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2020部编九年级语文暑期讲义教师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打印2020部编九年级语文暑期讲义教师版

‎1.沁园春·雪 近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 238‎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  认清局势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 ‎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泽东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 ‎  指引战斗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舞”指飞舞,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蜿蜒曲折。“驰”指奔驰,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飞象奔驰。‎ ‎  “舞”和“驰”通过以动写静,形象地赋予了高原飞动的气势,使之生机勃勃。‎ ‎  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  但与天意对抗,需要怎样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呢?静默的群山起舞了,沉睡的高原觉醒了,化作了千军万马,在大地上纵横驰骋。群山在他手中成了战斗的武器,高原在他眼里就是胜利的阶梯。其精彩处,实难用语言来形容了!‎ ‎  他发现了人民的力量。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唤醒人民起来造反,催发出中华民族的惊人潜力。那力量是无可匹敌的,只能用群山和高原来比拟;那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整个大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东亚病夫就成了无敌金刚;经过万里长征的洗礼,工农红军已成了无敌劲旅。‎ ‎  他秉承了不屈的性格。他与他的兵将们都拥有着一种大无畏的胆气,不为任何敌人所吓倒。他们是永不言败的斗士,意志象群山和高原一样顽强。面对挑战,没有一点儿畏惧,有的只是超人的冷静;面对苦难,没有一点儿哀愁,有的只是高昴的斗志。汽油筒能当大炮来用,炸药包成了坦克克星,枪炮声宛如战地交响……‎ ‎  他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他的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动”,战略战术上都充满了一种灵性。他擅长在敌军重兵集团中灵活穿插,他能够在对方铁壁合围中出奇制胜。他的运动战让任何敌人为之折服,他的每一次胜利都象是一个奇迹。他以近乎艺术化的手法,导演出一幕幕战争力作,将兵法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  预言胜利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38‎ ‎  弹指间,已是云开日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想象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毛泽东早已经看到了战争的结局,向全世界发出了胜利的预言。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分明是扭转乾坤的气魄,分明是洞悉时空的慧眼。中国革命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斗争,但人民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雪后必然会天晴,不应有丝毫怀疑。‎ ‎  经常有人把“红装”误写成“红妆”,或认为两词意思相近,其实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红色代表着激情、忠诚、鲜血、革命,是我们团旗、党旗、军旗、国旗的主色。而给锦绣河山披上“红装”则象征了革命的彻底胜利。这一句正是在约亲密的战友们,等革命胜利之后重来看雪。红装与素裹并存,却没有丝毫矛盾。‎ ‎  革命进程中经常有人会疑问:我们如此弱小,敌人那样强大,红旗究竟能打多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军队的特点就是越打越强、越打越多。即使是第五次反围剿这样的惨败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样的艰险,也不曾把革命的火种扑灭。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军队,必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所向披靡的无敌之师。‎ ‎  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虽然他依靠的是一个破破烂烂的中国,统帅的是一支工农组成的军队,装备的是一些战场缴来的枪弹,但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战胜中国人民。在随后的17年里,他领导中国人民接连战胜了凶残至极的日本法西斯,横扫了反动透顶的蒋介石集团,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在他面前,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赤子之心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这一段承上启下,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美。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诗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雪景唤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感,使他心中充盈了无比的热爱和无限的激情。帝国主义列强妄图侵占这大好河山,而我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  爱国情感造就出无数英雄。世界上没有不爱国的英雄,爱国与英雄之间总有一根红线相连。国家危难时刻,对祖国博大深厚的爱必然转化成誓死保卫她的决心。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每一个爱国者的胸中熊熊燃烧。我们要叫所有侵略者知道:中华是一块英雄辈出之地,神州是一块不可征服之地!‎ ‎  多么炽热的赤子情怀。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立志报国,身无分文徒步游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民族危亡关头,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领红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革命战争时期,他转战于大江南北,并有六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朝鲜战争爆发,他又把儿子派到前线,壮烈牺牲之后埋葬在了异国他乡。‎ ‎  多么忠诚的赤子之心。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汇集了全民族最有才能和骨气的精英人物,组成了一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他们曾无数次弹尽粮绝,他们曾无数次濒临险境,他们曾吃草根维持生命,他们曾面对着非人酷刑。他们只要投向国民党或者日本鬼子,就可以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忠心不改。‎ ‎  文武之道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  立国当以文武之道,武能平定乱世,文可富民兴邦。武力统一是前提,在混战中是不可能安心建设的;武力强盛是保障,在动荡中是不可能发展经济的。而只有文治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走向强盛,才能使山河更加壮丽。“文采”、“风骚”,在这里显然是借用,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们缺少文治的弱点。‎ ‎  武功曾经几度辉煌。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纷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这些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中华民族的天之骄子,把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得那样烟波浩渺。历史不仅为我们论证了这个古老国度的战斗力,更为我们树立了驱除一切敌寇的自信心。‎ ‎  文治需要某种思想。封建时代的孔孟学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少数人从中受益,也只会出现短暂的盛世。他不仅找到了马列主义,而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这种思想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只有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才能实现富强的梦想,才会出现长久的盛世。‎ ‎  正是有了上述认识,所以他喜欢握笔而不喜欢摸枪,一生与书为伴而一生未发一枪。投身革命后,残酷而沉痛的现实才使他不得不抓起了枪杆子。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缝了一个装笔墨纸砚的多层口袋,他开玩笑地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可以说,他是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碎了旧世界。‎ ‎  光明之路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好一句惊天之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为点睛妙笔。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  什么人才有资格评述千秋功过呢?“俱往矣”,写的是封建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交替。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帝王们乘着历史的航船渐渐远去,永不复返。共产党人要平定乱世,一扫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和灾难,更要 238‎ 开创盛世,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中国。也只有共产党人能肩负起使祖国大地繁荣昌盛的万钧重担,能肩负起使中华民族重铸辉煌的历史责任。‎ ‎  什么人堪称历史中的风流人物呢?毛泽东当然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无数英雄”绝不仅指五位杰出帝王,“风流人物”也绝不是在称孤道寡。他深知,历史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历史必将催发出无数英雄豪杰、风流人物。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他们为治理国家而呕心沥血;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他们为保卫国家而流血牺牲;张思德、王进喜、雷锋……他们为建设国家而无私奉献。这一句正是对所有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祖国献身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人类造福者的赞美。‎ ‎  是什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呢?诗成时,毛泽东思想已经基本成型,他完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寻找,他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无比辉煌的光明大道,他已经远眺到了一条升腾而起的东方巨龙。自豪感、愉悦感等人生顶峰体验奔涌而出,让他怎能不引吭高歌!于是冰雪有了诗情,山河有了画意,于是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  否定帝王 ‎  有人借这首词攻击毛泽东想当帝王,甚至批判他是封建君主,却恰恰暴露了他们自己的浅薄和狭隘。确实,词中充盈着雄视天下的气魄,显示出包纳天地的胸怀。以数千人马迎战百万之众的领袖人物怎能没有这样的气质?这是一种领袖风范,而绝非什么帝王思想。‎ ‎  作者请出历史人物,并非为了回到历史。对于中国历史中最杰出的五位帝王,他用了一个“惜”字,余者如晋武帝、隋文帝、朱元璋、清圣祖……就更加不值一提。他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对封建君主深怀蔑视,对官僚风气深感忧虑。甚至于,他发动了那场文化大革命,要把一切封建意识和落后思想彻底地清除干净。‎ ‎  毛泽东一生不慕富贵。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帝王之位对他而言何足挂齿!他视察大江南北,从不带家属。他住中南海,亲戚都不许住。他的孩子坐公共汽车上学,在公共食堂吃饭,长大后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也没有一个当官的。连他的稿酬也作为党费来管理,不曾留给子女和亲戚。‎ ‎  毛泽东一生不图享乐。长征途中,他始终坚持步行,和普通战士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延安时期,他住在两间窑洞,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一顶蚊帐和几件衣物;建国以后,他依然生活简朴,饮食只要求粗茶淡饭,睡衣上竟有73块补丁;困难时期,他主动地节衣缩食,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  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用一生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曾对人说:“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 ‎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动情地高喊:“人民万岁!” 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真正的英雄。他相信人民拥有惊人的英勇、超人的耐力、伟大的技巧和无比的坚决。他领导革命的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的历程。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创作背景 ‎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句解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38‎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整体分析 ‎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13.诗词三首 238‎ 行路难 ‎【其一】‎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xiū)直万钱。 (羞 通:馐;直 通 值)‎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háng)雪满山。 (一说: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qí)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ì)沧海。[1]‎ ‎【其一】‎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叠语句注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4)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6)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7)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23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注释注音 ‎ 凄凉(qī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译文二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创作背景 ‎  刘禹锡与白居易惺惺相惜。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鉴赏 238‎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刘禹锡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238‎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 238‎ 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 238‎ 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 苏轼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课外古诗词 四首 商山早行 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38‎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赏析 ‎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238‎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温庭筠 ‎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 238‎ 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赏析二 ‎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历史评价 ‎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 238‎ 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杜甫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释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鉴赏 ‎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 238‎ 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创作背景 ‎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刘长卿 ‎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注释 ⑴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⑵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⑷“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⑸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⑹“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⑺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⑻“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⑼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创作背景 ‎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被贬,情绪十分低落。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 238‎ 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赏析二 ‎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 问题研讨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表现韩愈被贬原因。 3.左迁含义 答: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 赏析 ‎  中唐文学家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马不前”!‎ ‎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238‎ ‎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  从思想上看 ,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 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横”状广度,‎ ‎  “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赏析三 ‎  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韩愈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①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②汀洲:水中小洲。    ③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④“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⑤当年:一作“前朝”。‎ 238‎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赏析   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许浑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 一作:蓬莱) ‎ 译文及注释 238‎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kān):探望。‎ 创作背景 ‎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赏析 ‎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 238‎ 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赏析三 ‎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 238‎ 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自君之出矣》)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赏析二 ‎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李商隐 ‎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 238‎ 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代: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注释 陂(bēi)塘:池塘。 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飚(yáng):飞扬,飘扬。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鉴赏二 ‎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这几句也颇似辛弃疾《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节片完垒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 ‎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创作背景 ‎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鉴赏 ‎  词一开始“绕树”两句,写所见烂漫春光。词人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 238‎ 小园所吸引。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点大,但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  词的下片(下阙)“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这几句颇似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词的歇拍“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秦观 ‎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 ‎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 ‎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 238‎ ‎“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赏析三 ‎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创作背景 ‎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 ‎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238‎ 九下 九下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讲解 ‎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238‎ ‎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赏析 ‎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 创作背景 ‎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点评 ‎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 评论 ‎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 赏析二 ‎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238‎ ‎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 ‎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238‎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江城子:词牌名。    ②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③聊:姑且。    ④狂:豪情     ⑤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驾着苍鹰。    ⑥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⑦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形容从骑很多。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⑨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⑾会挽雕弓如满月:会,会当,将要。    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⑿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典故用意   1) 孙郎 - 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 冯唐 -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3) 天狼 -天狼星; 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翻译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 238‎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破阵子⑴·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⑵之 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可怜白发生⑿! [1]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一作同父),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刘斧《青锁高议》卷三载高言《干友人诗》:“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韩愈《元和圣德诗》:“万牛脔炙,万瓮行酒。”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云谿友议》卷下《杂嘲戏》条载李日新《题仙娥驿》诗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陈䵮䭔饠古䭃头。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毬。”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句: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屯樊城,刘表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⑼“弓如”句:《南史·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2-5] ‎ 白话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6] ‎ 创作背景 编辑 238‎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 [1]  [5]  [8] ‎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 238‎ ‎,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1]  [9] ‎ 名家点评 陈廷焯《云韶集》:“字字跳掷而出,‘沙场’五字,起一片秋声,沉雄悲壮,凌轹千古。”‎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 [10]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一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11] ‎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 238‎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创作背景 ‎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赏析二 ‎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赏析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鉴赏 ‎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 秋瑾 ‎ 238‎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赏析   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7]‎ 评价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 238‎ ‎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梦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蒙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象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 238‎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跳。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二 ‎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  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创作背景 ‎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5 .‎ 赏析 ‎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 238‎ 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陈与义 ‎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然后作一小结。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作品原文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 ‎ 词句注释 1.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2. 那畔:那边。‎ 3. ‎“北风”句: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4. 若为:怎为。‎ 5.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2] ‎ 白话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238‎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1] ‎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3] ‎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4-5] ‎ 名家点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身向云山那畔行’.实自其自撰《长相思》之‘身向榆关那畔行’出,惟前次为春,此则深秋而巳。‘旧关城’仍为榆关,否则‘古今幽恨’四字不称。此阕盖有明清易代之感慨在焉。” [6] ‎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7] ‎ ‎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遥看 一作:遥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238‎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望: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做。 羹(gēng):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鉴赏 ‎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 238‎ 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 238‎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瀚(hàn)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赏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 238‎ 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创作背景 ‎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鉴赏 ‎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 ‎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结束处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里有悠悠不尽之情,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其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238‎ ‎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岑参 ‎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 创作背景 ‎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鉴赏 ‎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238‎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辛弃疾 ‎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 238‎ 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主旨 ‎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鉴赏四 ‎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创作背景 ‎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思想感情 ‎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 ‎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此诗的下半阙如下:‎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 ‎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 鉴赏二 ‎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238‎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鉴赏三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后世影响 ‎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赏析 ‎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 238‎ 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文天祥 ‎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音   踌躇(chóuchú)   阙(què)   了(le)‎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⑥伤心——令人伤心的是,形容词作动词   ⑦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6-25)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⑧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中心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赏析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 238‎ 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鉴赏   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从潼关向西,“望西都,意踌躇”。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伤心秦汉经行处”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南安军 宋代: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注释 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突、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鉴赏 ‎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238‎ ‎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创作背景 ‎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文天祥 ‎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别云间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注释 1.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2.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3.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音(jī),停留。 4.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5.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6.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7.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赏析 ‎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238‎ ‎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夏完淳 ‎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山坡羊·骊山怀古 作者:张养浩 ‎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注释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 ‎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译文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繁华富貌,现在在哪里?‎ ‎  只看见了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到现在遗留的仇恨像烟雾一样。‎ ‎  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灰烬;输了的,都变成了灰烬。‎ 赏析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南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238‎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儿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只 见 草 萧 疏, 水 萦 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 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紧接着六七句说:“至今遗 恨 迷 烟 树。 列 国 周 齐 秦 汉 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杜牧说阿旁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 都 变 做 了 土; 输, 都 变 做 了 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 变 做 了 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它虽不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张养浩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朝天子·咏喇叭 作者: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 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今译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解说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 238‎ 作。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王磐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字鸿渐,江苏高邮人。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著有《王西楼乐府》、《王西楼先生乐府》、《野菜谱》、《西楼律诗》。‎ 九上 ‎10. 岳阳楼记 选自《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 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谪zhé,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太守。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经过。‎ 政通人和:政事通顺,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顺利;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了。 废,该办而未办的事。具,通“俱”,全、皆。兴,兴办。‎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乃,于是;就。 增,扩大。‎ 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作文,创作文章。‎ 以,用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 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美好景色。‎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衔(xián),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涯,边。际涯:边际。‎ ‎(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一天里气象变化多端。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阴,阴暗。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23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此,这。则,就。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之,的。‎ 备,详尽,完备。‎ 矣,语气词“了”。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那么。‎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南,向南。‎ 极,尽,到……尽头。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会。‎ 于,在。‎ 此,这里。‎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览,看,观赏。‎ 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像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 ‎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 淫(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淫,过多。‎ 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 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 曜,光辉,光芒。‎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潜藏。形,形迹。‎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 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桨。倾,倒下。‎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238‎ 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慨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则有去国怀乡:则,就。有,产生……(的情感)。‎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去,离开。国,京都。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 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谗言。讥,讥讽。‎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感慨。极,到极点。而,表示顺接。‎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又像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至若”近似“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波澜平静。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指水面浮行。泳,指水中潜行。‎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岸芷汀兰:岸上的香草与小洲上的兰花(此句为互文)。芷zhǐ:香草的一种。汀tīng:水边平地。‎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像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而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 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璧,圆形的玉。‎ 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何极:哪里有尽头。极:尽头。‎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慨和神态了。‎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拿。临,面对。‎ 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 嗟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238‎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然则何时而乐耶?‎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必:一定。‎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成语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  “薄暮冥冥”:傍晚时天气昏暗。‎ ‎  “霪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 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238‎ 一词多义 ‎  夫:‎ ‎  1)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 ‎  2)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不译 ‎  3)未几,夫鼾声起 丈夫 ‎ ‎ ‎ 观:‎ ‎  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象 ‎  极:‎ ‎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尽 ‎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穷尽 ‎  3)感极而悲者矣 十分 ‎  去:‎ ‎  1)去国怀乡 离开 ‎  2)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  3)委而去之 逃离,逃亡 ‎  或:‎ ‎  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  2。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 ‎  空:‎ ‎  1。浊浪排空 天空 ‎  2. 长烟一空 消散 ‎  通:‎ ‎  1.政通人和 顺利 ‎  2 ,北通巫峡 通向 词类活用 ‎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 ‎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  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 古今异义 ‎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9.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后世影响 ‎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238‎ 一词多义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全部:在洞庭一湖 则:(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 (2):备齐 词类活用 ‎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⒍刻唐贤今人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通假字 ⒈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 句式分析 ⒈ 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⒉判断句 238‎ ‎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⒊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⒋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⒌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宾语前置句 例:吾谁与归?‎ ⒈ 中心思想   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 ‎11. 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环:环绕。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副词,都。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别。‎ 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流水声。而:表承接。‎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回:回环,曲折环绕。现在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然:......的样子。‎ 临:靠近。 于:在。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20. 作:建造。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21.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 238‎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辄:就。‎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曰:叫做。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8. 乎:相当于“于”。‎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得:领会。寓:寄托。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开:消散,散开。 归:聚拢。 暝:昏暗。 晦:阴暗。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芳:香花。 发:开放。 秀:茂盛,繁茂。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 238‎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洌:水(酒)清。 山肴:野味。‎ 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摆设。‎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酣:尽情地喝酒。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已而:不久。归:回家。 ‎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蔽。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38‎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谓:为,是。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虚词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238‎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238‎ ‎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12.湖心亭看雪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  ‎ ‎ ‎ ‎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  4.【挐(ráo)】即“桡”,撑(船)。‎ ‎  5.【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  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  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  8.【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  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  10.【强(qiǎng)饮】尽力地喝。强:痛快。强饮:痛快的喝。‎ ‎  11.【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  12.【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  13.【舟子】船夫。‎ ‎  14.【喃】象声词。 ‎ ‎  1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 ‎  16.【更】还。‎ ‎  17.【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38‎ 通假字 ‎  1.余挐一小舟:挐(ráo)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  是金陵人(表判断)‎ ‎  2.一: 一白(全)‎ ‎  长堤一痕(数量词)‎ ‎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  4.白:一白(白色)‎ ‎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  今义:剩下 问题 ‎  翻译句子 ‎  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  问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试分析其中妙处。‎ ‎  回答:意境是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银白世界。‎ 文章主题 ‎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练习题 10 岳阳楼记 名校讲坛 238‎ 一、文学常识 记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以写景、叙事、状物。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运用的表达方式虽不同,但目的多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政治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二、考点链接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同)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例如“略无阙处”中的“阙”与“缺”的读音相同,临时借“阙”代替“缺”,这里的“阙”就是通假字,“缺”是本字。通假字常用形式是“本无其字”,古代文字少而记事多,文字常常不够用,只有借同音字来代替。‎ ‎【习题链接】见“积累运用”T3。‎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汉语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的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则只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代汉语则指鼻涕;再如“池”,古代指护城河,现代汉语则指水池。‎ ‎4.感情色彩的转移。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是中性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指品德恶劣、道德败坏,是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有些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了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日”改称“太阳”,“目”改称“眼睛”等。‎ ‎6.单音节词变为复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复音节词居少数,发展到现代汉语,单音节词一般都变为复音节词了。‎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守(zhé)    浩浩汤汤(shāng)    淫雨霏霏(fēi)‎ 阴风怒号(háo) 日星隐曜(yào) 樯倾楫摧(qiáng)(jí)‎ 岸芷汀兰(zhǐ)(tī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谪守巴陵郡   谪:贬官 ‎(2)增其旧制 制:规模 ‎(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4)横无际涯 际涯:边际 ‎(5)朝晖夕阴 晖:日光 ‎(6)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7)迁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8)连月不开 开:指天气放晴 ‎(9)日星隐曜 曜:光芒 ‎(10)樯倾楫摧 倾:倒下 摧:折断 ‎(11)薄暮冥冥 冥冥:昏暗 ‎(12)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指国都 ‎(13)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 ‎(14)沙鸥翔集 集:停息 ‎(15)锦鳞游泳 鳞:代指鱼 ‎(16)岸芷汀兰 汀:小洲 ‎(17)长烟一空 一:全 ‎(18)宠辱偕忘 宠:荣耀 偕:一起 ‎(19)把酒临风 把:持、执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1)百废具兴    “具”同“倶”,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238‎ ‎(1)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义:景象 今义:观看 ‎(3)越明年 古义:到 今义:跨过(阻碍),跳过 ‎(4)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5)是进亦忧,退亦忧 古义:指“处江湖之远”(或: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今义:后退 ‎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百废俱兴)‎ ‎(2)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旷神怡)‎ ‎(3)政事顺遂,人民和乐。(政通人和)‎ ‎(4)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气象万千)‎ ‎6.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前人之述备矣     B.览物之情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A、B、C项均为结构助词,的;D.代词,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7.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B.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解析: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填空。‎ ‎(1)《岳阳楼记》是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岳阳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时间上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9.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1)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B)‎ 上联:去老范一千年,后________先________,几辈能担天下事;‎ 下联:揽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2)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文字。(90字左右)‎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到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  初极狭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余因得遍观全书 D.属予作文以记之  乃记之而去 ‎(解析:A.详尽/具备,具有;B.尽,这里有远通的意思/非常;C.景观看;D.记录。)‎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238‎ 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 C.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有时;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件事。)‎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3.文章第四段写景优美、描绘生动,请你结合本段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手法。(至少两点)‎ ‎①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③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④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为下文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做铺垫。‎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 B.“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解析:C.描绘的是春夜的美景。)‎ ‎03  拓展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吴玠①素服飞②,愿与交欢③,饰名姝④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⑤,岂大将安乐时?”却⑥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⑦为飞营第⑧,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⑨?”或⑩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 ‎【注释】 ①吴玠(jiè):南宋抗金名将。②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③交欢:结为好友。交,结交。欢,友好关系。④姝:美女。⑤主上宵旰:皇帝勤于政事。主上,皇帝。宵旰,“宵衣旰食”的略语。⑥却:推辞。⑦初:当初。⑧第:府第,住宅。⑨何以家为:用什么安家呢?⑩或:有人。‎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2)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 的语气 ‎(3)吴玠素服飞 素:向来 ‎(4)饰名姝遗之 遗:赠送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238‎ 文官不贪恋钱财,武将不惧惜死亡,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17.【乙】文所写岳飞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示例】心忧天下(或:忠君爱民,关心百姓疾苦)。教育意义:教育我们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附【乙】文参考译文:‎ 吴玠向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结为好友,把有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帝勤于政事,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推辞不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岳飞)。(岳飞)年轻时很能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将来军至河朔,才可以畅饮。”岳飞从此不喝酒。皇帝当初下令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说:“敌人没有消灭,用什么安家呢?”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官不贪恋钱财,武将不惧惜死亡,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11.《醉翁亭记》练习题 ‎ 一,完成填空 ‎ ‎1,本文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 永叔 ,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作者政治理想以及 旷达情怀。‎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 ‎①名之者谁( 命名 )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象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靠近)‎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散开)‎ ‎⑤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开放) 6.临溪而渔(到)(捕鱼)‎ ‎⑦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 ⑧树林阴翳(遮蔽 )‎ ‎⑨觥筹交错。(交相错杂) ⑩已而夕阳在山 (不久) ‎ ‎11.林壑尤美 (特别) 12.泉香而酒冽。(清)‎ ‎1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幽深秀丽) 14、得之心而寓之酒 。(寄托)‎ ‎15、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16、伛偻提携。(驼背 这里指代老人 搀扶指小孩)‎ ‎17、杂然而前陈者 。(杂乱的样子)(在面前)(摆开)18、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 ‎19、苍颜白发。(脸色苍白) 20、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在)‎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云归而岩穴暝 。(凝聚)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雾气 )‎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   ② 若夫霪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吾谁与归 。( 归依) 临溪而渔 (到)‎ ‎ ④ 把酒临风 。 ( 面对 )‎ ‎③ 太守自谓( 称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太守谓谁 ( 是 ) 颓然乎其间( 在 )‎ 山水之乐乐其乐 (乐趣、以…为乐、快乐)⑥ ‎ ‎⑤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词 吧 )‎ 潺潺而泻出于 ( 表修饰 ) ‎ 朝而往(表修饰 )  ⑧ 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 )‎ 泉香而酒冽 ( 表并列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在 )‎ ‎⑦游人去而禽鸟乐( 表顺承 )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转折 )    佳木秀 ( 茂盛 )‎ 238‎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  ⑨ 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 得之心而寓之酒( 表并列 )‎ 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教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具体事物。 ‎ ‎①名之者谁?( 亭 )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之乐 ) ‎ ‎3.以上文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意不在此而在彼 ‎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醉翁亭 ‎ ‎5.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山之僧智仙也 ,命名者是 太守自谓也 ‎ ‎6.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作者首先写 远景 ,其次写 近景 。‎ ‎7.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 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 ‎8、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比喻 ) ②.锦鳞游泳。( 借代 )‎ ‎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拟人、对偶) ④.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借代)‎ ‎⑤.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设问) 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 )‎ ‎10.翻译下面的语句。 ‎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11.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环滁皆山也。 ‎ ‎1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1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14.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15.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意:情趣 ②寓:寄托 ③得:领会 ④辄:就 ‎ ‎⑤上下 ⑥去 离开 ⑦而 表承接 ‎ ‎2.贯穿文段主体的一个词是: 乐 。 ‎ ‎3.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 。‎ ‎4.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常识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238‎ ‎①,故 自 号 曰 醉 翁 也 ②,而 不 知 太 守 之 乐 其乐 也 ‎5.“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 滁州人、宾客 ‎ ‎6.“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醉翁亭记》‎ ‎7.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 ‎8.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 醉能同其乐 ‎ ‎9.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 衬托太守之乐 ‎ ‎10.“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 ‎(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 , , ,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1.翻译下面的语句。 ‎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 ‎2.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文段先写 朝暮 之景,再写 四时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5.文中描写春季景色的是:野芳发而幽香 ‎ ‎6.文中描写秋季景色的是;风霜高洁 ‎ ‎7.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 水落石出 ,它现在的意思。 ‎ 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8.“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 ‎(四)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 ‎1.把下列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②、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2.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滁州人、宾客、太守 乐 ‎3.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众宾欢也 ‎ ‎4.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 ‎5.“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大意。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 238‎ ‎7.文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①滁人游 ③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 ‎8.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 ‎9.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B )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12 湖心亭看雪 练习 考点链接 ‎(一)划分句子节奏 ‎【方法指导】‎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公/大笑乐”。‎ ‎2.“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3.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4.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去后/乃至”。‎ ‎5.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6.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是以”等。‎ ‎7.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8.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 ‎9.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积累运用”T5。‎ ‎(二)文言文翻译 ‎【基本原则】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抓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出句中的关键字词。‎ ‎【基本要求】1.信: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2.达: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3.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方法指导】1.对。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3.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4.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5.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调整语序。‎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  拏(ná)    更定(gēng)  一芥(jiè)‎ 毳衣(cuì) 雾凇(sōng) 铺毡(zhān) 沆砀(hàng dà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2)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3)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38‎ ‎(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 ‎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余拏一小舟[撑(船)]      B.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解析:C.“白”在这里代指酒。)‎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 ‎(解析:A.还/再;B.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告别/另外;D.全。)‎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11.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1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238‎ ‎(解析:D.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的烘托。)‎ ‎03  拓展阅读 莲花洞①‎ 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②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③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④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⑤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⑥,挽⑦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选自《四部丛书》)‎ ‎【注释】 ①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岸,净慈寺旁。②须眉:指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③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桥相连,自南而北:映波、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④吴山:在杭州南郊,西湖东南岸上。南屏:在西湖正南岸。⑤孙内使:对明万历时司礼太监孙隆的尊称。⑥五丁神将:传说中帮助秦王打通蜀道的五位大力士。⑦挽:牵引。‎ ‎13.对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为:动词,是)‎ B.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绝胜:远远胜过)‎ C.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尝:曾经)‎ D.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安:怎么)‎ ‎(解析:B.绝胜:景色最优美。)‎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亭子开阔,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15.本文写景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如写亭,用“亭轩豁可望”;写石头,用“玲珑若生,巧逾雕镂”。‎ ‎16.“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这句话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寄托了作者追求洗尽尘世污浊的风骨。‎ 附参考译文:‎ 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子开阔,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曾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挖掘越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得到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传说中的五丁神将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表面的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九下 ‎9.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 238‎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 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 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用脚踢; 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 为(第二个),接受。  ‎ 238‎ ‎  30. 已:停止,放弃。    31.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代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 238‎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 238‎ ‎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写法介绍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 238‎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2]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主旨   《鱼我所欲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论点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答:指“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10.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刘向 238‎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1.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 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使:派遣    谓:对...说。    许:答应。    虽然:即使这样。    曰:说。    终:始终。    守:守护。    欲:想    以:用    之:的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1]    许:可要,必须。    易:交换。    加惠:给予恩惠。加,给予。    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弗:不。    以:用。    且:况且。    而:但。 ‎ 238‎ ‎   以:凭借。    秦灭韩亡魏: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故,所以。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逆:违背。    轻:轻视。    与(yú):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直:只,仅仅。    谓:对…说。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怫:盛怒;然:……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这是秦王暗示唐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    伏尸:使尸体倒下,使动用法。    流血:使血流,使动用法。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的是下文所说的“士”,即游说诸侯的策士。他们有胆识,有本事,但没有爵位,所以也称布衣。    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徒,光着。    跣(xiǎn):赤足。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青色。    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 与臣而将(jiāng)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从。    若:如果。    必:将要。    怒:发怒。    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是:这样。    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身体就显得高(长)起来,所以叫“长跪”。谢,认错,道歉。    谕:通“喻”,明白,懂得。    以,凭借。    者,原因。    徒,只。    以,因为。‎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 238‎ 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评析   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因此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在强迫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强烈的轻蔑。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秦王自以为无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头上猛击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代:宋濂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 238‎ 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 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余:我。 嗜:喜欢、特别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 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担心。.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往。 尝:曾经。 趋:赶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 238‎ 或:有时。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 恭:恭敬 至:周到。 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俟(sì):等待。 卒:最终。 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箧:书箱。 屣:鞋。 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肢体。 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衾(qīn):被子。 拥:盖着。 而:表承接。 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盖:发语词,用来引领一句话,常是感慨或议论之类的,属语气助词;翻译为“大概”‎ 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这里作数词,两次) 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 238‎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因此 今义: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浇洗。 4.叱咄:训斥,呵责。 5.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 (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 238‎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2)突然 (则亡以应卒) (3)死 (4)完毕 (5)终于 11.慕 (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3)好处,益处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重点句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启示 ‎  1.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  2.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  3.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文章中心 238‎ ‎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问题研究 ‎  1.对比作用 ‎  用太多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并且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  2.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  3.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  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  4.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的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  5.作者并不因为衣食住行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读书生活创作一副对联:‎ ‎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侧耳为学勤。‎ ‎  6.作者为什么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  用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学习,有概括作用。‎ ‎  7.“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的原因?‎ ‎  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极其恭敬。‎ ‎  8.写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  用衣食与“同舍生”对比,从而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  9.“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  我赞成中有足乐,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生读书的必备条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  10.读完本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  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学业的精通,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  1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  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行万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  12.具体指出稳重的描写和议论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描写:“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严肃的神态;“俯身倾耳”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奇案功德姿态;“烨然若神人”形象地写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粗陋的衣着。‎ ‎  议论:“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点名虚心请教的好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点明不耻恶衣食的原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点明段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表明段旨;“是可谓善学者矣”点明马生的为人;“余故道为送至难以告之”点明段旨。‎ ‎  13.对于刻苦勤奋、执着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有什么看法?‎ 238‎ ‎  这种刻苦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耐于艰难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  14.本文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之感?‎ ‎  作者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领悟要义,要义比单纯议论更感人,更容易被马生接受。(将自己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学习条件形成对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  15.写了哪几方面的难?‎ ‎  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  16.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  A.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  B.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现象,虽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言之成理即可)‎ ‎  17.“善学者”应有怎样的品质?‎ ‎  善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尊师重教、虚心求学的态度,专心致志、不耻下问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  18.有关文章主旨的对联?‎ ‎  名闻天下 文称四海 缘于心无旁骛 ‎  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 ‎  19.本文作者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  作者的学习态度是嗜学,乐以忘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  20.“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  从他人处借书抄阅,按约定之期归还。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创作背景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讲析 ‎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分几段来谈。‎ ‎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 ‎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38‎ 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体裁介绍 ‎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以身作则,勉励马生刻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赏析 ‎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 宋濂 ‎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20.曹刿论战 238‎ 先秦:左丘明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 238‎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文言现象 三行对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 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间:参与。 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加:虚报。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 238‎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必:一定。 以:根据。 情:(以)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请:请允许。 从:跟从。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之:此为助词,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的要求。)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下:下车。 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击。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其:其中的。 故: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鼓:击鼓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枯竭。彼:他们的。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 克:战胜。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测:估计,推测。 惧:恐怕。 伏:埋伏。 焉:“于之”,语气助词。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靡(mǐ):倒下。 故:所以。 之:代词,指,齐军。‎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进攻 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3.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 5.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 8.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 9.必以<信>(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6.<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238‎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 所以(故逐之) 。 2.(民弗从)从:跟从  。 (战则请从)跟随   。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  (必以信)。 把 (必以分人) 5.请:请求   (曹刿请见)。 允许  (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7.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8. 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 (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 (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 (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 (时时而间进)。 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段意 第一段(曹刿问战) 总: 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 :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曹刿参战) ‎ 238‎ 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重点 ‎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分析 ‎  全文共分三段。‎ ‎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主题 238‎ ‎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创作背景 ‎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写作特点 ‎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解析 ‎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 题解 ‎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 238‎ 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因此后来一批文学家就开始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注解最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 赏析 ‎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刘向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238‎ 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 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什么。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 238‎ ‎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第二年,明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词性   朝    zhāo 早晨(名词)    cháo 朝廷(名词)    cháo 朝见(动词)    私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修    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孰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方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 238‎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 238‎ ‎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22. 出师表 / 前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238‎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 238‎ ‎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注释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出征。 师:军队。 先帝:这里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而:表转折。 赏:受赏。 刑:受罚。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此:这。 诚:确实,实在。 之:结构助词,的。 秋:时候。 然:但是 侍:侍奉。 卫:守卫 懈:懈怠,放松。 于:在。 忠:忠诚。 内: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战场上。 士:将士。 忘身:奋不顾身。 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欲:想要。 报:报答。 之:代词。 于:向,对。 诚:实在,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 以:来。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的美德。 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 气:志气。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以:因而。 ‎ 238‎ 塞;阻塞。 忠:忠诚。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俱:全,都。 宫中:指皇宫中。 府中:指朝廷中。 体:整体。 陟(zhì):提升,提拔。 罚:惩罚。 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 异同:这里偏重在异。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作奸:为非作歹。 科:科条,法令。 及:和。 为:做。 付:交给。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论:凭定。 刑:罚。 以:来。 昭:彰显,显扬。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 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 遗(wèi):给予。 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 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 广益:很多的益处。 益:好处、益处。 性行:性情品德。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 均:公平,平均。 晓畅:谙熟,精通。 试用:任用。 能:能干,有才能。 是以:因为这,因此。 众:大家。 举:推举。 ‎ 238‎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营:军营、军队。 行(háng)阵:指部队。 和睦:团结和谐。 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亲近。 信:信任。 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先汉:西汉。 兴隆:兴盛。 后汉:东汉。 倾颓:衰败。 每:常常。 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叹息:感叹惋惜。 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恨:遗憾,不满意。 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悉:全、都。 贞:坚贞。 良:善良可靠。 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 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日子。 布衣:平民百姓。 躬:亲自,自身。 耕:耕种。 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 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苟:苟且。 全:保全。 于:在。 求:谋求。 闻达:闻名显达。 以:认为。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委屈。 顾:拜访,探望。 咨:询问。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奋激。 许:答应。 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 值:遇到。 倾覆:指兵败。 尔来:那时以来。 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故:所以。 寄:托付。 以:把。 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38‎ 临:将要。 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泸:水名,即金沙江。 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兵:武器。 甲:装备。 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 庶:希望。 竭:竭尽。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还:回。 于:到。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所以:用来……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斟酌:考虑,权衡。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交给。 效,效命的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取得成效。 告:告慰,告祭。 兴:发扬。 德:道德。 言:言论。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 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罪。 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 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深追:深切追念。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当:在……时候。 临:面对 涕:眼泪。 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文言现象 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 238‎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选择。‎ 古今异义 出 句┃古义┃今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时候 ┃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 功过好坏 ┃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 猥自枉屈 ┃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 ┃希望,期望 ┃众多 晓畅军事 ┃ 精通,熟练 ┃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普通的百姓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或 不效则治臣之罪┃任务(实现) ┃效果 不宜异同┃不同┃1不;不一致。2 引申为反对。3 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激励┃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速度快 后值倾覆┃失败┃倒塌 臣不胜受恩感激┃感慨激动┃感谢 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 238‎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零(面对。动词) 15.效 恐托付不效(实现,副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名词) 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 受命以来。(表限定)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用来) 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9.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贤良)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以所,用这些来) 23.益 有所广益(好处) 至于斟酌损益(兴办,增加)‎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 238‎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 五月:名词作状语,在五月 10. 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12。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15. 驽钝 驽:劣马 钝:不锋利的刀 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 相关成语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判断句 ‎①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 238‎ ‎②“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间啊。‎ 全文要点 ‎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2.三条建议是:‎ ‎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  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 ‎  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 亲贤远佞)‎ ‎  3.分析形势:‎ ‎  ①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9.表达感情: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内容理解 ‎  1.《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  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  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  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亲贤远佞),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  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238‎ ‎  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  3.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时,要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广开言路)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赏析 ‎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地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238‎ 后世影响 ‎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分层解析 ‎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主见。‎ ‎  第二部分(6~7段)追忆经历,忠刘氏,兴师北伐表心愿。‎ ‎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评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句总提当时形势,警策刘禅发愤图强。起笔凝重,定下全篇基调。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四句剖析人心。实际上这是对刘禅委婉而尖锐的规劝,言外之意是刘禅是沾父亲的德泽,自己还没有慑服众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诫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作风。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广开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故首先提出。“诚宜”“不宜”,发起一篇告诫之意。 从分析形势入手,首先提出要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严明赏罚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故特别强调。诸葛亮提出这点,是因为鉴于汉末皇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而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常对禅劝谏,黄皓也不敢为非。董允死后,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此虽后事,但刘禅的弱点诸葛亮不会不有所觉察。这里的话是有针对性的。 接着提出要严明赏罚,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为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稳定,诸葛亮对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向刘禅推举一批贤能,作为辅佐。 推举宫中贤臣。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举荐可靠的将领,交代营中事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规劝后主吸取历史教训。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任人唯亲的危害。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238‎ 指出要图复兴,必须亲信忠良。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依靠贤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自述早年志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叙本志/淡泊名利,志趣过人。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苦历程。自述出身经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谨慎”是对诸葛亮的精确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一语所本。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述说受命以来的辛勤。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并表明自己效忠蜀汉的赤心。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再次叮咛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说明北伐时机成熟,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誓言。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后朝臣、后主职责分明,再三关照,语重心长。 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反复叮咛后主牢记刘备遗训。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结语表明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这本来是套语,但在本文却自然得体,读者竟不觉其为套语。‎ 简评 ‎  北伐曹魏是蜀汉后期诸葛亮安邦定国的一种策略: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 ‎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体现得淋漓尽致。‎ ‎  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重读出师表的几点认识 ‎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全文可以分为4部分:‎ ‎ 由前两个自然段组成。‎ ‎  指出当今天下的基本形势和执政的基本原则,接着提出了基本政策。‎ ‎  按逆向思维来分析,似乎小皇帝的某些作为让老丞相有些不满,结合历史上的情况,应该与刘禅偏信宦官有关。于是开宗名义,告诉小皇帝应该端正态度,内外一体。‎ ‎  《英雄志》22卷第九章《天之历数在尔躬》中曾对一国兴衰发表过一些看法,似乎是暗合此处的,兹录于此:‎ ‎  “欲知一国之兴衰,必先观何处?观一物,必先观其内。何为一国之内?为百姓。何为百姓之内?为法制风气。那法制风气之内呢?天下之风气,必起于天子。那天子之内呢?还有什么?私心。天子的私心都藏于何处?这帝王私心之所在,便在后宫。那儿有他最心爱的人,故而在他心中的份量,足与天下等值。”‎ ‎ 在帝制独裁体制下,在家天下,以伦理学为执政理论基础的执政机制必然受皇帝的后宫影响极大。远如吕后、武则天,近如慈禧。‎ ‎  ‎ 238‎ ‎  告诉小皇帝可以依靠谁,文官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是向宠。同时告诉小皇帝一般人别信他,都是小人,来祸害你的。‎ ‎ 往好的方向来说,这是在向皇帝推荐优秀干部;反过来也可以说你是在结党,是否营私待定。‎ ‎   可能诸葛亮也意识到上面的语气不太合适,有点像老爸教训自己的儿子,虽然叫你相父,你也别当真啊!而且在人事方面有点搞党争的嫌疑,于是开始打苦情牌,追溯自己与老皇帝的关系,这些都是老皇帝让我告诉你的!‎ ‎  确实是用心良苦,不过小皇帝完全可以这样想,“妈的,这老东西又拿我死去的老爹来压我!”‎ ‎   说的差不多了,该结束了。要出征了,向小皇帝立个军令状,也再次告诫小皇帝要听人劝吃饱饭,要有主见。‎ ‎  罗里吧嗦,絮絮叨叨,保姆真不是好当的啊。‎ ‎  整体感知:‎ ‎  本文言辞恳切,将军国大事、执政原则都非常清晰地表述出来,可以说是手把手地在教小皇帝。但是通篇都在说自己要报先帝知遇之恩,众将士也是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似乎忽略了小皇帝的个人感受。如果他所用的人都只是冲着自己老爸的面子给自己干活,并不怎么真心服自己,估计他干起来也不会怎么乐意。虽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会总是要推崇下先帝,但也不能这么干啊,再怎么孝顺,也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康熙、雍正、乾隆莫不如是,并不是一定要用先帝的臣子才能保证国家兴旺、政治稳定。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或许正是诸葛亮对人才梯队建设的忽视,导致了三国后期蜀国再无杰出之士可用。‎ ‎  另外,本文中似乎只是泛泛地进行告诫小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政策,更没有告诉小皇帝如何自己去发现人才,只是说“看看,这几个人都是先帝给你选的,你要听他们的话哦”。这就略显扯淡了,不谈人才的标准,这就导致,小皇帝若非天赋异禀,不懂潜规则的话,将永远无法自己发现真正需要的人才。‎ ‎  综合来看,这个真是“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诸葛亮 ‎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小说阅读 小说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知识积累一】—小说“三要素”‎ 要素1:人物 要素2: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要素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知识积累二】—小说“三要素”分析 分析1-人物:‎ 小说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再现生活,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 [人物塑造方法]:‎ ‎1、外貌描写:‎ 示例1: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眉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揭示人物——忠义 示例2:先生身穿一件灰朴朴的长袍。头发直竖着,胡须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脸黄里带白,极为瘦削,然而,他轻轻的一笑,眼神却是那么的慈祥。‎ 揭示人物——朴素、正直 2、 神态描写:‎ 238‎ 示例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揭示人物:卑微 示例3:只见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就连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 揭示人物:愤怒 3、 语言描写:‎ 示例1:‎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 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 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 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 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揭示人物:秀才?县官?财主?穷人?‎ ‎4、心理描写:‎ 示例1:‎ 那呆子只管走路,怎知道身上有人,行有七八里路,把钉钯撇下,吊转头来,望着唐僧,指手画脚的,心理骂道:“你罢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里自在,捉弄我老猪来跄路!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甚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儿走。还不彀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就了其帐也。”‎ 揭示人物:懒惰。‎ ‎5、动作描写:‎ 示例1:‎ ‎“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 揭示人物:球技的高超。‎ ‎【拓展】侧面描写 ‎ 示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译文: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具体作用: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分析2-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情节作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情节的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分析3-环境:‎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1、 ‎[社会环境]‎ ‎ 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 ‎[自然环境]‎ ‎ 主要作用:渲染气氛。‎ ‎ 烘人物性格,映衬人物的心情。‎ ‎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知识积累三】—小说语言分析 238‎ 各家小说语言百家争鸣,自成一家,但终归一点,为小说主旨服务。‎ ‎【小说考点分析】‎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主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思路明确:通过人物的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动作)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答题格式: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点二:注意环境考察 主要题型:‎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思路明确:‎ 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渲染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交代时代背景;5、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答题格式:‎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三:故事情节的把握 主要题型:‎ ‎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思路明确:‎ ‎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 答题格式:‎ ‎ 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拓展】情节安排的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让人言有尽而意无穷。‎ 考点四:概括文章的主题内容 主要题型:‎ ‎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思路明确:‎ ‎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了……‎ 考点五:文章标题的考察 主要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思路明确:⑴考虑题目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引发读者思考;‎ 238‎ ‎ ⑵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用什么辞格或句式,‎ ‎ ⑶考虑语言角度,题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 ‎ ⑷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题目是否行文线索,是否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 ‎ 标题常见作用:1、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点明主题 答题格式:‎ ‎ 文章中的具体意思,与文章主体相关的意思。‎ 考点六: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考题类型:‎ 1、 叙述方式方面 2、 人称表达方面 思路明确:‎ ‎[叙述方式]‎ ‎ ①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 ‎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人称表达]‎ ‎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   ②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点七:分析文章语言 答题思路:‎ ‎ 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    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中考阅读指导 冷风暖香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炭火正红,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238‎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他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地摊儿修鞋,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一)标题的作用。‎ ‎(1)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2)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充当线索,贯穿全文; (4)设置悬念(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修辞(运用比喻,形象生动);(6)揭示(暗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冷风暖香”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二)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解释词语的语境义或指出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叠词/拟声词等);‎ ‎②突出了人或物的……特点/写出了人或物……的情态/性格/品质;‎ ‎③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情感。‎ ‎2.品味语言,从意义和作用等角度赏析第④段加点词语。(3分)‎ 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 ‎(三)常见的表达技巧。‎ ‎①对比:把……和……作对比,突出强调了人物的……性格品质/心情,或突出……主题。‎ ‎②衬托:侧面描写……内容,衬托(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③欲扬先抑:(1)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突出主题; ‎ ‎ (3)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4)使作品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④夸张:突出人或物的……特征,表达了……的感情;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⑤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人或物的……特征,表达情感,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⑥以小见大:以平凡的细小的事件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⑦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 ‎⑧托物言志:通过对……的描摹,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志向。‎ ‎3.本文第③段,作者描写了烤地瓜女人的同行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阐述阅读感悟体会。‎ ‎①表明观点:我认识到/懂得了……道理/启示/意义。‎ ‎②结合文本:文中××是一个……品质/性格的人。(或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③联系生活实际:详写一个符合启示类的生活中的例子,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④得出结论,回扣观点。‎ ‎4.请你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烤地瓜女人给你生活上的启示。(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寒风中飘来的地瓜香,又比喻艰苦的环境中烤地瓜女人乐观、善良的品质。②题目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富有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角度:语言、结构、内容(表层、深层)‎ ‎2.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寒冷和干燥的自然环境。②与下文带着甜味的温暖的气息、温暖的情感形成对比。‎ 示例:①“塞”是“硬要把东西给某人”的意思,②运用动作描写,为后文小女孩不是女人的孩子埋下伏笔,③形象地表现了烤地瓜女人的热情、善良、有同情心。④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示例:对比 238‎ ‎①通过描写她的同行们满怀沧桑的笑容以及对困苦生活的抱怨,与烤地瓜女人清澈的微笑形成对比,②突出烤地瓜女人乐观的生活态度。③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4.示例:即使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我们也应乐观向上,笑对人生。像文中的女人,在寒风中烤着地瓜,却能笑对顾客,关心弱小。在生活中,我们也许生活得并不如意,但是这不是我们怨天尤人的借口。只有积极乐观,方能赢来幸福的人生。‎ 骄傲的红薯 ‎⑴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然后母亲说,该回去了。儿子说再聊一会儿吧,眼神却飘忽不定。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走出不远,又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回头。她想再看一眼儿子,哪怕是背影。儿子却不见了。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 ‎⑵母亲很满足——一个读大学的儿子,高大英俊,学生会干部,有奖学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并且她知道,儿子正在偷偷恋爱。她曾远远地看过那姑娘一眼,瘦瘦高高,和儿子很是般配。‎ ‎⑶可是今天她很想见儿子一面。今天,她有了充足的借口。老家人送她一小袋红薯,个儿大皮儿薄,脆生生地喜人。煮熟了,香甜的红瓤化成蜜,直接淌进咽喉里。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她想,应该叮嘱儿子给姑娘留两个。‎ ‎⑷这是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母亲头顶白花花一片,分不清是白发还是雪花。她把三轮车在街角停下,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子,母亲再一次偷偷地笑了。‎ ‎⑸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开过来的一辆轿车。车子在冰面上滑行好几米才停下来。司机摁响了喇叭,母亲一惊,忙往旁边躲闪,却打一个趔趄,然后滑倒。她慌慌张张爬起,未及站稳,又一次摔倒。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她的脸被一块露出冰面的玻璃碴儿划开一条口子,已经流出了血。‎ ‎⑹司机吓坏了。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母亲笑笑说,没事。司机说可是你的脸在流血……‎ ‎⑺在流血?母亲变了表情。果然,汽车的反光镜里,她看到自己流血的脸。她想这样的脸,怎么去见儿子呢?‎ ‎⑻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司机便掏出两百块钱和一张名片。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他说,随时可打电话给我。‎ ‎⑼母亲一只手抱着保温桶,一只手推搡着名片和钱。突然她停下来,认真地对司机说,你真的想帮我吗?如果这样,能不能请你把这个保温桶转交给我的儿子……他在这个大学读书,他功课很好……‎ ‎⑽母亲指了指那座气派的教学楼,脸上露着骄傲的表情。‎ ‎⑾片刻之后,司机在校门口见到母亲的儿子,将保温桶递给他,说,你妈让我带给你的。男孩说,哦。眼睛紧张地盯着校园里一条卵石小路。小路上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长发女孩。‎ ‎⑿司机提醒他说,是煮红薯。你妈让你先吃一个,她说,还热着。‎ ‎⒀男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人呢?‎ ‎⒁司机说,她横穿马路,我的车开过来,她一紧张,滑倒了,脸被划破一条口子,流了血。她不敢来见你,可能怕你伤心……她任凭身体跌上冰面,却用双手保护着这个保温桶,她嘱咐你现在就吃一个,她说,现在还热着……‎ ‎⒂男孩愣愣地看着保温桶,慢慢将它打开。那里面,挤着四五个尚存温热的煮红薯。它们朴实、土气,甚至丑陋,可是它们香甜、温热,就像老家的乡亲,更像母亲。‎ ‎⒃司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她还没走。顺着司机的手指,男孩看到了风雪中的母亲。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似乎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似乎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目光。母亲慌慌张张地上了三轮车,转一个弯,就不见了。母亲的头发,银白如雪。‎ ‎⒄男孩没有追上去。他知道母亲不会也不想让他追上去。可是他已决定,今晚,就回家看看母亲。他还会告诉女友,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他的骄傲。‎ ‎(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什么人 +(何时+何地+何因)+ 干什么事 + 结果怎么样。‎ ‎9.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2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了……的氛围; ②烘托/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品质; ‎ ‎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或环境特点; ④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⑤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内心的情感变化;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 ‎⑦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开头); ⑧突出……中心,表达作者……的情感; ‎ ‎⑨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结尾)。‎ ‎10.第⑷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①外貌描写:通过……等外貌的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等,衬托/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为下文……做铺垫。‎ ‎②动作描写:选用/连用“××”“××”等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或物的……的样子/情态/特点。‎ ‎③语心神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精神。‎ ‎11.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分析人物形象。‎ ‎〖格式〗:××是一个……的人/形象(省略号答性格或品质,一般为形容词)。‎ ‎ 从文中……地方可以看出。(看分值踩点)‎ ‎12.请简要归纳文中母亲的形象,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母亲为儿子送红薯,被车撞仍请司机给儿子送红薯,儿子深深感动,决定去看母亲。‎ ‎10、环境描写。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下文写母亲在送红薯的路上不慎摔倒埋下伏笔。表现了她对儿子深层的爱。‎ ‎11.(1)“抱”运用动作描写。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极力保护装有红薯的保温桶的情形。表现了她对儿子深层的爱。‎ ‎ (2)“偷偷”神态描写。这个词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既想多看一眼儿子、又怕儿子发现自己受伤而担心的矛盾心理。‎ ‎12.( 5分)‎ ‎①朴实,无私地关爱儿子。下雪天骑三轮车送红薯给儿子。‎ ‎②善解人意、善良、宽容。被车撞倒了,笑笑说没事,推搡着名片和钱。‎ ‎③默默关爱和支持儿子的母亲。生活很贫困,但是还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视儿子的成绩为最大的骄傲。‎ ‎【现代文阅读总体策略】‎ 一、尽可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从文中抠出关键词整合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 二、语言的表述要完整、简洁。答题要关注题干的要求(含义、作用、妙处)。一定要多答几点、分点陈述①②③。‎ 三、要注意区别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等)‎ 238‎ 四、开放题、发散题要在原文观点基础之上组织答案,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最好加上“我认为”“像文中的*** 一样”“现实生活中”这些标志语。‎ 分析《人生》的人物形象 ‎ 黄亚萍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她接着又告诉加林,除了石油,现在有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即,太阳能、地热能、风力、水力、生物能、薪柴、木炭、油页岩、焦油砂、海洋能、波浪能、潮汐能、泥炭和畜力…… ‎ ‎  高加林听好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他想不到亚萍知道的东西这么广泛和详细! ‎ ‎   ‎ ‎  赠加林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 ‎  自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 ‎ ‎  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 ‎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你的家园……高加林看完后,脸上热辣辣的。他把这张纸片递给亚萍 ‎ ‎  说:“诗写得很好。但我有点不太明白我为什么应该是一只大雁……”亚萍没接,说:“你留着。我是给你写的。你会慢慢明白这里面的意思的。”他们都感动话题再很难转到其它方面了;而关于这首诗看来两个人也再不好说什么,就都从椅子上站起来,准备分手了。两个人都有点兴奋。 ‎ ‎  ‎ ‎  巧珍看见加林脸上不高兴,马上不说狗皮褥子了。但她一时又不知该说什么,就随口说:“三星已经开了拖拉机,巧玲教上书了,她没考上大学。” ‎ ‎  “这些三星都给我说了,我已经知道了。” ‎ ‎  “咱们庄的水井修好了!堰子也加高了。” ‎ ‎  “嗯……”“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人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哎呀,这还要往下说哩?不是剩下十一个了吗?你喝水!” ‎ ‎  “是剩下十一个了。可是,第二天又死了一个……” ‎ ‎  “哎呀哎呀!你快别说了!”加林烦躁地从桌子上拉起一张报纸,脸对着,但并不看。他想起刚才和亚萍那些海阔天空的讨论,多有意思!现在听巧珍说的都是这些叫人感到乏味的话;他心里不免涌上了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 ‎  巧珍看见他对自己这样烦躁,不知她哪一句话没说对,她并不知道加林现在心里想什么,但感觉他似乎对她不像以前那样亲热了。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决说不出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原源的复全能源!加林看见巧珍局促地坐在他床边,不说话了,只是望着他,脸上的表情看来有点可怜——想叫他喜欢自己而又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叫他喜欢!他又很心疼她了,站起来对她说:“快吃下午饭了,你在办公室先等着,让我到食堂里给咱打饭去,咱俩一块吃。”  巧珍赶忙说:“我一点也不饿!我得赶快回去。我为了赶三星的车,锄还在地时撂着,也没给其他人安咐……” ‎ ‎  她从床边站起来,从怀里贴身的地方掏出一卷钱,走到加林面前说:“加林哥,你在城里花销大,工资又不高,这五十块钱给你,灶上吃不饱,你就到街上食堂里买得吃去。再给你买一双运动鞋,听三星说你常打球,费鞋……前半年红利已经决分了,我分了九十二块钱呢……” ‎ ‎ 高加林忍不住鼻根一酸,泪花子在眼里旋转开了。他抓住巧珍递钱的手说:“巧珍!我现在有钱,也能吃得饱,根本不缺钱……这钱你给你买几件时兴衣裳……” ‎ ‎  “你一定要拿上!”巧珍硬给他手里塞。 ‎ ‎  他只好说:“你如果再这样,我就恼了!” ‎ ‎  巧珍看他脸上真的不高兴了,就只好委屈地把钱收起来,说:“我给你留着!你什么时候缺钱花,我就给你……我要走了。”加林和她相跟着出了门,对她说:“你先到大马河桥上笑我;我到街上有个事,一会就来了……” ‎ ‎  巧珍对他点点头,先走了。 ‎ 238‎ 分析《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唉,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涌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与此同时,那些家在本城的走读生们,也正三三两两涌出东面学校的大门。他们撑着雨伞,一路说说笑笑,通过一段早年间用横石片插起的长长的下坡路,不多时便纷纷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看来吃得起肉菜的学生没有几个。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种下等伙食的人也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鸦鸦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过个把人的衣装和他们的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辈看作是“先生”的人,穿戴都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大部分班级的值日生也都先后走了。 ‎ 238‎ ‎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大概是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一类的病,留下了痼疾,因此行走有点瘸跛。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象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跚跚来迟者——我们可以想来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象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粱面馍。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开学没有多少天,班上大部分同学相互之间除过和同村同校来的同学熟悉外,生人之间还没有什么交往。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是的,正是因为贫穷,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   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 23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冬夜 何君华 ‎(1)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2)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3)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4)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5)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6)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7)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8)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9)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 “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10)娘说:“儿,回来吧。”   (11)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12)娘说:“儿,回来吧。”   (13)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14)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15)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16)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竞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17)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18)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19)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他又犹豫起来: “怎么面对娘呢?”   (20)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21)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22)“娘,是我。”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23)“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24)“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25)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26)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27)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28)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29)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30)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1)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32)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3)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2期)   19.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   20.小说第9至13段属于插叙内容,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4分)   21.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4分)   ①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②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22.“冬夜”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19. (4分)答案示例:①写出当时雪下得很大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痛苦、无助的心情。‎ ‎20. (4分)答案示例:插叙部分补写出徐刚回家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与下文母子二人吃饺子的情节一起,彰显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使母亲形象更加丰满。21. (4分)答案示例: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徐刚既想回家又怕回家的矛盾心理。 ②运用外貌描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母亲等待之久、盼儿之切。22. (6分)答案示例:①题目表明小说发生的时间和环境;②暗示出徐刚在打工、返乡途中的遭遇或者暗示出徐刚在打工、返乡途中痛苦无助的心情;③冬夜是母亲在门前守候儿子的背景(寒冷的冬夜与微弱温暖的灯光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小说母爱的主题。 ‎ ‎ 礼拜二午睡时刻 238‎ 加西亚·马尔克斯 ‎    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母女二人都穿著褴褛的丧服。小女孩把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两个人开始吃饭,过了一会那位妇女停下来不吃了。小姑娘向窗外张望了一下,映入她眼帘的是一片荒凉的旷野。‎ ‎    妈妈递给她一把梳子。“梳梳头!”妈妈说。 ‎ ‎  小姑娘刚梳完头,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 ‎  女孩子点点头,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汽笛响过后,火车减低了速度,不一会儿就停了下来。‎ ‎    母女俩下了车,走过荒凉的车站,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她们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径直朝神父家走去。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热得像个蒸笼。快两点了,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 母亲用手指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语地问:   ‎ ‎“谁啊?” ‎ ‎  “我要找神父,”她说。 ‎ ‎  “神父在睡觉呢!” ‎ ‎  “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 ‎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她戴着一副厚厚的眼睛,眼睛显得特别小。 ‎ ‎   “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 ‎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 ‎ ‎  “那好吧!”她说。 ‎ ‎  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可以看出他是那位开门的妇女的哥哥。 ‎ ‎  “你有什么事?”他问。 ‎ ‎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 ‎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 ‎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 ‎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 ‎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 ‎  “谁?” ‎ ‎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 ‎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 ‎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 ‎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询问了基本情况,好填表格。女人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 ‎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临晨三点钟,孤身一人居住的寡妇雷薇卡太太用枪打死了一个撬门的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 ‎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把钥匙摘下来,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吧!” ‎ ‎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    神父吁了一口气。‎ ‎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 ‎  女人回答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 ‎  神父看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的继续说: ‎ ‎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 238‎ ‎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部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 ‎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 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 ‎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 ‎  “要不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 ‎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 ‎   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 ‎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 ‎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 ‎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 ‎                                                     (本文有删改)‎ ‎14.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15.请分析小说中的母亲形象。(6分)‎ ‎16. “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7.请试着探究小说题目“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含义。(6分)‎ ‎ ‎ 答案:14.答: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在礼拜二午睡时刻来到一个小镇向神父借墓地钥匙,打算去祭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的故事。(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每点1分。)15.答:母亲是一个慈爱、坚强、自尊、坚忍,有抗争精神的伟大女性。①慈爱:对儿女慈爱,理解儿子做小偷的无奈,维护儿子的尊严。②自尊:要求女儿下车前做好准备,不准喝水更不准哭。③坚忍:面对贫穷和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④抗争精神:当众人围观的时候,她“夺”过鲜花,走向大街,显示出无所畏惧的母爱和对冷漠的人们的有力抗争。(答出三点并加以简要分析,即得6分)‎ ‎16.答:①内容上:表现出小镇环境的荒凉、安静和人们冷漠、麻木的“看热闹”的心理;②结构上:呼应上文小镇闷热和人们长时间午睡等内容,为下文写神父劝她们迟些离开和母亲的拒绝做铺垫,为小说高潮——母女无所畏惧地走向众人——的到来做准备。(内容、结构每个方面2分。)‎ ‎17.答:①“礼拜二”和“午睡时刻”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②“礼拜二午睡时刻”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是人性;③从小说要表达的主旨来看,“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强烈对比,母女的行为将唤醒这里沉睡的人们,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若有其他独特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 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238‎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⑪“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⑫“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⑬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⑭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⑮“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⑯“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17)“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18)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19)“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20)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请你谈谈对小说题目的理解。‎ ‎2.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 )——星夜家访——( )——(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贯穿全文,将 人物设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B.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忧郁、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C.第②段到第⑧段,设置了两个悬念性的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目的都是为了表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D.本文语言平易朴素,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1)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 ‎(2)“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5.仔细品味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说说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6.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至少两点)‎ 参考答案:1.(2分)①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③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明亮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光的不起眼的小星星,④题目点明了小说的主旨,⑤形象新颖,设下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2.(3分)(课堂风波)——星夜家访——(真相大白)——(期望发光)(每空1分,跟小说情节的四个环节分别对应,意对即可;多字、少字该空不得分。)3.(3分)A4.(2分)(1)①不被理解的委屈 ②挨训后的后悔 ③被叫家长的害怕 (2)①受到鼓励后的兴奋。②得到肯定后的激动。(每小题1分,写出任一点即可,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 ‎5.(3分)内容上:①暗示文章的主旨。②烘托意境,增强文章的蕴味。 结构上:①照应了题目。②与第九段相呼应。③引出后文。(必须是从“内容上”、“结构上”两方面作答,每点1分,答出任三点即可;如果只从一个方面作答,最多只能得2分。)6.(3分)①“神采飞扬地讲着课”,说明“我”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②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让“我”怒火中烧,说明“我”是一个严格而比较急躁的老师。③课间平息了自己的怒气,说明“我”是一个能及时反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④亲自家访,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真相、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⑤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说明“我”是一个爱护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答出任两点即可;‎ 238‎ 概括具体情节0.5分,评价特点1分,只要是结合原文的具体情节分析,意对即可。只写情节而没有评价0分,只写评价而没有情节1分。)‎ ‎ ‎ ‎1.礼拜二午睡时刻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背包客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经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背包客是不会失礼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背包客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背包客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背包客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背包客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背包客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背包客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背包客震惊了。背包客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背包客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背包客。‎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背包客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划着说。‎ 主人生起了火,问背包客:“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吃晚饭的时候,背包客又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内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背包客失眠了。背包客想不到这片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道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 背包客彻底被震撼了。很快,背包客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驴友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背包客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背包客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2014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分析“背包客发表游记”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阿拉坦乌拉为什么用“并不理会”“自顾自”这种态度对待背包客?)‎ ‎(2)“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 238‎ 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为什么要强调阿拉坦乌拉“中午时分骑马归来”?)‎ ‎3.“锁”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锁”的理解。‎ ‎ 4.交代了驴友蜂拥而至的原因,为“奇迹”消失做铺垫,使小说情节急转直下。5.⑴阿拉坦乌拉认为奶茶就是给那些口渴的人喝的,在草原上人人都这么做,没有必要解释和道歉,同时背包客说的“锁门”也让他疑惑不解。⑵与上文“直到今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第回了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驴友“顺手牵羊”的行为困扰了草原牧民,改变了他们生活的状况。‎ ‎ ‎ ‎ 2.‎ 罗圈腿的小猎狗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游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 ‎(《意林》(少年版)2012年第10期)‎ 课时讲解题型 ‎1.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3.公狼的出现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4.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请具体阐述。‎ ‎6.小猎狗在被别人瞧不起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尊重。(3分,意思对即可)‎ ‎7.“挤”这一动作表现出小猎狗希望猎人关注自己的迫切心理。“还是”则强调了猎人对小猎狗的忽视。凸显了小猎狗被忽视后的伤心失落。(3分)8.“公狼的出现”使小猎狗有了展示咱已盼机会,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达到高潮。(3分,内容2分,写法1分)9.【示例】小猎狗角度:①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他人的嘲笑,内心必须强大。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③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④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⑤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 238‎ ‎ 猎人(人们)角度:①不可以貌取人,不要随意轻视一个人。②要看到别人的努力。③要客观地评价一个人。 十条猎狗角度:①不要嘲笑别人。②不要去轻视一个看似比你弱小的人。③不要盲从。(4分,两个角度回答4分,同一个角度回答3点及以上3分,同一个角度回答两点2分,回答一点1分)‎ ‎ 3.‎ 寒冷的冬夜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风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我们回家去吧。”‎ 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原以为街上是冷静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车夫们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刚要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少了下去。“一毛钱。”“四十枚。”‎ ‎“三十六枚吧!”‎ ‎“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要价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们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就说定了。我走近那个车夫,分明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他说:“请您坐上去吧。”‎ 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 ‎“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 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眼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 ‎“我的年纪一点儿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拿去这点钱吧。”‎ ‎“凭什么要你的钱?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 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跟我同行的两个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小车夫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错了吗?‎ 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住了,我只得缩回去。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 我终于坐上了车,一任车夫送我到任何地方去。‎ 课时讲解题型 ‎1.选文多次写天气的寒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中,省略号省去的内容是什么?‎ ‎3.请简要赏析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4.结合选文中加着重号句子的内容,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238‎ 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18.①衬托小车夫谋生的艰难②衬托我内心的孤独。‎ ‎19.示例:我还怕你年纪太小,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怕你不能送我平安到家。‎ ‎20.这是一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车夫因“我”失信和给钱伤他自尊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21.示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能够减少误解,避免出现隔阂。‎ ‎ 4.林冲见差拨 ‎ ‎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 ‎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 ‎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 ‎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 ‎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马犬 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到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一句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试题答案:  12.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即对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的理解。在林冲初到沧州牢营之际,便有“一般的罪人”介绍了牢营城内的各种规矩,不仅为林冲也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暗藏刀光剑影的狱中环境,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13.参考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238‎ ‎。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与评价能力。应该综合差拨对待林冲前倨后恭的态度加以鉴赏评价。  14.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与评价能力。应抓住文本中描写林冲动作与心理的句子加以归纳概括,例如“陪着笑脸”等。‎ ‎ ‎ ‎5.绝 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19.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4分)‎ ‎20.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21.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22.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1)设计的“局”绝 (2)偷盗的人绝 (3)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票 (每点2分,答出两点并作合理分析即可;满分4分) 20.第二段的肖像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的老辣凶悍;第四段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演技高超(每条2分,请酌情赋分;答其他细节描写言之成理也可) 21.开头写故事发生地“人头极杂,邪事横生”,暗示故事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开头写青年男女刚刚搬来,“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为下文邻居们袖手旁观埋下了伏笔;老头子三人“面色都凶”,为下文揭示三人身份埋下伏笔。 (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2.同意删去(1分)。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评价,删去之后故事结构仍然完整,(2分)而且删去之后能给人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余地,(1分)以小两口没找到“爹”结尾更具有讽刺意味,更能体现其“绝”。(2分) 不同意删去(1分)。最后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严谨;(2分)加入了作者的议论评价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2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1分)(只表明态度不加分析不给分)‎ ‎6.年集[来源:学*科*网Z*X*X*K]‎ 238‎ ‎ ①农历腊月廿八,清早,几片雪花在空中慵懒地舒展着。‎ ‎ ②老汉去赶年集,儿子柱子也去赶年集。老汉骑着自行车,车上带着一捆大葱;柱子骑着摩托车,车上带着媳妇桂花。柱子在路上追上了老汉,放慢速度,说:“爹,你也去?”老汉说:“去,这是年前最后一个集日,再不去就误事了。像我这把年纪,好客易过个年,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柱子又问:“你带捆大葱干啥?”“卖,能卖几个钱就卖几个钱,添不了斤添两吧。”‎ ‎ ③天刚擦黑,老汉回来了,院子里已铺了厚厚的一层雪。‎ ‎ ④一进门,老汉就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快来,看我都买啥了。”说着,走到炕边,如数家珍般把买来的东西一一摆在上面。老伴应声走来,撩起系在腰间的围裙擦了擦手,拿起那鲜亮的衣服说:“这衣服怪好。可咋连个扣子也没有?”老汉从她手里抢过衣服:“这是羽绒服,人家现在都不用扣子用拉锁,你看,‘哧’一拉,可比扣子省事多了。这个给孙子,一会儿给他们送去!”老汉又指着摆在炕上的锃亮的黑皮鞋说:“这鞋不用绑鞋带,穿着方便,这是柱子的!”老伴拿起来,在灯光下看呵照呵,口中念念有词:“现在这东西真先进。”“撂下,撂下,可别弄脏了。”老汉嚷着,又拿起一块蓝头巾说,“这是你的,快包上,看好看不。你忙了一年,活儿没少干,苦没少吃……我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对不住你!他娘,帕子不大,暖暖心吧……”老汉仿佛又想起了什么,在怀里掏索了半天,拿出一枚纽扣大小的手表来:“知道吗?这叫坤表,坤表就是给媳妇们戴的,一会儿给桂花送去。”这小小的玩意儿在灯光下竟然光芒万丈,老伴被它照花了眼:“他爹,桂花有表!”“我知道她有表,可是她老在我面前说她的手表不如别人的好,走得不准,样子难看。过年了,让孩子应心。”‎ ‎ ⑤“老头子,你这一遭花多少钱?咱前天才卖了那口猪,今天你就……”老伴欲言又止,转身盛饭去了。‎ ‎ ⑥老汉提高嗓门说:“该花的就花,好容易过个年哩!只要孩子们高兴就行!像我这岁数,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我没我……快把饭端上来,饿了,别管好歹,热乎就行。”老伴端上饭来说:“他爹,你这一去一天,连口饭不舍得吃,也总该给自己买顶帽子呀!你看你耳朵都冻啥样了,以后还怎么出门干活儿?好客易过个年,你也该给自己买瓶酒喝吧。”老伴的眼泪落了下来,泪珠很大,很沉,一滴,一滴……老汉瞪着眼睛说:“你哭啥哭!我想给自己买帽子的,可咱那大葱没人买,我也就没钱买了。不过不要紧,你放心,柱子今天也去赶年集了,他会给我买瓶酒喝的!”“你说给他了?”老伴问。(A)老汉手一摆说:“你真浑,这样的事还用说?好容易过个年哩!”‎ ‎ ⑦正说着,柱子来了,没有提酒,手里拿着两把葱。进门就看见了鲜亮的羽绒服、锃亮的黑皮鞋和那光芒万丈的坤表,满脸欢欣鼓舞。“这些东西给谁买的?”柱子问。老伴说:“还能给谁?你爹给你们买的!你们赶集买啥了?”柱子说:“手里没钱能买啥?就买了套家庭影院,花了几千块!”老伴盯着柱子:(B)“ ”柱子说:“没有啊!喝酒有啥好?‎ ‎ 上了年纪的人,喝多了伤身体。”‎ ‎ ⑧屋里静极了,爹不说话,娘不说话,柱子也不说话……‎ ‎ ⑨坐了一会儿,柱子站起身:“娘,我走了,我先把爹给我们买的东西拿回去,叫桂花看看。”老伴跟到门口把两把葱塞回柱子怀里:“你把葱拿回去,我们家有!”柱子说:“娘,别啊,这是桂花叫我送来的,她说爹把葱卖了你们就没了……”‎ ‎ ⑩老伴说:“拿走!”‎ ‎ 柱子说:“留下吧,留下吧,好容易过个年哩!”‎ ‎ 老伴把脚一跺:“叫你拿走就拿走!”‎ ‎ “娘,你急什么,等下我们一家三口还来吃饭哩。”‎ ‎ 窗外,大雪已纷纷扬扬……‎ ‎ (文章有删改)‎ ‎ 19.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 一次年集,承载着两代人的新年梦想:‎ ‎ 老汉的梦想: , ;‎ ‎ 儿子的梦想:买套家庭影院,过一个时髦欢乐年。‎ ‎ 作者借助父子间的强烈反差,表达了 。‎ ‎ 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 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老汉手一摆说:“你真浑,这样的事还用说?好容易过个年哩!”‎ 238‎ ‎ B.下面a、b两句,如选择一句填人第⑦段画线处,你认为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请说明理由。‎ ‎ a.你就没买瓶酒? b.你……就没买瓶酒?[来源:Z§xx§k.Com]‎ ‎ 选 理由: ‎ ‎ 21.请说说文章结尾第14段的作用。(4分)‎ ‎ 22.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合理想象年三十晚上柱子一家到老汉家过年的情景。‎ ‎ 要求:①人物的性格特点要符合原文;②至少用2种人物描写的方法;③语言简洁、连贯、得体。(6分)‎ ‎ 年三十晚上,柱子一家来, ‎ ‎ 19.示例:让孩子应心  过一个和乐幸福年  希望年轻人能关爱老人,孝敬老人的美好心愿(前两空每空占1分,第3个空占2分,共4分)  20.A.示例:这是对老汉的语言、动作描写,老汉认为儿子赶年集,一定会给他买瓶酒,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写出老汉对儿子的信任和期待。(描写方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共3分)  B.示例1:选a。理由:语意连贯,语气强烈,表达了文中老伴对儿子只想着自己的享乐,不关心父母的失望与不满。示例2:选b。理由:用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表现了老伴此时复杂的心理一对儿子过年时居然没想到给父亲买瓶洒的质疑、失望和伤心。    21.示例;这是一处景物描写;用大雪来烘托老汉与老伴此叫内心的悲伤与失望;为故事笼罩了一层悲凉的气氛;同时留给读者思考与回味的空间,引发读者更多地反思应该怎样对待老人的问题。(每个要点1分,共4分)  22.示例:孙子穿着鲜亮的羽绒服,一进门就喊着“爷爷”“奶奶”,老人高兴地迎了出来,孙子扑到老汉的怀里说:“爷爷,你真好,这羽绒服真好看,真暖和。等我长大挣了钱,一定给你买好多好吃的。”老汉抱着孩子,觉得眼里热热的,鼻头酸酸的,柱子与桂花一下子僵在了那里。  屋外传来了鞭炮欢乐的歌声。(人物性格特点符合原文2分,人物描写的方法2分,语言连贯1分,语言得体1分,共6分)‎ ‎7.杀羊 ‎ ‎ 端坐门诊:来了一病人,诉说鼻塞、流涕,稍有头痛、咳嗽,可能是感冒了。‎ ‎ 我问姓名、年龄、职业。病人稍稍一迟疑,说:我是杀羊的。‎ ‎ 我说:杀羊?那钱不少吧?‎ ‎ 病人说:还行,基本上杀一只能赚一只。‎ ‎ 我说:那钱确实不少挣。‎ ‎ 我说:杀羊也有诀窍吧?‎ ‎ 病人说:那当然,给羊放不放血就有门道呢!放了血,分量就轻了,不放血,把血憋进肉里,分量就轻不了。‎ ‎ 我说:噢,心想可怜的羊们啊。‎ ‎ 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问:听说杀羊,有的羊会哭?‎ ‎ 病人说:是啊,有的确实会哭,还下跪呢!病人的表情显得兴奋。那是一只母羊,很肥,我绾着绳扣靠近它时,它就朝我流泪了。我挺惊疑,但还是把绳扣套上它脖子,这个时候它跪下了。我心一软,放了它。然后我到饭店去催账,钱没到手,反而挨了一顿揍,我那个气呀!回来就把母羊给杀了,一剖开它的肚子,俺的娘啊,它肚子里有3只小羊!我那个后悔呀……‎ ‎ 我说:是啊,太可怜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 病人说:是啊,我当时恨自己呀,干嘛非杀母羊呢?等它生下3只小羊,我又能另外赚多少钱呀!‎ ‎ 我口里说,噢,心里想,狠心的你真的钻进钱眼里了。‎ ‎ 我给病人试脉,观舌苔,量体温,测血压,慢慢地我的脸就变得很凝重,我说先查个血,然后拍几张片吧。‎ ‎ 病人遵从我的医嘱查了血,验了尿,拍了x光,做了心电图,还有B超和CT,然后捧着一摞单子又坐到我面前。我一一验看,眉头一会儿紧,一会儿松。病人的脸皮也跟着一会儿紧,一会儿松。然后我就开始摇头,把病人的脸色摇得青一块紫一块,缓和着口气说:慢慢调养吧,先给你开点药。‎ ‎ 病人战战兢兢地捧着一叠处方去划价,交款,取药。我想他回去后可以开药铺了。我洗了手,慢慢地坐回椅中长长地吁气:这个月的任务又超了,等着发奖金吧!‎ ‎ 下班时,有同事来问:杀了几只羊?‎ ‎ 我说:就杀了一只,羊毛却不少挣。‎ ‎ 同事问:那人大款吗?‎ ‎ 我说:不,那人是杀羊的。‎ ‎ 同事又问:啥病?‎ ‎ 我说:感冒。‎ 238‎ ‎1.小说以“杀羊”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2.分析文中①②处文字的作用?(2分)‎ ‎3.就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作简要分析。(3分)‎ ‎4.小说刻画的主人公是谁?可见其什么性格?(4分)‎ ‎5.小说的主题是什么?(3分)‎ ‎1.① 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② 通过衬托突出“我“的贪心和冷酷,给读者以联想的空间。2.① 有力地画了“我“装腔作势,哄骗病人以获取超额奖金的卑劣形象。 ②点面结合,提示了医生痛“宰”病人现象的普遍性。3.① 衬托的方法。② 点面结合的方法。③ 人物无名无姓,但具代表性和普遍意义。4.我 有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5.小说的主旨是在讽刺当今医疗行业的“杀羊”之风:为追逐私利而置职业道德于不顾。‎ ‎ 杀羊 远山 ‎ 厨子大平面对一只母羊,一只怀了四个月身孕的母羊,他就想起了怀孕的妻子,再也下不了手。‎ 老实讲,大平不能算是厨子。虽然当初招他到宾馆来,讲的是当厨子。大平到宾馆后,才被分工杀羊。两天杀一只羊。‎ 大平是抱着到宾馆当厨子的想法来的,没承想却做了杀羊的屠夫,闹得浑身一股子腥膻味儿,连新婚的媳妇都腻歪他,说他羊(洋)气,再长俩犄角,简直就成了一只羊。‎ 大平杀羊只杀母羊,而且是怀了胎的母羊,因为有人喜欢吃羊胎,据说羊胎这东西,吃了很补。公羊从来不杀。一刀下去,两条命就结果了。心软的人下不了手,快上断头台的薄命羊“咩咩”一叫,手就禁不住抖动,刀把子也软了。羊生性柔弱老实,没有点铁石心肠,断断练不出杀羊手艺。在大平之前,宾馆招来了一位,一只羊没杀,就逃走了。临走还搁下一句话:我宁可去杀人。‎ 大平心不软,比石头硬。他从小就爱打架,是个使刀弄棒的主儿,大了有一回因帮哥们出气,两肋插刀,一刀捅了泼皮无赖的大腿,因而蹲了两年局子。‎ 这只母羊可怜巴巴地望着大平,浑身哆嗦起来,眼里滚着大滴大滴的泪,嘴里“咩咩”叫得让人心酸。这只羊甚至伸出舌头,讨好地舔着大平握刀的手。大平的手热辣辣地疼。羊舌如同一把刀,一刀过去,似乎就刮去他手背一层皮。大平不由自主地摸了摸羊脑袋,一路下去,又摸到了圆鼓鼓的羊肚子。大平昨晚上,也摸过妻子的腹,妻怀孕七个月了,他趴在妻的腹上能听到胎儿怦怦的心跳声。大平因此很激动,他不久就可以当爸爸了。大平默默地看了一会儿可怜的母羊,对羊说:“对不住了,我不杀你,我的饭碗子就得丢。”‎ 大平的饭碗子来得不易,他从局子里一出来,没人要他。幸亏他有一门远房叔叔在县里当着局长,局长叔叔找到宾馆的经理,经理才给了大平一个当厨子的“饭碗儿”,不易呀,大平好烟好酒没少给叔叔和经理送。‎ 羊又“咩咩”叫起来,像一个妇人在哭,几多悲哀,几多凄凉。羊之将死,其“咩”也善。‎ 大平举起的刀,犹豫了。他又想起了妻子,想起了妻子肚里的孩子。‎ 正是为了妻子,为了未来的孩子,他得杀羊,他得当厨子,挣钱养这个家。自古猪羊一刀菜,我不杀,别人也会杀,断没有猪羊不被杀的理儿。‎ 于是,大平又挥刀冲向母羊,谁想这只羊“扑通”跪下了,冲着大平不停地磕起头来,“咚咚”响,地上马上起了细微的尘土。‎ 这只母羊,会不会是人变的,咋这么通人性呢?‎ 大平实在下不了刀,他妥协了,投降了,向一只母羊缴了械。‎ 晚上,宾馆来了贵客,又要吃羊胎,席上却没有端上来。‎ 经理寻根查源,原来竟是大平没有杀羊。经理气急败坏,找到了大平。‎ ‎“你知道吗,你小子可捅了大娄子,我非开除你不可。这羊胎是李县长要吃的。李县长身体虚,每天都得吃羊胎补一补。现在,李县长就坐在了席上,你让我怎么交代?得罪了李县长,我非把你当羊胎做了,给李县长吃。你真不是东西!”‎ 经理暴跳如雷。‎ 大平却不动声色,冲经理冷冷一笑,扭头去了,只给经理留下个背影。‎ 两个月后,大平的妻子生下个女孩。‎ 羊年生的,小名就叫了个羊羊。‎ ‎ (选自2015年8月《小说选刊》)‎ ‎1.小说特意交代了大平“蹲了两年局子”的前因后果,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38‎ ‎①表现大平心硬的性格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既为下文大平杀羊的情节做铺垫,也为下文大平坚决辞职埋下伏笔,有利于全文故事情节的展开。③与宾馆的经理、李县长等人的所作所为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小说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小说赋予了主人公大平哪些具体鲜明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勇猛但鲁莽,有一定的正义感。他从小就爱打架,是个使刀弄棒的主儿,因帮哥们出气,两胁插刀,一刀捅了泼皮无赖的大腿。②心地善良。虽然做了是宰羊的工作,但也是为生活所迫。最后放弃对母羊的宰杀,说明他虽然表面“心不软,比石头硬”,但内心深处的怜悯之心并没有丢弃。③能守住人生底线。尽管找工作不易,但为了内心的善良,不畏强势强权,坚决辞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文中画线部分是小说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你如何看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没有画蛇添足的嫌疑。①大平宁愿辞职也不杀怀孕的母羊,主要原因是想到了正怀孕的妻子。这样处理结尾,正好前后呼应,令故事情节生动完整。②小说的题目是“杀羊”,但大平最终并没有杀母羊,而新生的女儿又叫“羊羊”,以恶开篇,以善结尾,寓意深刻。③以妻子平安生产女儿“羊羊”为结尾,令主人公大平的形象日趋完美,隐含“善有善报”的思想理念。④小说这样优美的结尾,更能揭露批判社会上那些残忍的行为。倡导人们向善、博爱,从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意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18分)‎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238‎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238‎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4. 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2分)‎ ‎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答案】风筝 即将消失的村庄 ‎【解析】本题考查对线索及小说三要素的概括。解答此题要了解小说常见的线索有:①以人物为线索,即“人线”;②以事物为线索,即“物线”;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即“事线”;④以空间、时间为线索,即“时地线”;⑤以人物心理或情感为线索,即“情感线”等。阅读本文,标题中有“风筝”,整个文章中也是围绕“风筝”展开的:放风筝、回忆扎风筝、感叹“扎风筝”手艺后继无人、遇到小孩送“风筝”、最后“风筝”飞走……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本文是以物线——“风筝”为线索来串起全文。第二个空,在给出小说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说的背景,小说的背景有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通过阅读小说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的“ 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这些自然环境里暗含着社会背景,即城镇化建设(文中是建飞机场),正在逐步吞噬农村、吞噬土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家园,失去“根”,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园……联系这些因素,解答此题就不难了。‎ ‎15. 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6分)‎ ‎【答案】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 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及作用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意找到相关段落,从第10段“鹞爷又想到过去”到第13段“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我们可以概括出想到的事情有三件,即幼时学艺成功、后来成为民间艺人、现在手艺失传,然后用具体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这段情节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通常有(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 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 使文章脉络清晰;(4)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5) 突出主题;(6) 为下文作铺垫;(7)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9) 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10)使结构紧凑;(11‎ 238‎ ‎)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结合小说的内容,作者在这里运用插叙,是为了补充交代主人公以前的身份背景,暗示“风筝”曾带给主人公最光荣的历史,所以今天“风筝”被冷落,主人公才感慨不已,这样能补充故事的情节,使情节更完整,不突兀;另外,真是这段插叙的交代,我们才能理解主人公鹞爷能那么有耐心地指导小男孩放风筝,所以这插叙也是铺垫;另外,在小说的结尾,提到“根”的主旨,作者是通过风筝老艺人鹞爷教小孩放“风筝”来表达的,“风筝”就是传承的纽带,那根“线”连接着的就是“故乡”“国家”这个“根”。解答时联系作用(4)(5)(11)‎ 以及上面的内容,相信就会做出正确的解答。 ‎ ‎16.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2分) ’‎ ‎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答案】“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加点词语的角度(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等)。其次细读词语进行辨析,“掏空了身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村庄人去屋空的破败景象。第三联系上下文语境,明确村庄的未来走势——被“飞机场”取代,人们将失去家园的前景,暗示作者此刻低沉而无奈的心境。‎ ‎ 17. 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3分)‎ ‎【答案】示例: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其次要分析文章主旨与“风筝”的关系,在文中,始终有一只“风筝”,那就是生活在故土家园上的“人”,而连接风筝、不让风筝飘逝的那根线,就是对故园的深深的依恋之情。“风筝”既是鹞爷一生的缩影,又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手艺,还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寄托物,所以本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风筝”与家园、“风筝”与传承、“风筝”与精神。‎ ‎18. 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5分)‎ ‎【答案】示例: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 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238‎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与拓展。解答此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文意,明确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多层次的内涵。“鹞爷”这一人物既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又是一名传统工艺的高人,他生活的乡村的破败,荒凉,既说明了农村人口的流失现象,又说明了他的手艺并没有传承下去,给村里带来财富。儿子去城里赚钱的残酷现实,暗示着落后的村庄最终会被现代化进程覆盖,“人”最终会像“飘逝的风筝”风筝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基于这样的阅读理解,才能思考解决这些现实的答案:控制人口流失,弘扬传统手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开展“最后的家园”教育等等,只要牵引“风筝”的那根“线”足够坚固,家园就会依旧,“根”就还在,“风筝”就不会飘逝……‎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38‎ ‎14.(2分)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 最后一课: 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 ‎15.(2分)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答:⑴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⑵也使用了比喻修辞,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的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16.(2分)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②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17.(3分)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18.(3分)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238‎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7.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 ‎ 2018年浙江省金华、丽水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答: ‎ ‎(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 ‎9.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3分)‎ 答: ‎ ‎10.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5分)‎ 答: ‎ ‎8. (4分)(1)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2)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9. (3分)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 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 ‎10.(5分)该題分层賦分。‎ ‎(1)应该是明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 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 238‎ 示例三: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伹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2)应该是黑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作适当分析。‎ 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定能成功。‎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14分)‎ 刷子李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这等传说,你说神不神! 这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2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238‎ ‎22.(1)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最;(2)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 垫;(3)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 ‎23.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2)但他怕师傅难堪,既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柱还要扫一眼。‎ ‎23.(1)“搜索”的意思是仔细寻找,在文中写出了曹小三对刷子李高超技术的惊奇、佩服及对证明刷子李墙神功是否属实的期待。‎ ‎(2)“扫一眼”写出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对师博手艺高超的质疑,师傳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为下文“刷子李”最后掲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祈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4.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曹小三?(2分)‎ ‎24.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5.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25.(1)通过写刷子李刷墙时只穿黑衣黑裤,如果身上有白点就不收钱等写出刷子李的技艺 高超。(2)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心细如发。(3)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大胆自信。‎ ‎26.“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请简要谈谈。(3分)‎ ‎26.明白了“打铁还靠本身硬”的道埋,手艺的高超不是吹出来的,要脚踏实地。‎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238‎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們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3,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   ‎ ‎14.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4分)‎ ‎15.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可一看到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掲开一个用 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 ‎16.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 ‎17.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分)‎ ‎13.(4分)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捐建学校,抬荒依旧(各2分,句式不合要求扣1分)‎ ‎14.(4分)内容要点:无权占为已有(1分),批评儿子儿媳(1分),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2分)。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绐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 15.(4分)示例一:动作描写(1分)。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2分,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细节描写(1分)。对存钱位置的描述(1分),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1分)和对钱的珍视(1分)。(也可答“动作细节”,1分“咬牙”“颤抖”,1分;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2分,每点1分)。‎ 示例三:比喻(1分)。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1分),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2分)。‎ ‎ 16.(4分)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婴捡拾齐婴的过程(1分),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1分),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1 分)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1分)。‎ ‎17.(5分)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每点2分,答到3点5分)‎ 238‎ 第1讲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考点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形体特征的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考点二:明确说明对象 ‎(1)首先,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事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不能只看题目,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经思考分析后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其次,抓住文章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值得注意的是,整篇文章有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的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考点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概括说明的内容 ‎(1)找中心句: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内容一般有概括性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如果是段落的中心句则出现在段落的开篇或结尾。‎ ‎(2)概括、提炼、归纳。有时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有时交代的特征只是表面而非本质的,就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来归纳事物的特征。‎ 羊年说羊(节选)‎ 余夫 ‎①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羊与人相伴,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期,羊曾是人们狩猎的对象。后来,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繁殖能力较强,就将其驯养。一般人都认为羊是愚蠢的动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羊比人们想象中的要聪明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精明。‎ ‎②羊病了会自我治疗。科学家发现,如果所吃食物让它们感觉不舒服,出现便秘和胃灼痛,羊就会挑选其他一些可以通便或帮助止痛的食物。也就是说,它们能正确地认出并吃下那些能治病的食物。‎ ‎③羊有着难以置信的记忆力,能辨认和记住面孔,包括它们同类的面孔和人的面孔,甚至能区分人高兴和愤怒的表情。科学家为羊搭建了一个带有两个门的羊棚,每个门后面各放一个食料槽,这两个门唯一的区别就是上面挂有不同的照片:第一个门上挂着面带微笑的人像或颇感惬意的羊的像;在第二个门上则挂着面带怒容的人像或受惊的羊的像。然后,他们便往羊棚里赶羊。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羊都喜欢进第一个门。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种不同的面孔,并记住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它们知道与愤怒的面孔相比,高兴的面孔是什么样的。而且,羊更喜欢人微笑温和的面容,而讨厌发怒、受惊时的表情。‎ ‎④羊会用声音表达感情,雌羊能辨别它们每只羔羊的声音。这说明,在人听来都是一样的咩咩声,其含义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如此,羊的发声特征虽然受到遗传限制,但也可以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而形成属于某一个小群体的“口音”。英国科学家在一些羊生下来一周时记录了它们的叫声,随后将这些羊放到不同羊群中喂养,在它们长大一些后再记录它们的叫声。有趣的是,虽然有亲缘关系的羊最初的叫声都很相似,但随着它们在不同的羊群中成长,它们的叫声特征逐渐与所在羊群中其他羊的叫声趋同。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慢慢习得了这个小群体的“口音”。这说明,群体生活可以影响羊的发声系统。‎ ‎⑤羊还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会失败的心理测试。英国科学家在羊的面前依次放置成对的不同颜色的桶,每次有一个桶中盛有食物。然后,他们将食物从一个桶中移入另一个桶中,同时还改变桶的颜色,最后改变桶的形状。但羊不仅认出了不同的颜色组合,并根据颜色组合的不同改变行为,它们还会根据桶的形状的变化改变行为。科学家说,一般只有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能做出这类反应,其他大型动物要做到是很困难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将一群羊放进复杂的迷宫中进行试验,发现它们不仅能够找到走出迷宫的方法,而且走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就越容易。‎ ‎⑥此外,羊还有非凡的嗅觉。以色列警方已经据此训练出全球第一只专门闻炸弹的“反恐山羊”,其嗅觉灵敏度甚至超过了警犬。这只山羊名叫拉洛莎,是一只两岁的母羊。它对各种炸药的气味非常敏感,与警犬相比,性格乖巧的羊看上去无疑要友善得多。很明显,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考点一、二)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本文介绍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 238‎ ‎★2.(考点三)羊的聪明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结合文章第②—⑥段的内容,请你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羊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2)__________________→羊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失败的心理测试→(3)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指出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③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种不同的面孔。‎ ‎ (2)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乔娟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 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1.文章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考点三)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 3.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考点三)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D.用“槭树之国”‎ 238‎ 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1.羊 比人们想象的更聪明 2.(1)羊病了会自我治疗 (2)羊会用声音表达感情 (3)羊还有非凡的嗅觉 3.示例:举例子,通过列举羊可以改变行为和走出迷宫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羊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会失败的心理测试,从而说明羊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为聪明;作比较,将羊与猴子和其他大型灵长类、大型动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羊能通过较难的心理测试,从而说明羊比人们想象的更为聪明。 4.(1)“至少”表限定,说明羊可识别不同面孔的数量在50种以上而不是恰好只有50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宠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说明羊因嗅觉灵敏和性格乖巧而被警方所钟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5.示例:羊角以缠枝花草纹样为装饰,象征福气延绵不绝;羊身上配有牡丹、莲花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寓意四季平安、富贵有余;花边伴有祥云、水波纹等吉祥纹饰,水动则财来。(言之有理即可) ‎ ‎(二)1.这样写生动有趣,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米树:树干粗壮,富含淀粉,生长较快,寿命不长。糖树:外形美丽,枝干高大,生产糖浆,寿命很长。 3.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直观而具体的印象,突出了米树叶子宽大的特点。 4.D 第2讲 说明的顺序和结构 考点一:说明顺序1.说明顺序的种类 ‎(1)时间顺序: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的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过程以及步骤的一种说明顺序,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而后,或从外到内,或由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如介绍建筑物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2.如何确定说明顺序?‎ ‎(1)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2)把握语言的标志。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作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的,一定要分清主要的是哪种顺序。‎ 考点二: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结构的种类 ‎(1)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2)连贯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前后互相承接。‎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4)总分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2.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1)整篇文章的结构划分。说明文的结构层次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如果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的,那么其结构层次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变换来划分;如果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其结构层次则为“总分”式。‎ ‎(2)每一自然段的层次划分。一般来说,说明文一个语段说明的中心往往是很明显的,其语句间的关系常常是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一定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大层次”与“小层次”之间的关系。‎ ‎ ‎ ‎ 洋葱能预防流感吗?‎ 阮光锋 ‎①最近,多地相继发现H7N9禽流感病例,让人们对流感的担忧又多了一些。网上有传闻称,一个医生在一次流感爆发中发现,有一家人将洋葱放在房间里而全家人幸免感染。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洋葱表面有流感病毒,所以他认为洋葱可以吸收流感病毒。还有人建议把洋葱的两头切掉,插在叉子上,然后把叉子放在花瓶里,晚上放在患者身旁,第二天洋葱变黑了,就证明洋葱吸收并杀死了流感病毒。‎ ‎②然而,洋葱可以预防流感的传闻有科学依据吗?洋葱真的能杀死病毒吗?‎ ‎③洋葱是生活中的常见蔬菜,而且的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早在20世纪50‎ 238‎ 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洋葱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洋葱中的含硫化合物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作用。除了硫化物以外,洋葱还含有一些抗真菌蛋白和多肽类物质。洋葱的提取物对一些霉菌、真菌等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另外,洋葱中的某些槲皮素氧化物对幽门螺杆菌和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④由于洋葱有杀菌抑菌作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又从洋葱中提取出精油,作为药物使用,用来治疗和控制传染病。但是,临床上并没有用洋葱预防、治疗流感的研究。另外,流感病毒是一种病毒,并不是真菌和细菌,现在也并没有洋葱能杀死病毒的相关证据。‎ ‎⑤网络上的流言提到,如果把洋葱两头切掉放到第二天其切面会变黑,便说明洋葱吸收并杀死了流感病毒。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其实,切掉洋葱两头久放会变黑,并不是因为切面吸收了流感病毒或者病菌,而是一种最常见的食品化学反应——酶促褐变。‎ ‎⑥果蔬、薯类中天然存在一类“酚氧化酶”,同时也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这两样东西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气,就会发生酶促褐变反应,结果是从无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的物质,而且随着氧化,颜色从红变褐,从褐变黑。很多食材都会发生酶促褐变,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要面临酶促褐变。‎ ‎⑦其实,食物并不会主动吸收病毒或者细菌。相反,食物并不希望细菌侵袭,因为细菌侵袭会加快食物腐败。比如,长期放置的食物,如果被腐败菌、霉菌等侵袭,就会腐败、发霉,加速食物的变质。‎ ‎⑧不过,有些食物因为富含营养物质,会比较有利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更容易吸引细菌等微生物。比如馒头发霉,就是因为能量物质丰富、水分丰富,有利于霉菌生长,才会发霉。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就是食物所在的环境里有霉菌。如果你将馒头放在无菌环境里,馒头也是不可能发霉的。‎ ‎⑨网络流言中的医生在洋葱表面观察到了流感病毒,只能说明这个房间里存在流感病毒,并不是它吸收了病毒。洋葱表面是否会有流感病毒,还是要看你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流感病毒,如果没有,根本就不会看到流感病毒。‎ ‎⑩所以,别相信房间里放个洋葱能防流感的传闻,预防H7N9禽流感还是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少接触活禽,吃禽肉尽量烹调至熟透。如果你放个洋葱在房间里,它的结果只能是干枯变质,而将切开的洋葱放在房间里,味道可能并不好,还可能让你泪流不止。‎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6期)‎ ‎★1.(考点一)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照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2.(考点二)结合文章,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进行说明的。‎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 ‎ (2)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要面临酶促褐变。 ‎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洋葱有杀菌抑菌的作用,但不能杀死病毒。‎ B.把洋葱两头切开放到第二天其切面会变黑,是因为酶促褐变。‎ C.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容易发霉,是因为这些食物本身容易产生霉毒。‎ D.在房间里放个洋葱对预防流感不起任何作用。‎ ‎1.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洋葱的杀菌作用,切开的洋葱为何变黑,洋葱不会主动吸收病毒等。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2.文章第①段由网上新闻自然地引出第②段要说明的内容,然后第③—⑨段从各个方面来说明“洋葱究竟能不能预防流感”,最后第⑩段对“洋葱能预防流感”的说法予以否认,所以本文是按照总(①②段)分(③-⑨段)总(⑩段)的形式来逐层说明的。 3.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洋葱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1)“杀伤力”形容话语犀利,有分量。这里突出强调了这种说法很容易使那些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相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2)“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大都要面临酶促褐变,但并不是说全部要面临酶促褐变,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C ‎ 第3讲 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温情提示:(1)说明方法的判断:可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来判断。‎ ‎(2)概括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注意此说明方法重点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 ‎ ‎ 老鼠为何自投猫嘴?‎ 贝莫停 238‎ 老猫睡着了。一只小耗子蹦蹦跳跳地来到它嘴边,拉拉它的长须。老猫睁开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不过,它并没有表现出寓言中黔之虎那般的胆怯,而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就把小耗子吞了下去。‎ 这并不是什么动画片,而是千万年来不断上演的猫抓老鼠的一种情景。这只小耗子有所不知,自己无谓的牺牲不过是在帮自己体内的一些小虫子的忙,帮它们完成生命的一个轮回。这些小虫子就是弓形虫。‎ 传说中的“三尸虫”‎ 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传染率极高,人群中近四分之一的人终生携带。弓形虫寄生于细胞内,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部位,尤喜寄宿在大脑中,使人精神烦躁。‎ 正因为这一点,现在中医把弓形虫视为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提到的“三尸虫”。古代人出于迷信,认为一个人倘若神经不正常,那是因为头脑里钻进了一种“三尸虫”——在道教中,“三尸”代表人体内部的三种“恶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据说这种虫子能与鬼灵相通。但弓形虫是肉眼看不见的,古人也一定没亲眼见过,所以他们“三尸虫”的说法可谓歪打正着。不过总的来说,弓形虫的危害没有古人说的那么严重。它只会让我们变得烦躁,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疾病。‎ 弓形虫的最大宿主其实不是人,而是猫,并通过猫屎传染到其他动物包括人身上。因为弓形虫对胎儿的危害极大,所以孕妇经常被警告要远离猫窝。‎ 弓形虫让老鼠胆大包天 那么前文提到的老鼠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弓形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在猫的肠道中度过。当通过猫的粪便传播到老鼠身上后,它就侵入到老鼠的大脑中,改变了老鼠的行为,使得它们变得鲁莽大胆、不计后果。这些老鼠会胆大到自己主动去惹猫生气。当它们自投猫嘴被猫吃掉以后,弓形虫就又回到了猫的肠道内。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 但弓形虫是如何改变老鼠的行为的?这个谜直到最近才被解开。一位瑞典生物学家发现,弓形虫这种能扭曲人畜心理的本领,可能是它劫持了人畜体内的免疫细胞后产生的结果。‎ 原来寄生虫侵入动物身体后,一般会被一种叫“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细胞所吞噬。但弓形虫是个例外,它不但不会被消化掉,反而能够藏身于树突状细胞体内,美滋滋地生活和繁衍。‎ 科学家发现,弓形虫还能利用人畜体内的一系列基因,来加速合成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它其实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可以携带信号从大脑里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并且之前科学家早已知道,这种物质具有减轻恐惧的作用,因此一只感染上弓形虫的老鼠就会不合时宜地大胆无畏起来。这样,它们自投猫嘴也就不奇怪了。‎ 动物的免疫系统一般要对其大脑中发生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当弓形虫使得老鼠大脑发生变化之后,老鼠的免疫系统做出的反应是让树突状细胞流动得更快。这样,弓形虫所藏身的树突状细胞就好比一辆辆机动车,把隐蔽其中的敌人更快、更远地运载到全身各处,老鼠命丧猫嘴也就指日可待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4年1期) ‎ ‎ 1.本文的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引出来的?‎ ‎3.“它只会让我们变得烦躁,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疾病”中“一般”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4.老鼠自投猫嘴的主要原因在于什么?为什么?‎ ‎★5.(考点)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2.老鼠体内的弓形虫,是以讲述猫捉老鼠这样的故事镜头引出话题的。 3.不能删掉,因为“一般”是说大部分情况,并没有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掉了,说法太绝对,与现实不符。用上“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弓形虫,因为弓形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要在猫的肠道中度过。当猫的粪便传播到老鼠身上后,它就侵入到老鼠大脑中,使老鼠变得鲁莽大胆、不计后果。当它们自投猫嘴被猫吃掉以后,弓形虫就又回到了猫的肠道内,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 5.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弓形虫所藏身的树突状细胞能将弓形虫运载到老鼠全身各处的现实。 ‎ ‎ ‎ 第4讲 说明文语言的品味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要么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是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如何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即字典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技巧:‎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38‎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 ‎(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对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语境,整体解析。‎ ‎(3)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这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阐明要旨,有的承上启下。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又要看清其来龙去脉。‎ 考点三:理解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 主要题型及答题模式:‎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2)“××”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不可以,“××”词的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了后意思有所改变,不符合实际/没原文形象生动。‎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模式:不能删去。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形象特点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句中的“××”词用得很准确/很形象,它表示的意思是……。‎ ‎(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含有指代意义的词句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植物中的“酒徒”‎ 欧阳军 ‎①提起美酒,相信许多嗜酒者都会垂涎欲滴,而植物界的“酒徒”,或许你还不知道吧。‎ ‎②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植物“酒徒”并不过分。‎ ‎③在英国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桶波尔图葡萄酒贮存在地窖里,等到用时却发现,酒桶尚在,而桶内滴酒全无。是谁偷偷喝光了一桶美酒?查来查去,发现小偷竟是一株生长在地窖之上、几米之外的绿油油的常春藤。瞧!它的根须扎进酒桶里,似乎还意犹未尽。‎ ‎④原来,这株长在院墙外的常春藤,嗅见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辞辛劳地穿过院墙,又伸入地窖,最后扎进酒桶里,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⑤有些植物不光爱喝酒,而且喝酒还上了瘾,成了不折不扣的绿色“瘾君子”。在日本东京葛饰区的帝释天佛寺内,生长着一棵高约10米、树干周长1米的瑞龙松,据说这棵松树已有300多岁高龄。‎ ‎⑥当地居民米山宗春一家三代视其为宝,每年春天为它修剪完毕后,一定要在松树的四周挖6个大洞,每个洞内灌入米酒10瓶,约10升。‎ ‎⑦米山宗春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10年,如果哪一年不灌酒,这棵树便垂头耷脑,生气全无。为了这棵瑞龙松能够生长旺盛,他们全家每年都让它过一回酒瘾。的确,花谚中早有“人喝啤酒发胖,花喝啤酒发壮……啤酒含的营养多,浇花花繁叶更茂”“花喝啤酒,花期能长久”等说法。这是因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盐、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物质,可以为大多数花卉的枝叶提供多种营养成分,难怪它们爱喝呢!‎ ‎⑧但是,正如世间有爱喝酒的人也有不爱喝酒的人一样,植物界有酒徒,也有洁身自好、滴酒不沾者。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生长着一种草,叫测酒草,它对酒极为敏感,避之唯恐不及。喝过酒的人靠近它,即使口中存留的一点酒味也会使它的叶子“深感厌恶”地卷起来。‎ 238‎ ‎(选自《经典阅读》2014年第3期)‎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考点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4.(考点三)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日本东京葛饰区的帝释天佛寺内,生长着一棵高约10米、树干周长1米的瑞龙松,据说这棵松树已有300多岁高龄。‎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春藤因“喝”酒而通体碧绿、身强力壮。‎ B.日本的瑞龙松是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C.因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盐、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物质,所以植物都爱“喝”酒。‎ D.“人喝啤酒发胖,花喝啤酒发壮”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6.(考点三)本文在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1.植物中的“酒徒”——爱喝酒的植物。 2.“喝”在这里是“吸收”的意思,是指常青藤的根须扎进酒桶“吸收”了美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列数字;运用数字具体鲜明地说明了瑞龙松已经成为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4.不能。因为“据说”一词有猜测、揣摩的意思,这棵树的实际年龄因为无从知道,所以作者只是揣测着估计树的年龄,所以保留这个词语,更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C 6.生动形象。例如: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而且用词精准,生动形象,如“长在院墙外的常春藤,嗅见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辞辛劳地穿过院墙,又伸入地窖,最后扎进酒桶里,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 ‎ ‎ 第5讲 说明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一、主要题型:‎ ‎1.阅读附加材料,获取信息谈感受。‎ ‎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进行解释。‎ ‎6.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二、答题技巧:‎ 要对所给材料准确地把握,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答题。这类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但在答题时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要脱离文本,要以准确理解文本含义为基础;②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倾向;③要从原文意旨出发联系现实,视角独到,对待问题的看法要与原文的主旨相符;④表达的语言必须准确而流畅;⑤鼓励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的 佚名 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山体滑坡,目前已造成200多人遇难。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的?在灾难发生时,应该怎样逃离危险区域呢?‎ 山体滑坡就是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地滑”等。‎ 发生滑坡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就地理条件来说,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以及上部呈环状的山体是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形。作为产生滑坡物质基础的土体,结构松软、抵抗风化破坏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黄土等)一般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从诱因上看,地震、降雨、冰雪融化以及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冲刷和浸泡都是诱发滑坡的自然原因。如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震动使山体变得破碎、松散;当出现暴雨和长时间降雨时,雨水在斜坡上渗入到土体或岩石缝隙中,岩石或土体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从人为因素上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堆载、水路蓄泄水等都可能诱发滑坡。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时,如进行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滑坡。‎ 山体滑坡发生前,一些异常现象可看作是灾难即将发生的预兆。如山坡上的树木和电线杆发生歪斜、房屋墙壁出现裂缝并不断扩大、坡脚处流出浑浊的泉水、门窗突然打不开、老鼠乱窜不进洞等,这些都是山体斜坡上的土体在向下运动的信号。‎ 238‎ 滑坡发生时,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不能选择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作为避难场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当注意保护好头部,并离原住所越远越好。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要避免二次遇险。‎ 要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首先,应该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的评估工作,在选择建设场地时,充分重视斜坡的稳定性,尽量避免选择松散土石层较厚、岩层倾向与坡面一致的场地。其次,应该做好山体的加固防范,如修建截水沟和排水沟拦截斜坡上的流水等。此外,还应定期检查房屋及山坡地表的变化,如检查房屋墙壁是否存在裂缝和裂纹、斜坡上的树木以及电线杆等是否出现倾斜、房屋附近的路面是否发生变形等。‎ ‎1.文章从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的山体滑坡现象写起,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山体滑坡这一现象的。‎ ‎3.文中对山体滑坡的原因的说明,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简要分析第一段“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山体滑坡,目前已造成200多人遇难”一句中“目前”一词的表达效果,再从文中找出具有同样表达效果的一例。‎ ‎★5.(题型6)老王家住农村一斜坡之下,因为斜坡的土质松散,去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山体出现了裂痕,老王家房屋的墙壁也出现了裂缝。为了防止事态的发展,老王连忙买了点沙石,把房屋上的裂痕修补了一下,度过了一个夏季。阅读本文后,请结合文中介绍的有关知识,向老王做一下宣传说明。)1.以鲜活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什么是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发生的原因、发生前的预兆以及如何应对和预防山体滑坡这一现象来加以说明的。 3.分类别、举例子;条理清楚而又具体真实地说明了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目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对遇难人数的统计,仅限于当前。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示例:“结构松软、抵抗风化破坏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黄土等)一般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一句中的“一般”。 5.示例:老王你好!去年夏天,你家后坡出现的裂痕和房屋墙壁的裂缝,是山体滑坡的征兆。修补房屋的裂缝,仅仅是权宜之计,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为防止发生意外,建议你尽快搬离斜坡,找一个安全的地带加盖新房。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8分)‎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3.这篇文章章采用了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2分)‎ ‎14.文章第2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5.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2分)‎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238‎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三)13.逻辑 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14.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15.(1)散发清香(2)生产抗生素(3)制造味精(4)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16.C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238‎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 ‎(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势。‎ ‎(4)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5)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a(b)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a(b)句:这句话是动作(肖像、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XX、XX、XX”等动词,描写出了XX人的……,表现了……的品质(心理、性格),表达了……的情感。‎ ‎(3)a(b)句: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附: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行动)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E)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概括介绍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配景;B、推动情节成长;C、渲染---气氛;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238‎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题型1:文中的XX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2:文中的XX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3:文中那个XX人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六)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2、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七)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2. 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点拨:‎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这类题时要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八)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九))找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238‎ 线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 ⑶主要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技巧:‎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三)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1.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共15分)‎ 秋光里的黄金树 ‎①这里就正是秋天。‎ ‎②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③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④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⑤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⑥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⑦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⑧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238‎ ‎⑨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⑩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11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12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13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14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15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16荒野是那么寥廓;‎ ‎○17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18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19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20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21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22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23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24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25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4.认真阅读文章,用词语概括“秋光里的黄金树”的特点。(2分)‎ 答: 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姿式高雅优美;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 ‎ ‎15.文中第⑩段划线句“这一刻就会消失”中的“这一刻”指代什么?为什么会消失?联系全文分析作者此时的情感。答:“这一刻”指代“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此时,作者既有因黄金树“辉煌”“成熟”的一种自豪,也有因下一刻就会消失的忧伤和遗憾。‎ ‎16.分析第○24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3分)‎ 答:文中的含义是如果人类用科学复制一棵“真正”的树,那将时十分荒唐可笑的“科学”。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不尊重自然,试图用“科学”解决自然问题的担忧、愤怒和谴责。 ‎ ‎17.本文文尾有一句“对树充满敬意”,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从生命或自然方面写出你的理解。(4分)‎ 示例:树也是有生命的,它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感情表达,我们人类应该把它们当作是有生命的精灵,给予他们应有的呵护、尊重,和他们和睦相处,完美融合。 ‎ ‎2.阅读与理解(39分)‎ ‎  (一)记叙文阅读(13分)‎ 一碗米粉 ‎  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 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 238‎ ‎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 ‎  ⑶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 ‎  ⑷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 ‎  ⑸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 ‎  ⑹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 ‎  ⑺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  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 ‎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 ‎  ⑽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 ‎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  ⑿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 ‎ 1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 ‎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17.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 18.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柱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用意何在?(2分)‎ ‎ 19.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发。(3分)‎ ‎ 15.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如愿地偿还了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语意相似或相近即可。2分)‎ ‎  16.父亲是一个诚信、感恩、重情重义、执著的人。(答到任意3个词即可。共3分)‎ ‎  17.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1分)表现了父亲找到老杨后的激动和喜悦(兴奋)之情。(2分)(共3分)‎ ‎  18.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共2分)‎ ‎  19.参考示例一: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文中的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这种信守承诺、懂得感恩的精神感染了我。‎ ‎3.(四)阅读选文,完成第13~18题。(20分)‎ 碎 暖 包利民 238‎ ‎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3.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融入——__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召唤 ‎14.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15.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请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17.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18.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3分)‎ ‎13.A.温暖地鼓励 B.温暖地提醒 C.温暖地期望 D.温暖地表白 ‎14.“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 238‎ ‎15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16.宽容:容忍我上课扔纸条、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教育智慧:①没有当面批评我,保护了我的自尊。②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融入同学之中。(“有教育智慧”的依据任选其一)‎ ‎17.不好,画线句协会粗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 ‎18.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8题。‎ 饺子记盛 谢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语文试卷 第5页( 共 6 页 )‎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 此日丁酉腊八 ‎(选自2018 年2 月23 日《文汇报》,有删节)‎ ‎14. 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4分)‎ ‎15.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6. 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3分)‎ ‎17. 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3分)‎ ‎18. 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14.‎ 238‎ ‎ “盛”有隆重、丰富、深厚、广泛的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饺子的调馅功夫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4分)‎ ‎15. 采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条理清楚地描写了包饺子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的精彩场面,有情,有趣,有气势,渲染出包饺子时欢快热闹的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分)‎ ‎16. 突出饺子是否好吃,关键是调馅。作者借凋馅的功夫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把握好主客关系,处理好搭配关系,这样就超越了饮食的范畴,富有哲理。(3分)‎ ‎17. 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带有地道中国味的饺子店,吃到了纯粹中国味道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3分)‎ ‎18. 文中包饺子、吃饺子,以及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都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最后的落款特地加上农历的日子,突出这一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3分)‎ ‎5.(五)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尽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 ‎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 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⑾“再数数。”‎ ‎ ⑿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  ⒀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差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 ‎⒁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 ‎⒁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22.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当年挣钱的不易和对来之不易的收入的珍惜及兴奋满足之情。‎ ‎23.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总结前文,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场景逐渐消失了。后半句提示下文,设置悬念,暗示父亲老了,有了什么特殊状况。‎ ‎24.选文第⒀段中画线部分“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答:“不小心”其实是故意为之。这里表现了母亲既要给父亲足够的锻炼机会,又要让他不易察觉的细心。体现了父母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深厚淳朴的感情。‎ ‎25.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 238‎ 答:年轻时数钱,充满骄傲和自豪,父母一个挣,一个管,把穷困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两个人相互支持的情分可见一斑;有病时数钱,笨拙可笑,这里数钱不再是为了过日子,而是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关心呵护。两个人年老时相互扶持的情分感人至深。‎ ‎6、现代文阅读(二)(15分)‎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答:父亲为方便儿子开车回家,硬生生“搬”走了回家路上的土坡。‎ ‎22.请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赏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愁得像下蛋的母鸡。‎ 238‎ 答: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父亲”因儿子“借口”,终于下决心“挖坡”的心理状态。用语朴实,富有个性,“脸蛋愁得像下蛋的母鸡”充满乡土气息。‎ ‎2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答:文中父亲是一个要强、倔强,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留守老人。“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自己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强。‎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希望儿子能回家,共享家庭欢乐。‎ ‎2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第一段在文中有统领全文的线索作用。是文章叙事的题眼。‎ ‎25.请写出题目“父亲和那道坡”的含义。(3分)‎ 答:题目一方面实指父亲门前的“那道坡”。更是暗指父亲们希望儿子们常回家看看,却被种种借口(那道“坡”)挡住的普遍现实。呼吁儿子们不要以此为借口,常回去陪陪父母。‎ ‎7.(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16分,9、11题各2分,其余每小题3分)‎ 迎着风,一顶草帽 一顶金黄的草帽,是父亲刚从集市上买来的,还带着干燥的草香。‎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尤其是在夜晚露天的打麦场上,我们一家人吃过了饭,聚集到这里,一边看守麦子,一边聊天,望着满天眨眼的星光,一盏茶工夫,我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天光大亮,口水溢湿了父亲的草帽,抖一抖,像荷叶上的水珠。‎ 白天的草帽多半属于父亲,父亲要么用它来遮挡毒辣的阳光,要么用它来遮挡被风吹散的麦糠。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的草帽里总有淡淡的麦香,那是收获的气息。‎ 一场活忙下来,那草帽,就属于我了,我把它连同叔叔的那一顶扣在一起,“砰——哐哐,砰——哐哐……”两顶草帽,像乐器中的铙儿一样碰在一起,草帽相撞哪里会有声音?那声音,是农场上闲下来的父亲的杰作,父亲,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优秀的配乐大师。‎ 清楚地记得,父亲帮我“配乐”时,还会禁不住手舞足蹈,那舞蹈,像极了蒙古的摔跤。当然了,蒙古摔跤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那是在电视上,早已忘记了那是一档什么综艺节目,只记得我拉着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妈妈快看,那两个人在学爸爸……”妈妈扑哧一声笑了,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那是‘蒙古摔跤’!我哪里信妈妈的话,因为,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只有爸爸才会把舞蹈跳成那样夸张。‎ ‎“砰——哐哐”,爸爸黝黑的脸膛上盛放着璀璨的笑容,那笑起来的皱纹,分明就是夏天成熟的麦浪,一波又一波,伴随着两顶碰在一起的草帽,爸爸的脸上浪花浮动。爸爸一跳起这种舞蹈,仿佛从来就没有疲惫过,直到我拿草帽的手累酸了,爸爸才停下来擦汗。‎ 记得有一两次,我也抢过毛巾给爸爸擦过汗,当时的爸爸突然变得好安静,高兴地让我擦,不知为什么,每次还都闭上眼睛,可能是也想起了他的童年吧,要不然,为什么每当爸爸睁开眼睛,总会眼眶湿润呢?‎ 爸爸的草帽,不止能在夏天发挥作用。到了来年春天也一样。到了春天,爸爸用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让草帽飞上天。他先用两片细长的竹篾撑在帽肚里,然后,随便在帽檐上系上一根长长的布条,再绑上一条长线,一顶草帽做成的风筝就这样飞上天了!‎ 现在依稀记得,那系在帽檐上的布条总是红色的,像一面细长的旗帜在空中飘扬,又多像一只金黄色的鸟,摆动着火红的尾天空遨游。春天的旷野里,我和父亲奔跑着,翻越一个又一个田垄,直跑到村口的妈妈唤起我的名字,那是要吃饭了。‎ 那时候,我总会边吃边说,说爸爸是个发明家。每当我这样夸奖爸爸,一旁的妈妈总会撅起嘴唇。我一看妈妈吃醋了,忙用爸爸交给我的“招数”----妈妈,你是个美食家啊!接着,我们一家人都哄堂大笑。‎ 光阴荏苒,记不得这样的场景过了多少个年头。现在,我定居城市,父母依然留在乡下。前几天,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结束时,母亲突然说:“你们要个孩子吧,你爸爸整天念叨着重操旧业呢!”‎ 我明白爸爸“重操旧业”的意思,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脑海里重现多年前的场景:一样热闹的打麦场,一样的旷野,一顶草帽,迎着风!‎ ‎9.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文章以“爸爸的草帽”为线索,回忆了爸爸带给自己童年的欢乐,表达了父子相爱相怜的朴素感情。‎ 238‎ ‎1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我”的印象里,爸爸练习蒙古摔跤,为“我”嬉戏,伴“我”童年。‎ B.文中第段,“我”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的叙述,为下文情节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C.文中第段,爸爸笑起来的皱纹分明是夏天成熟的麦浪,一波又一波在脸上浮动,说明爸爸为“我”跳起舞来,仿佛从来没有疲惫过。‎ D.文章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清新隽永,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答案】A【解析】文中爸爸并没有练习蒙古摔跤,只是他的手舞足蹈像蒙古摔跤。表现了父亲的笨拙,但为儿子高兴的努力付出。‎ ‎11.草帽相撞怎会发出“哐哐”的声音?请结合第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草帽相撞的“声音”是父亲用自己的声音给儿子配的“音”,表明父亲疼爱儿子,希望儿子高兴。愿意放下身份,和儿子一起天真、快乐。‎ ‎12.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答:此句用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草帽带给自己的快乐时光,留给自己的难以抹灭的印象。是父亲这样的陪伴,使自己快乐成长,飞向远方。‎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段中“重操旧业”在文中的意思。‎ 答:“重操旧业”意思再给儿子(孙子)的草帽配音;再给儿子(孙子)放飞系着红绸的草帽。暗写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父亲老年的孤单、寂寞。‎ ‎14.分析示题“迎着风,一顶草帽“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目充满画面感和动感,像一幅素描展示了一个父亲在那贫困的年代,用自己唯一的身外之物,极力给儿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题目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文章展开情节的线索,还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8. 笔下犹能有花开(17分)‎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 238‎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6.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18.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分) 16.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分)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2分)反对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1分)‎ ‎17.(1)“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2分)‎ ‎   (2)“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2分)‎ ‎18.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1分)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2分)表达; 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2分)‎ ‎9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一17题。(12分)‎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 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 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 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 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 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氩,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 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 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 ‎ 238‎ 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 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 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 ‎(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4.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3分)‎ ‎15.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3分)‎ ‎16.请简要赏析第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3分)‎ ‎17.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3分)‎ ‎14.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 点明写作内容 暗示文章的主旨 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l点得1分,答出3点得3分)‎ ‎15.“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1分);“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1分),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1分)(意近即可)‎ ‎16.“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出l点得1分,答出任意3点得3分,意近即可)‎ ‎17.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答出l点得1分,答出3点得3分,意近即可)‎ ‎10. 夏天的一条街道 ‎ 苏童 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238‎ 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 (有删改)‎ ‎18.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3分)‎ ‎19.作者在第~段为什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3分)‎ ‎20.第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4分)‎ ‎21.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6分)‎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2)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22.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3分)‎ ‎20.(4分)写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等,是正面描写;忘了文明礼貌的居民和没人听的评弹是侧面描写,两相结合,把午后的炎热写得淋漓尽致。‎ ‎21.(6分)(1)拟人手法,突出了白天漫长、炎热和难熬,表达了孩子对去护城河游泳的渴望。‎ ‎(2)突出了孩子跟船浮游的速度之快和畅快得意,也反衬出母亲的担忧和恐惧。‎ ‎22.(3分)选材:街头陋巷,匹夫凡人,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充满真实感和烟火气。语言:细腻精致,平易近人,市井俚俗,人生百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主题: 一根棒冰,一次游泳,艰难、简单、喧闹的生活却贮满愉悦、挚诚、乐观,令人回味无穷。‎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共12分)‎ ‎(一)开往春天的地铁 ‎①2015年7月16日,万众期盼中,济南地铁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如今三条线路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不太遥远的2019年底,济南市民将收获各线相继竣工通车的喜悦和便利。未来,泉城济南将步入地铁时代。‎ ‎②济南地铁又名济南轨道交通。它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因地制宜,是泉城济南城市发展名副其实的“私人定制”。众所周知,济南是一座因泉而闻名于世的城市,泉是济南的标志性符号,济南地铁工程建设会不会使泉脉受损呢?这正是人们所担心的问题。据调查,济南城市轨道交通避开了泉水保护敏感区,并采用地下路线与地上路线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泉脉万无一失。济南地铁的线网结构分为两个层次:都市核心区快线(R线)和中心城普线(M 线)。快线包括R1、R2、R3共3条;中心城普线包括环线、M1~M6线共7条,形成独特的“环线+放射”的线网结构。‎ 238‎ ‎③地铁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快捷高效。生活在济南的我们,应该都体会过大把时间流失在拥堵路上的憋闷心情。地铁的开通,将让大家体验到畅通快速的愉悦。过去,长清大学城的师生前往济南西站,乘公交先要到市区,再转乘公交前往济南西站,最快也要1个半小时。R1线开通后,乘坐地铁不会超过20分钟。地铁让我们的出行更畅快,让我们从此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据测算,轨道交通线网形成后,将承担城市核心地区60%以上的公交客运量,大大缓解了济南的交通压力。‎ ‎④地铁的又一大优势是节能环保。地铁列车是电力牵引的电动列车,其动力是电能。‎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韩宝明说:“地铁的运量在地面汽车运量的10倍以上,能耗仅是汽车的5%,完全符合绿色交通的要求,可有效改善城市环境。”‎ ‎⑤ 。老济南人口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住东不住西”。地铁将重塑市民对于时间和距离的概念,诞生一批“住在哪里不重要,周围有地铁很重要”的“地铁生活族”群体。济南地铁R1线横贯南北,连起了长清大学城和济南西客站;R2号线纵横东西,串起了济南东西两城;R3沿城市中轴线南北行走……地铁延伸之处,城市空间大大拓展,城乡一体化水平也将跃上一个新的层级。济南城市规划专家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地域具有选择性,地铁大动脉的打通,将使曾经的“聚合文化”向着多区域“平行文化”转化,可实现新时代济南文化自东至西、自南至北的大融合。‎ ‎⑥居住在济南西客站片区的王女士说,我们已经在计划,等到2020年春暖花开时,每个周末安排一次出行,带孩子乘地铁一路玩过去,逛逛园博园,看看CBD,游游野生动物园、百脉泉,顺道品尝沿路的美食。开往春天的地铁必将为济南这座城市的腾飞装上强力引擎,也必将让泉城人迎来焕然一新的美好生活。‎ ‎15.阅读全文,在文章第⑤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4分)‎ ‎16.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 据调查,济南城市轨道交通避开了泉水保护敏感区,并采用地下路线与地上路线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泉脉万无一失。‎ ‎17.文章③④两段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2分)‎ ‎1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 过去,长清大学城的师生前往济南西站,乘公交先要到市区,再转乘公交前往济南西站,最快也要1个半小时。R1线开通后,乘坐地铁不会超过2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8分)‎ ‎(二)二十六只蝴蝶 ‎ 孙道荣 ‎①在欢快的婚礼进行曲中,一对新人,互相挽着手臂,向餐厅中央的舞台,缓缓走去。新娘是我的同事,我们有节奏地拍着手,给他们祝福。‎ ‎②这是一场普通的婚礼,按照既定的程序,往下进行。司仪请双方的父母从席位上站起来,接受新人的叩拜。此时,却只有一对中年夫妇微笑地站了起来,他们是新郎的父母。司仪尴尬地和新娘耳语着什么。新娘的脸腾地一下红了,犹豫了一下,她从司仪手里拿过话筒,说,我的家乡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大山里,我的,我的父……父母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没能来参加我的婚礼……‎ ‎③新娘进我们单位已经三年多了,从来没有见到过她的家人,也没有听她自己谈起过老家的父母。倒是从其他同事口中,偶尔听到过一点关于她家的事情。她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因病早逝,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母亲,靠在集镇上摆修鞋摊熬日子,苦苦地将她拉扯大。十八岁那年,她考取了大学,这是她们家,也是全村考取的第一名大学生。就在她上大学后不久,却传来了一个让她无比震惊的消息,妈妈要和修自行车的老张头结婚了。老张头她是认识的,也是一个残疾人,对妈妈和她都很好,这些年给了她们很多照顾。她并不讨厌他,甚至还有一点点喜欢他,可是,让妈妈改嫁给他,这却是她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她激烈地反对。一向温顺的母亲,第一次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坚决地和老张头生活到了一起。也就是从那天开始,她和母亲彻底决裂。她再也没有喊过一声妈妈。每学期放假的时候,她不是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就是回到爷爷奶奶家去。‎ ‎④大家都明白,新娘的父母之所以没来参加婚礼,多半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打算让他们来。‎ ‎⑤这时候,新郎忽然从新娘手中拿过话筒。他注视着新娘,转身对大家说,我的岳父母没能来参加我们的婚礼,但他们送来了一件珍贵的礼物,以及他们的祝福。‎ 238‎ ‎⑥新娘惊诧地看着新郎。新郎笑笑,接着说,前几天,我一个人开车去你家了。请你原谅,我一直没有告诉你。新郎接着说,我的岳父母最近身体都不太好,经受不了长途奔波,所以,他们无法来参加我们的婚礼了。不过,在我临走前,他们送给了我一件非常非常珍贵的礼物。‎ ‎⑦有人托着一个竹篓一样的东西,走上舞台。竹篓外面,裹着一层鲜艳的红布。新郎轻轻地打开竹篓上的小门,忽然,从里面飞出一只彩色蝴蝶,在竹篓边盘旋了一圈,扇动着翅膀,向空中飞去。紧接着,又一只蝴蝶,飞了出来。第三只,第四只……‎ ‎⑧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声,太美了,太漂亮了!姑娘们尖叫着,几个调皮的小孩子跳起来,试图捉住空中的蝴蝶。蝴蝶振动翅膀,向更高的空中飞去。‎ ‎⑨新郎面对着新娘,说,这是我的岳父,一只只从村后的山坡上捉来的,每一只都有着不同的颜色。在我去之前,岳父就已经准备好了这些蝴蝶,一共二十六只,每一只代表我妻子的一岁。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回去,所以,他们原准备在我们结婚这天,在家里放飞的。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是我的岳母告诉我的,我的妻子,她的小名就叫蝴蝶。她是群山里,最美丽的一只蝴蝶。‎ ‎⑩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以及玻璃酒杯碰撞的声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新娘的脸上,挂满泪花。新郎用手绢,帮新娘轻轻擦拭。我还有一个请求,新郎说,我们将蜜月旅行取消掉。新娘不解地看着新郎。新郎继续说,去你家度蜜月,大山里的空气特别好,而且,我想和你一起去看看大山里的蝴蝶。新娘含着眼泪,使劲儿点点头。‎ 再次爆发热烈的掌声。司仪请新人叩拜新郎的父母,还有远方新娘的父母。‎ 有人打开酒店的窗户,蝴蝶一只接一只,向窗外飞去……‎ ‎19.从全文看,“新娘”在婚礼上的心理经历了 喜悦→ ① → ② 1→ ③ 的变化过程。(3分) ‎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7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声,太美了,太漂亮了!姑娘们尖叫着,几个调皮的小孩子跳起来,试图捉住空中的蝴蝶。 ‎ ‎(2)婚礼上两次“热烈的掌声”原因各不相同,第⑩段中的“掌声”是因为 ‎ ‎ ① ;第段中的“掌声”是因为 ② 。(4分)‎ ‎21.文章第③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 ‎22.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结尾句“有人打开酒店的窗户,蝴蝶一只接一只,向窗外飞去……”的理解。(4分)‎ 四、(50分)23.按要求作文 请以“走近你才知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7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 ‎ ‎15.示例:地铁不仅能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环境,还可以逐步缩小城市发展的不均衡。‎ ‎16.示例:“据调查”,根据考察的意思,表信息来源,说明济南地铁的修建避开了泉水敏感区,保护了泉脉这一做法经过了认真考察,具有可信度,“据调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示例:不能互换。第③段介绍的是高铁最突出的优势——快捷高效;第④段介绍的是另一大优势——节能环保。这样安排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18.示例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从大学城到西客站乘公交和地铁所用时间不同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地铁最突出的优势是快捷高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2: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乘汽车和高铁所需时间的对比,突出说明了地铁最大的优势是快捷高效。‎ ‎19.示例:尴尬(犹豫、难堪、窘迫等);惊诧;感动 ‎20.(1)示例:这是对人群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多彩的蝴蝶从笼中飞出翩翩起舞之美。‎ ‎(2)示例:第一次“热烈的掌声”是因为老人用蝴蝶表达对女儿的爱和祝福;第二次“热烈的掌声”是因为新人把蜜月旅行改为回乡看望父母,孝心可贵。‎ ‎21.示例:插叙。介绍了新娘的生活背景,承接上文,交代了新娘父母缺席婚礼的原因,为下文写父母送蝴蝶祝福的事件作铺垫。‎ ‎22.示例:‎ 238‎ 一语双关,既描绘了蝴蝶翩翩向窗外飞去的美好场景,蝴蝶也沟通和传递了两代人的情感。结尾句突出主题,赞美了两代人之间的深情。‎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明代: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译文我本为浩然正气而生,仅为国而死,浩气当还于太空,虽我将死,但丹心可永存,可千秋万代照耀后世。‎ 生平早有报国心,却未能报国留下遗憾,留下忠魂作厉鬼仍要为国除害杀敌作补偿。‎ 杨继盛(1516年-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 湖上 宋代: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译文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金谷园 唐代: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译文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隋宫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译文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238‎ 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唐代: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酬朱庆馀 唐代: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译文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为有 唐代: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译文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无端地嫁了个做高官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遣怀 唐代: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译文失意潦倒,携酒漂泊江湖,沉湎于楚灵王喜好的细腰女子和赵飞燕的轻盈舞姿。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赠别二首 唐代: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宫词 / 宫中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译百花盛开,宫院却寂寂地紧闭大门;俏丽宫女,相依相并伫立廊下赏春。满怀幽情,都想谈谈宫中忧愁的事,‎ 鹦鹉面前,谁也不敢吐露自己苦闷。‎ 寄人 唐代: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238‎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 和项王歌 两汉:虞姬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译文汉军已经占领我楚军阵地,汉军军营传来的楚歌歌声四面缭绕。大王(项羽)您的霸王气概都已不复存在(准备血战而死),我还有什么理由抛弃你而独自苟且偷生呢。‎ 写情 唐代: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译文  躺在精美的竹席上,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期待已久的一次与恋人的约会,在这个晚上告吹了。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楼。‎ 赠去婢 唐代: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译文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萧郎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创作背景 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后来于頔[d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永王东巡歌 李白 ‎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希望自己能像东晋的谢安那样,在国家之际从容破敌。实际上谢安抵抗前秦的侵犯,捍卫了江南的和平稳定。而永王他们,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在祸害国家。‎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注释⑴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⑵迁客:被贬谪之人。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⑶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练习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 题乌江亭 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乌江亭 王安石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②,不肯过江东③。‎ ‎【语译】‎ 238‎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活,要活得有意义,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壮烈,要做鬼中的英雄。我现在才深深地明白,当年项羽为什么宁可自杀也不肯逃回江东。【问题】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 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参考答案:《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3..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 本诗语言有何特点?(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①“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②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4.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水宛转流到这个地方。)‎ ‎⑴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⑵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9.⑴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⑵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5.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1、简要赏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 238‎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全诗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同时作者也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冬至夜 我在邯郸的客店抱膝呆坐是实写,想象家中的亲人此时的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全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6..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为什么?‎ ‎ 没有违反题意,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幽怨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 ‎ ‎7..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写于诗人谪居江洲之时。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心情。诗人说“已讶衾枕冷”,一冷字,既是说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诗人的心境。尤其“深夜知雪重,时闻折枝声”,更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2、诗人写夜雪,写法独特。请就本诗的写作手法和描写角度作简要分析。写夜雪,难以正面描写,所以诗人全从侧面着笔。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8.小松 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1、请结合第一、二句诗中的关键字,分析小松的形象特点。‎ 首句中“刺头”的“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刻画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奋斗精神 第二句中“出蓬蒿”的“出”字,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表现了小松蓬勃的生命力。‎ ‎ 2、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诗人以小松自喻,借以表现自己出身低微但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 “时人”目光短浅的批评。 ‎ ‎9..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 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10.陶者 238‎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①居大厦。‎ ‎【注释】①鳞鳞:形容大厦瓦片如鱼鳞 ‎1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分析。‎ ‎12.揭露封建社会反映了劳动者劳苦一生无所得,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公平社会现状,(1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2分)13.对比手法。(2分)前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或者“陶尽门前土” “十指不沾泥”对比,“屋上无片瓦” “鳞鳞居大厦”对比(有一组对比即可得1分)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 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赏析 ‎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1)请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探 春 黄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我对着纷飞的雪花,举杯一醉,眼见得梅花也似雪飘坠。从此后,整顿好杯盘器具,等待春天来归。啊,快了,东风就要手持着刀儿尺儿,熟练地裁剪出万丝翠柳,千树红花,让你陶醉。‎ ‎【赏析】这首诗的题目是“探春”,即寻找春天的踪迹。梅花是腊月开的,古人一直把梅花作为春的先导,所以诗就从梅花入笔。然而一味写梅,便是写冬天,不是写早春了,诗人便在落梅上做文章。    先写对着飞雪落梅饮酒,接写整顿好饮酒器具等春来。梅花落了,春自然不远,饮了这回酒,下回喝酒就是春天了。这样一兜转,把将春未春的节令表现了出来,“探”字就得到了落实。 ‎ 238‎ ‎   春要去探,不言而喻,春的踪迹,春的征象还没显示,因而下二句便转笔在“待春来”三字上发挥想象。春天的代表是柳丝与花朵。唐贺知章有首著名的《咏柳》诗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看作有生命力的东西,拿着剪刀,裁出了柳树的细叶。这首诗后二句就借用这一拟人化的比喻,干脆说东风拿起刀尺,裁剪出万叶千花。诗承上半的探春行动,铺写出探春的心理,又用一“新”字,说明初试,扣紧了早春。宋人绝句常常纤巧有余,意趣不足,黄庶这首诗意新语工,传达了作者欢畅的、欣欣向上的情绪,与晚唐的一些绝句相仿。‎ ‎(1)“雪里犹能醉落梅”中的“醉”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描写和表现手法有何相似之处?‎ ‎(1)表达了诗人对雪景的喜爱之情。‎ ‎(2)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鉴赏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创作背景 ‎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黄梅时节家家雨”与本诗的哪一句相似,在表达上有何异同?‎ 238‎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愉悦欢快的心情。‎ ‎(2)梅子黄时日日晴。都写得是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但所表述的天气与心情不同,“黄梅时节家家雨”表达了诗人等不到同伴的孤寂心情;“梅子黄时日日晴”表达了诗人与同伴游玩的愉悦心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秋 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注释】‎ 道潜,宋诗僧,俗姓何。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初名昙潜,苏轼守杭州时,爱其诗,为其更今名。有《参寥子诗集》。‎ ‎【翻译】:‎ 诗人摇舟澄江,几片零星的红叶迎面跳入眼帘。接着,一大片红灿灿的枫树劈头盖脸地扑来,绚烂得令人目眩。白天人声鼎沸、杯光盏影的酒店,现在时值黄昏,寂寥无人,酒家收起了门前悬挂的店旗。澄澈明净的秋江上一片白色的沙洲与枫叶红白相映成趣,不由记起谢灵运诗“入舟阳已微”。‎ 如血夕阳渐渐消失,夜幕已经降临,江面上朦胧苍茫,远处不时传来“哗啦哗啦”轻柔的橹声。橹声清悠,又是哪村的人儿乘夜而归?‎ ‎【赏析】‎ 这首诗写秋江晚归之景,展示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秋色,把读者带入火辣辣的秋天世界。‎ 诗歌色彩浓重热烈,以红为主调,以白映衬,宛如色彩斑斓的西方油画。一道残阳,泼洒出她一天中最后的血红,辉映枫叶、沙洲,燃烧着生命的霞光。通过描写橹声的清悠从侧面突出江水柔润清亮,“苍茫外”写出夜色浓重。最后一句没有翻新出奇,故略有“蛇足”小疵。‎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题菊花 黄巢 飒飒①西风满院栽,蕊②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③,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①飒飒:形容风声。②蕊:花心儿。③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赏析  唐末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 238‎ ‎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1)诗人写“蕊寒香冷”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诗人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衬托出菊花的形象。‎ ‎(2)诗人借把菊花“报与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表现了诗人朴素的平等思想,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政治抱负。‎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迥(jiǒng):远。 傍:靠近。 发(fā):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鉴赏 ‎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 238‎ 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赏析二 ‎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张谓(?--777年)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代。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年间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与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其“同工”之处。‎ ‎(1)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2)都是先疑为雪,本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238‎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1)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且“秋后”与“清霜”重复。‎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①郭②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③。‎ ‎【注释】①丹阳:地名。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者地理位置相近。②郭:古代在城外围环城而筑的一道城墙。③悠悠:长久遥远。译文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注释 参军:古代官名。 丹阳:地名。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郭:古代在城外围环城而筑的一道城墙。 行舟:表示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别:离别。 日晚:日暮,此处暗示思念时间之久。 江:长江。 寒鸦:也叫慈乌,体型较小,背部为黑色。 悠悠:长久遥远。‎ 赏析 ‎  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浩叹、而惆怅。发而为诗,便出现许多传世的佳作。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因为这一类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实充沛,极少造作,故最易打动人心。‎ ‎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238‎ ‎  补充: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严维(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唐玄宗天宝(742—756)中,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1)请赏析诗歌中第二句,分析“秋”字的妙处。‎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所写的情景类似?请简要分析。‎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秋”字一语双关,给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愁绪。‎ ‎(2)C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写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可见友情之深。“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一直看到友人骑行到看不见之处,表现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题金陵渡①‎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②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③。‎ ‎【注释】①金陵渡:渡口名,今江苏镇江附近。②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③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邗江县南边。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1)请简要分析“潮落”一词在诗中的作用?‎ ‎(2)本诗中的“愁”与“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38‎ ‎(1)该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通过“潮落”一词,点明了时间是在即将天亮的落潮之际。‎ ‎(2)相同。诗中的“愁”字都贯穿全篇。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①到柴扉。‎ 小童一棹②舟如叶,独自编阑③鸭阵归。‎ ‎【注释】①烟暝:烟霭,云气。②棹:船桨。③编阑:阻拦,赶拦。‎ ‎(1)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哪个时段的乡村景象?突出乡村此时怎样的特点?(2分)‎ ‎(2)请简要分析“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所描绘的画面所蕴含的情感。(4分)‎ ‎1.这首诗写了夏季傍晚时的乡村景象,突出了乡村此时静谧(宁静)的特点。‎ ‎2.暮色苍茫,在宽阔的水面上,一个小孩正划着像叶子一样的小船,赶拦这一群排列整齐的鸭子回家。这幅静谧优美的风景画,隐含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花 影 ‎[宋] 苏轼 ‎ 重重叠叠上瑶台①,几度②呼童扫不开。‎ ‎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③明月送将来。‎ ‎【注释】①瑶台:汉白玉石阶。②几度:几次。③教:让。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一 ‎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作者也有争议。起因是这样的: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作,而在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便欲“正名”为谢枋得所作,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唐突。 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转抄录编纂,遗漏诗作和窜入他人诗作的情况并不罕见,谢枋得是个十分崇敬苏轼的人,他的外号“叠山”,就是从苏轼的一首七律诗中的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而来,相传《千家诗》曾经过谢枋得的编订,喜欢苏轼诗作的他,极有可能特地将这首诗推荐在《千家诗》的选本中。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首诗太像苏轼的风格了,我们可以拣出苏轼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来比较一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和这首诗中呼童扫花影的“天真”举动如出一辙,同样也是在貌似无理、貌似调侃的语气中隐喻了发人深思的道理。 苏轼的诗有诙谐、灵动的特点,有时充满童趣,语言也颇有几分“打油诗”的特色。他曾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格往往出奇出新,并非用“豪放”两字就能一概而论。他自己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虽然这两句原本不是说他自己,但这里“请君入瓮”,将此语拿来形容东坡先生的诗,也十分恰当。 单说这首诗:有人说诗中的“花影”,是形容朝廷中当政的小人,难以驱去,赶不尽,除不绝。这样解诗不免呆板无味。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苏轼的水平也太差劲了,“明月花影”,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来形容小人,一点攻击力也没有。大家见骂人时,谁把对方骂成“花影”?像刘禹锡《聚蚊谣》,把小人形容为蚊子,罗隐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为木偶,这才叫讽刺。 那么此诗中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常言道:“如影随形。”‎ 238‎ 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只要有日月轮回,只要还停留在这世上,你就躲不开、赶不走这永远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 东坡喜欢禅,我觉得这首诗中颇有禅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 诗歌描写了“花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2分)‎ ‎(2)诗人借“花影”之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 ‎1.“花影”有着重重叠叠;不能消除的特点。‎ ‎2.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答出表现憎恶花影之情也对)‎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行 舟 ‎[唐]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 ‎(2)这首诗中江上风景动人,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4分) ‎ ‎1.行舟时,岸上柳絮飘入舟中,诗人斜卧在舟中,任凭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而去。‎ ‎2.诗人内心惆怅,只因思家念归之情深重。从“闻道风光满扬子”一句可知,诗人对江上风光是“闻道”,而不是自己亲眼去看,说明他无心看景,结尾句紧承此句,抒发诗人渴望登楼望乡的心情,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心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 碛①中作 ‎[唐]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②。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①碛(qì):沙漠。②两回圆:两个月。‎ ‎(1)这首诗的首句历来为诗家称赞,请作以简要分析。(3分) ‎ ‎(2)请简要赏析“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3分) ‎ ‎1.首句中,“西来”点明行进的方向;“欲到天”既写出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2.上句提出疑问“何处宿”,下句以景作答,荒凉大漠无涯的朦胧景象,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显示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唐]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1)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3分) ‎ ‎(2)诗人为什么说“一片伤心画不成”?请简要分析。(3分) ‎ ‎1.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沧桑凄凉之感。‎ 238‎ ‎2.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3)示例:喧嚣浮华者网网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释】沙碛: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茫茫沙漠,秋高气爽,马匹肥壮,悲哀宛转的笛声吹奏着。 南方的将士们应该想家了吧,如同远飞的大雁还未回家。曹元用(1268年—1330年),字子贞。祖籍阳谷阿城(今嘉祥县纸坊镇李村),后迁居汶上。元代大臣,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元文宗天历二年(1330年)去世,赠正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文献"‎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15.(1)边塞秋高云飞,展示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2)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专题一 2018课外古诗词曲鉴赏集训 第1类 送别惜别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①,金陵驿路楚云西②。‎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释】①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②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地。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注释 李判官:诗人的一位朋友,任判官一职。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 238‎ 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行客:过客;旅客。 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诗人送朋友李判官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去执行军务活动,深厚的友情无以言表,于是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为朋友送行。‎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1. 请简要赏析“万里辞家事鼓鼙”一句中“万里”的妙处。(4分)‎ ‎“万里”表明李判官辞家到润州去从事军务的旅途之遥远,既指空间上的遥远,也暗示路途的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李判官前途的担忧之情。‎ ‎2.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4分)‎ 都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春、水以人的情感,“留”“怜”二字写春、水依依不舍送人,万物皆有情,借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送和甫①至龙安微雨 ‎[宋]王安石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②过江时。‎ ‎【注释】①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②汝:指王安石长女,嫁给浦城人吴充之子吴安持。野外的烟气冰冷的雨水令人更加悲伤,泪水浸湿了衣领我都浑然不知。 没有了春风河岸的芦苇依旧碧绿,就好像我当初送你过江的时候一样。‎ 注释 和甫:王安石弟王安礼。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王安石的长女,吴安持的妻子。古时女子出嫁后,从夫姓,称某氏。 助人悲:人本已伤别,烟雨荒凉更加重这种悲伤。 春风沙际绿:春风吹拂,沙边草青。 一如:一切都像。汝:吴氏女子。‎ 创作背景 ‎ 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王安礼赴京任尚书左丞。从熙宁九年(1076)罢相返金陵至是时,王安石已七年未与长女相见,此番送弟,触景生情,更为思念远方的女儿,诗人饱含深情,融情入景,写下这首七绝寄予她,表达了父女之间的骨肉至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 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氛围?(4分)‎ 烟、雨、春风、沙、草。荒烟凉雨,春来草绿,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 ‎2.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春风再次吹绿了沙滩,一切都和当年送女儿出嫁时是一样的让人伤感。“除却”加强了春来草绿、凄凉伤情的景色特点,风景一如往日,而今亲人却天各一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①,送君不觉有离伤。‎ 238‎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②。‎ ‎【注释】①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②两乡:诗人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侍御:官职名。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 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诗人在送别友人时不觉得有离伤之感?(4分)‎ ‎①因为两地沅水相通,相距不远。②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2. 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表达了离别之际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第2类 思乡怀人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三湘有怀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①。‎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释】①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译文  在一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告别了故乡洛阳,经过千里跋涉,在梅花开放的寒冬到了三湘。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如同浮云一样,都是过眼云烟;可是,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注释  ⑴巴陵:即岳州。《全唐诗》校:“一作萧静诗,题云‘三湘有怀’。” ⑵三湘:一说潇湘、资湘、沅湘。这里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全唐诗》校:“到,一作‘在’。” ⑶逐:随,跟随。‎ 鉴赏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一首贬谪者之歌。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因事谪守巴陵的作者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怀才不遇,彼此在巴陵夜别,更增添了缠绵悱恻之情。‎ 创作背景 ‎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三六,编在贾至卷下。按这种观点,此诗当作于贾至任岳州司马期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唐军伐安史乱军,贾至遂被贬为岳州司马。又逢友人王八员外被贬赴长沙。诗人和友人在仕途上都经受了同样的挫折,因此写下这样的送别之作。‎ 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 ‎1. 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一词通过写“飞絮”,营造出怎样的氛围,寄寓了怎样的情怀?(4分)‎ 柳絮、梅花、浮云、江水等意象。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一词中写到的“飞絮”‎ 238‎ 营造出一种生气盎然、充满欢乐的氛围,寄寓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也表现出对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欢乐的赞美。‎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的表达效果。(4分)‎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离情别恨比作绵延不息的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表达出离情的沉重绵长。‎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乡 思 ‎[北宋]李觏 人言落日①是天涯,望极②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③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释】①落日:太阳落山之地。②望极:望尽,极目远望。③碧山:这里指青山。乡思词字词解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乡思词翻译: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个人资料: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嵩市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1. 有人认为,“碧山还被暮云遮”中的“碧”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4分)‎ ‎“碧”的色彩较重、较暗,不仅能表现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更能唤起凝重的情绪。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2. 全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落日、碧山、暮云。描写了人在天涯,群山阻隔,暮云重重的悲伤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思江南 ‎[唐]方干①‎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注释】①方干(809~887),浙江桐庐芦溪人,晚唐著名诗人。‎ ‎1. “昨日草枯今日青”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4分)‎ 描写了一年草木由枯萎到萌发的变化过程,突出草木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让漂泊在外的游子联想到生命,联想到深爱的故乡和亲人。‎ ‎2. 这首诗后两句因梦寄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后两句因梦寄情,借梦中回乡的情景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强烈,可惜在梦中还未到家,梦已醒来,更增添了思乡之情的深沉和强烈。‎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①,潭面②无风镜未磨③。‎ 遥望洞庭山水翠④,白银盘⑤里一青螺⑥。‎ ‎【注释】‎ 238‎ ‎①和:和谐、协调,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②潭面:洞庭湖面。③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这里指水面无风,波平如镜。④山水翠:也做“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⑤白银盘:白银制作的盘子。这里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⑥青螺:一种青黑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的君山像青螺一样。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色:也作“山水翠”。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1. “遥望洞庭山水翠”一句中的“翠”字用的很好,请作简要赏析。(4分)‎ ‎“翠”字写出了洞庭湖山水颜色翠绿的特点,是洞庭湖山水美丽景色的代表,表达出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的妙处。(4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洞庭湖”比作“一个玉盘”,把湖中的“君山岛”比作“青螺”,体现了洞庭湖山水景致的精巧。‎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①美酒斗十千②,咸阳③游侠④多少年。‎ 相逢意气⑤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注释】①新丰: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②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③咸阳:秦朝的都城,此处借指唐都长安。④游侠:游历四方的侠客。⑤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1. “新丰美酒斗十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夸张,为下文写游侠少年蓄势,只有名贵的新丰美酒才能显示出少年们的豪纵风流。‎ ‎2. 末句写“马”有什么作用?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马是侠客不可少的伴侣,用马衬托游侠的英武豪迈。表达了作者对长安城里少年游侠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的赞美之情。‎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梅花绝句(其一)‎ ‎[南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①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②可化身千亿③?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②何方:有什么办法。③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注释 闻道:听说。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 梅花:一作梅前。 坼晓风:(梅花)在晨风中开放。‎ ‎1.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38‎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白雪比喻白梅,生动形象地写出白梅一夜间绽放山野,梅花开遍的繁盛景象。描绘了一幅梅花开遍山野,犹如山中落满了皑皑的白雪的美丽画面。‎ ‎2. 本诗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10.(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24题。(5分)‎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聽踏烂麦青青。‎ ‎①夺:赛过。    ②侵晓:天刚亮。野庭:田野。    ③骄骢: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译文   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的气愤。‎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称《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鳖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 ‎23.填空。(3分)‎ 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 ”,骑着“骄聽”,天渐明时就到野外“ ”,结果“ ”。‎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3.(3分)锦(红)衣 春游 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 ‎24.(2分)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意对即可)‎ 课外文言文部分 ‎1.(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1. ‎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①,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③.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释】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 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遗:送给)B、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宜:应当) C、但乏粮食耳(但:只,仅仅) D、建德亲帅大众(帅:元帅) 6‎ 238‎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B、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C、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D、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7以下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皆请避其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 B、以是之故,为我所持--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 C、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 D、世民善之--李世民认为他很善良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B、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 D、薛收建议李世民分兵据守,打败窦建德的军队后,再对付王世充的军队。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D;A;D;B ABC.正确; D.句意为: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道赴援。帅:率领;故选:D。 (2)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意思是: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根据句意断句为: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故选:A。 (3)ABC.正确;D.“世民善之”,善,赞赏;句意为: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故选:D。 (4)ACD.正确; B.依据原文“伺间而动”可知,“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错误,另外“李世民率军”在文中也没有充分的依据。故选:B。答案:(1)D(2)A(3)D(4)B 参考译文:    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唐军退到潼关,退还夺取的郑国土地,重修原来的睦邻关系。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此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兵锋,郭孝恪说:“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马上就会成阶下囚,窦建德远道而来救助王世充,这是天意要郑、夏两国灭亡。我们应当凭借武牢之险抵御窦建德,视情况而动,肯定能打败他们!”薛收说:“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现在的困难只不过是缺粮。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道赴援,也会尽出其精锐。如果放他到此,两寇合兵,将河北的粮食运来供给洛阳,那么大战才展开,不知什么时候结束。现在我们应当分出兵力围困洛阳,加深壕沟增高壁垒,如果王世充出兵,要小心不和他交战,大王您亲自率领骁勇精锐,先占据成皋,磨快兵器训练兵马,等他们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也就败亡,不出二十天,就会捉住两个国君!”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 ‎2.(二)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A.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尝: 曾经 ‎ B.有一老父,衣褐 衣: 穿(着) ‎ C.良因怪之 因: 以此为……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①父去里所,复还,日:“孺子可教矣!”‎ ‎ 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 ‎ ‎②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 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 ‎ ‎11.结合张良的奇遇,概括分析老人这样做的原因。(3分)‎ 答:老人这样做是为了检验张良是不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诚实守信的人。 ‎ 238‎ 译文: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吾始困时 (贫困)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谋划)‎ ‎(3)知时有利不利也 (时机) (4)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2分)‎ A.分财利多自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至于负者歌于途 C.召忽死之 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答案】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 20.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答案】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参考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大臣们都认为屈辱而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4.【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5分)‎ 龙卷风 ‎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 (选自《梦溪笔谈》)宋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从东南方向刮来,远远望去,像一支羊角直插入天空。大树全被风连根拔起,很快旋风就将它们卷入云霄中。不久旋风渐渐地移近,经过县城,官舍民房全都被卷入云中。县令的儿女和奴婢被卷走,又摔在地上,死伤了好几个人。老百姓中死伤和失踪的人不计其数。县城完全成为一片废墟于是县城就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13.下面“略”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居民略尽”的一项是( )(2分)‎ ‎ A.疆界 B.巡行,巡视 C.谋略,智谋 D.大致 ‎1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1分)‎ ‎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15.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并说明理由。(2分)‎ 238‎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5分)‎ ‎13.D ‎14.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15.围绕“插天、尽拔、卷入、略尽、悉、卷入、移”等任意一个词语,能说明龙卷风威力巨大,破坏力强(危害大) 示例:“尽拔”生动地表现了龙卷风的威力巨大。‎ ‎5.(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将孤兵寡,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先头部队回报说前面有敌人军营,宗泽就率军向前直奔敌营,与敌战斗,打败了敌人。宗泽领兵转战东进,可是敌人增援的生力军到了,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盘,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士兵知道总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宗泽考虑到敌军十多倍于已,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闻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到达,只得到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今日进退等死(等:同样)‎ ‎(2)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考虑)‎ ‎17.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分)‎ 答:善于鼓舞士气,又能审时度势灵活用兵。‎ ‎6.阅读文言文,‎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日记数千言___________ (2)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_____‎ ‎(3)诸生侍侧凛凛___________ (4)且遗一朴___________‎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为讲说甚详恳 二虫尽为所吞 C.以身先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 D.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 ‎13.翻译句子。(6分)‎ ‎(1)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3分)‎ ‎11.(1)每天(2)以……为耻(3)陪从(4)留下 ‎12.C ‎13.(1)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2)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3)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14.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238‎ ‎7.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7-11题。(14分)‎ ‎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⑪。”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⑫麻炬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⑭借。‎ ‎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⑮。’是为大雨之兆⑯。”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⑪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⑫燎:燃烧。⑬炬:火把。⑭祈:乞求。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⑯兆:预兆,征兆。‎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谓之竞渡 谓: ‎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 ‎ ‎(3)从夕达旦 旦: ‎ ‎(4)是为大雨之兆 是: ‎ ‎8.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10.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2分)‎ ‎11.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⑴谓:称 ‎⑵何:为什么 ‎⑶旦:早晨 ‎⑷是:这 ‎8.C 解析:“舞于殿前”的“于”是“在”的意思,C的意思为“比”。‎ ‎9.⑴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⑵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10.赛龙舟、包粽子 ‎11.刘峻好学 ‎8.古诗文阅读(25分)‎ ‎ (一)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15分)‎ ‎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 238‎ 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 B.朕当去奢省费 去因还乡 ‎ C.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 ‎ D.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犹割肉以允腹 能以径寸之木 ‎ C.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D.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0.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2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小题3分)‎ ‎⑴(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18. C 19. B 20. C21.译: (1) (我)让老百姓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白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 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 (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米,常常从自身生出。‎ ‎9.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6分)‎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版本2: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掌管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地左右看。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 ‎20.解释加点词语(2分)‎ ‎(1)欧阳晔治鄂州 (2)狱久不决 ‎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独留一人于庭 负者歌于途 B.出其桎梏而饮食 出激泥而不染 C.自临其狱 其如土石何 D.皆以右手持匕 不以物喜 ‎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公曰杀人者汝也!‎ ‎20.(2分)(1)治理,管理。 (2)案件。‎ ‎21.(2分)A 22.(2分)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 ‎ 238‎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隋文帝的儿子秦王俊担任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杨素启奏道:“秦王,陛下十分疼爱他,臣请求陛下不追究他的罪过。”文帝说:“谁也不可违反法律。如果按照你的意思处理这件事,我就仅仅成了秦王俊的父亲,而不是天下人的父亲了,倘真如此,为什么不另外制订专门适用于天子的儿子的法律呢?我怎么能像你说的那样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损害?”最终隋文帝没有答应杨素的请求,赦免杨俊。‎ ‎13.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陛下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若如公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 C.我安能亏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 D.卒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16.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13.(2分)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一处1分,划三处及以上该题不得分)‎ ‎14.(3分)C ‎ 15.(3分)隋文帝的儿子秦王杨俊是(担任)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意近即可)‎ ‎16.(2分)①严明律法(以法治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②人公无私(公正无私)‎ ‎11.-10题。‎ ‎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 ‎ B.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 ‎ C.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 ‎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238‎ ‎ 8.C 9.C 10.B 11.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12,完成10-12题。(6分)‎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 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注】①[茵褥]被褥。②[脑]书脑,即书的订处。③[揉熟]揉坏。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只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拇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仍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①忘路之远近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①既出,得其船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C.①乃不知有汉 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①藉以茵褥 ②今于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 ‎12.选文是司马光训诚儿子的一段话,能体现出司马光对书有着怎样的态度呢?(2分)‎ ‎10.D(2分)11.(共2分)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意思对1分,语句通顺1分)12.(共2分)一是担心书籍受到污损,体现出司马光对书的爱惜;二是司马光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他对书的敬重。(每 ‎13.‎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鲍叔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生。济北的氾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14.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15.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16.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238‎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17.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2分)‎ ‎18.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4分)‎ ‎14.⑴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⑵没齿:终身,一辈子.‎ 评分标准:共2分,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15.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荣水之劳/何时可免 评分标准:共2分,每处1分.‎ ‎16. C 评分标准:共3分,‎ ‎17. 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 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 ‎14.强项令》,完成9~12题。(14分)‎ ‎①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菙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手?臣不须菙,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博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②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遺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康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大言数主之失 ‎(3)使宣叩头谢主 (4)臧亡匿死 ‎10.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以刀画地 B.宣悉以班诸吏 C.葬以大夫礼 D.以宣尝为二千石 ‎1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将何以理天下平?‎ 238‎ ‎(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12.文章①②两段分别表现了“强项令”怎样的性格品质?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二)9.(1)特别征召(2)列举(罪状或过去)(3)认错(4)通“藏“,隐藏。10.D ‎11.(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 ‎12.第一段体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二段表现了他的廉洁品质。第一段是详写,第二段是略写,或者第一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 ‎15.‎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鲁国一家姓施的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喜好学问(礼教),一个儿子喜好兵法.喜好学问的用他的学术求  职于齐国的国王,齐王录用了他让他当儿子们的老师;喜好兵法的去了楚国,凭他的兵法战术求职于楚国国王,楚王欣赏他让他当了军中的执法官.他们的俸禄使得他们的家庭富裕,他们的爵位使得他们的亲人都很荣耀. 姓施的邻居有一家姓孟的,同样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相同,但是却因贫穷而困窘,因此就前往请教求职的办法.(姓施的)两个儿子将(自己求职的)实际情况告诉了孟家. 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用自己的所学求职于秦王,秦王说:“当今各诸侯国都是兵力相争,应该重视的就是练兵和粮草的问题吗.你想用什么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让我)灭亡的办法.”于是将他阉割后才放走. 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自己所学的兵法求职于卫国国王,卫国国王说:“我是弱小的国家,在那些大国的威慑操控之下求存.大国我服从听命于它,小国我安抚(友好相待)他们,这才是求得安稳的办法.如果凭借武力权术,灭亡马上就要临头了.你这样完好地走了,投奔到大国的话,将会给我造成的祸患不小啊.”于是把他的膝盖骨切去后遣还鲁国. (他们)回家之后,孟家父子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施家的人说了:“凡事顺时者昌,失去时机的就失败.你们的职业和我们相同,但是使用的方法和我们不同,(是你们)没有掌握住时机啊,不是职业的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不会永远是这样就对,也不会永远那样就错的.昨天所需要的,今天可能就不需要了;现在不需要的,今后可能就有用了.这有用和没用,不能确定谁对谁错的.把握时机跟上形势,应对时势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属于机巧.机巧如果不够,就算是你的学问像孔丘一样渊博,本事跟吕尚(姜子牙)一样大,哪里就能无往而不胜呢?”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羡/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抚 (2)反 (3)愠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11.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9.(每小题1分,共3分)‎ ‎(1)安抚,抚慰(2)通“返”,返回(3)生气,发怒 ‎10.(每小题2分,共4分)‎ ‎(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238‎ ‎11.(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16.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昼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科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晋书》有删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敦之举兵也/傅乐举于版筑之间 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顗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 D.南北之望/望尘莫及 10.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3分) 既 见 帝 言 导 忠 诚 申 救 甚 至 帝 纳 其 言 11.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分)‎ ‎9.C10.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11.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见死不救,(1分)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1分)后来才得知周顗尽力相救的真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1分)‎ ‎17. ‎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皇上(李世民)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有个胡族的商人得到了宝珠,就剖开肚皮藏在里面,真有这回事吗?”‎ 侍臣回答道:“有这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有些官吏受贿贪赃依法受刑,帝王追求奢华而遭致国家灭亡,这与那胡商的可笑有什么区别呢?” 魏徵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的人非常健忘,搬家而忘记自己的妻子。’孔子说:‘还有比这严重的,夏桀、商纣均贪恋身外之物而忘记自己的身体。’也是这样。”太宗说:“对。朕与你们应当同心合力,相互辅助,以免被后人耻笑。”‎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 (1)上谓侍臣曰 谓: (2)宜戮力相辅 宜: ‎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15.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3分)‎ ‎ 13.(1)对……说 (2)应当 ‎ 14.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 15.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18.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 ‎ 238‎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督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 ‎ 【注释】①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②休舍:休息。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 (1)飞事亲至孝 ▲ (2)饰名姝遗之 ▲‎ ‎ (3)皆铠以习之 ▲ (4)秋毫无犯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 (1)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3分)‎ ‎ (2)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3分)‎ ‎12.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4分)‎ ‎9.(4分)‎ ‎ (1)伺候(侍奉 照顾 服侍)‎ ‎ (2)赠送(给予 馈赠)‎ ‎ (3)穿上铠甲 ‎ (4)侵占(侵犯)‎ ‎10.(2分)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11.(6分)‎ ‎ (1)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 ‎ (2)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12.(4分)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答出四点即可)‎ ‎【参考译文】‎ ‎ 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昊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整天勤于政事),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为之痛哭,井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恭顺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19.阅读(10-12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0-12题。‎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238‎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若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 ‎10.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之数岁(年) ‎ B.因复更射之(重新)‎ C.广之将兵(将军) ‎ D.上山阵(布阵)‎ ‎11.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如此以百骑走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发即应弦而倒 泉香而酒洌 ‎ C.汉之飞将军 杀之以应陈涉 D.以坚其意 其如土石何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本领高强,善于带兵,对匈奴震慑很大,因为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很多年都不敢来此侵犯。 ‎ B.李广力大善射,但眼力不佳,曾把石头当虎,所以作战时要等敌人靠近了才发箭。‎ C.李广受士兵爱戴的原因:把自己的封赏分给部下;饮水和食物缺乏时,让士兵先饮用、进食;待人宽厚、不苛刻……‎ D.一次,与强敌狭路相逢,李广不退反进,下马解鞍,迷惑敌人,保全队伍。这充分体现了他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品格。 10.C 11.A 12.B ‎20.‎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先君:这里指苏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窄沟里,和一群少年作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温润晶莹,为浅绿色。外表和里层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能发墨,只是缺少贮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然砚,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他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而且为它写了篇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上多有。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家属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次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当涂,打开书箱,忽然又见到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刻的得到此砚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 ‎17.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译文: ‎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238‎ 答: ‎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 ‎16.(2分)B ‎17. (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 (3分)“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19. (3分)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徳,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 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徳”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 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21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 无主后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 醢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 【注】脔(luán):切割成小块。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蹙(cù)逼近。主后:此处指继承人。去一锸(ch):挖走一锹土。几希:很少。醢(h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 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3分)‎ ‎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2分)‎ ‎20.基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4分)‎ ‎ 18.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 19.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 ‎ 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 ‎20.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22.‎ 阅读古诗文,完成14-19题。‎ 清白堂记(节选)‎ ‎[宋]范仲淹 238‎ ‎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 宝元二年记。‎ ‎【注释】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芟(shn):除草。扃(jing):关锁。绠(g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饵:吃。忝(tin):玷污。‎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 (1)绠不可竭 (2)三日而后汲视 (3)悦人襟灵 ‎ ‎15.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3分)‎ ‎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2分)‎ ‎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 文本框: 【参考】规:谋划,规划;典范,榜样;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 ‎17.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8.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4分)‎ ‎(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文本框: 【参考】庶几:或许,可能;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19.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 ‎ ‎ 14.(1)完,尽 (2)打水,取水 (3)使(人的心情)愉悦 ‎ 15.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 16.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 17.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必要的铺垫。‎ ‎ 18.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 19.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23.‎ 七、(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 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来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238‎ ‎”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广汉:即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钩距:辗转推问,得出实情。参伍其贾:反复比较其价钱。参,同“三”。铢两之奸: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穷里:隐蔽的里巷。豫:事先准备。调:治办,办理。‎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或夜不寝至旦。‎ ‎(2)广汉将史到家。‎ ‎(3)又素闻广汉名。‎ ‎(4)即开户出。‎ ‎2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3分)‎ ‎(2)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3分)‎ ‎26.选文表现了赵广汉的哪些特点?(4分)‎ ‎24.【答案】(1)有时 (2)带领 (3)向来,一向 (4)门 ‎ 【评分】共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 ‎25.【答案】(1)只有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2)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很好地厚待你们。”‎ ‎ 【评分】共6分,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 ‎26.【答案】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 ‎ 【评分】共4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赵广汉为人强干有勇力,天性擅长处理政事。接见属吏和百姓有时竟彻夜不眠、通宵达旦。特别善于用“钧距法”查明事实真相。所谓钩距,就是假设你想得知马的价格,就先打听狗的价格,然后问羊价,再问牛价,最后问马价,把各个种类进行比较验证,相互参照其价格,那么就会知道马价的贵贱而不会失真了。这个方法只有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广汉对郡中盗贼和乡里小混混聚集盘璐之所都明了于心,甚至是属吏中极轻微的贪污之事都了如指掌。长安曾经有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偏僻里巷的一所空屋里谋划着一起去劫人钱财,刚坐在一起还没商量完,广汉就派人把他们构捕归案,全都俯首认罪。富人苏回在宫中做郎官,被两个人劫持了。过了一会儿,广汉带领捕吏来到苏回家,站在院子里,让长安丞龚奢敲门告诉劫匪说:“京兆尹赵某奉告两位,不要杀害人质,这是宫中值班的护卫。请释放人质,束手就擒,还可以得到宽大处理,如果有幸遇皇帝赦令,或许可以免脱罪行。”两个劫匪非常震惊,又一向听闻广汉威名,当即开门自首,到厅堂阶下叩头请罪,广汉也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很好地厚待你们。”收监至狱中,下令狱吏给以厚待,置办酒肉。到冬天要斩首时,广汉预先给他们准备好棺材殓具,并把实情告诉他们,二人都说:“我们死而无憾!”‎ ‎ ‎ ‎24.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 分)‎ ‎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 238‎ 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魏徵听后,意味深长地说:“我听说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人很健忘,他换了住宅就把自己的妻子给忘了。’孔子说:‘还有比这个人更健忘的,我看桀、纣这些君主,他们就非常健忘,连自己都给忘了。’希望陛下以此为戒,以免被后人耻笑。‎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 :福禄,福分。⑤降年: 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 分)‎ ‎⑴若主纳忠谏( ) ⑵寻亦诛死( )⑶无为后所嗤( ) ⑷以匹夫比之( )‎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2分)‎ ‎⑵此亦帝王深耻也。(2分)‎ ‎10.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 (4 分)‎ 参考答案:7.⑴接受⑵杀⑶后人⑷凭8.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9. ⑴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 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⑵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10.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 ‎2018年文言文阅读 专题练习 阅读《三人成虎》一文阅,回答后面的问题: ‎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 ‎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解】 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 (        )     ‎ ‎②愿王察之  (         )‎ ‎③庞恭从邯郸反 (     )      ‎ ‎④后太子罢质 (       )‎ ‎⑵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一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 (《郑人买履》)‎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 C.观之正浓 (《幼时记趣》)   ‎ D.故时有物外之趣 (《幼时记趣》)‎ ‎2.用“/”标 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4.成语“三人成虎”就是来源本篇,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238‎ 廖永忠传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 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舁:音yú;带,载。‎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蜀 主 明 升 请 降 永 忠 以 和 未 至 辞 俟 和 至 乃 受 降。‎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常遇春射走之    (2)次铜锣峡  (3)故止封侯而不公    (4)永忠与相比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俟和至,乃受降   乃与和分道进 B.又以六舟深入搏战  永忠以功大得免   ‎ C.期会于重庆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D.复旋绕而出      故止封侯而不公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2)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5.文中的廖永忠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负②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③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④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⑤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⑥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⑦。‎ 注: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③某:我。④发市:开张。⑤判笔,判案用的笔。⑥踰:走出。⑦逋(bū):拖欠。(选自(宋)何莲《春诸纪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公熟视久之              ②非故负之也              ‎ ‎③适父死                ④至懊恨不胜而去              ‎ ‎2.下列句中的“之”与“即以付之曰”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 B.齐之习辞者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吾欲辱之 ‎3.翻译句子 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238‎ ‎4.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写苏东坡用画扇的义举扶贫济困的故事,表现其高尚的品格。‎ B.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适父死”和“所制不售”。‎ C.东坡只“取白团夹绢二十扇”题诗作画,表现出其作为文人的清高。‎ D.“争以千钱取一扇”、“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从侧面写出苏东坡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之精深。‎ 阅读下面文言文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1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2具:备办。3香居:齐国大夫。4.释:放弃,放下。5为无主:没有君主;6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记载文字。‎ ‎1.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两处)   ‎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齐宣王为大室  为:                ‎ ‎(2)遽召尚书④曰:“书之 书:           ‎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的主要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好 学 耽 书 以 昼 继 夜 父 母 恐 其 成 疾 禁 之 不能 止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家人所觉   士卒多为用者 B.乃置《礼》于前   凡三往,乃见 C.由是声誉甚盛  斯是陋室 D.不遗一字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4.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板桥诵书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②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③,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yí)④,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⑤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238‎ ‎【注释】①寝:丑陋。②易:轻视。③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屈曲委蛇:弯曲。委蛇,同“逶迤”。 ⑤迩: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幼时殊无异人处(        )  ⑵人咸易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及善诵耳。‎ ‎⑵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3、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为】‎ ‎1.⑴①相信,②明察,③“反”通“返”,回来  ④结束⑵D ‎2.三 人 /言 /市 有 虎 ‎3.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明”、“然而”、“成虎”要准确译出)‎ ‎4.谣言被多人传播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 ‎2.1.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 ‎2.(1)使他逃跑(2)驻扎(3) 因此,所以  (4)亲近,靠近 ‎3.A ‎4.(1)廖永忠善于安抚(百姓),老百姓怀念他的恩德,替他建了一座祠。‎ ‎(2)太祖派遣廖永忠将他接回应天,到瓜步的时候船翻了,韩林儿淹死了,太祖因为这件事而责备廖永忠。                             ‎ ‎3【答案为】‎ ‎1.①仔细地; ②故意; ③恰好,正赶上; ④离开。‎ ‎2.D ‎3.(他)刚走出府门,就有欣赏、喜欢苏东坡的人(好事的人)争着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所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得分点:始,以,所持立尽,省略句)‎ ‎4.C ‎41.寡 人 不 肖︱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 ‎2.(1)建造 ,盖 (2)写,书写,记录  ‎ ‎3.(1)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2)群臣莫敢谏者    ‎ ‎4.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5.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2.A ‎3.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有所作为的。(或:他最终会走得很远)。‎ ‎4.主要特点是勤学而有学问(主要是“勤学”);主要两件事:燃火夜读,背讲《尚书》‎ 238‎ ‎6. 1.(1)很;(2)全,都 ‎2.(1)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殊不知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 ‎(2)他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3.陶渊明读书善于领会大义、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郑板桥读书刻苦,发愤自励,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苟同世俗,喜欢熟读背诵。‎ ‎4.(1)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读书。‎ ‎(2)对于精品书,要多遍地读。‎ 应考作文指导 ‎ 炼审题——立足根本树奇葩 审题,就像建房子打地基。地基没打好,房子建得再好也会风一吹就倒。同样的道理,审题没审好,作文写得再好也是开篇就跑题,可见审题是关系到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步骤。‎ 审题步骤:‎ ‎1.读题:认真阅读题目,包括题目中的材料、提示性文字和写作要求。‎ ‎2.审题:重点分析“题眼”。“题眼”即文题中的关键词。‎ ‎(1)审清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就是应着重突出的内容。‎ ‎(2)审清关键词的内涵。有些题目,其关键词有比喻义。审题时就要学会由“实”而“虚”,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明白“钥匙”的含义。“钥匙”在这里很显然不是指真的开门的钥匙,而应该是指在感受快乐、与人沟通、探索奥秘、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等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 ‎(3)审清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到“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 ‎(4)审清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3.构思 构思时常用到“拓展题目法”,即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关键词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内容,这样,写作的思路就开阔了,内容就充实了。如《向前走》,可这样拓展:谁向前走?(我、你、他、我们的民族);是什么让我(我们)向前走?(希望、信念、责任、挑战……);‎ 怎样向前走?(逆着风、昂起头……);同时要注意题眼“走”,生活可以是一条直线,可以是一条曲线,也可以是一条射线,生活与学习的准则是磨炼拼搏、自强不息,就是学会如何“走”,如何下定决心,勇敢面对,跌倒了再爬起来,昂首向前走,走好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步,走向心灵,走向理想境界……这是主题升华之所在。‎ 这次,我没有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 238‎ 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指导】‎ ‎①审题。“这次”引导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且是一件事。 “我没有”显然要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次自我肯定或否定的经历。写作时略写“那一次”,详写“这一次”。②具体思路:一是写成书信体,写给父母,写给老师,写给远方的朋友,讲述自己一段难忘的经历,如《这次,我没有忘记你们的嘱托》;二是写成倾诉类日记,把自己的心声讲述给自己的朋友、师长,如《这次,我没有让你们失望》;三是写成小标题作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一件事情,如《这次,我没有让汗水白流》;四是写一篇童话作文,以象征的手法,写我们生活周遭的环境,如《这次,我没有逃离家乡的雾霾》。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写写景作文,譬如《这次,我没有忽略身边的美景》。‎ ‎【佳作示例】‎ 这次,我没有退缩 以前的我,就如含羞草一般,一有异物触碰就蜷缩起来,选择退缩;以前的我,虽然成绩优异,但就是因为胆怯、因为不自信,遇事总是畏缩不前,故而一直被埋没,就如杂草丛中一枝被掩盖的郁金香。 记得刚进初中时,一开学老师就任命我当班长,虽然心里有点忐忑,怕担不了班长的责任,但心里其实还是蛮开心的,于是我战战兢兢地接受了这个职务。可一个月后,学校要求班干部要通过竞选产生,轰轰烈烈的竞选开始了。 我胆怯了,放弃了竞争。那一次,我退缩了。‎ 雨过天晴,杂草被修整,绿绿的草地上,一株郁金香带着“泪珠”,勇敢地抬起了头,面对阳光、面对蓝天,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初二开学的第一周,又一次竞选班委,踌躇满志的我,在听说老师已有内定人选的时候,又开始退缩了,本已高高举起的手如一片秋叶慢慢地落在了桌上。 就这么放弃了吗?不去争取一下就退缩吗……算了吧,以后再说吧,可心里一个不甘心的声音又在对我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努力过,哪怕失败了,也不遗憾”。最终,我在反复的矛盾中举起了那久眠的还有点颤抖的手,那如在风中摇曳的郁金香,摆动、害羞,虽然还很忐忑,但我没有退缩,坚定的用左手撑住那只时不时想要放下的右手。 终于,我成了班长的候选人之一!可当听说还要进行竞选演说时,我的心又开始颤抖,而且还抖得厉害,我拍拍自己的胸口,自我安慰:“有什么好怕的,我难道就不能当班长吗,我成绩不错,又愿意帮助同学,我一定能行的。”轮到我上台了,看着老师鼓励的笑脸和同学们给我打气的动作,我深吸了一口气,勇敢地向讲台上走去。‎ 这次,我没有退缩。我突然发现:原本自己一直胆怯的事情,勇敢地去做了,居然也能做得很好。最后,在同学们和老师热烈的掌声中,我当选了。‎ 经历风雨后,郁金香才会更艳丽。前进,才能站到最后;退缩,只会被埋没。前进了才会知道退缩的愚笨,成功者中,找不到退缩的身影。我再一次对自己说:“勇往直前,永不退缩!”[来源:Zxxk.Com]‎ ‎【名师点评】 ①作者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竞选班长的事例作为写作内容,略写初一“那一次”的退缩,详写初二“这一次”的参与,凸显了文章的主旨。②用“郁金香”充当全文的线索,象征着“我”由退缩到进取的心路历程,使得文章生动精美,富有意境。③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很好地塑造了人物。‎ ‎ 炼点题——万绿丛中一点红 所谓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的语句点明题意,提示文章主旨,暗示文章脉络层次。中考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每篇作文在阅卷者眼中停留的时间一般只有短短一两分钟,阅卷老师不可能仔细推敲考生的作文,所以考场作文的点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抒情点题、议论点题、总领句点题、描写点题。‎ 238‎ 点题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安排或抒情的方式,放置于醒目的位置,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以下位置点题:‎ ‎(1)标题点题:即直接用文章的观点作为文章的标题。这样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以“让”为话题的作文,考生拟“该让则让,不该让则不让”这个题目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 ‎(2)篇首点题:即开门见山点题。这种点题位置也能让阅卷老师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不会给阅卷老师“主旨不明确”的坏印象。‎ ‎(3)篇中点题:即在文章叙述或论说过程中,以简洁精炼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题所蕴含的深意,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 ‎(4)篇末点题:即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点睛之笔,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而且也可以在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5)通篇点题:即综合运用前面提到的点题方法,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反复点题,也就是标题、开头、中间、结尾都点题。这种方法最保险。‎ 提示:考场作文最好开篇点题或通篇点题,这样不至于让自己成为漏网之鱼。‎ 十五六岁的我们正值人生的花季,一路走来,有许多的人、事、物、景、情,值得我们回味、思索、感动……‎ 请以“走在花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走在花季 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一千次的重复潇洒,把寂寞当作调料。走在十六岁的花季,我用彩色的摄像机拍摄最美的生活。不经意间,他的背影被我摄入镜头。 一个初秋的傍晚,我正在学习,被一阵长长的吆喝声打断了。‎ ‎“有破铜烂铁的卖,有废书旧报纸的卖……”我正好有一箱子废书要卖。卖了它,我好买一块手表。爸爸送给我的那块手表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我叫住了他,把一箱子废书一股脑地卖给了他。 没想到,在算账时我们为了一角钱竟然讨价还价起来。废书总共卖了十五元九角。我要他十六元,可他坚决不给。用哀求的语气跟我说:“我上有老下有小,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我们一家正为她的学费发愁呢。我用傍晚的时间赚点儿钱,好为女儿的学费添上一点。你就别再多要一角钱了。” 我听后很气愤:“为一角钱,你值得么?”‎ ‎“还有什么要卖的么?”他的眼里带着一丝希望。我不耐烦地说:“没有了,有也不卖给你了!”说完,我“咣”的一声,狠狠地关上了门。‎ 我得意地在床上数着卖书得来的钱,听到门外有敲门的声音。我开门一看是他,没等他开口,我便说:“怎么又是你?我说了没有破烂儿要卖了,你快走吧,我要学习了。”‎ 我又要关门,他倚着门框说:“孩子,你看看这是不是你的。”只见他那脏兮兮的手上拿着一块手表。‎ ‎“这不是爸爸从北京给我买回来的么?怎么到了他的手里?”我连忙从他的手中抢了过来。‎ ‎“孩子,这是我从你卖给我的书中看到的,快看看坏了没有?”我怔了。 他推起他的自行车,口中吆喝着“有破铜烂铁的卖;有废书旧报纸的卖……”向远处走去。这时我才发现他的背影愈来愈高大,需仰视才见,似乎想要榨出我心中的“小”来。 望着这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想到我父亲那高大伟岸的背影。不同的父亲,相同的爱子情。 哦,最美不过爱子情,最美不过父亲的背影!行走在花季,我为深厚的父爱所感动。当下,我所能做的,就是刻苦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这无言的父爱啊! 238‎ ‎ 炼首尾——开篇结尾满眼春 古人谈写作: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句话意思是“文章开头应像鞭炮响声那样,引人注意;文章结尾应像撞钟之声,余音缭绕,令人回味”。因此,考场作文要努力锤炼开篇和结尾。‎ ‎1.开篇技巧 ‎(1)巧用修辞,展示风采。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欣赏的兴趣。在开头适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开头生动活泼,新颖出彩。‎ ‎①巧博喻,形象开阔。如:像微风拂过竹叶,像碧波轻吻着海岸,像明星装饰着天幕,像冷雨滋润着土地。你的出现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凝固的空气。(《一丝甘醇沁心田》)‎ ‎②趣比拟,别开生面。如:嘿,大家好,我叫把握,与自信等人是胞兄胞弟,我们共同支撑着人的大脑活动与精神。你们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我叫把握》)‎ ‎③作排比,造势磅礴。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待人和善》)‎ ‎④巧设问,引人深思。如: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那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今夜星光灿烂》)‎ ‎(2)开门见山,点明主旨。记叙文或散文的主旨,要么抒情,要么议论。充满抒情色彩的开头,能够构成一种意境,具有生动、美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用议论开头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力度,显示出作者冷静而深入的思考,能给读者以振奋之感,能启发读者认真而严肃地思考问题。如:让大地代表我的真诚,向大海许下我的诺言,让泰山记录下我的祝愿。我永远感激您——我的父亲。(《感谢父亲》)‎ ‎(3)描写环境,烘托背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简单、实用、效果好,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心中筑起一堵墙》)‎ ‎(4)人物描写,先声夺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往往开头就让人物出现,从而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如:“对,我恨死你了!以后别再来找我!”我大声地号叫着。我知道,当时我一定像恶魔一样。(《我懂得了珍惜友谊》)‎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这种开头方法,能抓住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效果很好。如:有人说:父亲是孩子的守护神,而孩子是父亲的天使。但我有点恨我父亲。(《脚步下的爱》)‎ ‎(6)广泛引用,突出主题。引用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即引用诗歌名句、歌词、古语、谚语等。这种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旅途中,我们都要经历大风大浪。虽说艰辛,但也有成功后的喜悦。让我们一起品味人生之路吧!(《品味人生之路》)‎ ‎(7)巧用题记,提示主题。题记是指写在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巧用题记开篇,既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揭示文章主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巧妙拟写题记,能为你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文章锦上添花。如:就在蔚蓝变得紫红的那一刹那,也预示着无情的黑夜即将代替这片美丽,但我仍然坚信:无情的黑夜也是慷慨的!——题记(《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注意:拟写题记要求:①应展示主要内容,揭示文章内涵;②要开宗明旨,简洁明了,语言精美,富有文采。‎ ‎2.结尾技巧 好的结尾的特点: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衔接自然。如:(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把梦想带给花季》)‎ ‎(2)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238‎ 即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如: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把爱心带给他人》)‎ ‎(3)巧妙发问,引人深思。即文章的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如: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哈哈镜中的我》)‎ ‎(4)引用佳句,多姿多彩。即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如: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阅读身边的人》)‎ ‎(5)抒情议论,气势不凡。即文章结尾用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这样能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如: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容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从天空想到的》)‎ ‎(6)景物烘托,情景合一。结尾把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如: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雨中品读》)‎ ‎(2015·乐山)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养料。物质养料强健我们的体格,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失败让我们坚强,批评让我们成熟,艰难让我们上进,感动让我们珍惜,阳光让我们温暖……‎ 请寻找成长中那些曾给你精神滋养的东西,以“________也是一种养料”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审读题目前的材料可知,应以“成长中那些曾给我们精神滋养”的人物、事件等为写作素材。我们可按提示补题为“失败也是一种养料”“批评也是一种养料”“艰难也是一种养料”等,也可发散思维,补题为“体验也是一种养料”“吃苦也是一种养料”。可写成记叙文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可写成童话、小说,编织一个美丽鲜活的故事,也可写成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述自己的观点。‎ ‎【佳作示例】‎ 吃苦,也是一种养料 俗话说:只要能吃苦,黄土变成金。寒假的那次打工经历,让我明白——吃苦,也是一种养料。 那年寒假放得早,爸妈见我总在家待着,便商议让我出去体验一下生活。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外出打工总比宅在家里要好。可是当我到了那里才知道工作并非我预想的那么轻松。 那是一间饭店,上下共两层,我在里面做服务员。服务员的工作除了站在门旁迎接进来用餐的客人,还要帮忙点餐、报单,进厨房把饭菜端到客人的桌子上,还要搬啤酒、收拾餐桌、洗刷盘碗、摆餐具、抹桌子墩地……几乎什么杂活都要做。晚上生意好时,楼上楼下跑不说,后厨忙不过来还需要进去帮忙。还好是冬天,厨房里不那么热,但地上很滑,急急忙忙的我不小心就会狠狠地摔一跤,感觉屁股都裂成了四瓣。 真是苦了我了!但作为男子汉的我已经信誓旦旦地跟父母保证过,所以怎么也不好意思辞掉工作。我必须做满一个月,咋办?这时头脑中蹦出了网络上的两句流行语——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是啊,办法总比苦难多,我得自己主动找乐子哟!‎ 238‎ 从那以后,我开始跟一块做服务生的伙伴们打招呼,开玩笑。大家都是利用寒假来做事的中学生,自然有不少共同的话题,忙碌的间隙聊聊刚刚与客人交谈的糗事,彼此间打个手势,会心地笑一笑,又各忙各的去了。 十来天过去了,我渐渐适应了服务员的工作。接待客人再不脸红脖子粗了,而变得彬彬有礼;收拾餐具再不磕磕碰碰了,而变得有条不紊。毕竟在学校里咱是高才生,动动脑子动动手,一切不在话下。‎ 寒假结束前,饭店老板把一摞钞票递到我手中,拍拍我的肩膀道:“暑假还来我这饭店做服务员,给你涨工资!”‎ 捧着厚厚的钞票,我笑了。[来源:学科网]‎ 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苦我心志,劳我筋骨,才能动心忍性,曾益我所不能啊!吃苦,也是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啊! ‎(本文根据火线系列丛书《高分作文变形计》之精品作文变式而成)‎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写真事、诉真情、表达真感悟的优秀考场作文。其一,首尾呼应,用一个比喻句开篇,既准确切题又生动靓丽,堪称“凤头”;用自己的体验感悟结尾,既紧扣题目又提升了立意,一举两得。其二,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选材的“新”。作者没有写信手拈来的校园文化学习、体育锻炼或文体活动,而是选取了寒假打工的事例,避免了考场上与他人的“撞车”。其三,妙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多处使用准确精当的动词、形容词,语言表达生动流畅、诙谐幽默。‎ ‎ 炼选材——百花齐放春意闹 生活精彩纷呈,“鲜花”处处皆有,美就在身边,就看我们是否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的人善于发现,精于采摘,挑选出一两朵,把自己打扮得恰到好处。有的人却视而不见,概不入眼,两手空空,还高喊“世上无花”。我们要勤观察,会捕捉,善选择,精采摘,体验“五彩缤纷的事”,认识“个性独特的人”,欣赏“绚丽多姿的景”,抒发真挚火热的情。‎ ‎1.选择有真情实感的材料。从亲身经历或观察中得到材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最容易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写出的文章感人,而且任何人的经历都不可能与别人雷同,所以,选择这种材料便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选择阅读中获得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越多,拥有的材料就越多。一些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阅读来获得。因此认真地读几本有价值的书,也是我们积累素材的一条途径。当然,在中考备考阶段,我们时间紧迫,没有很多的时间去阅读,这时我们读书便要专一,即专注一个名人,一本名著。‎ ‎3.选择与时俱进的材料。即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再现时代风云。但是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我们不能全部吸收,而要有所侧重。从中考备考的角度来说,尽量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抓住一个热点话题,特别是个人比较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认真细致地追踪,是选材创新的又一法宝。‎ 以“难忘那________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请你从“期盼”“慈爱”“坚毅”“失望”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特殊的半命题作文,根据题干要求,只能从“期盼”“慈爱”“坚毅”“失望”四个词语中选取一个进行补题。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神,可以窥视那个人对“我”的或期盼,或慈爱,或坚毅,或失望的心境。本文适合写成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写景抒情类散文,或书信、日记,不适宜写成议论文。‎ ‎【佳作示例】‎ 难忘那期盼的眼神 ‎“妈,你说我能考上重点高中吗?”‎ 正在欣赏音乐的老妈把耳机一摘:“你觉得呢?”‎ 238‎ 凝望着老妈期盼的眼神,我暗自苦笑:“我的感觉说不出。”‎ ‎“妈妈相信你能行!” 老妈起身在书柜中取出了一封信,拍拍我的肩膀:“这里有我对你想说的,你看看吧,我先去你外婆家了……” 我慢慢打开老妈写给我的信:‎ ‎“儿子,寒假开始几天了。妈妈见你每天晚上通宵坐在电脑前,我心中很难受。几次想在凌晨闯进你卧室,叫你关掉电脑睡觉。每每坐起,最终还是躺了下来,因为我知道你只能玩这半个月了。马上要考高中了,你的压力很大,我理解你,所以我不会阻止你。听到你们假期延长的消息,我并没有像有些家长那样感到失望。我很想让你再休息一阵,这并不是因为我宠爱你,我溺爱你,是因为我相信你!你会长大,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最近你经常要我给你升级电脑硬件,我没有答应你,我们聊得不欢而散。 那天见到你摔门离去的情景,我又一次问自己,要不给他升级让他玩得高兴吧。但是,我不能!如果我一时心软葬送了你的前途,那么,我将一辈子不会原谅自己!儿子,请你记住:妈妈一生不会过分地要求你,不会强迫你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我永远支持你!在你开心的时候我会为你鼓掌,和你一起开心;在你难过的时候我会陪着你,分担你的忧愁,倾听你的烦恼!这是我第一次和你用书信的方式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向你说出妈妈的秘密。儿子,希望你记住,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一直陪伴你!儿子,请记住,你是我生命的全部!” 看到这最后八个字,我浑身颤抖,瘫软在了床上。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我对得起妈妈吗?从放寒假开始,我每天晚上玩游戏到天亮,妈妈半夜起来为我准备饭菜。我告诉妈妈,让我再玩几天吧!妈妈没有反对,而是用信任期盼的眼神看着我!但这一天,我仿佛听到了妈妈忧愁的叹息…… 流着眼泪来到了窗边,我揉了揉眼睛,外面的天空真的很蓝……‎ 妈妈,今天,你把藏在心底的秘密告诉了我,我会记住你的话!我也要告诉你,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儿子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到我承担起重任的时候了,我会努力,我会拼搏——为我自己,也为您充满期盼的眼神!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点题后,以“我”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进而通过妈妈写给“我”的一封信,交代了藏在妈妈心底的秘密。“你是我生命的全部”,这样简单的八个字,道出了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心声。再不懂事的孩子也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母亲的拳拳爱心,再不听话的孩子也能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的眷眷深情。妈妈的拳拳爱心在这八个字中得以凸显。妙用书信展现人物品性特征,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炼形式——巧持彩练当空舞 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精心包装的中考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我们谈作文要创新,许多同学往往只注重作文内容、立意、语言等方面的“出彩”。其实,好的作品更需要漂亮的包装,我们如果少用传统的“三段体”形式,给作文换一套新颖的“外装”,就会带给阅卷老师新与美的视觉享受。看全国各地的中考满分作文,各种各样的创新形式让人拍案叫绝。‎ ‎1.小标题串联式 如同电影拍摄手法,围绕主题的文章材料进行多方位叙写,甚至是随意地抓拍几个镜头,使整个事件由孤立到相互联系,从片面到全面,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镜头用小标题或者序号标列,能给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又能避免单调的过渡。这种形式在考场作文中是很好操作而且很受欢迎的一种形式。‎ ‎(1)用小标题的几个要求:①数量不能超过四个;②要围绕题目、中心去拟制;③语言要精练、严密、生动;④排列必须有序;⑤每个小标题写完后尽可能点题。‎ ‎(2)小标题的类型:‎ ‎①内容式:这种小标题用概括的语言点出了本段的内容,便于读者跳读。如《珍珠》:“天然珍珠的形成”“人工养殖珍珠”“珍珠的用途”。‎ 238‎ ‎②主题式:小标题概括了文段的内容,抽象出了文段所表达的中心。如《人间自有真情在》:“浓浓的亲情”“醇醇的友情”“深深的师生情”“暖暖的人间情”四个小标题不仅表现出了全文写作的线索,而且突显了全文的主题。‎ ‎③情节式:能够从小标题中窥见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新交》中的小标题是“初交”“考验”“冲突”“挚友”,明显地突显了故事的情节。‎ ‎④镜头式:所谓镜头组合式结构方法,就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断组合成文的一种结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所选择的镜头片断都要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要注意几个镜头的排列顺序。将几个镜头排列起来,一般有横向排列组合和纵向排列组合两种方法。如《初中生活剪影》:“清晨的闹钟”“数学课上的鼾声”“晚自习的笑声”。‎ ‎⑤排比段式: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化运用在段落之间,就形成了段落排比法。所谓段落排比法,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同的段落组建一篇文章的主体框架的结构方法。文章各个段落之间关系是并排的,每个段落内容地位平等,互不包含。用这种方法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排比段式结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a.段首排比法。就是将相似的句型或短语放在文章若干段落的开头,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的一种写法。这一写法多用于说理和抒情。用于说理,可以使论点阐述得更为严密、更为透彻;用于抒情,可以使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用这一方法连缀文章,形散而神聚,可以使文章结构突显,脉络分明,展现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 b.人物事件排比法。是将有着某种联系的不同人物的事件各自成段(这几个段落的写法基本一致),形成排比的一种写法。‎ c.假设排比法。是一种用几种假设的情形段落来组成文章的一种写法。如一篇《如果我有……》的作文,主体部分分成四个片段,每个片段均以“如果我有……可否……”开头,非常醒目。‎ d.引用诗文排比法。指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都引用不同的诗句,从而形成排比的一种写法。如一篇以“快乐”为话题的中考作文《四季之乐》,主体部分的每一个自然段均引用一句诗来开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然后在每句话后用大体相同的字数、句式来描写每个季节的美景和它给人带来的“乐”。‎ 当然,要使用好段落排比法,应注意以下事项:‎ a.使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且有内在的联系。‎ b.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应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可按时间,可按空间;可并列,可递进;可横式,可纵式。‎ c.不必拘于段落结构的完全一致。完全一致的几个段落往往给人单调呆板的感觉,只要大致相同就可以,这样行文会显得自由、活泼。‎ ‎2.日记、书信体 日记体作文可以是单篇日记,也可以由几则日记组合起来表达一个主题。书信体作文跟日记体作文类似,可以是一封信构成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几封短信组成一篇文章,表达一个主题。‎ ‎3.故事新编式 故事新编就是以历史或神话传说等为题材点染成篇的小说。这种文体不能胡编乱造,与戏说、调侃不同。因此,写这类文章应注意:(1)联系原著,熟悉故事;(2)联系现实,暗扣主题。‎ ‎4.童话寓言式 童话和寓言,都是儿童文学中比较特殊的形式。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其结构简单,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如《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中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童话故事为表现形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第一人称的写作角度上,写出“我”——一条海豚回归大海时的幸福感受。‎ 注意:使用以上这些新文体必须先把握这些文体的格式及写作要求并考虑文章的思想内涵,内容要有广度、深度,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38‎ 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邻居,人与人、人与动物、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能成为邻居。邻居家的人或事,因近切定会引起你更多的关注,给你留下更深的印象;邻里之间有的还曾演绎出许多故事,结下深厚的情缘。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词语描述邻居间的关系,如“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 请以“邻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体特征鲜明;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写作指导】‎ ‎“邻居”以什么为写作对象?从提示语“人与人、人与动物、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能成为邻居”可知,可写人、写动物、写国家。“邻居”写哪些事?提示语“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告诉我们,可以写邻里之间的“德”“亲”“伴”“壑”等。本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确定的中心、掌握的材料和擅长的文体,来决定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为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可采用小标题、书信体、日记体等形式,也可编写童话寓言或故事新编。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 ‎【佳作示例】‎ 邻居 两座大山的背后有个不知名的山村,愚公和智叟两家是邻居。 要想富,先修路。“两座大山把我们村与外界隔绝。山,正是山,让我们看不到富庶与繁华,让我们得不到机遇与发展。” 老实厚道的愚公,想要移山。 ‎“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再大的山,我也不怕。即使我一个人去做这件事且苦死累死,我也心甘情愿。” 愚公自言自语。 想到这儿,愚公精神抖擞,带领自己一家人和众乡邻开始移山修路。 智叟是当村有名的零售商,赶着骆驼队一趟又一趟地把山里人的生活必需品从山外的城市运进来,然后高价出售给乡亲们。乡亲们出山不便,为了生活不得不接受智叟的高价商品。智叟靠着两座大山一天天暴发。其实他的愿望很简单: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落户安家,让自己不再是穷苦的山里人,不再和那些臭乡巴佬打交道。 愚公自动工以来,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智叟也为自己的理想穿梭于山间,他挣钱的劲头不比愚公移山的差。二人都是在山间工作,碰头的机会也比较多。瞧,你看他们不是聊上了嘛—— ‎“傻瓜,多向我学学吧!挣那帮乡巴佬的钱让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多么逍遥自在!你这样拼死拼活,对自己有多大好处?” 智叟用一种智者的口吻在“教育”着愚公。‎ ‎“为了乡亲们,我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你看,来帮忙移山的乡亲们渐渐多了,我愈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 愚公很认真地说。‎ ‎“哦,还有,乡亲们对你的意见很大,有的甚至骂你贪得无厌,自私自利。作为同乡,我奉劝你好好改改。” 愚公一本正经地说。‎ ‎“笨蛋!聪明人只会对自己好。” 智叟驳道。‎ ‎ “对大家好,才算真正对自己好。”愚公义正词严。 ‎“你我人生准则不同,所以话不投机。我得赶紧赚钱去喽!拜拜!”智叟鞭子一响,往城里奔去。‎ 十几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山里面与山外面已由一条大道相连,公交车也通到了村里边。乡亲们自己到城里买日常所需非常容易。已经是风烛残年的愚公站在村头,看来往的行人与车辆,一脸的满足。智叟早在两年前就被乡亲们的臭骂赶跑了。 又过了数年,愚公和智叟相继去世。‎ 村里人在村口立了块碑。碑上面雕刻着愚公的头像,下面碑文刻着这样两句话: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只想着自己的人,遗臭万年。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采用了“故事新编”的形式,利用我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作为蓝本,重新编述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可谓独树一帜,惹人注目。考生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对古代寓言加以改造、生发。将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和智叟的行为重新作了对比:愚公移山是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和“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为此,他“起早贪黑,风雨无阻 238‎ ‎”苦干了十几个春秋,最终修好了山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智叟则为了“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落户安家”,“让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因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愚公的行为受到乡亲们的支持和崇敬,而智叟最终为乡亲们所唾弃。文章结尾用“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只想着自己的人,遗臭万年”的碑文,对两人的一生作了总结,同时巧妙地点明了“邻居”这个题目。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故事新编让读者将其与现实社会有所对照,产生联想。这,就是这篇作文的魅力所在吧!‎ ‎ 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同样的道理,中考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需的。‎ 优秀作文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的奥秘有四:‎ ‎1.语言追求诗意化 ‎(1)借诗词描写景物。如:仅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让我对夏景心存流连,更不用说其他了。当然,如果在此景上再添新意——雨,那将会变得更美,也许会出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观呢!‎ ‎(2)借诗词抒发感情。如:她像一位寂寞的少妇,孤独哀伤,不销残酒的浓睡之后,云鬓散乱,独倚望江楼,而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中江水拍岸,幽咽的水声使她满腹愁肠。‎ ‎(3)借诗词展开议论。如:月是思念,“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月是愁绪,“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豪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语言追求哲理化 ‎(1)人物,把哲理说出来。如:考试落榜后,一个熟悉的身影飘然而至:“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被打倒!”竞赛失利时,一张盈香的纸条悄悄递上:“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有头脑的人!”遭遇挫折时,一句亲切的话语萦绕耳畔:“永不放弃,就有胜利的希望!”亲爱的朋友,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真诚和友爱,感谢你们给予我的信心和勇气。‎ ‎(2)景物,把哲理引出来。如:天空不会永远蔚蓝,云朵不会总是白色,草木不会永远碧绿,花儿不会永远绽放。从牙牙学语到老态龙钟,有几人会是一帆风顺?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坎坷,也许你会发现,吃苦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幸福。‎ ‎(3)事例,把哲理撑起来。如:知道吗?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丘吉尔曾因政坛失意等待东山再起长达10年之久。我们可以想象一位50岁的人面对这种现实是何等痛苦,可是信念支撑他坚持下来。他知道,只要信念不灭,总有一天他会成功的。于是,一代名相在二战中诞生了。‎ ‎(4)主旨,与哲理合起来。如:这曲子,不带百灵的委婉,也不藏杜鹃的哀伤,虽然表面听着有些直白,但静下心来品,才听出蛙儿们都热爱生命,用心在唱着生命之歌。(《天籁——记一次听蛙鸣》)‎ ‎3.语言追求情趣化 如:熄灯后,我必须把头缩入被窝深处,被角必须压得密不透光,然后打开手电筒,屏息看书。略有声响,必须以最快速度熄灯,伸头,察看,直到“警报”解除,又缩头蜷腿,开灯……没想到效率还真高。只是憋得满头大汗,脸上发烫,呼吸不畅……‎ ‎4.语言追求工整化 即用句式工整的句子。‎ ‎“任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由着自己的心意做事,不加约束”,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多元化,人们给予“任性”新的含义,如年轻就任性,有才就任性,球技好就任性,其蕴含着对梦想的执着、对生活的自信、对个性的彰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任性”的经历与感受,请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1)从那以后,我不再任性 ‎(2)____________________,我很任性 要求:①如选半命题作文,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得套作或抄袭。‎ ‎【写作指导】‎ 首先应准确把握“任性”的含义,“任性”有三个义项:①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②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③‎ 238‎ 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可以看出,义项①为褒义词,义项②③为贬义词。由此确定以下主题:①在应试教育中,渴望任性一次;②这样的任性要不得;③只有大家都克制“任性”,社会才能迎来合理的“任性”。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选择你擅长的文体拟写即可。‎ ‎【佳作示例】‎ 从那以后,我不再任性 作为女孩子,撒娇任性好像是天性。但从那以后,我不再任性。‎ ‎——题记 北方的冬天,朔风夹杂着雪花吹向行人。 天气越来越冷,我的手上已生了几个冻疮,红红的,丝丝刀割般的疼痛不时涌上心头。我用棉袄捂住手,踉踉跄跄向家奔去。 回到家里,我大声对父亲说:“爸,我要一双手套!超市里有卖的,漂亮极啦!”从小,爸爸就宠我爱我,对他撒娇任性是理所当然的喽。 没想到,爸爸这次并没有吭声,母亲小声告诉我——爸爸做买卖赔了。我不理会妈妈的话语,摔门而去。 走到超市门口,眼帘里浮现出那双紫色的手套,我停下了脚步,站在那里,透过玻璃窗望着手套发呆。我伸出手准备去抚摸那紫色的手套。但刚伸出来,刺骨的寒风就惊醒了我的梦,刀割般的疼痛又涌了上来,我赶紧把手缩进兜里,对着那双紫色的手套摇了摇头。‎ 又走在那条路上,照样在玻璃窗前停住了脚步,那双手套不见了!我的渴望蓦然消失,一种失落涌上心头,泪水和着冰冷的雪花落到地上,与大地合成一体。 失落沮丧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地看见了父亲。父亲赋闲在家没事干,就在大街上帮着人家修鞋,挣个油醋钱。‎ 父亲喊了我一声,我低着头走到父亲跟前。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摇了摇头,不言语。父亲坐在那里继续为人家修鞋,忽然父亲又像想起什么似的,把手伸进兜里,然后又小心翼翼地伸出来。‎ ‎“给”……一双紫色的手套跃进我的眼帘。‎ 我兴奋地接过父亲手中的手套,我这时才发现父亲的手也是红红的,生着几个冻疮……‎ 我的眼泪又一次落到地上,不过这次是滚烫的。父亲舍不得给自己买双手套,却还惦记着我。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仿佛在瞬间,我长大了。 从那以后,我不再任性。我不再睡懒觉,会早点起床;放学后不再疯跑,会早点回家。帮爸妈收拾家务我会感到舒心、幸福。‎ ‎【名师点评】 “一双手套”在普通人家不算什么,但在特殊家庭中就显得珍贵了。小作者通过手套这一不起眼的物品,凸显的是深深的父爱。作者多次写自己任性的具体表现,是为后面的不再任性蓄势。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感人。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入情入理。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讲究语言的锤炼,用词精当。结尾与开头呼应,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 炼技巧——考场变式夺高分 考场高分作文大都不是当场写出来的,而是临场变式来的,即把平时自己写的源于生活的、有独特体验感悟的、文采飞扬的精品作文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改造。这样的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真作文”,引用、化用课内大作家词句的“美作文”,印着你“标签”的个性化作文。它在全世界是唯一的,想不得高分都很难!‎ ‎1.强化联想 考场变式的关键是善于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联想的分类:‎ ‎(1)相似联想:抓住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联想。如《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由“出水很高的叶子”联想到了“亭亭的舞女的裙”。‎ 238‎ ‎(2)相关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如:由眼前的荷花想起江南采莲旧事。‎ ‎(3)相反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它的反面。如杜甫由“朱门酒肉臭”联想到“路有冻死骨”。‎ ‎(4)因果联想:由因而果,由果而因。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秋天到了; 树生病了……‎ 联想要贴切。联想人皆有之,但深度、广度、强度、层次很不一样,人们对生活感悟力的不同决定了这一点。‎ ‎2.审题变式 ‎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指向,即表达什么(主旨),怎样表达(写什么,怎么写)。‎ ‎(2)巧妙变式。首先由考场作文的命题指向入手,联想自己平时写的精品作文;第二,进行变式,“变式”就是对原作的重新立意,即把原作当作材料作文的材料,在审读考场作文题目的基础上,从原作中提炼出考场作文的立意来。所以“变式”不但开头变、结尾变、材料的取舍、详略也要变。依据现场题目的要求进行头尾的变化,主体内容的增删。‎ ‎(更为详细的技法指导见火线系列丛书《高分作文变形计》第一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问花园里的玫瑰:你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色彩,单调吗?‎ 玫瑰笑答:向人间播撒芬芳是我生长的理由。‎ 我问树枝上的蝉儿:你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只能尽情歌唱一夏,遗憾吗?‎ 蝉儿笑答:绽放生命的绚烂是我唯一的愿望。‎ 我问山间的小溪:你一直朝着不变的方向寂寞地奔流,孤独吗?‎ 小溪笑答:奔向大海、成就浩瀚是我毕生的追求。‎ 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审题立意】‎ ‎1.审题。这是一则童话类材料,由玫瑰、蝉儿、小溪的回答,可以提炼出它们因为有理想,有梦想并且坚持去追求故感到快乐幸福。‎ ‎2.立意。围绕“生命的意义”这一话题得出以下的立意:①生命的意义在于有梦就去追;②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平凡的价值;③人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④我们不能掌握人生的高度,但可以决定人生的厚度,用拼搏、奉献、热衷等积极的人生态度,构筑人生的大厦,书写人生的永恒。⑤相信自己,相信生命有意义。‎ ‎【精品作文范例】‎ 厉兵秣马,回报父母恩 ‎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敬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你们的到来无异于一缕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心上,给我增添了冲刺中考的动力。‎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在我15年的人生之旅中,是你们的呵护和指引让我快乐成长。‎ 初三,一个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里程碑。你们在我身上灌注了心血和汗水,你们在我们身上寄托了希冀和梦想。‎ 初三的生活注定是累并快乐着的。稍有懈怠,我就会默念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座右铭,顿时信心满满,精神抖擞。‎ 请你们相信,是涌浪,就决不会畏惧山涧的狭窄;是雄鹰,就决不会害怕无垠的天空;是海燕,就决不会担忧前方的激浪;是劲草,我们就决不会危恐狂风暴雨。你们的儿子,是困难挫折所吓不倒的,你们的儿子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地成功登顶。‎ 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我决心要在丰宁三中的这片沃土上,铺就我们无悔的青春!‎ 世间剪不断的是亲情,世间冲不淡的也是亲情,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才变得如此快乐,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才乐于徜徉在学海!‎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纸短情长,写不尽我心中的祝福!我唯有在心中默默为你们祝福,用行动来证明,我是你们最好的儿子。‎ 此致 敬礼 爱你们的儿子 238‎ ‎(本文选自火线系列丛书《高分作文变形计》)‎ ‎【考场变式作文】‎ 厉兵秣马,让生命更有意义 ‎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敬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你们的到来无异于一缕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心上,给我增添了冲刺中考的动力,也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在我15年的人生之旅中,是你们的呵护和指引让我快乐成长。‎ 初三,一个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里程碑。你们在我身上灌注了心血和汗水,你们在我们身上寄托了希冀和梦想。‎ 初三的生活注定是累并快乐着的。稍有懈怠,我就会默念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座右铭,顿时信心满满,精神抖擞。‎ 请你们相信,是巨浪,就决不会畏惧山涧的狭窄;是雄鹰,就决不会害怕无垠的天空;是海燕,就决不会担忧前方的激浪;是劲草,我们就决不会危恐狂风暴雨。你们的儿子,是困难挫折所吓不倒的,你们的儿子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地成功登顶,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我决心要在三中的这片沃土上,铺就我们无悔的青春!‎ 世间剪不断的是亲情,世间冲不淡的也是亲情。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才变得如此快乐,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才乐于徜徉在学海;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才会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纸短情长,写不尽我心中的祝福!我唯有在心中默默为你们祝福,用行动来证明,我是你们最棒的儿子。不仅是为了报答父母恩,更是为了让生命更具意义,更有价值! 此致 敬礼 爱你们的儿子 ‎【名师点评】 原文《厉兵秣马,回报父母恩》的主旨是用自己中考的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变式后的作文的主旨变为“努力备考,让生命更有意义”。故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加点题句,从而使文章与中考题目要求变得严丝合缝,准确切题。‎ 中考模拟命题作文分析解答及点评 ‎1.按要求作文。‎ 请以"这一天,让我铭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一天,让我铭记",显然是不平常的一天,对自己有重大意义,深刻印象的"一天"。"铭记"牢牢的记住,之所以能够"铭记"是心灵受到了撞击。如:认识到社会真相、享受到生命乐趣、感受到人间真情、领悟到人生真谛。总之,"这一天"或某个时刻发生的事情丰富了自己生命的内涵。‎ ‎【思路点拨】理清思路:铭记什么?为什么铭记?怎样铭记?铭记的意义是什么?‎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写作指导】叙述"这一天"或某个时刻发生的事情,重点在强烈撞击心灵的细节,不需要对事情发生的原因作过多铺垫。从貌似普通和平凡的日子里,从一件寻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同凡响"的意义来,表面看写"这一天",其实是写"这一天里发生的事"或者"这一天里我的情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解答】【例文】‎ 这一天,让我铭记 许多日子都成了过眼烟云,而那一天清晰地洗印在了我记忆的底片上,让我铭记。‎ 238‎ 那应该是我上初中以来的第一个假期的日子,那天,风和日丽,说是冬天,但一切都那么安详。太阳像个懒懒的小孩,不情愿地露出万芒光照。我悠闲的走在市中心的步行街上,感觉那么美好。‎ 我刚刚走到一个卖服装的地摊前,一阵刺耳的吵架声传入了我的耳朵,打破了一切的美好:"你以为咱家没钱吗?如果没钱,你吃的、用的穿的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你,咱家不缺钱,不需要你去打工,赶紧滚回你的学校去!"这好像是一位母亲说的,我可以听出来这母亲是有多注重孩子的教育。‎ 我径直走了过去,拨开密密麻麻的人群,见地上摆着服装,还有在架子上挂着的,一位中年妇女正在训斥那个卖货的姐姐﹣﹣﹣也许是她的女儿。那个姐姐岁数不大,看起来好像在十六七岁,应该是在上高中。她在她母亲的大噪门下,脸一阵红一阵白,珍珠似的泪珠缓缓地流过那干净的面庞,落到纤细的手上。从衣着看,她家应该是很穷。‎ ‎"谁让你帮别人摆地摊的?你以为你这样做就会为我减轻负担吗?你这是在给我施加压力。你父亲在你2岁时就不见了踪影,我一个人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后面的话我再也听不下去了,就退了出来,但我明白这个姐姐应该是很孝顺的。旁边有人认识她们,听她们说,这个姐姐学习很不错呢!每次都考全市第一、第二。只不过就是家里穷了一点。‎ 听到这儿,我才明白事情的真正原因。我为自己感到羞愧,我的生活无忧无虑,不用摆地摊,可是,我学习不如她﹣﹣﹣﹣总是在取得好成绩后骄傲自大,最后一落千丈;我没有她孝顺﹣﹣﹣﹣总是与父母有分歧,常常和妈妈拌嘴…想到这里,我真想去帮助一下她们,掏出我的压岁钱,给姐姐一份暖暖的爱意。告诉她,通过她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知道努力了,也知到…‎ 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做饭,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着刚才的一幕,我感到对不起妈妈,于是我走上前去,给妈妈倒了一杯凉开水。我想,如果是我之前做的不够好,伤害了妈妈,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倍的努力,弥补以往的过错。‎ 这一天,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人,怎样面对人生。‎ 这一天,为我树起了人生征途上新的里程碑。‎ ‎【点评】【例文点评】文章开头直接点题,向妈妈道歉一段为文章增色不少。结尾句"这一天,为我树起了人生征途上新的里程碑。"应该是回答"这一天为什么让我铭记?"这个问题,紧扣题目,首尾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伸出你的手,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伸出你的手,谅解了犯错的伙伴,与朋友摒弃前嫌,可以让自己的风度更优雅;伸出你的手,挽起同伴的臂膀,唤起合作的热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伸出自己的手。‎ 请以"伸出自己的手"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发表你的见解,抒发你的感受。文体自定(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以"伸出自己的手"为题写一篇作文,有很多的思考命题方向,很容易打开思路,题目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题目是"伸出你的手",显然我们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来理解,必须找到隐含意义。引语正告诉考生这个信息:伸出你的手,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伸出你的手,温暖你、我、他;伸出你的手,为社会奉献一份爱。伸出你的手,可以让冰封的心融化,让未来充满希望。‎ ‎【思路指导】思路一:励志。主要围绕"伸出你的手,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来立意选材。围绕立意,文章可以记叙事件、讲述故事;也可以议论证明。思路二:友爱。主要围绕"伸出你的手,温暖你、我、他"来立意选材。这方面的可选素材更为广泛。可以写身边发生的关爱、帮助、爱心、接纳别人的事。也可以围绕主题写成抒情散文。思路三:关注弱势群体。这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话题,促发我们写作激情的素材很多。比如:农民的致富问题,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贫困生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这些素材,围绕主题,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挖掘深度,写出新意。‎ ‎【误区指南】用一个好故事来诠释好主题,这个故事最忌流于俗套,千万不要将"伸出你的手"简单化到帮人送把伞、扫回地。应有新意,体现时代风貌;应有感人的细节,能打动人心。‎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伸出你的手 ‎(镜头一):‎ ‎"走东街,串西巷,手中握个打狗棒;朝南走,往北行,见个人儿咱磕头。""三大婶,二大娘,还有漂亮的小姑娘;开开门,舀点汤,给个馒头咱不嫌脏。"一个身材高大,满脸油污,肩背一个破书包的强壮乞丐,从街头闪出,边走边唱,奔向一家门口。房门拍的山响,里面走出一位年轻的妇女,手中拿着半张煎并,边递边说:"这么大的小伙子,要饭不丢人那。""不怕丢,不怕丑,东转西逛乐悠悠。""那,你要到哪天那?""张家的湿,李家的干,要到哪天是哪天!"…‎ 238‎ ‎(画外音:当我们的镜头定格在那张有些狡黠,带点玩世不恭的健康的脸上的时候,我们的心禁不住有些悲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力气可以凭力气吃饭,有本领可以仗本领闯世界。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思考:应该怎样伸出我们的手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收回乞讨的手,伸出自强的手!)‎ ‎(镜头二):‎ 骄阳似火,大街上只有几个匆匆赶路的行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认真地寻找着空易拉罐。她满头满脸的汗水,衣服都被汗湿了,可她一点儿没有休息的意思。一位老婆婆走过来对她说:"孩子,天太热了,休息一下吧!""奶奶,谢谢你,我已经捡了60多个了,攒够一百个就休息。"小姑娘说完就继续向前走去。‎ 老婆婆看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叹口气说:"真不容易啊!爸爸去世的早,妈妈又长期有病,小小年纪就知道分担家庭的重担。真该伸出手来帮帮她。"‎ ‎(画外音:是啊!真该伸出手来帮帮她。全社会面对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都应该伸出手来。伸出你的手,给他们以温暖。)‎ ‎(镜头三):‎ 一座新房拔地而起,新房前人头攒动,个个欢声笑语,大家簇拥着一对新人,笑着闹着。‎ ‎"大家不要说话,现在让我们请'兔子王'给我们讲一讲他治富的秘诀,恋爱的经过,好不好?""好!"‎ ‎"要说,这还得感谢镇里的李镇长呢!是他多次给咱指路子,送来扶贫贷款,还专门联系给俺送技术,俺就一步一步越来越发展了。"‎ ‎"哎,怎么没有恋爱的经过。"‎ ‎"那,联系到的人就是…"‎ ‎"既送技术又送人,就多了一项发展了。"‎ 人们开怀大笑,笑声传的很远很远…‎ ‎(画外音:农村不缺人,他们少的是治富的门路,发展的资金,一旦找到门路,他们有的是力气和智慧。伸出你的手,他们可以大有作为。)‎ 记者点评:弱势群体需要关注,他们关系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这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伸出你的手,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伸出你的手,给他们以物质的帮助。伸出你的手吧!给社会一份关注,尽你的一份责任。‎ ‎【点评】【例文点评】文章形式独特,选材精当。采用新闻报道形式,用镜头、画外音、记者点评串起三个小故事,反映了不同层面的"伸出你的手"的主题,分别诠释了引语的内涵。画外音、点评揭示主题到位准确,事例真实感人。‎ ‎3.我们从小到大,可能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经历许多次的改变:可能由软弱变得坚强,由坚硬变得柔软,由怯懦变得大胆,也可能因某一次改变学会上进、宽容、尊重……‎ 请以"那一次改变"为题作文。‎ 写作要求:文章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书写要求:工整、大方、美观。‎ ‎【分析】【审题立意】题目中给出材料并限定了题目。题目中的"改变"是关键字。"那一次"限定了作文只可写一件事,写一件自己改变的事。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或一些事给我们以触动,让我们发生改变。这个题目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 ‎【思路点拨】之所以改变,必定是因为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触动。所以本文应侧重于表述自己受到触动并产生改变的过程,从而向读者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成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不适合写作议论文。‎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微妙的表情,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目的要突出,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 ‎【解答】【示例】‎ 那一次改变 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引人深思的事情,也许从中可以悟出启示,改变自我。我就遇到了一件事﹣﹣那次失败,并由失败带来的改变让我越来越坚强。‎ 三年级的时候,望女成凤的妈妈就在外面给我报了英语班,我在英语班里认真学习,所以,基础打得也很牢实。但是,在学校学习的那些小儿科单词,让我觉得很厌烦﹣﹣所以每次上课,都半玩半学。但是,有了那些基础的帮忙,我的成绩都没有很明显的变化。然而,那次期中考试……‎ 238‎ 要期中考试了,我每天都临阵磨枪的复习数学和语文,那英语呢?我连看都不看,因为每次考试的试卷都很简单,好多题的答案都能在卷子上找到,闭着眼睛都能考到90分以上,而我的英语又那么好,肯定不成问题。可是,爸妈非逼我看书,我只好有翻开英语书,心不在焉的看着,幸好张韵泽打电话来让我到他家帮他辅导功课,我才逃过这一劫。到了他家,我变帮他报听写,边看电视。他问我为什么不复习?而我却轻蔑的说"本小节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他听了,又开始埋头看书。‎ 开始考试了,我草草的翻看卷子,心想:又是些弱智的题!可是定睛一看,什么?好难啊!全是些好多字母拼成的单词,好想老妈让我看过,可是,我现在脑海空空,记忆了只有那些简短的单词。再看句子,全部涉及到语法,而上可我又是听的一知半解。望着那些陌生又熟悉的英语字母,我绞尽脑汁的翻动着记忆的宝库。可是,考前没看,又有什么用呢?‎ 考试结束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对着答案,时不时传来阵阵呐喊声。我坐在板凳上,眼睛里浸满了泪水,好像所有事情都距我与千里之外。为什么会这样?我平时不是考得很好的嘛?为什么这次会考的那么遭?妈妈为我多花那么多钱,而我却这样来回报他。一种极大的失落感逼上心头,让我莫名其妙的背上书包,走回了家。‎ 到家后,妈妈看大垂头丧气的我,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于是跟我坐下来一起促膝长谈。原来,是自满春昏了我的头脑。今后,我一定要学会谦逊,一定要有踏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我的老毛病再犯,我的脑海里板斧显出那次考试的失败。就这样,有了好的学习态度,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次次的大考中,我屡次进入前三名。虽然有几次考砸了,但是,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越战越勇。‎ 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吓到的心理。如果你有了这种心理,只会让自己变的胆怯,懦弱,离成功越来越远;然而,只要你战胜了它,它就会挖掘出你的潜力,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感谢这次失败,是它改变了我。所以,今后,我一定要谨记这个启示,一步步走向成功。‎ ‎【点评】文首紧扣题目中的"改变"二字,开篇即点明主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叙事,情节完整,语言流畅,各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尤其对我的心理描写最为精当,很好的表现了人物心情,刻画了人物性格。文末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主旨,升华了主题。‎ ‎4.其实,对自己好,也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对别人好。努力做好自己,也不忘对自己好,我觉得,这就是好自己。每个人都是好自己,则家庭和睦、社会祥宁。重要的是,你是好自己了,你才不枉此生,亦不负与你同行的人们。‎ 请以"给自己一缕春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 ‎(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分析】[审题立意]题目关键词"自己",是赠予的对象。可以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可以是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一形象。″春风″,既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春风,更是指某种像春风一样的东西:话语、微笑、目光;坚持、勇敢、豁朗;谦逊、包容等。‎ ‎[构思点拨]要写清楚在什么情境下,送自己一缕春风;为什么要送,怎样送,送去后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些,都要考虑清楚,才能算是读懂了文题。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送一缕春风,该是暖人心扉的场景:含笑的面容、轻柔的抚摸、慈和的目光、瓷实的问候……这些,都可以将特定的背景以及画面的真实再现出来。‎ ‎[写法指南]将画面置身于明与暗、静与动、实与虚的相互辉映之中,才能将画面鲜活起来;也可以从色、形、态、质、味中,将现实中的春风与所要写的精神、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描画出所要写的图画。‎ ‎【表达方式】以记叙文字为主,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 ‎【解答】[范文]‎ 给自己一缕春风 我家门口有一片荆棘丛。‎ 冬天,我依仗着自己穿得厚实,便想从中直行穿过,省去一些绕路的时间。走到一半时,终是不堪它坚硬的利刺的扎人,只好退却,原路返回。从此认定,没有什么能够穿过那片荆棘丛。‎ 楼下的车库,租给了一个穷苦的人家,女人中风腿脚不灵便,男人双目失明,唯一让人稍感宽慰的是他们有着一双健康的儿女。‎ 日子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过下来,他们不但将两个孩子全部供上了大学,如今,大儿子已经毕业找到了工作,给这个家庭重新注入了希望的血液。今年年初,女人带着失明的男人正伺弄着屋子前面不大的土地,种上些葱、蒜,绿油油的,在风中招摇着。而他们的脸上满是快乐的笑容,我不禁上前,听她闲说起近日的情况,面对未知的将来,她依然信心满满。‎ 238‎ 未了,我们禁不住地感叹到当初的困难情况,仿佛至今仍然心有余悸,对此,她轻轻地笑道:"没事,这几年,不就似一阵风过去了嘛。"‎ 我猛地一愣。‎ 随后,心头豁然开朗起来。原来,荆棘丛真的可以穿过!岁月,就像是那缕风儿,而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就是那坚硬的有利刺的荆棘丛!只需一缕春风,便可让人生再没无法穿越的荆棘丛!‎ 都说生命脆弱,不似树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能坚守百年而不倒。我只想说,人不脆弱,而拥有韧性,我们只要凭依着丰富的情感来面对坚硬的荆棘,以不同的方式穿过荆棘。我们,这些刚性的生命,恰似一缕春风,不管命运多么变幻莫测,只要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爱,我们都可以改变行走的路径,穿过那丛丛荆棘!‎ 看着她仿若春风的笑靥,不禁感叹:当你身处险境无可奈何时,用另外一种姿势去对待,记住自己不是坚毅的树,而是善变的那缕春风。‎ 春风自在人心,真心地希望每个人都像他们一样"给自己一缕春风"。‎ ‎【点评】[例文点评]小作者巧妙地将自己对"什么都不能穿过荆棘"的认定,经由租住车库的一家人的韧性生活的态度,他们"凭依着丰富的情感来面对生活的坚硬的荆棘",以自己的独有的方式穿越生活中的"荆棘",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送自己一缕春风,会改变自己的心态与情态,从而改写人生的大书!‎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岁月更迭,时光变迁,"上学路上"的风景不断变化,某一天的从容或紧张,某一天的发现和感动,都留在记忆里…在初中的生活里,"上学路上"你有过哪些难忘的经历和感触尼?‎ 请以"上学路上"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标题是一个介词短语,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本文应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作。主要写在上学路上发生的事情,或欣赏到的沿途美景。无论写事,还是写景,都应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教育意义。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记叙散文这些常见的文体。‎ ‎【构思选材】如果把它写成记叙文,可以写在上学路上,我看到有一头猪在稻田里吃刚成熟的稻穗,我将其赶走的事情,表明了我是一个珍惜粮食、爱护庄稼的好少年;还可以写,我在上学的路上,我的自行车的链子掉了,以为陌生人帮助了我,使我心生感激之情;还可以写在春天里,我走在上学路上,看到沿途美丽的春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写法指导】本文写作记叙文,应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人物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通过对周围景物的细节描写,从中解释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内心的深刻感受。‎ ‎【误区点拨】本文防止出现一叙到底,缺少议论抒情的情况;或通篇概写,叙事笼统,缺少细节的描绘,空发议论、抒情。‎ ‎【解答】【范文】‎ 上学路上 刺耳的喇叭声,"嘀嘀……""嘀嘀嘀……嘟嘟……嘟……",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胜过一阵,划破了清晨还有朦胧睡意的天空。并不宽敞的西门长乐路口,横着几辆吁着霸气与怒气的别克、宝马。他们针锋相对的对峙着,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路口很快就排起了足有几十余米的车龙,似堤坝般堵住了往柳市、通西门的车流。几个行人推着自行车在汽车与汽车缝隙间"潇洒"地穿梭,使原本就移动艰难的车流更是束盘无策。‎ 时钟上的分针和秒针正毫不留情地一个劲往前跑,"嘀嘀……"学校的上课铃只差五分钟就要敲响了。我坐在车中,看到这进退两难的情景,更是心急如焚!‎ 耳畔传来"喂,快走啊!"一个大汉扯着嗓子高喊。"真是的,急死人了,孩子上学要迟到了。"一个妇女急得满面通红,一边嘟哝着,一边不停地按喇叭。"你让一让吧,你让一让就可以走了。"一位"绅士"优雅地探出头来提醒。"凭什么?"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理直气壮地反驳,"凭什么让我让?你为什么不让啊?真是的!""嘀嘀嘟嘟"的喇叭声,"喳喳嚷嚷"的吵闹声,"突突隆隆"的发动机声,融成了一片喧嚣繁杂的声响乱世。我无奈地望着窗外,天空似乎已被吵醒,灰暗的脸亮堂了许多,但尘土依然低浮着,使人更加觉得沉闷。‎ 238‎ 到学校时,天空已摆脱了灰色的纠缠,露出明快的笑脸。可我却迟到了,这都是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文明行车、行走而惹的祸。勇于争先,不甘落后是值得提倡的精神,不想吃亏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争"一时之胜,一刻之勇"在道路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是很危险的。因为贪小便宜而酿成大祸的"无牙老虎"难道还见得少吗?鲜血直流的面庞,血肉模糊的尸体,翻身爆炸的汽车,这些丧失的生命为世人敲起了长鸣的警钟。‎ 所以,在交通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牢记郑板桥的名言:"吃亏是福。"多一点吃亏精神,多一点"人让车,车让人,车让车"的礼让精神,也就多了一份平安。这样,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点评】本文作者反向立意,从人际关系方面深入思考,通过叙述自己在上学路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告诉我们,在交通规则上应该学会礼让三分的社会现实问题。文章的结尾,采用议论的方式,不仅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而且将主题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使读者且读且有所思。‎ ‎6.按要求作文。‎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你最动情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遇见,是指相逢、遇到的意思。遇见的一方,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等等。我们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遇见"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一幕美景,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或者是对某人某物多了新的认知等等。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记叙散文等文体。‎ ‎【构思选材】我们可以选择与书籍的"遇见",书写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新认知;可以选择选择与风景的"遇见",带领读者一起体会风景的美丽以及从此引发出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技巧指导】本文在写法上适宜由实入虚,即由遇见具体的人、事、物写起,升华到心灵、精神、哲理层面来。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使文章的利立意突兀,具有可读性和借鉴意义。‎ ‎【误区点拨】本文不宜直接切入"虚",比如,遇见挫折,遇见坚强等;也不宜写遇见妈妈(爸爸)、朋友等难以提升主旨的材料,容易跌入一般的亲情、友情俗套里。‎ ‎【解答】【范文】‎ 遇见 乍暖还寒时,漫步在拆迁的废墟中,沉浸于一片苍凉,不经意间,脆弱的心便揣着一分期待。‎ 晚冬之际,万事万物依旧蛰伏在某一个昏暗的角落,醉于温柔梦乡。遍地枯枝腐叶中,尽是枯黄,没有丝毫绿意,没有生命应有的活力。生命,似乎在述说着衰败后的悲壮。‎ 废墟下,不知掩埋了曾经多少的欢声笑语、绿意盎然。默然前行,期待可以遇见什么,以慰藉满是创伤的心灵。但,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在湮灭,除了枯黄。‎ 失望之余,不经意间瞥到几点绿意,一座坍塌的墙角下,似乎有什么绿色从土里冒了出来。快步上前,揣着希望,或许,那就是我所期待的﹣﹣一次遇见。‎ 近了,终于看清了其面貌﹣﹣几株废墟下的小草。纤弱的身躯随风摆动,似乎仍然在畏惧着严寒,但始终不倒。嫩绿的两片叶子轻轻舒展,似乎在给世界一次热情的拥抱。与周围的枯黄相衬,衬托着它的绿,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呵,不似成长后的深青,没有其成熟。亦不似枯萎前的惨绿,没有其颓败。纯粹的一种淡绿,不掺杂任何颜色,以出生时最原始的形态降临这尚未苏醒的世间。那是一种最为勇敢的绿意,是一切出生时的希望。即使它并不成熟,但它枯黄下的一抹绿意,是世间最美的惊艳!‎ 北风呼啸,任凭风刃击落在身上,也顽强地咬紧地面,即使摇摆,却也不倒,那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支柱。‎ 此刻,在恶劣中起伏,也如舞姿,在绝望之人的心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一番绚烂。这是最美的时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求他与我结一段情缘。"或许草与我便是这一段情缘,在我最失意的时候,遇见了草的一番绚烂。‎ 在凄凉的绝境中,无论何时,都不会缺少另一扇门的希望。成败,只在于是否拥有一次美丽的遇见,鼓舞着我们,为我们扬起驶出苦海厄境的风帆。遇见或渺小或大至无边,却总会改变人的心境,给予我们精神的泉源。‎ 或许这不是初春的第一株青草、第一分绿意盎然,但废墟下的顽强,废墟下的生命的希望,废墟下的无限生长,终究洋溢着成功的渴望。‎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 遇见,最美的时刻!‎ 238‎ 遇见,人生的转折!‎ ‎【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散文。作者善于铺垫,渲染衰败、枯寂的环境描写是为小草的出现蓄势;作者善于状物,细腻的动作描写将小草的顽强生机展现;作者善于托物寓意,小草是勇敢精神的化身。正是这层层铺叙,结尾的升华才水到渠成。‎ ‎7.原来春天就在我身边 要求:‎ ‎①文章以记叙为主,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②文章叙事清楚,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④全文不少于600字。‎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抓住三个重点词语:原来、春天、就,"春天"应该有希望的寓意;"原来"能体现你的突然发现;"就"是指它其实就藏在你身边,围绕陪伴着你,只是你没察觉,没能发现。‎ ‎【思路点拨】可以从家庭情亲出发,开始悲叹没有家人的关爱,理解,甚至是自己臆想出来的误解,感觉自己深处在家的寒冬里,然后随着情节的一步步开展,通过一个或几个带有冲击力的事件,突然发现,家人的爱始终在那里,未曾退色,只是自己缺乏发现爱的春天的眼睛,顿悟爱的春天一直在身边;也可以从自己坎坷的人生路出发,事事的不如意,而产生的消极 厌世 到自我放弃,然后通过老师或者亲人的积极引导,认识到 生命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种种磨难,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孕育秧苗的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心里,明白如何去做一个意志力强大的自己。‎ ‎【思路创新】可以以一朵花或一株植物为线,运用拟人口吻,叙述成长的经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花"(或植物)的卑微、渺小,埋没在泥土里(或像丑小鸭一样的经历),然后写其他植物的对比,在自然的风雨季节变换中,它终于绽放,而且很艳丽,漂亮,于是悟出:只要心里的春天在,开花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原来,春天,不就一直在自己身边吗?‎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原来春天一直在我身边 这个冬天,出奇地冷。‎ 在整个季节的漂泊中,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安身的地方,一处土壤不算肥沃但足够养活我的地方,我跳进了那片黑色的泥土里。‎ 黑暗的泥土压得我几乎无法呼吸,身体越来越沉重,脑袋越来越麻木,我渐渐睡过去。醒来时,四周仍是一片黑暗。我忽然感到强烈的不甘:"难道我就这样过一辈子?""怎么可能!"我下定决心:我要汲取养分,赶快发芽,冲出这片黑暗!‎ 渐渐地,我的胚芽越来越大,种皮被硬生生地撕破,我感到无比疼痛,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喊:"不痛,你就只能在黑暗中结束一生!"对疼痛的胆怯消失了…"啪",种皮爆开了:我发芽了。看着破裂的皮肤,我更加坚定。‎ 想来该是春天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吮吸着甘霖,顶了顶头上湿润的泥土。"今天,我要出去!"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从泥土中一点一点探出头来,"雨啊,再大些吧,风啊,再猛些吧!让我用最坚毅的枝芽来迎接阳光!"雨停了,我感到有一丝温暖洋溢在周围的空气里,这就是阳光吗?离家之前妈妈曾说过:"春日的阳光是世界最美的东西!"我已经迫不及待了,用力向上一顶﹣﹣呵,我出来了!‎ 本想好好享受阳光的我,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本应该空旷的土地上,突兀地耸立着一面两米高的墙,恰好把我与阳光挡在了两面。原来,根本就没有阳光;原来,之前我感觉到的温暖仅仅是幻觉!忽然有一种想钻回泥土里的冲动…‎ 雨,又开始下了!‎ 雨点打在我弱小的身上。耳旁,想起了妈妈的声音:"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你脚踏实地,只要你积极上进,你就会享受到阳光…"可是,现在面对那么高的一面墙,我该怎么办呢?"我们本身就是藤蔓植物,有东西拦住你,你就应该越过它!"妈妈的话语再次响起。越过它,可能吗?它可是比我高出百倍千倍啊!"不要放弃,会出现奇迹!"耳边不断响起妈妈的话…试试吧,毕竟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来掌握。‎ 我开始爬那面墙,但它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光滑了。不止一次,我刚抓住一丝缝隙,可一用劲,就掉下来。耳边是妈妈的鼓励,在她的支撑下,我一步一步向上爬。‎ 不知过了多久,在我上方透进一缕亮光:啊!是阳光,一定是!我拼尽了最后的一丝力气,终于,趴在了墙顶上。闭上眼,我贪婪地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温暖和惬意…‎ 238‎ ‎【点评】【例文点评】这篇习作的思路就是按照思路创新的思路:以一株植物为线,运用拟人口吻,叙述成长的经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植物的卑微、渺小,埋没在泥土里,然后写其他植物的对比,在自然的风雨季节变换中,它终于绽放,而且很艳丽,漂亮,于是悟出:只要心里的春天在,开花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原来,春天,不就一直在自己身边吗?这种思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8.作文。‎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或许我们曾因叛逆漠视了亲情;老师给予我们关怀,或许我们曾因懵懂忽略了恩情;朋友给予我们支持,或许我们曾因误解淡化了友情……生活中的某一刻,心意相通,我们又重新读懂了他(她)。‎ 请以"那一刻,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书写工整规范;(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件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分析】[审题立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是"那一刻"、"读懂"、"你"。″那一刻″,是过去的事,也就是写回忆。文章的高潮必须定格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对"那一刻"的主人公必须进行特写,进而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感误。"读懂"说明以前不理解,有误会,通过一件事,让我读懂了你,对象一般是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长辈。‎ ‎[构思点拨]作文构思上,可以先从回忆开始写起,先写对"你"不解,误会,过程要有环境、心理等渲染,然后无意间发现了"你"的真实举动或听到了"你"的真实想法,让我恍然大悟,改变了对你的看法,然后表达了对"你"的敬意,过程最好要始终贯穿环境描写,显得首尾呼应。‎ ‎[写作技巧]写这篇文章拟题的角度易小。要注意写清"读"的过程和"懂"的内容,所懂不能留于肤浅,应有更深的感悟、体验、了解。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建立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与之融为一体,自然贴切。‎ ‎[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 ‎【解答】【范文】‎ 那一刻,我读懂了你 窗外,舞蝶般的落叶闯入女孩的眼帘。女孩无聊地转动着笔,无奈地发出一声叹息。‎ 从小,她便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她是个独生女,八岁的她,被奶奶宠得像个公主,可来到这里后,她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母爱。这让她感觉从天堂掉入地狱。为此,女孩不再爱妈妈,在她心里,结下了一块又冷又硬的冰。女孩学习十分刻苦,为的是早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 女孩上了初三,不同以往,初三开始上晚自习了。女孩所住的那条巷子很黑,而且还有狗叫。同学们都劝女孩让她的妈妈出来接她。女孩却愤愤地想:"谁要她接?我又不是胆小鬼!再说,她愿意吗?"上晚自习的第一天,那阴森森的巷子让她毛骨悚然。但第二天,巷子口却意外地出现了一盏灯,而值班的老大爷正在通电话。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她觉得纳闷:为什么每次她到达巷子口时,老大爷都在接电话?她决定听听老大爷都说了些什么。这天晚上,女孩到达巷口后,果不其然,老大爷又在接电话。她蹑手蹑脚地来到值班室门口,侧着耳朵倾听。"放心吧,筱筱回来了!"她一惊,便有两个字定格在脑海﹣﹣爸爸。顿时,一股潺潺暖流从她心间淌过。到家后,女孩笑着给爸爸削了个苹果泡了杯茶,爸爸欣喜之余有些摸不着头脑。而此时,正在房间里写东西的妈妈投来几道目光,女孩说不出那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次日是周六,女孩走进爸妈的房间拿杂志,却无意间看见一本忘记上锁的日记。她好奇地打开了,看了看字迹,是妈妈的。里面的内容令她怔住了:"筱筱上初三了,我好高兴!""筱筱今天又和我吵架了,怎么办?"…她一页页地翻阅着,那饱含深情的字句让她的眼睛湿润了。日记中的最后一篇,是昨晚写的:‎ 亲爱的筱筱,每天晚上能听见值班老大爷对我说你回来了,我很高兴。我真想亲自去接你,也想好好爱你,但你小时候被宠惯了,所以,我不能宠你。如果我过分溺爱你,你现在又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处于叛逆期的你,肯定不能理解我。但我觉得,你以后会谅解我的。刚才你给爸爸削苹果泡茶,我心里又高兴又妒忌,多想你也为妈妈这样做啊!‎ 女孩已泪如雨下。滴滴的泪水漾开在日记本上,仿佛一朵朵沐着春阳的小花,把她心中的冰融化成温暖的春天。她来到厨房,炖了锅妈妈最爱喝的汤。此时,妈妈的脚步声飘进女孩的耳朵。她打开门,正要开门的妈妈一愣,而她却一下扑了过去。"妈,我懂了你的爱,我给你炖了锅汤,很香的。"泪水从妈妈眼中涌出,也许是感动的情愫,也许是喜极而泣。"真的吗?""不是真的还是煮的?!"妈妈抹着热泪笑了。‎ 窗外,舞蝶般的落叶闯入母女俩的眼帘。女孩高兴地想:"我很幸运,因为我有世上最好的妈妈!我更庆幸,那一刻,我读懂了妈妈的爱"。‎ ‎【点评】【例文点评】本文从小处着眼,从一般人不经意的地方着眼,从和父母的交往中逐渐懂得了父母之爱,逐渐感受到生活中幸福,感受到母亲那种默默无闻的关爱,读懂了幸福的含义。开头使用景物描写为人物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活动氛围,也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中间叙述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由女孩对母亲的冷漠谈起,设下悬念,引人入胜;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老大爷打电话的细节侧面烘托妈妈对自己的爱。结尾直接点题,深化文章的主旨。‎ ‎9.命题作文 238‎ ‎"花"往往是文人墨客写作的主体,它也可以是一种载体,这种"花",它不同寻常,因为它是像花一样的人,像花一样的情感,像花一样的美德等等,甚至是你久寻而终得的自己思想上的收获,破云见日后的美好感悟。‎ 请以"心海花开"为题,写一篇作文。‎ ‎①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审视题干内容,就这一命题而言,"花"是写作主体。不过这里的"花"不同寻常,因为它盛开在我们的"心海"中,即心中。也就是说,命题选取的其实是"花"的比喻义,即像花一样的人、像花一样的情感、像花一样的感悟、像花一样的美德等。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散文。‎ ‎【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在叙事过程中,如果能将人物与事故展现得像花一样美,并能巧妙地融入一些鲜花盛开场面的描写,文字会情景交融,情感会美如画卷。‎ ‎【技法点拨】在选材上,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凸显文章的主旨;在写法上,注意采用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的写法。注意叙述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注意事项】写作过程中,应该注重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尤其是运用心里细节描写,才能较好表现题目中的"心海"一词。‎ ‎【解答】【范文】‎ 心海花开 站在岸边,那朵母爱之浪花在无垠的心海中似乎那么渺小,就如木槿,朝开暮谢,瞬息之华。然而,它却在烟花冷了一地的时候,开成了我绕指的温柔,开成了我生命力的永恒。‎ 七岁的夏夜。‎ 洁白无瑕的月,光晕漾动,如水似纱,朦胧透美。女孩躺在床上,或许是太热的缘故,不安地翻了个身。妇人坐在床边,摇动着蒲扇,轻轻为女孩拭去额角的汗珠。柔柔的月光浸润了妇人的脸,那温柔的眼宛若两潭秋水,柔软了女孩的心。‎ 这时,从角落里传出一个细微的声音,"妈妈,给我讲故事好不好?""讲胡桃夹子的故事吗?"柔柔的声音似微风拂面。"嗯!"女孩甜甜一笑,找了个最舒服的姿势,还不忘握紧妈妈的手。"在欢庆圣诞的舞会上,少女克拉拉收到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一个精致的胡桃夹子……"‎ 女孩带着微笑沉沉睡去,妇人起身掩门而去。‎ 此后多少个夜晚,女孩都是听着这个故事进入梦中,然而妇人耐心依旧。‎ 十四岁的冬夜。‎ 女孩已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然而妇人还在忙着为她收拾书包、收拾书桌、收拾住校的衣物……尽管妇人脚步放得很轻,可女孩仍能清楚地听到:脚步声由远及近,又突然从近到远,时而匆匆,时而缓慢。从门缝处,女孩可以看到那走来走去忙碌的身影。"啪"一声,灯关了,妇人忙完了。女孩放心地闭上了眼睛,妇人轻柔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早点睡,不然明天起不来了!"‎ 女孩勾起嘴角,低低地应了一声:"嗯,晚安!"‎ 忆起这些熟悉的画面,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给触动了,如同压弯了草叶的露珠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原来,是心海里的那朵浪花被激起来了,它开得如此洁白纯净,再也不是心海里渺小的那一朵了。母爱滋润着它,我永远不会忘记,心海里的那朵浪花!‎ ‎【点评】这是一篇描写母爱的文章,读着你的文章让老师特别感动,感动于你的懂事,感动于妈妈无私的付出。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妈妈的爱。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0.全命题作文 请以"我爱我家"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分析】【审题立意】题目中的"家",可以是你和父母、爷爷奶奶组成的小家,也可以是你所在的大家庭,如:班级、学校、社会、小区…只要这个"家"让你感受爱的温馨,你就可以把它作为写作对象。"爱"是题眼。因此,在叙事过程中,要突出"爱",让人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是多么幸福快乐。‎ 238‎ ‎【思路点拨】可以写家庭成员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可以写家庭教育的独到之处,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也可以写晚辈对长辈的孝顺,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还可以从家庭成员忘我工作的入手,写出他们在各自的战场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突出人的精神面貌;也可以从家庭成员的爱好写起,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等等。‎ ‎【思维指南】在选材上,我们要从小事入手,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突出"家"的内涵。在写作内容上,我们不要固定在一个个具体的"家"上,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家"的固定含义,拓宽视野,突破常规,充分挖掘"家"的字面含义,将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家乡、温馨的集体、难舍的亲情、亲爱的祖国…纳入"家"的范畴,如此思维就更发散,思路就会更开阔。‎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写作方法】以小见大。从生活细节中发现一些大的主题:幸福、美好等。‎ ‎【创新指导】可运用题记、小标题、后记等创新形式。‎ ‎【解答】【例文】‎ 我爱我家 ‎"女儿,在看什么呢?"爸爸迈着愉愉的脚步进入我的房间。‎ ‎"哦,是语文书,我决定今天把要学的整个单元的文章给预习了,我很乖吧?"爸爸点了点,随即往书本上定睛一看,似乎想到了什么,便发话道:"女儿,你能不能把这篇文言文朗读一遍给爸听?我立马拍拍胸膛,作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应道:"瞧我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在房间内回荡。"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停!"正当我读到兴头上时,爸爸一声喝到,"错了,是'尊君在不(bù)',不是尊君在不(fǒu)?"我听后立即作出反应,"不对,不对,这是读不(fǒu)…"是"不(bù)"爸爸硬声道。我和爸爸争执不休,叽叽喳喳,吵得天昏地暗。‎ 正当这时,妈妈和弟弟闻声而来,一见情景便知道发生何事,但只在一边观看。‎ ‎"老爸,倒底读何音,我们睹一把,谁输了,就打屁股!"我摆出了一副架式。"好,就这么办。"爸爸毫不示弱。妈妈站在一旁,没答话,她已习惯听从爸爸的话,肯定是站在他这边了。但我也能输他一票?随即,我便向站在一旁的弟弟使了个心领神会的眼神,哈,他只得乖乖地往我这边儿靠。‎ 说干就干。于是我翻桌倒柜,找出了几本文言文大全,仔细地查找着。我一把抓过课本,翻到了192页,迅速找到了"尊君在不"这几个字,一看注释标音,真读"不(fǒu)",我不禁沾沾自喜;而爸爸则把老眼瞪得圆圆的,显出一副将信将疑的模样,真令人哭笑不得,后我又找到《字句全解》给爸爸看。哦,原来在古代,这"不"字是通假字,通现代的"否"字。"哈哈,我胜利了吧!"我喜上眉梢,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爸妈看了,一拍脑勺,顿时恍然大悟。‎ 爸爸自叹不如,甘拜下风,表示情愿受罚。我和弟弟顺即往老爸身上一扑,调皮地打了他一下屁股。这时,妈妈笑了,犹如一朵山茶花;爸爸也笑了,好像太阳的脸,红润润的;弟弟也笑了,好似美丽的向日葵;我也笑着,充溢着满怀的幸福…‎ 各种笑声汇合在了一起,犹如一首充满爱的交响曲,那样祥和,那样动听,那样温馨…它又似夏天的细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我爱我家!‎ ‎【点评】家庭的温馨、和美、融洽的氛围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上,只有细心的人才会将那份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家庭小事珍藏在心里,并时时去细心地感受、去品味、去呵护。本文叙事重点突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人物的性格十分突出。语言不仅流畅,而且形象生动、幽默得体,足见小作者的文字功底。‎ ‎11.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风景。或发出微弱星光,或大放流光溢彩,其中的美,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请以"我也是一道风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这道作文命题采用的是"提示语+全标题"的形式,提示语可看作是一首散文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能使考生在轻松美好的审美愉悦中构思动笔。题目中的"风景"无论是在"眼中"还是在"心中",都应该美好、高雅、感人,是值得赞美的人和事物。例如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博大的胸襟,等等。"一道"这一数量词也要注意,它给出了数量上的限制。"也"它暗含着:本来"你"平凡、渺小、普通或让人反感,但换一个角度看或细细品味,"也"则说明"这"带给人的是不一样的启发或感受,进而把"你"当风景去欣赏。本题着重查考生思考人生、关注社会、体会美好、探求本质、发现"灵魂"的能力。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散文。‎ 238‎ ‎【构思选材】例如写游黄山,只写黄山"四奇",很可能流于一般化,但如果你有关于黄山旅游区清洁工是"美容师"方面的感悟积累,将自然美与心灵美糅合在一起写,则富有新意。又如,文中可以写爷爷平日对我关爱有佳,但在学习上却对我非常严厉,进而肯定爷爷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影响等。再如,记叙运动会上最后一名的行为,赞扬他"不 最后"的精神等等。‎ ‎【技巧点拨】写出"风景"的新意,关键在于要有别出心裁的切入点、个性化的体悟。一般地说,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由表及里,往往更容易出新。文中在叙述的同时,应该有必要的议论、抒情等语句(段),从而突出主旨。‎ ‎【注意事项】文中在叙述"风景"的时候,应叙述(或描述)另外一道"风景"的具体内容,并点明其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或写出它带给我的积极意义。‎ ‎【解答】【范文】‎ 我也是一道风景 在葱郁的树林,有鸟儿歌唱;在清澈的小溪,有鱼儿在遨游;在湛蓝的天空,有白云在起舞。在美丽的校园,青春的我,迈着轻盈的脚步,绽放出纯净而真诚的笑脸。‎ 我也是一道青春的风景,像鸟儿,像鱼儿,像白云,点缀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年轻,我活泼,我可爱,我灵动。我,了不起。‎ 我也是一道青春的风景,呈现出成长中的朝气蓬勃。春日的郊游中,我和伙伴们敞开嘹亮的歌喉,动听的歌声激荡在蔚蓝色的空中。夏日的运动会上,我迈开双腿,宽阔的操场上留下我奔跑的身影,同学们为我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秋季里,我徜徉在果园,踏着沙沙的落叶,嗅着果实的芳香。那一刻,我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冬日里,雪花纷飞,雪地里留下我深深的脚印。满天飞雪,好像青春的精灵在飘舞。‎ ‎﹣﹣青春的风景,就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它真是了不起。甚至,我不想长大,幻想着,永远生活在这道风景中。‎ 我也是一道青春的风景,呈现出成长中的不懈追求。我知道,我犹如征程的跋涉者,犹如禾苗生长的拔节,成长中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于是,深夜里,我的卧室里,依然亮着明亮的灯盏。那厚重的作业,都是对青春的一种磨砺。在放学路上,我会念叨着期末考试哪天来临。我知道,每一次考试,都是学业的一步阶梯。遇到难题,我会在脑海中苦苦思考它的解答方法。考砸了,我会默默地流泪,内心充满着懊恼和愧疚。‎ ‎﹣﹣青春的风景,就是如此的坚强向上。它了不起,因为即便是充盈着失败和郁闷,我也不会放弃对成功的追求。‎ 我也是一道青春的风景,呈现出成长中的多姿多彩。对未来,我有着一份憧憬和期盼。对生活,我懂得了脚踏实地。在学业中,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真知。在校园里,我学到了团结,懂得了珍惜班集体的荣誉。放学路上,我和同学们飞快地骑着自行车,我们的笑声伴随着铃声。郊外的田野里,我和好伙伴放飞风筝,那是我们的理想在飞。‎ ‎﹣﹣青春的风景,就是如此的单纯而清彻。它了不起,即使有一些郁闷和纠结,我们的心情又会被清水洗涤了一样,呈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我高唱着"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迈开追求的脚步,勾勒出美丽的图画。我是一道青春的风景,流露着了不起的诗情画意,散发出了不起的淡淡幽香,描绘着了不起的精彩篇目。‎ 这道了不起的风景,赐予我的真谛是,青春是生命之最,晨日之黎明,要学会珍惜,不言放弃,让我的青春的生命,留下最光彩夺目的回味。‎ ‎【点评】这篇散文,仅仅围绕"青春"这一主题,从多方面进行抒情,使自己的"青春"炫丽清新,颇有韵味。叙事、抒情淋漓尽致,颇切题意,手法新颖。‎ ‎12.全命题作文 请以《我有属于自己的光芒》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替代。‎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理解题目的意思,"光芒"可以指自己的成长中经历的事例,也可以作为情感体验。发现自身的亮点光芒,从而扬起生活的信念,培养起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构思点拨】结合对题目意义的理解,可将作文写成记叙文,叙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人生体验,或叙述自己的不凡特长。写作时应以叙事为主,在行文过程中,要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并注意修辞的使用,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考生还可将作文写成议论文,表述自己对"光芒"的看法,点明一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光芒的积极意义,呼吁他人树立拼搏意识,努力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在具体的行文中,可引用名人名言充当道理论据,还可以列举事例充当事实论据,使论证过程翔实具体,富有说服力。‎ ‎【文体选择】可以记叙,可以议论。‎ ‎【解答】【范文】‎ 238‎ 我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命运也许和我开了一个玩笑,身为女生的我,却没有半分淑女的模样,整个地地道道一假小子。‎ 瞧我,高高的个子,宽厚的手掌,大大的脚板,甚至连眉毛也长得像个男孩样﹣﹣又粗又浓。上中学后,我索性留了短发,往人面前一站,嘿,谁知道是个女生!‎ 一般女孩子都喜爱音乐,我的最爱却是体育。本来我也喜欢唱歌,可是我那男孩子般沙哑粗犷的嗓音实在不敢恭维,我当然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人现眼。后来,偶尔一次听了徐美凤的歌曲,不觉又惊又喜,我这粗嗓门原来也是一种特色啊。所以有时躲在家里把门窗紧闭后高歌一曲,自我感觉还蛮不错的。‎ 我的性格也像男孩一样,天生好动。平时做作业,总不能静下心来像女孩子一样秀秀气气、仔仔细细地做,每次都是一边孙猴子般地东张西望,一边心不在焉地写字。由于我的男孩子习气,在校我的男死党当然很多了,和好哥们天天混在一起。虽然没有得到一个女孩子该有的赞美,但是为此收获了一堆好哥们,一起"上山下海",这种感觉也是蛮爽的。‎ 不过,男生朋友多了,也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记得那是一个周末晚上,我接到了一个男生朋友的电话,刚把电话挂上。妈妈就追过来逼问:"谁打的?男生还是女生的?有什么事?"我解释说男同学打来的,还没说完,妈妈就急了起来:"男生怎么有咱家的号码?"我只得又解释说:"只是问我一道题怎么解。"妈妈这才略微放下心来,但又说:"以后不许再把家里的号码告诉男生,你也不许给男生打电话„„"说完不高兴地走了。这时,我反倒无奈了起来:妈妈,您真是多虑了。我们真的只是好朋友呀!‎ 不过,说起这些男生朋友,虽然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方便呢!因为我的字也是大大咧咧的,被同学戏称"大得可以打得死老虎",这和那些男生朋友的字很像,为此,有时候写不完作业的时候,他们给我提供了不少帮助,尽管那一次还是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看后哭笑不得,对我说:"你呀,得有一个女孩子的样子不要天天跟一个假小子一样,字也学着写得秀气一点嘛!"‎ 说到秀气,我呀,只得惭愧地低下头了:想想也是啊,我太像一个假小子了,实在不知道秀气为何物。不过这样正好,不管我像什么,我就是我,做自己才是最舒服的。因此,对于那些每天和自己"不良"习惯做斗争的朋友们,我满可以大大咧咧地劝导你们说:"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你就是你,要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点评】开篇自我评价,点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紧扣题目。文末一句劝导那些不能做自己的朋友:要有属于自己的光芒。点题,升华了主旨。语言流畅,一气呵成,而且情感真挚,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事情,尽显作者的真性情。‎ ‎13.生活如诗,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生活如画,为我们描绘精彩人生;生活如歌;让我们唱响优美旋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充满了欢歌和笑语,也充满了汗水与泪水。‎ 请以"生活教会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注意先将作文标题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出600字以上的文章。‎ ‎【分析】【审题立意】生活,指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所涉及的范围。我,确定了行文的人称,并限定了文章体裁﹣﹣记叙性(记叙性或带有叙事色彩的散文)。"我"可以不是事件的主体,但必须是其中的"角色",是受益者或见证人。教会,实际上暗示表现手法﹣﹣借事寓理,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是由生活到智慧,由体验到升华的过程。‎ ‎【思路点拨】具体写作时,我们还要注意是什么(人、事、物)让自己懂得了这些体悟。自然,可以写我们亲近的人,也可以写某一物品,例如一棵树、一本书、一件衣服等,还可以是一片风景、一次野外的旅程、一次梦境等。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把书中或者课本中看到的人物放在文章中,由他(她)的经历或者在梦境中与他(她)的相遇,告诉自己,提醒自己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文体指导】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表达方式】因为题目的关键是"教会了",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 ‎【解答】【例文】‎ 生活教会了我 跳跃的壶盖给世界带来了蒸汽动力时代,树上落下的苹果把近代物理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生活给能工巧匠、智者先哲以启示,给了他们以撬动世界的力量。‎ 而生活又是公平的,他亦把智慧给了我。我若是一道清渠,生活便是泉眼,把智慧的活水注入了我的血脉;我若是一棵绿树,生活便是土壤,把智慧的矿物质送进我的根系;我若是一弯虹桥,生活便是阳光,把智慧的颜料涂上我的躯体。我所领悟的生活的智慧虽无法改变世界,但也足以完善自己。‎ 238‎ 儿时的我喜欢蹲在墙角看蚂蚁,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有所感悟。有一次,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爬上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的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疏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明白了母亲讲的"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 生活不仅教给我逆境中要坚定,而且教会我顺境里要沉稳。常听人说"沸水不响,响水不沸",为了证实此言,我曾守在火炉旁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壶。待到壶内开始躁动,发出噼噼剥剥的声响,声音越来越大,给人一种碎裂的感觉。再后来,躁动渐趋平静,只剩下丝丝的余响,仿佛是诗人的低吟。于是,我明白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哗众取宠的,正所谓"大言稀声,大象稀形"。‎ 生活给了我为人的智慧,亦给了我处世的智慧。田间赏花,发现一朵月季娇艳无比,禁不住萌动了采撷的念头,可刚伸出手便因一阵剧痛而缩回﹣﹣我忽视了花茎上的利刺于是我领悟到:每一个人就像月季一样,其性格中有你欣赏的,也有你无法容忍的,在与人交往时,既要避免被刺伤,又要防止刺伤自己珍爱的人。‎ 生活宛如一位冷静的哲学家,它把智慧写进我的每一天,教会我正确地为人处世,引领我走向灿烂的明天。‎ ‎【点评】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叙述性散文。精心剪辑生活片断,如"看蚂蚁爬墙""听沸水响动""觉月季刺痛"等情节,或来源于哲理故事,或来源于课外读物,或来源于历史典故,但作者却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或移花接木,或巧妙化用,或妙笔巧改,全都紧扣中心,且不留斧凿之痕迹,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正是写作功力之所在。语言凝炼、生动流畅,语句长短结合,层次错落有致,再加上修辞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文质兼美。结尾更是进一步扣题升华,使得整篇文章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14.人生,没有彩排。总有些时候,满心期待,换来的却是失望。你会开始不自信、不勇敢、不愿向前。然而,每当这个时候,你都能在心中听到一个声音,清晰而坚定,"再来一次"。再一次,选择责任与担当;再一次,为成长积蓄力量;再一次,能为更多人分享阳光。请以"再一次"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一次"是从数量上加以限制,"再"说明了至少一次以上。本文应该先确定写作的中心语,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例如,"超越""失败""成功"等等。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者记叙散文。‎ ‎【选材构思】如写记叙文,在面临中考这段时间,我经历的连续几次大考、小考,这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分叉路口",为此,我苦恼、彷徨,曾经一度想到放弃,可是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再一次振作起来,决心迎接新的挑战。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取得了中考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写作手法】本文的写作,关注事件的选择,对于事件中的人物,一定要注重细节刻画,特别是细微的动作刻画。在抒情的地方,应该学会将叙述和抒情巧妙的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理清作者的思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注意事项】写作记叙文,注意采用"一事一悟"、"多事一悟"、"一事多悟"的结构安排。另外,注意"多事"的衔接需要过渡技巧。例如,表达方式的变换处需要过渡,如由叙转议,由议转叙;由叙议转抒情等。叙述方式的变换处需要过渡,如由倒叙转顺叙,由顺叙转插叙,往往靠过渡来实现。这些需要我们灵活处理。‎ ‎【解答】【范文】‎ 再一次 一路上,望着远处的阳光灿烂,我努力尝试,忘却砂砾带来的疼痛;一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我努力尝试,穿越丛生的荆棘,想要到达山顶。‎ 当我的指尖触上黑键白键,我就知道,我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我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很快,我就遇到了困难。我发现别的同学指下流淌出的,是清澈的小溪,向前向前,最终汇入大海;我的琴声却总是遇见石头和高山的阻隔,断断续续。‎ 后来,我开始再一次努力尝试。我尝试把一首曲子分成很多的小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去练。把每一小部分都练熟,最后连贯起来,就是一曲完整的歌。我努力地练,一段一段乐声融在空气里,一次一次忍着手的酸疼,一遍一遍甩过手后继续执著地练习。日复一日,终于,我的小溪,经过坎坎坷坷,居然也流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再后来,同学们都说我只是连贯,曲调却毫无变化。甚至还有人嘲笑我,说我根本不懂什么是弹琴。我难过,我困惑,我的琴声里好像缺了一点重要的东西。直到看着老师弹琴时忧伤抑或欣喜的表情,我懂得了什么。‎ 弹琴,无关技艺,关键在于用心。‎ 于是,我决定再次努力尝试,去用心弹琴,去表现作者的情感。如果作者欣喜,大笑,就弹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如果作者悠然,就弹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闲适;如果作者忧伤,就弹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伤感……让心与作者的心贴近,去品味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情感。‎ 238‎ 就这样,那一次次的努力尝试,像连起的一个个音符,伴随着汗水,变成了微笑。我终于取得了成功。也赢得了同学们赞许的掌声!‎ 这使我认识到:只要不懈努力,并且用真心做事,总有一天我会到达那阳光灿烂的远方。‎ 那时,一路上的荆棘化成了花朵,一路上的寒风会漾满温柔与笑意。‎ ‎【点评】作者以学习弹琴的心路历程为素材,采用对比的手法,叙写了自己一次次努力尝试的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并对弹出幽默动听、和谐悦耳的曲子充满必胜的信心,这就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正能量,主题鲜明突出。此外,作者能够将积累的古诗词恰当地引用到文章里,不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为文章的语言增光添彩。‎ ‎15.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个;‎ ‎(2)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请各位同学自附作文纸)‎ ‎【分析】【审题立意】题目中,"阳光"是中心词,是写作的重点。"阳光"比喻精神力量,其特征为温暖、明亮、热情。阳光温暖人心,驱散阴霾,鼓舞斗志,催人奋进。作文立意可以是亲情的力量、关爱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也可以是其他的精神力量。‎ ‎【思路点拨】1.从家庭方面选材: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都是慈爱的阳光。可以由此赞颂父母之爱,或表达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2.从学校方面选材:同学之间的友爱;班主任跟你的倾心交谈;语文老师对你作文的精心指导;生活老师对你的照顾等,都是关爱的阳光。可以赞美校园的和谐,也可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3.从社会生活方面选材:亲人的祝福,陌生人的帮助,自然环境对身心的陶冶等,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觉,美好的享受。可立意为团结友爱,幸福的源泉,也可立意为保护环境会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体选择】"阳光"可是人,也可是物,更可是一种精神,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写作,力求真实,追求新颖,写出自己心仪的文章,争取在命题作文中脱颖而出,文章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每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必不可少的,成文之前,要设计好细节描写,并突出细节描写的目的,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 ‎【解答】‎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如果不是你,或许我早已跌进那"万丈深渊"。‎ ‎﹣﹣题记 我从小就是一个阳光的孩子,不对的事情不会去做。但是,正因如此,我总是很被动。我需要一个驱使我的动力,我也需要一个目标。妈妈很了解我,她总是尽她所能的照顾着我,帮助着我,支持着我。但是,父亲他不同。小时候,我总是"挂"在他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竟成了一个陌生而又威严的存在。‎ 我爱音乐,我的父母也是。我以歌手为目标,翻唱着每一首我会的歌曲。母亲成了我的忠实粉丝,父亲甚至不知道这回事。我有些失望。后来,我为一首曲填了词,写了一首歌,父亲还是不以为然,还留下一句好好学习。那一刻,我有种被泼了一头冷水的感觉。我疏远了父亲,心中原本属于父亲的位置,已多了一条"万丈深渊"。我的目标一直很小,只是希望父亲为我骄傲。‎ 再后来,我的曲子人气高涨,母亲开心的直鼓掌。而我的一模成绩也出来了。结果很理想。那一次,我在父亲的神情中看到了欣慰,看到了喜悦。父亲拍了拍我的头,对沉默良久的我说"孩子,其实我一直为你骄傲!"我的泪"刷"的就下来了,心中的那道"万丈深渊"出现了光明,一直找到"谷底",温暖着我。父亲啊,你是否知道,这句话我等了多久?‎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一直都在,我也明白了不善言辞的父亲对我的爱。现在,那"万丈深渊"早已化为乌有。因为,我知道。父亲他一直为我骄傲。‎ 是爱,填补了代沟。‎ ‎【点评】这篇散文"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立意深刻,结构严谨。开篇用题记引出题旨;中间部分围绕题旨展开叙事、议论和抒情;篇末与开头照应自然。语言富有表现力,质朴亲切,活泼明快。‎ ‎16.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现实世界,也可能是精神世界,它会让你陶冶性情,提升品位,给你带来美妙的感受。‎ 请以"我的世界真美妙"为题,写一篇文章。‎ 238‎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分析】【审题立意】"我的世界",说明写作的内容只能是关于"我"的,而不是别人的;"真美妙",限定了关于"我"的故事、思绪、情感等,只能是"美妙的",而不是丑陋的、低俗的………可以写自己对美丽生活的认识和体 验,可以写自信成就了自己,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生活的美,还可以抒写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写什么,都要紧紧扣住"我"和"美妙"这两个核心。‎ ‎【写法指导】"我的世界真美妙",定语"我"很容易被写成"我 们"。为了避免此现象,可以将"我的世界真美妙"作为作文的首段文字,然 后通过主体部分对"我"的经历或感受的记叙,达到对之进行实例印证的目 的,最后用照应开头的方法,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收束。 也可以将"我的世界真美妙"加以变化,作为文章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如:我似水的童年很美妙一童年是一首诗,诗文镌刻在梦里。回首童年,如 品香茗,清香而甜美;我如梦的青春很美妙﹣一步入五彩斑斓的青春时节,内 心充满好奇与激动,毕竟这是人生的花季;我热爱文学的日子很美妙﹣16载岁 月,文学见证了我成长的每一步。当年我如"蓬头稚子学垂纶"般天真,时间 流逝,还"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不觉间,我与文学已成挚友。‎ ‎【构思点拨】可采用童话形式表现我美丽的世界;可采用"蒙太奇手 法"组接镜头展示自己在不同时间亲眼目睹的美丽世界;可以运用日记体或书 信体格式叙写,抒发内心的感悟等。‎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我的世界真美妙 当今世界有一句流行语:"我的地盘我做主。"这话说得不错,但我还要说的是:"我的世界真美妙!"‎ 我的世界里的主要场所当然是学校,虽然复习时期十分紧张,但在课间休息时,我也能够找出放松自我的方法。打乒乓球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我要让它更美妙,于是我就发明了"躲避球",规则是躲避对方抛来的球。这个游戏既丰富了课余生活,也可以在躲避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岂不是一举两得?所以我说我的世界真美妙!‎ 回到家里,我就在自己的"小天地"书房大闹天宫了。一会在这边做实验,一会在那边贴标语,总之,这个世界被我装扮的十分温馨。我在这里面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在这里徜徉着,我似乎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在我生气之时,是它给了我安慰;徘徊的时候,它给了我目标;失意的时候,它给了我希望。我发现,有这样一个房间陪伴我,我的世界如此美妙!‎ 对于我的父母,那就更不用说了。我不相信天下有哪个父母对他们的孩子不好的。但孩子也不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应该说一声"谢谢!"即使你的声音微弱,但为你做早饭,扫地,复习功课,检查作业……样样都为你操劳的父母也会十分高兴。只要我们做到这一点,父母和我们的关系就会更好。而且我已经做到了!拥有一个融洽的家庭让我的世界如此美妙!‎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可不能单打独斗,所以要广交朋友。在班里,我一向人缘很好,大家都很谦让,但我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人际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有时一点小问题就可能挫伤别人的心灵,因此我尽量不争吵,打下了坚实的友谊基础。有这么一群朋友,我的生活竟如此美妙!‎ 生活中,有娱乐,有学习,有父母,有朋友。只要你有一双慧眼,我相信你一定能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美妙!‎ ‎【点评】【例文点评】这篇作文的得分关键点在于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作者用当今一句流行语:"我的地盘我做主。"引出下文,叙述了"我"在学校、家庭中的性格、生活,并从中悟出了诸多人生哲理。平凡的生活中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而只有一颗火热的心且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平淡的生活中许多非凡的东西,而将这些独特的发现巧妙地写进考场作文里,立意就会显得深刻。‎ ‎17.按要求作文 请以"走过童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内容充实,要有真情实感,‎ ‎②不得套写抄袭;‎ ‎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分析】【审题立意】"走过"一词限定了本文应以回忆为主。"童年"限定了时间。也就是应创作一篇与童年有关的回忆性的文章,通过记叙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自己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即可。‎ 238‎ ‎【思路点拨】每个人都拥有童年,选择童年生活中的一件或几件小事,表达童年留给自己的独特感悟即可。选材宜小不宜大,通过以小见大的写法来表现主旨,事件应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可感。‎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均可,后者对文字要求较高,不建议选择。‎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微妙的表情,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目的要突出,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 ‎【解答】【示例】‎ 走过童年 当公园里的秋千荡不起我们的欢笑声时,我们的童年就与我们挥手告别,走过童年,我感触很多……‎ 走过童年,童年如一首有趣的歌。还记得上幼儿园的时侯,老师告诉我们漂亮可爱的就叫姐姐,阳光帅气的就叫哥哥;长满白发的就叫奶奶,带着胡子的就叫爷爷。于是,我回到家以后,便开始不停地读,反复的练。这时,邻居过来借桶水,我眼睛一亮,哎呀!这不正如老师所说的;长着胡子,面带微笑慈祥的爷爷吗?我立即跑出门外向他说了一声:"爷爷好!"他先是一愣,后来又捧腹大笑对我说:"小曲轩呀,我可是你的刘叔叔,不是你爷爷,你这个小鬼头,呵呵,你可真有趣呀!我皱了皱眉头心想:难道老师说错了吗?‎ 走过童年,这快乐的童年就如小精灵般在这奇妙的音符里来回蹦跳、嬉戏……‎ 走过童年,童年就如一首幸福的歌。长大了,我就带上了厚厚的镜片,当鼓鼓的书包勒紧了我的肩膀时;当我匆匆的脚步打破街道的宁静时;当我疲惫不堪地回家时,我多想回到小时侯与爸爸妈妈一起快乐地玩耍。可我不能!我多想回到小时侯与伙伴一起嬉戏,可我不能!因为我已经埋头于各种公式之间,小时侯的一点一滴我不能忘怀。走过童年,这首歌也到此结束。但回想过去,以前的路虽然坑坑洼洼,但我相信以后的路一定是一马平川!‎ 走过童年,是那么值得回忆!我多想:属于我和童年的日子再长些,再长些,可时间却把我们分开。于是,走过童年的这段日子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点评】本文第一段即点明"童年"一词,开篇点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然后分别从"童年如一首有趣的歌"和"童年如一首幸福的歌",来表现自己对童年的独特感受。最后一段再次点题,同时与第一段相呼应,使全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8.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十年后的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想象真实合理,不得套写抄袭;‎ ‎②不少于 600 字;‎ ‎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分析】【审题立意】以"十年后的我"为题目,要把写作的重点十年之后,而且是体现十年之后的一些变化,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 ‎【思路点拨】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作文写得趣味横生,就像电视剧的某个镜头,将作文的场景描写"镜头化",其中不乏"长镜头"和"特写镜头",让我们读来感觉就像在看影视剧似的精彩!‎ ‎【写作方法】作文幻想的场景固然精彩,但是不要如三峡泄洪似的,一泻千里收不回来了,而是要在发挥想象力的时候,要懂得"适可而止",然后最后作文收尾时,要做到自然、简洁、有力,千万要记着在最后一段不忘"点题",既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杜绝"跑题"的嫌疑。‎ ‎【文体选择】应该写记叙文,而且是故事性很强的作文。‎ ‎【解答】【例文】‎ 十年后的我 十年后的我,从美国哈佛大学公安专业毕业后,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成为南京市公安局局长。‎ 早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我连忙拿起电话,对方用急促的声音向我汇报:南京市紫峰大厦楼顶有一名中年男子,他怀抱两个双胞胎儿子欲跳楼自杀。‎ 听到这个汇报后,立即穿上警服,赶到紫峰大厦,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几名警察正拿着对讲机跟男子交涉着,只见楼顶的那名中年男子怀抱两个哇哇大哭的婴儿,站在楼边上准备往下跳。警察想尽办法要劝他放弃自杀的念头,我也陷入了沉思之中,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叫下属带来了我的两个双胞胎儿子到现场。‎ 我开始对这名准备自杀的男子进行"攻心术",中年男子见我,一位堂堂的公安局长出现了,他带着哭腔说:"我已经失业一年,老婆嫌我穷也跟我离婚了,我的生活太惨了!只剩下这一对双胞胎儿子无法养活,还不如带着他们一起去死呢!"‎ 238‎ 我冷静地说:"你应该多为你的两个儿子想一想,他们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几天?妈妈已经无情地抛弃了他们,你还要剥夺他们幼小的生命!再说天无绝人之路,我也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生活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应该为自己的儿子撑起一片天空,怎么能想着带着他们一起去死呢?"‎ ‎"我没有你那么有钱,我的两个儿子怎么养活呢?"中年男子垂头丧气地说。‎ 我笑着说:"现在有这么多群众在场可以作证,还有媒体的摄像机也可以作证,只要你放弃自杀的念头,我就能竭尽一切力量帮你再就业!首先就解决你的吃饭问题。"停了停,我又大声说,"请你相信我﹣﹣一个公安局长是说话算话的!"‎ 那个男子终于被我说得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当他双臂抱着儿子慢慢下来时,我还当场掏出500元让下属给他两个儿子买了两罐进口奶粉,两个宝宝早已饿得哭不出声来了,吃了奶后甜甜地睡着了。现场的群众看着我,作为一名公安局长亲自给小宝宝冲奶粉,还让身边的群众帮忙喂奶,都激动地鼓起掌来。‎ 后来,我帮助这位中年男子申请了社会低保,还在公安局的旁边帮他开了一家早餐店,他的日子很快就过得富裕起来,没过多久又复婚了,我的美名也传得越来越远,他常常叫我"恩人"。‎ 这就是十年后的我,不仅身兼重职,还有一颗善良睿智的心灵。‎ ‎【点评】一般同学写科幻之类的作文,大多写自己如何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这个同学却把眼光瞄准为别人服务的角度,思路很新奇,也更打动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是二十年后需要的人才。‎ ‎19.请以"那些花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75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分析】【审题立意】题目中的"花儿"可以是自然界中的花朵,也可以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具体花儿特征的人。当然,还可以把《那些花儿》理解为一首歌曲的名称。还可以理解为记忆之花。‎ ‎【思路点拨】根据审题立意的分析可知,本文可以写景抒情,也可以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通过写人记事,表现自己内心的某种感情。这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较易打开思路。‎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写作误区】在创作本文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那些",也就是不能写单个的人,而应是一个群体。‎ ‎【解答】【示例】‎ 那些花儿 生如夏花般绚烂的青春,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在灼热的阳光下展放着美丽的色泽。‎ 初次听到《那些花儿》的时候,是在黄昏后校园之声的广播里,我们纷纷从教室里走出来,楼道里凌乱的说话声几乎快要掩盖了歌声,一个个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有说有笑,看着他们的笑容,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快乐,因为我们都处在花季和雨季的美好年华里。只是不经意间这首歌优美的旋律让我引起了注意,当我驻足倾听的时候,已只有快要结束时的音乐伴奏,为此还有点遗憾。‎ 后来我问了同桌,他告诉我是朴树的《那些花儿》,而之前我对朴树一无所知。中午趁午休的时候,我骑上我的单车去了网吧,然后把朴树的歌统统下载到我的手机上。在闲暇时安静的倾听,慢慢的我越发不可收拾了,对朴树的音乐陷入痴迷。棉棉说这个世界在音乐里变成了平面,她摸到了华丽的色彩。而我只是不能放下那种眷恋,如果没有朴树的歌声,我触摸不到生命是如此纯洁。从喜欢一首歌,到喜欢这首歌的演唱者,这是个简单的心理过度,面对于流行音乐的庸俗化,朴树的风格如此纯粹脱俗,这也正是我喜欢他的理由。‎ 那年夏天,躁动的情绪和阳光不安的表情吻合。‎ 深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默默倾听着这首优美的歌,心灵在夜色里得到美丽的洗绦,音乐在此时透露出一种无限蔓延的平静感,犹如城市的颠沛流离在洗礼后变得宁静。《那些花儿》在每晚的夜里陪我度过青春期的浮躁和孤寂。渐渐地我明白了白天和黑夜所传达给人的感觉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首歌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正如那些花儿,静静地绽放,不知不觉间总是会在脑海里响起;"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点评】作者巧妙的把题目理解为朴树的一首歌曲的名称,以歌曲引入回忆,表现了这首歌对我的心理触动。作者的语言成熟而有韵味,流畅中又有着一定的深度,作为一个初中生来说,能有这样的文字功底是相当难得的。在表达方式上看,以记叙为主,以心理描写为辅,又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20.作文(2)‎ 生活中,我们心为物役,患得患失,过多的欲望占据心灵。本来可以很快乐很幸福的我们,在心态浮躁中,错过了多少快乐和幸福!‎ 238‎ 亲爱的同学们,请记住﹣﹣‎ 一声鸟鸣,就是一首诗?∕几声蛙叫,就是一首歌。‎ 一阵清风,就能成就无数浮萍的爱情∕几滴雨水,就能成为延续生命的河。‎ ‎﹣﹣所以 一只小手,照样拯救巨人∕一株小草,照样能开出花朵。‎ 一个拥抱,也许能融化心中的坚冰∕一句话语,也许能铲平路途的坎坷。‎ 真的∕快乐,就可以这么简单!‎ 请以"快乐,就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要求:‎ ‎①文体为记叙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可记叙经历,也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②认真书写,字迹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分析】【审题立意】以"快乐,就这么简单"为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题目里含有两个关键词语"快乐"、"简单","快乐"得通过描写一件有关高兴的事情来体现,"简单"重在体会,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写一件关于幸福的小事,里面含有快乐的感觉,而且要写出自己对快乐的体会和感受。‎ ‎【思路点拨】"快乐"可以添加为"知足的快乐""读书的快乐""修鞋老人的快乐""野猫和家猫的快乐生活","快乐的学问""你快乐,我快乐""我拼搏我快乐"„„表述的主题中心都必须突出"乐",这就要求学生选材必须典型,必须具有真情实感。‎ ‎【形式创新】如果写几件事时,可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体选择】写此作文题目,只能写记叙文。‎ ‎【细节描写】因为题目是"快乐就这么简单",这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要写到心理体会,所以心理描写是不能少的,而且最好是有一个专门的段落来写心理描写。‎ ‎【解答】【例文】‎ 快乐就这么简单 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我一直想问,快乐究竟是什么?字典里快乐的含义为:感到幸福或满意。可是这个解释却又那么模糊。老师告诉我,快乐其实并不遥远;家长告诉我,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同学告诉我,快乐就是扬起嘴角的理由。可是我仍不明白,快乐到底离我有多近多远……‎ 小时候,快乐就是一张闪亮亮的糖纸,那时的我因身体娇弱,时不时的生病,所以糖果一系列零食我都很少接触,只能偷偷望着大衣柜上得糖盒咽口水。可是当我生病喝中药的时候,奶奶总是偷偷的塞给我一块五颜六色的糖果,我吃完糖,就会用水把糖纸洗净,用毛巾搽干,仔细地用手抚平,小心翼翼地加到我最喜爱的小人书中,望着书中夹着的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糖纸,那种感觉好快乐……‎ 长大后,快乐就是一张满分试卷。我越来越大了,可是家长越来越忙,一家人难得在一起吃饭。记得有一次,我英语考试拿了100分,欣喜地跑回家,把试卷给妈妈看,妈妈高兴得不得了,急 忙把爸爸叫回家中,那一晚父母做了许多拿手的好菜,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家。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了开心的笑容,那种感觉好快乐……现在的我面临中考的挑战,突如其来的压力使我不由得有些惊慌失措,可是当我转过身来却发现,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老师、同学、家长他们都在身边陪伴我,用爱和力量胡作了翅膀,让我能飞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我自己的梦想。我想说,现在的我很快乐!‎ 快乐是一道虹,阳光下,五彩的糖纸折射出奇幻的光;快乐是一道桥,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我们手牵手,共同成长。微笑吧,即使我们看不完所有美丽的风景,也要留下夏花般灿烂的表情,请放下所有假装出的骄傲与坚强,给自己的心房打开一扇天窗。回忆当初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快乐就在你身边,那么近,触手可及。‎ 原来快乐就这么简单。‎ ‎【点评】【例文点评】小作者选取成长中的一个个小场景,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写作思路很新,由小时候到长大后一个个快乐的片段,使文章的主体部分丰满和充实,在文章的结尾写到"请放下所有假装出的骄傲与坚强,给自己的心房打开一扇天窗",语句简单质朴,却哲理深刻,思想性极强。‎ 238‎ 23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