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文言虚词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九年级文言虚词复习

目录 走进学考 虚词判断 虚词归纳 课堂检测 走进学考 文言 虚词 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文言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一般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它 的 特点 : 一 、 语法功能很强,也很复杂。 文言句子中的各个实词主要是依靠虚词组合、连接、修饰、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感情和语气。 二 、 数量虽然少,但使用频率高。 每篇文言文中都有大量的虚词存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规律,会直接影响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 课标: 2019 年济南市学业水平考试纲要相关要求 链接中考 而 而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为 焉 也 以 以 以 因 于 于 与 则 者 之 之 之 之 之 15 年 《五柳先生传》 16 年《爱莲说》 17 年《岳阳楼记》 18 年《伤仲永》 19 年《唐雎不辱使命》 链接中考 一、 (2019· 济南)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 ①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 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 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B.以头抢地尔 抢:碰,撞 C.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D.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 .下列各项 中 画线 词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专诸 之 刺王僚也  汝 心 之 固,固不可彻 B.仓鹰击 于 殿上 不 义而富且贵, 于 我如浮云 C. 与 臣而将四矣 呼 尔而 与 之 D.而安陵 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 光先帝遗德 3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叙了唐雎为维护安陵国尊严进行外交抗争的故事。 B.选文第①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C.选文主要通过对唐雎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塑造他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形象。 D.选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富有表现力。 链接中考 2 .下列各项 中 画线 词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专诸 之 刺王僚也  汝心 之 固,固不可彻 B.仓鹰击 于 殿上 不义而富且贵, 于 我如浮云 C. 与 臣而将四矣 呼尔而 与 之 D.而安陵 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 光先帝遗德 【答案】 A. 都是 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解析】 B . 介词,到;介词,对于 C . 介词,和、跟;动词,给 D . 介词,凭借;连词,表示目的,来 链接中考 二、(2017·济南)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共6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 … 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去国怀乡  去:到,往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吾谁与归  归:归依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 之 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 之 B. 则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 则 无敌国外患者 C.不 以 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 以 数谏故 D.感极 而 悲者矣  环 而攻之 而 不胜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链接中考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 之 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 之 B. 则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 则 无敌国外患者 C.不 以 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 以 数谏故 D.感极 而 悲者矣  环而攻之 而 不胜 【答案】 C . 都是 介词,因为   【解析】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代渔人见到的景象; B.连词,就/连词,如果;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虚词判断与归纳 虚词判断 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 ,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 ,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 。 虚词判断 而字顺口溜 : 状前动后修饰间, 顺承 前后紧相连 , 并列颠倒意不变 ,转折前后意相反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而”连接的前后项无主次轻重之分,一般地,并列关系的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 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 顺承 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一般地,译文时,在前项和后项之间可能加进“然后”“接着”等表动作行为延续的词语。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虚词判断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是指句子前后意思相反。 例: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例: 朝而往 杂然而前陈者 (《醉翁亭记》)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虚词判断 之字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字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字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 表目的 ,偶尔 动词 要分清。 于字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虚词判断方法 1. 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都有好几种用法,要判断他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语境,也就是上下文的关系,结合文章意思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法分析揣摩、理解,最后做出判断。 虚词判断 虚词判断方法 2. 位置推断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词性、作用也不相同。 如 “其”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吾视其(代齐师)辙乱”;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表示某种语气的副词,如“安陵君其(副词,可要)许寡人”。 “也” ,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 以” 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一般“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如 “ 以君为长者 ”“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 “ 以光先帝遗德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 虚词判断 虚词判断 2. 位置推断法举例: “ 之 ” 1.用作代词: a. 人称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动词后,作代词。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 那 ” 。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 , 定语的标志。用在 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可译为“的”。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 主语和谓语 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虚词判断 2. 位置推断法举例: “ 之 ” c .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 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 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 d.音节助词。 用在 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久之(《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后接地点。 例: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虚词判断方法 3. 抓特殊用法。 以“之”字为例,它作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标志,以及补足音节属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再如“其”字,一般用作代词,但在课文中表反诘、猜测等语气,出现过几次,也要重点掌握,表示选择,出现过一次。又如“以”字作连词翻译成 “ 来 ” 的一般用法在课文中经常见到,但表示 “ 以致 ” 的意义则见得极少,要重点记忆。 虚词判断 虚词归纳 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 整理 。 之 1 代词,译为“他”“它”“他们”等 2 代词,代这件事 3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 4 助词,的 5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 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8 助词,补足音节 9 动词,译为“去”“往”“到” 解释下列各句中 “ 之 ” 的意义和用法,将左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已而之细柳 ( ) 天子之怒 ( )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汝之不惠 ( ) 何陋之有 ( ) 马之千里者 ( ) 公与之乘 (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称善者久之 ( ) 肉食者谋之 ( ) 公将鼓之 ( ) 9 5 4 5 6 7 1 5 8 2 8 虚词归纳 解释下列各句中 “ 而 ” 的意义和用法,将左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 濯清涟而不妖 (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曰 (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呼尔而与之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云归而岩穴暝 ( ) 临溪而渔( ) 3 2 3 1 4 1 2 2 1 而 1 连词,表修饰 2 连词,表顺承 3 连词,表转折 4 连词,表并列 虚词归纳 解释下列各句中 “ 以 ” 的意义和用法,将左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弗敢加也,必以信 ( ) 屠惧,投以骨(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以其境过清 ( ) 以伤先帝之明 (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固以怪之矣 (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何以战 以我酌油知之( ) 卷石底以出( ) 皆以美于徐公( ) 将兵徇蕲以东( ) 3 2 2 4 3 5 2 8 4 1 9 6 7 以 1 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借”“依靠” 2 介词,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为 “用”“把” “拿” ” “按照”等 3 介词,译为“因为” 4 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5 连词,表结果,译为“以致” 6 动词,译为“认为” 7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 8. 同 “ 已 ” ,已经 9. 相当于 “ 而 ” ,不译 虚词归纳 解释下列各句中 “ 为 ” 的意义和用法,将左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士卒多为用者(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 ) 中轩敞者为舱( ) 天子为动(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 众议举宠为督 ( ) 陈胜自立为将军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或异二者之为( ) 2 ; 4 7 ; 5 2 1 4 6 6 7 8 为 1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向” “对” 2 表示被动,可译作“被” 3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作“替”“给”等 4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作“为着”“为了”等 5. 动词, 可译为“是” 6. 动词, “ 作为 ”“ 担任 ”“ 成为 ” 7. 动词, “ 做 ”“ 制作 ” 8. 名词,心理活动,心情 虚词归纳 解释下列各句中 “ 于 ” 的意义和用法,将具体意思填到括号内。  苟全性命于乱世 (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皆以美于徐公(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告知于帝(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欲报之于陛下也(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在 到 比 比 给 向 对 / 对于 向 对于 从 / 在 于 1.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时间, 译为“在” “ 从 ” “ 到 ” 2 介词,引出动作对象,译为 “向”“给”“对”“对于” 3 介词,在形容词后,表比较,译为“比” 虚词归纳 虚词归纳 其 1 第三人称 代词,代人、事、物,译为“她(们)(的)”“他(们)的”“它(们)的”等 例:俟其欣悦。其乡人曰。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 复前行,欲穷其林。 3. 副词,表示揣测,可译为“大概” 例:其此之谓乎! 4 副词, 表反诘,可译为“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 5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表请求或命令,可译为“还是”“可要” “ 一定 ” 例:安陵君其许寡人! 6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 是 …还是 … ” 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且 1 连词, 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 “ 而且 ” 例:且焉置土石? 2 连词, 表示并列,相当于“并且” “ 和 ”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 副词, 表示让步,相当于“尚且”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 副词,可译为“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虚词归纳 则 1 连词,译作“如果”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 连词,译作 “ 就 ” “那么”“却”等 例:得之则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 副词,译作“就是”等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乃 1 副词,译为“竟然” 例: 乃不知有汉。 2 副词,译为“于是”“就” 例: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3 副词,译为 “ 才 ” 例: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4 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例:乃石性坚重。 所 1 助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译为“……的人、物”等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 助词,与后面的“以”连用,译为“用来……的(方法)” “ 用这些来 ”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 助词,与后面的“以”连用,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 名词, “ 地方 ”“ 处所 ” 例: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虚词归纳 者 1 代词,可译作“……的人”“……的物”“……的原因”等 例: 至于负者歌于途。或异二者之为 。 2 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与“也”连用表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因 1 动词,顺着、就着 例:罔不因势象形。 2 介词,依靠、凭借 例:未若柳絮因风起。 3 连词,因此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 4 副词,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乎 1 介词,相当于“于”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 2 句末语气词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虚词归纳 与 1 介词,可译作“和”“跟”“同”等 例:与臣而将四矣。 2 连词,可译作“和”“跟”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3 动词,可译作“给” 例:蹴尔而与之。 4 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焉 1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怎么 ” 例:且焉置土石?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 兼词,相当于“于之” 例:惧有伏焉。 3 句尾语气词,不译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也 1 用在句末,表判断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 用在句末,表陈述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用在句中,表停顿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4 用在句末,表感叹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虚词归纳 若 1 用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译作“你的” 例:若为佣耕。 2 连词,表假设,可译作“如果”“假如”等 例:若无兴德之言。 3 动词,常用在表示类比的两事物中间,可译作“像”“像……一样”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翼若垂天之云。 4 相当于“如”“比得上”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 复音虚词“若夫”“至若”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近似“像那”“至于”“又如” 例:若夫淫雨霏霏。 何 1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3 与“如”组成“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例:其如土石何? 4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陋之有? 虚词归纳 建议: 1. 每个虚词的每种用法 举例; 2. 有些虚词的特殊用法涉及到的例句全部整理出来; 3. 自己易混淆的某些虚词用法,分别整理一些例句,揣摩规律。 课堂检测 完成下列题目 【答案】B . 都是连词,表转折 【解析】A .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C . 语气助词/疑问代词,哪里; D . 代词,……的人/者……也,表判断。 【答案】 D . 都是 结构助词,的 【解析】A.介词,在/介词,从; B. 把/因为; C.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完成下列题目 【答案】 B . 都是表顺承 【解析】A . 如果/却; C . 代词/加强诘问语气; D . 从/表示比较。 完成下列题目 【答案】B . 都是补足音节,不译   【解析】A . 来/用; C. 动词,做、担任/介词,替,给; D.“而”和“已”连用,不久/表修饰。 完成下列题目 文言 虚词尽管意义较虚 ,却有自己独特的语法作用。不了解虚词,就不能真正读懂 一篇文章。 清代学者刘淇 曾说 :“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虚词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情,虚灵而又不可或缺。 同学们 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定能有助于答题。另外,还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可事半功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