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模块综合检测一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模块综合检测一 第一至第五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5年9月宣布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后,美国航天局在10月8日公布了一份人类登陆火星的详细计划。这份长达36页的报告把登陆火星分成三个阶段实施。据此回答1~3题。 1.地球上存在液态水的条件是( ) A.地球质量适中 B.大气层的存在 C.地球体积适中 D.具有适宜的温度 2.火星和地球都属于( ) A.类地行星 B.小行星 C.巨行星 D.远日行星 3.有科学家设想在火星上实行核爆炸,提高火星地表温度,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其中的原理是( ) A.增强火星表面太阳辐射强度 B.增强火星表面地面辐射强度 C.增强火星表面大气逆辐射强度 D.增强火星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13 - / 13 【解析】1选D,2选A,3选C。第1题,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宜液态水的存在。第2题,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第3题,在火星表面实行核爆炸会扬起大量灰尘,弥漫很长时间,使得火星表面大气逆辐射增强,借以提升地表温度。 (2016·黄山模拟)读我国某地气候统计图,回答4、5题。 4.该地最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 B.河西走廊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 5.下列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为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B.地表呈现千沟万壑的景观 C.喀斯特地貌广布,滑坡频发 D.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 【解析】4选B,5选D。第4题,图示该地区的蒸发量始终大于降水量,判断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故B正确。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干旱地区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D正确。 下图表示北京某年12月28日和29日PM2.5浓度走势。28日晚至29日中午北京出现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两日的PM2.5浓度( ) A.最高值出现在29日18~20时 B.最低值与午后强对流天气明显对应 C.变化原因是暖锋过境致污染物沉降 D.峰值与上下班高峰时段有相关性 - 13 - / 13 7.雾霾是北京“城市病”的表现之一。关于北京雾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冬季多风,华北南部地区的重工业排放物是主要污染源 B.秋季受副高控制,工业生产及尾气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 C.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是防治雾霾的主要途径 D.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及时预报,可有效防止雾霾的发生 【解析】6选D,7选C。第6题,读图时要特别注意两图中纵轴的数值不同。根据图中数值判断,图示两日的PM2.5浓度最高值出现在28日18~20时,A错。最低值出现在29日8时,在时间上与午后相矛盾,B错。锋面过境后,PM2.5浓度上升快,可能是冷锋过境;暖锋过境后是暖气团控制,污染物上升,污染会减轻,C错。根据峰值出现的时间,说明峰值与上下班高峰时段有相关性。第7题,注意题目所给时间为12月份,处于北半球冬季,排除B项。北京冬季多风,主要是偏北风,华北南部地区的重工业处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其排放物对北京影响较小,A错。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污染,是防治雾霾的主要途径,故C对。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及时预报,可有效减轻雾霾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防止雾霾的发生,D错。 (2016·延安模拟)下图是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读图完成8~10题。 8.甲、乙、丙、丁四地黄土覆盖层最厚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黄土高原民居窑洞冬暖夏凉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暖温带 B.降水少、晴天多 - 13 - / 13 C.黄土表层吸热强 D.墙体厚、保温性能好 10.窑洞选址在图中丁处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B.位于阳坡 C.地势平缓 D.靠近河流 【解析】8选C,9选D,10选C。第8题,由材料可知,黄土覆盖层厚度应该是黄土表面的高度减去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的高度,甲地的黄土覆盖层厚度差值在0~40,乙地的差值在20~60,丙地的差值在60~100,丁地的差值在20~60,由此可知黄土覆盖层可能最厚的是丙地。第9题,窑洞冬暖夏凉是这种民居的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没有关系;黄土表层吸热强会导致夏天更为炎热,不会是凉爽,所以应该是因为窑洞的墙体厚、保温性能好。第10题,丁地与其他三地最大的不同就是黄土表面等高线最为稀疏,因此地势平缓,这样有利于修建窑洞。 (2016·衡水模拟)某人随队友于12月进行极地考察,他发现考察站某物体的影子达到一天中最短,随即拍下了照片(如图所示),休息了12个小时,正好是19点(中时区),他观察到物体的影子变长了很多。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示的照片他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 ) A.东 B.西 C.南 D.北 12.据此推测他们所在的考察站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 A.(70°W,75°N) B.(75°E,80°S) C.(75°E,68°S) D.(105°W,80°S) - 13 - / 13 【解析】11选A,12选B。第11题,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物体影子最短;极地考察应该在极地气温高、昼长较长时;结合12月可判断位于南极附近,南极附近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影子朝向正南方;图中照片影子在左侧,太阳应该位于右侧;结合东南西北方位,可判断该照片从东方拍摄。第12题,结合材料可知,拍摄时该地为12时,中时区为7时,则该地经度为75°E;休息12小时后应该是当地0时,物体还有影子,说明该地为极昼;南极圈只有在12月22日为极昼,则12月为极昼,最有可能是较高纬度地区。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13、14题。 13.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14.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解析】13选C,14选A。第13题,湿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在山顶和山麓,植被覆盖较好,而“腰身” - 13 - / 13 地势陡峭,难以形成土壤和生长植被,并不是植被遭破坏,A错,C正确;丹霞地貌是构造运动的断层及升降运动所形成,并非河流下切,B错;岩石硬度和风化差异,在干旱地区可形成风蚀蘑菇,而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和砾岩,在构造运动中形成断层和节理,由风化侵蚀形成裸露的“腰身”,D错。第14题,干旱地区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在常年累月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变得“圆头圆脑”,正确选项为A。 【知识拓展】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指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下图为世界某海区7月表层水温分布图,读图回答15~17题。 15.造成甲海区水温不同于同纬度其他海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流经 B.暖流流经 C.径流汇入 D.多阴雨天气 16.甲处沿海的气候特征是( ) A.雨热同期 B.冬季多雨 C.降水稀少 D.冬冷夏热 17.甲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 B.陆上径流汇入 C.暖流势力强大 D.底层海水上涌 【解析】15选A,16选C,17选D。第15题,从图上某海区表层水温分布的特点——自南向北数值增大、温度越来越高,可判断该海区位于南半球,加上图上回归线(23°26′ - 13 - / 13 )的信息及甲海区等温线较密集的特征,结合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断图中甲海区水温较低,主要是受到了寒流影响。而陆地“径流汇入”对降低水温有所影响,但与大规模的寒流相比其总量要小得多,影响也较小。第16题,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图中甲处沿海受寒流的降温减湿的影响,降水较少,故C正确。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西海岸。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该地受离岸的东南信风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饵料,所以形成渔场。故D正确。 (2016·淮北模拟)××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8、19题。 18.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9.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18选A,19选C。第18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19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016·广州模拟)读2000~2007年开都河径流变化图,完成20、21题。 - 13 - / 13 20.开都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冰川 B.雨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21.开都河下游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波浪作用 【解析】20选A,21选C。第20题,读图可知,该河径流量很小,应该是内流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应该是冰雪融水。第21题,内陆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图甲)、地貌景观照片(图乙)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丙),回答22、23题。 22.图甲中AB之间区域( ) A.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B.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山谷 C.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气矿产 D.肯定不存在生物化石 23.图乙为A地照片,该景观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丙中的( ) A.a B.b C.c D.d - 13 - / 13 【解析】22选C,23选C。第22题,AB之间区域岩层中间老、两侧新,故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应为向上拱起,但中部有河流流经,为河谷,而不是山地,故A、B错;图示岩层呈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很可能有化石,故D错;背斜是储存油、气的良好构造,故C正确。第23题,图乙照片所示为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丙中d有三个箭头指向,为岩浆,则c为岩浆岩,故该景观的岩石类型最可能为c。a、b可能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葱茏青山舞银蛇”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区,蓝黑的森林尽头是壮丽的雪山,巨大的冰川沿着沟谷深入森林,雪山、冰川和森林景观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据此,并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景观呈现的森林类型为( ) A.季雨林 B.阔叶林 C.针叶林 D.灌木林 25.在这里出现“葱茏青山舞银蛇”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 B.气候寒冷 C.水循环活跃 D.森林耐寒 【解析】24选C,25选C。第24题,根据图中的景观可知,该树林叶片为针状,应为针叶林。第25题,森林因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形成;冰川因海拔高、气温低、有降水而形成。如果只具备海拔高的条件,而气候干旱降水少,无法出现“葱茏青山舞银蛇”的景观。故该地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循环活跃。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16·东莞模拟)读世界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分析A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 (2)说出B处自然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3)D、E两处自然带相同,试分析其成因的差异。 (4)在图中用斜线标出与C处植被类型相同的区域。(不少于两处) - 13 - / 13 【解析】第(1)题,从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分析。第(2)题,该处为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3)题,两处都为热带雨林带,一处是在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一处是在信风和暖流的影响下形成。第(4)题,该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是在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答案:(1)A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因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肥力不足。 (2)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3)D处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E处主要受地形与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标记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27.下面图1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图2为某河段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简述该河的水文特征。 (2)简析乙段和丙段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差异的成因。 【解析】第(1)题,图例中显示有冰川,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可以推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河流为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位有季节变化,夏季气温高为汛期,有结冰期,为内流河。第(2)题,河床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和水流速度呈正相关,水流速度大,流水沉积作用弱,颗粒大的能够沉积;水流速度慢,流水沉积作用强,颗粒小的会沉积。 答案:(1)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水位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 13 - / 13 (2)乙段为河流出山口,流速较快,流水沉积作用较弱,较大颗粒的沉积物在此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大;丙段水流较缓,流水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颗粒较小。 28.(能力挑战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6月20日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1970~2010年中国稀土资源占世界比重逐年下降,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中国在减少出口的同时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下表示意中国稀土矿比重分布状况。 类型 分布状况 轻稀土 内蒙古白云鄂博83%、 山东微山8%、四川凉山3% 重稀土 南方9省3%(云南、贵州、广西、 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 (1)说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原因。 (2)根据表格简述中国稀土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3)我国自限制稀土出口以来,很多稀土工业部门受到影响,试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限制稀土出口的原因应从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生态等角度回答。第(2)题,从稀土南北分布、主要省区分布等方面归纳稀土的空间分布特点。第(3)题,我国稀土企业大多是粗放的开采企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企业,限制稀土出口,许多企业库存积压、利润下降甚至倒闭。 - 13 - / 13 答案:(1)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稀土资源总量在减少,减少出口有利于保护稀土资源;我国稀土出口创汇总额较少,减少出口有利于发展我国稀土的深加工工业(调整结构),进而提高稀土资源的附加值,增加收益;减少稀土出口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2)中国稀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北方集中在××区和山东省。 (3)我国稀土企业大多是粗放的开采企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产品价格低廉,一旦减少出口量,本地市场供过于求,很多企业库存积压,资金难以周转,相继减产(或破产)。 29.(2016·中山模拟)读世界局部示意图和A、B、C三地区年降水总量范围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比较甲、乙两地所在地形区的地形特点,并简要说出其不同原因。 (2)说出沿回归线年降水量总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A、C两地区荒漠和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分布可知,甲、乙均是高原(周围等高线密集,内部等高线稀疏)。但是其成因不同,乙位于东非大裂谷附近,多断块山,起伏相对较大。而甲为古老高原,受外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平坦。第(2)题,根据降水总量范围图可知,自西向东降水量越来越多。景观成因需根据气候分析。A、C两地均位于回归线附近,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冬季(7月)北移,本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夏季(1月)南移,本区域受东南信风带控制,C地受印度洋的气流的影响大,降水多,而A地远离印度洋,受其影响小,降水少。故A地全年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观;C地有明显的干湿季,形成草原景观。 答案:(1)相同点:都为高原。 - 13 - / 13 不同点:甲地平坦(起伏小),古老高原(侵蚀时间长);乙地起伏大(多断块山),受东非大裂谷影响。 (2)东多西少(由东向西递减)。A、C两地冬季(7月)都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夏季(1月)都受东南信风影响,但A地远离印度洋,受其影响小,降水少;C地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大,降水多。所以A地全年降水少,形成荒漠;C地则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形成草原景观。 - 13 - / 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