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    类型 卷别    ‎ 出处 作者 朝代 体裁 题材 考点 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感情 ‎2019全国卷Ⅰ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宋代 诗 题画 ‎√‎ ‎√‎ ‎√‎ ‎2019全国卷Ⅱ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唐代 诗 投赠 ‎√‎ ‎√‎ ‎√‎ ‎2019全国卷Ⅲ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唐代 诗 即事感怀 ‎√‎ ‎√‎ ‎√ ‎ ‎2018全国卷Ⅰ ‎《野歌》‎ 李贺 唐代 诗 写景抒情 ‎√‎ ‎√‎ ‎√‎ ‎2018全国卷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宋代 诗 言志抒情 ‎√‎ ‎√‎ ‎√‎ ‎2018全国卷Ⅲ ‎《精卫词》‎ 王建 唐代 诗 即事感怀 ‎√‎ ‎√‎ ‎√‎ ‎2017全国卷Ⅰ 欧阳修 宋代 诗 言志抒怀 ‎√‎ ‎√‎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017全国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宋代 诗 赠友送别 ‎√‎ ‎√‎ ‎√‎ ‎2017全国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唐代 诗 借事抒怀 ‎√‎ ‎√‎ 最新考向 ‎1.选材:近三年所选诗歌多为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且全为唐宋古诗。‎ ‎2.体裁:近三年所选诗歌全为诗,涉及古体诗和律诗。‎ ‎3.题材:近三年诗歌题材涉及题画、投赠、赠友送别、言志抒怀等,其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即景(事)抒怀。‎ ‎4.题型:2019年延续2018年的题型及分值。客观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概括、意境的理解等;主观题则考查内容概括、表达技巧的赏析、语言风格的把握、思想感情的分析等。‎ 阅读素养 一、诗歌体裁分类 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五律”“七律”以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4.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 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 ‎1.山水田园诗 代表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题材 特征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风格 清新、朴素、自然、恬淡。‎ 内容 情感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泛》)‎ 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云影荡山翠,泉声乱溪湍。长林无六月,萝薜生秋寒。(高棅《夏谷云泉》)‎ 消极避世的孤寂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送别怀人诗 代表作 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题材特征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风格 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旷达。‎ 内容情感 依依不舍的留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咏史怀古诗 代表作 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题材特征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等。‎ 常见意象:乌衣巷、吴钩、淮水、六朝、祠庙、碑碣、城阙、古树、女墙、舞榭歌台等。‎ 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续表 内容情感 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永远处于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的疾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抒发昔盛今衰的兴替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沉湎享乐,荒淫误国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对自然的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悲叹自己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或愤慨,揭露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抚今忆昔,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咏物言志诗 代表作 骆宾王《咏蝉》、王安石《梅花》、郑燮《竹石》、虞世南《蝉》。‎ 题材 特征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文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续表 题材特征 标志 常见意象:松竹梅兰、虫鱼鸟兽。‎ 风格 含蓄隐喻。‎ 内容情感 品质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求高位,不慕名利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坚贞不屈,虽身处逆境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傲霜雪而后凋的坚守节操的品质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志向高远,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唐代香严闲禅师、李忱合作)‎ 身处逆境,但仍有宏伟抱负或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怀才不遇的苦闷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游子思乡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孔绍安《落叶》)‎ 相思之苦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人生短暂的感叹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逍遥闲适,乐观旷达;或在孤独凄苦中仍乐观旷达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吕本中《木芙蓉》)‎ ‎5.羁旅思乡诗 代表作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崔颢《黄鹤楼》、王湾《次北固山下》。‎ 题材 特征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对人生的感叹及漂泊愁苦之情。‎ 标志 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字词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大雁、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古道、夜雨、孤灯、霜天、阳关等。‎ 风格 婉约忧伤。‎ 内容 情感 游子漂泊客居的凄苦孤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游子思念家乡的乡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游子思念亲人的相思愁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仕途失意、报国无门、人生苦闷的情绪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无名氏《青青陵上柏》)‎ ‎6.边塞征战诗 代表作 王翰《凉州词》、陆游《书愤》、李白《塞下曲》。‎ 题材 特征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标志 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风格 雄壮豪迈,慷慨雄奇;悲凉伤感。‎ 内容 情感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保卫国家的理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揭露官兵之间苦乐不均的矛盾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将士报效国家、为国赴难、建立功业的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久居边关的思乡怀亲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对塞外生活艰辛、连年征战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 ‎7.爱情闺怨诗 代表作 王昌龄《闺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诗经·氓》‎ 题材 特征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有时也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标志 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风格 含蓄委婉、缠绵。‎ 续表 内容 感情 忠贞不渝的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追求和思念情人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对一去不复返的已往情爱的痛惜与对负心人的愤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姚燧《寄征衣》)‎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无名氏《青青河畔草》)‎ 别离相思、渴望团聚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标题切入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在方法上有以下两点:‎ ‎(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读诗、赏诗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或者先写景后抒情,最后又以景结情的。‎ ‎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就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做题。详见本专题微案三“微点突破五”。‎ ‎(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先生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1.阅读步骤 ‎(1)多读全诗。力求在三分钟左右至少读三遍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 ‎(3)找出这些名词,再找出诗中的重点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情基调。‎ ‎2.抓住重点 ‎(1)抓住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关键词句。‎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 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的语言,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沦落天涯的漂泊之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诗风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之类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题干中“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暗示答案的内容应是这两个字写的是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样的鲜明特征。‎ 此外,选择题四个选项的表述也可以帮助解决诗歌中某些疑难问题,考生应善于借助。‎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显示了作者的个人品质,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中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我虽然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贱,但心中长存儒家思想;不去拜谒权贵之门,只向儒门进取。我只希望主考官能评阅我的试卷,不愿奔走朝中的权贵之门以求得入朝为官。雨中垂钓勾起了渔乡之思,夜里风中传来鸿雁之声。大丈夫是凭自己的才华受恩,我不会随意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感情的综合能力。B.“生活贫穷”是对“穷”的误解,《滕王阁序》里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知“穷”还有“处境窘迫、困窘”之意。A.从颈联可以看出,此句正确。C.“条条看即烟濛濛”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相似之处,都是写春柳如烟似雾的状态。D.本诗前四句写弯弓射鸿,饮酒唱歌于田野之中,后四句抒发自己情感,借助景色表达自己愤怒但又乐观自勉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回答这道题,需要两步,先回答后两句写景的内容,再回答有何含意。①先翻译写景的句子: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诗人虽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苏轼是担心弟弟被扣留异邦,所以嘱咐弟弟不要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不是为了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2分)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4分)‎ 解析 题干中“首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什么样的性格”明确了鉴赏的角度。这首诗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其豁达的一面。‎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而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冒着风雪去充当信使,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时,梦魂应该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州城的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自己是大宋朝第一等人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