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课件《阿里山纪行》 (19)_苏教版(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阿里山纪行》 (19)_苏教版(2016)

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台湾最负胜名的风景区——阿里山由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阿里山风景区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 学习目标1.欣赏如画的阿里山风光。2.学会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3.品读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圈出文中生字词。2.给课文划分层次,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风靡()秘鲁()堪称()山岚()一泓()鱼鳖()谛听()静谧()幢顶()红桧()巨创()雄踞()给下列红字注音mǐlándìjùbiēmìhóngchuángkānguìchuāngbì 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接风洗尘:风靡一时:庞然大物:无可匹敌: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没有东西能与之相称。 理解课题——阿里山纪行纪行是记载旅行时见闻的文字图画。阿里山纪行就是记载了在阿里山旅行时的见闻。 层次:欢聚——游山——下山——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嘉义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进山—下山(时间顺序)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第1段第2段~第9段第10段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然后改乘()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台北的松山机场嘉义森林小火车阿里山站林区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神木 作者依次看到了哪些景色?请结合课文,用“修饰性的词语+名词”的短语的格式概括出景物的名称。1.古式的火车2.清澈的水潭3.静谧的森林4.厚密的青苔5.无边的林海6.神奇的神木这种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边走边看,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作方法叫做“移步换景”。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把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能把线索交代得很清楚,又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古式的火车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二、再读课文,品读美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请用一个词概括阿里山给你留下的印象?阿里山的风光________________美如画 2.本文的语言写得非常优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再次细读课文,和本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然后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用“我最喜欢的是_______,因为_______。”的句式谈一谈。(提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例:我最喜欢的是第4自然段的“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清澈透亮的特征,读起来清亮,空灵。 (1)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鲜明的节奏。(2)拟声美:用语言来摹拟各种各样的声音。(3)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同样能产生美感;有时妙用助词,也可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咣当咣当”模拟小火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思古幽情”,既形象又具有音乐美。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音乐美——4个关键点 (4)修辞美:恰当的修辞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情韵美一、融情于景二、托物寄情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把“神木”作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的象征,推而广之,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激发作者的爱国之情。“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来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采用反复手法,运用富有音乐美的文字,强调其宁静。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显示了情韵美。 探究1:“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会有哪些认识和感受?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置身阿里山,就会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 探究2: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人和台湾人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末段又用歌来结束。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以歌作兴,以歌作结,一线贯通,首尾呼应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为下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探究3:说到神木,文中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在。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对阿里山景物的描写中透露了他对阿里山怎样的感情?作者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中心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就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