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新理念孕育在细节当中 ――科学课堂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初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新理念孕育在细节当中 ――科学课堂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初探

小学科学论文之新理念孕育在细节当中 ――科学课堂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初探 ‎ ‎  新 理 念 孕 育 在 细 节 当 中 ‎ ‎                               ――科学课堂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初探 ‎                                 长郡教育集团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张好   ‎ ‎    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新理念,于是成为现在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老师的热门话题,到底什么是新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当中怎样体现新理念呢?今天我想来和大家探讨的主题就是——新理念孕育在细节当中。  ‎ 一、   从细节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 细节1 “猜一猜”还是“我想要”?——从教师的语言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上科学课,学生一走进教室见到器材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时候老师的一句问话“看到这些材料,你想研究什么?”‎ 与另一种方式“猜一猜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的回答将以两种不同的心理背景出现:第一种,自由发散式的,学生主动;第二种,迎合式的,学生被动。今天我们研究什么,得先猜中老师的心意。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同一个问题,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就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 细节2 谁来发现问题?——从问题的产生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科学课引导学生探究“马铃薯的沉浮之谜”,学生在前一课时已经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即“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第二课时要探究同一物体马铃薯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沉浮之谜。教师拿出两杯溶液(盐水和清水),并将大小不同的2个马铃薯分别丢入其中。问题出现的第一种方式是: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大的马铃薯上浮,小的下沉。”“那么为什么大的马铃薯上浮,小的下沉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边说边由此展开探究活动。第二种做法是:新的探究活动建构在上节课的知识基础上,当学生发现事实与它们的预想不相符合时直接引疑“你有问题吗?你想说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问题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而预测也由此非常主动地展开了。所以尽管科学课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发现,但我的立场是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我很注重对学生的提问训练。记得章鼎儿老师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图解来说明知识越丰富的人问题越多,我经常把它画给我的学生,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问的量增多了,最后质也能随着攀升,孩子们能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细节3 是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探究?——从探究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首先科学课堂必须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来进行探究,不要总是打断他们的思维,不要让20分钟的实验因为我们的不断叫停而变成10*2甚至是5*4。有一位老师创设了一种独特的叫停方式,在黑板上写下“还剩x分钟”,“还剩x秒钟”,让学生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结束探究活动,极好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低龄的孩子较难接受兴趣正浓的活动被突然制止)。什么是足够的空间呢,记得一位老师曾十分形象地提出“现在科学课在流行开超级市场。”在实验室里有一处固定的位置,摆放着各类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去选取不同的材料。为什么很多老师会不约而同地这样做呢?其根本目的也就在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怎样去设计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完全由学生自主操作。  ‎ 细节4 交流还是汇报?——从教师的教态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我们曾很多次看到或经历学生在探究活动后的汇报交流活动,主要有这两种方式:第一种,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发言,面向老师而背向全体同学,教师洗耳恭听。我们可以揣摩发言者的心态“老师,你听我说,我的回答有没有令你满意?”‎ 第二种,学生一个或者同组的其他同学都站起来,面向全体同学,谈他们的新发现和新问题,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或提问。发言者的心态“我们是这样做和这样想的,你们认为怎么样?”前者重在汇报,后者重在交流,教师是以权威者的身份进行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  ‎ 细节5 谁来整理器材?——从学生的主动看他们在学习活动的地位。我仔细观察过一些观摩课结束后学生的举动。有一种学生彬彬有礼地叫好“谢谢老师”后离开,另一种自觉有序地清理好所有器材再离开。我们毫无疑问地要推崇第二种表现。这一细节说明孩子们始终是探究活动中有责任感的主人,自觉整理实验材料,他们已具备这一科学素养。是全员参与还是少数包干,这又是细节当中的细节了,不同的方式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在后面会提到。  ‎ 二、从细节看教育教学活动是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细节1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激发动机,自我投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在此情景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觉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 ‎(2)        ‎ ‎ 探索方法,自我学习。学生经过自己的初步设计和预测后,进行实验(实践)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都分组进行,组内成员的交流、讨论,积极配合动手实验,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监督、相互影响,这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它使集体这个“大自我”成长,同时也就使“小自我”成长。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 细节2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开展各项学科活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建立《科学档案》,让孩子们记录每一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包括实验计划、实验记录、实验结论等;如设立“科学小组牛顿奖”评比,让孩子们能为了集体的成绩而进行自我控制,排除各种干扰,积极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 ‎ ‎    细节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在课堂内外始终激励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能力。一组探究性活动后,我们要进行一次小结。每个学生都认真填写一分自我评价,给自己在每次探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打分。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一栏,可以为“做得很好”、“做得较好”,或者“我下次会做得更好”。通过在小组内表述对自己的评价和分析,自我发现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 ‎ 细节4   用教师的语言来激励学生的自主发展。科学老师往往在教具和学具的改进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我们可以利用介绍这些器材的机会来激励孩子们进行创新。比如我在矿泉水瓶盖上打一个小孔,这样做好一个“滴水瓶”,可以减小水的流量,然后用它作为“蚯蚓喜欢的环境”等探究活动的自选材料。介绍它的时候我洋洋自得地说“‎ 这是我的小发明”。这些细节会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后他们将多多向我显示“这是我的小发明”。那时的我将多么的幸福!  ‎ 细节5  随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有一次学校在学生当中进行民意调查,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我教了六年级8个班的课,情况很不错,在全年级包括语数外的所有科任老师中排在领先的位置,几乎100%的孩子给了我最高的评价,“教学有方”啦,“很现代”啦,“每次课都让我们感觉惊喜和快乐”啦,“总是笑着跟我们说话”啦,甚至冠以“最好的老师”的头衔。但是仅仅有一位孩子,他给我的评价是“不满意”,因为科学小组是4人一组,而他们班正好多出一人,他的座位排在最后一个。那么也就成了唯一的5人小组的最后一个。“我老是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他写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重重的敲在我的心坎上。以后分组时我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哪个班有5人小组,就让最后一位同学来当组长。不要忽视每一个孩子,教学是这个理念,教育也是这个理念。很多的班主任有这个习惯:喜欢让班上组织能力强的孩子当小老师,做事能干的孩子打扫卫生,这样班主任就更省心省事。但是我更欣赏那些将锻炼机会交给不太能干的孩子的老师。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班级不扣分,而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 细节6   ‎ ‎ 组织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尝试过两种给学生分组的方式。第一种是学生自由组合,第二种是由老师来安排。第一种情况下好朋友都组合到同一个小集体。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合作得非常融洽,但往往造成有些小组每个成员的探究能力都很强,而有些小组又走另一个极端,悬殊过大使一些总是落后的小组在形成性评价中失去自信心。第二种情况下每组实力相当,学生参与竞争的热情和自信心都比较强。似乎我们认为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小组成员可能合作状态欠佳。但只要我们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就不一样了。我有一次特意将平时关系不太好的孩子分到同一个组,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最后终于能团结协作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甚至边实验边唱起“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试想想,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不可能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往往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进行磨合,而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人才会更多地获取成功的机会。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新的形式不一定就是新理念,关键要看实质,我们的行为是否真正促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 ‎  目前,绝大多数的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转化成人的素质,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产生进一步的感悟。如果说专家们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是一种创新,那么我们每一位新课程实施者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在细节当中如何去贯彻新理念,同样是一种创新,而且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