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一轮二轮重点知识专题整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历史复习一轮二轮重点知识专题整理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 ‎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 ‎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前771年 ‎1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对象:王族(分封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 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 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 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 东周(前770—前221年)‎ 春秋和战国 总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 社会转型:(1)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出;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2)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新型地主阶级兴起,各诸侯国的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制度: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 ‎●行政权力:宗法世袭(贵族垄断)→流动官僚、选贤任能 ‎●文化学术:学在官府、贵族→私学、民间(百家争鸣)‎ 经 济:土地国有(井田制)→土地私有 ‎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67‎ 阶 段 朝代 表 现 中 央 地 方 全面确立 秦朝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1、 皇帝制度:‎ 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 权力: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任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①组成:‎ 丞相:负责政务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②作用:三公在 ②作用:‎ 三公在地位、职权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特点:郡守、县令和县长都由皇帝任命。‎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巩固 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汉武帝重用身边地位低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1、汉朝初年地方实行郡县、封国并存的制度。封国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内容:1、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尚书省(负责执行)(口诀:中决门审尚书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影响:1、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 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大的权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加强 宋朝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和财权。‎ 军事:收精兵——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控财权——派转运使管理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影响: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进去了中央集权,但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 67‎ 新发展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 空前强化 明朝 废除宰相制度:‎ 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内容: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政务,对皇帝负责。‎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 实行内阁制:‎ 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由明太祖决断,事务繁忙。‎ 过程: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内阁由此形成。‎ ‎3、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 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 无 清朝 ‎1、康熙帝设南书房 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 ‎2、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①原因: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使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②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一人裁决。‎ ‎ ③作用: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 峰。‎ 康熙维护祖国统一的措施:‎ 1、 平定三番 2、 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 平定准葛尔丹叛乱 4、 抗击沙俄,1689年《尼布楚条约》,第一次用“中国”名称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日益收归中央。‎ ‎ ‎ ‎ ‎ 小常识:按照史料的价值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或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和诠释。‎ 67‎ ‎ ‎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阶段 过 程 古 代 农 业 早期农业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石刀、石斧、耒耜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世界上最早)‎ 商、周 少量青铜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工具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东汉时,推广至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犁耕已相当完善,并一直为后世沿用。‎ 耕作技术 1、 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 ‎ ‎2、西汉的代田法 农业灌溉 ‎1、战国时秦国修的都江堰、郑国渠;汉朝时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曹魏时期出现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和农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封建政府扶植小农经济的原因:小农经济是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兵源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直接关系的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总结: ①.古代中国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②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发展历程: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得到发展;‎ ‎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日益瓦解,但仍占优势地位 ‎ ③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复存在。。‎ 官营手工业(‎ 冶金业 ‎1、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发达;(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周时期三星堆青铜礼器)‎ ‎2、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南北朝的灌钢法 67‎ 古代的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不计成本,技术高,不流通。明中期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1、 商代的原始瓷器 制瓷业 2、 东汉的青瓷 ‎3、北朝的白瓷 4、 隋唐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汝哥定当军官)‎ ‎6、元代的青花瓷 ‎7、明朝的五彩瓷 ‎8、清代的珐琅彩。‎ ‎9、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民间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1、 以丝织为代表,作为副业。‎ ‎2、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家庭消费,剩余一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民营手工业 ‎1、元代的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术。2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2、明中叶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纺织业使用花楼机,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工机户雇佣关系,按日受值)2、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古代商业 重农抑商下的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2、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3、隋唐时,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两宋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5、元代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6、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2、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 67‎ 古代经济的政策 重农抑商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3、积极性:在一定时期(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太祖实行“海禁”;清初,实行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三 古 代 中 国 的 思 想 ‎ 春秋 应运而生 孔子前551 前479) ‎ 政治思想:①礼:“克己复礼”;②仁:“仁者爱人”③中 庸:“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②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学术成果: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被 冷 落: ‎ 因为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感化,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1、百家争鸣原因:(1)经济: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士”‎ 67‎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2、流派代表(1)道家学派:老子、庄子,(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学派:墨子(4)法家学派:韩非子 67‎ ‎3、意义:(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战国 成为蔚然大宗 孟子 荀子 孟子:“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 ‎ 荀子: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性本恶” ‎ 西汉 确立正统地位 董 仲 舒 1)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针对坚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 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 开始独尊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增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处世的道德标准 ‎ 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魏晋 三教并流 无 儒学适应形势的需要,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发展 独尊地位遭到冲击 佛教道教思想的广泛传播 隋唐 三教合一 无 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宋朝 儒学 的新 发展 北宋程颢 程颐 南宋朱熹 二程观点:‎ ‎1)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4)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的观点:‎ 1)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人性与天理一致 ‎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朝 儒学的新发展 陆九渊 王 阳明 陆九渊的观点:‎ 1) 心是万物的本原 2) 天地万物都在吾心 3) 只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真理 王阳明的观点:‎ 1)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明朝后 期 明清之际 自 我 批 判 李 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李贽的观点:‎ 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强调人正当私欲,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 黄宗羲的观点:‎ 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 “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顾炎武的观点:“经世致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天下郡国利病书》 ‎ 唯物论 《读通鉴论》 ‎ 传统 儒学 受到 批判 和挑 战 1) 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 统治者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庄子还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逍遥游》等 韩非子: (1)积极变法革新; (2)以法治国:明法令,严法典;(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三、不同思想:‎ ‎1、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①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强调顺其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②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2、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韩非子: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以法治国”。‎ 67‎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3、对墨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专题四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四 大 发 明 四大发明 ‎ 发 展 ‎ 对 欧 洲 的 影 响 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印刷术 ‎11世纪中叶毕升发明了胶泥 活字印刷术 ‎ 推动了欧洲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数学 ‎1.《九章算术》(东汉):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②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天文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用赤道坐标记录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2)元代郭守敬制造的天文观测工具简仪比欧洲早300年 67‎ 历法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农学与医学成就 类别 书籍 作者(朝代) ‎ 地位 农学 ‎《氾胜之书》‎ 氾胜之(西汉) ‎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 科学著作 ‎《农政全书》介绍了一些外来的农业知识 ‎《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 ‎ ‎《农书》‎ 王祯(元朝) ‎ ‎《农政全书》‎ 徐光启(明朝)‎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东汉) ‎ 奠定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被誉为“万世宝典”‎ ‎《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朝) ‎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文学与艺术 ‎ ‎ 脉络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宋词开始反映商品经济特色,反映市民生活)‎ 春秋战国 ‎《诗经》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离骚》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唐诗 唐诗繁荣原因: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②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宋词 宋词产生背景: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明清小说 背景:①经济: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②政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是四大名著 67‎ 绘 画 时期 特点 代表人物及成就 原始社会 萌芽、起源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时期 以人物肖像为主 ‎《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 魏晋 绘画理论有了较大发展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两宋 宫廷画院最活跃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画成就突出 ‎(写意画)‎ 王冕的《墨梅图》、徐渭的《牡丹蕉石图》、郑板桥的《墨兰图》(诗书画印于一体)‎ 汉字 汉字演变:①序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②趋势:由繁到简 京剧 清朝,徽汉合流,兼收其他民间曲调形成新剧种——京剧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⑤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⑥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⑦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⑧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专题五 列 强 侵 华 史 时间 侵略者 背景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商品输出为主 英国 ⑴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⑵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腐败,实行闭关锁国;‎ ⑶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1842年清政府战败,签署《南京条约》(割陪开商)‎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①割香港岛;‎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被迫卷资本主义入世界市场。‎ 67‎ ‎2.导火索: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硝烟 ②赔英2100万两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宁波五处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英国货物关税由双方协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商品输出为主 英法联军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口诀:公开游行)‎ 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3、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口诀天天陪酒)‎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铺,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使侵略势力渗入中国内地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海战 ‎1894-‎ ‎1895‎ 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 ‎1、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主力尚存失去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表现:‎ ‎1、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67‎ 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 ‎2、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3、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八国联侵华 ‎1900-1901‎ 资本输出为主 英法美俄德日意奥 ‎1、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2、导火线:义和团运动 结果: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口诀:钱禁兵馆改拆)‎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做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和参加反帝斗争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7‎ 抗日战争 ‎1931-1945‎ 日本 日本侵华的史实:‎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日本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为“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1941年初 潘家峪 惨案 ‎ ‎“ 七三一部队细菌战 ”。‎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标志:1937.9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2.军事上:‎ 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战略上相互配合。‎ ‎1)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 ‎①1937年秋,制定了 人民战争 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胜利)‎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④中共的作用: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国民政府组织了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的胜利。‎ ‎(2)中国军队国外战场抗战 史实: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 缅甸 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中国 国际地位 得到提高。‎ ‎ ‎ 67‎ 专题六 近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事件 时间 地点 背景 内容结果 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 ‎1851-‎ ‎1864‎ 南京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自然灾害严重 ‎1.兴起标志: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2、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定都天京 ‎4、全盛时期的标志:北伐(孤军深入失败)、西征 5.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6.失败标志:1864年 天京陷落 ‎ ‎7.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1、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土地分配制度和产品平均分配制度 评价:是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空想。‎ ‎2、1859年《资政新篇》。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由于当时形势来实行。‎ 戊戌变法 ‎1895‎ ‎——‎ ‎1898‎ 北京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 ‎1.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从思潮上升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 2. 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11-9.21)‎ ‎ 开始:颁布《定国是诏》 )‎ ‎ 内容:①‎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 ‎1、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67‎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4、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 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破封建统治思想)②经济: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④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传播)但是没提出开国会定宪法 ‎ 3.结果:1898年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 ‎2、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局限:①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②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定差距,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义和团运动 ‎1899—1900‎ 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新政预备立宪 ‎1901‎ ‎——‎ ‎1905‎ 北京 清政府内外交困,为挽救统治危机 新编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科举(1905年),育才新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加速了清政府覆灭,推动了中国近代进程。‎ 辛亥革命 ‎1911‎ 武汉 南京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1、1911.10.10武昌起义 ‎2、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3、1912.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核心: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和责任内阁制。‎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4、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 ‎5、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功,护法运动。‎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显示出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 67‎ 五四运动 ‎1919‎ ‎5月4日 北京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初步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拒签合约 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是新民主革命的开端。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共成立 ‎1921‎ 上海 后转至嘉兴游船 任务是推翻了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 ‎1922‎ 民主革命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符合国情的革命纲领 国民大革命 ‎1924‎ ‎——‎ ‎——‎ ‎1927‎ 珠江到长江 一、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二、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 目的:打到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统一中国。‎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三、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 发动“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意义: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十年对峙 ‎1927‎ ‎——‎ ‎——‎ ‎——‎ ‎1937‎ 农村 ‎1、国民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 ‎2、要挽救革命,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 ‎1、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3、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教训:走城市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1927年10毛泽东创立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5、1931年11,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6、长征(1934-1936):江西瑞金——甘肃会宁 ‎ 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的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结果:1936年10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7、遵义会议(1935年1月)‎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7‎ 解放战争 ‎1945‎ ‎——‎ ‎——‎ ‎1949‎ 全中国 ‎1、抗战结束后,实现和平、民主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2、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3、共产党为争取和平 ‎1、重庆谈判: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和平建国、避免内战、政协会议、保证民权。遗留问题: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2、政协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益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 开始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防御:(1946年夏——1947年6)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8月)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锦州、长春)、淮海(徐州)、平津(北平)三大战役的胜利。歼灭和改变国军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4、 北平和谈:1949年4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5、战争胜利: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自此中国一扫百年屈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专题七 中 国 近 代 的 经 济 类别 事件 时间 地点 背景 内容结果 影响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 东南沿海 ‎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最根本)‎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外国商品倾销、原料掠夺(最直接、主要 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的过程 ‎2、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企业的的产生。‎ 67‎ 经 济 上 的 工 业 化 洋务经济 ‎19世纪60——90‎ 安庆、上海福州天津等地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壮大 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 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军事工业代表: 曾国藩 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 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 天津机器局 。‎ 民用工业代表: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1)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2) 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目的:,弥补军事工业的不足)‎ ‎(3)筹划近代海防,建立三支海军 ‎ ‎(4)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曲 折 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上海 天津 广东南海 ‎①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促使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67‎ 发 展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列强资本输出 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 的限制。‎ ‎③ 清政府的新政客观上刺激民资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短暂的春天 ‎1912—‎ ‎1919‎ ‎①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③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较快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经济基础 迅速萎缩 ‎1919—1927‎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萎缩 较快发展 ‎1927—1936‎ 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 沉重打击 ‎1937—1945‎ ‎①抗日战争爆发 ②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③官僚资本 的压榨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 ‎1946——1949‎ ‎①美国取得在华政治、经济特权。‎ ‎②官僚资本的挤压。‎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后 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开矿办厂、建设银行、修筑铁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重工业)‎ 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阻碍中国民资的发展。‎ ‎ ‎ ‎ 专题八 中 国 近 现 代 的 思 想1‎ ‎ 思 潮 ‎ 背 景 ‎ 时 间 ‎ 阶级派别 代 表 ‎ 主张或活动 特点 ‎ 结果及评价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19世纪40、50‎ 地 主 阶 级 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①林则徐:编译《四洲志》‎ ‎《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一人。‎ ‎②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学习技术层次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起到思想启迪的作用。但是没有实践 67‎ 中体西用 内忧外患 ‎19c ‎60—90‎ 洋务派 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见经济表 见经济表 维新思想 早期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70‎ 资 产 阶 级 早期维新派 王韬 郑观应 ‎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学习制度层次 意义: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晚期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 ‎4、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 ‎19世纪90年代初 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撰写了《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 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的理论宣传维新变法 ‎ 谭嗣同:反封建专制和伦理观,具有民主革命色彩 ‎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67‎ 三民主义 旧 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彻底勾结;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反清斗争高涨 ‎1905‎ 资 产 阶 级 革命派 孙中山 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特点: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反封建不彻底 活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学习制度层次 意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实践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 北洋军阀推行专制统治;孙中山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相继失败,寻找新的革命出路;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帮助;国共准备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1924年 主张: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倡导国民一律平等,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活动:召开国民党一大,国民大革命 实行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国民革命开始 新文化运动 ‎1、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袁世凯尊孔复古 ‎1915年 资产阶级 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4)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兴起标志:1915 上海 《新青年》》‎ 核心:民主和科学 学习思想文化层次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67‎ 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8年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 歌颂十月革命,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李大钊率先举起旗帜,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学习马列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促进中共诞生。‎ ‎ ‎ 专题八 中 国 近 现 代 的 思 想 理论 阶段 时期 著作或会议 思想内容 作用 毛 泽 东 思 萌芽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 67‎ 想 开始形成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指导开辟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论持久战》1938.5《新民主主义论》1940.1《论联合政府》1945.4。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民主改革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做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 为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邓 小 平 理 论 酝酿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开船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 产生 ‎19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国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逐步发展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1982年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7年 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 ‎“南方谈话”‎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各方面工作的“ 三个有利于 ”是非标准。它标志着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67‎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 中共十四大 下一步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7‎ 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中共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新世纪的宣言书。‎ ‎ ‎ ‎ ‎ 专题九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67‎ 近 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 ‎ 历 史 背 景 ‎ ‎ 表 现 ‎ 近代中国 ‎ ‎1、鸦片战争侯,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 ‎2、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3、政府不断推行的各种改革 ‎4、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近代化 1、 洋装;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 洋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西餐馆、‎ 3、 戊戌变法主张断发易服,辛亥革命后强制实行 4、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曾下令废止缠足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平等地位。‎ ‎“左”的思想干扰,经济落后、人口多,底子薄 社会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 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少量的必需品 改革开 放以后 ‎1、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3、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社会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物质生活: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 ‎ 交通工具 铁路建设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 ‎②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的唐胥铁路 ‎③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1909年京张铁路 ‎④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水运 ‎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通讯 电报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67‎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电话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步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 报刊业 ‎1、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革、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1、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斗争 影视事业 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3、1935年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4、《风云儿女》的插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首播,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现 代 两弹一星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3、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式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号“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技术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文学艺术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含义: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教育 ‎1、1977年恢复高考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3、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67‎ 专题十 现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名称 时间 特征 内 容 新 中 国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9‎ 初步确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1) 中心议题:筹备 新中国 的工作。(2)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具有 临时宪法 的性质。‎ ‎(3) )职能 ‎①1949—1954年,代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 ‎②1954年后,作为 统一战线 组织存在,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 和民主监督。‎ 发展 ‎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破坏 文革时期遭到破坏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 ‎(1)文革后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确立 ‎1.确立标志:1954年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地位: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破坏 ‎“文革”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文革后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 目的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依据 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又成立了若干自治区、自治县(旗)‎ 健展 ‎1984年正式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9‎ ‎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67‎ 法制建设 ‎1、通过1954年宪法(见上面)‎ ‎2、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3、全国开展平反工作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 ‎4、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如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我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一国两制 构想 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 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却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 1999年 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 ”‎ ‎1953年12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标志着中国 外交政策的成熟 ‎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4‎ 日内瓦会议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世界五大国 之一的地位参加。‎ ‎1955年 万隆会议 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开创外交新局面 ‎70年代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971 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正常化 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 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67‎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978‎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 67‎ 专题 十一 现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时 期 阶 段 背 景 时间 内 容 影 响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 ‎1952‎ 经济恢复 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1949—1952‎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过渡时期 ‎(1953——1956)‎ 一五计划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53~1957‎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3—1956‎ ‎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即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 十年曲折探索 ‎(1956——1966)‎ 成功探索:‎ ‎ 1956‎ 中共八大 主要任务: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探索失误 ‎1958‎ ‎(1)1958年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总路线的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 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迫害 ② 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 ④ ‎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原因: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国际环境恶略 政策调整 ‎1960‎ ‎—1965‎ ‎(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但是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 67‎ ‎ 文革时期 ‎(1966——1976)‎ 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 文革能取得成就的原因:广大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抓住发展机遇。‎ ‎ 社 ‎ 会 ‎ 主 ‎ 义 ‎ 现 ‎ 代 ‎ 化 ‎ 新 ‎ 时 ‎ 期 ‎(1978年至今)‎ 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北京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 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 农村 长期以来实行人民公社化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 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凤阳、小岗)‎ 2.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3.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作用:克服了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 城市 ‎(1)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产权制度: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国内的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生产力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67‎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 1、 已形成经济特区1980、沿海开放城市1984、沿海开放区1985、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 ‎1988年起,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 ‎ ‎ 专题十二 世 界 政 治1 ‎ 时间 背景 内容 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8-6世纪 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①地理条件优越。‎ ‎②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③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梭 伦 改 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1、颁布“解负令” ;‎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3、改革权力机构: ①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利;②建立“四百人会议” ;③ 公民陪审法庭 ;④废除了严刑峻法,制定一些新法律。‎ ‎4、鼓励农工商业发展 意义: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 ‎1.积极性 ‎(1)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雅典民主只限于占城邦人口一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小国寡民体制下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克里 斯提 尼改 革 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权利;实行陶片放逐法。‎ 意义:基本铲除旧贵族特权,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 克里 改革 公元前5世纪 内容:所有成年公民可担任一切官职;500人会议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为担任官职的公民发方工资;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名称 背景 时间 内容 评价 总评 67‎ 罗马法 习惯法 ‎ 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 特点: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局限: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的利益。‎ ‎1.主要原则 ‎(1)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2)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作用:是罗马统治的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3.对后世的影响 ‎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罗马法作为反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 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公元前5世纪中期 目的:调节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地位: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作用: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的权力,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公民法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世纪 适用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 时间:公元3世纪 背景:1、罗马帝国的扩张使被征服者因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而不满。‎ ‎2、帝国范围的扩大,政治经济活动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地位:逐渐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民法大全 ‎6世纪, ‎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汇编而成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67‎ ‎ ‎ 专题十三 世 界 政 治 2‎ 背景 时间 内容 影响 67‎ 英国君主立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8年关荣革命,因为没有经过流血冲突,所有被称为光荣革命)‎ ‎1‎ ‎6‎ ‎8‎ ‎9年 ‎1、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 内容特点:用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利,国王居于统而不治地位。‎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21年,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3、整体内容:①议会是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②国王统而不治③内阁实际掌握行政大权,但对议会负责④内阁与首相共进退 ‎4、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 ‎ 原因:工业革命作用:‎ ‎1、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为世界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代议制的模式 美国民主共和 美国独立战争 ‎1‎ ‎7‎ ‎8‎ ‎7年 ‎1、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政体。‎ 内容:①联邦制原则: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大于各州,地方有一定自治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三权分立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权,三者体现了分权制衡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2、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展:19世纪50年代中期。‎ 意义:①它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 ②突出了“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没有赋予妇女以平等的政治权利 法国共和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 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 ‎8‎ ‎7‎ ‎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确立法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国。 ‎ 内容:①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 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掌握行政大权有权任命内阁,解散众议院。‎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法国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7‎ 德 君主立宪制 ‎19世纪60、70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1‎ ‎8‎ ‎7‎ ‎1年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内容:皇帝是帝国的最高领导人,掌握国家大权;宰相为内阁长官,由皇帝任命,内阁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它通过的法案由联邦法院和皇帝批准生效。‎ ‎①积极作用: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局限性:具有专制主义色彩,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性。‎ 俄国农奴制改革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威胁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 经济上: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 ‎ ‎ 1‎ ‎8‎ ‎6‎ ‎1‎ ‎①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权 ;‎ ‎②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③强化村社制度 ‎ ‎④城市里废除原有的等级审判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行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公开审判;农村仍按旧制度审判 性质:是沙封建贵族地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1、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思想上: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局限性: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政治上维持沙皇专制,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革命在所难免 67‎ 日本明治维新 ‎1、经济上: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而发展 ‎ ‎2、政治上: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人们的反抗不断 ‎ ‎3、外患:佩里叩关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 ‎4、前提: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 ‎ ‎ ‎1‎ ‎8‎ ‎7‎ ‎1‎ 1、 政治上:废藩置县;废封建身份制度,四民平等,取消 武士特权;(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殖产兴业,引进西方技术 ‚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ƒ 土地私有,允许买卖④ 改革币制,日元成为通行全国的唯一货币 ‎3、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⑥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军队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 ‎4、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内容:实行君主立宪制,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议会权力有限 评价:标志着日本进入民主化进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积极作用:(1)经济: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2)政治: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命运;基本确立了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3)军事上:建立了一只现代化的军队,富国强兵梦得以实现。‎ ‎(4)对外: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 局限性:(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迅速走上了对外侵扩张的道路,给邻国及日本本身带来了重大灾难 67‎ 二 战 后 的 政 治 格 局 ‎1.二战后期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 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 ‎(2)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3)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的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 ‎。‎ ‎1、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开始 ‎2、对峙形成:‎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 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扶植控制西欧1948‎ 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西方经济封锁1949‎ 军事 ‎“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1949‎ ‎“华约”对抗北约1955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德国的分裂(1949年)‎ ‎2朝鲜战争1949-1950;‎ ‎3、越南战争1961-1973‎ ‎4、古巴导弹危机1962‎ ‎5、美苏两国为直接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爆发。‎ 多极化趋势出现 欧 共 体 ‎①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的文化传统 。‎ ‎②近代欧洲国家战争和冲突不断,激起了欧洲人欧洲统一 的强烈愿望。‎ ‎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1‎ ‎9‎ ‎6‎ ‎7年 ‎1、1951年《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 ‎5、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6、1999年,欧元问世 ‎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67‎ 日本崛 起 ‎① 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 ‎ ‎②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③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④ 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⑤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大力帮助日本恢复经济⑥朝前战争的爆发,为日本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 ‎1、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不结盟运动 二战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推动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力的冲击两级格局。‎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1991年 东欧剧变1989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第一个国家是波兰;‎ ‎ 德国的统一1990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 ‎1991年苏联的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 ‎1、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2、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力量、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 ‎5、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6、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的格局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和平与动荡并存 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受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动荡表现:1、1999年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轰炸南斯拉夫; 2、2001年发生“9.11”时件 67‎ 一、 ‎《共产党宣言》‎ 思想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标志: 1848年《 共产党宣言 》发表。‎ 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三、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 社会主义 革命的任务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武装起义:1917年11月, 彼得格勒 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5.国家诞生:191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专题十四 世 界 经 济1 ‎ 新航路开辟 ‎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黄金”热、《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③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路。‎ ‎④政治需求:葡萄牙、西班牙统治者掠夺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⑤思想动力: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条件:①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②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 ‎1500年左右 时间 人物 支持国 开辟的航路 ‎1487年 ‎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非洲 ‎1492年 哥伦布 ‎ 西班牙 欧洲→美洲 ‎1497~1498年 ‎ 达伽马 葡萄牙 欧洲→非洲 好望角→印度 ‎1519~1522年 ‎ 麦哲伦 西班牙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的环球航行 ‎(1)对欧洲 ‎①贸易中心由原来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67‎ 早期殖民扩张 ‎ 新航路开辟 ‎16‎ ‎——‎ ‎18世纪 ‎1荷兰的殖民扩张:17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商业殖民帝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2、英国的殖民扩张: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1600年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 ‎③17世纪中期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改名为纽约。‎ ‎④18世纪通过与法国的七年战争打败法国 ‎⑤18世纪中期,英国形成“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影响 ‎①对世界: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②对殖民国家: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亚非拉: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前提: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进一步发展。‎ ‎2、市场:越来越多的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手工工场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3、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4、资本:殖民掠夺提供了巨额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 ‎ ‎5、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1765—1870‎ 英国到1840‎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2)主要发明:1785年,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完成标志:)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工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3)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4)社会关系:促使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5)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67‎ 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条件: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代议制在欧美主要国家相继确立 ‎2、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19世纪上半期的殖民掠夺。‎ ‎3、市场条件: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技术条件:科技不断积累和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如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英国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俄国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达尔文的进化论 ‎1870——1945‎ ‎(1) 电的广泛使用 ‎ ‎(2)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 化学工业的发展 ‎(4) 钢铁工业的进步 ‎(5)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主要特点:自然科学和生产紧密结合。‎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工业部门: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ƒ生产结构: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④生产组织形式:在重工业和钢铁工业形成了垄断组织⑤世界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 大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主要原因:国民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增长。‎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过度,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4)催化剂: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 ‎1929——1933‎ ‎2.标志: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3.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失业人数猛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收入锐减,濒临破产。‎ ‎4.特点:范围广泛,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 ‎(2)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 ‎ 专题十四 世 界 经 济2‎ 罗斯福新政 ‎(1 )1929—1933年的大危机 ‎(2) )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1933年 ‎1)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货币贬值,管制证券业。‎ ‎(2)调整工业生产: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 ‎(3)调整农业政策: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5)社会立法: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作用:1)使美国经济基本恢复到大危机前的水平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4)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67‎ 战 后 资 本 主 义 的 新 变 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二战后 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1)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 ‎(2)到70年代初,美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 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二战后 ‎1、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2、20世纪60、70年代达到顶峰 ‎3、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作用: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 第三产业兴起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地位: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2)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二战后,美国一大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 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1)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特别是以 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1944‎ 1. 过程:(1)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 ‎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短期贷款) ‎ ‎ (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长期贷款)‎ 积极: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②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 67‎ 美国为主导的资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世界货币体系已难以维系 ‎ ‎(2) 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结果: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 ‎3、内容:(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关贸总协定 ‎1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美国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1947‎ 产生: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性质: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 影响: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 的发展 体系形成:1)三大支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经济支柱。‎ 在此基础上,战 后资本主义世纪经济体系形成 ‎ (2)积极影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化 的 发 展 欧 盟 ‎①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的文化传统 。‎ ‎②近代欧洲国家战争和冲突不断,激起了欧洲人欧洲统一 的强烈愿望。‎ ‎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1967‎ ‎1、1951年《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三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5、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6、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欧洲和日本发展迅猛,实力增强。‎ ‎②‎ ‎1994‎ ‎①1992年,与加拿大、美国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②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①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②促使这三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 67‎ 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发展迅速。‎ ‎1989‎ ‎①1989年,在澳大利亚的倡议下成立。‎ ‎②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 ‎①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成就。②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 原因:①科学技术和绅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④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市场经济制度,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 ‎ ‎(2)机遇 ‎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3)挑战: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一些产业受到冲击。‎ ‎20世纪90年代后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背景: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3)作用 ‎①使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②它努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加入: ‎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 ‎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应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6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1918——1921‎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 积极方面: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方面: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1924‎ ‎(1)农业:实行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斯大林模式 局限性: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压抑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 ‎③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4——1953‎ 方针:(1)优先发展重工业 ‎ ‎(2)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①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③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后期改革 ‎1956——1991‎ 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1956—1964):农业。‎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6——1990):导致1991年苏 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专题十五 世 界 思 想 阶段 事件 背景 时间 内容 意义 67‎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智者学派 ‎(1)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 公元前5世纪 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积极方面:智者学派否定了神等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的作用,对希腊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消极方面: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觉,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苏格拉底 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的城邦制度。‎ 前469‎ 前399‎ ‎①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③重视教育,提出“ 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 ‎ 前427—前347‎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哲学思想——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应 ‎③政治思想——理想国:在《理想国》里把人分三个阶级:护国者;卫国者; 生产者,各尽其责。‎ ‎④教育贡献——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采用对话的形式教学,学术空气轻松。‎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 前384—前322‎ ‎1、哲学: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离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2、政治思想: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 3.生物学:对500多种动植物进行分类、解剖研究 4.逻辑学:至今学术界的权威——三段论 5、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即事物有过度、不及、中间,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态度和方法。 6. 教育学: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 ‎7.精神遗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 文艺复兴 ‎(1)经济:意大利的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繁荣。(2)政治: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要求摆脱教会和神学的束缚(3)文化: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 ‎14‎ ‎——16‎ 世 ‎1.实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2.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文学成就:①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②但丁:代表作是《神曲》,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③彼特拉克:代表作是《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艺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1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促进宗教改革的出现 ‎3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4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7‎ 宗 教 改 革 政治上: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割据严重,天主教会十六空前强大,民族国家形成后,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济上: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卷 ‎16——‎ ‎18世纪 实质:一场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社会革新运动 事件 时间 内容 评价 马丁路德改革 ‎1517‎ ‎①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②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③简化宗教仪式 。‎ ‎④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 ‎ ‎1、路德教、天主教与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启 蒙 运 动 ‎(1)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雄厚的经济实力(2)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为此需要制造舆论。(3)思想武器: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17——18世纪核心:“理性”,即主张人自己去思考,否定一切 国家 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观点 影响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反对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 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是 理性的体现 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①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②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德意志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认为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同时坚持人要自律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影响:‎ ‎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③成为殖民地人民开展独立运动的思想武器。④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7‎ ‎ ‎ 专题十六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类别 成就 内 容 影 响 科 学 技 术 物理学的发展 ‎1、①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 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②近代物理学建立的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则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2. 20世纪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3.量子论的创立:①提出:1900年,普朗克 提出量子假说。‎ 生物学的发展 ‎(1)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进化论的创立 ‎(3)意义: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2)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的原理。‎ 蒸电 蒸汽和电的革命 积极:①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③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④改变了人们工作、社会交往方式。‎ 消极: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 1969年,美国建立起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类别 项目 时间 背景 特点 内容 67‎ 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①欧洲的战争和革命加剧了局势动荡。‎ ‎②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不刻意强调理性 ‎①法国的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②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③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 《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早期 工业革命后,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①19世纪: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普菲尔》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以来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 美国海明威 的《老人与海》;‎ 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美 术 新古典主义美术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法国社会剧烈动荡。②资产阶级对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 突出理性 ‎①法国大卫的《 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 ‎②法国 安格尔的《泉》。‎ 浪漫主义美术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表现手法上强调色彩的作用。‎ 法国德拉克洛瓦的《 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美术 ‎19世纪中期 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①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 ‎②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画派 ‎19世纪后半期 特点:着重体现光和色彩下万物的瞬间变化 法国 莫奈 的《日出·印象》,荷兰凡高的《 向日葵 》,法国 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艺术家的创新。‎ 表现自我、怪诞 西班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 ‎19世纪 德意志贝多芬的交响乐被誉为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影视艺术 电影 ‎1895年 ‎1) 产生:卢米埃尔兄弟制成活动电影机,发明电影;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家 ‎(2)发展:①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有声电影,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②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67‎ 电视 ‎1926‎ 产生:①苏格兰人贝尔德发明电视。电视艺术被称作“ 第八艺术 ‎ ‎ ‎ ‎ ‎ ‎ 第 二 单 元 商 鞅 变 法 一、背景:(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 政治上: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 军事上: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 ‎ 文化上: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 ‎2)各国掀起变法浪潮 齐国:管仲改革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 鲁国: 经济:“履亩而税”(594BC)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 魏国: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 ‎ 楚国: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 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 ‎3)秦国的有力条件:‎ ‎ 1)秦孝公支持(2)国君权力集中(3)认同法家学说(4)当具有尚武精神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 二、内容:‎ ‎ 经济上: 为田开阡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67‎ ‎ 普遍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 ‎ 军事上: 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严肃军纪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 ‎ 社会习俗上: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 三、影响:‎ ‎ 性质: 一场较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 ‎ 政治上: 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经济上: 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 军事上: 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局限性: ⑴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⑵加重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 ⑶旧的制度、文化未彻底废除 ‎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背景:‎ ‎1、 北魏的崛起和北魏统一北方 ‎ ‎2、 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 ‎① 阶级矛盾激化 ② 民族矛盾激化 ③社会危机严重:人民起义不断 ‎ ‎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知识文化,使孝文帝深深认识到:‎ ‎ 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 二、改革内容: ‎ ‎1、前期改革 (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 重点: 重点是创建新制 ‎ ‎①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 ‎② 推行均田制 ‎ ‎ 措施 : ③设立三长制 ‎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 ‎2、后期改革: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①迁都洛阳:‎ 根本原因: 推行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67‎ 意义: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融合;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 ‎② 重点:移风易俗 ‎1.接受汉族先进 ①.尊儒崇经,举办学校 文化与制度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措施: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如官制、律令等 ‎2、移风易俗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三、影响:‎ ‎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有力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 ‎3、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 ‎ 王安石变法 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局面 2、社会矛盾激化 3、庆历新政如昙花一现 (核心:整顿吏治) ‎ 二、内容 ‎1、时间:1069 2、人物:王安石 ‎ ‎3、内容:‎ 经济(富国)‎ ‎①青苗法:限制盘剥,并能增加政府收入。②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发展。③免役法:减轻了农民差役负担,保证了务农时间。④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政府田赋收入。⑤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了政府收入。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节约了政府的开支。③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④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生产量和质量。‎ 教育科举 ‎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③唯才用人。‎ 三、改革的结果及影响 ‎1、结果: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 结果被废 ‎ ‎2、失败原因:‎ 67‎ ‎ 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新法推行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3、影响:增加军队战斗力,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 措施 影响 政治 A 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 善于用人纳谏 C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唐律) D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 生产恢复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文化 发展科举、大兴文治 文化繁荣 民族关系 ‎① 设置羁縻州府-东突厥 ②册封-西北各族 ③ 设置管理机构-西突厥,安西都护府④ 和亲-吐蕃 ‎ 民族和睦 对外关系 友好的对外政策: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 开放的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扩大影响提高声威 ‎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公元598年——公元649年)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措 施 影 响 定“三藩之乱”‎ 消除了地方割据,加强边疆统治,巩固统一 收复台湾 加强同大陆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 平定噶尔丹叛乱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加强西北边疆管辖,巩固统一 推行文化宽容政策 崇尚儒家文化 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发展 尊重喇嘛教 既保护佛教,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对蒙古、藏族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抗击沙俄入侵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 ‎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 1658)‎ 经济上 积极发展工商业,使英国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水平 67‎ 军事上 领导议会军迅速击溃了王党军队,取得了内战胜利。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政治上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结束了英国的封建王权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 外交上 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的中转贸易,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强国签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思文化 扶持文化教育 局限性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活动充满了高压、血腥和暴力,有专制和残暴的一面 美国国父华盛顿(1732-1799年)‎ 时期 时间 主要事件 作用 总评 领导独立战争 ‎1773‎ 波士顿倾茶事件,北美与英国殖民者矛盾激化 华盛顿也加入反英行列,将自己出钱,带兵援助波士顿。成为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 成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经过独立战争取得民族独立。‎ ‎1775‎ 来克星顿枪声,独立战争开始 ‎1776‎ 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独立宣言》发表 围攻波士顿,北美人民取得的首次胜利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 为大陆军总司令,开始重新整编军队,正规军和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华盛顿率领大陆军进行的首次军事行动,战斗中身先士卒,作出表率。‎ ‎1777‎ 萨拉托加大捷,战争转折点 领导此次战役 ‎1780‎ 英美战争扩大为国际性战争 67‎ ‎1781‎ 约克镇战役,标志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 华盛顿领导战役,接受英军投降,是其戎马生涯最辉煌时刻 ‎1783‎ 英美巴黎签订和约,英承认美国独立 主持制宪 主持制定宪法,基本确立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体。‎ 任总统 第一届 内政 ‎⑴网罗人才,组成内阁 ⑵建立国家银行 ⑶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 采取一系列内政外交措施,使独立的美国走出困境,并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美国总统制。‎ 外交 改善同英国关系;与印第安人签定友好条约 第二届 内政 ‎⑴开展西进运动 ‎ ‎⑵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教诲 ‎ ‎⑶不当终身总统,创立连任不超两届范例 外交 宣布“严守中立”政策 一代雄狮拿破仑(1769-1821)‎ 夺权 ‎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 称帝 ‎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对内 颁布《法国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法律上确定下来,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①政治方面: 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剥夺人民民主权利 ‎ ‎②经济方面: 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③军事方面: 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 ‎④用人方面: 用人唯贤,鼓励重用人才 ‎ ‎⑤宗教方面: 宗教宽容:承认天主教为国教 ‎ ‎⑥法律方面: 颁布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 ‎ 对外 多次反击欧洲反法联盟并侵略多国及与英俄争霸。‎ 结局 ‎1815年滑铁卢之战后“百日”政权结束。‎ 67‎ ‎ 圣雄甘地(1869年-1948年)‎ 1、 甘地主义:①哲学思想:和平印度教 ‎ ‎ ②政治主张: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 ‎ 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 ‎ ‎ ④ 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 ‎ ‎2、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 第一次(1919--1922)‎ ‎ 第二次(1929---1930年)‎ ‎ 第三次(二战期间) ‎ 起因 ‎ 《罗拉特法案》;‎ 阿姆利则惨案 ‎ ‎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颁布食盐专营法 ‎ 英国殖民势力的衰落,希望得到印度的更多支持 内容 ‎ 文明不服从”全国性的抗英运动 ‎ ‎ 食盐进军 ‎ 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 ‎ 结果 ‎ 发生暴力,运动停止 ‎ 英国当局妥协,运动停止 ‎ 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 3‎ 总体评价:印度民族解放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独立运动先驱,无愧 “圣雄”、“国父”称号。‎ ‎ ‎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1881年——1938年 土耳其摆脱民族危机,赢得独立;签订《洛桑和约》②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现代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现代化改革,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凯末尔是土耳其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无愧于“国父”称号 ‎ 67‎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政体 ‎ 废除苏丹制度,实行政教分离 推动国家由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宪法 制定第一部宪法等法律 经济 颁布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分荒地给农民,发展农村金融 成效显著,二战前的工业速度世界第三 文化教育 建立各级学校,创造新文字 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社会习俗 废除种种陈规陋习 社会走向世俗化和现代化 外交政策 奉行和平主义 赢得很多国家尊敬 ‎ 中国民族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 时期 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前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 ‎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 ‎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与 ‎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 ‎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67‎ ‎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①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②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 时间/人物 马克思 恩格斯 青年 加入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 加入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唯心主义 主编《德法年鉴》‎ 研究英国社会,树立唯物史观 ‎1844—1850‎ 合作:1、1844年《神圣家庭》:批判黑格尔派唯心主义 2、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唯物史观3、1847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4、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5、参加1848年革命,创办《新莱茵报》(唯一代表无产阶级的报纸) ‎ ‎18501883‎ ‎1864年领导第一国际,支持巴黎公社;出版《资本论》第一卷 无私支持马克思 ‎18831895‎ ‎1884年 《家庭,阶级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9年成立第二国际 ‎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1870---1924)‎ 实践活动 理论探索 建党时期 ‎1895年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900年,在德国创办《火星报》 宣传革命理论 ‎1903年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 列宁主义诞生 67‎ 十月革命 ‎1917年 ‎1、3月,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 ‎2、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号召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流血事件。‎ ‎4、10月,列宁返回国内,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再次提出最近期内举行武装起义方针,获得通过。‎ ‎5、11月6日—7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6、11月7日晚,在全俄苏维埃二大上,列宁领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一国胜利论 ‎《四月提纲》‎ ‎《国家与革命》‎ 巩固政权 ‎1918——1920‎ ‎①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布列斯特和约》 ‎ ‎②政治: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基本建立, 转入到和平建设中。 ‎ ‎③军事: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 ‎④经济: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建设探索 ‎1918——19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4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①工业化问题 ②民族问题;③国家资本主义问题 ④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问题 ‎ ‎ 第4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893年-1976‎ 阶段 活动 思想 著作 67‎ 五四时期 ‎1913-1921‎ 投身中国革命 ‎① 1918年,创办新民学会 ‎② 1919年,成为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领袖;‎ ‎③ 1920年创办《湘江评论》转为马克思主义者;‎ ‎④ 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 走上革命道路,是党的缔造者之一。‎ ‎《湘江评论》‎ 建党初期(1921——1923年)‎ ①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 ②1923年参加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开端:‎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①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 ‎②1925年从事农民问题的研究:‎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③在广州和武汉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④ 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七会议,纠右、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次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② 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果断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薄弱的井冈山地区。‎ ‎③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扩大并巩固革命根据地,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被王明“左”倾排挤)‎ ⑤1935年遵义会议力挽狂澜,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 ⑥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取得长征胜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发表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① 与国民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表《论持久战》,经过八年抗战,取得抗战胜利。‎ ‎②‎ ‎ 思想正式形成(成熟):‎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论持久战》‎ 6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主义理论: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③ 1942年领导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作《论联合政府》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被视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核心思想)‎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①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① 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 ‎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③ ‎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国家学说,为新中国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 ‎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 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 67‎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1956‎ ‎①政治上:1949年召开新政协,通过《共同纲领》,确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1949年规定,1954年确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路线上: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③经济上:‎ A.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B.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农村—农业和手工业改造通过合作社方式,将个体经济引上集体经济道路;‎ 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6年底,完成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外交上: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争取和平国际环境。‎ 确定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1953年抗美援朝;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76‎ ‎①正确探索 A. 经济上:1956年春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 B. 路线上: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C. 政治上:1957年3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文化上: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文化上),百家争鸣(学术上)”的双百方针。‎ E. 政党上:1956年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②失误探索 A. 经济上: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 ‎③晚年外交工作突破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B.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建交(1972年)‎ C.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七十年代)‎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论十大关系》 (重点讨论经济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重点讨论政治问题 ‎ ‎ 67‎ ‎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 ‎ 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 阶段 ‎ 主要活动 留学生涯 ‎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到苏联学习,27年从苏联回国。 ‎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受“左倾”打击,遭受第一次磨难 ‎ 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担任129师政委,指挥并参加百团大战 ‎ 解放战争时期 指挥部队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 建国初期 ‎ 解放西南,主政西南,参加和平解放西藏工作; ‎ 探索时期 ‎ 中共八大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 文革时期 两次被打倒,文革后期,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纠正文革中的某些错误。 ‎ 改革开放新时期 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见邓小平理论))‎ ‎ 杰出的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 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宝库中集大成之作 2.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3.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1861年—1919年 一、幼童出洋:(1872—1881)‎ 二、为中国建造第一条铁路——青年 ‎1、完成滦河大桥崭露头角——新式气压沉箱法,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 ‎2、修建京张铁路,树立国人信心——“人”字形路段,直井施工法 ‎ 三、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晚年 ‎1、清末支持保路运动 2、民国时主持川粤汉铁路 3、北洋政府时为国争权 ‎ ‎ ‎ 67‎ ‎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1889年-1971‎ 科学领域 ‎ 主要理论成就 ‎ 成功运用 地质力学 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 勘探石油、寻找铀矿、预测地震 古生物学 创立蜓科化石 鉴定化石10条标准 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 冰川学 ‎ 确定中国冰川的岑在 第四纪 为重大工程造址服务 ‎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1642—1727) ‎ 领域 ‎ 主要成就 ‎ 作用 ‎ 数学 提出二项式定理,微积分的初步运算 经典力学体系是近代 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人类认识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认识和总结.‎ 光学 ‎1)制作折射望远镜,对太阳光进行反射实验,证明日光由七色光组成,说明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 ‎2)《关于光褐色的新理论》提出光的微粒说.‎ 物理学 ‎1)创立了物体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自然哲学中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 天文学 制作了世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考察行星运动,解释了潮汐现象,地球的圆扁形状问题.‎ ‎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1879-1955 ‎ 贡献 基本原理 影响 狭义相对论 相对论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广义相对论 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论 促进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对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 光量子假说 光具有波粒两象性 解释了光电效应;推动了量子力学发展 67‎ 6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