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唐雎不辱使命 (17)_鲁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唐雎不辱使命 (17)_鲁教版

22 唐雎不辱使命 新课导入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 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美国记者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 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回答道: “提起这支笔啊,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 位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 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请同学们想想,美 国记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周总理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章,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2.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 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 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重点) 学习目标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 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分为12策,33 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的斗争及其 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 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还有《国 事》《国策》《长书》等名称,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整理, 定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作品简介 我国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 语》《战国策》《三国志》。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 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例如:《春秋》 《左传》《资治通鉴》。 知识备查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人物为纲, 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 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 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 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例如:《史记》《汉书》。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版),标题是后人加的。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 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易地” 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 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 秦国之间的矛盾。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 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秦国的原因。 •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表现出他 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 第三部分(4):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认错。这是 故事的结局。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课文解读 jū 即秦始皇嬴政,当时 他还没有称皇帝。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 现在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 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交换。 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 使于秦。 给予恩惠。 即使这样。然, 代词,这样。 介词,从 死去的国君。 不。 于是。 动词,派遣。 动词,出使。 介词,到。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 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对……说。 用。 表疑问语气,相 当于“呢”。 况且。 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 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凭借。 通“措”,安放。 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 领土。广,扩充。 违抗我。逆,违背。 者,助词,起增强音 节的作用,可不译。 是轻视我吗?轻,轻 视,小看。与,疑问 语气助词。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像(您说的)这样。若,像。 是,代词,指秦王的话。 守护。 难道、何况。 只,仅仅。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 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fú 盛怒的样子。 相当于“先生”,古 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听说。 从来没有。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 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光脚。 撞。guān xiǎn qiāng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yōng 平庸无能的人。 guī jìn gǎo 这里指有才能、 有胆识的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通“苍”。 吉凶的征兆。休, 吉祥。祲,不祥。 (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 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他们三人,刺杀秦王。 如果。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 是动词,穿丧服。 这样。 拔。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 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 变了脸色。 挠,屈服。 náo yù 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 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 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 道歉。 明白,懂得。 只。 因为。 ◆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 仓鹰击于殿上( ) 通“悦”,高兴、愉快 通“措”,安放 通“苍”,青色 ◆古今异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虽然,受地于先王 非若是也 岂直五百里哉 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简单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古义:只,仅仅 今义:不弯曲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或凋落 ◆一词多义 使 于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受地于先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派遣 派遣 从 到 出使 以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用 凭借 把 徒 亦免冠徒显( ) 徒以有先生也( ) 空,引申为光着 只,仅仅 者 以君为长者(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的人 ……的原因 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 的,结构助词 不译,用于主谓 怒 秦王怫然怒( ) 怀怒未发( ) 生气,发怒 愤怒 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夫 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读( ) 成年男人 fú,句首发语词,无义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若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 1、试体会“弗敢易”在语气上的表达效果。 安陵君这句话言辞委婉,充分体现了说话技巧,于委婉 中透出坚决的态度,绝不卑躬屈膝。显示了作为小国国君那 种不卑不亢的君王风度。 【第一部分(1)】 2.试分析“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说”引起故事的开端, 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 展起着推动作用。 1.秦王所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 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 “意”来,就会把安陵国和韩、魏一样灭亡。 【第二部分(2、3)】 2.第2段中唐雎过人的胆识是如何展现的? 雎重申“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以“千里”对“五百里”,且用反问句式,更为坚定有力, 不给对方留有余地。应答沉着,针锋相对,显示出唐雎过 人的胆识。 3.唐雎在第一回合中是如何与秦王较量的? 秦王软硬兼施,企图逼迫唐雎答应“易地”要求,唐雎 洞若观火,识破秦王“易地”骗局,以“受地于先王”的理 由断然拒绝。其话分三层意思:一是向秦王表明安陵君没有 轻视秦王的意思,不给他以借口。二是重申“不易地”的理 由,原则性很强。三是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就是再多的土 地都不换,实际上是揭穿了秦王的阴谋。这种尖锐的对立, 势必促使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4.在第二个回合的争锋相对中,唐雎是怎样表现的? 唐雎首先用一组语势强烈的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 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 暗示自己会效仿三个勇士,打击秦王的气焰。 接着唐雎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以“二人” 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秦王一点喘息的 机会,气氛紧张到极点。“挺剑而起”是秦王始料不及的, 唐雎将威胁付诸行动,于是秦王的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了。 5.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的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这三人都是“士之怒”的例子,与秦王的“天子之怒” 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其作用是唐雎借此表明自己的严正 立场,并为下文“挺剑而起”的行动做了有力的铺垫。 1.第4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极为形象生动地刻画了 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表明专横霸道的秦王其实是色厉内荏、 欺软怕硬的。“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直接道出了唐雎对于安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这话出自骄 傲跋扈的秦王之口,更显示了唐雎的机智勇敢、胆识兼备。 【第三部分(4)】 2.怎样评价秦王的屈服? 秦王的屈服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出唐雎 在保存安陵国这件事情上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秦王能 屈能伸的性格特点。反衬了唐雎勇敢无畏、智勇超群。 2.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 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 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 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 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 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 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 于最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 略去不写。 结构梳理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使秦原因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1.运用对比和衬托,塑造人物形象。 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说——怫然怒——长跪 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 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 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艺术特色 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 的方法,唐雎则出语不凡。 2.对话描写,作用多样。 (1)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体现在第一段。 (2)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 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 (3)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篇幅虽短,却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的故事情节,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 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 展示课本内容。 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