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6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6‎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思想属于 A. 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 B. 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 C. 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得出“尚力”的思想;根据“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得出“尚贤”的思想,这一思想家为墨家,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指出,墨子主张根据德能来分配官职名禄,有才能的人“举之”,无才能的人“下之”,这样就“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社会就实现公义了。这体现了墨子对公正至上的强调。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是对世卿世禄的否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 28 - / 28‎ ‎2.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一法,丙—道 B. 甲--儒,乙—道,丙—墨 C. 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 甲—道,乙一墨,丙--儒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是典型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是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则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按照一一对映的关系,A项正确; B项错在乙、丙组合,C错在甲组合、D错在甲乙丙组合都错,故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 有一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 A. 春秋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感应 - 28 - / 28‎ D. 君为臣纲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等信息可知是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春秋大一统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控制、约束其它学派的发展,不让它们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B。D项是三纲五常思想,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等是解题的关键。‎ ‎4. 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两位思想家关于“理”的认识和方法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你认为二人的主要分歧在于 A. 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问题 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C. 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 D. 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 ‎【答案】C - 28 - / 28‎ ‎【解析】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因此正确选项为C。‎ ‎5.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项表示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即“致良知”,此项为王阳明的言论。乙项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此项为黄宗羲的言论。丙项表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思想,提出这些思想的是董仲舒。丁项由顾炎武提出。‎ 综上所述,排除ABD,本题正确答案为C。‎ ‎6.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28 - / 28‎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7.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B - 28 - / 28‎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发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就是保卫整个国家民族,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所以,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这一观点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 ‎8. 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啊,要不这样,即使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么?”这说明孔子提倡 A. 仁者爱人、理解、体贴他人 B. 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旨在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孔子的思想,由题目中的信息“国君……臣子……父亲……儿子要像……样子”即可选出B项;题目中未涉及孔子“仁”的思想,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观点 ‎9.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28 - / 28‎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只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项说法错误,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等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推崇,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其他两位思想家在当时不受重视;董仲舒时的西汉不属于转型期,D项错误。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10. 有学者指出,清顺治朝初修《太宗实录》中夸大摄政王多尔衮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其他开国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所修《世祖实录》记录了多尔衮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重修清初四朝实录时,为称述先祖功业,又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该学者旨在说明 A. 历史解释因史实考证变化而变化 B. 不同时代对同一人物须有不同理解 C. 朝廷权力之争导致影射史学出现 D. 官修的史书有致用高于求真的特点 ‎【答案】D - 28 - / 28‎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对多尔衮在不同时期记载的不同,说明史书的编修与社会现实政治紧密相关,体现了致用的特点。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体现;B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古代文化·清代史书编撰 ‎1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贝克莱的观点。与他的主张相类似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主观意识认知下才有客观存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明代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D项正确。A、B、C三位思想家的观点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均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2.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对立统一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原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 28 - / 2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最能体现矛盾对立转换的是老子的思想,是道家的代表,与宋代 “新角度”不符,排除A。天人感应由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不符合题干中“新的角度”的表述,排除B。宋代理学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这个新的角度也就是从万物本源出发,C项正确。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可知,从人的本性出发的角度出现于宋代以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有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汉赋和唐诗 B. 风俗画和文人画 C. 元曲和摊戏 D. 话本和小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曲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时间不符,排除;风俗画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的体现,文人画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故选B;元曲和摊戏文化均是世俗化倾向,排除C;话本和小说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排除D。‎ - 28 - / 28‎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宋词 ‎14. 《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下列文艺成就体现出“大一统”气度的是 A. 汉赋 B. 楚辞 C. 辛弃疾的词 D. 白居易的诗 ‎【答案】A ‎...........................‎ 点睛: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 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术的革新 B. 造纸术的改进 C. 重文轻武政策 - 28 - / 28‎ D. 科举制的盛行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朝书籍格式变化以及书籍发行量的增长,原因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A项正确。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排除B。重文轻武政策与宋朝书籍格式变化以及书籍发行量的增长无关,排除C。科举制的盛行与宋朝书籍格式变化以及书籍发行量的增长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6.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属于 A. 骚体 B. 宋词 C. 元曲 D. 明清小说 ‎【答案】A - 28 - / 28‎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和结合所学可知是屈原的楚辞,其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其骚体开中国浪漫主义之先河,A项正确。宋词又称长短句,便于灵活自如地表达感情,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与题干不符,排除B。元曲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C。明清小说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风格独特,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等。‎ ‎17.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劳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A. 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 缺乏创新和逻辑 C.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 与农业息息相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科技多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故A项正确;注重创新和逻辑无从谈起,故B项错误;人与自然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火药等与农业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 ‎18.‎ - 28 - / 28‎ ‎ “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的是封建思想伦理的作用,明显具有落后性;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体现的是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的宣传,明显具有落后性;③④⑤项分别体现的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近代化,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干要求,选A;③④⑤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BCD。所以选A。‎ ‎19.‎ - 28 - / 28‎ ‎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上 A. 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 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 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 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文字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并未广泛融入中国大地,缺乏坚实的农村基础,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宣传西方思想的局限性,故答案选C,A项不符合题意,B D两项表述错误。‎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表现 ‎20. 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A. 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 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 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 D.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答案】A - 28 - / 28‎ ‎【解析】试题分析:在古代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因此,古代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B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传播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 ‎【名师点睛】西学东渐:‎ 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21. 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 - 28 - / 28‎ A.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B. “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C.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D.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从课程设置“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可知该学校强调军事学习。A项内容体现了洋务运动中“自强”的思想,强调练兵与技术结合;B项内容体现了洋务运动中“求富”的思想,与题意无关;C项为顽固派主张;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答案选A。‎ ‎22.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 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 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C. 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 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D - 28 - / 28‎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都是封建时代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文学创作的基本的原则,主张文学创作要宣扬和维护儒家伦理纲常,而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际上就是要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D项正确。B项夸大了文学革命的作用;AC两项都是文学革命的客观效果而不是目的。‎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评价 ‎23. 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 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 B. 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C.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 D. 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学之为异也”意在强调中西方的文化制度是有区别的,故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作用,A项正确。题干强调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作用,没有明确表明态度是支持中体西用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文化,排除BC。中体西用在当时也被一些人认可,例如洋务派认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4. 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28 - / 28‎ A. 儒学在汉代已成为传统文化的单一思想 B. 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C. 各级教育都以传授道家思想为主 D. 黄老之学的政治功能得以彰显 ‎【答案】B ‎25. 近代以来,民间及公文用语中“夷人”“夷酋”等每每可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中规定,“自不得提书夷字”。“夷”的使用自此受到限制。这反映出 A. 清政府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清政府向近代化国家转变 C. 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 D. 清政府的对外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题干体现了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待西方国家的称谓变化,从鸦片战争后十几年间的“夷人”“夷酋”“夷船”“夷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的“夷”的限制,反映的实质是清政府对待西方国家态度的转变,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清政府的对外观念发生变化是列强侵略压迫的结果,并非主动变化,排除。题干强调清政府的对外观念发生变化,不能等同清政府向近代化国家转变,排除B。题干强调清政府的对外观念发生变化,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6.‎ - 28 - / 28‎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许多新词,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这表明魏源 A. 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关注西方新知识、新技术 D. 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表明魏源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C项正确。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排除A。题干强调魏源关注西方新知识、新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错在“全面”,在题干没有体现,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参议院、众议院、总统、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 ‎27. 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为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为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 A. 不愿公开反对儒家思想 B. 混淆了孔子和孔教的区别 C. 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科学 ‎【答案】D - 28 - / 28‎ ‎【解析】根据题干“我们反对孔教,……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可知,陈独秀认为孔子学说与现在的时代不相适应了;反对孔教,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反对时代不需要的东西,说明了陈独秀并不是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而是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故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科学,排除C,D项正确。题干强调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科学,并不是不愿公开反对儒家思想,排除A。题干强调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科学,而不是混淆了孔子和孔教的区别,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8.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知 A. 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的正常私欲 B. 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C. 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D. 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朱熹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而李贽的言论同样肯定了人的正常私欲,‎ - 28 - / 28‎ ‎ A项正确。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贽反对僵化的理学教条,则对“存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但是题干并没有反映李贽思想的背景,排除B。李贽和朱熹都肯定了人的正常私欲,没有体现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排除C。朱熹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除此以外的欲望要抑制;而李贽肯定人的私欲,但不能反映李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9.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 从技术到器物 B. 从制度到思想 C. 从制度到文化 D. 从器物到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应选D项。‎ ‎3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28 - / 28‎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故答案为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二、材料题(共2小题,合计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学”的,“为学”就是指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中国的人文精神,习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 - 28 - / 28‎ ‎——摘自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 材料二早期维新派代表冯桂芬认为: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而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材料三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 28 - / 28‎ ‎(2)根据材料三,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 ‎【答案】不同:东方关注人的社会性(群体);注重伦理道德自觉;西方关注人的自然性(个体);强调个人的知识与理性。‎ ‎(2)异:冯桂芬主张中学为主(本、体),西学为辅(末、用);康有为主张中西融会,无分上下。‎ ‎(3)认识: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 相同: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不同: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法家思想;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即可概括中、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 28 - / 28‎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不同,根据材料“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即可概括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的不同态度。关于相同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方面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即可概括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新认识。第二小问相同,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归纳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相同之处。第三小问,关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原始儒学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都吸收和借鉴了法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方面说明其不同即可。‎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 - 28 - / 28‎ ‎ “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中西方古代思想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2.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舍弃一切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与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学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也要从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好这时候,西学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可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 28 - / 28‎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材料一中的“时人”指谁?对待改革,材料二中的“一般人”与材料一中的“时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答案】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 异:评价角度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时人”指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材料二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3)因素: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西学东渐的推动。影响:政治方面,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方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28 - / 28‎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及材料二“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可知,作者对洋务运动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都是持基本认同的态度,而持此观点的原因则都是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仍然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国人对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抵触心理仍比较严重。不同点:虽然两则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评价的视角不同,材料一主要是从时人的态度来分析洋务运动的可行性,而材料二除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外,还兼顾到了“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这是导致两位作者观点有差异的原因。‎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可知“时人”是指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根据材料“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可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学东渐推动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在政治方面的体现便是辛亥革命,其爆发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思想方面的体现便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使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后期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整体分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了中体西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过救民的道路,先后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过程,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 28 - / 2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