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实验部下学期第六次周末强化限时训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实验部下学期第六次周末强化限时训练试题

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实验部下学期 第六次周末强化限时训练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 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制度 ‎2.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初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以上两则材料传达的共同信息是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D.深受宗法思想影响 ‎3.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培养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去表演,而是要懂得音乐的使用和乐队、歌舞队的编制都有严格的规定。这说明周代乐舞 A.适应官僚政治发展的需要 B.因为规定严格而呈僵化态势 C.注重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D.促进古代中国音乐的标准化 ‎4.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政府用兵蒙古准噶尔部,始设军机房。当时军事呈报需经内阁再转呈皇帝,且“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泄事机”,故将军机处设于雍正帝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据此可以说明 ‎①养心殿是雍正帝居住和理政的地方 ②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曾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军机处地处内廷,办事效率较高 ④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特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雅典公民领袖亚西比德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在奥林匹亚竞技会赛车比赛中夺得冠军。他说,“因为我作为雅典的代表,在赛会中表现得豪华富丽,他们才开始把我们城邦的伟大,估计得超乎实际情况之上。”这反映出 A.奥林匹亚竞技会已被金钱腐蚀缺乏公平公正 B.雅典城邦领袖往往出自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冠军 C.竞技会运动员肩负展示城邦实力的政治使命 D.竞技会的举办主要是为了展示城邦的综合实力 ‎6.德国在普法战争打败法国后,其内部在对待法国的政策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有人主张恢复法国的皇帝制,而俾斯麦则力主恢复法国的共和制。据此,俾斯麦认为 A.共和制不利于法国的稳定发展 B.实行共和制度有利于欧洲和平 C.皇帝制度阻碍了法国社会进步 D.法国革命成果有助于法德和解 ‎7.《南京条约》中申明:“(中英)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详细列明。西方列强对于“平行之礼”的关注 A.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 B.说明了列强渴望得到清政府的平等对待 C.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被彻底打破 ‎ D.体现了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根本目的 ‎8.有学者把七届二中会议精神概括成西柏坡精神,具体是: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的“不懈赶考”精神。关于西柏坡精神 A.表明毛泽东思想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为新中国成立做了重要的政治理论准备 C.西柏坡精神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 D.为我国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奠定了基础 ‎9.钱塘江大桥,近代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第一座完全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铁桥,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于民国23年开始修建,至民国26年秋建成通车。然而短短89天后,南京国民政府下令炸毁钱塘江大桥。其原因在于 A.南京政府实行国民党独裁腐败统治 B.国共内战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江浙地区 C.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基础弱 D.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事发展对中国不利 ‎10.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周刊发文说道:“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验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他重在说明 A.义和团运动具有极端盲目排外性 B.义和团运动悲壮地展示民族气节 C.义和团运动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 D.义和团运动推动外交经济近代化 ‎11.在雅典,代表国家权力、公民集体的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对于公民个人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为了城邦的利益,由民众投票就可以将一个人流放——而这种流放在很多人看来其严厉程度甚至超过死刑。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国家一切权力都属于城邦居民 B.民主运作程序保证了司法公正 C.法制的精神是城邦(国家)至上 D.法律源于民意且不得悖于民意 ‎12.20世纪20年代以来,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了全国性高潮,毛泽东等人早年曾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所学内容由科技实业学科发展到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此外,他们还学习和研究世界革命的经验,以实现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任务。这表明 A.民主和科学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B.实业救国运动已经被人们抛弃 C.五四浪潮激发了民族救亡意识 D.中共为旅法求学运动提供支持 ‎13.法国大革命后七十多年里一直处于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轮回选择之中,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由此可以推断 A.法国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 B.君主派受共和派感召放弃对抗 C.民主政治妨碍了工业化进程 D.工业革命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 ‎14.史学家许倬云在描述罗马军团的扩张时说:“这种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兵源的不足,本土空虚,罗马就把本来是邻邦的居民拉进来,变成罗马的公民;人数还不够,甚至于奴隶也一批批被解放,变成新的罗马公民,为罗马兵团出征。”这能够说明 A.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 B.罗马共和国的形成过程 C.罗马公民法的形成原因 D.罗马万民法的形成原因 ‎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1808年之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还规定“凡根据一州之法律应在该州服役或服劳役者,逃往另一州时,将不会……解除其服役或劳役,而应依照有权得到劳役或劳动的当事人的要求,将其交出”。这意味着当时美国 A.国会反对宽松的移民政策 B.资本主义工业急需进口劳力 C.全面禁止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D.奴隶制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 ‎16.公元前7年左右产生的昔里尼敕令铭文规定,在罗马的昔里尼行省中,凡牵涉死刑的重大案件均应由希腊人和罗马人混合组成的陪审法庭审理。据此可知 A.罗马的政体有利于民族认同 B.罗马的疆域随扩张不断增大 C.罗马的司法权注重根据实际变通 D.罗马皇帝实际掌握行省权力 ‎17.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突变和渐变交错中进行 ‎18.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反击英国军舰擅闯长江的事件发生后,港督葛量洪密告英国政府,坚信毛泽东只要想夺香港,英军无还手之力。9月,英国在香港增兵达到4个旅。10月17日林彪的第4野战军打到深圳河北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但当时新中国并没有将香港收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和平统一成为新生政权首要选择 B.英国增兵后新中国失去军事优势 C.新中国尚未认识到香港的重要性 D.香港维持现状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 ‎19.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占了中国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这些赔款,是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甲午战争 A.开启列强勒索中国赔款的恶例 B.延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D.致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至今 ‎20.1919年5月7日,北京15所女校的40余名代表召开北京女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发布《告全国女界书》,以“提倡社会服务,发扬爱国精神”为宗旨,声言“爱国不分男女,爱国女子不能后人”。这体现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爱国运动助推了女性解放 C.女性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21.“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做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唯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牛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政府承认英国特权 D.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22.英国1701年的《嗣位法》强调未来所有的君主必须是国教徒,禁止君主用土地和头衔犒赏其偏爱的外国人,并且强令下院议员被国王授予职位后应进行重新选举。该法案内容旨在 A.确保议会行使立法权 B.进一步限制王室特权 C.赋予法律至高的地位 D.保障资产阶级参政权 ‎23.学者苏力指出,来自雅典各部落的议事会成员混编成10个组轮流执政,每组50人执政一个月(雅典历法每年10个月,每月36天),负责召集公民大会等诸如此类的事务,50人中有36人每人可以轮流执政一天。这一制度可能会导致雅典民主政治( )‎ A.突破阶级局限 B.效率过于低下 C.城邦观念增强 D.人民踊跃参政 ‎24.1919年8月,德国建立起民主共和国。但在国会中,一部分议员是反对民主制度的。当时,对民主自由制度的认识也没有在多数德国人的心中扎根,很多人连“公民”“先生”等体现平等的称呼都不愿使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德国民众不信奉民主共和 B.德意志军国主义专制色彩浓厚 C.共和国没有给人民民主自由 D.旧军官旧官僚控制着共和国的政权 ‎25.苏格拉底评价雅典民主时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甚至)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航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下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举措中克服了这一弊端的是 A.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6.1835年,议会将用于讨论政府议案的工作日增至每周3日。每逢“政府事务工作日”,执政党议员尽量到会,以保证政府提案稳妥迅速地通过。这表明当时英国 A.“议会至上”地位已丧失 B.内阁权力日益膨胀 C.内阁拥有了部分立法权 D.君主立宪名存实亡 ‎27.1938年3月,国民党确定了抗战时期的文化纲领,提出:“现阶段之中心措施,则尤应以民族国家为本位。”要求“发扬我国固有之文化,文化工作应为民族国家而努力,抵御不适合国情之文化侵略。”据此可知,国民党这一“文化纲领”旨在 A.以传统文化抵御日本军事侵略 B.适应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 C.防范日本对沦陷区的同化政策 D.使文化服务于抗战的大局 ‎28.中央党校教授柳建辉在《正视抗日战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时“华北200余县的抗日武装提出的任务是一个县一天打死一个鬼子,每月便合计能毙日军6000人……”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侵华日军力量强大,抗日战争异常艰苦 B.缺乏统一军事指挥,抗日武装散兵游勇 C.没有根据地的支持,敌强我弱力量悬殊,‎ D.没有正规军的配合,地方武装战斗力差 ‎29.二月革命时期成立的苏维埃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十月革命后,俄国各地成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1934年改称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名称的演变体现了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国家版图的扩大 D.民主主体的发展 ‎30.“凡是合法土地所有人,在法令限制的范围内,对于其所有土地有自由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地主须减少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应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这一规定旨在( )‎ A.推动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B.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根据地 C.适应民族战争形势发展需要 D.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土地革命 ‎31.约翰·乃尔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一党制”是指( )‎ A.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执政地位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政党是在野党 D.社会主义的独特政党形式,只有社会主义才实行 ‎32.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33.保罗布烈尼斯(P.Bremes)曾说:“在《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及其所产生的物化关系的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同时貝备解放性和压迫性的图景。启蒙运动及其实用主义产物强调的是这一图景的前一面;浪漫主义思潮则强调后一面。而马克思独自将这两者融合为统一的批判视野,"这说明马克思 A.以理性思维看待工业革命影响 B.看清了启蒙运动与浪漫上义的本质 C.理解资产阶级进步的矛盾性 D.调和了理性上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34.历史上,法国国民议会曾经对巴黎公社社员实施过两次“赦免”。一次是1879年3月3日“部分赦免”;另一次是1880年7月11日颁布的“全面大赦”。国民议会这两项举措是基于 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政权 B.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 C.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爱国性 ‎35.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凡尔赛当局的用意是 A.挑起巴黎公社的内部矛盾 B.破坏法国的工农联盟 C.防止普鲁士军队支持公社 D.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 ‎36.《共产党宣言》写道:“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这一论述 A.科学指导工人运动的开展 B.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 C.系统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 D.旨在指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 ‎37.1871年,“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公社不仅名称相同,许多活动和建制也相似,如国民自卫军、治保委员会等。公社活动演奏《马赛曲》,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甚至恢复了1792年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1871年巴黎公社 A.未超越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C.革命目标与之前没有变化 D.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 ‎38.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39.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学者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B.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D.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40.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二、非选择题(40分)‎ ‎41.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也反推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8分)‎ 材料一: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 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 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 ‎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二:在中华民族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 ‎ 下,国共两党化敌为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的一面旗帜。毛泽东说:“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军队与老百姓,军事斗争与非军事斗争,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互配合;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抗战成为中华民族由渙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军陷入困境,走上覆亡之途。 ‎ ‎ --刘亚洲《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 ‎(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的表现,(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的具体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谈谈抗战的意义。(8分)‎ ‎(3)综合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杷《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衣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对上表中国国歌的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5 ABCDC 6-10AACDB 11-15CCDDD 16-20CADBB ‎21-25ABBBB 26-30BDADC 31-35BACCD 36-40 BDBBD ‎41、(1)表现:运动规模大;参与阶层广泛;影响深远。‎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表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意义: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3)因素:先进政党(人士)的引领;民族危机加剧的刺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 ‎42、变迁及解读: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或反映了时代变迁,或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等)‎ ‎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外交需要而定国歌。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维护大清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建国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