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专题检测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社会转型全面完成 C.文化走向基本成型 D.儒学兴起成为大宗 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诸侯争霸的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不能说社会转型全面完成,故B项错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走向基本成型,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还不能称为大宗,故D项错误。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选B。君主专制政体开创于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故A项错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其门客之集大成的著作,兼采儒、墨、名、法等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故B项正确;《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其中并没有法制和礼乐,故C项错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的史学和文学巨著,如此规模兼收并蓄和博采众长,突出和强调的也不可能是思想文化专制,故D项错误。 3.(2018·达州高三诊断)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材料在此强调的县( ) A.“文” B.“君” C.“礼” D.“心” 解析:选C。据材料“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及材料孟子的主张“以礼存心”可知材料强调“礼”而不是“文”,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指的是君子而不是“君”,故B项错误;据材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可知,材料在此强调存心的内容,而不是单指“心”,故D项错误。 4.(2018·衡阳高三联考)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 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 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 解析:选C。材料未体现孔子著《春秋》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可知孔子著《春秋》以“ 5 惩恶扬善”,正符合儒家的礼乐传统,故B项错误;材料“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说明孔子著《春秋》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政治观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可见孔子著《春秋》可以维护周礼,符合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意愿,故D项错误。 5.黑格尔认为,中国的道德原则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法则,“道德是由政府官员和法律规定的政治事物”。能较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汉武帝独尊儒术 B.唐太宗轻徭薄賦 C.宋太祖完善科举 D.明成祖设立内阁 解析:选A。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使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封建思想的主流,符合黑格尔认为“中国的道德原则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法则”的观点,故A项正确;唐太宗轻徭薄税,这属于经济政策而非思想道德,故B项错误;宋太祖完善科举,这属于教育政策而非思想道德,故C项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属于政治政策而非思想道德,故D项错误。 6.(2018·潍坊模拟)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解析:选A。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思想上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故A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C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7.(2018·宣城高三调研)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 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解析:选C。材料中的文献都是中国古代典籍,没有外国文献,故A项错误;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南北朝时期没有科举制,没有进士的说法,故B项错误;《孝经》是儒家的思想,《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品》《法华经》是佛教的著作,故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释、道三教并存、三教调和的内容,没有突出佛教的地位变化,故D项错误。 8.学者余英时认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其强调宋明理学是( ) A.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 C.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 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解析:选C。格物致知是指研究经学与实际相结合,这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三纲五常,故B项错误;理学家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原则,即服从君命,维护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儒家思想的精神,故D项错误。 9.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5 。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解析:选B。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代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 10.(2018·保定模拟)宋朝,理学家以思辨性的哲理否定了先前儒学较为粗糙的“天命”观和“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完成了自宋初以来思想家们致力于建立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的尝试。宋代理学这一“尝试”( ) A.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 B.使《四书》《五经》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C.使理学背离了世俗化趋势 D.表明儒学对其他文明的排斥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合称“四书五经”,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发展后逐渐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故D项错误。 11.(2018·滨州高三质检)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通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 ) 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关羽故事的流传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D项正确。 12.“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说明中国画( ) 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 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 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 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 解析:选D。从材料“画者,画也。废物象而取其真”可知中国画也注重物体真实形象的描写,故A项错误;从“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可知中国画既注重物体的真实形象,也注重物体的外在形似,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中国画注重造型的抽象多样,故C项错误;从“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可知中国画不仅重视物体的形似,也注重物体的神韵,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5 材料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伏清《唐宋思想转型 与宋朝儒学复兴的先驱》 (1)根据材料,概括韩愈、柳宗元的主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及影响。(13分) 解析 (1)据材料“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可以得出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据材料“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得出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2)第一小问背景,可以从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封建统治者崇佛信道、儒学遭到冷落、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有力地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面等方面回答。 答案 (1)主张:韩愈,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柳宗元,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 (2)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封建统治者崇佛信道,儒学遭到冷落;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 影响:有力地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面。 14.(2018·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围绕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是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的也是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提炼和概括出儒家文化“入世精神”之后,只需结合史实给予充分论述即可,如孔子的“仁学”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以及后世儒学大家对这些观点继承和发展都可以。 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