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莆田一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 历史必修Ⅱ(第 1~3 单元) 命题人: 考 试 时 审核人: 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地神,“稷”指谷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重视祭祀 B.以农立国 C.农地关系 D.耕织结合 2. 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 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铁制农具产生 3. 郭沫若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 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只有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事实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土地国有制度的不断完善 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 贫者亦有一最低水准。”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小农土地所有制 1.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共 7 页,第 1 页 2. 《宋书》记载:“(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 A.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B.江南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C.江南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D.江南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3.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江浙农业的转型 B. 经济重心的改变 C. 农业生产的衰退 D. 手工业占据主导 4.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下列情况在唐朝城市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日中而聚,日落而散 B.商品交易,严格管理 C. 坊巷桥门,铺席买卖 D.坊市分置,星罗棋布 1.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专制皇权得到了强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2. “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以上小说情节反映出( ) A.官营手工业的大发展 B.私营手工业的产生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家庭手工业的衰落 3. 下表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人均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嘉庆十年(公元 1805 年) 209034196 6.38 嘉庆十六年(公元 1812 年) 325630897 4.56 道光十五年(公元 1835 年) 402397560 2.18 A.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B.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C.精耕细作技术进步 D.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4. 英国学者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中写道:“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说明中国瓷器( ) A.吸收了欧洲瓷器的风格 B. 生产和经营方式非常灵活 C. 在欧洲市场上非常畅销 D. 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 5. 有者认为,在哥伦布之前,虽然早已有人到过美洲,但是,“只有哥伦布的航行及其 ‘发现’才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的作用”。这一观点( ) A.立足于全球史观 B.指出哥伦布远航的目的 C.夸大哥伦布功绩 D.抨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 1600 年, 从这里出口了 400 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 到 18 世纪, 其产量约为 16 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 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推动本国工业革命 C. 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国内阶级力量变化 2. 导致 16~17 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500 年 1600 年 1675 年 人口数 15000 54000 206000 A.《航海条例》颁行 B.海外贸易快速扩展 C.北美殖民地开拓 D.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3. 1300 年~1500 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 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导致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外来移民的涌入 B.贸易中心的转移 C.外来物种的引入 D.生育观念的变革 4. 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这样描述 19 世纪的英国社会:“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生活方式 B.火车的发明引发技术创新 C.科学发明提高生活质量 D.科学技术转化的速度加快 5. 1870 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 80 万吨,到 1900 年猛增至 2000 万吨。能够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工人人数的增加 B.开采技术的进步 C.石油行业的垄断 D.内燃机广泛使用 6. 据统计,美国 1895—1904 年间,在 27 个工业部门中,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的公司总数的 75%以上的有 20 个部门,占 50~70%的有 6 个部门, 占 25%以下的只有一个部门。这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公司竞争日趋激烈 B.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C.公司规模不断扩张 D.政府加强对企业干预 1. 在 16 世纪 20 年代,英国只有约 1/4 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 1688 年上升到 1/3,而到 1851 年则达到 4/5。上述变化可以说明( ) A.工厂的日益普及 B.工人阶级独立性增强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2. 下表为晚清两个不同时期的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年代 农业税 工商杂税 其他 总数 1849 3281 969 4250 1885 3071 3923 714 7708 A.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政府对工商业政策调整 D.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 3. 如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 它是( ) A.A-B 段 B.B-C 段 C.C-D 段 D.D-E 段 1. 某班级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经济”为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 A.“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晚清富国强兵的改革” C.“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 2. 有学者谈论中国近代的习俗现象时说:“……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官过官年,民过民年,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为近代中国带来这一习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西方国家文化的侵略 B. 维新思想的传播 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D. 民主革命的胜利 3.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 A.对工农联盟认识的不同 B.对社会主义工业的政策和态度 C.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不同 D.是否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4. 1929 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生产过剩,货比多家,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技术设备 最 大 的 买 主 。 对 材 料 理 解 不 准 确 的 是 ( ) A.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D.1929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5.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规定从 1958 年 7 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 产品收购办法。这些 规 定 的 实 质 是 ( ) A.恢复农民对产品的支配自主权 B.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1.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B.对市场机制的排斥C.在全球范围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苏联国内社会动荡 2. 20 世纪 50~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A.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 3.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美国进入继 70 年代初经济危机之后的滞涨危机阶段,有学者认为, 这种滞涨危机本质上就是“凯恩斯危机”。1981 年里根总统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以应对这场滞涨危机,你认为他有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 A.兴办公共工程 B.放松对企业的限制 C.增加福利投入 D.增加货币的供应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 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 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的内在关系。(10 分)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世纪 20 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 材料一 固定不变的工厂工资和不断下降的农场收入,这两大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国民收入严重的分配不均。1929 年,5%的美国人得到全部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人民大众不充分的购买力与那些拿高薪水、得高报酬的人的高水平的资本投资同时并存。20 世纪 20 年代中,资本货物的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是 6.4%,而消费品出来的增长率是 2.8%。这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受阻;这种低下的购买力不能支持如此高比率的资本投资。结果 1929 年 6 月 到 10 月,工业生产指数从 126 下降到 117,从而造成了促使这年秋天股票市场崩溃的大萧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 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 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 1929 年的社会发展特征。(8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试用了怎样的“试验性疗法”?指出这一做法的实质。(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留下的“深远的影响”。(8 分) 共 7 页,第 7 页 参考答案 1-10 BDABB DACBC 11-20 CBADB CADBD 21-30 ADACD DCACB 31.(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 给自足。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10 分) (2)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 家。 关系: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手工业是农业的附属经济。(10 分) 32.(1)特征: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市场购买力低下;农业生产由繁荣转为衰 退;股市崩溃加剧了工业萧条。 (8 分) (2)“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 分) (3)政治: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膨胀;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了社会稳定。(8 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