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3月线上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3月线上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福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 文综历史 ‎(完卷时间: 150 分钟;总分3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要求的。‎ ‎1.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下图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A. 封建体制开始崩溃 B. 集权体制初现雏形 C.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 玺印具有统一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表明国君的权力越来越大,国家权力向国君手中集中,集权体制逐渐形成,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分封制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C选项排除;玺印具有统一风格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2.司马迁在《史记》设有《平准书》,主要记述“货”的问题。班固在《汉书》中将之改为《食货志》,将“食”、“货”并提,认为“二者,生民之本”。此后,“食货”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代名词。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B. 史书体例得以创新 C.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D. 经济学派成为显学.‎ ‎【答案】C ‎【解析】‎ - 12 -‎ ‎【详解】材料中的“食”指的是农业,“货”指的是商业,班固认为二者都是生民之本,体现的是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业变法时期确立的,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史书体例问题,B选项排除;汉以后的显学是儒家思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 ‎3.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八姓和汉族四姓位列士族之首,又将地方上的强宗豪族全部编入士族。而唐高宗、武则天修《氏族志》,“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 这一改变 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 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 C. 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 D.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氏族已经衰落,唐朝此次改《氏族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根据材料“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可知,士族人群增多,地位下降,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上打击士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是科举制,C选项排除;官僚体系在秦朝时期就已经确立,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4.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 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体现的是心是万物的本源,突出的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思想的解放,B选项符合题意;心学属于儒学的组成部分,A选项排除;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心学维护的是封建专制统治,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5.下表为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据此可知,19世纪后半期中国 - 12 -‎ A. 工业部门结构齐全 B. 洋务事业遇到了严重挫折.‎ C 工业布局得到调整 D. 工业投资根植于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和轻工业部分,属于畸形发展,这主要和中国的社会性质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处于畸形发展,排除;材料未涉及洋务事业受到挫折的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调整工业布局无关,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6.1906 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A. 民主革命内涵不断丰富 B. 国民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 孙中山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D. 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906年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就有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到1924年又强调国民革命运动要和工农群众联合,强调的是民主革命的内涵不断丰富,A选项符合题意;国民革命的性质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B选项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C选项排除;材料与民众的觉悟提高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7.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宣传画《我们也要修一条水渠》。该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 12 -‎ A. 贯彻党的全面教育方针 B. 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C. 开始建立少年先锋队组织 D. 大规模工业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宣传画《我们也要修一条水渠》体现的是儿童也在做修水渠的游戏,说明国家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的做法深入人心,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党的教育方针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少年先锋队组织,C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水利工程建设,与工业化建设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8.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逊政府主张政治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存在的政权,与中国行除战略物资外的贸易往来。由此可见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机已经成熟 B. 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到亚洲 C. 中美关系开始从对抗走向合作 D. 美国奉行孤立中国的政策松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上开始放松敌视中国的政策,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A选项排除;当时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在欧洲,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故答案为D。‎ ‎9.罗马人坚持公民法专适用于罗马公民,而不适用于外国人或异邦人。公元前242年外事大法官的设置,说明涉外案件已极纷繁,须由专职处理,此后此类处理逐渐形成一套 规范。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罗马 A. 重视司法程序 B. 法官群体专业化发展 C. 领土急剧扩张 D. 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 ‎【答案】C ‎【解析】‎ - 12 -‎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涉外案件急剧增加,这主要和罗马不断对外扩张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是在罗马帝国建立后,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 ‎10.英国诗人蒲伯写道:“自然及其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 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都沐浴在光明之中。”这说明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 A. 颠覆了中世纪神学理论 B. 催生了宗教改革浪潮 C. 与基督教精神正面关联 D. 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自然及其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都沐浴在光明之中”体现的是基督教对当时欧洲科学革命的推动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中世纪的神学理论,A选项排除;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发生的,B选项排除;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 ‎11.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1875 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反映出德国工人运动 A. 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B. 继承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原则 C. 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D. 引领着社会主 义运动的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主要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和马克思主义宣扬的暴力革命有明显不同,这说明德国工人运动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也表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征,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暴力革命的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征,C选项排除;引领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12.20 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可携带核弹头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在土耳其。但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决定撤走“朱庇特”导弹来换取苏联撒走古巴导弹,引起土耳其的不满。这反映了 A. 超级大国主导世界格局 B. 美苏矛盾趋于尖锐化 C. “北约” 集团开始分化 D. 核战争威胁世界和平 ‎【答案】A - 12 -‎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存在践踏弱小国家利益,具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强调的是超级大国对世界格局的主导,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北约集团的分化,强调的是美苏之间的对抗,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910年 10月,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情,日俄双方借机以“人道主义”为借口介入东北事务。12月,清政府指派著名西医伍连德博士为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伍连德率领一支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前往疫情最重的哈尔滨开展防治工作。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政府还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1911年4月,清政府成功抵制了日俄的干涉,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的专家共同讨论扑灭疫情的办法,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同时还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一《民 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 ‎---陈雁:《20 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一略 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 12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对东北鼠疫疫情应对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答案】(1)认识:对癌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崇到赌气说再到多气说;逐步了解癌疫具有传染性以及其主要传染途径:提出防治癌疫的方法。‎ 评价:对疾病认课指长期观察与经验:认识不断深入,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生产和水平益标限,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有不科学、不完备的一面。‎ ‎(2)特点:重视各级防疫组织建设;通过立法保障;运用近代医学技术手段;运用媒体宣传手段:寻求国际合作;倡导民众参与。(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意义:促进西医推广和传指;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日俄对东北事务的干涉丽铁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推动国际防疫合作;提升民众卫生观念(低答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发展:根据材料“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可归纳出对癌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崇到赌气说再到多气说;根据材料“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可归纳出逐步了解癌疫具有传染性以及其主要传染途径;根据材料“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可归纳出提出防治癌疫的方法。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的评价需要从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及也有不科学、不完善的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清政府指派著名西医伍连德博士为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可归纳出重视各级防疫组织建设;根据材料“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可归纳出通过立法保障;根据材料“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可归纳出运用近代医学技术手段;根据材料“政府还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可归纳出运用媒体宣传手段和倡导民众参与;根据材料“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的专家共同讨论扑灭疫情的办法,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可归纳出寻求国际合作。意义:根据材料“1911年4月,清政府成功抵制了日俄的干涉”和特点可知评价需要从促进西医传播、抵制日俄的干涉、推动国际防疫合作和提升民众卫生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 - 12 -‎ ‎ 全球化是现代性的世界性扩张。现代性是指发生在价值观、经济和政治制度中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场从共同体到社会、从身份到契约、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等广阔领域中充满活力和开拓精神的社会转型,是西欧17世纪出现以来的社会生活和组织形态,随后发展到世界范围。‎ 根据材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全球化的任一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全球化是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阐述:从16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工场手工业和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逐渐打破了中世纪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传统,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逐渐扩展到西欧和北美。到19世纪末,欧洲各国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20世纪初,西方国家凭借工业文明的优势,加紧对外扩张,广大亚非拉地区卷入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世界市场之中。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亚非拉地区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开始瓦解,也开始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总之,从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也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从西欧向全球扩张的过程。‎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世界性扩张”、“是西欧17世纪出现以来的社会生活和组织形态,随后发展到世界范围”可提炼出论点是全球化是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关于阐释论证可从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扩展及影响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将亚非拉地区拉入工业文明体系等方面来分析即可,最后总结论点的合理性即可。‎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道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8 年之前,中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国家垄断外贸体制,中央直接管理少数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给地方更多的外贸经营权,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实行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调动外贸企业的经营积极性。1988 年后,开始实行外贸企业的承包责任制,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弱化行政管理,强化经济杠杆的作用。1991‎ - 12 -‎ ‎ 年以后,对外贸体制进行比较系统的改革。实行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打破外贸专业化经营的界限,引进竞争机制,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的商品范围;对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 ‎--佟家栋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特点。‎ ‎【答案】(1)背景: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深入;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延续与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复关(入世)的要求。(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特点:政府主导;循序渐进;鼓励公平竞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给地方更多的外贸经营权”可归纳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根据材料“实行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调动外贸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可归纳出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延续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也是当时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给地方更多的外贸经营权”可归纳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8年后”、“1991年以后”可归纳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打破外贸专业化经营的界限,引进竞争机制”可归纳出鼓励公平竞争;根据材料“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的商品范围”可归纳出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根据材料“对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可归纳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规则接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 世纪70年代,为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在阿富汗先后两次策动政变,建立了亲苏的以塔拉基为首的人民民主党政权。1979 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民主派”阿明发动政变,推翻了塔拉基,引起了苏联强烈不满。1979 年12月,苏联派8万多军人入侵阿富汗,扶植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头目卡尔迈勒建立了傀儡政权。‎ 苏军入侵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也激起了阿富汗全民族的激烈反抗。美国为了阻止苏联势力的扩张,联合了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向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了大量经费、武器和其他物资。苏军付出了沉重代价,却未能削弱抵抗组织的力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战事中抽身。1988‎ - 12 -‎ ‎ 年4月,苏、美、阿、巴基斯坦四国外长在日内瓦签署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到1989年2月,苏联11万多人的军队全部撒出阿富汗。‎ ‎-------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影响。‎ ‎【答案】(1)觊觎阿富汗战略地位,企图控制阿富汗;阿富汗内部的纷争:推行全球争霸战略的需要;在与美国对抗中处于上风。‎ ‎(2)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严重灾难,苏联撤军后阿富汗陷入连锦的内战;导致中亚、中东等地区政局长期动荡:苏联国力大为衰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转向战略收缩;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为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可归纳出企图控制阿富汗;根据材料“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民主派’阿明发动政变,推翻了塔拉基,引起了苏联强烈不满”可归纳出是阿富汗的内部纷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霸权主义和美苏之间对抗处于优势地位也是其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苏军入侵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也激起了阿富汗全民族的激烈反抗”、“苏军付出了沉重代价,却未能削弱抵抗组织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影响需要从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灾难、地区局势动荡、苏联在国际关系的恶化及苏联解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济深 (1885-1959),广西苍梧人。参加过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战争和国民革命。1933年11月,李济深与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济深响应中共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1947 年3月,李济深发表通电,呼吁“停止内战,废除党内独裁”。1948年1月,李济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明确提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8 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天,毛泽东致信李济深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沈钧儒,就此征求意见。5月5日,李济深等12位民主党派人士联名致电毛泽东,积极响应“五一口号”,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1949年1月,李济深从香港到达大连,踏上解放区的土地。‎ - 12 -‎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8年李济深与民革接受中共领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济深的这一历史选择。‎ ‎【答案】(1)李济深长期追求民主和民族独立;李济深有与中共合作的历史基础;中共在民主革命中所表现出的先进性;民主党派同中共追求民羊改治的审标相同;中共实施的方针政策对民主党派的吸引力;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迫害民主党派。(答出其中国点即可)‎ ‎(2)反映了他追求独立、民主、自由的理想,是符合进步潮流的正义之举;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为新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创都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济深响应中共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可归纳出李济深有与中共合作的历史基础;根据材料“明确提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可归纳出李济深长期追求民主和民族独立;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可归纳出中共在民主革命中所表现出的先进性;根据材料“毛泽东致信李济深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沈钧儒,就此征求意见”可归纳出中共实施的方针政策对民主党派的吸引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独裁也是李济深与民革接受中共领导的原因。‎ ‎(2)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李济深的选择需要从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巩固统一战线、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促进新政协的召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 12 -‎ ‎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