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唐雎不辱使命 (17)_鲁教版
22 唐雎不辱使命 新课导入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 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美国记者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 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回答道: “提起这支笔啊,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 位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 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请同学们想想,美 国记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周总理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章,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2.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 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 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重点) 学习目标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 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分为12策,33 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的斗争及其 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 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还有《国 事》《国策》《长书》等名称,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整理, 定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作品简介 我国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 语》《战国策》《三国志》。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 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例如:《春秋》 《左传》《资治通鉴》。 知识备查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人物为纲, 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 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 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 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例如:《史记》《汉书》。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版),标题是后人加的。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 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易地” 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 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 秦国之间的矛盾。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 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秦国的原因。 •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表现出他 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 第三部分(4):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认错。这是 故事的结局。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课文解读 jū 即秦始皇嬴政,当时 他还没有称皇帝。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 现在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 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交换。 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 使于秦。 给予恩惠。 即使这样。然, 代词,这样。 介词,从 死去的国君。 不。 于是。 动词,派遣。 动词,出使。 介词,到。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 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对……说。 用。 表疑问语气,相 当于“呢”。 况且。 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 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凭借。 通“措”,安放。 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 领土。广,扩充。 违抗我。逆,违背。 者,助词,起增强音 节的作用,可不译。 是轻视我吗?轻,轻 视,小看。与,疑问 语气助词。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像(您说的)这样。若,像。 是,代词,指秦王的话。 守护。 难道、何况。 只,仅仅。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 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fú 盛怒的样子。 相当于“先生”,古 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听说。 从来没有。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 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光脚。 撞。guān xiǎn qiāng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yōng 平庸无能的人。 guī jìn gǎo 这里指有才能、 有胆识的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通“苍”。 吉凶的征兆。休, 吉祥。祲,不祥。 (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 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他们三人,刺杀秦王。 如果。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 是动词,穿丧服。 这样。 拔。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 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 变了脸色。 挠,屈服。 náo yù 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 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 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 道歉。 明白,懂得。 只。 因为。 ◆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 仓鹰击于殿上( ) 通“悦”,高兴、愉快 通“措”,安放 通“苍”,青色 ◆古今异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虽然,受地于先王 非若是也 岂直五百里哉 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简单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古义:只,仅仅 今义:不弯曲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或凋落 ◆一词多义 使 于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受地于先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派遣 派遣 从 到 出使 以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用 凭借 把 徒 亦免冠徒显( ) 徒以有先生也( ) 空,引申为光着 只,仅仅 者 以君为长者(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的人 ……的原因 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 的,结构助词 不译,用于主谓 怒 秦王怫然怒( ) 怀怒未发( ) 生气,发怒 愤怒 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夫 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读( ) 成年男人 fú,句首发语词,无义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若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 1、试体会“弗敢易”在语气上的表达效果。 安陵君这句话言辞委婉,充分体现了说话技巧,于委婉 中透出坚决的态度,绝不卑躬屈膝。显示了作为小国国君那 种不卑不亢的君王风度。 【第一部分(1)】 2.试分析“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说”引起故事的开端, 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 展起着推动作用。 1.秦王所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 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 “意”来,就会把安陵国和韩、魏一样灭亡。 【第二部分(2、3)】 2.第2段中唐雎过人的胆识是如何展现的? 雎重申“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以“千里”对“五百里”,且用反问句式,更为坚定有力, 不给对方留有余地。应答沉着,针锋相对,显示出唐雎过 人的胆识。 3.唐雎在第一回合中是如何与秦王较量的? 秦王软硬兼施,企图逼迫唐雎答应“易地”要求,唐雎 洞若观火,识破秦王“易地”骗局,以“受地于先王”的理 由断然拒绝。其话分三层意思:一是向秦王表明安陵君没有 轻视秦王的意思,不给他以借口。二是重申“不易地”的理 由,原则性很强。三是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就是再多的土 地都不换,实际上是揭穿了秦王的阴谋。这种尖锐的对立, 势必促使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4.在第二个回合的争锋相对中,唐雎是怎样表现的? 唐雎首先用一组语势强烈的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 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 暗示自己会效仿三个勇士,打击秦王的气焰。 接着唐雎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以“二人” 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秦王一点喘息的 机会,气氛紧张到极点。“挺剑而起”是秦王始料不及的, 唐雎将威胁付诸行动,于是秦王的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了。 5.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的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这三人都是“士之怒”的例子,与秦王的“天子之怒” 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其作用是唐雎借此表明自己的严正 立场,并为下文“挺剑而起”的行动做了有力的铺垫。 1.第4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极为形象生动地刻画了 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表明专横霸道的秦王其实是色厉内荏、 欺软怕硬的。“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直接道出了唐雎对于安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这话出自骄 傲跋扈的秦王之口,更显示了唐雎的机智勇敢、胆识兼备。 【第三部分(4)】 2.怎样评价秦王的屈服? 秦王的屈服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出唐雎 在保存安陵国这件事情上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秦王能 屈能伸的性格特点。反衬了唐雎勇敢无畏、智勇超群。 2.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 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 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 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 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 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 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 于最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 略去不写。 结构梳理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使秦原因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1.运用对比和衬托,塑造人物形象。 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说——怫然怒——长跪 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 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 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艺术特色 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 的方法,唐雎则出语不凡。 2.对话描写,作用多样。 (1)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体现在第一段。 (2)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 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 (3)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篇幅虽短,却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的故事情节,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 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 展示课本内容。 课后作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