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考阅读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记叙文中考阅读训练

‎2006年记叙文中考阅读训练(1) ‎ ‎(一)日历 ‎ ‎ ‎①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 ②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等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限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限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 ③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发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④时间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于是,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张生命的页码?‎ ‎ ⑤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是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 ⑥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 ⑦记得l 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长沙路四治里十二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到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房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受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l 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来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上kègǔ míng xīn的珍藏了。‎ ‎ ⑧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默默而无形地记载了,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应对的一切。‎ ‎ ⑨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动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并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 ⑩所以我写过:“生命就是创造每一天。”‎ ‎ ⑾所以我说过:“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 ⑿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 (作者冯骥才,有删改)‎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 ‎ ‎ ‎2.根据上下文,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刹那 嵌入 ‎ ‎(2)kègǔ míng xīn ‎ ‎ 3.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②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 ‎ ‎ ‎4.联系上下文,依照第④段画线句续写一个句子。‎ ‎ ‎ ‎5.文章第⑦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 ‎ ‎6.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不超过60字)‎ ‎ ‎ ‎ ‎ ‎(二)最完美的礼物 ‎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四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五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 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 ②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五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 ③“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 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昏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 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 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厉声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 ⑦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 地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 ⑧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 ⑨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的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水,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 ⑩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过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的怀里。‎ ‎ ⑾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⑿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 ‎⒀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 ⒁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 ⒂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验,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1.第⑤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 。‎ ‎2.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 ‎(1)“轮到大刘了,他 地喝了两大口水……”‎ 理由: ‎ ‎ (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理由: 。‎ ‎ 3.第⑩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 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 ‎ ‎ ‎4.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答: ‎ ‎5.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 (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l50‎ 字左右的点评。‎ ‎(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 ‎ ‎ ‎ ‎ ‎ ‎ ‎ ‎ ‎(一)参考答案:1.因为日历使作者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或:日历隐含着作者对“明天”的希望,使作者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日历也是生命忠实的记忆)并思考如何珍惜生命。 2.(1)chà qiàn(2)刻骨铭心 ‎ ‎3.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的一天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新的一天的喜爱,以及对明天的希望(或:全新的一天等待着人们去丰富、充实,或:新的一天带给“我”无限的憧憬,以及用新的生命去创造每一天的渴望)。 4.示例: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悟/辛弃疾有“可怜白发生”的痛楚(续写句子应与原文的内容情感相符合,与画线句的结构一致,引用诗句与作者准确无误) 5.突出唐山大地震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突出日历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忆。 6.略。(二)参考答案:1.没有找到水 2(1)猛(“拼命”、“毫不客气”等) 突出大刘鲁莽直率(2)轻轻(“缓缓”、“慢慢”等)突出教授沉着冷静,顾全大局 3.要求:符合情境,与水囊、走出沙漠相关。4.要点:(1)给人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给人以生的希望)。(2)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5.略。 ‎ ‎2006年记叙文中考阅读训练(2) ‎ ‎(一)开往春天的列车 ‎ ①列车不知疲倦地飞速奔驰。因为没有买到卧铺票,坐硬座的我早已疲倦和难受。作为惟一的消遣,我的目光只有与一本杂志里的文字亲密接触,一页页地翻着流动很慢的时光,偶尔拿起小桌上的矿泉水,小呷一口,徐徐咽下。其实,我并不渴,只是借矿泉水的凉爽来驱逐睡意。白天提前支取了睡眠,无梦的夜晚该如何熬过?‎ ‎ ②一篇文章几乎没在我脑里留下什么印象,便慢吞吞地到了最后一个句号。我抬起头,习惯性地去拿那瓶矿泉水。这时,我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站在我对面的座位旁,目光死死地盯着我,活像一尊技艺拙劣的雕塑。她衣服样式很土,上面布满汗渍和污垢,手里攥着一个肮脏的编织袋,里面鼓鼓地装着什么。 ‎ ‎ ③约摸半小时后,当我再取矿泉水时,我发现“雕塑”仍立在原处,那个鼓鼓的编织袋已塞到座椅下面。她目光像一缕从窗外射进来的阳光,依然洒在我身上,眼神里蕴藏着一种让我不解的东西,很浓烈,很急迫。我猜她一定在等座位,车厢里人很多,没有一个空位。我暗想:老瞧着我干吗?我到终点站,等我为你腾位置你找错人啦。‎ ‎ ④我在“雕塑”的守望下照常看我的杂志。又一次喝水解困时,我见她还站着,只把后背斜靠在对面的座位旁,手里捧着一本皱巴巴的书。我瞅了一下封面,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她看得极专心,嘴唇微微颤动,像在默念课文。我慢慢注意到,只有在我每次拿矿泉水时,她才抬头看我一眼,等我重新注视杂志时,她也把目光收回课本。‎ ‎ ⑤‎ 过了好久好久,列车又在一个什么站停下了。邻座的男子把车窗打开,我立即感到新鲜空气扑面而来,倦意顿时一扫而光。几分钟后,列车徐徐启动,我拿起矿泉水,猛喝了一口,水已差不多见了瓶底,便顺手将空瓶向窗外扔去。此刻,对面的小女孩猛地扑过来,大声喊道:“叔叔,别——”她伸手去抓我的胳膊,而空瓶已落在车外,发出一声叹息般的轻响。‎ ‎ ⑥我似乎还没有理解女孩的用意,她却既气愤又委屈,两行泪珠竟然跳出了眼眶:“叔叔,我为了等你的这个空瓶子,我都站了三百多公里了,可你……”‎ ‎ ⑦“什么?”我张大嘴巴说不出话来;万分惊讶中我终于明白,苦苦等待了数小时,腿脚发软地整整站了几百公里,她原来不是为了等座位,而是为了一个空塑料瓶,为了一个可以回收的废品。原来她的每一眼,都是在观察我什么时候能够喝完矿泉水!我有些愧疚地说:“对不起,小姑娘。别哭,不就一个空瓶子吗,不值得流泪。”‎ ‎ ⑧女孩一边用脏衣袖擦泪,一边说:“你们这些有钱人可以随便把它扔了,可它是我的学费呀!”‎ ‎ ⑨我愈发惊诧,在我的经历中,我不知扔了多少这样那样的饮品包装瓶;可从没想到这些随手可弃的垃圾,竟会与学费有啥关联。好奇心让我不得不刨根问底。女孩告诉我,她家很穷,父亲因车祸截了双腿,肇事司机逃了,没得到一分钱赔偿,一家人生活全靠母亲没日没夜的劳作维持。家里实在没钱供她上学,父亲体谅母亲的难处,要她下学期别再上学了,回家帮母亲一把。她坚决不肯辍学,缠着父母又哭又闹,说不让她上学还不如让她去死。父亲最后无奈地长叹道,如果你自己能找来学费你就上,找不到就别上。为了能圆读书梦,她只好趁放寒假期间,每天天不亮就到离家不远的火车站,买一张站台票混上火车。在列车上捡易拉罐、矿泉水瓶、啤酒瓶等废品,卖钱攒学费。‎ ‎ ⑩她每天都穿梭于铁道线上,早晨随车远去,下午或晚上再爬上返回的列车归来。午饭是从家里带来的干馍,渴了就饮别人喝剩下的矿泉水,或者喝车上的凉水。她每天的工作流程大致是这样的:上车后,首先挨个车厢来回“巡视”几遍,把乘客丢弃的废品捡完后,便找一个能够为她提供废品的地方守株待兔。她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抽一点时间复习功课,天天泡在车上,既要挣学费,也不能误了学习。复习一阵功课,然后她再进行下一轮全车“搜查”,如此反复。‎ ‎ ⑾‎ 听完女孩的诉说,我的心不仅仅是被感动,更是被强烈地震撼着,一个仅值几分钱的空塑料瓶,对于小女孩竟然有着这么大的用途,竟然关系着女孩的前程,每一个空瓶对于她来说都是一缕希望。我真的找不到什么话语来安慰她因为失去了一个空瓶而失落的心!作为一个生活十分幸福的孩子的父亲,我为另一个十分不幸的孩子感到难过,同时又对这个过早自强自立的孩子充满钦佩。我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她,算是弥补我的过失,算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献给希望工程的爱。我想女孩一定会把我当成恩人。‎ ‎ ⑿恰恰相反,我万万没有想到,女孩却执著地摇了摇头,怎么也不肯收我的钱。她坚定地说:“叔叔,谢谢你的好意。我爸爸妈妈经常给我说,从小要学会一切靠自己,我连爸爸妈妈都不靠,更不能靠别人的施舍。我有手有脚,学费我一定能够自己挣来的。我不仅下学期要上学,我还要读高中,上大学!”‎ ‎ ⒀女孩说完,把语文课本卷成筒往裤兜里一插,躬下身子从座位下面拉出编织袋,开始了又一轮全车废品跟踪。‎ ‎ ⒁望着女孩的背影,我的双眼有些湿润。好一会儿,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我追上一辆从我面前走过的售货小车,买了两瓶矿泉水,当即拧开瓶盖,将矿泉水哗哗倒进水池里。我看见售货员疑惑的目光冲我发愣,我听见背后有人说我神经不正常,我默然无语,只管大步穿过一节又一节车厢窄窄的过道,远远的我看见了那个小女孩。我双手高高举起矿泉水瓶向她晃动,她高兴地朝我走过来。‎ ‎ ⒂“叔叔,哪来的?”她激动地问。“我帮你捡来的。”我淡淡地说。‎ ‎ ⒃她接过空瓶装进了编织袋。我见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像一朵开得极为饱满的菊花,我庆幸我既弥补了过失,又巧妙地满足了她的自尊。‎ ‎ ⒄“叔叔,你真好。”说完,她提着沉甸甸的编织袋离去。‎ ‎ ⒅此刻,我听到她那编织袋里发出啤酒瓶、易拉罐的碰击声,那是蓬勃的希望发出的清脆的鼓点,那是灿烂的明天传来的美妙的乐曲。对于女孩来说,她踏上的每一次车,都是开往春天的列车……‎ ‎1.文章以 为记叙线索,叙述了一个 的故事。‎ ‎1.文中的小姑娘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这一印象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 ‎ ‎ ‎ 3.当“我”得知小姑娘想要我手中的饮料瓶,而“我”却扔掉了它时,“我”心中感到一阵愧疚,只好安慰她,而小姑娘却充满怨气地指责“我”,对此你怎样理解?假如你是小姑娘,为了能得到这个瓶子,你会怎么做?‎ ‎ ‎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 ‎5.请仔细品读文章,找出你最喜欢或不喜欢的一处文字,并说明理由。(词语、句子、语段均可。如果是语段,请写出语段序号)‎ ‎ ‎ ‎ ‎ ‎6.“我”为帮助小姑娘把买来的矿泉水倒掉,却谎称瓶子是捡来的,你认为这样合适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 ‎ ‎ ‎ ‎ ‎ ‎(二)轻点关门 ‎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认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 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 ⑤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生活就是这样, 。‎ ‎(选文有改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膝( )盖 ②不禁( )‎ ‎2.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第一次: ‎ ‎(2)第二次: ‎ ‎2.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 ‎ ‎4.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了李先生的什么心情?‎ ‎ ‎ ‎5.文章第③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 ‎ ‎6.李老先生临终前对儿子的交代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 ‎7.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 ‎ ‎ ‎ ‎ ‎(一)参考答案: 1.“我”在列车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贫穷的小姑娘在列车上收集饮料瓶以自筹学费2.活像一尊技艺拙劣的雕塑。这个印象是通过对小姑娘的神态描写表现出来的。(意思对即可)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扣住题目要求说出看法和做法,且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4.点明题旨(或深化、升华主题);照应(或扣住)文章标题。 5.本小题属开放性试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谈(内容、语法、修辞等),无论喜欢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说明观点,又言之成理即可。(二)参考答案:1.(1)xī(2)jīn 2.(1)祝贺乔迁之喜,并提出轻点关门的请求。 (2)完成他父亲的遗愿,感谢一年来“我”一家人对他患病父亲的关照。(意思对即可) 3.主要是从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意思对即可) 4.给邻居增添麻烦,心里很过意不去。(意思对即可) 5.李先生夫妇为了更好地照顾患心脏病的父亲,甘愿住在“既潮湿又脏”的一楼,这一片孝心使“我”感动。 6.李老先生是一个对大家多年的照顾心存感激、知恩图报的人。(意思对即可) 7.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 ‎2006年记叙文中考阅读训练(3) ‎ ‎(一)一诺千金 ‎ ‎ ‎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 ‎ ‎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旱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料到竟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 (作者秦文君,有改动)‎ ‎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 ‎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目的: ‎ 写作手法: ‎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 ‎ ‎ ‎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40字左右)。‎ ‎ ‎ ‎ ‎ ‎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 ‎ ‎ ‎ ‎ ‎ ‎(二)改变一生的闪念 ‎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 ‎,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 ‎ ‎2.第⑤段中“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 ‎ ‎3.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 ‎ 第二次: ‎ ‎4.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 ‎① ‎ ‎② ‎ ‎5.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 ‎ ‎(一)参考答案:1.[示例]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 3.示例:(1)[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2)[摘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正理解这句话赞扬了借钱男生诚信守诺的品德,也写出了他的品德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震撼。 4.略。 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或否定作者的态度,或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理由](1)认同作者的态度。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2)否定作者的态度。应宽容地对待别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自己应信守诺言,但不必对别人求全责备。(二)参考答案:1.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 2.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或: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或: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3.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4.(1)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2)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3)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 (4)“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5)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6)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 (7)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 5.您还记得十几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 ‎ ‎2006年记叙文中考阅读训练(4)‎ ‎ ‎ ‎(一)老师对我说 ‎ ‎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 一九三五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 ‎ ‎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球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予里异乎寻常地安静。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晦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一九三一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 (作者何为)‎ ‎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 (1)旋即( ) (2)教诲( ) (3)炽热( ) (4)半晌( )‎ ‎ 2.第3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 ‎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若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4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 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 ‎ ‎ ‎ ‎ ‎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5段,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原因。”‎ ‎ ‎ ‎ 5.第9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文章: ‎ 人物: ‎ 特点: ‎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 ‎ ‎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炼,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 ①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 ‎ ②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 ‎ ③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 ‎ ④突然和人世永别。 ( )‎ ‎ 8.文中涉及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 ‎ ‎ ‎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四十四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 ‎ ‎ ‎ ‎  ‎ ‎(二)女 兵 墓 ‎ ①深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着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 ‎ ②这里,安睡着一位我尊敬的女性,一个长眠在世界屋脊上的女兵。‎ ‎ ③你还记得我吗?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我抱着你啊!‎ ‎ ④那时,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汽车兵。你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斜背着一个红十字药箱。以前我并没见过你,那天我从兰州新兵营拉了一车进藏的战友,才看到你。你太忙了!车上三十五个新兵,每天你都要给他们量两三次血压,连我这个已经在青藏线上跑了三趟的“老兵”也不放过。同志们觉得自己牦牛似的身体用不着这样多事,你不依,板起脸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一车人全老实了。‎ ‎ ⑤唐古拉山巅出奇地冷。我停车小憩,加油加水。你照例跑上跑下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 ‎ ⑥就在这时——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 ‎ ⑦路边的崖洞里伸出了一支叉子枪……‎ ‎ ⑧罪恶的枪口瞄准了我们这辆军车,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流弹还在继续飞来……‎ ‎⑨你第一个发现了敌情,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死死地抱住了那支叉子枪!‎ ‎⑩剩下的三十四名新兵全都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硬是用三十四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当大家把你从叉子枪上抱起来时,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 ⑾我开着车飞一样向拉萨驶去。我把浑身的劲都用在了右脚尖上,狠狠地踏着油门,恨 不得让汽车轮子离开地面飞起来!‎ ‎ ⑿可你的伤情毕竟太重了!汽车行驶到藏北高原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我抱起了你,我不知道你的名字,车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终于,奇迹出现了,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我们也都笑了!但是很快你又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 ⒀我把你紧紧地抱着,我恨自己作为一个司机,没能把你送到那起死回生的地方,我巴不得让自己跳动的心律传导到你身上,让自己的体温把你暖热,让自己的呼吸将你唤醒……‎ ‎ ⒁可是,一切都是枉然!你还是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 ‎ ⒂我拿出随车带的十字镐,同志们轮流掘土,给你在草滩上找了个安身之地。女战友,你睡得多么安祥: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盖着六月雪被,伴着无名小溪。我知道,只有躺在这块你为之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土地上,你才能心安理得地闭上双眼。‎ ‎ ⒃时隔一月,我完成了任务,返回藏北高原。我特地将车停在路边,步行去看望你。你的坟包还是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黄土。不同的是,坟前立了一块无字碑。一瞬间,我的感情像海潮一样澎湃起来。我知道,因为你是一位无名的人,人们只能给你立块无字的碑。‎ ‎ ⒄我给你的坟上盖了一把新土,又深深地给你鞠了个躬,和你告别……‎ ‎ ⒅几十年来,在我心中,你始终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一样光荣、伟大。‎ ‎ ⒆好战友,现在我又回到了你的身边,让我欣慰的是:你,被更多的人记住了!你的坟变大了,而且用洁白的灰浆墁了顶,墓前的一棵青松长得有两层楼高了。松树下,依旧立着那块无字碑。‎ ‎ ⒇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久久地伫立在你的身旁……‎ ‎ (作者:王宗仁,有删改)‎ ‎1.根据文章第④~⑩段的内容,概括无名女兵令人感动的事迹。‎ ‎ ‎ ‎ ‎ ‎ 2.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 A.第①段中的景物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 B.第⑥段画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我对无名女兵的怀念之情。‎ ‎ C.第⑧段中加点的“心安理得”一词,在文中有踏实、坦然、没有遗憾的意思。‎ ‎ D.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叙事、抒情,好像“我”在对读者直接倾诉,读来亲切感人。‎ ‎ E.文章多次写到“我”眼中女兵墓的变化,表明人们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了这位无名女兵。‎ ‎ 3.联系上下文看,下列句子使用感叹号表达了“我(们)”当时怎样的心情?(每个答案不超过4个字)‎ ‎(1)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 ‎ ‎ ‎(2)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 ‎ ‎ ‎(3)可是,一切都是枉然!‎ ‎ ‎ ‎ 4.下面两个句子都表达了“我”对女战友的怀念之情,如果请你选择一个作为这篇作品的结尾,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 (1)亲爱的战友,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 ‎ (2)昨晚,藏北高原落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你冷了吧!让我给你的坟上培层新土……‎ ‎ ‎ ‎ ‎ ‎5、如果请你从自己积累的诗句(或名言、警句)中选择一句赠给这位无名女兵,刻在她的无字碑上,你想写什么?‎ ‎ ‎ ‎ ‎ ‎(一)参考答案:1.(1)jí(2)huì(3)chì (4)shǎng 2.渲染一种庄严的气氛,烘托师生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3.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 4.围绕“李先生热情的鼓励赞扬,细致的指导批改”来答即可。 5.文章:《故乡》人物和特点:示例:(1)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小英雄。(2)中年闰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麻木迟钝、生活艰辛的农民。(3)杨二嫂:尖酸刻薄、贪小便宜、性格扭曲的小市民。(4)“我”:同情劳动人民、具有进步思想、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 6.是李先生引导“我”走上文学之路。李先生不仅教“我”读书,也教“我”做人,教“我”如何在黑暗的年代走一条新路。表达了对李先生的深切怀念。(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 ‎7.(1)历历在目(2)重蹈覆辙(3)风雨如晦(4)溘然长辞8.名著必须是选文中的一部;情节与名著相符;喜爱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9.围绕“感谢李先生在文学与人生方面的积极引导”回答即可,语言应具有抒情性。(二)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女兵在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中,为进藏新兵一次次检查身体,对卫生员的工作尽职尽责。(2)在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战友的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B、D 3.(1)焦灼、急切(2)惊喜、欣慰(3)痛苦、无奈(意思对即可) 4.答案要点:第(1)句:这是一个直抒胸臆的感叹句;“亲爱的战友”是“我’’对无名女兵的深情呼唤,两个“永远”强烈地抒发了“我”的怀念之情。第(2)句:以含蓄抒情的笔调写“我”对女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你冷了吧!”一句,让人感到女战友仿佛还活着,她的冷暖仍牵动着“我”的心,表达委婉细腻,感人至深。 5.略。 ‎ ‎2006年记叙文中考阅读训练(五) ‎ ‎ ‎ ‎(一)心中的芦苇 ‎ ‎ ‎ ‎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 (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 ⑤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 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横,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 (消失 弥散 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 ⑦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 (作者张弛,有删改)‎ ‎[注]①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赢政未遂被杀。②孱(chán)弱:瘦弱,软弱。‎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1)瘠土( ) (2)涟漪( )‎ ‎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 A处: B处: ‎ ‎3.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① ‎ ‎ ‎ ‎② ‎ ‎ ‎ ‎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①           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酒倜傥。‎ ‎ ‎ ‎ ‎ ‎②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 ‎ ‎ ‎ ‎5.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内容。‎ ‎ ‎ ‎ ‎ ‎6.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 ‎ ‎ ‎ ‎ ‎  ‎ ‎(二)伤 害 ‎①一个初冬的午后,在沪县城里,一条被燃烧弹毁了的街旁,我看见一个黑脸小乞丐寂寞地立在面食担子前,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两个肥胖孩子正在得意地把可口的食物往嘴里 送。‎ ‎ ②我穿着秋大衣,刚在船上吃饱饭,闲适地散步到街上来。‎ ‎ ③但是他,这个六七岁的孩子,赤着脚,露着腿,身上只披一块破布,紧紧包住他那瘦骨的一身黑皮在破布的洞孔下发亮。他的眼睛无光,两颊深陷,嘴唇干瘪得可怕,两只干瘦得像鸡爪的手无力地捧着一个破碗,压在胸前。‎ ‎ ④他没有温暖,没有饱足。他不讲话,也不笑。黑瘦的脸上涂着寂寞的颜色。‎ ‎⑤我不愿多看他,便匆匆走过他的身旁。但是我又回转来,因为我也不愿意就这样地离开他。‎ ‎ ⑥这样地一来一往,我在他的身边走过四五次。他不抬头看我一眼,好像他对这类事情并不感到惊奇。我注意地看他,才知道他的眼光始终停留在面食担子上。但甚至这眼光也还是无力的。‎ ‎ ⑦我站在他面前,不说什么,递了一张角票给他。‎ ‎ ⑧他也默默地接过角票,把眼光从担子上掉开。他茫然地看看我,没有一点表情,仍然不开口。于是他埋下眼睛,移动一下身子,又把脸掉向面担。两个胖小孩还在那里吃“连肝肉”、“心肺”一类的东西,口里“嘘嘘”作声。‎ ‎ ⑨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便向他问两句话。他没有理我。他甚至不掉过头来看我。‎ ‎ ⑩我想,也许他没有听见我的话,也许我的话使他不高兴。我问的是:你有没有家?有没有亲人?‎ ‎ ⑾我不再对他说话,我默默地离开了他。我转弯时还回头去看那个面担,黑脸小乞丐立在担子前,畏怯地望着卖面人,右手伸到嘴边,一根手指头衔在口里,两个肥胖小孩却站到旁边一个卖糖食的摊子前面去了。‎ ‎ ⑿七天后我再到沪县城里,又经过那条街。仍然是前次看见的那样的街景。面食担子仍然放在原处。两个肥小孩还是同样得意地在吃东西。黑脸小乞丐仿佛也就站在一星期前立过的那个地方,用了同样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们。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似乎并没有在别处耽搁了一个星期。‎ ‎ ⒀我走到黑脸小孩面前,又默默地递了一张角票到他的手里。他也默默地接着,而且也茫然地看我一眼,没有表情,也没有动作。以后他仍旧把脸掉向面担。‎ ‎ ⒁我们两个都重复地做着前次的动作。我甚至没有忘记问他:“你有没有一个家?有没有一个亲人?”‎ ‎ ⒂这次他仍旧不回答我,不过他却仰起头看了我一两分钟。我也埋下眼睛去看他的黑脸。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掉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 ⒃我在后面唤他,要他站住。他不听我的话。我应该叫他的名字,可是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姓名。我站在面担前,希望能够看见他回来。然而他的瘦小身子像一股风似地飘走了,并没有一点踪迹。‎ ‎ ⒄我等了一会儿,又走到旁边那个在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临时广场上,跟着一些本地人听一个老烟客讲明太祖创业的故事。那个老烟客指手划脚地讲得津津有味。众人都笑,我却不作声,我的心并不在这里。‎ ‎ ⒅过了半点多钟,这附近还不见那个黑脸小孩的影子。我便到城里各处走了一转,后来再经过这个地方,我想,他应该回来了,但是我仍旧看不到他。那两个肥胖小孩还在面担前吃东西。‎ ‎ ⒆我感到疲倦了。我不知道黑脸小孩住在什么地方,或者他是否就有住处。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再到这里来。看见阳光离开了街市,我觉得疲倦增加了,我想回到船上去休息。‎ ‎ ⒇最后我终于拖着疲倦的身子离开了沪县。那一段路是不容易走的,我的心很沉重。我想到那个黑脸小孩和他的突然跑开,我知道自己犯了过失了。‎ ‎ (21)我为什么两次拿那问话去折磨他呢?这原是明显的事实:要是他有家,有亲人,他还会带着冻和饿寂寞地立在街旁么?他还会像一棵枯草,一只病犬那样,木然地、无力地挨着日子么?‎ ‎ (22)他也许不知道家和亲人的意义。但是他自己和那两个胖小孩间的差别,他应该了解吧。从这差别上他也许可以明白家和亲人的意义。那么,我大大地伤害了他,这也是很明显的事实了。‎ ‎ (23)今天,八个月以后的今天,我还记得那个黑脸小孩的面貌和他两只眼角的泪水。他一定早忘记了我。但是我始终忘不掉他。我想请求他那小小的心灵宽恕我。然而我这些话能够达到他的耳边么?他会有机会看到我的文章么?‎ ‎ (24)我不知不觉间在那个时候犯了不可补偿的过失了。‎ ‎ 1941年8月1日 ‎ (选自《巴金选集·散文随笔选》)‎ ‎1.       作者用“但是”衔接第②③段,有什么效果?‎ ‎ ‎ ‎2.第⑤段中的“这样”指什么?为什么“我”不愿意就“这样地离开他?”‎ ‎ ‎ ‎ 3.第⑨段中的“揩去”照应了文中的哪个词语?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的意思是什么?‎ ‎ ‎ ‎ 4.从下面一段描写中,你体会出“我”第二次问话后黑脸小孩怎样的复杂心理?‎ ‎“(黑脸小孩)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掉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 ‎ ‎ 5.第⑥段“我的心并不在这里”与第⒇段“我的心很沉重”,在表现“我”的心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 ‎6.“乞丐”是指靠向别人要钱要饭生活的人。从第⒀段起,“我”就不再称那个“六七岁的孩子”是“黑脸小乞丐”,而称他“黑脸小孩”了。你怎样理解这一变化?‎ ‎ ‎ ‎7.第(21)~(24)段是“我”对自己过失的反思,从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不少于80字)‎ ‎ ‎ ‎ ‎ ‎ ‎ ‎(一)参考答案:1.(1)jí (2)yī 2.A处:摇曳B处:弥散3.(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4.(1)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等切合题意的要点,且语言组织通顺的可酌情给分) (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一句回答也给分) 5.“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或认识、理解等)。 6.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 (二)参考答案:1.突出了小乞丐穷苦的样子。 2。指匆匆走过。想帮助他。‎ ‎ 3.涂着。“我”想消除他内心的孤寂。 4.①内心受到触动 ②恼怒 ③悲伤 ④委屈 ⑤想躲避(要答对三个要点) 5.相同之处:担忧(或惦念) 不同之处:“我的心很沉重”,还含有自责的意思。6.“我”不再只是简单地把他看成是乞丐,而是逐渐意识到他是有心灵、应该给予关爱的孩子。 7.略。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