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下语文教案 《土地的誓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七下语文教案 《土地的誓言》

‎7.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2.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4课时)‎ 一、激情导入:‎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 6‎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 端木蕻良     炽痛     胸膛    喷涌     泛滥      白桦林      嗥鸣 ‎ ‎  山涧     斑斓      碾        丰饶       污秽      谰语     怪诞  ‎ ‎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镐头 ‎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 五、整体感知:‎ ‎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 ‎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 6‎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段。‎ 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 小组讨论: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 ‎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 6‎ ‎3.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 ‎4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归纳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三、拓展延伸:‎ 交流学完本文后的感想?写一篇歌颂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6‎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练》二三四。‎ 教后反思:‎ 6‎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