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

高考命题点五 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在 2014 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采用 比较鉴赏的有山东卷、全国卷Ⅱ、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2015 年全国卷Ⅰ, 诗歌鉴赏取材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作比较, 属于比较鉴赏类型,只不过第二首诗歌来源于教材,没呈现原文,从 学过的诗歌上去找思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解答提示,因此也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2016 年 高考全国卷Ⅲ采用了 2015 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形式。因此,诗歌的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足 够的重视。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 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 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一、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的提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思路 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 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1.提问方式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的妙处。 2.一般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 明。 二、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1.内容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 点。 [例 1] (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微明的样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 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 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 解析: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 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 热爱。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 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 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2.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自然属性不外乎 从三个角度去鉴赏,即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 近景;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意 象间的色彩情况。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 度便构成了意象、意境的“四品”。 [例 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 芙 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 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 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 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以此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 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范 成大的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 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诗人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 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木芙蓉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 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木芙蓉形象。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 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例 3]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 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这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 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 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 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 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 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 照分析词句含意、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 4] (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从炼句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的结句都是景物描写,以景 结情。韦诗的结句描写的是友人的居住环境,也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表达了对友 人的钦慕之情,借“境”衬“人”。李诗的结句描写的是诗人自己访隐者不遇归来时的情景, 借“景”衬“情”,突显了对友人的感情。 答案:韦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居住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 人品性的赞颂。李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 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4.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 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 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 修辞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例 5] (2014·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都是猿声,通过猿声 来抒发诗人的愁怀。 答案:猿声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 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 “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两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 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借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5.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诗中的情感与主旨应为一大类。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同 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 就是诗歌的主旨。化难为易的方法有四:一是将古诗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二是有注释一定 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三是抓住题目,寻找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四 是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 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有时用乐景衬哀情)。解答情感比较赏析题,要细心捕 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 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分别把握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是比较情感的前提。 [例 6] (2016·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 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 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依 然“手臂强健嫌弓太软,眼睛明亮能看清楚战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而辛词《破 阵子》主要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扬扬和反击战的凯旋,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 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 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夜宿七盘岭①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乙: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 ①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②君平:西汉严遵的字,严遵隐居不仕,曾在 成都卖卜为生。 (1)对甲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此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诗人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E.诗歌中的“西”“低”“啼”“鸡”是押韵字,共有两联对仗。 解析:选 CE。C 项,“空”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失意惆怅,并不是七盘山的空旷、宁静;E 项,对仗的有三联。 (2)试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颔联的异同。 答: 解析:甲诗颔联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 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使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山之高。乙诗颔联写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 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 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 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答案:相同点: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高。不同点:甲诗用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 要流进房门衬托蜀道之高。乙诗用山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依傍着马头升起衬托蜀道之高。 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江上渔者》第二句一个“但”字流露出作者对“江上往来之人”的强烈的批判、谴责之 情。 B.《江上渔者》“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 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农家望晴》“尝闻”二字,一反绝句平直起叙的常法,开头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 的作用。 D.《江上渔者》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 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E.《农家望晴》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盼望晴天, 写出其坚韧的形象特征。 解析:选 AE。A 项,主要是对“打鱼人”的同情;E 项,反映的是农民焦急的心态。 (2)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江上渔者》反映出人们只喜欢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 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作者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农家望晴》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的一个农家 生活片段,集中刻画了一个老农望云的形象,这一“望”,可以使读者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 辛勤。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没有歌颂的话。所以两首诗 都是悯农诗。不同点是各自所写的重点不同。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不同点:范 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 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时间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定 风 波[注]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 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 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 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 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 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D.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 一面,但偏豪放。 E.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 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解析:选 CD。A 项,词牌一开始用“本意”,与词的内容有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 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 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 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并没有用反衬手法;E 项,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 偶尔寻一点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 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 (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 答: 解析:相同点: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不同点:《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 的同时表达情感;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 答案:相同之处: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 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 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作者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 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本词是作者借游百 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在这里,作者兼济 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 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 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 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 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 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 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 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 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选 CE。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 项,“下句 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 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 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 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 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 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 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 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 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 耻家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 女红。 E.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 字和本诗中“千家笛”“万里天涯”中的数字都是实指。 解析:选 DE。D 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实际两 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诗人自己的家国之痛。E 项,诗 中的“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的数字。而本诗中的“千”“万”不是实指。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 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①《虎丘题壁》中作者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 的大志。《蜀相》则更多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也表现包括自己在内 的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②《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 又表现了作者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百字令 芜城晚望①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 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②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 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③。 【注】 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 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张翥 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②佛狸: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 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③双舄(xì):《汉书·王乔传》 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 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 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碧天向晚”三句照应题目,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景形 成对照。 B.第四、五句用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的心胸。 C.“鸡散台空”三句用隋炀帝营造“斗鸡台”“放萤院”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真龙天子故去 的叹惋。 D.“恨血凝碧”典出《庄子》中“苌弘化碧”,后代常将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为 “碧血”。 E.“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以及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 解析:选 BC。B.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C.表达了对历史上纵欲于芜城的昏君的委婉 讥讽。 (2)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援引“神鸦社鼓”这一形容升平热闹之 意象入词,两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辛弃疾援引“神鸦社鼓”意在影射国人不思进取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②张翥反 用其意,感叹时下连升平假象都不再,只有荠麦青青,暗示了景象的破败荒凉,并借此流露 作者的黍离之悲(对国家破败,今不如昔的哀叹)。 古代诗歌专题综合提能练(一) 1.(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 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⑤才:隐约。⑥东瀛: 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 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 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 遗扯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 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 向往之情。 解析:选 AC。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颔联写‘牧竖’‘行 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 气。D 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 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E 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 生有。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 40 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 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作答时,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 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 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 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第一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 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荆棘、有榛莽,破败荒凉,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答案: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 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 全诗写景。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到达贬地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 年)寒食 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 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 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 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 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解析:选 CE。C 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 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E 项,本诗抒发 的是人生最为困顿、失意时的穷愁,不单单是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 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寒食雨二首(其二)》,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 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要学阮籍穷途之哭,表达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定 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 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寒食雨二首(其二)》则 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 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性情。 3.(2018·柳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兰溪[注]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 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静之笔,写 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朦胧的烟雨, 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帆迎……复圆”两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写静,静中有 动,充满意趣。 D.下片前三句写舟中之人欲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江上鸥鹭翩翩飞翔,无拘无束,虚实相 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E.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实打成一片,体现了作 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解析:选 BD。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凄苦冷寂”不恰当。 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是写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 “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 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 调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D 项,无“虚实相生”的手法。“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 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寄 情山水的心怀。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一巾华发上溪船”,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 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是格外亲切。“上溪船”三字,写得兴致盎然。于是, 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 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去寻酒,乘兴吟起诗篇。“避 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 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 得很。 答案: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华发”可见词人已届老年,然兴致盎然,“帆 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末 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 在愉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夜寂”概括了时间 和环境,“凉风发”暗示了季节,“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 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 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 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时而写诗人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 漫、清新的感觉,这就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选 BE。B 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相接”是精神相通,心 心相印的意思,此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鸣的人。E 项,“给人一种明快、浪漫、 清新的感觉”错误,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诗 人“长忆”谢朓,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 孤寂难耐的感慨。 5.(2018·钦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③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 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③锦水:即锦江,在四 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 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 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 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 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 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解析:选 BD。B 项,“聊以释怀”不恰当。D 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 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杜鹃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 答案:①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 思。②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 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溪 亭 林景熙[注]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飞。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 感。 D.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等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抒发诗人的 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 到感染。 解析:选 AD。A 项,没有运用比兴手法;D 项,“白天”不恰当。 (2)赏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答: 答案:“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 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借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 上。 7.(2018·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 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 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 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 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 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 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 自嘲之意。 解析:选 BD。B 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 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D 项,“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 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 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 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或以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 保持志行之高洁。 古代诗歌专题综合提能练(二) 1.(2018·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雪夜感旧①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 ①本诗作于 1197 年,陆游 73 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 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四川广元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 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 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 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 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 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 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解析:选 AD。A.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 所感;D.“比喻”有误,“绿沉金锁俱尘委”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诗人的 无奈之情;“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说法片面。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答: 答案:“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 成事实。“那信”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 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 李 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 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 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 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 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D.“风尘何处期”,诗人运用反问的手法,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卜,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含蓄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E. 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 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解析:选 CD。C 项,“感叹友人”错,应为“感叹自己”。D 项,“含蓄委婉”错,应为“直 率明白”。 (2)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 答案: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表达了故乡家园颓丧的悲慨;②送别友人 之悲。直抒胸臆“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③感叹身世之悲。幼时丧父,多年客居 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尾句 则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3.(2018·晋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经杜甫旧宅 雍 陶[注]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由景及人,为下文 写景抒情做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存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 诸多感慨。 C.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D.本诗借多种景物描绘出了杜甫旧宅人迹罕至、缺少生机之特点,情景交融,欲扬先抑, 诗人情感一波三折。 E.结尾句语奇而意深,表面看是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可事实上是写杜甫既 已故,复与谁期。 解析:选 CD。C 项,“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理解有误,主要写的是旧宅内外之荒凉,嗟 叹人事既变,景物亦非;D 项,没有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无情感上的一波三折。 (2)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是对杜甫的追怀。首先有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其次从“留 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可以看出诗人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无奈与遗憾之情,尾联表达诗 人对岁月更替、人事变迁的感慨。 答案:①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诗人看到杜甫旧宅花儿盛开,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杜 甫在蜀地的时光,自然流露出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②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遗憾之情。 诗人游浣花草堂,看到现今只存旧宅,杜甫其人已故,再也不能有新诗流传于世,颇表遗憾。 ③借山月表达了人事变迁的感慨。杜甫旧宅周围一片荒凉,诗人借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来 依旧照旧宅,复与谁期,抒发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 ①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 ②商纣王的叔父箕子路过殷商旧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作《麦秀歌》。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目中的“怀古”表明了这首诗的题材,“金陵”是地名,今指南京。 B.“霸祖”句是写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只身匹马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C.“东府”句虚实结合,写现在的金陵东府,将来可能只剩几间佛寺。 D.“后庭”化用了唐朝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E.宋诗常以议论入诗,这首诗也如此,夹叙夹议,增添了诗歌的理趣。 解析:选 BC。B 项,“霸祖”句写的不是楚霸王项羽事迹,而是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 权的历朝开国君主。C 项,应是以前的东府如今只剩下几间佛寺了。 (2)全诗分为几层?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前四句是第一层,表达了诗人对子孙丧失前辈打下的天下的根本原因是追求豪华、安 逸生活的认识,隐含着历史朝代的兴衰更替具有必然性的思想。后四句为第二层,借《黍离》 《麦秀》之歌,表达诗人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兴亡更替无 能为力,而自己也只能如此,只好一切付之杯中酒的伤感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 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 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 劝告吴郎做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 而应该友好亲善。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 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 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 顿挫而平实。 解析:选 CD。C 项,“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 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插上篱笆防范她。D 项,“借景抒情”错,应该是 “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答案: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 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 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③关注社会,忧国 忧民。诗人由扑枣这件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 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 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6.(2018·珠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 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 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 候寒”。 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 乐观情怀。 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 重的情怀。 解析:选 AD。A 项,“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错误,全诗并非一味悲凉。D 项,“诗人 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错误,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应是为“远役”所“惊”。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 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 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声 声 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 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 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 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 年),辛弃疾时年 33 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 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 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 故称。⑤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 一切安然自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词人借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 D.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 E.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 解析:选 BC。B 项,“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错;C 项,“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错,表达的是自己故土难回的客居之愁。 (2)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答案: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①欣慰之情。今年太 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②悲痛之情。西北神州, 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③喜悦(自信)之情。 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 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