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堂内学生“生生互动”氛围的案例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堂内学生“生生互动”氛围的案例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课堂内学生“生生互动”氛围的案例研究 ‎ 摘要:所谓”生生互动”是指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见解和主张,并敢于对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氛围,达到生生撞击的目的。采用这种形式,可以高效能,大面积地训练学舌的多种能力,达到学生之间平等竞争,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之目的。 关键词:科学课    生生互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科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向学生传递多少科学知识和概念,而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善于质疑,敢于对老师和同学的见解提出疑问,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自本学期担任科学课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生生撞击”的能力,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      巧设序曲,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 学生的思路在短时间内是否能够打开,能否讨论起来,发言是否踊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有很大的关系。兴趣和情感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传统的教学,教师一般喜欢学生在课前预备时背背古诗、口诀,以及唱歌等,不能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达不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在科学课中,如何设计序曲,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呢?以下我就以《稻谷的观察》这个课例进行阐述。在《稻谷的观察》这一课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我在口袋里分别放了一个橘子和一块红领巾,让学生通过摸来猜猜里面是什么。摸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观察技能,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观察训练,基本上能够猜出口袋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再让学生说明猜测的理由,再把猜到的东西奖励给猜对的学生,这样,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为整堂课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相互讨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      启发思维,点拨开窍学生经过细致的研究和观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讨论一开始,有时会出现短时的冷场,这时需要教师在启发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点拨,不是催促学生“快说”,而是逗引学生说话的欲望。方法有(1)教师带头打破僵局,抛“砖”引“玉”‎ ‎(2)指名让平时发言积极,思维敏捷的学生先发言。(3)事先指名个别学生稍微准备,在课堂上起带头作用。在教学《稻谷的观察》时,学生大米是怎样来的还有一定的疑问,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只知道经过加工后的大米,不知到稻谷如何快速加工成大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师:刚才我看到有几个同学用稻谷加工了几颗大米,今天中午同学们吃的米就由我们剥出来好不好?生:(齐声)好,(同学们兴致很高)          剥了一会儿,发现这样剥来不及,抓住时机:师:这样剥行不行?生1:不行。生2;来不及,应该借助工具。生3:把他送到城里去,用机器加工.生4;不用送到城里去,我好象看到过这样的工具,就在我们村里。师:是这个吗?(播放碾米机碾米时的录象)生:对对,就是这个,他碾米的速度可快了。生:我也见过,他把稻谷加工成大米,要碾三次呢!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因为经过几次加工,使稻谷里的胚芽损失了,大米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营养,所以我们要从其他食物里面去补充营养。三、      生生质疑,引发争论观点一致,众口一词的现象可能有,但对有些问题应该存在不同意见并且畅所欲言,特别是在科学观察活动时,学生难免会有不同的见解,在一种意见占上风时,另外的潜在的不同意见可能会占上风,此时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使不同意见也有发表意见,。          我还是以《稻谷的观察》这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这一方面的做法。通过观察,一组学生认为稻谷是香的,另一组的学生却认为稻谷不是香的,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因为后一组同学一向是众望所归的“高才生”‎ 前一组同学虽然确实闻到稻谷的香味,他们并没有提出反驳,课堂上出现了短时的冷场,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挑拨”过程:师:不香的吗?那你们刚才怎么说是香的?师:你们这么没花头的,这么快就被他们驳倒了?生1:不,我们确实闻到了稻谷有一股淡淡的香味,我们组的四位同学都闻到了。生1:可能他们的鼻子都感冒了,所以闻不到。生2;我们确实没有闻到,难道我们组四个人都会感冒吗?生1:但我们确实是闻到了,可能是你们闻的方法不对吧,你们是怎么闻的,能闻给我们看一看吗?生2:我们是这样闻的。(拿起一颗稻谷,放到鼻子边闻一闻)生1:怪不得,我们是整堆稻谷闻的,(做闻的动作)稻谷的香味很淡的,你们只闻一颗,当然闻不出来,应该像我们一样闻。          教师表扬两组同学能将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实事求是说出来,并鼓励以后要用更多的方法进行观察。四、      尊重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推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希望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路走,一旦出现与事先设计不一致的情况,就千方百计的吧学生的思路往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拉,甚至打断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样的做法不尊重学生主体的表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是非常正常的,反之,如果学生总是沿着教师的思路前进,那恰恰是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体现,所以,我们的教研员吴光鉴老师一再强调让我们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推进”‎ ‎。在教学《稻谷的观察》这一课时,学生剥掉了几颗稻谷的外壳,发现里面是米,并且发现这样的米与经常吃的米有比较大的区别,产生了强烈的要了解糙米和精米到底不同在那里。这与事先设计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一致,(原先设计此时是要讲胚芽的)但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环节,我给了学生一些精米。让他们与糙米进行比较,因为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发现糙米与精米的不同,并且发现精米少了胚芽,于是,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尊重,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教学环节也更加完善和优化。有时,学生的见解往往都是错误的,学生众口一词,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这是我们许多教师最头痛的,好多教师此时会急于把自己正确的观点塞给学生,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精米与糙米哪个营养好时,由于受平时习惯的影响,学生一致认为是精米营养好,他们的理由是:1、我们平时都吃精米,肯定是因为精米营养好。2、精米比糙米干净,干净的东西营养好。3、精米比糙米好吃,所以精米营养好。4、如果糙米比精米营养好,那我们平时吃精米不就是傻瓜了。……理由说了一大串,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反驳他们的意见,我给了他们一些精米和糙米,让他们去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几天以后,同学主动跑来找我:“老师,我们发现糙米发芽了,而精米没有”“一定是糙米里面有可以使他发芽的物质”“是胚芽发出来的,胚芽的营养一定很好。”“糙米里有胚芽,而精米没有,一定是糙米营养好。”这样,学生就达到了不教自会的目的。          总之,营造“生生互动”‎ 的学习氛围,要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析疑解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一直会处于积极状态。  参考文献:《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科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吴光鉴  等著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