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7

安徽省阜阳九中2016年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框内.‎ ‎1.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用鲜牛奶和乳酸菌制酸牛奶 B.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光的电光源 C.铁粉用于延长食品保质期 D.用发酵后的面粉和小苏打做馒头 ‎2.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下列菜肴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的是(  )‎ A.‎ 麻辣豆腐 B.‎ 凉拌黄瓜 C.‎ 东坡肉 D.‎ 红烧粉丝 ‎3.掌握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对实验结果,实验的顺利完成乃至师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蒸发溶液 B.‎ 滴管用后插回滴瓶 C.‎ 检查气密性 D.‎ 测溶液pH ‎4.O4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合成的一种新型的氧分子,氧化性极强,可以与黄金反应,该气体在振荡时会发生爆炸,产生氧气:O42O2,下列关于这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氧气是同一种物质 B.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C.O4这种气体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 D.O4这种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5.镁有“国防金属”的美誉,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镁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2‎ B.镁原子的原子质量是24.31‎ C.镁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4.31%‎ D.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形成Mg2﹣‎ ‎6.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变红,所以酸溶液一定能使石蕊变红 B.因为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一定是中和反应 C.因为金属能和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能和酸产生气体的一定是金属 D.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7.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后剩下来的球状物质中的成分是Fe3O4和少量铁,不含Fe2O3、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Fe3O4‎ Fe2O3‎ 铁 分解温度/℃‎ ‎1538‎ ‎1400‎ ‎/‎ 熔点/℃‎ ‎/‎ ‎/‎ ‎1535‎ A.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火星四射现象 B.可以用稀盐酸验证球状物质中含有铁 C.铁丝燃烧时温度高于1400℃而低于1535℃‎ D.Fe3O4中铁元素具有两种化合价 ‎8.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以上微观 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 ‎9.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现将20g20%的NaOH溶液与20g20%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混合物呈现(  )‎ A.蓝色 B.紫色 C.红色 D.无色 ‎10.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C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B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C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10%‎ D.升温后A、C两种溶液均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 ‎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砝码是化学实验室中的常用实验器材,如图所示是一盒砝码的实物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不锈钢属于______(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图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 ‎(2)砝码表面镀铬不仅美观,还可以______.‎ ‎(3)铬能缓慢溶解于稀盐酸和稀硫酸,由此推测铬的金属活动性比铜______.铬在浓硫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r+6H2SO4(浓)═______+3SO2↑+6H2O,产生的SO2可用______性(填“酸”或“碱”)溶液来吸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2.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装置(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Ⅰ、氯酸钾固体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能较快的产生氧气.小刚同学欲在实验室中以此方法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 ‎(1)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2)用氯酸钾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Ⅱ、小强同学欲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然后利用氢气测定某氧化铁样品中含Fe2O3的质量分数(假设杂质不发生反应).选择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接下来连接装置的顺序为:D1→C→D2→D3.(已知:Fe2O3+3H22Fe+3H2O;其中D1、D2、D3为三个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在装药品之前,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是______.‎ ‎(2)小强欲通过测量反应前后D2浓硫酸洗气瓶的质量变化,测算氧化铁样品中含有Fe2O3的质量分数.实验中,在其他操作正常的条件下,若装置中不连接D1,则测算结果将______(填写“偏小”、“偏大”或“不受影响”).‎ ‎13.硅﹣﹣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应用范围很广.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如图所示:‎ ‎(1)硅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写出上述流程中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 ‎(3)上述流程中最后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 ‎(4)如果还原SiHCl3过程中混入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14.为研究酸的性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刚将颗粒大小相同的纯锌粒和粗锌粒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写出锌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小刚仔细观察后发现纯锌粒和硫酸的反应明显比粗锌粒慢.通过查阅资料小刚得知粗锌中含有一些不活泼金属.她猜想可能是粗锌中不活泼金属促进了锌和硫酸的反应.‎ 为了验证小刚的猜想,你认为应该在盛有纯锌粒和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下列哪种物质?______.‎ A.HCl B.CuCl2 C.NaCl D.CaCl2‎ ‎(3)实验中小刚发现加入上述所选物质,纯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4)小刚想通过用一定质量粗锌和足量的硫酸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来计算粗锌的纯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在虚线框中应接入图2中的______,广口瓶上方残留的空气______(填“会”或“不会”)对氢气体积的测量造成影响.‎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 1】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的明亮程度不一样,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1】猜想①:蜡烛中可燃物成分不一样;‎ 猜想②:______.‎ ‎【发现问题2】同学们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发现蜡烛很快熄灭,回流到集气瓶中的水远小于瓶容积的.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2】猜想①:蜡烛燃烧产生CO2气体;‎ 猜想②:______;‎ 猜想③:______.‎ ‎【实验验证】将蜡烛点燃后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瓶中的氧气含量.数据如图.‎ ‎【得出结论】此实验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了______%.‎ ‎【深入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CO2可能是影响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 请你设计方案除去集气瓶中蜡烛燃烧生成的CO2方案中化学方程式______.‎ ‎【拓展探究】某同学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密闭条件下足量红磷燃烧时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在110秒时 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接着再慢慢下降,最终维持在8.85%左右.请你试着解释图象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①______‎ ‎②______.‎ 你对氧气含量最终维持在 8.85%左右是怎么理解的?‎ ‎ ‎ 三、本大题共6分.‎ ‎17.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得的纯碱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明称取该纯碱样品3.3g.充分溶解于水中,再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 ‎ ‎2016年安徽省阜阳九中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框内.‎ ‎1.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用鲜牛奶和乳酸菌制酸牛奶 B.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光的电光源 C.铁粉用于延长食品保质期 D.用发酵后的面粉和小苏打做馒头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鲜牛奶和乳酸菌制酸牛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光的电光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粉用于延长食品保质期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发酵后的面粉和小苏打做馒头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下列菜肴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的是(  )‎ A.‎ 麻辣豆腐 B.‎ 凉拌黄瓜 C.‎ 东坡肉 D.‎ 红烧粉丝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根据常见的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素进行分析,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是: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 ‎【解答】解: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青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粉丝中含有丰富的淀粉.‎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3.掌握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对实验结果,实验的顺利完成乃至师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蒸发溶液 B.‎ 滴管用后插回滴瓶 C.‎ 检查气密性 D.‎ 测溶液pH ‎【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分析】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滴瓶上的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4.O4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合成的一种新型的氧分子,氧化性极强,可以与黄金反应,该气体在振荡时会发生爆炸,产生氧气:O42O2,下列关于这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氧气是同一种物质 B.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C.O4这种气体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 D.O4这种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考点】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分析】A、根据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由同种元素组成分析.‎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D、由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解:A、与氧气不是同一种物质,错误;‎ B、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正确;‎ C、一个O4分子由4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这种气体化学性质不稳定,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单质、化合物的特征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5.镁有“国防金属”的美誉,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镁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2‎ B.镁原子的原子质量是24.31‎ C.镁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4.31%‎ D.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形成Mg2﹣‎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2,表示原子序数为1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而不是镁原子的原子质量是24.31,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而不是镁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4.31%,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2,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6.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变红,所以酸溶液一定能使石蕊变红 B.因为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一定是中和反应 C.因为金属能和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能和酸产生气体的一定是金属 D.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酸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解答;‎ B、根据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解答;‎ C、根据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解答;‎ D、根据水(H2O)和过氧化氢(H2O2)的 组成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一定不同解答.‎ ‎【解答】解:‎ A、为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变红,所以酸溶液一定能使石蕊变红,故正确;‎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氧化铜和盐酸反应能生成盐氯化铜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 C、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例如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故错误;‎ D、水(H2O)和过氧化氢(H2O2)的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从概念的含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 ‎ ‎ ‎7.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后剩下来的球状物质中的成分是Fe3O4和少量铁,不含Fe2O3、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Fe3O4‎ Fe2O3‎ 铁 分解温度/℃‎ ‎1538‎ ‎1400‎ ‎/‎ 熔点/℃‎ ‎/‎ ‎/‎ ‎1535‎ A.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火星四射现象 B.可以用稀盐酸验证球状物质中含有铁 C.铁丝燃烧时温度高于1400℃而低于1535℃‎ D.Fe3O4中铁元素具有两种化合价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A、根据铁丝和氧气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 B、根据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C、根据铁丝燃烧时先由于温度升高开始熔化后达到着火点燃烧,所以温度需要达到铁的熔点,又因为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所以温度不能高于四氧化三铁的分解温度,否则会得不到四氧化三铁,所以温度是1535﹣﹣1538之间进行分析;‎ D、根据四氧化三铁是氧化铁和氧化亚铁形成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A、铁丝和氧气反应的现象是火星四射,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故A正确;‎ B、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可以用稀盐酸验证球状物质中含有铁,故B正确;‎ C、铁丝燃烧时先由于温度升高开始熔化后达到着火点燃烧,所以温度需要达到铁的熔点,又因为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所以温度不能高于四氧化三铁的分解温度,否则会得不到四氧化三铁,所以温度是1535﹣﹣1538之间,故C错误;‎ D、四氧化三铁是氧化铁和氧化亚铁形成的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铁丝燃烧的温度范围,要知道铁丝燃烧需要达到熔点才能开始燃烧,温度不能超过四氧化三铁的分解温度,否则就得不到四氧化三铁了.‎ ‎ ‎ ‎8.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以上微观 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CO+3H2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物中没有单质,因此该反应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A不正确;‎ 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故B不正确;‎ C、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甲烷和水;故C不正确;‎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子由原子构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 ‎ ‎ ‎9.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现将20g20%的NaOH溶液与20g20%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混合物呈现(  )‎ A.蓝色 B.紫色 C.红色 D.无色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再根据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20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20克20%的硫酸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均为20g×20%=4g.‎ 反应中消耗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2SO4+2NaOH═Na2SO4+2H2O ‎98 80‎ 可知,98份质量的硫酸与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20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20克20%的硫酸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最终混合后的液体呈蓝色.‎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判断出反应后剩余的物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0.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C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B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C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10%‎ D.升温后A、C两种溶液均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A、根据1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烧杯底部都有固体剩余进行分析;‎ B、根据B烧杯中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该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进行分析;‎ C、根据C烧杯中的底部有固体剩余进行分析;‎ D、根据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A、1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烧杯底部都有固体剩余,所以甲、乙物质都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正确;‎ B、B烧杯中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该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C烧杯中的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C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10%,故C错误;‎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温后C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砝码是化学实验室中的常用实验器材,如图所示是一盒砝码的实物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不锈钢属于 混合物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图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 .‎ ‎(2)砝码表面镀铬不仅美观,还可以 防止砝码生锈 .‎ ‎(3)铬能缓慢溶解于稀盐酸和稀硫酸,由此推测铬的金属活动性比铜 强 .铬在浓硫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r+6H2SO4(浓)═ Cr2(SO4)3 +3SO2↑+6H2O,产生的SO2可用 碱 性(填“酸”或“碱”)溶液来吸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考点】生铁和钢;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1)根据合金属于混合物解答;根据有机合成材料是指人工利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防止生锈的条件解答;‎ ‎(3)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1)不锈钢是合金,属于混合物;图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塑料;‎ ‎(2)砝码表面镀铬不仅美观,还可以防止砝码生锈;‎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铬能缓慢溶解于稀盐酸和稀硫酸,由此推测铬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强;‎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r+6H2SO4(浓)═_______+3SO2↑+6H2O,‎ 反应前铬、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12、6、2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铬、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12、3、1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分子由2个铬原子、3个硫原子和1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的化学式为Cr2(SO4)3;产生的SO2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 ‎(1)混合物;塑料;‎ ‎(2)防止砝码生锈;‎ ‎(3)强;Cr2(SO4)3;碱.‎ ‎【点评】此题考查各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此题很简单,已在考察基础知识的运用.学生应熟悉物质的性质及物质之间的反应来解答.‎ ‎ ‎ ‎12.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装置(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Ⅰ、氯酸钾固体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能较快的产生氧气.小刚同学欲在实验室中以此方法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 ‎(1)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BDF (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2)用氯酸钾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 Ⅱ、小强同学欲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然后利用氢气测定某氧化铁样品中含Fe2O3的质量分数(假设杂质不发生反应).选择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是 A ,接下来连接装置的顺序为:D1→C→D2→D3.(已知:Fe2O3+3H22Fe+3H2O;其中D1、D2、D3为三个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分液漏斗 .在装药品之前,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是 关闭活塞,将右侧导气管通入水中,用手握住锥形瓶,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产生 .‎ ‎(2)小强欲通过测量反应前后D2浓硫酸洗气瓶的质量变化,测算氧化铁样品中含有Fe2O3的质量分数.实验中,在其他操作正常的条件下,若装置中不连接D1,则测算结果将 偏大 (填写“偏小”、“偏大”或“不受影响”).‎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氢气的制取和检验;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分析】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在装药品之前,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是:关闭活塞,将右侧导气管通入水中,用手握住锥形瓶,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产生;小强欲通过测量反应前后D2浓硫酸洗气瓶的质量变化,测算氧化铁样品中含有Fe2O3的质量分数.实验中,在其他操作正常的条件下,若装置中不连接D1,则测算结果将偏大,因为会增加水的质量.‎ ‎【解答】Ⅰ(1)如果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故答案为:BDF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 Ⅱ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A ‎(1)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在装药品之前,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是:关闭活塞,将右侧导气管通入水中,用手握住锥形瓶,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产生;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关闭活塞,将右侧导气管通入水中,用手握住锥形瓶,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产生(合理答案即可)‎ ‎(2)实验中,在其他操作正常的条件下,若装置中不连接D1,则测算结果将偏大,因为会增加水的质量;故答案为:偏大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13.硅﹣﹣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应用范围很广.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如图所示:‎ ‎(1)硅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写出上述流程中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SiO2(或CO) ;‎ ‎(3)上述流程中最后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HCl3+H2Si+3HCl ,该反应属于 置换 反应;‎ ‎(4)如果还原SiHCl3过程中混入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爆炸 ;‎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HCl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元素的简单分类;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2)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氢气和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氯化氢.‎ ‎【解答】解:(1)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填:非金属.‎ ‎(2)上述流程中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硅和一氧化碳,化学式分别是SiO2、CO.‎ 故填:SiO2(或CO).‎ ‎(3)三氯甲硅烷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HCl3+H2Si+3HCl,属于置换反应.‎ 故填:SiHCl3+H2Si+3HCl;置换.‎ ‎(4)如果还原SiHCl3过程中混入O2,氧气和氢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爆炸.‎ 故填:爆炸.‎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Cl.‎ 故填:HC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4.为研究酸的性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刚将颗粒大小相同的纯锌粒和粗锌粒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写出锌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 ‎(2)小刚仔细观察后发现纯锌粒和硫酸的反应明显比粗锌粒慢.通过查阅资料小刚得知粗锌中含有一些不活泼金属.她猜想可能是粗锌中不活泼金属促进了锌和硫酸的反应.‎ 为了验证小刚的猜想,你认为应该在盛有纯锌粒和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下列哪种物质? B .‎ A.HCl B.CuCl2 C.NaCl D.CaCl2‎ ‎(3)实验中小刚发现加入上述所选物质,纯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四种溶液中的Cl﹣对溶液起了促进作用 .‎ ‎(4)小刚想通过用一定质量粗锌和足量的硫酸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来计算粗锌的纯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在虚线框中应接入图2中的 ② ,广口瓶上方残留的空气 不会 (填“会”或“不会”)对氢气体积的测量造成影响.‎ ‎【考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解答;‎ ‎(3)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4)根据氢气的密度比水的小解答.‎ ‎【解答】解:(1)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钠、钙都比锌活泼,铜不如锌活泼,为了验证小刚的猜想,应该在盛有纯锌粒和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CuCl2;‎ ‎(3)实验中小刚发现加入上述所选物质,纯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可能的原因是四种溶液中的Cl﹣对溶液起了促进作用;‎ ‎(4)氢气的密度比水的小,收集氢气时应短进,故用一定质量粗锌和足量的硫酸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来计算粗锌的纯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虚线框中应接入图中的②,因为通过排出的水来测量氢气的体积,广口瓶上方残留的空气不会对氢气体积的测量造成影响.‎ 故填:(1)Zn+H2SO4═ZnSO4+H2↑;(2)B;(3)四种溶液中的Cl﹣对溶液起了促进作用;(4)②;不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方案设计与评价,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所给的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 ‎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 1】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的明亮程度不一样,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1】猜想①:蜡烛中可燃物成分不一样;‎ 猜想②: 蜡烛烛心棉线长短不同 .‎ ‎【发现问题2】同学们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发现蜡烛很快熄灭,回流到集气瓶中的水远小于瓶容积的.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2】猜想①:蜡烛燃烧产生CO2气体;‎ 猜想②: 装置漏气 ;‎ 猜想③: 没有冷却至室温 .‎ ‎【实验验证】将蜡烛点燃后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瓶中的氧气含量.数据如图.‎ ‎【得出结论】此实验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了 5.18 %.‎ ‎【深入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CO2可能是影响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 请你设计方案除去集气瓶中蜡烛燃烧生成的CO2方案中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 ‎【拓展探究】某同学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密闭条件下足量红磷燃烧时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在110秒时 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接着再慢慢下降,最终维持在8.85%左右.请你试着解释图象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① 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得氧气体积膨胀; ‎ ‎② 装置漏气,空气进入装置 .‎ 你对氧气含量最终维持在 8.85%左右是怎么理解的?‎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猜想与假设1】根据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的因素来分析;‎ ‎【猜想与假设2】根据发现的问题以及实验装置来分析可能的原因;‎ ‎【得出结论】根据反应前后氧气含量的数据来分析;‎ ‎【深入探究】‎ ‎(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反应过程来分析解答;‎ ‎(2)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导致氧气体积膨胀或装置漏气;‎ 氧气含量过低,红磷不能发生燃烧.‎ 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1】可能与蜡烛烛心棉线的长短有关,棉线越长,与空气的接触面越大,燃烧也越旺盛,故填:蜡烛烛心棉线长短不同;‎ ‎【猜想与假设2】蜡烛熄灭后,进入的水的体积远小于瓶子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是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还可能是装置漏气或没有冷却至室温,蜡烛燃烧需要一定的氧气,故填: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 ‎【得出结论】反应前,装置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蜡烛熄灭后,瓶内氧气的含量为15.82%,此实验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了:21%﹣15.82%=5.18%;故填:5.18;‎ ‎【深入探究】‎ ‎(1)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填:在实验前,瓶内加入少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2NaOH+CO2=Na2CO3+H2O;‎ ‎(2)在110秒时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接着再慢慢下降,可能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得氧气体积膨胀或装置漏气,空气进入装置;故填: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得氧气体积膨胀;装置漏气,空气进入装置;‎ 当装置的氧气含量低到8.85%时,红磷就不能继续燃烧而熄灭,所以氧气的含量最终维持在8.85%左右;故填:当装置的氧气含量低到8.85%时,红磷就不能继续燃烧而熄灭;‎ 答案:‎ ‎【猜想与假设1】蜡烛烛心棉线长短不同;‎ ‎【猜想与假设2】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至室温;‎ ‎【得出结论】5.18;‎ ‎【深入探究】在实验前,瓶内加入少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燃烧后振荡集气瓶;2NaOH+CO2=Na2CO3+H2O;‎ ‎【拓展研究】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得氧气体积膨胀;装置漏气,空气进入装置;‎ 当装置的氧气含量低到8.85%时,红磷就不能继续燃烧而熄灭,所以氧气的含量最终维持在8.85%左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蜡烛、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难度稍大.‎ ‎ ‎ 三、本大题共6分.‎ ‎17.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得的纯碱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明称取该纯碱样品3.3g.充分溶解于水中,再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设碳酸钠质量为x,‎ 由图中可知,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是3.0g,‎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 x 3.0g ‎=,‎ x=3.18g,‎ 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6.4%,‎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分析数据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