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作品丰富、写手众多的繁盛局面。但是, 网络文学在发展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粗制滥造、缺之担当等一些问题。网络写作,需要从 传统文学写作中汲取营养。 首先,要提升担当精神。古人写文章,通常追求价值功能,而不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今 天的网络空间,似乎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狂欢场所。网络写作的最初目的是自由宣泄情感,作 者更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与畅神。换言之,网络文学卸下了功利主义的重担,回归到自由 抒情、悦心快意的游戏写作本质。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网络文学应主动担当。 写作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境遇和真实心声。通过深入挖掘精神内 涵,网络文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作品中,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责任。 其次,要强化经典意识。传统文学写作,习惯精雕细琢。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 载,增删五次”的精神,值得钦佩。司马迁所言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对作品经典 性、永恒性的追求。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会仔细推敲,而是匆匆写完就贴出。有 鉴于此,网络写作需要借鉴传统写作中的经典意识,重建作者的权威性和个体风格,尽量让 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另外,要尊崇独创性原则。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在传统观念中, 文学写作是一种灌注个性精神的创造性劳动,贵在独创性,排斥重复性。而网上资料的丰富 性、搜索的便捷性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快速性,导致网络写作表现出互文性特征。网络写手, 容易受到流行模式的影响,套用现成模式。网络作家,应当树立追求独创性的理想,开掘自 身的独特体验,重视精神世界在文学中的表达。通过独创性写作,从同质化类型化的网络文 学流行趋势和套路中突围出来。 最后,要涵养诗性精神。传统文学的艺术形象是间接的,隐藏在语言符号中,必须通过 读者的联想、想象,才能在头脑里出现。语言艺术的诗性魅力,正是通过对间接的、想象的 语言形象的经验还原、想象填充和韵味品,而得以实现的。网络文学写作则因多媒体表达的 直观性和便捷性,不再追求“寄意于言外”的韵味,以及空灵曲远的诗意境界。网络写作, 不应一味沉浸于文本的快感、故事的惊险刺激和语言的直白浅陋,而要主动向传统写作取经,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文字,塑造生动的形象、高远的意境,追求意义丰富、含蓄蕴藉、语 言雅致的诗意表达效果。 (摘编自罗立桂《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什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让作者自由宣泄情感,舒畅心情,网络文学将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 B. 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仔细推敲,很少尊崇独创性原则,难有经典作品问世。 C. 网络文学有同质化类型化的流行趋势,网络写手容易受到影响,套用现成模式。 D. 多媒体表达 特性让网络文学缺少了“寄意于言外”的韵味,及空灵幽远的诗意境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在比较中强调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三段两处运用引用论证手法,论证传统文学的写作追求作品经典性、永恒性。 C. 文章以当今网络文学存在的弊端为前提,论述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的观点。 D. 文章以总分结构组织全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用“首先”等提示语,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写作要主动地向传统写作取经,并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重建作者个体风格。 B. 网络文学虽然存在缺乏担当等问题,但无功利主义,不追求价值功能,这值得提倡。 C. 网络写作没有独创性、存在互文性特征,是网上资料丰富搜索便捷等因素导致的。 D. 网络文学要涵养诗性精神,就要用含蓄深刻的语言表达,将形象隐藏在语言符号中。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 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 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 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为了让……网络文学将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关系 分析错误,“作者自由宜泄情感.舒畅心情”并非“网络文学将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 人”的目的。“作者自由宜泄情感,舒畅心情”是“网络写作的最初目的”,而“网络文学将 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是网络文学的价值功能变化,二者没有这种关系。故选 A 项。 的 【2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B 项,“论证传统文学写作追求作品经典 性.永恒性”分析有误,第一处引用“批阅十载,增刪五次”是论证“传统文学写作,习惯精 雕细琢”,而不是论证传统文学的写作追求作品经典性、永恒性。故选 B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不追求价值功能,这值得提倡”分析有错,从原文 的“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可知,这并不值得提倡。C 项,“网络写作没有独创 性”分析有错,并非所有的网络写作都没有独创性。D 项,“就要用含蓄深刻的语言表达将形 象隐藏在语言符号中”分析有错,太绝对。“涵养诗性精神”可以用含蓄深刻的语言表达.将 形象隐藏在语言符号中",但并非必须这样。故选 A 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 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 对照,辨明正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 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联合问卷网,对 2022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 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 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 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 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 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 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 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 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 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 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 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 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 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 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 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 (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 的高度关注。 B. 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 之一。 C. 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时,可能产 生自卑心理,或随之出现逃避、辍学甚至精神等问题。 D.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 厉。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 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 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 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 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 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 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 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 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4. D 5. C 6. 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 凌的监督和管束。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 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 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 项表述过于绝对,“口 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错误,原文说“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 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并不是“完全不适用”。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 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 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C 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因为人格的 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 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观全文,筛选相关信息归纳答 案。根据材料一“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 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材料三的表格可以归纳出老师要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教育学 生正确面对。根据材料一女同学被人起侮辱性绰号一事,可归纳出学校要加强监督和管束。 根据材料一“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归纳出要点三。根据材 料一“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材料二“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应当得 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归纳出要点四和要点六。根据材料二“父母难辞其咎”,可 归纳出要点五。根据材料三,还可归纳出要点七。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 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 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 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责 任 程宪涛 在东北一些地方,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 【 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离职者都会经历这一关。 吴畏明天离职,上级在调职谈话时,拍了吴畏的肩膀说:“今年是 2018 年,改革开放 40 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有或没有,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 出几分惶恐。 电厂成立 50 多年,管理层换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 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 属下们持续绽放。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 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 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 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 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 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两年,相继被“双规”。任职期间种种丑闻,被赤裸裸扒出,成为员工闲暇时 的谈资。 吴畏心里没有底,他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 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 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 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位置上,这些人在旁林立。早会上,班长、主任被免职,分 管领导被谈话处分。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 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 “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 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挥映;运行值班空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 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 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 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改革中不间断有阵痛。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 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 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 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 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 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 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嘁:“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 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都是十分开 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不敢说有或没有”“生出几分惶恐”“心里没有底”等,表明无畏也担心因自己 未尽职责而被员工放鞭炮“欢送”。 B. 作才在塑造小说吴畏的形象时,采用了语言、动作及心理等描写,并将其与其他人作对比, 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C.当吴畏离任来到街口时,有老员工想要和他握手,人群“都是十分开心的模样”,没有放鞭 炮,这说明吴畏经受住了考验。 D. 小说由领导离职时被员工放鞭炮的故事展开情节,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让人们看到了经 济高速发展进期官场的黑暗。 8. 小说中吴畏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叙述中有大量插叙,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尽职尽责。三年来每天都早早地到厂子巡查。②勇于革新,有魄力。 承受巨大压力,对工厂进行改革,并改变了工厂工人的作风。③内心坦荡,得民心。步行出 小镇,敢于接受员工的检验。 9. ①丰富人物形象:对几任领导的离职情况的回忆,与吴畏离职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了吴畏尽职尽责、深得人心的形象;②使情节更完整:插叙内容补充说明了“给离任领导放鞭 炮”的具体情形;③深化主题:插叙内容对几任领导离职情况以及吴畏管理工厂的具体叙述, 表明了领导干部应踏实做事、尽职尽责,这样才能受到员工的肯定和欢迎。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 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 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让人们看到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官场的黑暗”错误。小说以此表现的是“群众的眼睛 是雪亮的,官者要有责任意识”。 故选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 求学生分析文章中人物性格特点,分点回答,不必分析。学生应把握上下文,梳理文章思路, 依据文章的情节,圈出直接点明性格特点的内容,还可以根据文章主人公表现来分析概括即 可。 可从以下角度入手摘取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句;从与人物相关的细节情节里提炼人物个性, 如从“下床穿衣,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每天到厂子内巡查”等,可提炼出他“尽职 尽责”;从“改革中不间断有阵痛”,可提炼出“有魄力”;从与他人的对比中分析衬托出的人 物的形象特点,文章详细写了几任领导离职的情况.与吴畏的离职情况进行对比,从对比中衬 托了吴畏的“内心坦荡”。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小说插叙的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小说 在叙述中有大量插叙,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学生应把握上下文,梳 理文章思路,依据文章的情节,找出小说中插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小说中主要有两处插叙,第一处是对几任领导离职情况的回忆,这一回忆主要是详细说明“给 离任领导放鞭炮”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对几任领导的离职情况的叙述和后文吴畏离职的场景 作对比,突出吴畏尽职尽责、深得人心的人物形象; 第二处是对吴畏在职时的工作情况的回忆,同样也是突出了吴畏有责任心的形象。综合这两 处插叙,又可得出其深化主题的作用:领导干部应尽职尽责、为民着想。 【点睛】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时,一要关注人物言行,从人物的话语、行动中提炼出入 物的个性特点;二要留心两个评价,即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小说中其他人对这一人物的评价; 三要注意环境的烘托,或者与他人的对比衬托中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 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 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 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 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 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 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 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 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 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 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 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 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 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 水路结衢 B.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 水路结衢 C.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 /水路结衢 D.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 /水路结衢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B.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 “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 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 也!” B. 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 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 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 天帮助我呀!” (2)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 口。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 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 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句的主语。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时并没有“深受太祖信任”,太祖高兴是因为俞通海有水军千艘。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方”译为“正在”,“师”译为“军队”,“舟楫”译为“船只”,“赞”译 为“帮助”,“从”译为“跟从”,“克”译为“攻克”,“略”译为“平定”,“舣舟”译为“停 船”。 参考译文: 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 州、颖州。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 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军, 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 往安抚他们的军队。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 通海是最好的。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 停船于胥口。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 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 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敌 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 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 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太 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常遇春射中 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 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咧,才勉强脱险。第二天再 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通海 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 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如 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 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的船进 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不敢出 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役,俞 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 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战灭 渡桥,直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 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吊非 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注】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 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 “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直接表达出词人面 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得还不够早,盼归急切, 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D. 下阕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 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15. 词的上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 情,传达出无计留春的感伤。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 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 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B 项,“直接表达”有误,应 “婉转表达”。 故选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分成三步:第一步,解释诗歌内容; 第二部,点明手法,并结合具体诗句解释手法及其效果;第三步,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写出了,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拟 欲留连计无及”写出了我想把春光挽留,可是什么办法也达不到目的,表达了出无计留春的 感伤。最后一句“绿野烟愁露泣”写出了,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 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运用拟人手法。上两句与下 两句,一催一留,借景抒情,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抒发了作者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 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 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 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 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 态度。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想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理想,即使身死 多次也不后悔的决心。 (3)庄子在《逍遥游》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两 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4)庄周在《逍遥游》中认为,小有小的凭借,大有大的凭借。比如“_________”,那么就 只能承载草芥;而学鸠不理解,所以对大鹏的行为提出“_____________”的质疑。 为 (5)《氓》中回忆儿童时代尽情欢娱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 【答案】 (1). 何方圜之能周兮 (2). 夫孰异道而相安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虽九死其犹未悔 (5). 定乎内外之分 (6). 辩乎荣辱之境 (7). 覆杯水于坳堂 之上 (8).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9). 总角之宴 (10). 言笑晏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 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圜、孰、辩、覆、坳、奚、宴、晏。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 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 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 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 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阳木雕被称为“中华一绝”,它以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关、技艺精湛而 。东阳地区山川毓秀,气候温润,梨树、樟树、松树、银杏树等 ,为东阳 木雕选材用料提供了多种可能。东阳木雕以天然木材为原料,不施以漆色,保留原木的纹理 和色泽,自然气息浓厚。以材料本身的语言来体现木雕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东阳木雕为人 们 的一大特色。木材本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扬着生命的 气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具有以小观大的 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较强的内容。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探索与创新,在精益求精 的艺人手中,东阳木雕技艺日臻完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极具艺术感染力。不仅如此,在追 求实用价值方面,( ),装饰性与实用性 ,更接地气,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声名鹊起 触目皆是 口耳相传 相得益彰 B. 声名鹊起 比比皆是 津津乐道 相辅相成 C. 闻名遐迩 触目皆 口耳相传 相辅相成 D. 闻名遐迩 比比皆是 津津乐道 相得益彰 是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木材本身的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B. 木材本身具有的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C. 由于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散着生命的气息。 D. 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斥着生命的气息。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东阳木雕能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 B. 木雕匠人采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内容结合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的创新工艺 C. 东阳木雕采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并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 D. 木雕匠人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 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第一处,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闻名遐迩:形容名 声大,远近都知道。这里强调的是它因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美、技艺精湛而名声很 大,而不是强调知名度迅速提高,应用“闻名遐迩”;第二处,触目皆是:目光触及到的都是, 形容非常多;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里只是强调各种树木到处都是,应用“比比皆是”;第 三处,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一代一代传下去;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这里强调的是大家乐于谈论东阳木雕,应用“津津乐道”;第四处,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 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这里 强调的是装饰性与实用性之间的配合,使得彼此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应用“相得益彰”。故本 题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 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由于……使得……”有误,介词乱用掩盖主 语,句子缺少主语,排除 AC;D 项“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斥着生命的气息”的主语应是“生 命和灵性”,而按照 D 项的表述主语是“木材”,缺少“的”,且“充斥”搭配“气息”不妥当, 排除。故选 B 项。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注意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 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语段的陈述主 体判断,补写的语句应以“东阳木雕”为主语;根据后文“装饰性与实用性”的表述,补写 的语句应先讲“采用了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再讲“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 艺”。故选 C 项。 20.认真观察漫画,给它拟一个标题(8 个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题) 【答案】妈妈,请给我阳光;溺爱是害;“树”下长不成“树”;还“我”生存空间;有时, 爱也是害;爱与碍;沉重的爱/扭曲的爱;爱?害!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 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 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 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画面上有一棵大树,两棵小树。大树以它高大茂盛的树冠为小树遮风挡雨,但同时也盖住了 画面内容:小树应该享有的阳光雨露,一棵尚幼小的小树得到了大树应有的庇护,而另一棵 正在成长的小树由于受到大树树冠的限制却不得不扭曲地生长。 劝诫意义:大树以自己的高大荫庇小树,反而妨碍了小树的成长。作者是借此讽刺当今教育 因过度呵护、一味溺爱而导致的弊端。 拟加标题,从讽刺主体命名:“溺爱”、“沉重的爱”、“扭曲的爱”。 从呼吁主体命名:“妈妈,请给我阳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 从两者的关系:“爱与碍 ”、“庇护与妨碍”。 从寓意角度: “溺爱之下难成材”、“大树之下难以成材”、“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 ”。 21.将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提取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 1.6 万卷“敦煌遗书”就有 5000 余米长 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 10 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 献共计 3000 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 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案】①古籍②修复③人才④不足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解答此题,一要明确陈述的对象 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该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古籍”(“馆 藏古籍”)、人才是主题词,不可不取。二要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 如“修复”、“缺乏”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三是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 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如本题可连缀成:(馆藏)古籍(亟待)修 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这有点像提取句子主干,可以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来做, 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提取主干--筛选比较--整合表达(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 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 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培根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 他也认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 人心深处的偏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面对偏见 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 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 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 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 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倏”地钻 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世(事) 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bonheur)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 闷”(langweile)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 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 又偏爱所偏爱的。雪莱的《赠珍妮———一个回忆》中对啄木鸟的描写中道:“鸟鸣山更 幽”,王籍名句中也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王安石的世界观与前面二位大相径庭, 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后人讥为拙笔,可见针对鸟叫,王安石认为是大煞风景的“鸦 鸣鹊噪”,而雪莱和王籍则推为“莺啼燕语”了。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 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 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 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叔本华在《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回中写道“思想家应该是聋子”,此话大有道理,否 则耳根不清净身心受玷污,必产生偏见,继而产生假道学。但这只是被迫防范偏见。倘若要 根除,怕只能不长心了。钱钟书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人 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心是偏的 便是偏心,偏心所以产生偏见,偏见侵蚀我们的头脑,于是思想也有所偏,这便是为什么但 丁在《神曲》中写“地狱里连太阳也是冷清清,静悄悄”的和“魔鬼偏爱牛,所以常现牛形” 的缘故了。 心是长不回正中间的了,所以,我们想东西时不妨少用心,而多用点尚未偏倚的大脑, 便可杜绝偏见。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 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及其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 戳痛,人心,成见,可怕,偏见。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此考题是一个完整材料式作文,这则材料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国 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 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第二部分是,培根关于“成见”的名言, 他也认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 的 人心深处的偏见。 第一部分材料,戳痛无数人的心——否定态度 否定的内容——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分析成见的危害——如何面对,放弃,还是面对拒绝。 第二部分, “他也认为真正可怕的”——否定态度——偏见 【立意】(注意不同的角度) 拒绝成见 拒绝偏见 【素材】(注意古今中外的多样性,最好是现实材料、社会热点) 李菁在《见素》一书中说到:“我们应撕开生活外层的布,去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一束阳光 的倾泻,一湖秋水的静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这个世界给 深深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普通的,并且又是世俗的。 1、生而为人,我们总是避免不了沾染那些世俗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努力使自己不要变得那 么庸俗。世俗的眼光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会让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再那么坚定如初。世俗 的眼光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狭隘,考虑问题的眼光总是没有那么开阔独到。而我们要做到的就 是挑战世俗,向世俗说不,打破世俗对于我们的偏见,用我们独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 这个世界看得更加广阔。 2、著名的袁二公子袁克文,不知你可曾听说过他的故事。如果你不曾听过他的故事,那么听 我和你娓娓道来。袁克文,他有着非常显赫的家世,可谓是家财万贯。她可是名副其实的大 公子,从小的他就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家室的显赫而变得奢侈迷乱。他 有着纵天的才华,并且。还有着面对世俗那一份独到的眼光。奈何天妒英才,小小年纪,他 便病死在了他乡。他虽然家财万贯,但是他并不曾为了官场上的那些名利,权利而给打动。 他淡泊名利,不慕钱财,只想过自己一个人的逍遥自在,放浪形骸的生活。但是他却因为父 亲称帝这种行为而感到不满。所以他及时与上海的那些青帮为伍,即使是沦为下等人,他也 不觉得丝毫的耻辱。他品行端正,为人清廉。他不屑于那些小人为伍,更不解做出那些小人 才会做出的行径。他爱与那些名人志士交往。他和那些名人志士饮酒,品茶,作诗。他除了 有自己端正青年的人品,他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鉴赏能力,他对鉴赏无一不精,并且它还能 唱昆曲,爱藏书,好古文。虽然他并没有好好读书,但是他却才高八斗。就是这么一个人, 心高气傲的才子。 3、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就是因为受不了世俗的偏见,就轻易地采纳呢世 俗的意见,他们随大流,他们丝毫没有主见。我为这种人感到悲哀,也为他们感到可怜。因 为他们丢失了自我,丢失了属于他们自己身体里最特别的那一部分特质。他们的生活好像永 远都是在复制别人的生活轨迹。拒绝偏见,做那个最独特的自己。 4、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因为受不了孤独,受不了被别人扣上不合群的帽子,所以他们选择委屈 自己,委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拘于世俗。就像颜如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表面孤独 的人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孤独。真正合群的人才最孤独。我不想因为世俗的眼光,而抹去自己 生命中最独特最炫丽的那一抹色彩。 【结构】(最好结合题目分析,要有具体的操作)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 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如此题可围绕“拒绝偏见成见”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 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 跑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 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