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三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

2011 届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 (目 录) 1、中国古代经济史 2、中国古代政治史 3、古代民族关系、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新疆和台湾的联系和管辖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5、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6、近代化的探索 7、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 90 周年 8、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  9、中国外交的风雨和彩虹 10、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科技革命 11、中外史上的著名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 12、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3、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 14、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发展变化 15、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6、国际组织类 17、2011 年中考中外周年大事 18、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19、和谐世界、和谐中国 20、中考历史启示类问题分篇归类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工具革新 ①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②牛耕技术:我国最晚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上的一 次革命。西汉的耕犁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作用:铁农具 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③耧车: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技术。 ④筒车:唐朝创制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曲辕犁:唐朝改进梨的构造,制成曲辕犁。 二、水利工程 ①都江堰:秦国李冰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②灵渠: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作用: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隋朝大运河:(目的、时间、皇帝、中心、南北起止点、四段名称位置、作用) ④京杭大运河:(目的、皇帝、起止点、与隋运河相比在形状上的变化及原因、作用) ⑤治理黄河:A、西汉汉武帝时期亲临治河工地。 B、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修黄河,修筑 黄河大堤,此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C、元朝元世祖治理黄河。 三、作物引进 ①占城稻:北宋初年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②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明代从国外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髙产粮食作物,清代 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推广种植。 四、农学著作 ①《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总结北方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 术和方法;强调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工具。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② 《农政全书》:明末科学家徐光启著,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记载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 绍欧洲的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五、手工技术(陶瓷、纺织、冶铸) 陶瓷 A、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 的珍品。 B、宋代是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江南地区是制瓷业重心。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北宋景德 镇是著名的瓷都。 C、明代景德镇使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纺织 A、汉代丝织品使用提花机。 B、三国是著名的丝织品是蜀锦。 C、唐代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D、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海南岛兴起棉纺织业,南宋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E、明代棉纺织业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中心;苏州是丝织中心。明代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 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冶铸 A、春秋时期冶铸业兴起,战国时得到推广。 B、汉代冶铁业处于当世界先进行列。东汉杜诗发明鼓风设备---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水排 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六、重农政策 1、战国时期秦国:前 356 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其内容有“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 除徭役”的规定。 2、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负担,注重农业生产。文帝、 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3、唐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 业的政策。 4、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北方 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商业(商路、货币、政策) 商路 西汉: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陆 路 为 主 唐代:海路并重 宋代、明代都是海陆为重 西汉: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掌握开通的人物、时间、路线地图、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通,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唐代:掌握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宋代: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 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明代:郑和下西洋,掌握时间、次数、最远到达的地点、意义 货币 秦朝: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西汉: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北宋: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作用: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商业政策 汉代: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唐代:唐政府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宋代: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清代: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 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七下 P118) 八、经济重心转移 1、经济中心南移的历程: 第一阶段: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唐朝中晚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给男方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有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用史实证明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农业方面:宋朝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棉花种植 业推广到长江流域。 手工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棉织业发展 到东南沿海地区。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景德镇成为瓷都。 宋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北宋前期在四川地 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南方。“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①公元前 221 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 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②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 极端。 ③在 19 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 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2.中央官制 ①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②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③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 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④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君主专 制制度走向顶峰。 3.地方行政制度 ①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②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③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④西汉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⑥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 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 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⑦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对地方加强管辖制度: 秦国:建立县制(商鞅变法);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清朝: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4.选官制度 ①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②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③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④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⑤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 世纪初,由于 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⑥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补:(二)、发展过程: 1、政治上: ⑴.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七上 P38) 商鞅变法(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就是通过类似变法完成的)内容之 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 ⑵.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七上 P57)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郡(后来增加到 40 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 建王朝长期沿用。 ⑶.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七上 P68) 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元朝:推行行省制度:(七下 P68)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⑸.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七下 P88-91)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 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③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④执行削藩政策。 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七下 P100)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思想文化上: ⑴.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七上 P49) ⑵.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七上 P58) ⑶.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七 上 P69) ⑷.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七下 P17) ⑸.唐朝:完善科举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七下 P18) ⑹.明朝:八股取士(七下 P89) ⑺.清朝: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七下 P101) ①.目的:为加强君主专制 ②.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科举制度: (一).发展过程 1.诞生:隋朝(七下 P17) ①.隋文帝一一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唐朝(七下 P18)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第一名称为状元;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3.变化:宋朝--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七下 P58) 这种做法反映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说明在宋朝商业 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4.僵化:明朝——八股取士(七下 89) ⑴.目的:加强思想专制 ⑵.内容:①.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②.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 己的见解。③.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⑶.危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5.废除:清朝(八上 117) 1905 年,清政府接受张之洞的建议,废除科举制 (二).影响(七下 19)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人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土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古代民族关系  一、古代民族关系 朝代或 时期 主要民族关系史实 秦 1.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七上 P59) 2.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开发那里经济。(七上 P59) 西汉 1.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收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七上 P78) 2.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汉匈友好相和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七上 P79) 3.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解与交往。公元前 60 年,西域都护设立,西 域正式归属中央。(七上 P83) 魏晋南 北朝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七上 P106) 2.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七上 P115) 唐 1.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分别设立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七下 P22) 2.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与吐蕃 “和同为一家”(七下 P23) 宋 1.北宋和辽发生澶州之战,宋军获胜。辽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评价:加重宋朝的百姓的负担,但双方维持长久和平,有利于经济发展) (七下 P52) 2.北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七下 P52) 3.1127 年,金灭北宋。(七下 P53) 4.南宋初年,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后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界。(七下 P53-54) 5.1276 年,元灭南宋。(七下 P67) 元 1.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还加强 对琉球的管辖。(七下 P68) 2.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原先进入黄 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开始形成回族。(七下 P69) 清 1.册封达赖(顺治)和班禅(康熙);1727 年设驻藏大臣(雍正);确立金瓶掣签 (乾隆);(七下 P109-110) 2.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七下 P111) 3.蒙古土耳扈特部回归祖国(乾隆)(七下 P111) 4.1683 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 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七下 P104) 二、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新疆和台湾的联系和管辖 时间 新疆 西藏 台湾 三国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 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西汉 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 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 中央政府管辖 唐朝 唐朝在今新疆地区设 立安西、北庭都护府进 行管辖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 赞干布; 2.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 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元朝 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 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 朝的行政区。 设澎湖巡检司,正式管辖 台湾(当时称琉球) 明朝 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 者手中收复台湾 清朝 1.乾隆帝时,平安大小 和卓的叛乱,并设伊犁 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1884 年,清政府设新 疆行省 1.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2.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 尼”; 3.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与达赖 和班禅共管西藏。 4.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1.1684 年,清政府设台湾 府,隶属福建省 2.1895 年,清政府因签订 《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 给日本。 中华民 国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台 湾回归祖国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 藏同) 1.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 青藏、川藏、新藏三 条公路,密切了西藏 与内地的联系。 3.1959 年,西藏开始民 主改革,废除了封建 农奴制度,百万农奴 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 2.1987 年,台湾当局调整 三不政策,打破了两岸隔 绝状态; 3.1992 年,海协会和海基 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 共识 三、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 1、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 年,荷兰殖民者人侵台湾;1662 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 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2、第二次分离与回归: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1945 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第三次分离: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自此,台湾再次陷人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古代对外关系史实 朝代或时期 主要对外关系史实 西汉 1.张骞出使西域后,促使丝绸之路形成(①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 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动到欧洲;②作用:沟通了中西交通,大大促进 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七上 P84) 2.汉武帝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七上 P84) 隋 日本派遣隋使 唐 (全面开放) 1.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七下 P29-30) 2.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记》(七下 P31) 宋 1.宋朝时,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 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七下 P58) 2.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七下 P58) 元 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七下 P68) 明 1.1405-1433 年,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亚 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 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关系。(七下 P95) 2.元末明初,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平息倭患。(七下 P96) 3.明朝末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七下 P97) 4.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七下 P104) 清 (闭关锁国) 1.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战役。1689 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 楚条约》,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的领土。 (七下 P106) 2.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评价:①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闭关锁国使清政府既看不到世界形势 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 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七下 P108) 历史启示: 一个国家闭关自守必然落后于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前我们要坚持改革 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抓住时代发展自己。 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一、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战争 名称 时间 发起国 结果 影响 中国人民 抗争 鸦片 战争 1840-1842 英国 (八上 P2-5) 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内 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 款 2100 万元;③开放广州、福 建、宁波、上海五处的通商口岸;④ 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 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1.林 则 徐 虎 门 销烟。 2.关 天 培 在 虎 门 英 雄 牺 牲 第二次 鸦片战 争 1856-1860 英国、法国 (八上 P7-8) 清朝战败,同英法俄美签订《北 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 度 1、洪秀全领 导 太 平 天 国 运 动;太平 军 抗 击 洋 枪 队 打 死 华 尔 2、左宗棠收 复 除 伊 犁 以 外 的新疆 甲午 战争 1894-1895 日本 (八上 P16-17) 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 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合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 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 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程度 黄海大战,邓 世 昌 壮 烈 牺 牲 八国联 军侵华 战争 1900-1901 八国 (八上 P20-22) 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内 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 2.5 亿两, 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⑧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 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 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义 和 团 奋 勇 抗 击 八 国 联 军 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北京东交 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 护,不准中国人民居住。 抗日 战争 1931-1945 日本 (八上 P70-83) 中国战胜 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 扭转了 100 多年来中 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 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 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 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 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杨 靖 宇 在 东 北 组 织 抗 日 游击队;张学 良 杨 虎 成 屐 西安事变;林 彪 指 挥 平 型 关大捷;李宗 仁 指 挥 台 儿 庄战役;彭德 怀 指 挥 百 团 大战, 二:五四运动(1919 年 5 月 4 日)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地点、主力:前期(北京 学生)  后期(上海 工人) 3、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近代化的探索  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阶段 事件 时间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 性质 军事 器物 洋务 运动 (八 下 P28) 19 世纪 60-90 年代 ( 地 主 阶 级洋务派) 奕 、曾国 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 之洞 “自强、求 富” ①创办一批军事 工业;②创办一 批民用工业;③ 筹建了南洋、北 洋和福建三支海 军;④兴办新式 学堂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 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 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 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注 意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 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 开辟了道路。 一次失 败的封 建统治 者的自 救运动 戊戌 变法 (八 下 P32) 1898 年 ( 资 产 阶 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 启超 ①改革政府机构, 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人士;②鼓 励私人兴办工矿 企业;③开办新 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④ 创办报刊,开放 言论;⑤训练新 式军队等 起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 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 想文化的传播,具有爱国 和进步的作用 资产阶 级性质 的改革 政治 制度 辛亥 革命 (八 下 P36) 1911 年 ( 资 产 阶 级革命派) 孙中山 “ 三 民 主 义” ①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 ②1912 年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 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 心 资产阶 级性质 革命 思想 文化 新文 化运 动 (八 下 P40) 1915 年 开始 ( 资 产 阶 级 知 识 分 子)陈独秀、 李大钊、胡 适、鲁迅 “民主、科 学” ①.前期:四个提 倡、四个反对(提 倡民主,反对专 制独裁;提倡科 学,反对迷信盲 从;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②.后期:主要宣 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 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 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 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资产阶 级的思 想解放 运动 二、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1、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是一个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 程,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 2、结论: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懈探索精神的民族;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 主革命的任务;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 90 周年(1921——2011) 一、 党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 原因: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宪章运动。 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核心内容),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失败的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结果: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 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巴黎公社(今年是巴黎公社诞生 140 周年) 时间:1871 年 3 月—5 月 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 神永远激烈着后人。 (二)列宁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 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建立了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工人和士兵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 年 8 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 月 7 日,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 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 民地半殖民人民的解放斗争。 4、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和 领导为中共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 五四运动的基本知识点: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地点: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天安门,3000 多名学生集会演讲、游行示威。 3、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其中最能体现五 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经过:第一阶段:1919 年 5 月 4 日开始。运动主力:青年学生。中心:北京 第二阶段:6 月初。 运动主力:工人阶级。中心:上海 5、运动的结果: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消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 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6、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 7、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地位)。 8、五四精神:即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921 年 7 月 23 日 上海 2、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3、参加人: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也出 席了大会。 4、中共一大的内容: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 现共产主义。②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 焕然一新了。 四、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见上) 2、遵义会议 1935 年 1 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 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 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45 年 4 月,延安 (2)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3)内容:①主要任务是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 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毛泽东思想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中共八大 1956 年 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地点:1978 年底 、北京。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9、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 导思想。 10、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 指导思想。 五、党的丰功伟绩 1、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 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胜利,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顽 强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领导人民经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1951 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5、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六、党的艰苦历程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3、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并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建 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 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的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5、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 据地的开始。 6、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二)、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红军长征过程: (1)1934 年 10 月党中央、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 (2)1935 年 1 月召开遵义会议 (3)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4)渡过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1935 年 10 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6)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 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中的艰难险阻:(1)人为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2)恶劣的自然环境:终年积雪的雪山, 一望无际的草地(3)生活困难:缺少粮食给养等 5、长征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抗日战争(略) (三)解放战争(略)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成立标志: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 (2)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 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国际:新中国的成立,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五.)西藏和平解放(了解) 1. 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 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六)土地改革 (1)土改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1950 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 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0 年冬,全国开始进行土改。 (3)结果:到 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 放。 (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 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七、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21 年实施新经济政策。(90 周年)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三大改造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 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 1958 年党中央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1960 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八、你从中国共产党斗争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领导者。 九、统一战线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 年 9 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 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 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分裂 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压人民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 新。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分裂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 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 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 革命的发展。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一、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一大 1921 上海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 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 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 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 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 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 新。 (八上 P48) 遵义会 议 1935 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 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 的正确主张,并选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等 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新 的党中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 了党、红军、革命,是党的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八 上 P60) 七大 1945 延安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 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等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 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八上 P81) 八大 1956 北京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当 前党和人民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等。 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 端。 (八下 P27) 十一届 三中全 会 1978 北京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 战略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 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 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 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改革 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 正 确 道 路 。 ( 八 下 P38-39) 十二大 1982 北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下 P48) 十三大 1987 北京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八下 P48) 十四大 1992 北京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了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八下 P49) 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下 P50) 二、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 1、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启示: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 名称 时间 内容 实质 影响 土地改革 (八下 P12) 1950-1952 废 除 地 主 阶 级 封 建 剥 削 的 土 地 所 有制,实行农民的 土地所有制 变封建土地所有 制为农民土地所 有制(两者都是私 有性质 ) 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消灭地主阶级;②、农民 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 上经济上翻了身;③、解 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 得迅速发展,为国家工业 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对农业的 社会主义 改造 (八下 P23) 1953-1956 把 分 散 的 个 体 农 民组织起来,引导 他 们 参 加 农 业 生 产合作社,走集体 化 和 共 同 富 裕 的 社会主义道路 变农民土地所有 制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 业发展 人民公社 化运动 (八下 P27) 1958 向全民所有制、共 产主义过渡 左倾错误(“共产 风”) 使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 重经济困难 家庭联产 承包经营 责任制 (八下 P42) 1978 年开始 把 集 体 土 地 长 期 承包给农民耕种, 农民自主经营 所有权与经营权 相分离(注意土地 依然属公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的迅速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启示 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2、改革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我国的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⑴.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⑵.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⑶.我国的城市改革主要针对国有企业进行。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 ⑴.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为经济特区。 ⑵.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⑶.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外交的风雨和彩虹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 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 玄奘西游天竺,《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重要典籍。 (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 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 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对外开放,有 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 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 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 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 1 ) 侵 略 战 争 : 鸦 片 战 争 ( 1840-1842 )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 1856-1860 )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工具。 (3)外国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及其对列强和中国分别产生了的影响 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①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中国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 断加深。 (4)中国近代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是中国被迫,便利外国资本输出,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进行经济掠夺,具有强迫性、 侵略性; ②后者是中国主动,便于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主动 性、主权性。 三、新中国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 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 建立外交关系; ⑵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阻 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侵略朝鲜,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为此进行抗美援朝;阻挠我国恢复联合国 合法席位。。 2、20 世纪 50 年代的外交: 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1953 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 与两国的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⑵1954 年 4 月--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⑶万隆会议:1955 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3、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⑴中美建交: 原因: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 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过程:1971 年 4 月,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1971 年年 7 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 举行会谈。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 交关系。中美两国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⑵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⑶中日建交: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 热潮。 4、20 世纪 90 年代的外交 ⑴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⑵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21 世纪初的外交: ⑴2001 年,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⑵2001 年,中、俄、哈、吉、塔五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⑶2001 年 11 月,这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⑷2001 年,中国申奥成功; 四、新旧中国的外交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 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发愤读书,准备报效祖 国,振兴中华等。 五、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根本原因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 人民的共同努力。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改革 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 日 关 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 ② 事例:遣唐使 、 鉴真东渡日本 (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 世纪的侵华战争 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 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 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 年七七事变(卢沟桥 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 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1972 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 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 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 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 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 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 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 势力。 5. 从中日战争中,日本可吸取的历史教训有哪些? ①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发展之路;②正视中日关系史的那段不幸经历,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国民和青 年时代;③警惕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势力的重新抬头;④要珍惜和维护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6. 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和政治大国抬头的表现有哪些? 从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对外侵略的罪行到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从日本对外派遣自卫队参与国际重大军事 活动,从日本要求修宪到要求加入联合国。 7. 你认为面对 21 世纪的中日关系,日本应该做些什么? 遏制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主动承担战争责任,真诚地、公开地向中国人民、亚洲人民 道歉;有远见的日本政治家应致力于精心培育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明白中日友好关系是亚太稳定乃至世界和平 发展的基础,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取信于世界人民。 8. 中日关系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日本对侵华历史的反省问题; 当前日本右翼势力兴风作浪,否认侵华, 美化战争,严重影响了中日的友好关系。 9. 从“日本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事件”到“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影响和我们的态度:① 实质:日本政府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为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② 影响: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损害中日关系,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③我们的态度:我们 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居安思危;我们须面向未来,以史为 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1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和战争。据史说说中日应如何交往? ①日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汲取历史教训②中国应警惕军国主义复活③两国人民须面向未来,以 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11. 日本应如何正确对待侵华战争?①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犯下的罪行;②信守和平承诺;③做一 个负责任的大国;④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友好相处。 12. 对新形势下发展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加强中日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对历 史遗留问题要加大多方谈判与交流。 13.日本发展上的三次飞跃。 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 50-70 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例题】 材料一:公元 702 年到 777 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 6 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 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材料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日友好交往最主要的内容是,大批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1896 年清政 府第一次派赴日留学生 13 名。此后中国留学生逐年增加,1903 年增至 1000 人,1905 年后半年 骤增至 8000 人,是留学日本最盛时期。 (1)材料一中的这种现象对日本政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日交往与唐朝有什么不同? 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向中国学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洋务运动时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向日本学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使日本强大起来。 (4)从材料的原因、现象及影响的分析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可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 (5)对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事件的认识:①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②悲剧的 元凶是日本军国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应该将日本法西斯与日本人民加以区别;③核技术 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但是利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中 美 关 系: 1. 近代:①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② 1922 年华盛顿会议,迫使中国签订《九国 公约》,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 现代: ①建国前:扶蒋反共的政策; ②建国初:封锁禁运 包围威胁、敌视态度、外交孤立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中国恢 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70 年代:1971 年“乒乓外交”,小球(乒乓球)影响大球(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 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 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90 年代:1999 年 3-6 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首次越过联合国安理会,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 子,发动科索沃战争,干涉并侵略一个主权国家,并轰炸中国南联盟大使馆,严重侵犯中国的 主权。 3.美国的人权问题: ①评价美国的“人权高于主权”(评价美国轰炸南联盟):人权高于主权是指美国的人权高于别国的主 权,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干涉他国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 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途径。 ②美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内仍存在种族歧视、民族不平等问题;美国的对外战争,对自然环境和人民 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破坏;伊拉克战争中的虐待俘虏事件。 ③面对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议案,我们的态度:坚决反对和挫败美国的反华议案,坚决反对将人权 与各种援助,甚至互惠性的贸易往来挂钩,不接受把人权作为交往的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尊严。 4.轰炸南联盟:轰炸南联盟并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 5.据史说说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当今世界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合作与发展。我 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自己,也要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6.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 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列举新中国的主要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 2.20 世纪 50 年代的成就: 1953 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 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 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3.20 世纪 70 年代: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6 届联合国大会);1972 年中日建交;1972 年尼克松访华,在 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 年中美建交。 4.20 世纪 90 年代:1997 年香港回归;1999 年澳门回归 5.2001 年:中国加入 WTO;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 APEC 会议、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 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科技革命  一、主要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览表 时 间 原 因 领导阶级 主要经过 结 果 意 义 1640 ~ 1688 (九上 P67) 封建专 制统治 严重阻 碍资本 主义发 展,阶 级矛盾 激化。 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 (代表人 物是:克 伦威尔) 1、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 2、1640 年新议会的召开 3、1645 年纳西比战役击溃王 军 4、1649 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5、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6、1660 年封建王朝复辟 7、1688 年宫廷政变,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确 立 君 主 立 宪 制 的 资 产 阶 级 专政 1、推翻了封建君 主专制,2、确立 了 资 产 阶 级 的 统 治,为资本主义发 展扫清了道路。3、 推 动 了 世 界 历 史 进程 2、美国独立战争一览表 时 间 原 因 领导阶级 主要经过 结 果 意 义 1775 ~ 1783 (九上 P72) 英 国 的 殖 民 统 治 阻 碍 了 北 美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的发展 资产阶级 和种植园 主 阶 级 (代表人 物:华盛 顿)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 件 2、爆发:1775 年来克星顿 枪声 3、建军:1775 年任命华盛 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4、独立:1776 年 7 月 4 日 《独立宣言》发表 结束了英国的 殖民统治,实 现了国家独立, 1787 年 宪 法 的制定确立了 比较民主的资 产阶级政治体 制 1、结束了英国的 殖民统治,实现了 国家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 主 的 资 产 阶 级 政 治体制,有利于美 国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5、转折:1777 年萨拉托加 大捷 6、胜利:1781 年约克镇英 军投降 7、和约:1783 年英国承认 美国独立 3、对以后欧洲和 拉 丁 美 洲 的 革 命 也起了推动作用。 3、法国大革命一览表 时 间 原 因 领导阶级 主要经过 结 果 意 义 1789 ~ 1794 (九上 P78) 波 旁 王 朝 的 封 建 专 制 统 治 阻 碍 了 法 国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的 发 展 资产阶级 (代表人 物:罗伯 斯庇尔) 1、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 2、开始:1789 年 7 月 14 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1789 年 8 月,制宪会议 通过《人权宣言》 4、1792 年 9 月废除君主制 度,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 一共和国) 5、1793 年处死国王路易十 六 6、罗伯斯庇尔掌握了政权, 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把 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 法国的封建统治, 传播了资产阶级自 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 具有很大影响。 4、美国南北战争 时 间 原 因 领导阶级 主要经过 结 果 意 义 1861 ~ 1865 (九上 P111) 南 方 种 植 园 经 济 阻 碍 美 国 资 本 主 义 的发展, 南 北 方 矛 盾 激 化 资产阶级 (代表人 物:林肯) 1、导火线:1861 年 3 月, 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2、开始:1861 年 4 月,南 方率先进攻北方,内战爆发 3、转折:1962 年 9 月,林 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 言》 4、胜利:1965 年 4 月,南 方投降,内战结束 北方获胜 1、南北战争是美 国 历 史 上 第 二 次 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废除了奴 隶制度,扫清了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又 一大障碍,为以后 经 济 的 发 展 创 造 了条件 5、辛亥革命 时 间 背景 领导阶级 主要经过 结 果 意 义 1911 ~ 1912 (八上 P36) 清政府成为帝 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工具,要 求推翻清政府, 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 思想得到广泛 传播 资产阶级 革命派 代表人物: 孙中山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1、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昌起义成功 2、随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3、1912 年元旦,孙中山 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4、1912 年 2 月 12 日,清 宣统帝下诏退位 5、1912 年 3 月,袁世凯 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失败   1、推翻了清朝的 统治,结束了我国 两 千 多 年 的 封 建 帝制。 2、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 3、促进了我国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二、主要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国别 时 间 原 因 主持 人 主要内容 性质 评 价 俄国 1861 年 改革 (九上 P117) 1861 年 农奴制阻 碍了俄国 资本主义 发展,社 会危机严 重 沙皇 亚历 山大 二世 1、农奴在法制上是自 由人;2、地方再也不 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 们的生活;3、农奴必 须出钱赎买份地。 自 上 而 下 的 资 产 阶 级 性 质 的 改革 进步性:加快了俄国资 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 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点。 局限性:留下大量封建 残余 日本明治 维新 (九上 P118) 1868 年 西方的殖 民侵略和 幕府统治 引发严重 的民族危 机,社会 危机 明治 天皇 1、政治上,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2、经 济上,允许土地买卖, 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 展近代工业;3、社会 生活上,提供文明开化, 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 展教育 自 上 而 下 的 资 产 阶 级 性 质 的 改革 进步性:使日本从一个 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 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 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 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 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 建残余,很快走上对外 侵略扩张道路。 中国戊戌 变法 (八上 P32) 1898 年 甲午战争 后,帝国 主义掀起 瓜分中国 的狂潮, 民族危机 严重 光绪 帝 1、政治上:改革政府 机构,作用维新人士; 2、经济上:鼓励私人 兴办工矿企业;3、文 化上:创办新式学堂, 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 刊,开放言论;4、军 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自 上 而 下 的 资 产 阶 级 性 质 的 改革 进步性:有利于中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 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 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参与政权,有利于资产 阶级思想的传播,起了 思想启蒙的作用 注: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还有俄国的二月革命。(九下 P2) 三、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后)的重要文献 名称 国 家 时间 制定机 构 主要内容 意义 权利法案 英 国 1689 英国议 会 通过法律形式对国王权 利进行明确的制约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 级统治 独立宣言 美 国 1776 大陆会 议 宣传一切人生而平等,同 时宣告北美脱离英国独 立 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1787 年宪 法 美 国 1787 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实行三权分立 使美国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 产阶级政治体制 人权宣言 法 国 1789 制宪会 议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 平等, 私有财产不可侵 犯 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 等级制度的思想 法典 法 国 1804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确立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解放黑人 奴隶宣言 美 国 1862 林肯政 府 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 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 加北方军队 广大黑人踊跃报名参军,战 争形势逐渐有利于北方。 友情提示:注意对华盛顿、拿破仑、林肯等人评价,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比较内容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英国:19 世纪上半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未完成,正在进行 标  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 机的发展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 工程、生物技术等 标志性发 明 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 新能源 煤炭 石油、电力 核能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实  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信息 化 特  点 进入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 进入信息化时代 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影  响 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 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 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 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 界的统治,③世界形成了西 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①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 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 联系;②使资本主义由 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 义过渡。 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 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 局的多极化。 启  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外史上的著名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  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七上 P38) ⑴、时间:公元前 356 年      ⑵、主持人:商鞅 ⑶、变法主要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 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 治理。 ⑷、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 强的封建国家。 ⑸、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 P115) ⑴、时间:5 世纪末  ⑵、改革主持人:孝文帝 ⑶、改革内容: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 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 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⑷、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⑸、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3、戊戌变法(见专题) 4、土地改革(见专题)5、70 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见专题) 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日本的明治维新:(具体内容见专题)2、俄国 1861 年改革:(具体内容见专题) 3、苏俄新经济政策:(九下 P7) ⑴、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 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⑵、开始时间、主持人:1921 年 列宁 ⑶、内容:①农业上:用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上:允 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商业上: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⑷、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⑸、作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苏联斯大林模式:(九下 P9) ⑴、形成标志:1936 年新宪法的制定 ⑵、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作用。但这一摸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晶品种少、质量差。第三,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 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⑶、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 国情出发,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使社会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5、美国罗斯福新政:(九下 P22) ⑴、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⑵、时间、主持人:1933 年 罗斯福 ⑷、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以消除经济危机。 ⑸、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⑹、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⑺、作用:新政取得了明显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 调整、巩固与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得到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 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新政不可能从根本土消除经济 危机。 ⑻、启示:对我围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硼,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 的主导,须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 续、稳定、健康发展。 ⑼、性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三、思想解放潮流 名称 兴起时间 兴起国 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 性质 作用 文艺复兴 14 世纪 意大利 人文主义 但 丁 、 达·芬奇、 莎士比亚 资 产 阶 级 思 想 解 放 运动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 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九上 P58) 启蒙运动 18 世纪 法国 反对封建专制强 调自由、平等、民 主、人权和法制 伏尔泰等 资 产 阶 级 思 想 解 放 运动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 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 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 社会进步(九上 P138) 马克思主 义 19 世纪中 德国 批判资本主义制 度,建立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 格斯 无 产 阶 级 思想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 展(九上 P107)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形成: ①1919 年 1 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 赛体系”,确立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 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与会各国签署《九国公约》等 一系列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 定的和平环境。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 年二战爆发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 1955-1991) 1.形成 ①为协调盟国行动,1945 年 2 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达成许多重要协议,基本勾画了战后 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 年 5 月,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 年 5 月,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 年苏联解体 三、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 年后至今) 1.形成 1991 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 ①一超 --美国 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四、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 1.原因 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业遭到几 乎所有国家的反对。 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 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②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 一.中国古今历史上科技成就。 1.东汉: (1)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意义: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 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最早的造纸技术是西汉时期发明的) (2)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不追求官位高低,官运的飞黄腾达);发明能“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 仪”——世界公认最早地震仪器。 2.南朝; 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7 位数 字,即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领先世界近 1000 年。 3.四大发明:(宋元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 (1)造纸术: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蔡侯纸)。 (2)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金刚经》:唐朝印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 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术:北宋的毕升发明,比欧洲早 400 年;元朝科学家王祯发明“转轮 排字盘” (3)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②北宋制成指南针(罗盘针),并开始 用于航海事业。③南宋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 条件。 (4)火药:①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宋元时期:火 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③13、14 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欧洲。 4. 新中国成立后: (1)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成为继苏联、美国、 法国、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03 年“神舟 5 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 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成功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2005 年“神舟 6 号”发射成功,) (2)袁隆平 (1)2001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水稻专家袁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籼型杂交水稻) ,实现了水道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 农学界称为“杂交水道之父”;他培育的杂交水道被称为“东方魔稻”。 (3)863 计划:1986 年 3 月,4 位老科学家向中共中央写了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 议》一封信,指出:为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向邓小平建议发展高科技,得到批示。历史上称为 “863 计划”。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7 个 领域作为重点。1996 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 8 个领域。 5.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要学习科学家成功的经验,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探索, 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重视品德修养,注重科技创新、刻苦钻研。 二.列举世界历史上科学家及主要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灯、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中“力学三定律”对自然科学 贡献最大、达尔文的进化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推翻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爱因斯坦(20 世纪伟大科 学家)的相对论,推动物理学革命,为原子弹和原子能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打开原子时代大门.(注意:2005 年是爱因斯坦奇迹 100 周年和逝世 50 周年。) 三.三次科技革命:(具体内容见专题)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发展变化 (一)美国 1、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2、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中东产没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 1974~1975 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地位下降。.20 世纪 80 年代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3、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西欧. 1、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1)美国的大量援助(2)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3)制定恰当的 经济发展政策。 2、20 世纪 60 年代,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 3、1993 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各国将逐渐使用单一 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 作、学习或居住。 4、意义: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日本 1、日本经济发展原因:(1).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美国扶持日本。 (3)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7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8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四)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或借鉴 共同点:①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②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合作;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 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背景:东西方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含义: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强,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③ 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重要表现) 4、影响:①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②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 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5、中国对策:①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②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的经济管理 经验。③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 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 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 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 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 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际地位提高,政治经济实力大增,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2)大力发 展科技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3)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1)美国的扶持:为对付苏联,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2)发 挥高素质劳动力优势;(3)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4)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5)欧共体(欧盟)的建立。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1)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美国扶持: 朝鲜战争时期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繁荣;(3)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科技成果;(5)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特别在 80 年代,日本实施“科技立国”政策,促 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都有美国的扶持;都注意引进最新科技成果;都重视发 展科技和教育;都采取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 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 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1)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 障碍,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2)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都在积 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 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4)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 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表现:(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 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 各国之间自由流动;(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6)国际组织的建立; 如: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3、影响:有利:经济往来障碍减少,企业可更多自由在世界范围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对 发展中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是良好机遇。不利: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在国际贸易中常处于劣势: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经 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加大;拉大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顺应 潮流积极加入,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 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 世纪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 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 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 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2、第二次:1870~1913 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 进经济的发展。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 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 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 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 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 世纪 50~70 年代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 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 前发展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影响:①70 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 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 系日益密切,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国 际 组 织 类 1. 国际联盟: (1) 成立依据:《凡尔赛和约》。 (2) 成立时间:1920.1 (3) 实际操纵国:英国和法国(美国没有加入)。 (4) 性质:西方列强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工具。 (5) 停止活动:二战爆发后。 (6) 宣布解散:1946.4 (7) 替代组织:联合国 2. 联合国: (1) 倡导建立:1945.2 的雅尔塔会议。 (2) 正式建立:1945.10.25 (3) 1947 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4) 第 26 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欧盟: (1) 正式建立:1993.11(共 12 个国家;总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2) 前 身:欧共体(1967.7 建立,共 6 个国家) (3) 走向联合的原因(目的):①为振兴经济;②在美苏两级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 (4) 欧洲联合的第一步:组建“欧洲煤钢联营” (5) 统一货币:欧元。 (6) 地 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 (7) 作 用: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欧洲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8) 发 展:到 1994 年,有 15 个成员国;目前有 27 个成员国。 (9) 性 质:欧洲经济政治联盟。 4. 北约: (1) 成立时间及目的:1949.8;对抗苏联。 (2) 发动战争:科索沃战争。 (3) 性 质:军事政治集团。 (4) 现 状:由最初 12 个国家发展到目前 26 个成员国;北约东扩(扩大到东欧国家)。 5. 华约: (1) 成立时间:1955.5(成员国是东欧八国) (2) 目 的:对抗北约。 (3) 性 质:军事政治集团。 (4) 宣布解散:1991 年。 6. 世界贸易组织(WTO): (1)前身:关贸总协定。 ① 成立时间、地点、成员国、生效时间:1947.10;瑞士日内瓦;23 国;1948.1.1. ② 宗旨:实现贸易自由,逐步降低关税,清除贸易壁垒。 ③ 作用:经历了从“富人俱乐部”到“经济联合国”的变化。 (2)成立:1995.1.1(总部:瑞士日内瓦) (3)成立原因:随着国际贸易日益复杂化,在解决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外国直接投资等新领域中日渐 增多的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4)宗旨: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5)职责范围:(见九下 121—122 页) (6)中国入世:2001.11 2011 年中考中外周年大事 1、1 月 11 日——太平天国运动 160 周年。1851 年 1 月 11 日,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 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囯”,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 年 3 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 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1864 年 7 月,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了。 2、3 月 3 日——俄国农奴制改革 150 周年。1861 年 3 月 3 日(俄历 2 月 19 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 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进行农奴制改革。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 的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4 月 15 日——美国南北战争 150 周年。1861 年 4 月~1865 年 4 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 又称“美国内战”。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美国内 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 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但是,内战并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4、3 月 18 日——巴黎公社革命 140 周年。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巴黎的工人举行武装 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3 月 28 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 权。5 月 28 日,巴黎公社失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 大敌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5、9 月 7 日——《辛丑条约》签订 110 周年。1901 年 9 月 7 日,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 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 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 6、10 月 10 日——辛亥革命 100 周年。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占领 武汉三镇,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1 年是旧历辛亥年,历 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 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1921 年 7 月 23 日至 31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 就焕然一新了。 8、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80 周年。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 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 抗战了。 9、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 70 周年。1941 年 12 月 7 日凌晨,日本军队出动大批飞机偷袭太平 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次日,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0、5 月 23 日——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1951 年 5 月 23 日,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 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在北京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 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1、10 月 25 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0 周年。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 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 23 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恢复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2、12 月 25 日——苏联解体 20 周年。1991 年 12 月 25 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 辞职,苏联正式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13、10 月 20 日——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举行 10 周年。2001 年 10 月 20 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宣言》、《上海共识》等文件。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 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4、6 月 15 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10 周年。2001 年 6 月 15 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 织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 关系。 15、12 月 11 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 周年。2001 年 11 月 11 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 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同年 12 月 11 日, 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 143 个成员。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展示了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有力地扩大了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 略性调整,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 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 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 年元旦,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 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 年召开国民党“一 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 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 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 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 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 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 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 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 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13、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4、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 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15、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和谐世界、和谐中国 1、“以人为本”思想 (1)西方和谐思想:“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 启蒙思想:呼唤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和天主教会,追求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 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精神 2、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 ①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②《人权宣言》 ③:《独立宣言》 ④: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新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3、历史上不和谐的声音 (1)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 (2)中国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 30 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 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3)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社会矛盾、工业“三废”、人口、资源和城市化问题等;科学技术在 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见专题八)。 4、历史启迪 (1)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2)必须深入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3)必须加快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 (4)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辟和谐社会建设的广阔前景。 (5)必须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激活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6)必须直面矛盾,化解危机,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 5、举出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艰辛探索中“积累了反面经验”的典型事件两例,并概要指出“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事例: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意义: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6 指出近现代史上威胁亚太地区“和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举出新中国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促进区域 发展,做出一系列努力的典型事例三例. 因素:近代有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日本对亚洲的侵略;现代有美国的霸权政策.日本的右翼势力.国际 恐怖主义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等. 事例: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构想;做出了“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 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7、“促进和谐人人有责.”请你就如何开展和谐校园建设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可选择“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一点,结合学校 实际回答. 五、巩固训练: 1、2000 年 9 月 6—8 日,在纽约召开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来自 180 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 就世界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 (2)世界格局变化导致了哪些矛盾的激化? 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3)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什么? 重大任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举例说明 21 世纪的世界和平仍面临着挑战。(要求举 3 个例子) 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美国对伊拉克的袭击与制 裁;印巴冲突;伊朗核问题等。 六、欧盟 50 年和经济全球化 (1)分析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并举出体现这一趋势的典型事例两例。 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典型事例: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跨国公 司或生活中的事例 3、(1)假如你准备到法.德.意等国去旅游,你最好带什么货币?欧元 (2)欧洲联盟的成立对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上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政治上提高了欧盟成员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欧洲联盟成立的目标及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标:实行经济政治一体化。 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4)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至少举两例) 变化:享受共同的公民权利,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打破国家界限;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实 行资源共享,资本、商品自由流通;不同国籍的公民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使 用统一语言等。 中考历史启示类问题分篇归类 一、改革篇 二、革命篇 三、思想解放篇 四、世界大战篇 五、科技革命篇 六、国家建设道路探索篇 七、经济全球化篇 一、改革篇 史实:中国改革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外国改革史:日本大化改新;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 规律总结 1、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 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 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 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3、改革的启示: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③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 ④ 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⑤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二、革命篇 史实: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外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 拉美独立运动 启示:1、落后野蛮的制度最终是要被推下历史舞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封建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必然会被推翻和粉碎。 5、国家独立和统一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前提和基础。 三、思想解放篇 史实: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外国: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启示:1、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思想解放推动政治运动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四、世界大战篇 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启示:1、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2、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3、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4、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5、战争客观上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五、科技革命篇 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40 年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 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2、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个国家都应该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3、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带来了如战争、环境、资源消耗、 高科技犯罪。。。。。。。等消极影响。 4、青少年应该自觉履行历史使命,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国家民族 振兴做贡献。 六、国家建设道路探索篇 史实: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成就 外国: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 启示: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经济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大 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4、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七、经济全球化篇 史实:1、新航路的开辟。 2、20 世纪经济全球化 启示:1、科技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防 范风险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