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5课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5课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 1 - 第 5 课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 二) 记一记 1.字音 (1)岩扉.( ) (2)天姥.( ) (3)瀛.洲( ) (4)剡.溪( ) (5)渌.水( ) (6)谢公屐.( ) (7)栗.深林( ) (8)暝.( ) (9)澹.澹( ) (10)訇.然( ) (11)霓.( ) (12)长嗟.( ) (13)鸾.( ) (14)魂悸.( ) (15)恍.然( ) (16)青崖.( ) (17)坼.( ) (18)涕泗.( ) (19)垆.边( ) (20)皓.腕( ) 答案:(1)fēi (2)mǔ (3)yínɡ (4)shàn (5)lù (6)jī (7)lì (8)mínɡ (9)dàn (10)hōnɡ (11)ní (12)jiē (13)luán (14)jì (15)huǎnɡ (16)yá (17)chè (18)sì (19)lú (20)hào 2.词义 (1)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 (2)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 (3)恍.惊起而长嗟 恍: (4)惟觉.时之枕席 觉: (5)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 (6)失向.来之烟霞 向: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安: (8)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 (9)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 - 2 - (10)吴楚东南坼. 坼: (11)亲朋无一字. 字: (12)游人只合..江南老 只合: 答案:(1)动词,遮断 (2)震动,震响 (3)猛然醒来 (4)睡醒 (5)有时 (6)刚才 (7) 怎能 (8)姑且 (9)等到 (10)分裂,引申为划分 (11)指书信 (12)只应 辨一辨 1.词类活用 (1)夜.归鹿门歌: (2)对此欲倒东南..倾: (3)云青青兮欲雨.: (4)栗.深林兮惊.层巅: (5)虎鼓.瑟兮鸾回车: (6)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7)吴楚东南..坼: 答案:(1)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3)用在副词“欲”后,活用为动词,下雨 (4)使动用法,使……震动,使……震惊 (5)名词活用作动词,弹奏 (6)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7)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古今异义 (1)烟波微茫信.难求 古义: 今义:指书信、信息等。 (2)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 今义:抽出、拽出,选拔等。 (3)风流..天下闻 古义: - 3 - 今义:放荡轻浮,贬义词。 (4)凭轩涕.泗流 古义: 今义:鼻涕。 答案:(1)副词,实在 (2)超过 (3)文雅、有才华 (4)眼泪 3.特殊句式 (1)且放白鹿青崖间: (2)戎马关山北: (3)春水碧于天: 答案:(1)省略句“青崖间”前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应是“关山北戎马” (3)状语后置句,应是“春水于天碧”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 ”,主要活动于唐代开元年 间。四十岁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孟浩然 是唐代第一位倾大力写作 诗的诗人,其诗至今存两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 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诗歌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与 合称“王孟”。作品有: 《 》《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2)李白(见第 3 课李白介绍) (3)杜甫(见第 2 课杜甫介绍) (4)韦庄(836 年~910 年),字 ,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著名诗人 韦应物的四代孙,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他的一些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长篇叙事诗《 》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内容不外男女 离愁别恨,也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 并称“温 韦”。他是“ ”的代表之一,有《浣花词》流传。 答案:(1)孟襄阳 山水 王维 过故人庄 (4)端己 秦妇吟 温庭筠 花间词人 2.文化常识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 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 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 - 4 - 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 有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和 , 世称“ ”。 (2)花间词派和婉约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 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 》,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多 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风格以 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婉约派,北宋词家如晏殊、 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 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婉约,是 之意。 答案:(1)山水田园风光 王维 孟浩然 王孟 (2)花间集 辞意婉约 宛转含蓄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1)《夜归鹿门歌》 写景 黄昏江景图 析景 寂静 绘形 闲望沉思、超脱淡然 赞赏热爱、迷恋沉醉 抒情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也有孤寂无奈的心情 (2)《梦游天姥吟留别》 入梦 瀛洲、五岳、赤城、天台 向往 梦游 镜湖、剡溪、著屐、登梯 仙境 极乐 惊梦 魄动、惊起、长嗟、惟枕席 失落 留别 别君、放白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决绝 (3)《登岳阳楼》 首联 叙写登临 人世沧桑 颔联 磅礴壮阔 颈联 写眼前事 - 5 - 尾联 叙心中事 感慨悲愤 (4)《菩萨蛮(其二)》 写景 风景美、生活美、 美 抒情 游子思归、须断肠、离乱之苦 答案:(1)喧闹 月夜山景图 (2)迫切 霓衣、风马、虎鼓瑟、鸾回车 (3)写眼前景 心 酸无奈 (4)人物 2.主题提炼 (1)《夜归鹿门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山隐居别业时一路所见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的优雅兴致,也透露出诗人 的心情。 (2)《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首诗围绕着梦境构思,以描写梦游天姥山为主,以梦醒后感慨议论为辅。通过对梦游 天姥山的精心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 精神。 (3)《登岳阳楼》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写登岳阳楼所见,描绘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 伟壮丽的景象,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表现自己 的心 情。 (4)《菩萨蛮(其二)》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 的依恋之情, 也抒发了诗人漂泊南归的忧愁之感。 答案:(1)孤寂无奈 (2)蔑视权贵的反抗 (3)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 (4)江南水乡 想一想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归鹿门歌》中写隐居之地宁静清幽的自然景色,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 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的两句诗是“ ”和“ ”。 答案:山寺钟鸣昼已昏 岩扉松径长寂寥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 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 , 。 - 6 - 答案: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 是: , 。 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 .《 登 岳 阳 楼 》 中 描 写 洞 庭 湖 水 势 浩 瀚 , 无 边 无 际 , 承 载 万 物 的 句 子 是 “ , ”。 答案: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5 .《 菩 萨 蛮 · 人 人 尽 说 江 南 好 》 一 词 中 表 达 今 日 “ 莫 还 乡 ” 的 缘 故 是 “ , ”。 答 案 : 未 老 莫 还 乡 还 乡 须 断 肠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夜归鹿门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夜归鹿门歌》主要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手法。诗歌首句写黄昏降临安宁静谧的环 境,次句写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抢渡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 乘舟归鹿门”以人归引出自归,两种归途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比衬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 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2.《登岳阳楼》中,诗人杜甫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因为诗人杜甫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 苦的百姓,想到自身漂泊无依之苦,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 思想感情。 二、细节探究 - 7 - 3.有人说,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开篇却“谈瀛洲”,这部分内容应该删去,你认为 呢?为什么? 答: 答案:不能删去。①“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瀛 洲“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②以瀛洲陪衬天姥, 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且引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为下文 做了铺垫。 4.你觉得诗句“势拔五岳掩赤城”中,哪两个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我觉得“拔”“掩”两个字用得最精彩。诗人笔下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亘天 边。一个“拔”字,使得“五岳”雄风褪尽,黯然失色。一个“掩”字,也使得“赤城山” 黯淡无光。两个字突出了天姥山的特点。 5.《登岳阳楼》意境开阔,风格雄浑,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登岳阳楼》意境宏伟开阔,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 “盛唐五律第一”。从全诗看,诗人从大处落笔,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括吴楚、关山, 把壮阔的江山与诗人胸襟的博大融为一体,诗意虽有悲伤,却不消沉;虽有沉郁,却不压抑。 三、思维发散 6.人人都热爱家乡,可词人韦庄在《菩萨蛮》(其二)中却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词人的身世及作品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词人劝人不到叶落归根之际,不要回到家乡,回到家乡会伤心断肠。词人生活在 - 8 - 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当时中原地区烽火连天,有家难 归,即使能回到家乡,看到的家乡的景象也只能使人伤心断肠。所以说,词人在歌颂江南美 好的同时,也寄托了对中原故土“不堪回首”的叹惋之情。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鉴赏诗词的炼字艺术 古人作诗填词往往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对此的形象描 述。所谓炼字,指锤炼诗歌的语言,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 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 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 字技巧的精妙。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叠音词以及虚词的炼字效 果。 (一)常考的炼字类举 类型 特点 效果 典例 1.炼 名词 一首诗中有时以名词的 叠加作为意象来表情达 意,能达到强烈的表意 作用。有时则运用富有 象征意义的名词,表情 达意。 ①名词叠加,强化意象, 营造意境。 ②丰富内容,便于表情 达意。 诗人黄庭坚在《寄黄几 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 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 十年灯”中选择了 “灯”这个意象, “灯”是个常用字,而 “十年灯”,则是作者 的独创,当它与“江湖、 夜雨”组合在一起时, 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 象:两个朋友,各自漂 泊,每逢夜雨,独对孤 灯,互相思念,深宵不 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 了十年之久。 2.炼 动词 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 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 本身没有表述性,能给 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 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王之涣《凉州词》“羌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度玉门关”中动词 - 9 - 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 形态的,主要是充当谓 语的动词,这样,具象 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 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 内容。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 手法,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 杜甫《春望》“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中 “溅”“惊”二字,不 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 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 痛苦。 3.炼形 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 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 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 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触其物,如历其境。这 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 来承担的。 ①绘景摹状,化抽象为 具体。②变无形为有形, 生动形象。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中“细”字用得 好。好雨知时节,好就 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 它润物无声。潜,偷偷 地;细,细细的,脉脉 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 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 春雨的特点,令人深感 作者的喜雨之情。 4.炼 虚词 虚词用得好,也可以增 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 气疏通。 ①结构上,贯通文脉, 开合呼应,连贯顺畅。 ②内容上,悠扬委曲, 跌宕起伏,化板滞为流 动。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 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 觅封侯。”(王昌龄《闺 怨》)前两句写少妇经过 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 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作者用了一个“忽” 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 好处之意。闯入眼帘的 柳色,使少妇想起了当 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 景,想起了丈夫,不禁 伤感。一个“忽”字将 - 10 - 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 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这是副词用得妙。 (二)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 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 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解答时,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 出来。然后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内容,最后指出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本题 中,“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 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 在一起,写出山峰的密集、重叠。 答案: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 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 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 11 -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 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 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三)方法技巧 1.解题角度 (1)表情达意的角度。鉴赏时,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 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有感染力的。 (2)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时,要着重关注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 比喻、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时,要善于分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 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所写景象,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点出该词语在 突出景物特征、创设氛围、开拓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步,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其他的艺术效果。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陆 游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12 - A.首联前一句从回忆过往征战的生活写起,“鬓未霜”三字暗点诗人已老,叙述中寄予 了无限感叹与沧桑。 B.首联后一句写过去之事十分迷茫,在诗人的心中并不会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 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 C.颈联虚写了两个场景:骑着马在斜阳夕照中路过剑阁,而马的影子被拉长;清晨则摇 船伴随橹声去瞿唐。 D.末联写以前与自己在一起喝酒的朋友没有消息,诗人只好在水榭上依栏潸然泪下,抒 发情感的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解析:B 项,“并不会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说法错误, 从首句来看,以前的征战生涯在诗人心中留有刻骨铭心的痕迹,不可能难以回想起来。这里 是诗人的自嘲之说。 答案:B 2.请赏析“禹庙空山百草香”一句中“空”字的抒情艺术。 答: 解析:“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这两句属于写景句,诗人在写景中融入 情感。蜀江春水之上不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却是“千帆落”,联系首联中“忆昔西征鬓未 霜”,可知“千帆落”象征着自己老了;供奉大禹的寺庙前没有一人悼念,只留下空寂的山 和空气中百草的香味,暗含悲慨之情。诗人以“空”形容“山”,写出山中的空荡、空寂, 山之空寂传达出的是无人悼念禹庙的冷清,而百草香却是生机勃发的春景,两者形成鲜明对 比,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无限感喟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 答案:①空,空荡、空寂。“禹庙空山”描写供奉大禹的寺庙无一人前去悼念,只留下 无限空寂的山,这里的“空”字凸显诗人对历史的无限感喟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与无奈。 ②“空山”与“百草香”相互对比,借景抒情,以春天的生机更加突出山的空寂、无人悼念 禹庙的伤感。 - 13 -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行读 物最使大学生青睐。除此之外,借阅率较高的图书都是各专业的必读书。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国内高校没有普遍设立必修的文学人文公共课。在没 有学分压力的情况下,学生自然倾向于阅读娱乐化的书。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阅读不过是 调剂枯燥的专业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一生精力最为充沛、时间最为充裕、阅读条件最 好的时候,把时间和精力全花在娱乐化的作品上,实在是 。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时之书和永久之书。前者流行一时, ,阅读体验也许很好, 但不会令人反复阅读;而后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严酷筛选,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日 益绽放璀璨的光芒,不论何时读、读多少次都会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时间有限,既然读书, ( )。经典的特点就在于深刻的主题、高度的思辨和敏锐的洞见,反复阅读经 典会令人思维敏锐、视野开阔、情操高尚,对人格的完善、志趣的培养的作用,是普通读物 难以与之 的。 有人说:读书要把快与慢结合起来,流行读物要快读速读,否则见闻不广;经典著作 要 ,最好能背诵,否则无根基。这是很符合阅读规律的见道之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抱恨终天 转瞬即逝 比肩继踵 细嚼慢咽 B.枉费日月 转瞬即逝 比肩而立 细嚼慢咽 C.抱恨终天 白驹过隙 比肩而立 浅尝辄止 D.枉费日月 白驹过隙 比肩继踵 浅尝辄止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抱恨终天: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 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枉费日月:白白地浪费时光。根据前文“把时间和 精力全花在娱乐化的作品上”,应选用“枉费日月”。第二空,转瞬即逝:形容在很短的时 间里消失。白驹过隙:比喻时间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语 境是说“一时之书”流行一时,很快会消失,应选用“转瞬即逝”。第三空,比肩继踵:肩 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比肩而立: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语境是说普通读物对人格的完善、志趣的培养的作用难以与经典相比,应选用“比肩而立”。 第四空,细嚼慢咽:本指慢慢地吃东西,引申为慢慢去体味。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 下来。指不深入钻研。语境是说“经典著作”要慢读,应选用“细嚼慢咽”。故选 B 项。 答案:B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 - 14 - 行读物最让大学生青睐。 B.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 行读物最受大学生青睐。 C.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行 读物最受大学生青睐。 D.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等流行读 物使得大学生青睐。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结构混乱,“据…… 显示”句式杂糅,应改为“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或“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 书馆借阅数据显示”;二,不合逻辑,“流行读物”是“大学生青睐”的被动方,“使大学 生青睐”应改为“受大学生青睐”。故选 C 项。 答案:C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就要读第一流的永久之书,用经典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 B.永久之书和一时之书就都要涉猎,使二者相得益彰 C.通过阅读永久之书这唯一的选择,用经典洗礼自身 D.就要多读永久之书,享受理性和感性思想的灌溉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结合上文“一时之书”和“永久之书”的比较,明确 “要读永久之书”的意思;结合下文的关键词“经典”,要明确“用经典……”。B 项错在“都 要涉猎”。C 项错在“唯一的选择”。D 项没有提及“经典”。故选 A 项。 答案:A 4.请根据下列图示,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体现图示内容,以“抵制身边的诱惑” 为主题;广告语由两句话组成,每句话不少于 10 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5 分)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广告用语的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图上的内容,把握图示的主题, 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拟写。从要求来看,所写广告语的主题是“抵制身边的诱惑”,内 容应包括“游戏机”“金钱”“邪教”“赌”“黄”“毒”;从字数、结构角度来看,所写 广告语应包括两句话,且两句话字数要相等,结构要一致;组织答案时,语言还要能体现一 - 15 - 定的文采。 答案:示例:坚定意志,远离金钱黄赌毒之陷阱;明确目标,斩断邪教游戏机之魔爪。 5.下面是某地楹联协会创作的有关“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两副对联中的一部分,请写 出相应部分。要求内容相关、对仗工整。(6 分) (1)上联: 下联:九万里开放筑新篇章 (2)上联:革故鼎新,令江山焕彩 下联: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 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答案时,语言形式要符合对联要求,内容 须和“改革开放 40 周年”相关。 答案:示例:(1)四十年改革别旧思想 (2)富民强国,让梦想成真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选段,完成 6~7 题。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 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 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 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 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 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关于节选部分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 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B.选段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 不受律束,体制解放。 C.梦中的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 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D.“栗深林兮惊层巅”说的是游山时为山林的幽深而战栗,为层巅的险恶而惊恐。 解析:“栗深林兮惊层巅”用夸张手法,表现了“熊咆龙吟”的威势,而不是个人的战 - 16 - 栗和惊恐。 答案:D 7.李白的诗歌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解答时,可从意象、修辞、构思、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答案:①奇特的构思。作者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 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 贵的憎恶。②丰富的想象。诗人驰骋想象,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 中的生动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8~9 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早闻洞庭盛 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B.颔联用比喻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分吴楚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的 气势恢宏的景象,意境宏丽。 C.颔联描写洞庭湖的壮阔,衬托了诗人贫病交加的现实状况,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 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 D.颈联写诗人的穷困苦境,自己的孤寂与辽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 苦之情,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 解析:“衬托了诗人贫病交加的现实状况”说法错误。应是“衬托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博 大胸怀”。 答案:C 9.“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6 分) 答: 答案: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 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 - 17 - 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 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让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课外探究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 劳劳亭歌① 李 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③。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古送别之所。②康乐:谢灵运, 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其有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句。③袁家郎:指袁 宏,晋人。少有逸才,不为人知,其在牛渚吟诗,被当时名士、名将谢尚发现、赏识。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篇“劳劳送客”点出送别背景,“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 B.三、四两句抒发感情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进一步推进。 C.五至八句运用典故,诗人自夸山水之趣既同谢灵运,而吟咏之妙又不减袁宏,并感叹 无人赏识自己。 D.全诗写得感伤沉闷,没有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表现出来的昂扬豪放的格调。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解读诗歌内容的能力。D 项,“全诗写得感伤沉闷”说法错误。五至 八句运用典故,诗人自夸山水之趣既同谢灵运,而吟咏之妙又不减袁宏,表现了诗人很自信、 自傲,没有表现出感伤沉闷。故选 D 项。 答案:D 11.诗的最后两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时,先概括有什么作用、效果,接着答用了 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本题中,最后两句是“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描绘 了一个场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诗人寓情于 景,抒发孤独寂寞、无人赏识的情感,从而点明了诗的主旨。效果上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回味无穷。 - 18 - 答案:①内容方面,诗人寄情归梦,点明主题,抒发自己孤独寂寞、苦无知音的痛苦。 ②效果方面,描绘了秋夜风吹苦竹的情景,渲染凄凉氛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2~13 题。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陵晚望》描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 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B.《金陵晚望》采用拟人、反衬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金陵古城的景象并抒发唐 朝因衰败而伤心之情。 C.《金陵图》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一个例证“六朝金陵图”,画面 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D.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不仅创作背景相同,而且取材也相同;从创作时间上看,高 诗应早于韦诗。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项,“反衬”说法错误,从诗中 所写的景象来看,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这 里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属于哀景,最后两句流露的情感是“伤心”,属于哀景写哀 情,这是正衬,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故选 B 项。 答案:B 13.这两首诗抒发了相同的思想感情,可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 伤心画不成?”,各有何道理?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两首诗歌中所 写景物的特点和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伤心”二字可知,这两首诗歌抒发的都是哀情,都是 - 19 - 伤心之情。《金陵晚望》前两句主要是写景,在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 无常,后两句流露情感,金陵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曾经佳丽荟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 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拂逆不去,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 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无论延请多 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所以诗人说“画不成”;《金陵图》,诗人先说 “谁谓伤心画不成”,然后以“老木寒云满古城”来展现这令人伤心的画面,画面绘出许多 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后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 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诗句中的“老木”和“寒云”也就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应是象征颓靡 的时代,由此可见,这“伤心”完全可以画成,所以诗人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答案:高诗着眼于景,虽有“浮云”“落日”,然而,“一片伤心”是心中的痛,心中 的情,是抽象的情感,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所以说“画不成”。韦诗立足于“老 木”“寒云”,用“老木”“寒云”来象征颓靡的时代,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思, 见“老木”“寒云”如见那颗枯萎的心,所以说能画成。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在南朝齐梁宫体 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贺、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 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 同特征。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然而,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 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 “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 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是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 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 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 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 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 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 20 - 深沉”的感叹,写的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 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 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 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 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 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一些作品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 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 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 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刘勰曾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圈。” 他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采”之间的密切关联,又如瓦雷里所说,诗的语言如跳舞,是 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 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 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反躬自省倡导“风骨”传统,诗歌创作中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B.诗人怀有“天地之心”,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才能继承、发扬和延续中国风骨。 C.新诗创作呈现出的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 作用。 D.新诗提高审美范畴的标准,才可重新建构语言风骨,因为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 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 气韵”说法错误,原文是“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 化精神与诗歌气韵”,前后两句为并列关系,不是假设关系。C 项,“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 的教化和启迪作用”说法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是“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 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 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D 项,“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故选 B 项。 答案:B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由唐代诗歌鼎盛的原因与当下一些诗坛乱相比较,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古诗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新诗创作的思考。 - 21 - C.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且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末段引用刘勰的话从正面论证了诗歌语言风骨是新诗审美范畴重要的艺术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 例论证”说法错误。从原文最后一节“‘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 艺术标准……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 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看,作者在论述第三个方面时,只采用了 正面论证。故选 C 项。 答案:C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诗歌界绮靡之风甚嚣尘上,充斥着大量三俗之作,扰乱了诗坛 的审美秩序与标准,使当时新诗缺乏“风骨”。 B.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日常琐碎,或为出名,或为赚取眼球、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 之作等,原因在于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当代诗歌中,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 用词直白随意,失去美感,诗歌风骨荡然无存。 D.新时代诗歌“重塑风骨”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就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奥诗歌传统与中 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使当时新诗缺乏‘风 骨’”说法错误,“当时新诗”范围扩大,另外,“使得”前后的内容因果倒置。原文是“自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 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故选 A 项。 答案: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1)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这些滴着露 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2)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 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 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 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 (3)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 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 - 22 - 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 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4)随着年龄渐长,“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 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 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5)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 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6)直到 2001 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 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7)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 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 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然后,我就到了家。 (8)走进老家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 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一行行的莴笋、白菜、茄子、芹菜、葱和蒜苗,荠菜算 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 都笑盈盈站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 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 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 人境,结庐的,不是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 但是,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 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 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 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 问候过。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 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 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11)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12)而我呢? (13)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 地远离山水。 (14)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 地告别故园。 - 23 - (15)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 地永失东篱。 (16)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 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 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选自《甘肃日报》 有删节)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喜爱,又引出下文要写的内容。 B.第二段作者虽然是对自己远离田园的反思,但优美的描绘却能勾起人们对田园的向往。 C.文章以第六段为过渡,由写自己在诗文中的沉浸,转而写父亲及从父亲那获得的感悟。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排比句升华了全文内容,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又照应了文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项,“文章最后一段运 用排比句升华了全文内容,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说法错误,最后一段没有运用排比句, 也不是含蓄地揭示主旨。故选 D。 答案:D 18.作者为什么一次次钻进《诗经》,扎进唐朝的山水里,拜访陶渊明?(6 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整体阅读文本,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 概括分析,此题的关键句是“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 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 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 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 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 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答案:①出于对中国古诗词的真心喜爱。 ②逃避城镇的喧嚣、办公室的沉闷,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 ③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19.如何理解“父亲的东篱”这一标题的含义?(6 分) 答: - 24 -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 含义作答,根据原文“走进老家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 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可概括出表层含义“指父亲用竹条、青冈木条、 杨柳树枝仔细编织的菜园的篱笆”;根据文章的主旨句“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 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 素意境”“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 愁和诗史……”可概括出深层含义。 答案:“父亲的东篱”表层意是指父亲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仔细编织的菜园的 篱笆;深层意是指父亲内心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用自己的劳动营造的安稳朴素的意 境;在作者眼里,“父亲的东篱”是对“陶渊明的‘东篱’”的延续和维护,是古国的乡愁 和诗史的延续。 写作训练 2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期,微博上关于“建议改进校服美感,倡议‘一校一款’”的话题阅读量超过 3 亿, 2.1 万人次参与了讨论。“现在的校服各校都是一个样儿,穿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学校 的。”“‘一校一款’,重点校学生爱穿,普通校的未必乐意。”“可以改为有点汉服元素 的。”……对此,某知名媒体人感慨:“中国社会到了要更精细地关注孩子们、关注他们美 的感受的时候了。” 校服,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承载着时代的德育和美育功能。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 文章,向晚报民生版块“新时代新校服”专题投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 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我的审题: 解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接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是关于新时代新校服 的话题。“建议改进校服美感,倡议‘一校一款’”的话题引起广泛参与和讨论。审题时, 需要注意“改进校服美感”“更精细地关注孩子”“关注他们美的感受”这些关键词,由此 可以将校服和美育、关注学生个性、德育等联系起来。材料列举了赞成的观点和反对的观点, 还有一些改进校服美感的建议,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扩展思路。写作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向 - 25 - 晚报民生版块‘新时代新校服’专题投稿”,行文时,不能脱离材料,要结合实际思考并提 出具体的希望和建议。文体最好写议论文。 参考立意:①方中有圆,论校服的坚守与创新。②校园应允许张扬个性。③美育教育从 改变校服开始。④校服中的个性与审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