯详辞不就职,⑥说的是夏侯详谦虚退让。三者均与人物的“多谋善断”无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夏侯详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夏侯详极为伤心,葬了父亲之后,就在父亲的墓旁结庐居住,为父亲守孝,这一住就是三年。‎ B.宋泰始初年,殷琰举豫州之众反叛,在受到刘勔讨伐危急之时,夏侯详去向刘勔求和,经过他的努力,刘勔最终答应了夏侯详的请求。‎ C.高祖起义兵之时,夏侯详与萧颖胄一同来抵抗高祖。当时凡是军国大事,萧颖胄多和夏侯详共同商讨,而且大多数由夏侯详来决断。‎ D.夏侯详胸怀坦荡,在任湘州刺史时,当时传说刺史登临城内一座山将免官去职,历任的刺史们都不敢登这座山,而夏侯详却无所顾忌。‎ 解析:选C。C项,“一同来抵抗高祖”表述错误,应为“两人共同响应”。 ‎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况且现在北魏军队靠近淮河边驻扎,全军的去留无法预测,恐怕有别的图谋。‎ ‎(2)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 ‎(3)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去。 ‎ 参考译文:‎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人。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为父亲守丧因过度悲哀而损伤身体。在服丧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曾有三只脚的麻雀飞来停在小屋的门上,大家都感到非常诧异。三年丧满,刺史殷琰征召他补主簿之职。‎ 宋泰始初年,殷琰占据豫州反叛朝廷,宋明帝派遣辅国将军刘勔前去讨伐,双方攻守连月,城内叛军人情危惧,军心动摇离散,殷琰打算向北魏求援。夏侯详劝殷琰说:“我们现在的行动,本意是对皇室表示忠节;如果今天朝廷有人主持,就应该归附朝廷,怎么可以屈身投靠北方异族呢。况且现在北魏军队靠近淮河边驻扎,全军的去留无法预测,恐怕有别的意图。现在如果就派使者去表白我们的诚意,他们一定会高兴地接纳,岂止是免除死罪呢。如果不信,请让我充任使者。”殷琰同意派他前去。夏侯详见到刘勔后说:“将军你严围壁垒,矢刃如霜,我们城中守军,实同困兽,军民害怕将军诛杀,都打算投降北魏。我现在之所以出得城来,向您坦露真诚的心意。只是希望将军您能弘浩荡之恩德,降霈然之恩惠,下令解围退兵,那么我们都会相继前来归降了。”刘勔答应了夏侯详的条件。‎ 9‎ 即日殷琰及其部将全都出城投降,全州的百姓得以保全。‎ 齐明帝为刺史的时候,对他极为器重。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明帝常常整日整夜跟夏侯详及同乡裴叔业一起谈话,夏侯详却表现得漫不经心,不予酬答。明帝就问叔业什么原因,叔业将明帝的疑问告诉夏侯详。夏侯详回答说:“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因此明帝有点不悦。夏侯详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 齐建武末年,荆州中兵参军刘山阳事先还在荆州,山阳的副将潘绍欲谋反,夏侯详就假装叫潘绍前来议事,在城门口斩了他,荆州各府因此得以安定。夏侯详迁司州刺史,但他却推辞而不去上任。‎ 高祖发兵起义时,夏侯详与萧颖胄协助高祖同创大业。凡是军国大事,颖胄多向夏侯详求教。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去。夏侯详向高祖献计说:“越是处境艰危的壁垒越容易坚守,而想攻取它却很困难;驻兵攻取坚城,乃是兵家之大忌。确实应该多加谋划,广泛询问并采纳大家的意见。规定军主以下直至平民百姓,都把他们的见解献上来,尽其所想,择善而从,并且选用能人,不以人废言,不以多罔寡。还需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以及敌人的粮草储备,窥探敌方的军心民情,权衡双方的形势。”高祖表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计谋。‎ 天监二年,夏侯详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诏解除他侍中之职,晋升为特进。天监三年,迁为湘州刺史。夏侯详善于处理政事,在湘州任职的四年时间里,为老百姓所称颂。湘州城南面临水处有座险峻的山峰,古老的传说说“刺史如果登上此山官职就会被取代”。因此历任的官员都不敢到那儿去。夏侯详却命人在山上建造起亭台楼榭,延请僚属,以表达自己谦虚退让的志向。天监六年,夏侯详生病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二)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 ‎(1)词中的“浮生”二字是古人常用的字眼,请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浮生”一词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人认为“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像飘飞的蓬草。这首词的作者孑然一身,作孤蓬万里之游,有一种伤别之情和身世之悲。‎ ‎(2)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即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本诗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恨,浪迹天涯的孤独。 ‎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________,________。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孟子·尽心上》)‎ 答案:(1)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9‎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陈连山)‎ 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9‎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解析:选D。D项,诞生之日开始吃元宵,一是于文无据,二是吃元宵大体是从宋代开始的。 ‎ 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解析:选B。B项,元宵节人们出门不是为了“走街串巷,走亲访友”,而是为了娱乐。 ‎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代、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解析:选C。A.元宵节的主要功能应为“娱乐”而非“求子”。B.“元宵节这一天”不对,应该是“期间”。D.“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不对。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村 味 ‎      陈启文 从三国古战场赤壁往西,穿过一大片静穆的古林,群山之外的旷野上忽然出现一片水泽,蓝得不能再蓝。那是横亘于湘鄂边地的黄盖湖。‎ 那时的黄盖湖和洞庭湖连绵一片,水域远比今天辽阔,黄盖将兵营扎在大湖四周、长江一线,以村为建制,一共十三村,我的故乡谷花洲,该是这十三村之一。两千多年了,这里的老百姓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早已远离了当年的血战,但那些士兵当年留下的种子,还在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地播种。种什么,长什么,没有长不出的东西。哪怕最平常不过的萝卜、白菜、榨菜、豌豆、辣椒、茄子……又总比别处的有味道,还有一种古怪的灵气。‎ 一个人能降生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哪怕一辈子当个农人,也有某种优越感。小时候,我父亲就常教导我:天底下还有哪个地方比这里好?连野猪都从山里往这滩上跑!他一生都善于用这种极朴素又极形象的比喻,来揭示出某种农人的真理,而农人的真理是根本不须证明的。我几十年走南闯北,山珍海味也品尝过不少,但那些既怪异又昂贵的家伙,实在不如家乡的萝卜、白菜好吃。我总觉得那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也藏着某些秘密。‎ 我能干的大娘是很懂得这里面的秘密的。她有一手从黄盖湖畔的娘家带来的据说是当年黄盖的那些老士兵传下来的祖传秘法,她把刚采摘回来的还带着露水的蔬菜、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还粘着新鲜泥土的萝卜,先杀青,然后进行巧妙的腌制,用一个个荷叶坛装好,又用湖中挖出来的黄泥密封,然后沉浸在湖水里,不让人间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把那些洗得特别干净的东西弄脏了。‎ 我洞明而练达的大娘,一生都特别干净。‎ 当坛子入水后,经七七四十九天的泡制,它们已蕴含了这个大湖与生俱来的味道,然后在有阳光的清晨或有月光的夜晚,大娘仿佛在举行一个乡下女人虔诚的仪式,‎ 9‎ 那一只只坛子被小心翼翼地打捞出水,揭开了,那久不见天日的坛中之物一旦接触风月,顷刻间,整个村庄都能闻到那弥漫四散的醇香,让你有一种换不过气来的感觉。又看到那终于揭开了秘密的荷叶坛里,那深藏的菜蔬虽已腌过,泡过,却还是那样水灵灵的,脆生生的,如同依然生长着的鲜活生命,活色生香。而最鲜活的莫过于味道,大娘用两尺长的筷子把坛中的东西夹出来,慷慨地让村人一一品尝,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都香出来了。‎ 听说,当年黄盖为了火烧赤壁向周瑜献苦肉计,一身伤痕的将军吃什么都没味道,手下的军士想尽了办法,最后捧上了十三村酱菜,一下就把将军咬紧的牙关打开了,也就把一个伤痕累累的身体又养得英武剽悍起来……‎ 大捷之后,盟国军师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来黄盖湖劳军,黄盖命十三村的每个兵营捧上酱菜以款待贵宾,诸葛亮和随从走过一村,尝过一村,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香出来了……‎ 我大娘吃了一辈子的萝卜白菜、坛子菜,没吃过龙胆凤肝、燕窝鱼翅,却一直活到了98岁。她走了,我觉得生活中从此就少了一种味道。大娘活着时,我每回一次故乡,最后都是要带着大娘密封的坛坛罐罐上路的。现在,两只手空了,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又可惜,我大娘的那一手绝活竟没有传下来,不是她不想传,而是这些年来,早已没有谁还有那样缓慢的耐性来学一门年深日久的手艺。在故乡和怀念之间,又不知道还有多少老人像我大娘一样,最终也没找到肯学这泡制十三村酱菜的传人。‎ 揪心哪,传了两千年的手艺,眼看着真的就要成为历史了。如今,烟火人间少了的不止是一种手艺、一种味道。在广袤的大地上,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自然村落了,只剩下了一些古老的村名和没有了乡土气息的村庄。对于我,或许只有关于故乡的记忆里,还在倔强地散发出与乡土有关的气味。‎ 近日有客从家乡来,顺便给我捎来了两坛十三村老酱菜,还是荷叶坛,还是用泥巴密封得好好的。揭开来,一股奇异的香味袭击着我的鼻翼,好呷,好呷,啧,啧啧……两千年的乡道仿佛突然复活了,顷刻间全集中到我的舌尖上——我深深地感知了一种使人回味不已的乡村的滋味,浑身被奇妙的感觉所充满。‎ 良久,我吐了一口气,轻轻叹了一声:是这味儿,真。‎ ‎(选自2011年7月25日《光明日报》) ‎ 联系全文内容,简述“村味”的含义,并说说以此为题的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村味”既指大娘腌制的家乡酱菜的美味,也指纯净的乡土气息与淳朴的风俗。(2)以“村味”为题,虚实结合,含义丰富,主旨更为鲜明。 ‎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的语句。(6分)‎ ‎(1)我洞明而练达的大娘,一生都特别干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面写大娘制作酱菜干净(做事干净),过渡到下面写大娘慷慨大方及做事虔诚(为人干净);二是这句话概括了大娘深明事理、做事认真、为人慷慨的美好品质。‎ ‎(2)烟火人间少了的不止是一种手艺、一种味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村在变迁中消失的不仅是手艺、美味,还有与自然村落相伴的乡土气息;传达出作者对流传久远却濒临消亡的乡村手艺、美味及乡土气息的痛惜之情。 ‎ 文章中几次写道“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都香出来了”,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答案:一是这段话通过对人们直观感受的生动描绘,形象地写出了十三村酱菜的鲜活醇香;二是运用反复手法,在不断渲染酱菜美味绵长的同时,突出了作者对濒临消亡的手艺和民风的深切呼唤的主题。 ‎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应该删掉,而有人认为必须保留,你赞同哪种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应该删掉。删掉最后两段,文章戛然而止,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对传统手艺和淳朴民风、民俗濒临消失的痛惜之情及忧患意识,唤起读者的深切共鸣,发人深思。(2)必须保留。保留最后两段,能更好地表明作者对传统手艺和淳朴民风民俗在新时代复活的欣慰,也能使读者看到光大乡土文化的希望。 ‎ 四、表达题(12分)‎ (2012·成都七中调研)请你依照下面的句子,仿写一句话,使语意得到充分的体现。(4分)‎ 在一个名叫地球的星体上,有一种名叫人的生物发明了房子,他们把大自然关在门外,却对着窗户和电视观察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他们彼此用墙进行隔离 却通过电话联系 ‎ (2012·山东烟台期中)结合情境,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哪一个句子表达得更加鲜明,为什么?(4分)‎ 情境:“焦点访谈”节目针对当前所发生的死亡惨重的矿难进行评论。‎ ‎①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让人震惊,让人心痛,更让人对那些失职的领导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到底有没有得到落实?‎ ‎②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引起了人们的震动,人们指责那些失职的领导,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里的表达鲜明主要指感情色彩鲜明;想让感情色彩更加鲜明,就要注意恰当使用词语,注意语意的轻重。国有大煤矿发生死亡惨重的矿难,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所以语意要重才能表达出人们的鲜明态度。‎ 答案:①比②好。运用了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深恶痛绝”,双重否定“不得不”,使态度更加明确。 ‎ 观察下面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图,描述曲线所解释的内涵。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字数不超过6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污染随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当经济增长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时,环境污染将随经济增长而得到改善。 ‎ 五、作文(60分)‎ 9‎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污泥认为,莲花标榜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是忘恩负义”一语,引发了人们的讨论。有人认为“污泥”的观点对,有人认为“莲花”的“标榜”对,有人认为两者都对,还有人认为撰写出这句话的人的思维才对。‎ 你的观点如何?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