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历史(文科)试卷 ‎【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福州民族中学 高峰 陈瑞 一: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 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2.著名学者牟宗三认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下列解决“周文疲弊”最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的思想是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3.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谁的思想 ‎ ‎ A. 庄子 B.孔子 C.老子 D. 孟子 ‎4.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汉代察举制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公平公正的原则 B. 保障人民参政的权利 C. 促进国家政权的开放 D. 缓和地域之间的矛盾 ‎5.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6.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 ‎ A. 反对君主制度 B. 抨击君主专制 ‎ C. 主张人人平等 D. 继承传统儒学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骨文与周代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这表明 A. 商周的风俗完全一致 B. 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 C. 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D. 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8.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9.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 “历史都是思想史”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0.下表呈现的是“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对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出处 史料内容 东汉《后汉书·蔡伦传》‎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唐朝《书断》‎ ‎“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南宋《学斋拈毕》‎ ‎“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 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推断其年代为西汉初年,该纸纸面平滑、质地薄而软。‎ A.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B.文字史料不能客观再现史实 C.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D.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证实 ‎11..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孤禽图》,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 B.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C.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 D.具有气势雄壮的特色 ‎12. 1919 年 8‎ ‎ 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 ‎ A.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 B.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 ‎ C.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 D.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13.19世纪末,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下列对这些翻译著作影响的解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B.表明了中共指导思想形成 C.标志着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       D.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 ‎14.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 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 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反帝反封已成为时代潮流 D.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 ‎15.《诗刊》1967年1月发表了毛泽东于1965年作的一首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该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下列哪一理论的实践 A. 新民主主义论B. 论十大关系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 城市革命中心论 ‎16.邓小平曾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 A. 阐述的是政治路线的问题 B. 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手段问题 C. 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D.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7.‎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 A.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B.“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C.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18.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A. 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 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 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D.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19. 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主要是因为他 ‎ A.对自然界的探讨和解释 B.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20.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 上帝 B. 罗马教皇 C. 君主 D. 马丁·路德 ‎21.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 A.迫求个人独立自由 B.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 C.倡导依法治国理念 D.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 ‎22. 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宣扬快乐为主题。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这种变化反映了A.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   B.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 C. 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         D.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 ‎23.瑞典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评价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里的“新的科学思想”是指 A.系统合理地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B.提示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分布的规律 C.彻底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D.提出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24.右图是19世纪70年代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机器人的想象画。此想象画客观上反映了( )‎ A.新型的交通革命已经实现 B.工业化导致了劳动力缺乏 C.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 D.动力革命对人们影响深远 二:材料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宋代的文化消费更加繁荣。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读书人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是士人,也有农人、商人、女性、蒙童、武将等。……因为歌舞百戏演出形式的开放性及内容的娱乐性,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都成为其受众。……宋代旅游者也涉及各个阶层,构成一幅全民游乐图。……宗教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宗教更加深入社会生活,不论穷富,信徒们心甘情愿蒂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获得慰藉、满足和充实。……作为一种特殊信仰,占卜在宋代社会盛行不衰,各个阶层都热衷于此。至于艺术品、奇花异石、钟鼎铭器等无一例外地走向市场,成为文化消费品。 ‎ ‎——摘编自秦开凤《宋代文化消费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表现。(8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原因。(4分)‎ 材料二:到18世纪中期英国男人的识字率达到60%;女人的识字率达到40%。英国人具备了消费文化品的基础。……到17世纪晚期,英国开始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中等阶层,在强劲购买力和模仿消费的推动下,英国中等阶层十分热衷于文化消费。……正是这种高度的商业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咖啡屋俱乐部和酒馆协会参与了生产文化的所有过程,艺术和想象作品的创作,这些场所成为英国文化消费的策源地。……到18世纪,文化艺术、大众音乐会、戏剧消费成为大众的财产,成为商业化的文化消费。18世纪的英国文化消费出现繁荣局面,这也正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理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的繁荣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的特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文化消费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宋代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 材料二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后,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兴起。外国传教士在广州、香港、上海、福州等地开办教会学校,开有《圣经》、四书、算术、地理、历史、科学、生物、生理学等诸课。清政府开办的新学堂,首推京师同文馆,是一所文理综合性的专门学堂……‎ 民国时期,高等考试之分科,有外交官、领事官、教育、卫生、财务、行政人员,司法官、监狱官、律师,西医师等。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近代教育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兴起的作用。(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孟德斯鸠 ‎ 孟德斯鸠是一位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法国18世纪上半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温和派代表,由于孟德斯鸠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所以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运动 ‎ 维新派也没有正面反对整个封建制度:维新派本身都是官僚士大夫,与旧制度之间存在割不断的联系。他们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试图用只立不破、多立少破的方法来发展资本主义。 ‎ ‎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物”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中任意一段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释。(12分)(要求:写明论题,紧扣主题进行阐释,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题号 1-12 答案BBCCDBCBBCBA 题号 13-24 答案ADCBADDBDC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2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2 分)‎ ‎25.(22分) ‎ ‎(1)表现:文化消费由读书人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化消费内容有歌舞百戏演出等;出现全民游乐;宗教更加深入社会生活;占卜等特殊信仰盛行不衰; 艺术品、奇花异石、钟鼎铭器(古玩)等走向市场。‎ ‎(8分,每点2分,任答4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科举制的发展和理学的产生;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民族融合的加强;前代文化消费的奠基。‎ ‎(4分,每点2分,任答2点)‎ ‎(2)特点:英国中等阶层是消费主体;文化消费高度商业化;文化消费形式多样:文化消费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文化消费发展具有渐进性(逐步推进)。‎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3)作用:文化消费可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推动文化的建设;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分,每点2分,任答2点)‎ ‎26.(18分)参考答案:‎ ‎ (1)措施: 颁布《太学令》 ; 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一度废除科举取士;探索改革太学和科举考试制度;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取才于学校。(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 (2)新发展: 出现了教会学校;增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考试分科细致;注重选拔适应近代化的实用人才。(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作用:促进新式人才的出现;普及近代科学; 改变人们的思想与习俗 ;促进近代改革与民主革命;促进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外交、思想近代化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27. (12分)‎ 论题明确(3分),论题不明确(1分), 有结合史实与材料,有概括性和辩证色彩,(4-6分)并能在辩证思考的基础上把握主要方向。(3分)‎ ‎ 7—9分论题明确(3分),论题不明确(1分),有结合史实与材料,有概括性,但缺少历史思维的辩证色彩。(4-6分) 4--6分论题明确(3分), 论题不明确(1分),但只结合史实或材料单方面论述。论述流于片面和表层。(1--3分) ‎ ‎【示例1】主题:历史评价应看到事物影响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历史事物的长期影响。(或:对事物的评价应着眼于历史发展大趋势。)‎ 阐述:清末维新派传播维新思想,虽然没有正面反对整个封建制度,只是只立不破、多立少破的方法来发展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等思想主张,这些主张虽然不含有开议院、定宪法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革的内容,但从长期来看却促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较为深刻地触动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并最终结束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所以,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以长期影响为主。‎ ‎【示例2】主题:历史评价应遵循理性原则(客观规律),‎ 阐述:清末维新派传播维新思想虽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或者说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创办学,公开议论时政,宣扬民权、平等和进化论等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也都使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了一次解放;但维新派也没有正面反对整个封建制度:维新派本身都是官僚士大夫,与旧制度之间存在割不断的联系。他们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试图用只立不破、多立少破的方法来发展资本主义。对于封建的土地制度问题丝毫没有触及。这无疑是对封建守旧势力的一种妥协,对其不应过高评价。‎ 所以,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遵循理性原则。‎ ‎【示例3】主题: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关注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作用,而不应过分强调阶级性。‎ 阐述:孟德斯鸠虽然是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孟德斯鸠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思想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但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孟德斯鸠的法制思想、三权分立思想、君主立宪思想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孟德斯鸠的理论曾被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用作反对封建暴政的锐利武器, 孟德斯鸠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其出身于贵族家庭的的身份并不能抹杀他的客观贡献。‎ 所以,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其客观历史贡献。‎ 其他主题示例:(其他符合唯物史观评价方法的主题亦可)‎ 历史评价应关注社会不同人群;‎ 历史评价应该客观:(实事求是)‎ 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要结合历史时代进行评价 历史评价应着眼于历史进步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事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