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24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24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            ‎ 第24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最新考纲 高频考点 核心素养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稳态及调节机制 ‎1.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间通过物质交换实现稳态 ‎2.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结合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稳定的实例得出结论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 ‎1.体液与内环境 ‎2.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3.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 二、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2.判断下列①~⑩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水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胃蛋白酶 ⑧抗体 ⑨血浆蛋白 ‎⑩胰淀粉酶 上述物质中①⑥因其只能存在于细胞内,不能视作内环境成分;而⑦⑩存在于消化道中,因其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属内环境成分,故②③④⑤⑧⑨属内环境成分。‎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完善下图所示内容:‎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 提示:细胞代谢主要发生于细胞内,其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为细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液体环境,它可将营养物质、O2等送入细胞,并接纳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主要涉及酸碱缓冲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及递质与受体结合等。‎ ‎2.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 × )‎ 提示:尿液不是内环境,细胞液位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也不是内环境。‎ ‎3.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 )‎ 提示:内环境稳定,人体不一定健康,如病毒感染。‎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提示:血浆内有缓冲物质,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 ‎5.因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 × )‎ 提示: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6.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某些物质经静脉端进入血浆。( √ )‎ ‎7.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 )‎ ‎8.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 ‎9.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 )‎ ‎10.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 )‎ ‎1.(必修3P3“相关信息”改编)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是“血泡”。分析二者成分:‎ 水泡:主要成分是组织液。‎ 血泡: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还含有血细胞。‎ ‎2.(必修3P5“旁栏思考题”改编)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 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及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 下面三幅图为体液或内环境组成及调节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先根据D两端均为单向箭头,确认D为淋巴,它单向来自[B]组织液,单向汇入[A]血浆;图中[B]一方面可与A进行双向物质交换,另一方面可与[C]细胞内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图中a、b、c分别为B与C、A与B及B与D间间隔的“屏障”,则a、b、c依次为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填结构名称);D需经d过程注入A,则d过程表示淋巴循环,D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与A汇合。‎ ‎(2)图乙中a液、b液、c液、d液依次对应图甲中的A、D、B、C。组织水肿是指c液液体积聚。长期蛋白质营养供应不足会导致a液渗透压下降。‎ ‎ (3)图丙表示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A、B是相应调节系统,A、B分别为免疫调节、体液调节。‎ ‎●考向突破 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2020·江西联考)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体液①含有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 B.②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都可存在于血浆中,A项正确;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项错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细胞外液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引起内环境pH发生剧烈变化,C项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项错误。‎ ‎2.(2020·山东牟平月考)下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会导致③的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的场所扩散到②,至少要穿越3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它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 解析:细胞外Na+的含量高于细胞内,细胞内K+的含量高于细胞外。表中数据显示④中含较少的Na+,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所以④属于细胞内液;①中Na+含量高,K+含量低,据此可判断①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所以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液增多;肝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CO2扩散到血浆中,要穿过2层线粒体膜、1层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共5层磷脂双分子层;③(组织液)与④(细胞内液)隔有细胞膜,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2020·江西上饶中学高三开学检测)下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X细胞的内环境由①②③共同构成 B.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C.③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多 D.①②③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组织液,②为淋巴,③为血浆。其中X细胞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即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血浆渗透压较高,通过神经调节,会使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水盐平衡;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 整合提升 ‎1.巧判四种体液的名称 ‎(1)模式图中,根据结构特点区分 c.A端若为动脉端,则A处氧气浓度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2)概念图中,根据箭头方向区分 ‎①双向箭头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 ‎②只有单方向箭头的是淋巴,据此判断:‎ a.形成淋巴(指向淋巴)的是组织液。‎ b.淋巴流向(淋巴指向)的是血浆。‎ ‎2.内环境成分分析 一看— 二看—是否是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 三看— 四看— 排除上述成分,其余均为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考点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6.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深挖教材】 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 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1.(必修3P9思考与讨论T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降低,带来的后果是内环境中的水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2.(必修3P9思考与讨论T3)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所以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3.(必修3P9与社会联系)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大,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黏膜病变;室内空气对外界几乎隔绝,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考向突破1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2020·河北邯郸成安一中月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大量出汗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 D.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解析:Na+‎ 主要位于细胞外液,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正确;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正常人剧烈运动后,乳酸进入血液,经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C正确;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2.(2020·江西瑞昌二中高三月考)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考向突破2 内环境稳态失调 ‎3.(2020·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月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哪一项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 C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解析:‎ 由于空调房间温度较低,使汗腺毛孔收缩,影响排汗等生理过程,同时与外界有较大温差,会引起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O2浓度较低,使大脑等组织细胞缺氧,提供的能量减少,而出现头昏乏力等症状。人屏住呼吸时,不与外界环境发生气体交换,从而使CO2大量积累在血浆中,刺激呼吸中枢,进而使呼吸加快,但它不是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由于外界温度过高,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会使人体代谢紊乱,从而引起“中暑”。‎ ‎4.(2020·湖北七市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都会减弱 B.缺水时,人体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C.长期缺少食物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D.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因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 解析: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某些代谢活动会加强,A错误;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导致尿量减少,B错误;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使血浆中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5.(2020·天津市模考)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①④⑥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图中的③‎ B.若某人患肾炎疾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⑥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③和⑦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⑥‎ 解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③是红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壁,⑥是组织液,⑦是组织细胞,①④⑥为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导致③红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某人患肾炎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更多流向组织液,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图中③和⑦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⑥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 ‎1.内环境特点的3个方面 ‎(1)主要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内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 ‎(2)理化性质: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3)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的5个重点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特征: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血液≠血浆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1)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 ‎(2)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 内环境≠体内液体 ‎(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1.(2019·全国卷Ⅲ)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解析: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2.(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选项正确;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选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选项正确;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3.(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项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可以在相关激素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升高,B项正确。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由于机体与外界温差大,其散热量仍大于炎热环境,C项错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不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无抗利尿激素的受体,D项错误。‎ ‎4.(2015·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输入动物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正确;由于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组织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外液的增加量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 ‎5.(2014·新课标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A项错误;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B项正确;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项正确;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D项正确。‎ ‎6.(2017·全国卷Ⅰ)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较多,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增多,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