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3题,66分。)‎ ‎1.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 ‎2.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28 - / 28‎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据材料“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可得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杂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即可。‎ ‎3.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 28 - / 28‎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答案】A ‎【解析】“孝心”属于儒家伦理道德,因为“孝心”而无罪免刑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了司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司法审判标准不可避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不能说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司法只是受儒学的影响而己,不能说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主旨是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注意“孝心”等关键字眼。‎ ‎4.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 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家思想演变·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5.‎ - 28 - / 28‎ ‎ 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 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 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摈弃汉唐训诂之学”“回复圣人之道”,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强调义理是为了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答案为D项。三纲五常是汉朝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宋明理学所强调的圣人之道不符合,排除A项;B项不符合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C项是宋明理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宋明理学强调义理就是为了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6.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致良知 ‎【答案】A - 28 - / 2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可知符合南宋朱熹学说的“格物致知”观点,认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故A项正确。B项是陆九渊的主张;CD项是王守仁的主张。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 ‎7. 王阳明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说明心学 A. 重视道德修养 B. 强调格物致知 C. 倡导知先行后 D. 主张人性本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强调格物致知是朱熹的理学而非王阳明的心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而非知先行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而非王阳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8.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这一观点出自 - 28 - / 28‎ A. ‎ B. ‎ C. ‎ D. ‎ ‎【答案】B - 28 - / 28‎ ‎【解析】根据题干“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可知,要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给皇帝一人独断,这是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主张反对君主专制,B正确。《论语》主要记录孔子的思想及言行,与题干不符,排除A。《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是一部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与题干不符,排除C。《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运用所学知识即可知道答案。‎ ‎9. 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 A. 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 B. 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 C. 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 D. 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故可知李贽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A项正确。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是表象而非李贽的主要意图,排除B;材料主旨是批判儒家学说,而非道家学说,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排除D。所以选A ‎10.‎ - 28 - / 28‎ ‎ 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而人不是生来就听从理性指挥的,所以法律是出自人的本性,下列先贤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A. 朱熹 B. 董仲舒 C. 李贽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从这个角度看与斯宾诺莎的思想有相同之处。只是两者的阶级属性有质的区别,朱熹的体现的是封建性,而材料作者的观点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法制需要,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体现出这一观点;C选项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D选项没有这样的观点。‎ ‎11. 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 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 28 - / 28‎ ‎【解析】材料中讲述了古希腊人民对神的理解,从“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可以看出古希腊人重视人的意识,体现出的是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是关键点所在;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个体”;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2. 湖北省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以下素材,下面是四位同学拟定的研究课题名称,你认为与下列历史图片最为吻合的是 A. 甲:古代欧洲民主政治起源及缺陷 B. 乙:探究近代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C. 丙:管窥古罗马法律体系形成与完善 D. 丁: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利弊 ‎【答案】D ‎【解析】A选项错误,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哲学家,没有论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B选项错误,苏格拉底讨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C选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是古希腊的执政官;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13.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 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 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 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答案】A - 28 - / 28‎ ‎...........................‎ ‎14. 苏格拉底强调“哲学终极目的是改善人的本性”,认为研究自然不会使人获得真理,心灵才是万物的原因和依据。这说明苏格拉底 A. 强调对道德的追求 B. 关注人类社会和认识自己 C. 认为理性高于感觉 D. 认为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说“自然不会使人获得真理,心灵才是万物的原因和依据”,这表明苏格拉底不注重自然的问题,注重的是人类社会的自身问题,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道德的意义;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理性的问题;D选项与材料无关。‎ ‎15. “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 28 - / 28‎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 “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从人的内心寻求规定自然的原则和根据,属于人文主义,谨慎权衡是反映人的内心思考,选A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强调了人性的不足,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6. 上述三位学者在学术思想与学术探索中遵循的共同原则是 A. 理性 B. 神性 C. 道德 D. 中道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给出三位学者的观点,其中甲强调认识你自己;乙强调的是多门学科的大家;丙主要成就是三大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出这三位都是关注的人,体现的是理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反对神性;C、D选项与此无关。‎ - 28 - / 28‎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是对甲乙丙三位人物的判断。从甲的认识你自己的观点可以得出甲是苏格拉底;从乙是多门学科的奠基人可以判断这位是亚里士多德;丙主要成就是三大理性批判,这位是康德。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7. 但丁一生作品甚多,爱情诗歌《新生》,哲学诗歌《宴会》,抒情诗《诗句集》,长诗《神曲》等。他的文学作品 A. 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 设计了三权分立社会制度 C. 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束缚 D. 体现了对上帝信仰的削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但丁被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山之作,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他直接影响的是文艺复兴;B选项是孟德斯鸠的主要成就;D选项与此无关。‎ ‎18.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D. 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答案】C - 28 - / 28‎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的发生偶然,只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即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对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分析很片面,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文艺复兴的背景而未涉及性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9. 路德教认为,“当教皇的行为违反《圣经》的时候,教皇及各级天主教会、各种宗教仪式在人得救的事业上没有任何作用”。材料实质上否定了 A. 教会的存在价值 B. 《圣经》的存在价值 C. 教会的宗教权威 D. 《圣经》的宗教权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教皇与《圣经》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当教皇的行为违反《圣经》的时候,教皇及各级天主教会、各种宗教仪式在人得救的事业上没有任何作用”,所以他否定的是教会的权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马丁·路德不反对教会的存在,只是对权力进行了限制;B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D选项说法错误。‎ ‎20.‎ - 28 - / 28‎ ‎ 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A. 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 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 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 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题干时间是1485年、1489年,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新教也还没有形成,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主教的禁令、教廷的敕令,都严禁“滥用”印刷术,实际上反映了教会担心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 ‎【名师点睛】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元朝时,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中国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意志出现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1、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 - 28 - / 28‎ ‎2、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如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1. “这是很紧要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下启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能为17世纪成为“很紧要的一个时期”奠基的是 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展 B.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以及“能为17世纪成为“很紧要的一个时期”奠基”可以看出材料问的是17世纪之前,包括14、15和16世纪发生的重要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领域,不是科学领域;C选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选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产生是在19世纪末。‎ - 28 - / 28‎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时间点的掌握,本题实际上就是考察学生四个选项发生的具体时间,因此只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对应的时间阶段就可以回答对本题,也就是符合17世纪之前的思想领域的事件就是正确选项。‎ ‎22.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A项符合题意。B、C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23. 伏尔泰指出:“自然法面前人人生而平等,这最自然不过;然而从各种实际出发,现实又是荒诞不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个人享有自由的能力或权力不同,进而使得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这表明伏尔泰 A. 违背了理性主义精神 - 28 - / 28‎ B. 否定了天赋人权学说 C. 不反对封建特权等级 D. 认为自由是不平等的 ‎【答案】D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平等的问题,可以看出伏尔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伏尔泰主张的就是理性的思想;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前提就是理性主义;C选项错误,伏尔泰主张的是自由平等。‎ 点睛:解答本题的时候要对伏尔泰的论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要知道伏尔泰论述的大前提是理性主义和天赋人权。之后论证的内容是现实发展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这个思路明确之后就很容易解答问题。‎ ‎24. 美国的国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权力,同时又互相制约,与这一模式相关的理论文献是 A. 《路易十四时代》‎ B. 《纯粹理性批判》‎ C. 《论法的精神》‎ D. 《权利法案》‎ ‎【答案】C - 28 - / 28‎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国会、政府、法院之间的牵制,也就是三权分立原则,这一原则是孟德斯鸠提出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批判的是法国君主专制;B选项提出的是理性思想;D选项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法案。‎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要知道各个选项的作者是谁。A选项《路易十四时代》的作者是伏尔泰;B选项《纯粹理性批判》的作者是康德;C选项《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孟德斯鸠;D选项《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25. 孟德斯鸠指出,“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彼此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这是一条原则。”下列最符合该原则的理念是 A. 天赋人权说 B. 教随国定论 C. 宗教自由观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C ‎【解析】从“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以及“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彼此互相容忍”可以看出孟德斯鸠强调的是宗教自由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与此相悖;D选项与此无关。‎ ‎26.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伏尔泰的主张不同的是 A. 反对君主专制 B.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 28 - / 28‎ C. 主张君主立宪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A选项是两者共同的主张;B选项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不是伏尔泰的思想;C选项说法正确,都是二人的思想;D选项是双方共同的主张。‎ ‎27. “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适当的法律和由法律治国比依赖专制者的智慧或公众分裂且飘忽不定的意愿都更公正,更稳定。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必然有益于多数人,而且操纵多数人的意志比操纵少数人的意志还容易。”符合上述材料观点的说法是 A. 直接民主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利益 B. 凌驾于法治之上的民治非最佳选择 C. 平民政治虽有缺陷但远胜专制政体 D. 只有民主没有法律不符合民众心理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直接民主”“平民政治”“只有民主没有法律不符合民众心理”,排除ACD;根据“适当的法律和由法律治国比依赖专制者的智慧或公众分裂且飘忽不定的意愿都更公正,更稳定”“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必然有益于多数人”得出,凌驾于法治之上的民治非最佳选择,故B正确。‎ - 28 - / 28‎ ‎28.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君民共主 D. 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知识点。从题干中“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等信息可知陈天华主张主权在民,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民贵君轻属于民本思想,其本质仍是维护专制统治,而题干反映的是反专制的民主思想,排除D。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关概况 ‎29. 有西方学者指出:“政府权力扩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事情,信仰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核心,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该学者所说的这些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是 A.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 宗教权威地位的不断动摇 - 28 - / 28‎ C. 启蒙运动思想的迅速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答案】D ‎【解析】本体材料中体现的是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问题时这些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要清楚的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基础应该是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C选项都是思想层面的,故排除。‎ ‎30.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B ‎【解析】《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数学成果,罗马法是大秦的法律成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东汉的,但日心说不是大秦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繁露》是西汉的而《理想国》是希腊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对文化成果记准时代、记准国别,都是识记的问题。‎ - 28 - / 28‎ ‎31.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 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 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 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 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故B项正确;C项“一致”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故D项“注意克服”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汉赋 ‎32. 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千尺松枝如蠹朽,欲折不折挂岩口。”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 ‎ - 28 - / 28‎ B. ‎ C. ‎ D. ‎ ‎【答案】C ‎【解析】从“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的作品灵动自由,是典型的草书书法作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时候楷书书法作品;B选项是行书书法作品;D选项是篆书书法作品。‎ ‎33. 下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 28 - / 28‎ B. 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 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 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寒食帖》是苏轼的作品,从书法的角度看,有草书的风格但又不完全,具有行书的特点,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形容的是草书;C选项是楷书的特点;D选项是篆书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34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28 - / 28‎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有人们直接指使,不能被代表。”‎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共同历史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 ‎【答案】(1)特征: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④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2)思想共同点:注重人和人类社会;注重人的道德;注重教育 目的:以思想文化统一维护统治。‎ 影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主张: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路德——因信称义。‎ 不同原因:西方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中国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解析】(1)本题考查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时间横向对比来看,可以发现中西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领域有思想开放的时代,也有思想专制时代。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 28 - / 28‎ ‎(2)思想共同点:关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共同点都有对道德要求,有一个是周礼;一个是西方的道德;此外两者对人的认识也是十分重要的。目的:体现出的是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影响:要充分意识到他们对社会的滞后作用。‎ ‎(3)李贽: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反对的是孔子的思想学说;路德:他是宗教改革的领袖,主张“因信称义”。不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中国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35.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宋代之后起源于昊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 ‎——摘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 28 - / 28‎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答案】(1)形式:宋词。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关心时政;表达情感。‎ ‎(3)关系:相互影响。‎ ‎【解析】(1)文学形式:解答本题的观点是这段材料的来源,从“宋代文化特征”可以看出这段话描述的是宋代盛行的文学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是宋词。原因:从材料中看,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此外经济基础和社会阶层的变化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特点:从“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可以看出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从“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看出关心时政;表达情感。‎ - 28 - / 28‎ ‎(3)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前面叙述的内容来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之间相互影响,文学形式受到经济基础影响,社会生活又因为文学作品而发生改变。‎ - 28 - / 2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