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讲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核心突破二 主观筛选概括题 ——精细筛选,精准概括 浙江卷该道主观筛选概括题分值为 4 分。虽说分值不多,但要求很高。所给文本篇幅不 长,内容稍深,但要摘得答案,当须细读、精读。答题要点不多,两到三个,都指向文本的 两三处文字;有一两处文字与题干关键词语有关,较明显;仅有一处,范围不太明显,但只 要细读一遍,便可确定。虽说答题范围很好找,但真正组织出答案稍难,因为文中几乎没有 现成的答案,非需要自己精心组织不可。因此,该题的特点是:分值不多,但答案要求多, 特别要求考生精准阅读,精细筛选,精确概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到北宋,这一历史变化完成了。就敦煌壁画说,由中 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 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 “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 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秀,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 超过。他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 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 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 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 活的写真,却图绘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敦煌,世俗 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 多,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自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 学与艺术恰好并行。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走进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便感到那已是失去一切的宗教艺术:尽管洞 窟极大,但精神全无。壁画上的菩萨行列尽管多而且大,但毫无生气,简直像影子或剪纸般 地贴着墙上,图式化、概念化极为明显。在这种洞窟里,令人想起的是说理的宋诗和宋代的 理学:既失去迷狂的宗教激情,又不作纯粹的名理思辨,重视的只是学问议论和伦常规范。 艺术与哲学竟是这样的近似。(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概括敦煌壁画走向世俗的四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自中唐消失。②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 越来越大。③禅宗自中唐以来盛行不已。④敦煌宋代石窟,给人感觉已是失去了一切的宗教 艺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这源于日本特 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 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 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 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惠庆的“袖中 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 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 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用 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 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 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有删改) 2.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折扇”在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上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答案 ①认识论:指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掌握世界的世界观以及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 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②美学:以小为美。以自己审美的爱好,把扇子处理成半个月亮(折 扇)或一轮满月(团扇)的样子。③实用性:便于攥握,又不影响使用。 1.精细筛选信息 (1)明确标准,两次筛选 概括的基础是筛选,筛选先要理解透彻筛选的标准,标准就在题干的关键词语上,找到 它,往原文一代入,就可以确定筛选的范围了。如 2016 年高考浙江卷第 10 题,题干的关键 词语是“文言”(文言文),找到它在文本出现的地方,就可确定筛选的范围。这次筛选,是 第一次筛选,是把答案性文字从文本文字中剥离出来。筛选出来的文字有时很长,需要第二 次筛选,就是对这些筛选出来的文字再筛选,筛选出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2)挖掘隐藏信息,避免遗漏 浙江卷该道主观概括题有一个特点,就是总有一处信息藏得很深,不能一眼就看出来, 而对这一隐藏信息的挖掘至关重要,这时只有一个办法:细读、细抠。试再以 2016 年高考 浙江卷第 10 题为例。“文言”的第一点“作用”就在第二段“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 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 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一复杂长句中,我们用第二次筛选,把“在 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这个关键信息提取出来。那么, 第二点“作用”又在哪里呢?再细读该句,发现句首有“而且”一词,说明前面还有一层, 找到前句“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 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 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 致”,发现该句更长,而且重点不是谈“文言”的作用,但有一处关键信息“白话语言的‘艺 术化’加工过程”,再联系它前面的“困境”一词,就能得出“文言有助于白话语言的‘艺 术化’”这第二点“作用”。 我们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说明,不仅想表达出“第二次筛选”的重要性,更想说明挖隐含 信息时细读、细抠是多么重要。 2.准确概括 (1)摘取关键词句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 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 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 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 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抓准关键词句。 (2)合并同类项 这里借用一个数学方法,在提取公因式的时候,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作 合并同类项。在文段概括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很多包含“同类项”的句子,只要把“同类 项”内容合并、提取即可。 (3)祛除修饰语 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祛除修饰成分。 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 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 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 (4)层次切分法 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 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 3.精确表达 (1)善于摘取关键词语。浙江卷这道题很少能直接用文中现成的语句来回答,必须从关 键句中摘取关键词语加上自己的语言才能回答。照搬照抄不可取,全用自己的语言不明智。 (2)善于转换。善于把形象化语言(如运用了比喻手法)还原为直白性语言;善于把否定 转换为肯定;善于把被动转换为主动,把彼视角转换为此视角。 (3)扣问作答。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 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 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 一、概括中心意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 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 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 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 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 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 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 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 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 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 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 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 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 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 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 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 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 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 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 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 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 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 或消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 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 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 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 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 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 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选自丰子恺《美与同情》,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平等的世界。②艺术家须有深广的同情心。③万物皆备于艺 术家的心中。④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概括文本中心内容和作者主要观点,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要任务,也是主要 题型。答此种题,主要方法:一要理解每一段的论述思路和重点内容,尤其要提取中心论点、 过渡句和总结句;二要关注文本中多次出现并强调的关键信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二、概括原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 置。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 静态的社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后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 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 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 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最终的结果是权力越来越集中。而权力越集中,官职也就越不像贵族 的固有权利,而越像是国君的额外赏赐。 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 状态,国君即使想从民间选拔官员也无从选起。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 子呈现爆炸式增长。一下子,官员潜在储备极大丰富。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 学了一肚子当君子的学问,怎肯老实待在家里浇粪种地?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很 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学而优则仕”的理论,给不甘心在家种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现实 出路。而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地崩溃了。(选自《科举之前的选官史》,有删改) 2.简要概括世官制出现崩塌征兆的两点原因。每点不超过 20 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一统局面破坏后权力集中致使官职不固定。②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并渴望走上政治 舞台。 概括原因题是浙江卷主观筛选概括题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就信息筛选看,表明原因的信 息文字都有直接而明显的提示词,不过,有时“原因”文字藏得很深,不是轻易能找到的, 如 2013 年高考浙江卷第 10 题。就答题思维看,要建立起因果思维意识。题干关键文字为果, 文中某些分论点或论据,以及其他重要句子为因,只要能将这两者建立起既合乎原文又合乎 情理的因果关系就可视为答案。当然,答案拟好后可用“因果检验法”验证一下。 三、概括依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上工治未病 防癌于未然 徐光炜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癌症发病及死亡率日渐增加,尤其是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的肺 癌、乳腺癌、结肠癌更是急速增长。那么,如何开展癌症防控,才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呢? 众所周知,癌症的发病有一漫长的过程,从癌变到原位癌以致发展到有转移能力的浸润性癌, 直至致死,约有 20 年的时间。这一漫长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来预防和早发现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所谓“上工治未病”,我们应防癌于未然,才能阻断癌症的发生、发展,降低发病率和死亡 率。 健康人群是最大的群体,因此,在群体中推行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的发生是重点。 针对上述三大发病率急速上升的癌症,人人都应自觉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比如均衡营养,合 理膳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等。同时,要杜绝不良生活行为,例如,青少年不吸第一支 烟,吸烟者积极戒烟,避免二手烟;不长期熬夜;不酗酒,不长期过量食用烧烤食品、强刺 激食品;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健康促进是防控疾病事半功倍的最基本措施,不仅有利于癌 症预防,也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但就降低癌症死亡率而言,却颇 难在短期内见效。试以美国为例,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他们开始大力开展控烟活动,但直到 90 年代,肺癌发病率才继死亡率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其他常见的结肠癌及乳腺癌也均随着 筛查工作的持久开展,先是死亡率出现下降,若干年(通常是 10 年)以后,发病率才开始下 降。西方国家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后,随着这些癌症死亡率的下降,发病率也出现下降之势。 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研究证实,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这三大常见癌症均可以通过筛查被早期检出而加以 治愈。采用乳腺钼靶 X 线摄片筛查乳腺癌在西方国家已开展了近 30 年,虽在此期间存在诸 多非议,但在 2014 年国际乳腺癌会议上,专家们还是一致肯定了其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事 实,故宜继续开展。当然,对筛检采用的方法或选择的对象,专家认为仍需不断加以改进及 提高。结肠癌的筛检方法也比较成熟,不但可凭借结肠镜检出早期结肠癌加以治愈,还可将 有潜在癌变危险的肠道息肉予以切除,预防结肠癌的发生。近年来,相关研究报告证实,使 用低剂量螺旋 CT 可以筛检出早期肺癌,早期肺癌治愈率可达到 95%。西方国家已制定了以 烟民为主要对象的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的规范,这种筛查正在逐步完善及推广。 通常国外将吸烟每年多于 30 包、年龄 55 岁以上、戒烟不到 15 年的人定义为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的高危人群。相信国内符合此标准甚至超过此标准者大有人在。考虑到我国有逾 3 亿烟 民,其中又不乏烟龄较长、开始吸烟年龄较小的“老烟民”,这些高危人群更应重点筛查, 如此,才能降低我国肺癌死亡率。(选自《大众医学》,有删改)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提出“防癌于未然”观点的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癌症发病过程漫长,让人们有充裕时间预防其发生、发展。②事实证明通过健康促 进等方式可以预防癌症发生。③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防控措施降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有成 功经验。④研究证实一些癌症如果早期发现是可以治愈的。 概括作者观点依据题虽不常见,但只要出现,就可能较难。对这种题型,审题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题干给的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概括其依据,也就是说,作者坚持这种观点 或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或理由)是什么。再者,文中的“依据”信息不是那么明显,但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只要坚持寻找支撑作者观点或结论的根据、原因这一答题思路,这种题并不难。当然,答案 形成后,也可以依此去推断一下,看看能否推出题干中的观点或结论,从而确定自己的答案 是否正确。 四、概括特点作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不同于器物,器物都是用于当时而毁于以后,文化不仅能够用于当时,而且能够延 续而泽及后人,传递文明。文化的这种传递功能,使个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长期 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念。如果没有这种功能,那么,我们就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人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文化可以发挥理性对人类产生主导作用。每一种文化都提 供起制约作用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都会通过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社会示范、公众舆论等 文化手段,将社会规范加之于个人,以实现文化的作用。同时,作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文化提供着关于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等社会标准,并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提高 人们的道德情操,凝聚社会力量。社会力量的凝聚有赖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则主要来自文 化认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能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凝聚起来。 作为观念形态,文化在经济生活、政治过程、社会活动中内在地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结合该段文字,概括“文化”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具有传递文明的作用。②提供起制约作用的行为规范,发挥理性作用主导人类。③ 提供社会价值标准,能起到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是作者围绕某个概念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展开论述,从而形成自己见 解的文章。因此,几乎都要涉及对该概念所带来的作用、影响效用的分析。因此,对关键概 念或某种思想主张的作用进行概括,也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 于这种题型,筛选整合文中相关信息要特别善于抓语言标志,如“受……影响,结 果……”“……使……”“所带来的……(好处、影响)”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 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 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 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 “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韩非 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 人。“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需”是什么意思?“待也”, 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准备什么?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 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 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儒”的地位相对较 低,就像讲师、助教。常称“儒”是谦称。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 是“儒”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 “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 意,我要说“师”文化。(选自沈善增《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有删改) 1.“儒”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最初“儒”本是对文士的统称;②孔子把“儒”作为“师”的代称,后世把“儒” 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③“儒”是古代官办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谦称;④后来 “儒”作为“师”的意义被湮没,成了“臣”文化的代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 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 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 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 精神境界。(有删改) 2.文末认为“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 身养性的精神境界”,为什么?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②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③古琴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 蕴含。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都对道德修养有大量精致的论述。儒家伦理 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在教人如何进德达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孔子极为重视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究,提出了学、思、行三种主要的道 德修养方法。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气”“寡欲”和“反躬内求”等修养方法。荀子提出 了“以心知道”“善假于物”和“锲而不舍”的修养方法。《大学》提出了“格物”“致 知”“正心”“诚意”的修养路径。宋明理学家则创立了“居敬穷理”“自存本心”和“省 察克治”的修养方法。总之,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甚多,计有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 志、力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省、自讼、格心、自治、反身求诚、见贤思齐、闻 过即改、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等。这些方法大致有两方面内涵:涵养善端与修正错误。前 者指自己在有向善的内在禀质的前提下培养善的品质,后者指要同经常困扰自己的邪恶念头 做斗争并努力修正不良品性。修正错误与涵养善端是道德修养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相对 而言,道德修养应先从纠邪改过上下手,筑造一道坚固的道德堤坝,防范贪欲之水的泛滥, 而后才好涵养善端。 道家的修养方法强调的是对外忘物,对内忘己,对世忘人,消解心知的枷锁、情感的执 着与人世的系缚,根除伤生伤性的“四六”之害。“四六”之害为庄子所提,“四”是指“彻 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这四大害。“六”是指四大害中的每个又包含六 小害。庄子说:“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即要从贪欲、意欲、情欲、知欲中解脱出来,养精修性,虚静淡泊。因此,“修道”的方法, 一为“心斋”,二为“坐忘”。心斋是净心法,坐忘是禅定法。使心不动不染,如虚空之无, 离形去知,内外双忘,最后达到天人统一的“同天”境界。 佛家的修身方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定慧双修、止观双运。前者是指通过修炼能够进入静 定状态,再通过静定有所觉悟,发生智慧。后者是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动和用如实的 智慧观析真实。 在中国传统修养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尽 管有此分殊,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就是都将道德论与认识论融为一体,突出了主 体内心的理性自觉,特别是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的思想,闪烁着实践哲学的光辉。(选自 《中州学刊》,有删改) 3.根据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人类道德修养中的两点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强调个人的进德达善、修身自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人的主体性,对片面强 调社会法制监督具有纠偏补失作用。②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人 们修养道德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路径。③强调从纠邪改过上下手,筑造一道坚固的道德堤坝, 有防范贪欲之水泛滥,端正社会风气之效。④要人们从贪欲、意欲、情欲、知欲中解脱出来, 养精修性,虚静淡泊,对人走上幸福快乐之路有积极作用。(写出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在研究群体的基本特点时曾说,它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就这点而言,群体异乎寻常地类似原始人。他们可以 把事情做得很完美,但不经过大脑,而是受刺激因素的影响。群体受各种外在刺激因素的支 配,反映着他们无穷的变化,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作用于群体的这些刺激因素同样作用 于群体中的个体,这些个体也会随之产生反应。而单独个体的大脑则会向他指示,接受冲动 的摆布是不可取的。所以,单独个体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该项能力。 群体兴奋的来源不同,他们表现出的冲动行为也不同: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 极为慷慨和壮烈。由于这些冲动来势汹汹,因此,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性命攸关的利益,都 不足以控制他们。鉴于群体接受的刺激因素多种多样,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多变,遵循这些刺 激因素的个体也会很不稳定。这就解释了群体为何可以从最血腥的狂热痴迷状态转瞬间转变 为极具英雄气概。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 勇士。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 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 但不会渴望得太久。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徉,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由于人多势众,他们觉得 自己力大无比,所以就更是这样。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 到”;若是孤身一人时,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 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因为,他是有思想的,内心会有负罪感。但是, 群体则不然。当个体加入群体的瞬间,个体感受到了来自群体的强大力量,他变得不可一世, 甚至有了杀人掠货的想法,恨不得马上付诸行动,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种族的基本特点是我们产生一切情感的不变来源,它也总是对群体的特点产生影响。比 如:拉丁族群体和英国群体就有十分显著的差别。25 年前,仅仅是一份据说某位大使受到 侮辱的电报被公之于众,就足以触犯众怒,结果是立刻引起了一场可怕的战争(1870 年的普 法战争)。几年后,关于谅山战役(一次无足轻重的战争)兵败的电文再次引起人们的怒火, 由此导致政府立刻垮台。就在同时,英国在远征喀土穆时遭受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败,却只 在英国引起了轻微的情绪,甚至连国防大臣都未被解职。(选自勒庞《乌合之众》,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群体中的个体”和“单独个体”之间的区别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群体中的个体”是伟大的,“单独个体”是渺小的。 B.“群体中的个体”是无意识的,“单独个体”是有意识的。 C.“群体中的个体”是感性的,“单独个体”是理性的。 D.“群体中的个体”是主动的,“单独个体”是被动的。 答案 B 解析 从原文“我们在研究群体的基本特点时曾说,它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 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单独个体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 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该项能力”等中可知。其他三项于文无据。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群体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原始人也是一样,他们按照所受到 的刺激因素决定自己的行为。 B.刺激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群体行为表现形式的多变性,群体可由最血腥狂热痴迷瞬间转 为具有英雄气概,所以群体难以统治。 C.群体的强大力量,使得身在其中的个体变得没有思想、没有负罪感,极有可能做出杀人 掠货等罪大恶极的举动。 D.同样面对战败,拉丁族群体易怒,英国群体则较为冷淡,可见群体行为有可能表现得残 酷,也有可能表现得怯懦。 答案 D 解析 “同样面对战败,拉丁族群体易怒,英国群体则较为冷淡”体现的是群体的种族特征。 6.概括选文提及的群体的基本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群体极易冲动。②群体表现多变(易变,不稳定)。③群体狂傲野蛮(不可一世)。 ④ 群体特点受种族特点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