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高一(下)期中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周襄王将“公田”作“私田”进行赏赐,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题目涉及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题目中无法得出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与题目土地制度改革不符合,故D项错误。所以选A。‎ ‎2.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答案】B - 23 -‎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正确;精耕细作很难缓解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A错误;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不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 错误。‎ ‎3.“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此指导思想相一致的是 A. 休养生息 B. 重农抑商 C. 闭关锁国 D. 精耕细作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4.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B项正确;宋代经济没有严重衰退,A项排除;坊市制度崩溃,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中的土地政策调整无关,C项排除;宋代政府管理没有失控,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经济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点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6.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 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 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 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说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为松弛,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B项“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北方农业的情况作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联系所学清朝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7.“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戏词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的作坊经济 B. 农业和商业共同发展 C 农业和手工业共同发展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23 -‎ ‎【答案】D ‎【解析】‎ ‎【详解】没有男耕女织的作坊经济的经营形态,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农业和手工业共同发展的信息,排除C。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选D。‎ ‎8.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 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B.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官营手工业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可以得出官营手工业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故答案为D项;A项违背史实,排除;B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明代中后期以来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9.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B ‎【解析】‎ - 23 -‎ ‎【详解】根据社稷的含义,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了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从祭祀的对象来看,“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两项都与农业有关系,所以体现出古代对农业的重视,故B正确。选项A只是描述了表象,而且表述片面,排除;选项C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并未挖掘出现象背后信息,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小农经济特点,排除选项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农业发展是还坏直接影响到民生,影响到国家的安定。‎ ‎10.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 都江堰 B. 白渠 C. 大运河 D. 赵州桥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天府之国可以看出,这是指都江堰,故选A项;白渠是在关中地区,而不是在四川,排除B项;大运河不涉及到四川地区,排除C项;赵州桥是在河北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都江堰,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都江堰的作用和影响来分析即可。‎ ‎11.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 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 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 - 23 -‎ ‎【详解】材料“曾厉行海禁……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由材料“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可见清政府是严格而非绝对禁止一切民间贸易,排除C;材料无关清政府的装备问题,排除D。‎ ‎12.“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 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 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全球史观”“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可以判断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推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符合“全球史观”,排除。‎ ‎13.陈恒哲在《西洋史》中写道:‘他把西班牙国旗,高举在那个海岛之上,……前后共来往西班牙和新大陆四次,但他至死以为他所发现的是亚洲。”这材料中的“他”应是指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前后共来往西班牙和新大陆四次,但他至死以为他所发现的是亚洲。”可知是哥伦布。故答案为B项;ACD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 ‎【点睛】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14.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 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 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 23 -‎ C.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 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答案】C ‎【解析】‎ 材料显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均是工匠,显然没有科技成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明家均是科学家,说明科学与技术结合程度加深,故C正确;A中身份决定成果,显然不符合事实;第一次科技成果就是生产经验的总结,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理论和经验的重要性,故D错误。‎ ‎15.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 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16.有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这“发明”指 A. 信息时代的到来 B. 理性时代的到来 C. 蒸汽时代的到来 D. 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信息时代以40年代末50年代初揭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契机,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排除A;启蒙时代或启蒙运动,又称理性时代,是指在17世纪及18世纪欧洲地区发生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开始进入了蒸汽时代,排除C;材料“使人类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据此可知此项发明是指电气时代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故选D。‎ ‎17.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已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兴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础是 A. 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B. 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 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D. 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17世纪,荷兰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成为“海上马车夫”,故D符合题意;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故AC不符合题意;1588年,英国海军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故B不符合题意。‎ ‎18.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由于 A. 圈地运动的进行 B. 石油工业的发达 C. 蒸汽动力的应用 D. 电器广泛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英国的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再结合题干的时间“18世纪末”,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的应用,大量燃烧煤炭导致环境污染,选项C正确。圈地运动发生于14、15世纪,排除A;B、D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就,排除。‎ ‎19.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 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 23 -‎ C. 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D. 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大型工业企业的作用,实际上是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手工工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特征;C选项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完整的表述材料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 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 取代外商企业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白银)”,“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说明洋务企业民用工业的开办在一定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最终并未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首路,最后失败,B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C错误;当时,小农经济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D错误。‎ ‎21.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答案】C ‎【解析】‎ - 23 -‎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内陆乡村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故材料反映了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的现象,故C项正确。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与材料信息“昼出耕田夜织麻”不符,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与内陆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地区差异, B项错误。材料反映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故城市仍处封闭状态的说法不正确,D项错误。‎ ‎22.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 产品全部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采用传统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详解】本题可直接用排除法作答。抓住“侨商”“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行销于欧美两洲”等信息,即可排除B、C、D项。而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生产,而且生产关系中存在雇佣关系,因此他跳出了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工业,故选A。‎ ‎【点睛】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 ‎23.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 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 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 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D. 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进行销售并扩大了市场,这里南洋公司利用的是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来进行销售,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一战期间英美忙于一战,当时主要的侵略国家是日本,故C项错误。‎ ‎24.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 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C. 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D. 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解析】‎ 联系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的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经济侵略,材料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反映了此时美国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所以B符合题意;AC均与表中数据信息不符;D说法过于绝对。‎ ‎25.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答案】A ‎【解析】‎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BC两项是在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D项是1976年。故BCD三项排除。‎ ‎26.改革开放初期,有人在湖北沙市中山路“好公道”餐馆对面,开了家个体经营的“好再来”鸡汤包面馆,与对面的国营餐馆唱起了对台戏。同样的价格,“好公道”用的是清汤,而“好再来”却是鸡汤,把顾客都吸引了过去,这时国营餐馆沉不住气了,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从“好再来”包面馆引发的风波可以得出 - 23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萌动 B. 主管部门的保护性做法值得肯定 C.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D. 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定阻力 ‎【答案】D ‎【解析】‎ 材料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A。由材料“国营餐馆沉不住气了,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说明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定阻力,故排除BC,选D。‎ ‎27.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变化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造成的,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56年底;BC项是1958年。‎ ‎28.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 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C. 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D. 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84年”、“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84年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B正确;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是1980年,A错误;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是1985年,C错误;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是1990年,与材料不符,D错误。‎ ‎29.“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山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这首歌谣反映了 A. “大跃进”中的“浮夸风”‎ B.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浪潮 - 23 -‎ C. “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动荡 D.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可知,滚下去的不是人而是一个红薯,体现了浮夸风的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特征,故A选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运动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合作化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家一听笑呵呵”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动荡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等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而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故D选项错误。‎ ‎30.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92年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并结合所学史实可知,1992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大,这次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突破。C正确;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制定的,时间不符,A排除;1987年党的十三大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不符,B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D排除。故选C。‎ ‎31.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毗临港澳 B. 政策扶持 C. 科技领先 D. 资源丰富 ‎【答案】B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 23 -‎ ‎32.中国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等社会风尚习俗的变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此风尚影响最大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等社会风尚习俗的变迁”,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为了改变陋俗,颁布一系列法令,如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因此对题干中变迁影响最大的是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等社会风尚习俗的变迁”,结合所学解答即可。需要掌握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习俗变迁的 ‎33.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A. 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 城市环境的改善 C. 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 租界开放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仅为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未涉及不同地区租借开放的比较,排除D项。‎ ‎34.下面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导致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 23 -‎ A. 政治观念的影响 B. 审美情趣的变化 C. 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国际潮流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图片获取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50年代流行的苏式服装是因为受“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60年代流行的绿军装是受文革影响,故A正确,D错误。BC应该是改革开放后,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 ‎35.在描写抗日战争的一本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几种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 蒋介石通过广播发表抗战宣言 B. 某国民党连队,观看影片激发抗日热情 C. 共产党通过报刊揭露日本侵华罪行 D. 日军随军记者通过互联网传递军情 ‎【答案】D ‎【解析】‎ 互联网出现是1994年,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正确。‎ ‎36.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使用电灯照明 B. 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C. 航线经过大西洋 D. 用电报与外界联络 ‎【答案】B ‎【解析】‎ ‎【详解】抓住关键信息“1912年4月”,结合所学可知,电视是在二战后才发明的,因此1912年不可能配备电视,故B符合题意,故选B;依据题干时间,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D两项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泰坦尼克”号是意图从英国越过大西洋到达美国,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 - 23 -‎ ‎37.《大国崛起》一书中写道:“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 A. 自由放任 B. 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C. 政府主导 D. 私人垄断和自由竞争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B项正确;单纯的“自由放任”或“政府主导”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不符,AC项错误;“私人垄断和自由竞争相结合”与材料所说新模式是“市场”、“政府”同时发挥作用不符,D项错误。‎ ‎3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 A. 工业领域 B. 农业领域 C. 金融领域 D. 国际贸易领域 ‎【答案】C ‎【解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从股市崩溃到银行破产,这属于金融领域,故C正确;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并不是经济危机首先发生的领域,故AB错误;国际贸易领域属于国外的范围,也不是经济危机首先发生的领域,故D错误。故选C。‎ ‎39.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曾提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以下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C. 英美的“混合经济” D. 美国“新经济”模式美国 ‎【答案】D ‎【解析】‎ - 23 -‎ 从材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中可以看出中国强调是要用高科技发展经济;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主要侧重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A项排除;西方的“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与材料不符,故B项排除;混合经济是各种不同因素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混合的经济运行体制,与材料不符,故C项排除;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符合材料的含义,故D项正确。‎ ‎40.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 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C. 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加大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为了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是目的,不是发展理念,排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二、判断题 ‎41.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出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了水排。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水排是东汉时期冶铁时使用的鼓风工具,而不是农业水利灌溉工具,和农业抗旱能力无关。 故判断为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水排 ‎【详解】‎ - 23 -‎ ‎42.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判断对错)‎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期以后开始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故本题正确。‎ ‎43.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等(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如晋商和徽商等,题干表述错误。‎ ‎44.英国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最终于19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了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英国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最终于18世纪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了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故本题错误。‎ ‎4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和纺织工业等新兴工业(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而纺织工业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工业部门,故本题是错误的。‎ ‎46.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通讯传媒发展迅速,上海地区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开设了国内第一家电话公司。‎ ‎【答案】错误 - 23 -‎ ‎【解析】‎ ‎【分析】‎ ‎19世纪70 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但这不是中国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详解】‎ ‎47.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错误 ‎【解析】‎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并非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故本题答案为错误。‎ ‎48.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有三个都是在福建省。‎ ‎【答案】B ‎【解析】‎ 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其中有三个都是在广东省。故答案为B。‎ ‎4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但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本题说法错误。‎ - 23 -‎ ‎【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集体经营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因此,我国自土改运动完成后所形成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农村土地仍然实行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公有制。‎ ‎50.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美国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20世纪30年代,胡佛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失败,罗斯福新政采取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缓和了美国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三、材料解析题 ‎51.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 地点 资本 雇工 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 ‎1万元 ‎700人 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 天津 ‎7万元 ‎10人 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 宁波 ‎2万两 ‎400人 新式扎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 广州 ‎15万两 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 上海 ‎5万两 ‎800人 日产火柴50箱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 - 23 -‎ ‎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三 ‎ 材料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材料三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投资较少,力量薄弱。‎ ‎(2)规划: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如回答“一五计划”也可酌情给分)‎ ‎(3)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改变农村社会面貌。‎ ‎(4)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地点、资本、雇工、所用机器或产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结构、分布地区、投资规模、技术力量等方面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 23 -‎ ‎(2)规划,结合材料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措施,据材料三的粮食产量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角度回答这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等方面回答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4)观点,据材料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手段、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回答材料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目标,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面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 - 23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