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默写 ‎(1)斗折蛇行.   。(柳宗元《小石潭记》) ‎ ‎(2)锦相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落曰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    。(李淸照《如梦令》)‎ ‎(5)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3.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 ‎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估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   ‎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和   。‎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   ②乃尽湿之   ‎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 第二件:   。‎ 二、现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 动力、 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 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 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 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 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3)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 利:(1)   ;(2)   。‎ 弊:(1)   ;(2)   。‎ ‎(5)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 文中的例子)‎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 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 ⑮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 ⑯ “关你什么事!”‎ ‎ ⑰ “我是你爹!”‎ ‎ ⑱“起来!”‎ ‎ ⑲父亲没动。‎ ‎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 ㉒“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àn mù   ‎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细读第㉔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三、综合运用 ‎7.阅读下面材料.宪成下列各題 ‎ 201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付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某校“文博社团”准备在这一天参现博物馆。‎ ‎ 同学们准备制作宣传牌放到博杨馆门口.拟写了四句面向市民的宣传语。(见第1题)‎ ‎ 当天.社团成员选择了三个博物馆.分组体验主题文化活动。(见第2题)‎ ‎ 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第3题).发出了超为“做博物馆忠实粉丝”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 ‎(1)下列宣传语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在博物馆遇见更好的自己 B.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C.在博物馆.你能听到岁月的足音 D.今天.让我们与博物馆有个约会 ‎(2)如果你是社团成员.请你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并说明理由。‎ ‎①上海博物馆:“邂逅大师”欧洲油画艺术珍品展 ‎②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闻香识药”中药课程 ‎③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人•和谐”主题展 ‎(3)依据(链接)材料.补写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 ‎①博物馆免费开放.为走进博物馆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②   ;‎ ‎③   。‎ 四、写作 ‎8.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 ‎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 ‎1.默写 ‎(1)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 ‎(2)锦相貂裘. 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浮云游子意 .落曰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李淸照《如梦令》)‎ ‎(5)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解答】答案:(1)明灭可见 ‎(2)千骑卷平冈(重点字:冈)‎ ‎(3)浮云游子意 ‎(4)却道海棠依旧 ‎(5)种豆南山下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关汉卿 。‎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D ‎ 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考点】EI:送别离别诗.‎ ‎【分析】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 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要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熟记名篇及作者.这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文章表达的中心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逐一辨析选择.这首小令描写了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的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远望.依依不舍之情.情人已走.但送别人却心情难以平复.迟迟不归.再望远方.只有小溪.小路.远山.而情人已远走.再也看不见.想来令人肝肠寸断.艺术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入木三分的写出了一位女子送别情人时的情态.心绪.给人以言尽而意无尽的艺术感受.此曲前三句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后四句.则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并不是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故选:D.‎ 答案:‎ ‎(1)关汉卿 ‎(2)D.‎ 译文:‎ 自从那天送别你后.我心里依然是难舍难分.相思之情萦绕在胸何时才能断绝?记得送别你时.我斜倚栏杆目送你远行.不时用衣袖佛去眼前如雪的扬花.怕它们阻挡了我的视线.我看到一弯溪水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挡住了伸向远方的小路.这时我才想到.你真的离我而去了.‎ ‎3.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 ‎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估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 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登山的过程 和 所见的景色 。‎ ‎【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参考:‎ ‎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解答】(1)该题考查的是古文的文学常识.只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即可.A正确;B姚鼐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正确;D正确;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澈:到水底;句意为: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登山的过程和所见的景色.‎ 答案:‎ ‎(1)B ‎(2)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登山的过程 所见的景色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 作为、做成 ②乃尽湿之 全、都 ‎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 第二件: 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 ‎【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翻译: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解答】(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留下可以做成房梁.为:作为、做成.‎ ‎②句意为: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尽:全、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病:嫌弃;句意为: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答案 ‎(1)①作为、做成 ②全、都 ‎(2)C ‎(3)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 ‎ 二、现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 动力、 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 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 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 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3)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 利:(1) 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2) 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 弊:(1) 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2) 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 ‎(5)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 文中的例子)‎ ‎【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第①段引出说明的对象﹣﹣“无人机”;②③段.介绍什么是“无人机”.以及它最初的使用领域;④⑤段.介绍无人机的应用广泛.以及其造价的大幅降低的趋势;⑥⑦段.介绍某些时候.无人机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⑧段.总结全文.对无人机的未来走向表示忧思.‎ ‎【解答】(1)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敲锣打鼓基础上.分析其语境义.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结合语境来看.指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迅速崛起.‎ ‎(2)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文段的基础上.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的分析.A、首句“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表明本段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分析正确.B、第四段举了无人机在“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只具体地举了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一个例子.分析有误.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无人机航拍可以为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但并没有表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分析有误.D、本段主要说明“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选项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分析有误.故选A.‎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本句中的“左右”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正好是三年前的十分之一.这就会与事实不符.最后再强调一下.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即可.‎ 文章在前五段主要分析无人机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六七两段分析其弊端.结合这些段落中的内容分别概括现两点.‎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结合文中的介绍与举例.展开想象.写出无人机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可.如: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 答案:‎ ‎(1)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2)A ‎(3)不能删去.“左右”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数.与事实不符;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利:①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②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弊:①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②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5)示例: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 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 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 ⑮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 ⑯ “关你什么事!”‎ ‎ ⑰ “我是你爹!”‎ ‎ ⑱“起来!”‎ ‎ ⑲父亲没动。‎ ‎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 ㉒“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àn mù 羡慕 ‎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 父亲生气砸车 ﹣ 刘伟挣钱买车  ﹣父子骑车看病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细读第㉔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考点】9E:小说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小说以“单车”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 写刘伟羡慕别人有自行车.在他发了一个月的脾气情况下.母亲为他买回一张旧车;第二部分(③~④).写刘伟成天骑车出去混.父亲一怒之下砸了他的车;第三部分(⑤~⑩).刘伟在父亲砸车后愤怒离家而去.两个月后带着一辆新车回来了;第四部分(⑪~24).写父亲二人骑车上医院.路上父亲弄清了自行车的来历.高兴地搂着儿子的腰向医院而去.‎ ‎【解答】(1)本题考查音节的拼写与汉字的书写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根据平时的积累与语境写出正确的汉字字形.这里应填的词是:羡慕.‎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句子.这是一道选择题.从四个选项内容来看.都表示了事件发生时的时间.结合前后内容来看.刘伟离家而去是在父亲砸车的第二天.全文并没有环境描写.没有交代那时的季节.但从“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可以判断是在夏天”这句话分析.故选A合适.为下文为一情节的出现作铺垫.‎ ‎(3)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线索.即可概括出其他的情节.小说在写母亲买回旧车后.因为刘伟天天骑车出去混.父亲生气砸车;刘伟生气离家而去.实则搬砖挣钱买车;最后写父亲弄清了真相.高兴地与儿子一起去医院.‎ ‎(4)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事物出现前文章写了什么.事物出现后故事情节有了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理解.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切题的答案拟写出来.两段的内容相似却反复出现.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是为了强调这二人的动作.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其实都是他们想念儿子的表现.强调他们对儿子的思念程度之深.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5)本题考查小赏析说结尾的妙处.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结加点词语来看.父亲的动作“环住”表现了他对儿子的认可;儿子“一震”表现他感受到了父爱.心里的激动;“车铃声”则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表现小说的主旨;同时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并篇末点题.‎ 答案:‎ ‎(1)羡慕 ‎(2)A ‎(3)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4)示例: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5)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储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三、综合运用 ‎7.阅读下面材料.宪成下列各題 ‎ 201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付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某校“文博社团”准备在这一天参现博物馆。‎ ‎ 同学们准备制作宣传牌放到博杨馆门口.拟写了四句面向市民的宣传语。(见第1题)‎ ‎ 当天.社团成员选择了三个博物馆.分组体验主题文化活动。(见第2题)‎ ‎ 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第3题).发出了超为“做博物馆忠实粉丝”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 ‎(1)下列宣传语不合适的一项是 B ‎ A.在博物馆遇见更好的自己 B.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C.在博物馆.你能听到岁月的足音 D.今天.让我们与博物馆有个约会 ‎(2)如果你是社团成员.请你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并说明理由。‎ ‎①上海博物馆:“邂逅大师”欧洲油画艺术珍品展 ‎②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闻香识药”中药课程 ‎③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人•和谐”主题展 ‎(3)依据(链接)材料.补写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 ‎①博物馆免费开放.为走进博物馆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② 我们的博物馆利用率过低.有必要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资源. ;‎ ‎③ 观众留言表明进博物馆收获颇丰.启示我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 ‎【考点】C7:材料阅读.‎ ‎【分析】本题是以“国际博物馆日”为背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出了学生活动的一系列材料.考查学生宣传标语的拟写能力.主题活动的选择能力.以及倡议书的书写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活动宣传标语的选择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理解四个选项中的宣传标语.‎ 看哪一个与活动的主题或内容不符即可得出答案.‎ 设定“国际博物馆日”.旨在人们更多的了解自然与人类文化的遗产.所以博物馆的创建目的不是为了吸引人的.故选B.‎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观点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每一个主题的内容与意义方能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 如选①.“油画艺术珍品展”.我们可以阐述理由为:喜爱绘画艺术.并且欣赏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3)本题考查倡议书内容的补充.倡议书旨在针对人们行为的不足给出建议.所以补充内容首先要从链接材料中找出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不足处.然后提出建议.‎ 链接材料可以看出:我们的博物馆利用率过低.法国人从小走进博物馆.中国与国外博物馆利用情况对比鲜明.观众留言表明进博物馆收获颇丰.从这四个方面任选两点作为补充的内容即可.‎ 答案:‎ ‎(1)B ‎(2)示例一:选①.喜爱绘画艺术;提升艺术品位;拓宽国际视野.‎ 示例二:选②.对中医感兴趣;增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传统文化.‎ 示例三:选③.热爱大自然;增长“人与自然”的知识;增强和谐共生意识.‎ ‎(3)示例:①我们的博物馆利用率过低.有必要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资源.‎ ‎②法国人从小走进博物馆的事例.启示我们应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③国内外博物馆利用情况对比鲜明.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④观众留言表明进博物馆收获颇丰.启示我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四、写作 ‎8.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考点】L1:命题作文.‎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里的“种子”.更多的指向学生心理层面.“种子”是一个比喻.它可以指学生内心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和期许.也可以指对他人的一个承诺.对未来生活的一个愿景.也可以指学生希望凭借这个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引导自己去面对生活.迎接未来….写好这篇作文.考生应该确定的是:“就这样”.是指怎样?是因为什么人的什么事?这些要叙述清楚;其次.‎ 埋下什么种子?是美好理想的追求、是亲情友情的珍惜、是愈挫愈勇的坚韧、是对学业的严谨求实、是互助共进的合作精神等等.总之是和自己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有关.总之.本题目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写自己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人与事.写对自己生命成长有助益的人与事.只有全面打开思维.才能有话可写.写出动人的作文.‎ ‎【构思选材】这个题目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写人:某人对我的影响.让我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可以这样构思:‎ ‎(1)榜样的“种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榜样.老师等.他们做事情的方法和态度.对我有启发.所以我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榜样的种子.要向他们学习.‎ ‎(2)美好品质的种子: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公共场合无意识的对外人的一个善良的行为.让懵懂的你在那一刻明白了.给别人方便.自己就能够快乐.所以在心里种下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种子.‎ ‎(3)兴趣的种子:某人对某些东西的挚爱与热爱.让你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兴趣.让你也树立了这个理想.‎ 写事:我自己经历的某件事.让我深深感触.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但是最终要回到自己的感悟上来.所以这个题目更侧重让学生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悟.写自己精神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成长.可以这样构思:‎ ‎(1)教训的种子:因为某件事情是自己的遗憾.但是现在无法弥补.所以你只能在心里记住这个种子.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错(要珍惜.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貌取人.不要自私自利等等).‎ ‎(2)激励自己的种子:像鲁迅把“早”字刻在桌上.也刻在了心里.我们也会因为一件事情在心里种下一个“激励自己的种子”.‎ ‎(3)理想的种子:小时候的某次经历让你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兴趣.种下了理想的种子.从此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懈努力着.也收获着喜悦.‎ ‎【写法指导】本次作文最好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在写法上.侧重写人的文章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侧重写事的文章前文需有必要的铺垫.结构上可以运用一个物作为全文的线索.一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气脉畅通.语言上首先应有生动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然后选择灵活多变的句式.不能呆板单一.最后因命题偏重感悟类.还需要有富含哲理的语言.让人品味、思考.促人们明白道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