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 A. 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B. 重视诸侯的态度 C. 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 D. 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 ‎【答案】A ‎【解析】‎ 材料是强调要树立周王的权威,要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以此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重视天子而非诸侯的态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目的但也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和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结合所学法家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3.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郡县制的内容,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不是在讲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 ‎4.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制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化地方权力 C. 处理民族关系 D. 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由材料“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可知,元代的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分化地方权力最终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项B排除;行省制是全国范围内的地方管理体制,而非单独在民族地区设置,故其目的不在于处理民族关系,选项C排除;行省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选项D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行省制的目的,从材料中可见行省官员实行群官负责制,互相牵制,最终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5.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A. 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 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 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 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答案】B ‎【解析】‎ ‎“御史对百官纠弹”“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说明君主通过谏官和监察官对于百官的监督,起到控制百官的作用,B正确;谏官不是对官员的监督,A错误;材料中论述是对中央官管理,不是针对地方官员,C错误;D中清除说法绝对,排除。‎ ‎6.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B.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A项材料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希望,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因此这指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该项正确;B项材料中知识涉及到科举使得人们不做违法的事情,使得社会各阶层都热衷科举中“社会各阶层”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C项材料涉及的是科举的积极意义的方面,未涉及扰乱社会秩序的问题,故错误;D项科举制度在材料中涉及的是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活跃思想无关联,并且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故排除;故选A。‎ 点睛:本题以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为考查切入点,考查的是角度是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7.史书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书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A. 参与机务,批答章书 B. 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C. 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 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再者结合所学知识,内阁在明朝主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故选C。A中的“批答章疏”属于皇帝,B错在参与决策,D中的主管文教不符合内阁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8.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 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说明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的表现,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所给材料没有涉及C项内容,排除;所给材料不能说明是反映的民意,排除D项。‎ 点睛:解题关键信息是: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联系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9.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权威栽断。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主权在民 B. 直接民主 C. 民主监督 D. 依法执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可知A项正确;直接民主是管理国家的方式,不是公民大会和国家管理的本质,B项错误;监督和依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项错误。‎ ‎10.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警告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他建议惩处企图自杀的公民,因为自杀会使城邦损失一个公民。这说明古希腊 A. 公民个体融于城邦之中 B. 城邦公民间地位是平等的 C. 城邦不允许存在私有制 D. 城邦很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自杀会使城邦损失一个公民”可知公民个体融于城邦之中,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邦的整体作用,而不是强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平等,故B项错误;据依所学,城邦制度是建立在奴隶主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故C项错误;据材料“警告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可知雅典并非保护个人自由,故D项错误。‎ ‎【点睛】“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自杀会使城邦损失一个公民”是关键信息。‎ ‎11.《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 B. 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 C.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 D. 罗马法蔑视人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行窃侵犯了私有财产,罗马法认为当场杀死行窃之人为合法,体现出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选项C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罗马法对道德的强调,排除A;轻罪重罚是秦律的特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中无法看出罗马法对人权的蔑视,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的解读,即行窃侵犯了私有财产,因此可以得出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1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C. 法律可消除社会矛盾 D. 皇帝敕令是制定法律的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说明武力和法律对巩固皇帝统治和威严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法律也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故B错误;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消除社会矛盾说法错误,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皇帝敕令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故D错误。‎ ‎13.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派”的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 A. 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制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 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 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1770年”时间可知英国已经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利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所以答案选B。AC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 ‎14.下表据《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据该表概括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时间 结果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数是贵族 ‎1832年 中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 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 ‎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 A. 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B.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C. 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 D. 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表中1832——1928‎ 年间,英国享有选举权人群范围的逐渐扩大的历程反映了其民主进程渐进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无法反映1867——1928年间的发展趋势,故排除;表格不能说明英国实现了选举权的平等,故C排除;政治经济发展结果是原因,不是特点,故D项错误。‎ ‎15.“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A. 白人的利益 B. 黑人的利益 C. 议员的利益 D. 穷人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目材料是对美国独立后选举时忽视穷人的利益的辛辣嘲讽。从题干材料筛选出关键信息:“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据此判断富兰克林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穷人的利益,故选D;白人、黑人以及议员的利益在材料中并未体现,选项A、B、C排除。‎ ‎16.《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 联邦制度适用于大国和小国 D. 实现了稳定与效率的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美国联邦制结合了“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可知,联邦制适用于大国和小国,故C项正确;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三权分立,故B项错误;美国的两院制实现了稳定与效率的平衡,故D项错误。‎ ‎17. 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 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皇是世袭的 C. 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D. 都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总统制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两种不同形式,故A表述正确;依据《1875年宪法》和《1871年宪法》内容可知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德皇是世袭的,故B正确;发展资本主义,走民主政治道路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D表述正确。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但必须经过参议员的同意,在这一点上有别于德皇,因此C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德代议制的比较 ‎18. 下列对1789年大革命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前法国政体不断变换的比喻中,你觉得比较恰当的是 A. 一言堂 B. 暴风雪 C. 走马灯 D. 两党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政体经历了多次反复曲折,历经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等,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故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9.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其中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 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 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D. 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外国人在华刑事案件增多,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为列强在中国为非作歹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护,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外国人在中国犯罪有恃无恐,日益增多与列强获得治外法权有关,并不能说明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B选项错误,外国人在华刑事犯罪增多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英国人利用治外法权在华为非作歹,不是法律意识淡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1888年,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天津海关赐书匾“津海新关”。赐此匾时距天津开埠通商已有 A. 48年 B. 46年 C. 30年 D. 28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的《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到1888年李鸿章为天津海关赐书匾时,已经28年了,故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题意。‎ ‎21.1862年太平天国刊刻颁行的公文记载:“蒙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大开天恩,恩命我真圣主暨救世幼主下凡御世,宰治山河。”材料揭示出太平天国 A. 天王已蜕变封建帝王 B. 领导阶层内部等级森严 C. 用宗教来维护天王地位 D. 用基督教教义维护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蒙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大开天恩,恩命我真圣主暨救世幼主下凡御世,宰治山河。”可知,太平天国意图利用宗教来维护天王地位,巩固其统治,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领导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无关,排除B;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维护统治,D错误。‎ ‎2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到美国“邦长"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这反映出洪仁玕 A. 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B.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以振兴天国 C. 体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D. 意图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洪仁玕的思想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符合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洪仁玕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信息,排除B;洪仁玕的思想不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且当时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C;洪仁玕认为西方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的制度有助于实现“权归于一”,因此洪仁玕推崇西方制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强化中央集权,故D正确。‎ ‎23.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 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 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 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 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条款,欧美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享有同样的特权,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D符合题意; A、B、C材料均无法体现。‎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具体考查《马关条约》的危害,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 ‎2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全面赞扬与肯定 D.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这是指的义和团运动排斥一切外洋文明;“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是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意义,故D项正确。A项和B项只符合部分信息,故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 ‎25.八国联军侵华同两次鸦片战争相比,其相同点有 ‎①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②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原因 ‎③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④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曾抵达天津大沽口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故①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而两次鸦片战争不是,故②错误;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故③正确;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是以武力手段实现其侵略目的的,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26.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 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 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说明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其意义重大,A正确;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开始,B错误;革命党人的资产阶级属性没有改变,排除C;新中国建立标志着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错误。‎ ‎2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B. 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C.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D. 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起草《临时约法》的过程中,发生了由袁世凯接替临时大总统的新情况,为了防止袁世凯大权独揽,将总统制改为了责任内阁制,试图通过扩大总理权力的办法来防止袁氏专权;而材料中袁世凯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体现了其专权的野心;故A项正确。B项中“完全”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而不是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28.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说明五四运动 A. 对人民大众的觉悟起了启导作用 B.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导作用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影响到了警察的思想,说明五四运动启发引导了民众的觉悟。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所起的作用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先锋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该项表述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但是从材料中看不出反帝和反封建的特点,排除。‎ ‎29.中共一大提出坚决断绝同资产阶级及其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而中共三大则认为:当前只有国民党才能将国民革命的势力统一集中起来。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 A. 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 B. 试图摆脱共产国际的领导 C. 放弃了中共一大的纲领 D. 缺乏统一连贯的革命政策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当前只有国民党才能将国民革命的势力统一集中起来”说明中共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单靠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故排除D,选A;中共三大是共产国际的指示,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中共放弃一大的纲领,排除C。‎ ‎30.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从珠江到长江”、“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革命”是指国民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革命是在国共合作实现之后才展开的,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这场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最终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选D而排除BC。‎ ‎31.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清政府运用民间票号的资金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不能说明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洋务派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是控制国家金融,1862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所以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的说法不正确,所以应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的费用问题,所以A、C、D不正确,所以选B 考点:1840至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32.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详解】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A正确;B D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说法也不科学,不管列强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奋起反抗,故排除BD;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是外因,关键是内因民众自身的觉醒,故C错误。‎ ‎【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二、主观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一到广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则,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秦汉)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秦汉时期与希腊政治体制差异及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答案】(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 原因:中国是大一统国家,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以农立国;雅典是城邦国家,小国寡民,岛屿众多,工商业发达。‎ ‎(2)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 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 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共和派与其它政治派别之间斗争及妥协。‎ ‎(3)局限性及进步性: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争斗,意见难以统一,影响行政效率;但三者之间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解析】‎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信息“‎ 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希腊……只要城市居民到一广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政体是君主专制,古希腊是人民主权。“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中国……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则,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的疆域大小、人口多少、组织形式、地形构造以及经济基础等角度分析。‎ ‎(2)“观点”,依据材料二信息“……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归纳得出: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主要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上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保守势力的对比、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妥协,思想上的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等角度分析。‎ ‎(3)“局限性”,根据材料三信息“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权之间相互争斗,影响行政效率角度考虑。“进步性”,依据所学知识从三权之间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独裁的角度分析。‎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 《资政新篇》全文除前言外有四部分:“用人察失类”部分,主要讲“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风风类”部分,主要讲通过教化破除愚昧、骄奢等旧的思想习俗,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法法类”部分,集中提出了28条政治经济改革的立法主张,为全文重点;“刑刑类”部分,着重讲刑事立法司法。‎ ‎(1)材料一中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其空想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2)材料二中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施政建议有何特点?这与材料一的施政纲领在经济主张上有何区别?‎ ‎【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表现: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国库,建立理想社会,这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特点: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全面向西方学习,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区别:《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即前面主张消灭私有制,后面主张发展私有制。‎ ‎【解析】‎ ‎【详解】(1)“政治纲领”,依据材料信息“太平天国革命……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可知,该政治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核心”,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空想性表现”,依据所学知识从平均分配土地、圣库制度、建立理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2)“特点”,依据材料二信息“加强中央集权……破除愚昧、骄奢等旧的思想习俗,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了28条政治经济改革的立法主张……讲刑事立法司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全面向西方学习,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区别”,依据所学知识从两者对私有制的态度角度分析即可。‎ ‎35.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魏源《海国图志》‎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材料二 ‎ ‎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地改变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 ‎(2)对比材料一,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贡。‎ ‎(2)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使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3)转变: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转向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详解】(1)“世界观”,依据材料一信息“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概括得出: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贡。‎ ‎(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并结合材料一得出: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从鄙视西方到平等对待西方再到尊崇西方、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3‎ ‎)“变化”,根据材料三信息“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概括得出: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转向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