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ax2+bx+c=0(a≠0).‎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重点 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难点 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一、情境引入 教师展示多媒体,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问题1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 x(x+10)=900‎ 整理可得 x2+10x-900=0.(1)‎ 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 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 可列得方程5(1+x)2=7.2,‎ 整理可得 ‎5x2+10x-2.2=0. (2)‎ 二、探究新知 教师指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归纳.‎ 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 ‎(1)都是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归纳总结】上述两个整式方程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是已知数,a≠0).其中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例1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①1-x2=0;     ②2(x2-1)=3y;‎ ‎③2x2-3x-1=0; ④-=0;‎ ‎⑤(x+3)2=(x-3)2; ⑥9x2=5-4x.‎ 解:①是;②不是;③是;④不是;⑤不是;⑥是.‎ ‎【教学说明】(1)一元二次方程为整式方程;(2)类似⑤这样的方程要化简后才能判断.‎ 例2 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解:2x2-13x+11=0;2,-13,11.‎ 三、练习巩固 ‎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5x2-1=4x;‎ ‎(2)4x2=81;‎ ‎(3)4x(x+2)=25;‎ ‎(4)(3x-2)(x+1)=8x-3.‎ 解:(1)5x2-4x-1=0;5,-4,-1;‎ ‎(2)4x2-81=0;4,0,-81;‎ ‎(3)4x2+8x-25=0;4,8,-25;‎ ‎(4)3x2-7x+1=0;3,-7,1.‎ ‎2.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3)把长为1的木条分成两段,使较短一段的长与全长的积,等于较长一段的长的平方,求较短一段的长x.‎ 解:(1)4x2=25;4x2-25=0;‎ ‎(2)x(x-2)=100;x2-2x-100=0;‎ ‎(3)x=(1-x)2;x2-3x+1=0.‎ ‎3.若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求a的值.‎ 解:∵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 ‎∴4a+8-5=0,‎ 解得a=-.‎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布置作业 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1”中选取.‎ 学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小组内,小组之间充分交流后概括所得结论,从而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的认识,掌握建模思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2.2.1 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 ‎1.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k)2=b(a≠0,ab≥0)的方程.‎ ‎2.灵活应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使学生了解转化的思想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重点 利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合理选择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作业中的解法,教师板书.‎ 问:怎样解方程(x+1)2=256?‎ 解:方法1:直接开平方,得x+1=±16,‎ ‎∴原方程的解是x1=15,x2=-17.‎ 方法2:原方程可变形为 ‎(x+1)2-256=0,‎ 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x+1+16)(x+1-16)=0,‎ 即(x+17)(x-15)=0,‎ ‎∴x+17=0或x-15=0,‎ 原方程的解是x1=15,x2=-17.‎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例1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1)2=7;   (2)y2+2y+1=24;‎ ‎(3)9n2-24n+16=11.‎ 解:(1);‎ ‎(2)-1±2;‎ ‎(3).‎ ‎【教学说明】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漏掉负根.‎ 例2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5x2-4x=0;‎ ‎(2)3x(2x+1)=4x+2;‎ ‎(3)(x+5)2=3x+15.‎ 解:(1)x1=0,x2=;‎ ‎(2)x1=,x2=-;‎ ‎(3)x1=-5,x2=-2.‎ ‎【教学说明】解这里的(2)(3)题时,注意整体划归的思想.‎ 三、练习巩固 教师多媒体展示出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分组展示结果,教师点评.‎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1)2-6=0;‎ ‎(2)x2-4x+4=5;‎ ‎(3)(x+5)2=25;‎ ‎(4)x2+2x+1=4.‎ 解:(1)x1=1+,x2=1-;‎ ‎(2)x1=2+,x2=2-;‎ ‎(3)x1=0,x2=-10;‎ ‎(4)x1=1,x2=-3.‎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x=0;     (2)x2-2x=0;‎ ‎(3)3x2-6x=-3; (4)4x2-121=0;‎ ‎(5)(x-4)2=(5-2x)2.‎ 解:(1)x1=0,x2=-1;‎ ‎(2)x1=0,x2=2;‎ ‎(3)x1=x2=1;‎ ‎(4)x1=,x2=-;‎ ‎(5)x1=3,x2=1.‎ ‎3.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 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 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x m.‎ 则可列方程2πx2=π(x+5)2,‎ 解得x1=5+5,x2=5-5(舍去).‎ 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 m.‎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引导学生回忆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对于形如a(x-k)2=b(a≠0,ab≥0)的方程,只要把(x-k)看作一个整体,就可转化为x2=n(n≥0)的形式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3.当方程出现相同因式(单项式或多项式)时,切不可约去相同因式,而应用因式分解法解.‎ 布置作业 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探究,掌握基本方法和步骤,合理、恰当、熟练地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整体划归的思想.‎ ‎22.2.2 配方法 ‎1.使学生掌握配方法的推导过程,熟练地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在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 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发现并理解配方的方法.‎ 一、情境引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 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场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解:设场地的宽为x m,则长为(x+6) m,‎ 根据矩形面积为16 m2,得到方程 x(x+6)=16,‎ 整理得到 x2+6x-16=0.‎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明确该问题的特点.‎ 探究 如何解方程x2+6x-16=0?‎ 问题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现在会解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举例说明.‎ ‎【教学说明】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明确我们现在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即(x+m)2=n(n≥0),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可求解.‎ 问题2 你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吗?‎ ‎(1)(x+3)2=25;‎ ‎(2)x2+6x+9=25;‎ ‎(3)x2+6x=16;‎ ‎(4)x2+6x-16=0.‎ 教师重点讲解第3小题.‎ 解:移项,得x2+6x=16,‎ 两边都加上__9__即__()2__,‎ 使左边配成x2+bx+()2的形式,得 ‎__x__2+6__x__+9=16+__9__,‎ 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得 ‎__(x+3)2=25__,‎ 开平方,得__x+3=±5__,(降次)‎ 即__x+3=5__或__x+3=-5__,‎ 解一次方程得x1=__2__,x2=__-8__.‎ ‎【归纳总结】将方程左边配成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从而可以直接开平方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例题,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归纳.‎ 例1 填空:‎ ‎(1)x2+8x+___16___=(x+__4__)2;‎ ‎(2)x2-x+____=(x-____)2;‎ ‎(3)4x2+4x+__1__=(2x+__1__)2.‎ 例2 解下列方程:‎ ‎(1)x2+6x+5=0;    (2)2x2+6x+2=0;‎ ‎(3)(1+x)2+2(1+x)-4=0.‎ 解:(1)x1=-1,x2=-5;‎ ‎(2)x1=-,x2=--;‎ ‎(3)x1=-2,x2=--2.‎ ‎【归纳总结】利用配方法解方程应该遵循的步骤:‎ ‎(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 ‎(2)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a;‎ ‎(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三、练习巩固 学生独立解答以下练习,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 ‎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2x2-4x-8=0;‎ ‎(2)x2-4x+2=0;‎ ‎(3)x2-x-1=0.‎ ‎2.如果x2-4x+y2+6y++13=0,求(xy)z的值.‎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 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 本节课先创设情境导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来解,从而探索出配方法的一般步骤,熟练运用配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3 公式法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 ‎2.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情境引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x2+3x+2=0;   (2)2x2-3x+5=0.‎ 解:(1)x1=-1,x2=-2; (2)无解.‎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配方法推出求根公式,学生小组展示.‎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的两根?‎ 问题 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 x2=.‎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的题目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推导下去.‎ 探究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x=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教师板演第①小题,学生可自主完成余下的题目,小组展示,教师点评.‎ 例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①2x2-4x-1=0;    ②5x+2=3x2;‎ ‎③(x-2)(3x-5)=0; ④4x2-3x+1=0.‎ 解:①x1=1+,x2=1-;‎ ‎②x1=2,x2=-;‎ ‎③x1=2,x2=;‎ ‎④无解.‎ 三、练习巩固 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x2+x-12=0;‎ ‎(2)x2-x-=0;‎ ‎(3)x2+4x+8=2x+11;‎ ‎(4)x(x-4)=2-8x;‎ ‎(5)x2+2x=0;‎ ‎(6)x2+2x+10=0.‎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布置作业 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 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比较观察,交流与表述,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师生的双边活动,适时调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2.2.4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1.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方程根的情况和进行有关的推理论证.‎ ‎2.会运用根的判别式求一元二次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重点 根的判别式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难点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一、情境引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回顾已有知识.‎ 用公式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5x+6=0;‎ ‎(2)9x2-6x+1=0;‎ ‎(3)x2-2x+3=0.‎ 解:(1)x1=-2,x2=-3;‎ ‎(2)x1=x2=;‎ ‎(3)无解.‎ 二、探究新知 教师课件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在把系数代入求根公式之前,需先确定a,b,c的值,然后求出b2-4ac的值,它能决定方程是否有解,我们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即Δ=b2-4ac.‎ 我们回顾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发现:‎ ‎(x+)2=.‎ ‎【归纳结论】(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x2=;‎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1 利用根的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x2-3x-=0;  (2)16x2-24x+9=0;‎ ‎(3)x2-4+9=0; (4)3x2+10x=2x2+8x.‎ 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 ‎(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三、练习巩固 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生小组内交流.‎ ‎1.方程x2-4x+4=0的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一个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2.已知x2+2x=m-1没有实数根,求证:x2+mx=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1)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 ‎2.运用根的判别式解决具体问题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0这一隐含条件.‎ 布置作业 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 本课时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教师适时点拨下,学生在发现归纳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思维能力.‎ ‎*22.2.5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关系的运用.‎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观察、判断到发现关系的过程.‎ 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的运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的运用.‎ 一、情境引入 教师课件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完成下列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x2-5x+6=0‎ ‎2‎ ‎3‎ ‎5‎ ‎6‎ x2+3x-10=0‎ ‎2‎ ‎-5‎ ‎-3‎ ‎-10‎ 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 ‎②设方程x2+px+q=0的两根为x1,x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x1+x2=-p,x1·x2=q.)‎ ‎2.完成下列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2x2-3x-2=0‎ ‎2‎ ‎- ‎-1‎ ‎3x2-4x+1=0‎ ‎1‎ 问题 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 请完善规律:‎ ‎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 ‎②设方程ax2+bx+c=0的两根为x1,x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x1+x2=-,x1·x2=.)‎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求根公式推出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这一规律是否成立?试通过求根公式加以说明.‎ ax2+bx+c=0的两根x1=____,‎ x2=,x1+x2=-,x1·x2=.‎ 教师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可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教师点评.‎ 例1 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2-6x-15=0;‎ ‎(2)3x2+7x-9=0;‎ ‎(3)5x-1=4x2.‎ 解:(1)x1+x2=6,x1·x2=-15;‎ ‎(2)x1+x2=-,x1·x2=-3;‎ ‎(3)x1+x2=,x1·x2=.‎ 例2 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个根及k的值.‎ 解:另一个根为,k=3.‎ 三、练习巩固 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抢答,教师点评.‎ ‎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2-3x=15;‎ ‎(2)5x2-1=4x2;‎ ‎(3)x2-3x+2=10;‎ ‎(4)4x2-144=0;‎ ‎(5)3x(x-1)=2(x-1);‎ ‎(6)(2x-1)2=(3-x)2.‎ ‎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7x2-12x+5=0‎ B.6x2-13x-5=0‎ C.4x2+21x+5=0‎ D.x2+15x-8=0‎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 布置作业 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 本节课先由学生探究特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再猜想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加以推导证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2.3 实践与探索 使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情境引入 问题1 学校生物小组有一块长32 m,宽20 m的矩形试验田,为了管理方便,准备沿平行于两边的方向纵、横各开辟一条等宽的小道,要使种植面积为540 m2,小道的宽应是多少?‎ 问题2 某药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56元降为31.5元,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一题多解,同时要注意检验所解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问题1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很明显,即抓住种植面积为540 m2来列方程,设小道的宽为x m,如何来表示种植面积?‎ 方法一:如图,由题意得 ‎32×20-32x-20x+x2=540.‎ 方法二:如图,采用平移的方法更简便.‎ 由题意可得 ‎(20-x)(32-x)=540,‎ 解得x1=50,x2=2,‎ 由题意可得x<20,∴x=2.‎ 问题2 【分析】这是增长率问题,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很明了,即原价56元经过两次降价降为31.5元,设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由题意得 ‎56(1-x)2=31.5,‎ 解得x1=0.25,x2=1.75(舍去).‎ 三、练习巩固 ‎1.青山村种的水稻前年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200 kg,今年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450 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2.用一根长4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求长方形的面积为75 cm2.‎ ‎(1)求此长方形的宽;‎ ‎(2)能围成一个面积为101 cm2的长方形吗?如能,说明围法;‎ ‎(3)若设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S(cm2),长方形的宽为x(cm),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x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2.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特殊图形问题时,通常要先画出图形,利用图形的面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 布置作业 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3”中选取.‎ 本课时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学会分析问题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