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20《曹刿论战》 导学案(教师用)‎ 精彩开篇词 在中国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 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 官渡 之战、 赤壁之战, 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 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决定战争胜 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 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争胜负的 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 期, 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里。 走近《曹刿论 战》, 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 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 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把握曹刿的战略、 战术思想,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 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 为中心组织材料、 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 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 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 方针, 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 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 曹刿挺身而出, 凭着其深远的见识, 从容的风度, 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 一起走进课文, 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 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18‎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 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 鄙, 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 加, 虚夸, 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 信, 诚实, 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 孚, 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 福, 赐福、 保佑。‎ 公将鼓之: 鼓, 动词, 击鼓。‎ 既克: 克, 战胜。‎ 望其旗靡: 靡, 倒下。‎ ‎(2) 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 同“遍”, 遍及。‎ ‎(3) 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 古义: 古代祭祀用的猪、 牛、 羊等。 今义: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狱, 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必以情 情, 古义: 以实情判断。 今义: 感情。‎ 忠之属也 忠, 古义: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 忠诚。‎ 又何间焉 间, 古义: 参与。 今义: 中间, 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可能、 能够。‎ 肉食者鄙 鄙, 古义: 鄙陋, 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 轻视, 看不起。‎ 再而衰 再, 古义: 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4) 一词多义 间: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暗地。‎ 故: 公问其故: 缘故。‎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所以。‎ 18‎ 属: 忠之属也: 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 类。‎ 以: 可以一战: 凭借。‎ 必以情: 按照。‎ 必以分人: 把。‎ 伐: 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砍伐。‎ ‎(5)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福, 名词用作动词, 赐福。‎ 公将鼓之: 鼓, 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进军。‎ ‎(6) 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肉食者谋之, (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 “何以战? ” ——(曹刿)问(庄公): “(君)何以战? ”‎ 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对曰: “(此)忠之属也。 可以(之)一战。 ”‎ ‎(7) 成语 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 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 他们的勇气已丧失, 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链接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 或《左氏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 和《汉书· 艺文志》 都认为它是孔 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 各诸侯国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54 年)。 书中保 18‎ 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文字简练生动,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 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 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 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兄弟多人,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 国人, 他就逃到鲁国, 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 庄公 8 年(前 686 年)秋, 齐国人杀死襄公, 立公 子无知, 庄公 9 年(前 685 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 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 做 了国君, 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 打败鲁军, 并再次威胁鲁 国, 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纠被杀后, 齐军就出动, 在长勺与鲁军会战。 当时齐强鲁弱, 但最终 鲁军胜利, 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 它有国别、 编年、 纪传三体。‎ 国别体: 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 有《国语》 和《战国策》。《国语》 是以记言为主, 兼及记事; 《战国策》 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即以时间为经, 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 背景明确、 系统 性较好; 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 和《资治通鉴》 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 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 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 用的 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 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 ‎(一) 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 疏通字词, 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 把握课文大意;‎ 18‎ ‎3.小组合作, 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 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二) 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 整理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 本文虽短, 但能紧扣题旨“论战”, 运用对话的形式, 有条不紊, 逐层展开,‎ 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 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 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 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 说明曹刿“请见” 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 ’” 到段末) 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 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 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 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 以“夫战, 勇气也” 为根据, 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 的 时机, 以逸待劳发动反攻, 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 而后“鼓” 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 到段末) 以“大国难测, 惧有伏焉” 为根据, 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 注意判断敌方意图, 知己知彼, 说明了他“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 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 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交流点拨】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 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 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交流点拨】 这是一篇记叙文, 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 1‎ 18‎ ‎ 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 第 2 段记叙战斗经过; 第 3 段通过“叙” 来“论” 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 板书设计 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论战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五、 拓展延伸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 “齐师伐我” ———师出无名, 师出有名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第二课时 探究写法悟剪裁 一、 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 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 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 其奥妙何在, 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 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 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 ‎1.“齐师伐我” 的“伐” 是什么意思? 由“齐师伐我” 的“我” 字你悟出了什么?‎ ‎【交流点拨】“伐” 是兴兵攻打的意思。 由“齐师伐我” 的“我” 字可以看出, 记载这一 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 而且, 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曹刿的身份怎样? 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 ‎【交流点拨】 从“其乡人曰” 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 没有官位, 属爱 国君子吧, 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啊!‎ 18‎ ‎3.“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 句中的“肉食者” 指什么人?‎ ‎【交流点拨】“肉食者”, 吃肉的人。“肉食” 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 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 食乃有肉”。 因此, “肉食者”, 是 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 一般称为“肉食者”, 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交流点拨】 长勺, 在鲁国境内, 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 的“故” 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 样? 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交流点拨】“故” 是原因的意思, 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 由此可见, 鲁庄公是一 个平庸的国君, 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这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 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 ‎【交流点拨】 冲锋要待“彼竭我盈” 之时, 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 追击要选择“辙 乱旗靡” 之时, 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三、 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 ‎(一) 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段, 探究下面的问题:‎ ‎(1)“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中的“远谋” 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 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 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 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 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 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交流点拨】 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 18‎ ‎ 虽不能察,‎ 必以情” 是“可以一战” 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 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 神弗福也, 第三个准备,‎ 得到了曹刿的认同,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 力量的政治远见。‎ ‎(4) 段末句“战则请从”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 章也以此作为过渡, 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2.阅读第二段, 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交流点拨】 战斗刚开始, 不待齐军疲倦, 庄公就急于出战; 当鲁军刚获胜, 庄公又急于 去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 要根据双方 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 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 和“遂 逐齐师” 的大好形势。‎ ‎(2) 辽阔的万里战场, 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交流点拨】 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 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 突出写了 曹刿“谋” 的作用, 为下文“论战” 打下伏笔。‎ ‎3.阅读第三段, 探究下面的问题:‎ 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交流点拨】 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 的时机进行攻 击。 “彼竭我盈” 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后才下令追击, 看到敌人“辙乱”“旗靡” 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 18‎ ‎ 难测也,‎ 惧有伏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 行动谨慎, 观察仔细, 善于抓住时机, 故而夺取了战争 胜利。‎ ‎(二) 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 探究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 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 话)‎ ‎【交流点拨】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 表现了他的爱国 热情; 曹刿问战, 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 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 表 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说 话)‎ ‎【交流点拨】 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 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说明他政治上无能; 他急于求成, 急于进攻, 说明他军事上 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曹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 虚心听取意见; 鲁庄 公作战用曹刿, 亲自参与打仗, 表现了他礼贤下士, 任人唯贤; 鲁庄公战后问曹刿, 不因胜而 自喜, 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 主旨探究 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是什么?‎ ‎【 交流点拨】 政治清明, 民心所向 (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上下团结 君民一心 ( 团 结曹刿、 知人善用 ); 掌握策略、 以逸待劳 ( 不盲目 于强齐硬战); 把握战机、 后发制 18‎ 人 ( 彼竭我盈、 一招致胜)。‎ ‎(四) 写法探究 ‎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交流点拨】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 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 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 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2.本文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而不在记叙战 争的经过。 因此, 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 以及战后谈论鲁国 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 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 当略则略, 详略结 合有致, 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 而又情节紧凑。‎ 四、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 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 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 三问三答——实事求是、 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礼贤下士、 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 胜而不喜——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五、 拓展延伸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 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官渡之战曹操 2 万——歼袁绍 70 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 5 万——大败曹操 20 余万 淝水之战张辽 7 千——大败吴军 10 万 战争的胜利主要的因素是天时, 地利, 人和等。‎ 18‎ ‎《曹刿论战》 导学案(学生用)‎ 精彩开篇词 在中国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 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 官渡 之战、 赤壁之战, 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 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决定战争胜 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 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争胜负的 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 期, 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里。 走近《曹刿论 战》, 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 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 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把握曹刿的战略、 战术思想,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 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 为中心组织材料、 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 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 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 方针, 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 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 曹刿挺身而出, 凭着其深远的见识, 从容的风度, 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 一起走进课文, 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8‎ ‎1.朗读课文, 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 ) 小惠未徧( ) 小信未孚( )‎ 又何间( )焉 公与之乘( ) 长勺( )‎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 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 望其旗靡:‎ ‎(2) 通假字 小惠未徧。‎ ‎(3) 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狱, 古义: 今义:‎ 必以情 情,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 忠, 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间, 古义: 今义:‎ 可以一战 可以, 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鄙, 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再, 古义: 今义:‎ ‎(4) 一词多义 间: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故: 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属: 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之属:‎ 18‎ 以: 可以一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伐: 十年春, 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5)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6) 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 乃入见。 ——‎ 问: “何以战? ” ——‎ 必以分人。 ——‎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 ‎(7) 成语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彼竭我盈:‎ ‎3.作者链接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 或《左氏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史记》 和《汉书· 艺文志》 都认为它 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 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 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54 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文字简练生动,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 又善于 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 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兄弟多人,‎ 18‎ ‎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 国人, 他就逃到鲁国, 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 庄公 8 年(前 686 年)秋, 齐国人杀死襄公, 立公 子无知, 庄公 9 年(前 685 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 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 做 了国君, 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 打败鲁军, 并再次威胁鲁 国, 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纠被杀后, 齐军就出动, 在长勺与鲁军会战。 当时齐强鲁弱, 但最终 鲁军胜利, 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 它有国别、 编年、 纪传三体。‎ 国别体: 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 有《国语》 和《战国策》。《国语》 是以记言为主, 兼及记事; 《战国策》 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即以时间为经, 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 背景明确、 系统 性较好; 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 和《资治通鉴》 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 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 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 用的 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 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 ‎(一) 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 疏通字词, 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 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 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 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18‎ ‎(二) 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 整理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理线索, 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 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四、 板书设计 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论战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五、 拓展延伸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 “齐师伐我” ———师出无名, 师出有名 齐人三鼓———( )‎ 望其旗靡———( )‎ 彼竭我盈———( )‎ 小信未孚———( )‎ 第二课时 探究写法悟剪裁 一、 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 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 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 其奥妙何在, 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 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 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 ‎1.“齐师伐我” 的“伐” 是什么意思? 由“齐师伐我” 的“我” 字你悟出了什么?‎ ‎2.曹刿的身份怎样? 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 ‎3.“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 句中的“肉食者” 指什么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 的“故” 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 样? 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18‎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 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 三、 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 ‎(一) 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段, 探究下面的问题:‎ ‎(1)“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中的“远谋” 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 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 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何以战”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 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 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3)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是“可以一战” 的主要条件?‎ ‎(4) 段末句“战则请从” 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二段, 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2) 辽阔的万里战场, 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3.阅读第三段, 探究下面的问题:‎ 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二) 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 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 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用“从„„中可以看出„„” 的句式 说话)‎ ‎2. 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 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 的句式 说话)‎ ‎(三) 主旨探究 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是什么?‎ ‎(四) 写法探究 18‎ ‎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2.本文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 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 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 三问三答——实事求是、 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礼贤下士、 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 胜而不喜——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五、 拓展延伸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 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 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