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课时20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作业)
课时规范练20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 1.(2019新疆三模,25)《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 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 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 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2.(2019云南二模,25)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 A.盐场生产实行分工协作 B.盐业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C.盐业生产开始使用机械 D.官营制盐业的技艺高超 3.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骎骎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 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4.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后,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5.(2019山东济南二模,27)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6.(2019河南新乡三模,24)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7.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了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8.(2019四川乐山三模,2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9.(2019辽宁沈阳三模,26)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10.(2019广西南宁二模,26)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11.(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六校第一次联考,2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2.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冒”,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 ) 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 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 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 二、非选择题 13.(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材料二 明代正德《松江府志》载:“(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14.(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教学质量测评,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部分地区)汉代陶明器分布表 时期 数量 项目 西汉 中期 西汉 晚期 西汉 末、东 汉初 东汉 早中 期 东汉 后期 合计 统计墓葬数量(座) 12 114 115 11 28 280 出土陶明器的墓葬数量(座) 3 72 71 8 21 175 所占比例 25% 63.2% 61.7% 72.7% 75% 62.5% 随葬陶明器的墓葬数量及随葬的明器件数 灶 3座 4件 64座 65件 57座 59件 8座 10件 17座 18件 146座 156件 仓 0 33座 58件 43座 64件 1座 1件 0 77座 123件 井 0 40座 41件 29座 29件 5座 5件 14座 15件 88座 90件 ——摘编自丁利娜《河套地区汉代陶明器与 关中、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 根据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关于汉代陶明器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课时规范练20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及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A 根据材料“‘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可知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手工业经营方式和不同地区经济竞争,故B、C、D三项错误。 2.A 图片信息反映了多人劳动,形成一个工作链,说明当时盐业生产实行分工协作,故A项正确;图中体现的是盐业生产的场面,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图中使用的定滑轮只是生产工具而非机械,故C项错误;图中体现的是盐业生产的流程,无法体现是否官营,也无法说明是否技艺高超,故D项错误。 3.B 材料未提及市场需求对私营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许大郎的经营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到小作坊的规模,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才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规模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4.C 从材料“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不是得益于优良棉种的引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黄道婆传授和推广棉纺织技术,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然自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后,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 5.C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中“家家纺织”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家家纺织”,没有涉及分工是否明确,故D项错误。 6.D 从材料中的“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可以看出,范蠡认为在商品贸易过程中要注意商品的时效性,对于不易保存的商品应当尽快卖掉,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作用,排除A项;范蠡没有主张禁止食物商品进入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秩序问题,排除C项。 7.D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规划标准改变,而不是城市规划混乱,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城市规划秩序的不同主张,没有涉及如何设置城市功能区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的职能问题,且根据史实可知在战国时期,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错误;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管子作为战国时期的人物,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D项正确。 8.B 材料主要涉及中国与古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的因地制宜,没有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故C项错误;古罗马人织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纺织品,主要是由于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故D项错误。 9.C 根据材料“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可知,唐朝时对外贸易发达,政府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C项正确;政府在城内划出蕃坊,可以“列肆而市”,并不会妨碍普通居民区的坊市制度,故A项错误;蕃商受到了政府的管理,不会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故B项错误;从“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可知,蕃商可能会与本土公民因风俗不同而引起矛盾,故D项错误。 10.A 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由此加快,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而不是“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但货币仍发挥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交引”“券”“契约文书”是信用中介物,并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 11.C 材料“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说明海外贸易的地方有两处,当时的开放是极其有限的,并非“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部分地区与外国的交往和联系,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故C项正确;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非“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 12.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尚未有清晰的维护海权意识,故A项错误;“海禁”政策自明朝即已出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可知“海禁”主要针对国内的商、渔人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严防人民出海与反清人士勾结,故D项正确。 13.参考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表明归属,兼具广告宣传功能);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的提升;政府一定程度的管理与保护。 (2)表现: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 14.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 阐述:表格显示西汉中期河套地区出现极少数陶明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东汉早中期数量开始急速衰减,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套地区在中国西北部,西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得以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此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使陶明器数量增加;东汉时期,随着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的洛阳,中原瓷器生产相对突出,河套地区的陶明器数量有所下降或发展缓慢。 示例二 论题:西汉中后期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变化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 阐述: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稳定、经济发展,这对陶瓷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经济角度来看, 汉武帝时期开辟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而且陆上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促进了西北地区手工业品的生产;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独尊,思想“大一统”巩固了政治“大一统”,也为西北包括河套地区的陶瓷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解析:“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部分地区)汉代陶明器分布表”中主要记录了出土的汉代陶明器的数据,因此首先可以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本身进行研究,其次可以结合汉代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研究,然后以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说明即可。如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来看,可以以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作为一个观点来论述,通过材料中的数据和政治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来进行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