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 手工业的进步 B. 土地制度的变化 C. 耕作方式的进步 D. 赋税制度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分别是中国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最为主要的耕作方式,所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耕作方式的进步,故C项正确;A是手工业;B是土地制度;D是赋税制度,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2.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答案】C 【解析】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指小农经济,而“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是在说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容易破产,故选C项;ABD材料没体现。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冶铁 C. 纺织 D. 播种 【答案】B 【解析】根据“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鼓风装置,主要应用于冶铁行业,B正确;水排与灌溉、纺织、播种等行业无关,排除A、C、D。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瓷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粉彩瓷和珐琅彩是清朝时期的瓷器,D正确;A、B、C均错误。 5. 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 A. 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C. 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反映出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坊市格局的限制,故B正确;A错误,宋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排除;C错误,当时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答案与史实不符,排除。 6.“(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除亭户盐本用钱,其路不通舟处上供等钱,许尽输会子。其沿流州军,钱、会中半。民间典卖田宅、马牛、舟车等如之,全用会子者听。”下列对南宋会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会子是官方发行的法定货币 B. 会子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C. 会子是唯一流通的法定货币 D. 会子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其沿流州军,钱、会中半。民间典卖田宅、马牛、舟车等如之,全用会子者听”等可知,会子是官方发行的法定货币,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B项会子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除亭户盐本用钱”不符,所以选C。会子的使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说法正确,排除。 7.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指 A. 资本家 B. 雇佣工人 C. 奴隶 D. 地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机工是出力者,所以他应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而出资的机户应该是早期的资本家。故答案选择B项。CD两项与题意无关。 8.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答案】D 【解析】“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农为天下之本务”均体现了重农思想,“重租税以困辱之”则体现了抑商的思想,但选D属于工商皆本的思想,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所以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9.(崇祯四年)福建巡抚熊文灿以海寇殄灭,上疏备陈通洋利害,并述诸臣条议,请开漳、泉二府洋禁,以苏民困而足国用。这反映出 A. 海禁政策影响国计民生 B. 广州一口通商将被打破 C. 福建巡抚行使监察职能 D. 我国沿海局势趋于紧张 【答案】A 【解析】上疏中要求开禁“以苏民困而足国用”,说明禁海已造成沿海民众生活的贫困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故答案为A项。“广州口通商”状况出现是在清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巡抚上疏并没有体现出“监察”的职能,不能得出C项结论。材料中的“海寇殄灭”只是福建地状况,并不能说明全国的情形,排除D项。 10.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A.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 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C.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D. 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洋财”是指洋行四处派人收购中国农产品,给农民带来的利润。苏南地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与“洋财”无关,故A项错误;洋行是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故B项正确;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与“洋财”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故 D项错误。 1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根据“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维护中国旧体制旧轨迹,主张以“西用”维护“中体”,而引进先进的生产力,这势必会冲击落后的生产关系,即为保护旧轨,却因此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冲击旧的体制和轨迹,C项正确;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与维护或冲击“旧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西学的传播和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手段,都不是在深入评析洋务运动的主张,BD项错误。 12. 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 A.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 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 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 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清政府决定颁布法律是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的,与列强的对华资本输出无关,A项错误;清政府颁布《公司律》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的,不是对民间公司的搜刮,B项错误;《公司律》是以法律的角度保护公司的利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属于清政府采取的政治措施,不属于保护民族资本的发展的内容,D项错误。 13.1914年,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迎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求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从1917年到1921年五年间,大生纱厂共获利560多万两。 此时期民族纺织业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 C. 张謇等民族资本家擅长企业经营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14年至1921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在于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正确;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主要是在初步发展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也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排除B;民族资本家擅长企业经营,是民族资本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1917到1921年的主要原因,排除C。 14. 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 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C. 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 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相关内容。材料反映的是华商公司从1927年到1936年快速发展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7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选A项。B项错误,当时国内官僚资本膨胀;C项错误,与题干时间不符。国内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 A. 美国 B. 英国 C. 苏联 D. 日本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争取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给予美国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题干中提到的时间是在1947年,因此中国市场上倾销的商品来自美国,正确答案为A。英国的殖民霸权尤其是在中国的殖民利益在二战前就已经被美日取代,所以排除B项。苏联是在新中国时才在中国有很多的经济利益的,所以排除C项。1947年时日本侵华都已经失败了,所以不是日本,故排除D项。 16.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 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 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 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D. 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 【答案】A 【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17.据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网站:“1949年5月28日,陈毅同志签署上海市委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从此江南厂回到新中国人民的手中,开始了辉煌的新生(1953年,江南造船所后改名为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接管”理解正确的是 A. 发展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B. 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合理调整其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D. 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答案】D 【解析】江南造船所在接管前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接管后成为国家掌握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D正确;接管后的江南厂所有制是公有制,排除A;江南造船所在接管前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C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与江南造船所无关,排除。 18.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 【答案】D 【解析】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产量的下降。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A项错误,当时是在50年代初期,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C项错误,三大改造的任务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不是迈向共产主义。; 19.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此题并没有任何难度,属于建国后农村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20.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 社会人口急剧膨胀 C. 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 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答案】D 【解析】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其实还是工业内迁的产物,即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而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社会人口急剧膨胀无关联,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是改革开放之后,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1.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 ②改革开放同天庆,经济建设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①食堂巧煮千家饭体现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改革开放同天庆,经济建设展宏图体现的是改革开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故B正确。 22.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发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A. 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 B. 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 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 D. 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1980年先后建立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又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等地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23.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D.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21世纪初,不符合“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时间,故D符合题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开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1978年开始;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90年代,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4.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 A.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 C.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D. 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 【答案】C 【解析】中式四合院配置西式的贴花栏杆,体现出中西文明的交流,C正确;A中普遍说法绝对;B是洋务运动指导思想;D不符合材料事实。 25.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述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历史的进步 B. 欧风美雨的产物 C. 政治斗争的反映 D. 文明程度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清初的“剃发令”体现了清政权的征服,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易服”体现了对清政府的反抗,“保辫会”则反映了对旧政权的留恋和维护,所以“辫发之争”都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故选C;“辫发之争”都是不同时期政治斗争的结果,不全是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更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排除ABD。故选C。 26.自行车从19世纪末传入中国,作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再到80年代成为最重要的代步工具;如今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好工具。自行车用途的变迁不能说明 A. 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 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C. 环保、健身意识的提高 D.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自行车最初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再到“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自行车也不是那么的“稀有”了,人们也通过骑自行车的方式来锻炼身体,说明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材料中未涉及我国自行车的生产状况。故答案选B。 27.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 火车发明引发了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等,说明工业革命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选C. 28.《故都杂咏》中写道:“喷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答案】A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并不是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报刊宣传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C错误;报刊的出现并不会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D错误。 29.据统计2015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说明互联网 A. 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B. 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 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D. 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答案】D 【解析】联系现实可知在现代社会中,现实购物与虚拟购物同时并存,“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的表述不合现实,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方便人民的交流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但在题干中无此内容的阐释,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提高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互联网,故C项排除;材料中2017年双十一的网购交易说明了虚拟购物人数的暴增,并结合马云的话,可得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点,故D项正确。 30. 下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 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 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 C. 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 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词“18世纪”,联系已学知识可得出18世纪,中国还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当时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由此分析可判断出ABD的表述是不合史实的,故 C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31.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三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任两条) (2)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现象:江浙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江浙成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心。 原因: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解析】(1)根据“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得出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根据“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得出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根据“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得出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根据“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可知其观点是工商并重,相辅相成。提出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经济观念,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进行总结。 (3)现象:根据“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得出江浙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根据“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得出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江浙成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应结合所学从交通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柜坊是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已具有早期银行的某些雏形。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经营者既有私商,也有政府部门。明朝中叶以后,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经营银钱兑换及放款业务。嘉庆年间,在乎遥众多的商号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颜料庄,在经营同乡、亲友少量汇兑银两的过程中,借鉴古代飞钱、便换的经验,克服账局只营货币借贷不经营汇兑的缺陷,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l82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一日升昌,日升昌票号成立后,解决了国家银行未出现前大宗银两往来的困难,并很快在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票号业务搞得红红火火。 ——摘编自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商先后在中国设立银行,最早的是英商丽如银行。它们吸收中国的闲散资金,将它转化为资本。通过对清政府的放款,以期掌握中国的财政走权。外商银行在中国的设立和发展,激发了中国人的自办银行思想。洪仁矸在《资政新编》中首次提出“兴银行”的主张。清末中国人自办的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国家银行及地方银行。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督办铁路公司事务的盛宣怀指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勿任洋人银行专我大利。”他主张银行商办,“用人办事,悉以汇丰章程为准”。法、奥两国领事先后找盛宣怀商谈,要将中国通商银行并入法、奥商银行,“均经外务部严词竣拒之”。之后,清政府又考虑成立国家银行。1908年清政府颁行《大清银行则例》,大清银行成立,其资金达l000万两,分为l0万股,由国家认购5万股,其余限奉国人购买。1908年奏定的《殖业银行则例》规定:殖业银行以放款于农工为宗旨,长期放款以房屋、田地、工业实产作抵。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金融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银行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答案】(1)资金力量薄弱;业务范围较小;经营模式较单一;有官营,但以私营为主;功能不断增强,由存取款、放贷到汇兑。 (2)变化:受外资入侵的刺激而兴办,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受外资影响,经营管理日趋近代化;资金来源多样化;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银行体系初具规模。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外资的侵略;促进了金融业的近代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扩大了政府的财源。 【解析】(1)我国古代金融业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如“在经营同乡、亲友少量汇兑银两的过程中,借鉴古代飞钱、便换的经验,克服账局只营货币借贷不经营汇兑的缺陷,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等,结合教材所学来回答。 (2)中国近代银行的主要变化,可以根据材料“外商银行在中国的设立和发展,激发了中国人的自办银行思想”“主张银行商办,用人办事,悉以汇丰章程为准”“1908年奏定的《殖业银行则例》规定:殖业银行以放款于农工为宗旨,长期放款以房屋、田地、工业实产作抵”等信息分析得出。中国近代银行的影响,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以及联系相关教材内容能够准确作答。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中国青年报》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3)“八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因此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六五”计划是1981—1985年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发展经济和生产力。 (3)“八五”计划是1991—1995年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住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