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历 史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由南之蔡)北绕而与鲁、齐,以及于卫、晋,而宋人自在大包围之中”,“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其时燕亦移于河北,大约在齐、卫之间。镐京与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一格局 A. 便于周天子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C. 导致诸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可知,这一格局加强了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控制,从而维护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故选D;周天子并未实现对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诸侯的权力是较大的,排除A;宋国是异姓诸侯,不是统治集团内部势力,排除B;材料只是描述了周代在地理上的统治格局,并未提及诸侯国享有的权力,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2.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 A.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B. 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C. “非攻”可以民富国安 D. 君主要以法来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无事取天下”可知,这位先贤是道家代表人物,其主张无为而治,故选B;A项为儒家主张,排除;C项为墨家主张,排除;D项为法家主张,排除。 3.下列评述与下图书法风格相符的是 - 19 - A. “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 B. “变圆为方,改曲为直,一波三折,朴拙典雅” C. “因形立意,有转无折,悬针垂露,婉转流畅” D. “笔法瘦劲,飞动自然,率意颠逸,狂放淳穆”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中文字笔法瘦劲,飞动自然,为草书特征,故选D;A项描述的是楷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描述的是隶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描述的是小篆,不符合题意,排除。 4.“清制,凡巡幸上陵、经筵、蠲(juān)赈、内臣外臣黜陟,及晓谕中外事,用明发上谕,交内阁,以次交部、科。凡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罪之不当者等事,用寄信上谕,由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出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qián)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内阁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B. 六部已经变成内阁下属机构 C. 军机处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D. 中枢机构分权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内阁与军机处分领不同职责,分工明确,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内阁在明朝就已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A;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并无决定权,排除C。 - 19 - 5.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下列体现其直接意图的是 A. 兴办开平煤矿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B. 引进先进技术抵抗外国经济侵略 C. 创办民用工业以解军事工业之困 D. 筹划海防通过壮大海军实现自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可知,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在于为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解决其困局,故C;洋务派创办洋务企业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其意图,排除A;抵抗外国经济侵略并不是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它只是在客观上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D项是发展军用工业的目的,而非民用工业的目的,排除。 6.王韬《瀛蠕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己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说明此时 A. 上海地区社会风气日趋奢靡 B. 上海服饰等级观念逐步淡化 C. 戊戌变法推动服饰简约文明 D. 辛亥革命促进社会移风易俗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可知,上海服饰的等级观念逐步淡化,人们穿着的衣服并无太大区别,故选B;穿着奢靡只是上海部分人士的行为,不代表整个上海地区的状况,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其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始前就已去世,故其无法得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否对社会风俗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排除CD。 7.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光绪皇帝极为赞誉,下令广为刊行,其中明确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等观点。翌年梁启超的《自由书》中评价此文:“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张之洞发展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历史折衷性 B. 张之洞依然固守封建伦理纲常,反对学西方制度 C. 光绪帝赞同张之洞的维新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 - 19 - D. 梁启超否定中学为内西学为外,倡导民主与自由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其中明确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等观点”可知,张之洞发展了洋务派的体用观,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具有历史的折衷性,故选A;由材料“西艺非要,西政最要”说明张之洞并不反对西方制度,排除B;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不是张之洞的主张,排除C;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时的他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排除D。 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阐述20世纪50年代某一管理体制实行的原因时说:“农村组织结构内在的几个问题显著起来了。第一、缺乏安排人力和资源的适当组织单位,妨碍了大规模的动员工作。……第三、在农村中,在基层的政府单位和经济单位之间建立良好配合关系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争论的结果成了在农村中建立一种更大单位的压力,这种更大的单位将能管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也能灵巧地适应政府的行政等级制度。”关于这一管理体制。说法正确的是 A.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C.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 基本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争论的结果成了在农村中建立一种更大单位的压力,这种更大的单位将能管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也能灵巧地适应政府的行政等级制度”可知,这一管理体制指的是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大的人民公社,它忽视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严重超越了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A项指的是一五计划,排除;B项指的是大跃进,排除;D项指的是三大改造,排除。 9.“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的实现。”推动我国“陀螺”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是 A. 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 19 -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法制范围内的自由民主才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才能使民众能够在法律准则要求下行使自由权利,故中共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推动民主这只“陀螺”正常运转起来的根本保障,故选C;ABD三项制度均不是根本保障,因为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那么它们也是有可能被破坏的,文革的发生就是典型例证,故排除。 10.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在外交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演出。下表是关于新中国对外关系的策略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策略 史实 A “另起炉灶” 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C “求同存异”方针 1955年,促进日内瓦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 全方位外交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对印度和缅甸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正式宣布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保证主权国家之间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本准则,故选B;A项史实对应的策略是“一边倒”,故排除;“求同存异”方针对应的史实是万隆会议,故排除C;全方位外交开展于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策略与史实对应错误,排除。 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体现这一精辟论述的中共探索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B. 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C. 十三大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 19 - D.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使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符合材料描述,故选D;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前,中共还未完全摆脱思想上的束缚,没有强调要从根本上转变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ABC。 12.“212年,皇帝卡拉卡拉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居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公民权的普及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殖民地和其他类型城市的界限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城市仿效罗马的宪政制度。”材料说明罗马法 A. 适时革新更加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 B. 体系逐渐走向成熟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 实行宪政制度解决了境内各民族的矛盾 D. 适用范围扩大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公民权的普及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可知,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缓和了帝国境内的社会矛盾,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选D;材料只提及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变化,而未提及其法律内容上的变化,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罗马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颁布,卡拉卡拉皇帝执政时期罗马法并未走向成熟,排除B;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只能缓和社会民族矛盾,并不是解决了矛盾,排除C。 13.“自然在他面前好像是一本内容浩瀚的书本,他毫不费力地遨游其中。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集艺术家、试验者、机械师和理论家于一身。……各种发现已进入公认的知识宝库,成为‘伟大的人类之光’。”材料中“他的伟大之处”在于 A. 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严密的近代科学 B. 对科学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C. 有力挑战了传统的封建神学创世说 D.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B 【解析】 - 19 - 【详解】由材料“自然在他面前好像是一本内容浩瀚的书本,他毫不费力地遨游其中”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指的是牛顿,他的运动三大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对科学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故选B;A项指的是伽利略,排除;C项指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排除;D项与牛顿不符,排除。 14.“它使得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建立起来……1832年前,特别在‘有组织的反对党’罗金厄姆派尚未出现时,议会各党派都没有稳定的组织系统,加上许多无党派议员的存在,常使议会中党派界限模糊。1832年后这种局面很快结束,整个议会尤其是下院划分为界限明朗的两大政治集团。”对此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 结束了英国贵族寡头政治制度 B. 开始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 推动了议会政党制度的新发展 D. 形成了社会两大阶级对立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整个议会尤其是下院划分为界限明朗的两大政治集团”可知,1832年的议会改革推动了英国议会政党制度的新发展,故选C;材料只是说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而没有说结束,排除A;英国在1689年就已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B;两大政治集团都是资产阶级,不是对立阶层,排除D。 15.托夫勒在《第三次潮浪》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蒸汽时代大机器普及的推动 B. 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C.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推动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后期,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得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大型公司大量出现,故选B;20世纪初人类已经进入电气时代,而非蒸汽时代,排除A;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背景性因素,故它们不是推动垄断公司出现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D。 - 19 - 16.苏联(俄)某一时期的领导人在阐述某一经济措施时,进行了如下比喻:“如果一支军队已经确信不能用强攻方式拿下要塞,但仍然表示不同意撤出旧阵地,不改用新方法来完成任务,那么对于这样的军队应当来说:只学会了进攻而没有学会在某些困难条件下为了适应这种条件必须实行退却,是不会取得战争胜利的。”“改用新方法”可以 A. 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 B.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 为战胜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D.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将重新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称之为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故这种“新方法”指的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调整经济的新经济政策,它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斯大林模式还未建立,“没有突破”一说无从谈起,排除D。 17.《美国史》:“另一个棉花丰收前景迫使AAA(农业调整署)发起一次把庄稼犁入土中的计划。农业部长亨利·A·华莱士悲叹道:摧毁一片正在生长的庄稼是一次‘对我们的文明令人震惊的注解’,‘我只能默许其为一次对旧时失误产量垃圾的清扫’。”农业调整署的“计划”意图是 A. 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B. 通过减耕增产调控市场 C. 行政干预调整劳资关系 D. 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摧毁一片正在生长的庄稼”“我只能默许其为一次对旧时失误产量垃圾的清扫”可知,农业调整署“计划”的意图在于减少农产品在市场的流通量,从而提高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故选A;农业调整署对农业的计划是减耕减产,而非减耕增产,排除B;农业调整署调整的是农业,而非工业,故其并不负责调整劳资关系,排除C;减耕减产只会扩大失业人口的数量,而不会增加就业,排除D。 18.民主德国建国30周年之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问东德,在签订两国达成兄弟邦交合作协议之后,与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拥抱并亲吻对方。这反映了 A. 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确立 B. 两大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C. 美苏争夺的重点地区是在柏林 D. 美苏进行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 【答案】D 【解析】 - 19 - 【详解】由材料“民主德国建国30周年之际”“在签订两国达成兄弟邦交合作协议之后,与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拥抱并亲吻对方”并结合所学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领导人试图稳固自己在东欧的影响力,进而可以与美国在欧洲进行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故选D;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在20世纪40年代的雅尔塔会议上就已确立,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两大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形成,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而非具体的一座城市,排除C。 19.“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整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根据这一宗旨成立的国际组织 A. 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B.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 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 D. 顺应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国际组织指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建立起来,故选A;世贸是国际贸易体系内的国际组织,而非金融体系内的国际组织,排除B;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后就已开始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故C项无法说明世贸建立的特殊价值,其不是最佳答案,排除;世贸组织的建立顺应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排除D。 20.“当今的世界上,将会有四个伟人:第一个是拿破仑,第二个是居维叶,第三个是奥康瑙尔,第四个是我。拿破仑与长枪大炮为伍,居维叶娶下了整个地球,奥康瑙尔与他的人民溶为一体,而我,要把整个社会装进我的脑袋。”下列属于“我”的作品的是 A. B. C. D. - 19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把整个社会装进我的脑袋”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我”指的是法国的文学家巴尔扎克,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故选C;《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母亲》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3分,第24、25题各10分。 21.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闱……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9 - 材料三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根括宋代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发展中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主要原因。 【答案】(1)表现:专业化市场发展;坊市界限打破;街巷店铺林立;商品交易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娱乐经济繁荣。 (2)原因:生产率提高;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贸易量的增加。 (3)因素:出现“飞钱”;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精通批发和零售;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主要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重义轻利的观念。 【解析】 【详解】(1)表现:由材料“十字街南去,姜行”“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等信息可归纳为专业化市场发展;由材料“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闱”可归纳为坊市界限打破,街巷店铺林立;由材料“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可归纳为商品交易种类繁多、数额巨大;由材料“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可归纳为娱乐经济繁荣。 (2)原因:由可归纳为材料“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生产率的提高;由材料“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从而促进了农业”可归纳为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由材料“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可归纳为人口的增长;由材料“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可归纳为贸易量的增加。 - 19 - (3)因素:由材料“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可归纳为出现“飞钱”;由材料“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可归纳为政府担保银行票据;由材料“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可归纳为出现专业经纪人;由材料“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可归纳为精通批发和零售;由材料“已经有了专业经理”可归纳为出现专业经理;由材料“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可归纳为出现理财专家。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商业的发展;经济上,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育;文化上,古代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的观念制约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政策是,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对商业发展也是一大阻碍。 22.中国近代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悲壮序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改革起原》 材料二 在五四运动中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罗家伦在当时便指出,“这次运动,是民族自决的精神。无论什么民族,都是不能压制的。可怜我们中国人,外受强国的压制,内受暴力的压制,已经奄奄无生气了。……这次学生不问政府,直接向公使团表示,是中国民族对于自决第一声。这次运动是二重保险的民族自决运动。”“‘外争主权’,应用起来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其意义方法与‘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是一致的。” ——李育民《“五四”与近代反帝理论的产生——从排外到反帝的历史转折》 材料三 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定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傅吾康《一百年来的中国革命,1851—1949》 材料四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面对外来侵略,国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社会原因和“乃渐惊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来论述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260字左右。) 【答案】(1)变化:中国人由麻木(漠然、无动于衷)到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19 - 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表现: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实业派实业救国;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2)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争取民族自觉的五四运动。“外争主权”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要求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观点明确; 分层表述;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通畅; 字数260字左右。 抗日战争中,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最终取得了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 【详解】(1)变化:由材料“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乃渐惊起”可知,其变化为中国人由麻木到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原因:由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严重,由此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一部分中国人踏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其主要包括维新变法、实业救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史实。 (2)首先,由材料四“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的描述可归纳出观点“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其次,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提供的史实“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对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论证的模板可大致参考如下:历史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大致过程+事件的评价。 - 19 - 最后,强调一句,在论证的过程中切记要分层表述,尽量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同时,在论证完后,要对所述文字通读一遍,保证表述通畅,不会出现史实性错误。 23.人文主义平等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条最基本的法律虽然被世俗的谬见所掩蔽了,可并不是就此给抹杀掉,它还是在人们的天性和举止中间显露出来。所以凡是有品德的人就证明了自己高贵。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要坚持基督,其他的诸如苦行禁欲等行为就不再成为表明信仰的标记,神职人员是否结婚这等行为完全由人自由取舍,任何人不得禁止,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同时基督徒有权对圣经做出自己的理解,无需神职人员的中介。这些思想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使人的信仰摆脱了外在形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路德还十分重视提高普通信徒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普通信徒在上帝面前是根本平等的,普通信徒均可成为祭司。 ——答小群、孙琥瑭《从路德的宗教改革谈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问题》 材料三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他在书中指出,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必须“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这结合能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被称为城邦,现在则被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 ——摘编自钟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中薄伽丘有关平等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路德的平等观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影响。 (3)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卢梭的平等观内涵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新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主张:强调平等;反对等级制度;用品德作为评价人贵贱的标准。 (2)平等观:因信称义;信仰自由;普通信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积极影响:打破了教会特权;使人们获得信仰的自由、平等权;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解放了思想。 - 19 - (3)新发展:天赋人权(人生来自由、平等);用社会契约维护自由、平等;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推动。 【解析】 【详解】(1)主张:由材料“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可归纳为强调平等,反对等级制度;由材料“凡是有品德的人就证明了自己高贵”可归纳为用品德作为评价人贵贱的标准。 (2)平等观:由材料“基督徒有权对圣经做出自己的理解,无需神职人员的中介”可归纳为因信称义;由材料“其他的诸如苦行禁欲等行为就不再成为表明信仰的标记,神职人员是否结婚这等行为完全由人自由取舍,任何人不得禁止”可归纳为信仰自由;由材料“普通信徒在上帝面前是根本平等的,普通信徒均可成为祭司”可归纳为普通信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积极影响:由材料“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可知,路德的主张打破了教会特权;由材料“,使人的信仰摆脱了外在形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可知,路德的主张使人们获得信仰的自由、平等权;另外结合所学可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解放人们思想等方面再进行说明。 (3)新发展:由材料“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可知,卢梭主张天赋人权;由材料“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知,卢梭主张用社会契约维护自由、平等;由材料“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现在则被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可知,卢梭构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启蒙运动的背景,即经济、阶级、科技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其经济上,主要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其阶级上,主要是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其科技与文化上,主要是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推动。 24.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后世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 - 19 - 材料二 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秦人务实而好利,但这种价值观仅限于个人层面。商鞅在顺应这种价值观的基础上,把它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并以此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完成了各项变法改革措施的制定……商鞅之法中,个人私斗是明令禁止的,并且还会受到惩罚;而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并取得敌首者,则会受到厚赏。商鞅这一利禄官爵皆出于兵(战争)的政策无疑起到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 ——摘自邱忠来《商鞅变法与秦文化革新》 材料三 商鞅在风俗方面的革新曾受到一些人的诟病,特别是汉代学者的批评。其中,汉初儒生贾谊的上疏最为有名:“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数。”(《汉书·贾谊传》)他认为改革后,秦国风俗日渐变坏,表现为富裕家庭中的男性成年后就各自分家,穷苦人家的儿子只能入赘到富人家,这就使得儒家所向往的几代同堂、父慈子孝的氛围不复存在。 ——摘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特点。 (2)材料二中,为提升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商鞅采取了哪些举措改变旧俗的?有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是什么?并说明其持此态度的主要依据。 【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2)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 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加赋税;发展了小家庭制;起到规范人民行为作用;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3)态度:批评(否定)。 依据:舍弃礼仪;破坏了风俗;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解析】 【详解】(1)特点:由材料“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可归纳为尚武;由材料“贪戾好利而无信”可归纳为轻义重利和缺乏诚信。 (2)措施:由材料“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可归纳为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由材料“个人私斗是明令禁止的”可归纳为禁止私斗;由材料“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并取得敌首者,则会受到厚赏”可归纳为奖励军功。 积极作用:由材料“起到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可归纳为起到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结合所学可知,小家庭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发展小家庭制,从而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 19 - (3)态度:由材料“特别是汉代学者的批评。其中,汉初儒生贾谊的上疏最为有名”可知,贾谊的态度是批评。 依据:由材料“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可归纳为舍弃礼仪;由材料“秦国风俗日渐变坏”可归纳为破坏了风俗;由材料“使得儒家所向往的几代同堂、父慈子孝的氛围不复存在”可归纳为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25.华盛顿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盛顿在领导美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最终赢得国家的独立之后,面临的局势依然非常严峻。美国在经历了数年的战争和混乱之后可以说到了一个快要难以收拾的地步……美国地处美洲,处于与欧洲隔离的和遥远的位置,因此华盛顿认为没有必要人为地让美国卷入欧洲政治的风雨之中,认为与欧洲某些国家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赵玉岩《试析华盛顿思想对美外交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乔治·华盛顿在演说中说:“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他还指出:“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一种姿态,使我们在任何时候决心保持中立时,都可以得到他国认真地尊重。” ——华盛顿《告别辞》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的外交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任首届总统时采取的外交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盛顿的外交立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政策的历史地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的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1)思想:不卷入欧洲政治;不与欧洲国家结盟或敌对。原因: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严峻形势;美国远离欧洲大陆;欧洲利益与美国利益不同。措施:努力改善同英国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 (2)立场:中立。 历史地位:被视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在长时期内为美国统治者所遵循和发展。 出发点:国家利益;创造和平环境。 【解析】 - 19 - 【详解】(1)思想:由材料“华盛顿认为没有必要人为地让美国卷入欧洲政治的风雨之中”可归纳为不卷入欧洲政治;由材料“认为与欧洲某些国家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可归纳为不与欧洲国家结盟或敌对。 原因:由材料“最终赢得国家的独立之后,面临的局势依然非常严峻”可归纳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严峻形势;由材料“美国地处美洲,处于与欧洲隔离的和遥远的位置”可归纳为美国远离欧洲大陆;另外结合所学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华盛顿在担任首届总统时,在外交上努力改善同英国关系,同时还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 (2)立场:由材料“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在任何时候决心保持中立”可归纳为中立。 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中立政策成为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并在较长时期内为美国统治者所遵循和发展。 出发点:结合所学可从国际和国内角度进行分析,国际角度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国内角度主要是为了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 19 - - 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