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文言文虚词整理6个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一、 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三、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四、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五、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六、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我为党旗添彩 ---遵义县第一小学 赵远刚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哪怕我是一棵小草,也要为您增添一丝新绿;哪怕我是一滴水,也要为您荡起美丽的涟漪……”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都会心潮澎湃,感到无尚荣光……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今天,回首过往:90年的风雨,让南湖的那艘小船承载了太多的仁人志士;90年的历程,让镰刀斧头依旧闪着金色耀眼的光芒。在人们的心中,党是舵手,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教师——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毫不夸张的地说,教书育人就是爱党爱国。在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是啊,当孩子们第一次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必将注定他们将在这里生活学习六年。在这看似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我们的教师就像根一样深埋在土里,让孩子们像娇艳的花朵怒放枝头。 你看,当阳光洒下的时候,金色的光芒毫不偏袒地照耀着每一株花草,无论名花与野草;雨丝落下的时候,点点滴滴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不分贫瘠与富饶。教师的爱与宽容,不正像这阳光和雨丝一样,遍洒每一个孩子吗? 孩子——无论是乖巧、调皮,或是成绩优异、落后,还是活跃、默不作声,他们的内心都有上进的追求,眼中都有爱的渴求。 作为教师的我发现,对学生真挚的爱,往往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爱,既能让孩子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老师的爱,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甘泉;老师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动力。Xxx——这个被同学、家长称为“混事魔王”的孩子,令老师头疼的学生。读了三年书,不懂得尊重老师,团结同学,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谁教育他,他都会像只好斗的小公鸡,直着脖颈,翻着白眼:“管你什么事……我就是这个样……你……该干什么干什么去……”甚至,还会挥着小拳头打同学,与老师抓扯。面对xxx身上如此多的毛病,我总是轻言细语地给他讲道理。从爱出发,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从尊重出发,让他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还记得我刚任教时教过一名学生,名叫xxx,刚接认时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不完成作业,爱撒谎,甚至逃学,班上许多同学都瞧不起他,疏远他。长此以往,这孩子必将走向另一个极端,破罐子破摔,最终发展成为问题孩子。记得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爱去感化每一位 学生。于是我开始接近他,了解他,通过家访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父母离异,爷爷带着他过日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加之爷爷常年生病,没时间管他,时常饥一顿饱一顿。望着老人无望的神情,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对这名特殊的学生一定要采取特殊的教育,爱的感化应该是最好的方式。我开始找xxx同学一次次地谈心,让他大胆地敞开心扉。针对他薄弱的学习功底,我坚持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并时常买些学习用品来鼓励他,在班上时常表扬他,让他重拾自信。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对他的态度逐步改变,他也渐渐地变了,在一次上完语文课《和时间赛跑》,课后,他走近我,说:“老师,以后我会听您的话,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会再让爷爷伤心了”。听了孩子的那席话,我被感动了,“张玉,老师相信你,今后有什么要求尽管给我说,我一定会帮你”。就这样,一个即将走向下坡的孩子在爱的感召下有了全新的转变。h:班主任工作就是一项用爱心去经营的工作 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日子里,我总是真心对待每一位孩子。与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教会他们热爱生活。教知识,更要教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每一个值得关爱的人。古人说得好:“点点滴滴总是情”。是啊,教师把爱洒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让每一位家长放心,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爱党爱国从我做起,爱党爱国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高高飘扬的时候,我坚信在这与时俱进、努力开拓、积极进取的时代,党旗将与国旗一同染红华夏大地!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自主学习: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 ,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2)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的配乐朗诵。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6)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 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背诵诗歌; 2、 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3、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而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 三、丰富语言宝库,进行积累。 (1)(指导背诵)师:生活如诗,诗的行行段段赋予我们激情和联想,我们爱诗没商量,我们怕诗也没商量,因为我们最怕背那些拗口的诗句,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学,又有创新的背诗方法——唱诗。方法就是给诗歌配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旋律唱出来。 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歌唱[背景音乐:《长亭送别》]。 (2)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自由练习唱、背诗歌。 (4)检查背诵。活动:小组接力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唱诗,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四、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读)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帮你充充电:[多媒体出示] (学习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 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以上资料摘自(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六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明确工具书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3)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 :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的前言介绍,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出示] (学生默读) 1)请你品味:(诗歌的语言) 抢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它描写的对象的是洞庭湖。写出景物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说一说: 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朗诵——背诵——默写名句。 2)请你想象和联想: *听“唱诗”闭目想象诗中之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讨论: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 [引导想象,加深印象;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六、拓展延伸: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1)讨论: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隐者”? 2)师:东莞市提出了“三现代”的奋斗目标,第一个就是做现代人。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今天,老师还兼有一个神秘的重任——要在我们班物色一位学生会的干部。选谁呢?看着你们,觉得谁都这么可爱、能干、聪明。老师实在是很为难,为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我提议,现在进行口头竞选。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3)学生活动,教师相机鼓励。 [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情入境。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开启一扇早已封闭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善于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七、作业:(任选一题 )(一)请你留住年轻岁月的声音: (1)配上背景音乐,朗诵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2)配上熟悉的旋律,唱一唱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二)请你收集资料; (1)收集孟浩然的其他诗作。 (2)收集描写洞庭湖的作品。 [搜集诗歌,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八、小结。 (1)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2)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 的精神。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书走向实践。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 ,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 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 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纳 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终南别业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这首诗。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闲适情趣。 三、合作学习 1、听读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勾画重点词的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胜事:快意的事。 ④值:遇到。 ⑤林叟:乡村的老人。 ⑥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3、参考译文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4、名句点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四、作业 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 大悲咒 Na Mo He Na Da Na Duo Na Ye Ye Na Mo 南 無、喝 囉 怛 那、哆 囉 夜 耶. 南 無 AO Li Ye Po Lu Jie Di Shuo Bo Na Ye 阿 唎 耶. 婆 盧 羯 帝、爍 缽 囉 耶. Pu Ti Sa Duo Po Ye Mo He Sa Duo Po Ye 菩 提 薩 埵 婆 耶, 摩 訶 薩 埵 婆 耶. Mo He Jia Lu Ni Jia Ye An Sa Bo Na Fa Yi 摩 訶、迦 盧 尼 迦 耶. 唵,薩 皤 囉 罰 曳, Su Da Na Da Xia Na Mo Xi Ji Lie Duo Yi Mong AO Li Ye 數 怛 那 怛 寫. 南 無、悉 吉 慄 埵、 伊 蒙 阿 唎 耶. Po Lu Jie Di Shi Fu Na Leng Tuo Po 婆 盧 吉 帝、室 佛 囉 愣 馱 婆. Na Mo No Na Jin Chi Shi Li Mo He Ba Duo Suo Mi 南 無、那 囉 謹 墀. 醯 利 摩 訶、皤 哆 沙 咩. Sa Po AO Ta Dou Shu Peng AO Shi Yun Sa Po Sa Duo Na Mo Po Sa Duo 薩 婆 阿 他、豆 輸 朋、 阿 逝 孕. 薩 婆 薩 哆、那 摩 婆 薩 哆, Na Mo Po Qie Mo Fa Te Dou 那 摩 婆 伽,摩 罰 特 豆. Da Zhi Ta An AO Po Lu Xi Lu Jia Di Jia Lu Di Yi Xi Li 怛 姪 他, 唵,阿 婆 盧 醯.盧 迦 帝, 迦 羅 帝.夷 醯 唎. Mo He Pu Ti Sa Duo Sa Po Sa Po 摩 訶 菩 提 薩 埵. 薩 婆 薩 婆, Mo Na Mo Na Mo Xi Mo Xi Lie Tuo Yun Ju Lu Ju Lu Jie Mong 摩 囉 摩 囉, 摩 醯 摩 醯、唎 馱 孕. 俱 盧 俱 盧、羯 蒙. Du Lu Du Lu Fa She Ye Di Mo He Fa She Ye Di 度 盧 度 盧、罰 闍 耶 帝. 摩 訶、罰 闍 耶 帝. Tuo Na Tuo Na Di Li Ni Shi Fu Na Ye 陀 囉 陀 囉, 地 唎 尼, 室 佛 囉 耶. Zhe Na Zhe Na Mo Mo Fa Mo Na Mo Die Lie 遮 囉 遮 囉, 摩 麼 罰 摩 囉, 穆 帝 隸. Yi Xi Yi Xi Shi Na Shi Na Ou Na Sen Fu Na She Li 伊 醯 伊 醯, 室 那 室 那, 阿 囉 參、佛 囉 舍 利. Fa Sa Fa Seng Fu Na She Ye 罰 沙 罰 參. 佛 囉 舍 耶. Hu Lu Hu Lu Mo Na Hu Lu Hu Lu Xi Li Suo Na Suo Na 呼 嚧 呼 嚧 摩 囉, 呼 嚧 呼 嚧 醯 利. 娑 囉 娑 囉, Xi Li Xi Li Su Lu Su Lu Pu Ti Ye Pu Ti Ye 悉 唎 悉 唎, 蘇 嚧 蘇 嚧. 菩 提 夜、菩 提 夜. Pu Tuo Ye Pu Tuo Ye Mi Di Li Ye 菩 馱 夜、菩 馱 夜. 彌 帝 唎 夜, Nuo Na Jin Chi Di Li Se Ni Na Po Ye Mo Na 那 囉 謹 墀. 地 利 瑟 尼 那, 波 夜 摩 那, Suo Po He Xi Tuo Ye Suo Po He Mo He Xi Tuo Ye 娑 婆 訶. 悉 陀 夜, 娑 婆 訶. 摩 訶 悉 陀 夜, Suo Po He Xi Tuo Yu Yi Shi Bo Na Ya 娑 婆 訶. 悉 陀 喻 藝, 室 皤 囉 耶, Suo Po He Nuo Na Jin Chi Suo Po He 娑 婆 訶. 那 囉 謹 墀, 娑 婆 訶. Mo Na Nuo Na Suo Po He Xi Na Sen AO Mu Qie Ye 摩 囉 那 囉, 娑 婆 訶. 悉 囉 僧、阿 穆 佉 耶, Suo Po He Suo Po Mo He AO Xi Tuo Ye 娑 婆 訶. 娑 婆 摩 訶、阿 悉 陀 夜, Suo Po He Zhe Ji Na AO Xi Tuo Ye 娑 婆 訶. 者 吉 囉、阿 悉 陀 夜, Suo Po he Bo Tuo Mo Ji Xi Tuo Ye 娑 婆 訶. 波 陀 摩、羯 悉 陀 夜, Suo Po He Nuo Na Jin Chi Bu Qie Na Ye 娑 婆 訶. 那 囉 謹 墀、 皤 伽 囉 耶, Suo Po He Mo Po Li Sen Ji Na Ye 娑 婆 訶. 摩 婆 利、勝 羯 囉 夜, Suo Po He Na Mo He Na Da Na Duo Na Ye Ye 娑 婆 訶. 南 無 喝 囉 怛 那、哆 囉 夜 耶. Na Mo AO Li Ye Po Lu Jie Di 南 無 阿 唎 耶. 婆 嚧 吉 帝, Suo Bo Na Ye Suo Po He An Xi Dian Du 爍 皤 囉 夜, 娑 婆 訶. 唵,悉 殿 都, Man Duo Na Ba Tuo Ye Suo Po He 漫 多 囉, 跋 陀 耶, 娑 婆 訶. 南无(皈依)喝罗怛那哆罗夜耶(三宝).南无(皈依)阿唎耶(圣),婆卢羯帝(观)烁钵罗耶(自在).菩提萨埵婆耶(觉有情).摩诃萨埵婆耶(大觉有情).摩诃迦卢尼迦耶(有大悲者).唵(皈命),萨皤罗罚曳(一切尊).数怛那怛写(为救济於一切恐怖者).南无(皈命)悉吉栗埵(於彼)伊蒙阿唎耶(我圣).婆卢吉帝室佛罗愣驮婆(观自在香山).南无(皈命)那罗谨墀(言圣观自在贤爱.慈悲之心).醯利摩诃皤哆沙咩(我今宣说).萨婆阿他豆输朋(一切希望圆满而有光辉者).阿逝孕(无比).萨婆萨哆(一切鬼神不能打胜者)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童真).摩罚特豆(有道即令迷界清挣者).怛侄他(谓).唵(皈命).阿婆卢醯(有光明智慧者).卢迦帝(观自在).迦罗帝(超越世间者).夷醯唎(吁狮子王).摩诃菩提萨埵(大菩萨).萨婆萨婆(一切一切).摩罗摩罗(忆念忆念),摩醯摩醯唎驮孕(心真言).俱卢俱卢羯蒙(作作事业).度卢度卢(保持保持)罚闍耶帝(游空者).摩诃罚闍耶帝(大游空者).陀罗陀罗(保持).地唎尼(持者).室佛罗耶(帝王自在).遮罗遮罗(行动).摩麼罚摩罗(无垢者).穆帝隶(无垢体).伊醯伊醯(教语).室那室那(弘誓).阿罗参(王)佛罗舍利(觉坚固).罚沙罚参(欢喜).佛罗舍耶(除灭由贪瞋痴行动之毒害者).呼嚧呼嚧摩罗(作法无垢).呼嚧呼嚧醯利(速疾速疾,有花鬉者).娑罗娑罗(坚固者),悉唎悉唎(或莲花).苏嚧苏嚧(莲花颈). 菩提夜菩提夜(悟悟).菩驮夜菩驮夜(教悟).弥帝唎夜(有慈爱者).那罗谨墀(青颈).地利瑟尼那(坚利).波夜摩那(名闻).娑婆诃(欲见者,令影现,生欢喜圆满成就涅盘之意).悉陀夜(义).娑婆诃(有成就者).摩诃悉陀夜(大义).娑婆诃(有大成就者).悉陀喻艺(无为).室皤罗耶(得大自在).娑婆诃(於悉地与瑜伽有自在者).那罗谨墀(贤爱).娑婆诃(为青颈圆满成就).摩罗那罗(有猪面).娑婆诃(成就).悉罗僧阿穆佉耶(爱语第一义),娑婆诃(手执莲花者).娑婆摩诃(大成就)阿悉陀夜(无比).娑婆诃(成就).者吉罗阿悉陀夜(无比).娑婆诃(成就).波陀摩羯悉陀夜(大义).娑婆诃(於法螺之声,令开悟者).那罗谨墀皤伽罗耶(贤首圣尊).娑婆诃(成就).摩婆利胜羯罗夜(英雄威德生性).娑婆诃(征於住左肩方面之黑色魔者).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皈依佛法僧三宝),南无(皈命)阿唎耶(圣).婆嚧吉帝(观).烁皤罗夜(自在).娑婆诃(成就).唵(皈命),悉殿都(令我成就).漫多罗(真言).跋陀耶(句),娑婆诃(成就). 大悲咒经文大意 皈依三宝,皈依大悲渡世的观世音菩萨,世间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众生,要誓愿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救苦救难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烦恼,了悟真实光明,皈依于大慈大悲、随心自在的观世菩萨。祈求一切圆满,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于为观世音菩萨请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千光王静住如来。能得清净圆明的光辉,能除无明罣碍的烦恼,要修得无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沦在无边执着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常以诸佛菩萨的化身,悠游于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随缘化渡,一如菩萨显化的狮子王法身,引导有缘众生远离罪恶,忘却生死烦恼,皈向真实光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清净无垢圣洁莲华的法身,顺时顺教,使众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对于流布毒害众生的贪、瞋、痴三魔,更以严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众生得能清净,菩萨更以清净莲华,显现慈悲,扬洒甘露,救渡众生脱离苦难。只是娑婆世界众生,常习于十恶之苦,不知自觉,不肯脱离,使行诸利乐的菩萨,常要忍受怨嫉烦恼。然而菩萨慈悲,为救众生痴迷,复显化明王法身,以无上智慧破解烦恼业障,远离一切恐怖危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显化之诸般法相,常在众生之中,随缘随现,使众生忆佛念佛,迷途知悟。 为使众生早日皈依欢喜圆满,无为虚空的涅盘世界,菩萨复行大慈大悲的誓愿,手持宝幢,大放光明,渡化众生通达一切法门,使众生随行相应,自由自在得到无上成就。菩萨的无量佛法,广被大众,恰似法螺传声,使诸天善神均现欢喜影相,亦使众生于听闻佛法之后,能罪障灭除,各得成就。不管是猪面、狮面,不管是善面、恶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尘魔,菩萨亦以显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宝。 南无大慈大悲圣观世音菩萨,愿诚心诵持此真言者,皆得涅盘。 aum maṇi padme hūm 唵 嘛呢 叭咩 吽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ṃ 般若 波罗蜜多 心 经 namaḥ sarvajñāya . (归命一切智者) ārya avalokiteśvara bodhisattvo gaṃbhīrāyāṃ prajñāpāramitāyāṃ-caryāṃ caramāṇo vyavalokayati sma . 观 自在 菩萨 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 时 照见 pañca skandhāḥ tāṃś ca svabhāva-śūnyān paśyati sma . 五 蕴 皆空 度一切苦厄 iha śāriputra rūpaṃ śūnyatā, śūnyatā eva rūpaṃ, rūpān na pṛthak śūnyatā, śūnyatāyā na pṛthag rūpaṃ, yad rūpaṃ sā śūnyatā, yā śunyatā tadrūpaṃ . (此) 舍利子 (色 即空) (空 即是 色)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evameva vedanā saṃjña saṃskāra vijñānāni . 〔后〕 受 想 行 识 亦复如是 iha śāriputra sarva-dharmāḥ śūnyatā-lakṣaṇā anutpannā aniruddhā amalā na vimalā anonā na paripūrṇāḥ . (此) 舍利子 是 诸法 〔前〕空相 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不增 不减 tasmācchāriputra śūnyatāyāṃ na rūpaṃ na vedanā na saṃjñā na saṃskārā na vijñānāni . 是故(舍利子) 空中 无 色 无 受 (无) 想 (无) 行 (无) 识 na chakṣuḥ-śrotra-ghrāṇa-jihvā-kāya-manāṃsi .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na rūpa-śabda-gandha-rasa-spraṣṭavya-dharmāḥ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na cakṣur-dhātur yāvan na mano-vijñāna-dhātuḥ . 无 眼界 乃至 无 意识界 na vidyā na avidyā na vidyā-kṣayo na avidyā-kṣayo yāvan na jarā-maraṇaṃ na jarā-maraṇa-kṣayo na duḥkha-samudaya-nirodha-mārgā na jñānaṃ na prāptir na aprāptiḥ . (无 明) 无 无明 (无 明尽) 亦无 无明尽 乃至 无 老死 亦无 老死尽 无 苦集灭道 无 智 亦无 得 (无 无得) tasmāc chāriputra aprāptitvād bodhisattvo prajñā-pāramitām āśritya viharatyacitta-āvaraṇaḥ .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citta-āvaraṇa-nāstitvād atrasto viparyāsa-atikrānto niṣṭhā-nirvāṇaḥ .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tryadhva-vyavasthitāḥ sarva-buddhāḥ prajñāpāramitām āśritya anuttarāṃ samyak-saṃbodhim abhisaṃbuddhāḥ . 三世 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 阿耨多罗 三藐 三菩提 tasmāj jñātavyo prajñāpāramitā mahā-mantro mahā-vidyā-mantro 'nuttara-mantro 'samasama-mantraḥ sarva-duḥkha-praśamanaḥ satyam amithyatvāt prajñāpāramitāyām ukto mantraḥ . 故 知 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 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tadyathā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 即说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即说咒曰 去 去 渡去彼岸 都渡去彼岸 共证菩提] iti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ṃ samāptaṃ . (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