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玉溪一中2022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学科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 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常重视祭祀  B.注重精耕细作    C.农业地位很高  D.国家正式形成 ‎2.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发现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其本质上反映了( )‎ ‎ A.原始祖先崇拜出现 B.私有制、贫富分化出现 ‎ C.早期文明国家出现 D.原始农耕产生定居生活 ‎3.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 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 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 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4.在中国古代,官员自古有“为民父母”“爱民如子”“守一方城,管一方平安”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所有官员具有一致政治诉求 ‎5.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6.《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 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 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 成有深刻影响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军功制 ‎7.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A.等级 B.血缘 C.嫡长子继承 D.世袭 ‎8.“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地位 B.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C.稳定贵族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纯正 ‎9.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 12 / 12‎ ‎ A.分封制的瓦解 B.井田制的推行 ‎ C.宗法制的衰落 D.百家争鸣出现 ‎10.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  )‎ 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      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 ‎1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C.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D.贵族争夺土地加剧 ‎12.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儒家对陈不占的评价最有可能是(  )‎ A.胆小懦弱     B.仁者之勇   C.愚忠可笑     D.知机识变 ‎13.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 学派 ‎ 主张 ‎ 儒家 ‎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 道家 ‎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 墨家 ‎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 法家 ‎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 ‎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 ‎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14.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1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 12 / 12‎ ‎16.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17.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 A.开始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 C.提高了国家行政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18.《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在宽松政策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 C.无为而治下经济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已控制了郡县 ‎19.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 A.西汉只有中央直接管辖区实行郡县 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 C.大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20.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 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 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 ‎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 C.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D.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2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22.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 12 / 12‎ 发行时间 ‎ 名称 ‎ 重量 ‎ 币面文字 ‎ 是否垄断发行 ‎ 西汉初延续秦 ‎ 秦半两 ‎ 半两 ‎ 半两 ‎ 否 ‎ 文帝五年(前175年) ‎ 四铢钱 ‎ 四铢 ‎ 半两 ‎ 否 ‎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 三铢钱 ‎ 三铢 ‎ 三铢 ‎ 不准私铸 ‎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 郡国五铢 ‎ 五铢 ‎ 五铢 ‎ 由郡国垄断 ‎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 赤侧五铢 ‎ 五铢 ‎ 五铢(带红色镶边) ‎ 由中央垄断 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 ‎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 C.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23.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24.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25. 东汉虽没有西汉那样强盛,但也呈现出自己别样的风貌。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史实叙述有误的是( )‎ ‎ A.东汉政权的建立者是刘秀,都城在洛阳 ‎ B.王莽实施新政,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 C.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 D.造纸术、医学和宗教都有新发展、新突破 ‎26.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下列推动书法艺术持久发展的原因有( )‎ ‎①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②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③《兰亭序集》的浑然天成引发追捧 ‎④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12 / 12‎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 A.察举制仍是政府选官的有效途径 B.世家子弟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显,无法维系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 ‎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维护封建专制需要 ‎30.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反映孝文帝(  )‎ ‎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 C.推行封建化   D.实行“藩汉分治”‎ ‎3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社会相当安定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32.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与两名海外科学家分别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屠呦呦说。能给她灵感的有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书籍,但下列哪部书籍暂时最不可能给她这方面的启发(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千金方》  D.《齐民要术》‎ ‎33.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34.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 ‎ ‎ A.轻徭薄赋 B.虚怀纳谏 C.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 ‎35.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3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 12 / 12‎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37.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服务并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38.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A.某种程度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阶层范围 D.实现贵族和官僚的结合 ‎ 39.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 )‎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 C.宋朝二府三司制 D.明朝殿阁大学士 ‎40.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4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加强了皇权 B.决策的科学化 C.扩大行政权 D.削弱三省权力 ‎42.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 )‎ A.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 C.推动了南方的开发 D.解决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 12 / 12‎ ‎43.下面是唐代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均田制加剧了土地兼并 B.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C.实现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D.均田农民须承担国家义务 ‎44.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与租庸调相比,税制更加繁复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45.唐朝实行募兵制(固定职业军人)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作用是( )‎ A.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B.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保证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4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强化皇权 C.分权制约 D.控制地方 ‎47.唐代中国的绘画题材仅限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到了宋代平民阶层的生活场景多见于绘画内容。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程朱理学的逐步形成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统治阶级喜好的改变 D.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 ‎48.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49.宋金对峙期间,岳家军战功卓著,岳飞威望大增。宋高宗忧内之心甚于忧外,士大夫也难以容忍武人力量的崛起,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据此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   )‎ A.南宋统治者重文抑武政策 B.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 C.岳飞抗金不利于民族交融 D.岳飞反对政府与金媾和 ‎50.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这反映了西夏文字(  )‎ A.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 B.早于汉字创立 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D.为与汉族沟通 ‎ 12 / 12‎ ‎51.用唯物史观,解释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 ‎ ‎ ‎ A.铁器牛耕出现   B.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C.经济重心南移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52.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   )‎ ‎ A.城市的政治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53.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至宋代,“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  )‎ ‎ A.中央政府管理失控       B.农村租佃关系盛行 ‎ 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D.封建经济严重衰退 ‎54.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 ‎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印刷技术的进步 ‎5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56. 南宋著名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由此可以看出他俩难以忘怀的是( )‎ ‎ A.国破山河和统一 B.中华文化的弘扬 ‎ C.旖旎宜人的风光 D.华人的离愁别恨 57.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地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 12 / 12‎ ‎ A   B     C.    D ‎58.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 ‎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59.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 A.监察官着眼集体议政监督地方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 C.继承了唐代三省六部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60.古代理学家有言曰:“知痛必己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知己自寒了,知饥必知己自饥了,……。”这位理学家的实际主张是(  )‎ ‎ A.格物致知 B.天人感应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 ‎ 12 / 12‎ 卷Ⅱ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2小题,61题18分,62题22分,共40分)‎ ‎ 61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 ——《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三,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期有显著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全国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驿站三十里一置,共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中心,基本上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大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结合网络材料整理 ‎ ‎ 问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史实(2分)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朝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6分)‎ 问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特点(10分)‎ ‎ 12 / 12‎ ‎62题,22分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 ‎ ‎ ‎——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 材料二,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到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 ‎——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 ‎ 材料三,唐文宗(826年―840年在位)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门阀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日:“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但到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巽、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 ——摘编自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等 问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推广受到的挑战。(6分) ‎ 问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文化的特点及原因。(8分)‎ 问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指出由唐入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8分)‎ ‎ 12 / 12‎ 玉溪一中2022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BABD 6_10:ABCCC 11_15:ABACD ‎16_20:CCCDD 21_25:CBCDB 26_30:ADDAC ‎ ‎31_35:BDCBB 36_40:CAABB 41_45:BCDAD ‎ ‎ 46_50:CBDAA 51_55:CCBDA 56_60:ACCDC 二、‎ ‎61题 ‎1、8分(1)张骞通西域 (2)标志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统治;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促使西域的稳定和开发;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保护商旅往来,推动东西方的交流 ‎2、唐代交通特点:10分 ‎(1)路线交织往还,异常发达、路线里程长(2)以政治、军事交通为基础 ‎(3)以长安为中心,相全国辐射(4)大运河为基础的南北交流加强 ‎( 5)域外交通发达 ‎62题 1、6分:秦郡县受挑战原因:旧国家观念和制度遗留 ;六国贵族势力的残余 ;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派 ;经济文化地域的差异 ‎2、8分,秦汉文化特点: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结合;原因:华夏四夷观逐渐打破;周天子的衰落;楚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强盛;中央集权制下大一统的形成;经济文化交流 ‎3、8分,从重视门阀到重视科举及第;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重文轻武统治思想影响和科举制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 12 /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