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1.“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礼失而求诸野”。这反映了春秋战国 A. 学术下移 B. 文化普及 C. 百家争鸣 D. 礼崩乐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说明学术由官府向民间转移,A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学术的转移,并不是文化普及,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百家争鸣思想,C错误。礼崩乐坏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先秦诸子“因应时代的变局,而表现出至少三种不同的思想立场:第一,对崩溃中的旧制度与传统保有孺慕之情,……第二,在承认现状的前提上,为新制度催生;……第三,厌弃人为制度……”,第二种思想立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家思想主张与时俱进,建立中央集权,“在承认现状的前提上,为新制度催生”体现出这种思想,D正确。孔子思想具有维护传统等级制度特点,A错误。老子思想属于消极避世,B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思想,C错误。 【点睛】其他思想流派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道家(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子)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一思想出自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体现出与世无争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B正确。儒家思想主张“仁”和“礼”思想,A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思想,C错误。D主张依法治国思想。 4.“君子”一词习见于先秦典籍,然其涵义或指诸侯,或指国君之子或贵族,……多指社会地位而言。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以“君子”指德行高洁之士,鼓励学生修德以取位,成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这体现了孔子 A. 蔑视权贵与礼教 B. 对文化传统的因袭与创造 C. 开创文化新格局 D. 积极倡导社会等级的变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说明孔子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因袭与创造,B正确。孔子思想有维护传统制度特点,A错误。孔子时代并不是文化新格局,C错误。孔子极力维护社会等级制度,D错误。 【点睛】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5.孟子把“礼”和人性联系起来,认为人固有的恭敬之心就是“礼”之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孟子 A. 完全继承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B. 主张实行“仁政”,以礼乐教化百姓 C. 为论证礼乐制度的合理性提供新途径 D. 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孟子的““礼”和人性联系起来”思想并不是完全继承孔子的思想,A错误。“仁政”主要是民本思想,不是礼乐教化百姓,B错误。孟子的新思想显然是为论证礼乐制度的合理性提供新途径,C正确。D是朱熹的思想特点。 6.先秦诸子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B.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答案】D 【解析】 【详解】“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故D项正确。“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属于法家变法思想,A错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批判君主思想,B错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C错误。 7.董仲舒建议,在京师兴太学,置明师,培养人才,以选拔官吏。他的建议 A.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C. 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董仲舒创立新儒学,设立太学培养儒家思想人才,主要是适用汉代中央集权的需要,B正确。董仲舒的目的不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A错误。董仲舒思想并不是背离先秦思想,C错误。科举制度创立是隋唐时期,D错误。 【点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8.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里寓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相信经义可以作为实际政治措施的指导原则。如《尚书•禹贡》篇可供治河,《洪范》篇可察时变,《诗》三百可当谏书,因崇奉孔子之故,国有大疑,每引《春秋》为决断。这表明今文经学家注重 A. 学以致用 B. 维护传统 C. 援儒入法 D. 训诂考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相信经义可以作为实际政治措施的指导原则。”说明今文经学家比较注重学以致用,A正确。维护传统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援儒入法不符合材料中经世致用思想,C错误。D中训诂考据不是今文经学家研究的重点,排除。 9.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据此可知,董仲舒的主张 A. 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思想 B. 意在树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 有利于提升民众文化素养 D. 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说明“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有利于民众文化素养的提升,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董仲舒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思想,A错误。材料中董仲舒的目的是教化百姓,B错误。董仲舒教育思想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没有直接联系,D错误。 【点睛】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就给儒家学说增添了神学的色彩。因此“天人感应”学说既能神化皇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暴政。 10.北宋时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这体现了 A. 他们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B.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周易》成为理学的基础学说 D. “天人合一”思想的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理学提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体现出理学中“理”的思想,说明周敦颐等人思想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A正确。材料并不是论述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冲击,B错误。理学的基础学说并不是《周易》,C错误。“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与理学思想不符合。D错误。 11.宋代理学家中卓然自成一家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者首推朱熹。朱子集大成的历史地位,主要来自于他 A. 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B. 融合佛教、道教哲学思想 C. 完成理学体系,确立儒学方向 D. 推动私人讲学书院的复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创立理学思想完成了理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理学成为哲学官方哲学,C正确。理学思想体系形成并不是因为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错误。B是理学思想形成内容。D中书院复兴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12.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谈“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表明王阳明 A. 否认天理存在 B. 认为人性本恶 C. 倡导知先行后 D. 重视道德修养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善的念克倒”“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说明王阳明思想含有道德修养训练的成分,D正确。王阳明属于心学,属于理学分支,A正确。人性本恶不是王阳明思想主张,B错误。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不是知先行后,C错误。 13.顾炎武指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这一主张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 佛教、道教冲击下,儒学危机 B. 商品经济发展,逐利观念盛行 C. 理学脱离现实,明末文风空疏 D. 专制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顾炎武治学思想是经世致用,主要是针对理学空谈实际,脱离现实的思想特点提出,C正确。A是理学思想形成原因。材料中论述的是治学思想,不是经济问题,B错误。D项属于政治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他们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他们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没有跳出封建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14.在汉代官修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则为15.89%,清代官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程朱理学不断强化 B. 史官思想逐渐僵化 C. 思想控制更加严密 D. 专制主义日趋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忠观念”是儒家思想君臣观思想体现,材料中“忠观念”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实质上体现出专制主义日趋加强,D正确。程朱理学的不断强化属于现象,不是本质,A错误。史官思想逐渐僵化不符合史实,B错误。思想控制还是为政治服务,C错误。 15.经明神宗御批,李贽被以“敢倡乱德,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这主要是因为李贽 A. 引起保守势力的不满 B. 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 C.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D. 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贽批判孔子,对传统儒家思想予以批判,显然挑战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威胁专制社会统治,B正确。李贽的思想并不是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A错误。李贽质疑孔子的权威性并不是引起材料现象原因,C错误。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并不是材料现象原因,D错误。 16.康熙通过传教士的介绍,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他认为:“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这表明康熙皇帝 A.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 B. 不支持中西文化交流 C. 正确认识中西科技关系 D. 仍维护天朝上国威严 【答案】D 【解析】 【详解】康熙帝认为西方的科技发明仍然来源于中国,受到传统天朝上国思想影响,D正确。才了不能说明康熙帝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康熙帝不支持西方的科技,B错误。康熙帝没有正确认识到中西可科学技术的关系,C错误。 17.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对比四大发明在中国的作用,这一论断启发我们关注 A. 中西社会条件 B. 西方发展阶段 C. 君主专制强化 D. 意识形态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方社会利用中国的四大发明完成了社会转型,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在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显然是中西社会环境导致,因此马克思的意思是说要关注中西社会条件,A错误。材料中马克思的意思不是关注西方发展阶段,B错误。也不是关注中国的君主专制和意识形态问题,故C和D项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科技素称发达,但不是一直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仍属于传统科技,而且以总结性为主,发展停滞;西方此时则是近代科技的兴起,以创新、理论性科技为主。 18.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大一统国家发展推动 B. 书写工具日益创新 C. 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定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一定时期文化和科技,材料中“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由繁到简说明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C正确。大一统推动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书写工具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不是导致材料中书法字体演变的主要因素,排除B和D项。 19.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主张“认识人自己”,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体现人文主义 B. 注重道德与秩序 C. 强调理性至上 D. 对神持否定态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苏格拉底则主张“认识人自己”主张人的理性思考,二者都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发展,A正确。普罗塔哥拉没有强调道德与秩序 ,B错误。理性至上是苏格拉底思想主张,C错误。二者都没有对于神的否定,D错误。 20.苏格拉底每天站在雅典街头和人们讨论,不断地要求人检讨自己所持的各种观念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他教人不要盲目地接受既有的道德或行为的准则,而用自己的理智来重新下判断。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 开启雅典的精神觉醒 B. 认为雅典道德沦丧 C. 推崇理性与思想自由 D. 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开创西方理性主义思维源头,“教人不要盲目地接受既有的道德或行为的准则,而用自己的理智来重新下判断”正是这种理性主义思想体现,C正确。A是智者运动影响。材料没有提及苏格拉底对于雅典道德沦丧的信息,B错误。苏格拉底并不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D错误。 21.14、15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受过教育的商人子弟开始研读古典希腊罗马文学。……希腊罗马文化奠基在城市生活之上,正好与意大利这些因商业而兴起,又较不受封建制度束缚的城市有相似之处,于是恢复古希腊文化精神成为此时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目标。这说明 A. 文艺复兴是古典城市发展的产物 B. 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推动思想解放 C. 文艺复兴的根本目的是复兴古典 D. 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希腊罗马文化奠基在城市生活之上”体现出市民文化生活需要,“恢复古希腊文化精神成为此时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目标”说明市民阶层精神变化推动思想解放运动,B正确。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A错误。文艺复兴根本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C错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并没有形成,D错误。 2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人性开始的。主要代表作品是 A. 《十日谈》 B. 《哈姆雷特》 C. 《君主论》 D. 《论法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家主要是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其中薄伽丘的《十日谈》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人性,A正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作品,主要提倡人性伟大,B错误。《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创作的政治学著作,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论法的精神》是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著作,D错误。 23.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运动是 A. 文艺复兴 B. 地理大发现 C. 宗教改革 D. 近代科学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精英分子,宗教改革则促使下层民众思想得到解放,传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C正确。地理大发现是不属于“人”思想的发现,B错误。近代自然科学不属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运动,D错误。 24.新教发展之初,受到德意志诸侯的普遍支持。这反映了 A. 德国资本主义较为发达 B. 德国统一缘于宗教改革 C. 宗教的发展取决于政治 D. 政治统治借助宗教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方宗教改革提出世俗权力大于教会权力。新教得到德意志诸侯的普遍支持说明西欧政治统治借助宗教文化来推行,D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A错误。德国统一源于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B错误。宗教发展并不是取决于政治,C错误。 25.伏尔泰说,“中国的皇帝、蒙古的大汗、土耳其的苏丹都不能对地位最低微的人说:我禁止你消化、上厕所和思维。在这个意义上,平等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种天然的自然权利。”伏尔泰认为 A. 当时的中国社会平等 B.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C. 法国封建等级最森严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伏尔泰反对人的不平等思想,“平等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种天然的自然权利”体现出天赋人权的思想,B正确。当时中国是封建社会并不是社会平等,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国等级最森严,C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律层面的信息,D错误。 26.法国思想家孔多塞(1743-1794)说:“我将通过原因和事实显示出我所研究的成果,人类在实现其能力的完善上绝无限制,……这种不断完善的进步将挣脱任何想使之停顿的力量,……这种进步只会在速度上或慢或快,但它决不会倒退。”其突出强调的是 A. 民主 B. 科学 C. 理性 D. 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进步会挣脱停顿的力量,进步绝不会倒退,充分体现出进步的作用,D正确。民主\科学和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B和C项错误。 27.正如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环境领域驱逐出去一样,19世纪的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领域驱逐出去了。可见,科技进步 A. 根本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B. 促进思想解放 C. 提升了科学家的社会地位 D. 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都属于近代科学,都对神学进行了重大打击,促进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B正确。A中根本改变说法绝对。C中科学家地位提高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论述的是科技对于思想解放作用。不是经济发展作用,D错误。 28.陈旭麓指出,“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其意在说明 A. 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B. 洋务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 传统纲常礼教的顽固性 D. 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应该是近代工业化文明,材料“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显然是在强调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性,D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文明多样性和统一性,A错误。材料并不是论述洋务运动兴起原因,B错误。传统纲常礼教的顽固性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29.19世纪70年代,若干敏锐的人们已经看出:西人“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反映当时的国人 A. 认为西方的军事实力取决于教育 B. 意识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宣告破产 C. 民主意识觉醒,维新思潮兴起 D. 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 【答案】D 【解析】 【详解】“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说明学校教育和政治制度和器物相比重要性。材料显然是突出国人对于西学认识逐渐由器物扩展到政治和教育领域,D正确。材料并不是认为军事实力取决于教育,A错误。洋务运动破产是19世纪90年代之后,B错误。维新思想主张政治改革,材料中主要涉及教育和政治,C错误。 30.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近代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A. 19世纪40-50年代 B. 19世纪60-90年代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初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符合“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而一袁世凯为首政府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思想,中国近代出现此现状是20世纪初期,D正确。A是新思想萌发时期。B是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时期。C是维新变法时期。 31.20世纪10年代,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其言论可能发表在 A. 《时务报》 B. 《民报》 C. 《新民丛报》 D. 《新青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10年代”“主张废汉字的学者”应该是新文化运动中中主张文学革命论者,倡导白话文,《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D正确。A和C是戊戌变法运动时期报刊。B是辛亥革命时期报刊。 32.提出“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由此可见,孙中山 A. 认为政治革命应先于民族革命 B. 民族主义思想日益成熟 C. 革命思想融铸中西、与时俱进 D. 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之内人人平等”“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以及“五权分立”提出,说明随着时局不断变化,孙中山提出不同的思想主张,体现出孙中山革命思想与时俱进的特点,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先后顺序,A错误。民族主义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B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思想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33.孙中山认为: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孙中山的观点 A. 突出强调民权,却无视国民教育 B. 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获得广泛认同 C. 使得革命派在思想论战中战胜了保皇派 D. 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政治变革的迫切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反映出国人需要民主政治的要求,符合资产阶级对于政治改革需要,D正确。孙中山并不是无视国民教育,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民权思想,B中广泛认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是民权思想体现,并不能使得革命派在思想论战中战胜了保皇派,C错误。 34.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考察时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毛泽东 A. 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B. 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确立中国革命的领袖地位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说明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地位重要性,A正确。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时期,材料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B错误。C是在遵义会议上。D是延安时期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9分。) 35.某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孔学说忠孝,道中庸,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其道可久,其法易行。……” ——梁启超《中国思想史上的儒学统一时代》 建元五年(前136年)复置五经博士。公孙弘以治《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而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五经立为官学,民间不禁讲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从儒家角度来看,汉代以来,作为中国本土主流思想的儒学发展出现了某种中断,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家学说的复兴,同时也是中国本土主流传统的复兴。宋明理学道统说的意义就在此。 ——陈来《宋明理学:为往圣继绝学》 梨洲(黄宗羲)贵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说明。 要求:1.主题明确。2.运用材料说明的基础上,可自行添加不超过两个论据(也可不加)。3.表述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主题:儒学长期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说明:儒学自身因素:学说本身有利于专制统治。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的变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未突破传统儒学范畴,不能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 政治因素:自汉以来统治者的推崇。 教育因素:自汉以来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的影响。 示例二:主题:儒学的发展历程。 说明:先秦:儒家思想产生、发展,虽在当时未被采用,但其思想特质却 两汉:儒学政治化,成为官方推崇的统治思想。 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宋朝: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形成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体系,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出现要求反对暴君政治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于提取的观点分析论证。比如本题可以基于材料表格信息从“儒学长期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或者从“儒学的发展历程”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前者可以从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儒学自身因素思考回答。后者可以结合儒学发展历程从汉代、唐朝、宋代以及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思考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这个社会大动荡、大分化的时代,人文主义者作为中世纪所未曾见过的一群新人,随着新兴资产阶级而出现。他们大都出身于市民阶级,虽然本身并不一定经营工商业,但他们是靠着资本主义交往方式而生存的,……他们挣脱了行会和各种等级共同体的束缚,凭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争得荣誉,追求功业。这些人文主义者当时多在宫廷、政府任职或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不以侍奉一个主人为局限,而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准则。 在佛罗伦萨,就连驴夫也会吟诵但丁的诗句。1378年梳毛工人起义时,一位鼓励者这样说道:“不要上当,以为他们祖先的古老血统会使他们比我们高贵;因为所有人类都出于同一祖先,都是同样古老;而大自然也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一个模样。……由于贫富不同才使我们有贵贱之分。” ——《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1)指出两则材料所述事件的思想内涵。 (2)概括两则材料所述事件的影响。 【答案】(1)自由,平等,否定教会权威,号召思想解放。 (2)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要求: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期无产者的要求。推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打击天主教会统治。不断丰富人文主义内涵。推动欧洲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挣脱了行会和各种等级共同体的束缚,凭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争得荣誉”“贫富不同才使我们有贵贱之分”以及材料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的信息从自由,平等,否定教会权威以及思想解放等角度思考回答。 (2)材料一论述的事件是文艺复兴,材料二论述的事件是宗教改革。结合连个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从阶级利益、民族文化、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注意把握一条主线、三个重点。 一条主线就是“人”,要把握“人”在各个时期的地位变化,各个时期对“人”的道德素养的追求,各个时期人们为达到对“人”的追求而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活动。 三个重点:一是通过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明确人文精神的起源;二是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作品的理解,认识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三是通过对启蒙思想家观点或作品的把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启蒙运动先驱是如何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孙中山不断对他的民权主义做各种说明补充。其中重要的是提出了“五权宪法”原则。所谓“五权”就是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其实质是分权制。 另一重要的理论是“权”“能”分开。他主张把权(“政权”)能(“治权”)分开。“政治之中,包含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在孙中山的设想中,人民有“政权”(“权”) ,可以选举、罢免官员,创制、复决法律,政府有“治权”(“能”),具有高度的行政效率和专长,以服务于人民。这样“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自由平等早就有了,白屋可出公卿,布衣可至将相,不像欧洲封建世袭制那样严格。“欧洲人民在两三百年前的革命都是集中到自由平等两件事,中国人向来不懂什么是争平等自由,当中原因就是中国的专制和欧洲比较实在没有那样厉害。”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分析孟德斯鸠与孙中山关于政治权力主张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的民权主义思想。 【答案】(1)同:反对专制制度;主张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强调法律的作用。 异:强调增强人民权力(人民主权),参与监督政府。政府职能目标:服务于人民。 (2)孙中山继承了西方三权分立原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创新了“五权宪法”,为保障政治民主提供制度设计,具有进步性。但是对专制制度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其思想不能付诸实践。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一“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以及材料二““五权”就是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其实质是分权”的信息从反对专制、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以及强调法律的作用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从人民主权、监督政府以及政府职能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二“孙中山不断对他的民权主义做各种说明补充。其中重要的是提出了“五权宪法”原则”“理论是“权”“能”分开”的信息从“五权宪法”提出进行性以及对于专制制度认识不清到时不能付出实践。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