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考点知识复习3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第一轮考点知识复习36

第2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 ‎1.范围:__________、吉林、________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地貌:呈半环状,外侧是________,中间是________和山地丘陵,内侧是________。‎ ‎4.气候:温带____________________季风气候区。自南向北跨________带、________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5.植被:以寒温带__________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________。‎ 温馨提示 东北地区的位置和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地资源优势 ‎(1)土壤肥沃: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________平原西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________部。‎ ‎(2)土地资源丰富:________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 ‎(3)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省、__________自治区,在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2.土地开发 ‎(1)开发:荒地大量开垦扩大了商品____、油料和________基地→“北大荒”变“__________”。‎ ‎(2)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不再开垦________________的荒地,对已开垦的荒地逐步还林、还草、还湿地。‎ 误区警示 ‎ 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满足一熟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虽然东北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但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 农业结构比较完整,________业占主导地位。‎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________生产基地。‎ ‎(2)林业 全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分布: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明显的地域性 特别提醒 东北大米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好,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优势。‎ 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黑土开发 ‎________层变薄、土壤__________下降 ‎①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 ‎②加强________培肥,增施有机肥 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 ‎①以________为主,发展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以________量定采伐量;‎ ‎③加强________________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湿地保护 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________湿地;‎ ‎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________;‎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________的湿地 考点一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典例导入 1.读“某地区河流封冻日数等值线图”,回答(1)~(3)题。‎ ‎(1)图中M线的数值最可能是 (  )‎ A.120 B.‎140 ‎ C.160 D.180‎ ‎(2)图中甲河流的水文特征,不正确的是 (  )‎ A.径流量较大 B.结冰期较长 C.含沙量较小 D.夏、秋季出现汛期 ‎(3)乙地成为著名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 A.光照充足,雨量丰富 B.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 C.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D.土壤肥沃,单产高 疑难剖析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考点二 土地资源优势及农业布局 典例导入 2.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②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③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水土资源丰富 ②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③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④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疑难剖析 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的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区域 特色农业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 三角 洲 出口创 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考点三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典例导入 3.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1)~(2)题。‎ ‎(1)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 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2)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疑难剖析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 存在问题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 原区 草场 退化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林地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重采伐、轻抚育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世界典型农业区域图的分析 分布示意图 区位条件 主要经验 可借鉴地区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区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距海港近)‎ 培育良种牲畜;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草原牧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 优越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先进的科技;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高度发达的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庞大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 亚热带气候,光热充足;有河流及地下水提供水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不足需调水 建立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生产 黄淮海平原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式 ‎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包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例题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思维过程 答案 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考查点一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农业发展条 件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资源是 (  )‎ A.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 C.降水丰沛 D.物种丰富 ‎2.该地区降水分布规律是 (  )‎ A.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B.由东向西减少 C.由北向南减少 D.由西向东减少 ‎3.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 A.保护湿地 B.保持水土 C.建成我国重工业基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考查点二 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及可持续发展 ‎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有 (  )‎ A.冬小麦和高粱 B.春小麦和玉米 C.水稻和甜菜 D.谷子和大豆 ‎5.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D.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6.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粮、牧、企”结构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7.据新华社‎2011年8月12日报道:下图中甲地大片湿地被偷开垦成为耕地,转租暴利惊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土地收益增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地区形成沼泽的主要原因。‎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乙处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 ‎ (3)甲处湿地开垦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请提出对湿地合理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 km2,1月份均温为-‎16.4℃‎,7月均温为‎21.9℃‎。下表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表完成1~3题。‎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乡工 矿用地 沼泽地 和滩地 其他 ‎1954‎ ‎15.91%‎ ‎38.18%‎ ‎9.13%‎ ‎0.43%‎ ‎32.74%‎ ‎3.61%‎ ‎2005‎ ‎51.17%‎ ‎31.63%‎ ‎3.86%‎ ‎1.94%‎ ‎8.81%‎ ‎2.59%‎ ‎1. 该地形区是 (  )‎ A.太湖平原 B.山东丘陵 C.三江平原 D.黄土高原 ‎2.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气温低,蒸发量少 ③冻土广布 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城市化水平较低 B.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C.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4~6题。‎ ‎4.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 (  )‎ A.地形 B.距海远近 C.季风风向 D.纬度位置 ‎5.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  )‎ ‎①铁矿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⑤煤炭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 ‎6.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捆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 A.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B.光热资源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C.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 D.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 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结成白色结晶,称为霜。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期叫无霜期。下面是“甲、乙两地区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读图回答7~8题。‎ ‎7.乙地区比甲地区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  )‎ A.纬度比甲地低 B.地势起伏比甲地大 C.海拔比甲地低 D.气候的海洋性比甲地强 ‎8.关于两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冬小麦,一年两熟 B.乙地区:春小麦,一年两熟 C.甲地区:春小麦,一年一熟 D.乙地区:冬小麦,一年一熟 读“2007年我国十大粮食输入和输出省区图”,回答9~11题。‎ ‎9.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输出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B.耕地后备资源充足 C.人少地多,商品率高 D.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 ‎10.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省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 B.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耕地 D.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给不足 ‎1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  )‎ A.南粮北运 B.北粮南运 C.东粮西运 D.各地自给 云南西双版纳农垦区和新疆石河子农垦区是我国两个著名的农垦区,前者以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后者以小麦、棉花、瓜果生产为主。回答12~13题。‎ ‎12.关于两垦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西双版纳垦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水稻种植业 B.市场是决定西双版纳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因素 C.水资源不足是石河子垦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 D.石河子垦区为保护生态环境今后应实行全面退耕 ‎13.在西双版纳和石河子两垦区农业发展中,最易引发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土壤污染、泥石流 B.森林减少、旱灾 C.洪涝灾害、沙尘暴 D.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 二、综合题(共48分)‎ ‎14.读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图及“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回答问题。(20分)‎ ‎(1)据图1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2)结合调水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说明“北水南调”的可行性。‎ ‎ (3)图中④地区沼泽广布,现在“北大荒”已变“北大仓”,但不少专家指出这种变化的“遗患无穷”。‎ 请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此阐述自己的观点。‎ ‎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解放前,我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材料二 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北大荒”某农场土地利用结构图 ‎(1)从地形类型看,南方荒地属于________,北方荒地属于________。从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看,北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西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____。‎ ‎(2)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 (3)简要说明目前“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特点和有利条件。‎ ‎ (4)我国东北黑土区现有大型侵蚀沟25万多条,每年仅因侵蚀沟吞噬耕地而损失的粮食高达40多亿千克。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北大荒”黑土侵蚀的原因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复习讲义 基础知识 一、1.黑龙江 辽宁 3.河流 山脉 平原 4.湿润半湿润 暖温 中温 5.针叶林 沼泽 二、1.(1)三江 中西 (2)东北 (3)黑龙江 内蒙古 ‎2.(1)粮 糖料 北大仓 (2)三江平原 三、1.(1)耕作 甜菜 四、黑土 肥力 黑土 营林 蓄积 自然保护区 天然 退田 退化 典例导入 ‎1.(1)C (2)D (3)B 2.(1)D (2)B 3.(1)B (2)A 对点练习 ‎1.B 2.A 3.D 4.B 5.C 6.D ‎7.(1)降水较多,蒸发较弱,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多,水量大;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植被覆盖较高,水分条件好。‎ ‎(2)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影响:气候变干、径流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污染加剧等。‎ 建议:保护性开发,如发展生态旅游,水产养殖等。‎ 课时规范训练 ‎1.C 2.A 3.A 4.D 5.D 6.A 7.D 8.C 9.C ‎10.C 11.B 12.C 13.D ‎14.(1)①林地 ②耕地 ③草地。‎ ‎(2)辽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嫩江(松花江)水量充沛;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工程量小。‎ ‎(3)荒地(湿地)面积缩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增加;今后商品粮基地建设应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要有计划退耕还湿、还林,恢复植被。‎ ‎15.(1)丘陵 平原 热量条件不足 水源条件不足 ‎(2)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 ‎(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地广人稀,利于机械化耕作;国家政策扶持。‎ ‎(4)原因: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 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措施: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侵蚀严重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②平整土地,完善排水系统,打坝淤地;③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走产业优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林、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经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