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农村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小学科学论文之农村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的学生也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孩子们的一天天长大,生活的美妙及自然的奇妙激发了孩子们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和孩子们一同打开了小学科学课本。 每周两节科学课,还来不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想推测就听到下课铃声;有限的条件,还来不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实验就草草收场。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记住一些科学结论是对科学的极不尊重,打造科学高效课堂才是小学科学教师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在科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科学的“乐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又感到有些困难,经过长期的调查、思考,我决定从课堂改革入手,以 “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切入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掌控者,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把“我要学” 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结合科学课的实质,以学生的猜想展开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由教师的预设向学生主动生成的转变。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探究学习,可以跨组参与交流,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研究的成果。在汇报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尽情说出心中的精彩、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独创、尊重学生探究的成果。由于师生之间真挚、和谐的感情沟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淀的奇思妙想,在翻开这页书时看到满园春色。 二、让“好奇”推开科学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与生俱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推开科学之门。 (一)呵护好奇心,让好奇引领学生遨游于科学的海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会提出许许多多的“小眼睛看大世界”的有趣话题。有时候,在“小眼睛”的世界里,这些问题很“滑稽”。但是,从教者一定要有一颗童心,要和孩子们融洽在一起,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面对诸如“苹果为什么起初不叫桃子?小草为什么长不出木本来?……”一类的问题,如果从教者不屑一顾,会极大的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或许还会在无形中抹杀孩子们探求科学的欲望。在教学中合理地诱导,引导孩子们去探求“苹果的起源、草本和木本”的区别,这样,既能引起孩子们的科学欲望,又呵护了孩子们的自尊。 只要我们从教者能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求知环境,就会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是无休止的。因为“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可以研究科学。”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妙。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是最常用的方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也是从细小的观察活动开始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那就是“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教会学生观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首先,观察要细致而全面。有些科学现象的观察,稍纵即逝,只有观察细致且全面才能为自己的科学探索打下基础;其次要善动脑,多提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观察和思考密不可分的,观察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只有多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观察才能深入下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再次观察要讲究方法。观察要讲究点面结合,要注意顺序,条理,观察要选好角度,要注意方位等。观察时不只是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口舌去尝,用脚或身体去触摸等,才能获得真知。 (三)激发兴趣和欲望,引领学生走向创新的新天地。小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攀登知识高峰的平台,使学生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索世界、探索未来的兴趣和欲望,以引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走向创新的天地。教给学生知识是我们从教者的责任,教会学生创新是我们的目的。有专家曾指出:“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所以,我们从教者要教会学生善于发问,敢于联想,敢于创造。 三、让激情和体验助学生攀登科学“高峰”。每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情感与体验的参与,科学课也不例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让激情涌动科学探究。如果没有激情投入,学生身动而情未动,不以成功喜,不以失败悲,岂不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有一次我尝试了两节同样以探究为主的课,由于师生情感投入的分量不同,教学效果也是天壤之别。这节课的课题是“灯泡亮了”,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组装电路的实验。第一节课,学生成功后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整个教室欢声雷动。第二节课,成功的学生只是小声地说了句:“咦,灯泡亮了!” 虽是惊喜,却有更多的矜持。同样是实验成功,两班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第一节课的我充满激情,学生受到感染,也充满了对探究的渴望、对成功的期待。实验成功时,师生共欢呼;出现问题时,师生同着急。而第二节课时,我理智有余,激情不足,学生完全没有了第一个班中的“放肆”,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半步,实验成功了也高兴,却仅仅是激起了“涟漪”。两节课,相同的成功带来的效果却不同的。 (二)让体验升华。一节课结束,学生只要积极投入,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懊恼;探究的渴望,合作的期待;甚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等。这些体验连同所学知识,都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总结知识,我们习以为常;把体验升华,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让这种体验推动学生今后的学习,则是我的所谓“高明”之举。 教了三十多年书,科学课没专过却钻过,看不见自己所教的赫赫成绩,也看不见学生在这条路上走了多远,但我始终让他们看到科学的高峰就在眼前、路就在脚下。(方定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