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18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中学2016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一组是(  )‎ A.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菜刀生锈 C.火药爆炸 D.煤的干馏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糖类和油脂作为人体供能物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D.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冰水混合物 C.碘酒 D.自来水 ‎4.以下是小敏同学对化学实验现象观察的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硝酸,微热后,出现黄色不溶物 C.灼烧PVC(聚氯乙烯),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呼出的气体,溶液变红;加热,溶液又会变成无色 ‎5.下列验证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 比较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B.‎ 探究石蜡中含有氧元素 C.‎ 验证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作用 D.‎ 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 ‎6.锂常被人们誉为“金属味精”.已知金属锂的核电荷数为3,锂比铝活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B.锂不能与盐酸反应 C.锂是金属元素 D.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7.视黄醇对治疗夜盲症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式可表示为C20H30O,相对分子质量为286.下列有关视黄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视黄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视黄醇中含有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 C.视黄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视黄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0.5%‎ ‎8.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 B.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 C.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9.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热胀冷缩现象:微粒的间隙改变 B.水用于灭火:水能降低着火点 C.酸有相似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有H+‎ D.蔗糖溶液不导电:蔗糖以分子形式分散 ‎10.小瑾同学用图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碱 烧碱 氢氧化钾 纯碱 B 合成材料 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C 溶液 糖水 生理盐水 泥浆 D 化石燃料 石油 煤 酒精 A.A B.B C.C D.D ‎ ‎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可用来干燥H2、CO2、NH3 等气体 B.不能直接品尝实验室药品的味道 C.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D.液化气起火,迅速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 ‎12.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A、B、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 B.t2℃时,将A、B、C各25 g分别放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A、B C.A中混有少量B,可通过降温结晶提纯A D.将A、B、C各饱和溶液从t2℃时降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13.下列归纳有错误内容的组别是(  )‎ A.解释说明 B.人体健康 ‎①稀有气体作保护气﹣﹣化学性质稳定 ‎②O2、C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结构不同 ‎①缺锌易使幼儿患侏儒症 ‎②人体所需维生素量不多,但不能缺少 C.中和反应 D.方程式表示所述内容 ‎①在酸碱中和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能判断是否完全反应 ‎②在NaOH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温度升高,可检验中和反应是否放热 ‎①酸雨形成CO2+H2O═H2CO3‎ ‎②治疗胃酸过多 Al(OH)3+3HCl═AlCl3+3H2O A.A B.B C.C D.D ‎1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HCl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B NaNO3溶液 Na2SO4‎ 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过滤 C NaCl固体 细沙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 D 铜粉 铁粉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15.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a至d段硫酸钠质量不断增大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c点比a点所含的溶质种类少 ‎ ‎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40分)‎ ‎16.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3个氨分子      ;‎ ‎②铜绿的主要成分      ;‎ ‎③醋酸溶液中的阳离子      ;‎ ‎④血液中      含量偏低易引起低血糖.‎ ‎17.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在‎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就能成功与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互拍,五星红旗亮相月面.玉兔号月球车上使用的是核能电池,使用中能量的转化为:核能转化为      .‎ ‎18.‎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物流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引发爆炸.消防员灭火时发现,将水浇到化学品电石(CaC2)时引起了更剧烈的爆炸.原因是发生了反应:CaC2+2H2O═Ca(OH)2+X↑,X遇明火剧烈燃烧并可能爆炸,X的化学式为      .‎ ‎19.保护环境,提倡“低碳生活“,是我们应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 (  )‎ 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B.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20.已知A~H八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B、E、F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B、D、G为氧化物,B为常用食品干燥剂,D在常温下为液态,E为常用洗涤剂,G、H为无色气体.F为胃酸的主要成分.A、B、E放入水中能使酚酞变红,如图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省略;“→”表示转化,“﹣”表示相互反应),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是      ;F是      .‎ ‎(2)固态物质A的俗名为      .‎ ‎(3)写出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B和D的反应      (填“放热”或“吸热”).‎ ‎(4)写出G→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1.结合如图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2)某同学选择A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很剧烈,不易控制,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把装置A中的仪器①更换为      .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在上图虚线框中画出收集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图.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含有氯化氢等少量杂质,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除杂装置C和D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选填字母);‎ A.d→e→f→g B.e→d→f→g C.f→g→d→e D.g→f→e→d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D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      .‎ ‎22.(11分)(2016•靖江市校级一模)小华和小慧两位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实验前小华向水中加入硫酸钠固体.则检验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      .‎ 小慧在做实验时误将氯化钠当成硫酸钠加入水中,结果在检验b气体时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和小慧一起就这一异常现象开展了研究.‎ ‎【定性研究】‎ ‎1.小慧猜想刺激性气味气体是氯化氢或氨气.小华则认为一定不是氨气,理由是      .在老师指导下得知:①食盐水通电时发生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②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由此可推测该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      .‎ ‎2.为确定剩余溶液中的溶质,小慧进行如下实验,请帮她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剩余溶液,滴入氯化铜溶液.‎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溶液中含有      ‎ ‎②将①中反应后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      ‎ 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小华则认为实验②不能确定一定有氯化钠,理由是      .‎ ‎【定量研究】‎ 两位同学按如图所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1)步骤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需足量,其目的是      .滴加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后,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足量的具体操作:静置,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2)计算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 ‎(3)若步骤④中缺少洗涤干燥的操作,所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没影响”).‎ ‎23.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工艺流程如图:‎ ‎(1)操作Y的名称是      ,滤液2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 ‎(2)洗涤氯化钡晶体最适宜的洗涤剂是      (填字母序号).‎ A.20℃水   B.20℃饱和氯化钠溶液   C.20℃饱和氯化钡溶液 ‎(3)现用25g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样品和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请通过计算:该毒重石中碳酸钡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 ‎2016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一组是(  )‎ A.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菜刀生锈 C.火药爆炸 D.煤的干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中,只是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菜刀生锈过程中,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C、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煤的干馏过程中,生成焦炭、煤焦油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 ‎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糖类和油脂作为人体供能物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D.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糖类和油脂作为人体供能的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用于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石,是利用了氮气的稳定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 ‎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冰水混合物 C.碘酒 D.自来水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C、碘酒中含有水、酒精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D、自来水中常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 ‎ ‎4.以下是小敏同学对化学实验现象观察的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硝酸,微热后,出现黄色不溶物 C.灼烧PVC(聚氯乙烯),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呼出的气体,溶液变红;加热,溶液又会变成无色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塑料及其应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硝酸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灼烧PVC(聚氯乙烯)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呼出的气体分析.‎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硝酸,微热后,出现黄色不溶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灼烧PVC(聚氯乙烯),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呼出的气体,溶液变红;加热,溶液又会变成紫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常见实验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5.下列验证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 比较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B.‎ 探究石蜡中含有氧元素 C.‎ 验证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作用 D.‎ 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根据纸片、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不同,且铜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进行解答;‎ B、根据蜡烛燃烧生成物和消耗氧气进行分析;‎ C、证明铁生锈的条件,还缺少一个没有水存在的对比实验;‎ D、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A、纸片、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不同,且铜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所以可用此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故A正确;‎ B、把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收集到水雾,只能验证蜡烛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有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氧气,故B错误;‎ C、铁生锈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图示实验不能证明铁生锈是否与水有关,故C错误;‎ D、向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看到塑料瓶变瘪,只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应,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些验证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关键,以及控制变量法的正确应用.‎ ‎ ‎ ‎6.锂常被人们誉为“金属味精”.已知金属锂的核电荷数为3,锂比铝活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B.锂不能与盐酸反应 C.锂是金属元素 D.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简单分类.‎ ‎【分析】根据已有的金属锂的性质和构成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锂属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确;‎ B、锂的活动性比铝强,故能与盐酸反应,错误;‎ C、锂属于金属材料,正确;‎ D、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故锂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7.视黄醇对治疗夜盲症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式可表示为C20H30O,相对分子质量为286.下列有关视黄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视黄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视黄醇中含有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 C.视黄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视黄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0.5%‎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视黄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6,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错误;‎ B.视黄醇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由物质的化学式C20H30OX可知,其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30)=8:1,故错误;‎ D.由物质的化学式C20H30O可知,其中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0.5%,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8.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 B.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 C.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其分子应由两种原子构成且含有氧原子;‎ B、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双氧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C、反应前的两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反应后三个分子中其中一个分子与其它两个分子的构成不同,为两种物质的分子;‎ D、反应后的三个分子中,有一个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另两个分子构成相同中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 ‎【解答】解:A、该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反应物即为氧化物,故A正确;‎ B、若图中的两种原子一种为氢原子、另一种为氧原子,则反应物为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双氧水分子,生成物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则该反应为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的反应,故B正确;‎ C、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反应为分解反应;故C正确;‎ D、该反应的生成物中有一种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为单质分子;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这些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 ‎ ‎9.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热胀冷缩现象:微粒的间隙改变 B.水用于灭火:水能降低着火点 C.酸有相似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有H+‎ D.蔗糖溶液不导电:蔗糖以分子形式分散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水能灭火是因为降低温度,酸中都含有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据此解答.‎ ‎【解答】解:A、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温度升高微粒间的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微粒间的间隔变小,故A正确;‎ B、水用于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温度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B错误;‎ C、酸有相似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有H+,故C正确;‎ D、蔗糖溶于水时是以分子形式分散,在蔗糖溶液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微观构成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10.小瑾同学用图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碱 烧碱 氢氧化钾 纯碱 B 合成材料 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C 溶液 糖水 生理盐水 泥浆 D 化石燃料 石油 煤 酒精 A.A B.B C.C D.D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根据甲包含乙和丙,不包丁,可知在不同的分类依据下,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应抓住物质分类的依据,利用物质的组成或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烧碱、氢氧化钠都属于碱,但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塑料、合成纤维以及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糖水、生理盐水都是一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而泥浆不属于溶液,则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石油、煤属于化石燃料,而酒精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属于化石燃料,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学生应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能根据要求的分类依据对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 ‎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可用来干燥H2、CO2、NH3 等气体 B.不能直接品尝实验室药品的味道 C.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D.液化气起火,迅速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 ‎【考点】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分析】A、根据浓硫酸和氨气反应进行解答;‎ B、根据实验室药品不能品尝进行解答;‎ C、根据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而使人中毒进行解答;‎ D、根据关闭阀门是隔绝氧气进行解答.‎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氨气,故A说法错误;‎ B、实验室药品不能品尝,故B说法正确;‎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而使人中毒,所以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牛奶或鸡蛋清解毒,故C说法正确;‎ D、液化气起火,迅速关闭阀门,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有关浓硫酸、灭火的原理以及重金属盐中毒的原因的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难度不大.‎ ‎ ‎ ‎12.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A、B、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 B.t2℃时,将A、B、C各25 g分别放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A、B C.A中混有少量B,可通过降温结晶提纯A D.将A、B、C各饱和溶液从t2℃时降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t1℃时,A、B、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不是A>B=C;t2℃时,将A、B、C各25g分别放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A、B错误,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C,因为在该温度下C的溶解度小于25g;A中混有少量B,可通过降温结晶提纯A正确,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将A、B、C各饱和溶液从t2℃时降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等质量的溶液.‎ ‎【解答】解:A、t1℃时,A、B、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不是A>B=C;故选项错误;‎ B、t2℃时,将A、B、C各25g分别放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A、B错误,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C,因为在该温度下C的溶解度小于25g;故选项错误;‎ C、A中混有少量B,可通过降温结晶提纯A正确,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故选项正确;‎ D、将A、B、C各饱和溶液从t2℃时降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等质量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13.下列归纳有错误内容的组别是(  )‎ A.解释说明 B.人体健康 ‎①稀有气体作保护气﹣﹣化学性质稳定 ‎②O2、C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结构不同 ‎①缺锌易使幼儿患侏儒症 ‎②人体所需维生素量不多,但不能缺少 C.中和反应 D.方程式表示所述内容 ‎①在酸碱中和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能判断是否完全反应 ‎②在NaOH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温度升高,可检验中和反应是否放热 ‎①酸雨形成CO2+H2O═H2CO3‎ ‎②治疗胃酸过多 Al(OH)3+3HCl═AlCl3+3H2O A.A B.B C.C D.D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书写化学方程式;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B、根据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缺乏症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判断酸碱中和反应恰好完成的方法来分析解答;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热进行解答;‎ D、二氧化硫与氮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硝酸,溶液呈酸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①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O2、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故A正确;‎ B、①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得侏儒症;②人体所需维生素量不多,但不能缺少,故B正确;‎ C、①可先向稀盐酸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然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当看到溶液恰好变成紫色时,说明恰好完全中和;②氢氧化钠固体又称“火碱”、“苛性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这样就没法确定放出的热量是中和反应放出的,还是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出的.故C错误;‎ D、①二氧化硫与氮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硝酸,溶液呈酸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S02+2H20+02=2H2S04;②氢氧化铝属于碱,盐酸属于酸,酸和碱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l(OH)3+3HCl=AlCl3+3H2O,故D错误.‎ 故选CD.‎ ‎【点评】解答时要注意对题目的准确理解,解答时可以注意是否有解题的技巧,另外就是平时学习中多归纳总结,对比和联想,这样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 ‎1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HCl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B NaNO3溶液 Na2SO4‎ 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过滤 C NaCl固体 细沙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 D 铜粉 铁粉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SO4溶液能与过量的Ba(OH)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氯化钠易溶于水,细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铁粉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粉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5.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a至d段硫酸钠质量不断增大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c点比a点所含的溶质种类少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解: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 A、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说法错误;‎ B、a至c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c到d端硫酸钠质量不再增加,故说法错误;‎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氢氧化钠增多,碱性变大,pH变大,故说法错误;‎ D、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故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和所代表的反应的反应原理和相关物质的定量反应关系,难度不大 ‎ ‎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40分)‎ ‎16.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3个氨分子 3NH3 ;‎ ‎②铜绿的主要成分 Cu2(OH)2CO3 ;‎ ‎③醋酸溶液中的阳离子 H+ ;‎ ‎④血液中 C6H12O6 含量偏低易引起低血糖.‎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①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氨分子可表示为:3NH3;‎ ‎②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 ‎③醋酸溶液中的阳离子是氢离子,其符号为:H+;‎ ‎④血糖指的就是葡萄糖,故答案为:C6H12O6;‎ 故答案为:①3NH3;②Cu2(OH)2CO3;③H+;④C6H12O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17.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在‎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就能成功与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互拍,五星红旗亮相月面.玉兔号月球车上使用的是核能电池,使用中能量的转化为:核能转化为 电能 .‎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分析】根据常见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玉兔号月球车上使用的是核能电池,使用中能量的转化为:核能转化为电能;‎ 故答案为:电能.‎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能量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8.‎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物流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引发爆炸.消防员灭火时发现,将水浇到化学品电石(CaC2)时引起了更剧烈的爆炸.原因是发生了反应:CaC2+2H2O═Ca(OH)2+X↑,X遇明火剧烈燃烧并可能爆炸,X的化学式为 C2H2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反应:CaC2+2H2O═Ca(OH)2+X↑,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根据反应:CaC2+2H2O═Ca(OH)2+X↑,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钙、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2、4,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钙、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是1、0、2、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2H2,‎ 答案:C2H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9.保护环境,提倡“低碳生活“,是我们应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 (  )‎ 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B.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分析】可以根据“低碳经济”的含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 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B、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C、大力发展火力(用煤作燃料)发电能生成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物质,不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D、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低碳经济”的含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20.已知A~H八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B、E、F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B、D、G为氧化物,B为常用食品干燥剂,D在常温下为液态,E为常用洗涤剂,G、H为无色气体.F为胃酸的主要成分.A、B、E放入水中能使酚酞变红,如图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省略;“→”表示转化,“﹣”表示相互反应),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是 CaO ;F是 HCl .‎ ‎(2)固态物质A的俗名为 熟石灰、消石灰 .‎ ‎(3)写出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此反应属于 化合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B和D的反应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 ‎(4)写出G→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CO2+6H2OC6H12O6+6O2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A、B、E、F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B、D、G为氧化物,B为常用食品干燥剂,因此B是氧化钙,氧化钙能够转化为A;E为常用洗涤剂,A、B、E放入水中能使酚酞变红,则A是氢氧化钙,E为碳酸钠;C能够转化为氧化钙,则C为碳酸钙;F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因此F是盐酸,盐酸和E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G,因此G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转化为H,D水也能转化为H,因此H是氧气,据此解答.‎ ‎【解答】解:A、B、E、F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B、D、G为氧化物,B为常用食品干燥剂,因此B是氧化钙,氧化钙能够转化为A;E为常用洗涤剂,A、B、E放入水中能使酚酞变红,则A是氢氧化钙,E为碳酸钠;C能够转化为氧化钙,则C为碳酸钙;F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因此F是盐酸,盐酸和E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G,因此G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转化为H,D水也能转化为H,因此H是氧气,代入框图,推断合理;因此:‎ ‎(1)B是氧化钙,F是盐酸;故填:CaO;HCl;‎ ‎(2)A是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故填:熟石灰、消石灰;‎ ‎(3)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且放出大量的热;故填:CaO+H2O=Ca(OH)2;化合;放热;‎ ‎(4)G→H是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填:6CO2+6H2OC6H12O6+6O2.‎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框图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 ‎ ‎21.结合如图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长颈漏斗 .‎ ‎(2)某同学选择A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很剧烈,不易控制,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把装置A中的仪器①更换为 分液漏斗 .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B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请在上图虚线框中画出收集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图.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含有氯化氢等少量杂质,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除杂装置C和D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C (选填字母);‎ A.d→e→f→g B.e→d→f→g C.f→g→d→e D.g→f→e→d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D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 NaHCO3+HCl=NaCl+H2O+CO2↑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制取装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进行分析;‎ ‎(3)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洗气应该是长进短出,先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除去水蒸气进行分析;‎ ‎(4)根据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长颈漏斗;‎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以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把装置A中的仪器①更换为分液漏斗,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是:‎ 洗气应该是长进短出,先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除去水蒸气,所以除杂装置C和D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f→g→d→e,故选:C;‎ ‎(4)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2H2O22H2O+O2↑,分液漏斗,B,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3)CaCO3+2HCl═CaCl2+H2O+CO2↑,,C;‎ ‎(4)NaHCO3+HCl=NaCl+H2O+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 ‎ ‎22.(11分)(2016•靖江市校级一模)小华和小慧两位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实验前小华向水中加入硫酸钠固体.则检验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 带火星的木条 .‎ 小慧在做实验时误将氯化钠当成硫酸钠加入水中,结果在检验b气体时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和小慧一起就这一异常现象开展了研究.‎ ‎【定性研究】‎ ‎1.小慧猜想刺激性气味气体是氯化氢或氨气.小华则认为一定不是氨气,理由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氨气 .在老师指导下得知:①食盐水通电时发生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②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由此可推测该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 氯气 .‎ ‎2.为确定剩余溶液中的溶质,小慧进行如下实验,请帮她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剩余溶液,滴入氯化铜溶液.‎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溶液中含有 ‎ 氢氧化钠 ‎ ‎②将①中反应后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小华则认为实验②不能确定一定有氯化钠,理由是 ①的反应中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生成物中有氯化钠,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 ‎【定量研究】‎ 两位同学按如图所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1)步骤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需足量,其目的是 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滴加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后,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足量的具体操作:静置, 取上层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化镁过量,如果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氯化镁不过量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2)计算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6% .‎ ‎(3)若步骤④中缺少洗涤干燥的操作,所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没影响”).‎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电解水实验;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水电解实验的原理、现象及产物检验进行分析,氧气可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氢气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定性研究】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Ⅱ、①根据产生蓝色絮状沉淀为氢氧化铜进行分析;‎ ‎②根据氯离子的检验进行分析;‎ ‎【定量研究】(1)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氯化镁的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 ‎(3)根据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水1:2;b中气体体积小为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定性研究】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氨气;故填: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氨气;‎ 食盐水在通电时发生反应:2NaCl+2H2O↑NaOH+H2↑+Cl2↑,氯气是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所以该气体为氯气;‎ Ⅱ、①取少量剩余溶液,滴入氯化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为氢氧化铜,所以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填:氢氧化钠;‎ ‎②将①中反应后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为氯化银,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 在①的反应中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生成物中有氯化钠,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故填:①的反应中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生成物中有氯化钠,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定量研究】(1)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加入氯化镁溶液必需足量,目的是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过量的具体操作:静置,取上层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化镁过量,如果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氯化镁不过量;故填: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取上层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化镁过量,如果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氯化镁不过量;‎ ‎(2)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x MgCl2+2NaOH=Mg(OH)2↓+2NaCl ‎ 80 58‎ ‎ x 1.16g x=1.6g 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00%=1.6%;‎ ‎(3)若步骤④中缺少洗涤干燥的操作,会使氢氧化镁中含有杂质,使质量增大,从而使计算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大;故填:偏大;‎ 故答案为:‎ ‎2H2O2H2↑+O2↑;带火星的木条;‎ ‎【定性研究】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氨气;氯气;‎ Ⅱ、①氢氧化钠;②产生白色沉淀;‎ ‎①的反应中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生成物中有氯化钠,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定量研究】(1)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取上层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化镁过量,如果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氯化镁不过量;‎ ‎(2)1.6%;‎ ‎(3)偏大.‎ ‎【点评】明确水电解的原理、实验现象和结论解答本题关健.记住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点燃前要验纯是解答本题关键.‎ ‎ ‎ ‎23.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工艺流程如图:‎ ‎(1)操作Y的名称是 过滤 ,滤液2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氯化钡 .‎ ‎(2)洗涤氯化钡晶体最适宜的洗涤剂是 C (填字母序号).‎ A.20℃水   B.20℃饱和氯化钠溶液   C.20℃饱和氯化钡溶液 ‎(3)现用25g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样品和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请通过计算:该毒重石中碳酸钡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分析】(1)根据滤液2中含有的物质考虑;洗涤氯化钡晶体最适宜的洗涤剂必须能溶解杂质,但不能溶解氯化钡;‎ ‎(2)滤渣水洗是为了将混在滤渣中的氯化钡回收考虑.‎ ‎(3)已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 ‎(1)操作Y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是过滤;滤液2是由氯化钡浓溶液通过结晶过滤得到的,所以滤液2中含有水、氯化钡;‎ ‎(2)洗涤氯化钡晶体最适宜的洗涤剂必须能溶解杂质,但不能溶解氯化钡,所以要用20℃饱和氯化钡溶液清洗,不能溶解氯化钡,但能溶解其它杂质,所以可以将杂质洗掉;‎ ‎(3)设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需要碳酸钡的质量为x.则:‎ BaCO3+2HCl═BaCl2+H2O+CO2↑‎ ‎197 73‎ x 100g×7.3%‎ 则,解得x=19.7g,所以该毒重石中碳酸钡的质量分数: =78.8%.‎ 故答案为:‎ ‎(1)过滤,氯化钡.(2)C,(3)78.8%.‎ ‎【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的考查题,主要以信息给予题为主,注意题中信息和课本知识的联系,看清每步操作的目的或反应实质即可较快解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